2022上海市民办华光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上海市民办华光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上海市民办华光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上海市民办华光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上海市民办华光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上海市民办华光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1)~(4)题。王烈:甘做乡野一画贤(文/罗先哲)王烈学画之初,就对竹兰情有独钟。四十余年来,他对宋代文同至清郑燮、蒲华等一百五十余位兰竹大家的作品,逐一反复研究,探索其神韵,得其精髓,力创新意,建造着属于自己的艺术殿堂。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个偶然的机会,王烈得知山东艺术学院院长于希宁教授家中有一部日文版的《支那书画大成兰竹集》。这部书在山东已是孤本,于先生视为家宝,从不外借。一个深秋飘雨的季节,王烈从淄博赴济南于先生家登门求借。他首先做了自我介绍,又当场作画。于先生被王烈的真诚和执著所感动,破例将画集借给王烈,但与其约法三章:一是只能自己看;二是必须亲自送还,不准邮寄,不准托人捎送;三是限期七天。王烈抱起画集,如获至宝地急速赶回淄博。他买了几大包饼干,提了几暖瓶开水,把自己反锁在屋里。整整五天六夜,他未走出房门,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看,又临摹了二百八十六张兰竹画。第七天中午,王烈赶往济南,推开于先生的家门。当于老得知他在五六天内竟然临摹了那么多兰竹画时,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王烈异常疲惫地赶回淄博,回到宿舍怎么也脱不下鞋子——脚背肿得撑破了皮,小腿肿得像牛腿。正是凭着这种执著精神,他的绘画技法越来越精。“师从古人,师从造化,师从我心”是王烈从事国画创作以来坚定不移的信念。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王烈九下江南写生。其间,同去的画友都忙里偷闲逛城市,买东西,他则一头扎进竹林里,细细观察体会,找素材、写生,一画就是几个小时。风雨雾露、春夏秋冬,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季节竹子的变化,历历在目,颇有心得。每次从江南返回淄博后,几百张写生素材摆满了床上地下,王烈一张一张地回想着翠竹的长势与变化。一时兴起,挥毫即作,江南幽篁,亭亭立于纸上。每一张画中,都融入了他的心血和才智,韵味无穷。在传承与变革的问题上,王烈经过多年的思索,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坚定不移地实践着。一是探索画竹的构图,大胆创新,不拘泥于古人,亦不蹈今人,精、简、奇、崛;二是在题款上,善于用简洁的文字,通俗易懂的词语,使题款与画作和谐一体,珠联璧合。东营市作家协会主席在一篇散文里写道:“王烈先生的兰竹,按其功力来说,已经可以进入大师之境界,但先生的闲云野鹤孤傲不群却影响了作品的传播。”“闲云野鹤,孤傲不群”。王烈的身上始终保持着传统文化人的这种品格。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届不惑之年的王烈,远离闹市,在颜山城南山顶一间小屋里住了下来——那原是看林人的山房,这座小山房,不足二十平方米,四周无路,全是碎石,路滑难行。他在这里一住就是三年。除非有紧急的事情他才下山到单位去,平常就在此专心致志地创作,生活非常艰苦,他却十分舒心。1993年内退后,王烈毅然离开城市,回到老家利津县台子庄的老宅子里。干干净净的农家院落,低矮的院墙,简陋的木门,门上方镶着“兰竹苑”的牌匾,院里栽种着翠竹和兰草,满院滴翠。屋前有供来访朋友喝茶、聊天、下棋用的石桌石鼓。堂屋门口贴着他书写的一副对联,上联是:泥舍久居心自乐,下联为:篱院长守身更舒。横批:老屋隐士。有媒体记者采访他,问他为何避居乡间,王烈坦诚地说:“我作为一个画家,在什么情况下才觉得遗憾和愧疚?决不是因为没有得到地位、金钱和荣誉,而是作品缺少激情和灵感,没有把内在的感情倾泻出来。艺术需要孤独,艺术家需要静心。”王烈对自己的绘画要求非常严格。每次画好一幅画,总是要挂在画室的墙上自己先看。看上几天后觉得不足,心中萌生出新的章法和构思,就铺纸挥墨另画。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每作一幅画他都认为不完美。“画,愈画愈难。”这是王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时常对人们说:“我画画永远从零开始,永远在起跑线上。”王烈在艺术创造上一贯主张求真,鄙视哗众取宠,不愿包装与炒作,始终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进行国画艺术的探索。不逐名利,务实自励,默默耕耘。“退掉官方协会茧,甘做乡野一画贤。写兰写竹写自我,自由自在天地间。”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传记开头详细记述王烈向于希宁教授真诚求借孤本的情形突出了王烈对绘画艺术的真诚热爱和执着追求。B.在传承与变革的问题上,王烈认为艺术家应更多地师从古人,但不能拘泥于古人,更不必借鉴今人。C.王烈远离闹市、避居乡间的主要原因是要避开官场俗务,获得自由的创作空间,找到创作激情和灵感。D.“画,愈画愈难”在文中的意思是当画艺达到极高境界后,再想有所突破、提升十分困难的。E.王烈认为画家不应因为没有得到地位、金钱和荣誉而遗憾和愧疚,而应因作品缺少激情和灵感而感到遗憾和愧疚。(2)王烈“师从古人,师从造化,师从我心”的具体表现分别有哪些?(6分)(3)文章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展现王烈的大师风范?结合文本任选两种简要赏析。(6分)(4)王烈“闲云野鹤,孤傲不群”的文化品格,得到了人们的尊重,但也“影响了作品的传播”,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参考答案:(1)A3分,C2分,E1分。选B、D不得分。(B项“更多地师从古人”、“不必借鉴今人”,表述不当;D项对文中语句理解有误,“当画艺达到极高境界后”表述不当。E,原文信息的关系不是“不应……而应”,是“不是……而是”,也就是说,原文王烈只是说自己的人生观,而非要求他人。)(2)师从古人:他对一百五十余位兰竹大家的作品,逐一反复研究,探索其神韵,得其精髓;执着求借于希宁教授珍藏的《支那书画大成兰竹集》,并刻苦临摹。(2分)师从造化:九下江南写生,细细观察体会,找素材、写生,一画就是几个小时。(2分)师从我心:探索画竹的构图,大胆创新,不拘泥于古人,亦不蹈今人;在题款上,善于用简洁的文字,通俗易懂的词语,使题款与画作和谐一体,珠联璧合。(2分)(该题题干问“具体表现分别有哪些”,所以每一方面应答至少两种表现;不分点酌情扣分。)(3)①细节描写。例如,“他买了几大包饼干,提了几暖瓶开水,把自己反锁在屋里”、“回到宿舍怎么也脱不下鞋子——脚背肿得撑破了皮,小腿肿得像牛腿”等细节,真实地展现了王烈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②引用。例如,东营市作家协会主席的评价、王烈“兰竹苑”的对联、接受采访的回答等,真实地展现了王烈的孤傲不群与淡泊宁静。③侧面展现(衬托对比)。A,以环境衬托。通过写“小山房”的艰苦环境展现王烈在创作上的专心与投入;通过写“兰竹苑”的简朴清幽,衬托王烈的孤高淡泊。B,以他人映衬。通过于先生的被感动侧面展现王烈对绘画的执着;通过“同去的画友都忙里偷闲逛城市,买东西”对比出王烈对绘画的投入;通过当今画坛一些人“哗众取宠,包装炒作”的不良作风,反衬王烈的不逐名利,务实自励。(答出两种即可。每种要求答出手法名称、举例分析以及具体表达效果。)(4)答案要点:远离世俗,不慕荣利地位,甘于孤独淡泊,耐得清苦寂寞才能成就大师境界;(2分)求真务实,鄙视哗众取宠,不愿包装炒作,追求艺术的真谛,这才是真正的大师风范。(2分)王烈无论是独守逼仄山房,还是安居家乡老宅都能专心致志地创作,生活艰苦,他却能“久居心自乐”,这是他画艺有成的重要原因。(2分)不逐名利,务实自励,默默耕耘,虽然影响了作品的传播,却也使他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认可。(2分)(观点:答出王烈文化品格的两层内涵,各2分;引据:举出传主的具体表现,2分;分析总结:分析这种文化品格对汪列的意义,2分。)略2.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曾彦修先生二三事陈四益

彦修先生同我的几位长辈应当是熟悉的,但我们却一直无缘相识。同他见面,完全是一次意外的惊喜。大概是1986年吧,曾彦修和牧惠二位先生正受托于湖南文艺出版社,编辑一套《当代杂文选粹>丛书。丛书的第一辑、第二辑已经出版,每辑十种,每种一人,入选作者都是活跃于当代的杂文名家。我从1981年调到北京,编辑之余,也写些杂感之类的文字。一天,忽然接到彦修先生一封信,说他与牧惠正在着手编《选粹》的第三辑,因为看到我的几篇杂文,希望我能再多选一些寄给他看看。我那时所写有限,搜罗起来也不过五六万字,便一起寄了去,心中并无奢望。不料时隔未久,他又写信约我去他家一谈。

彦修先生家朴素得不能再朴素,就像他的衣着朴素得不能再朴素一样。一件已经嫌紧的中山装,我总疑心还是“文革”前的旧衣。后来一次天热时去,一件圆领汗衫已经有好几个破洞,但他依然穿着。一把蒲扇,还是我大学时代在上海用过的那种。若在街上见到,绝想不到他是著名的学者、杂文家、出版家。这样的装束,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虽是第一次见面,却像相识久已。

谈到我的那些文章,他的话很简洁,没有客套,开门见山。记得是那么几层意思:一是告诉我,他和牧惠都读了;二是他们两人都觉得可以收入《选粹》第三辑;三是要我最后校核一下,是否有增删,但告诉我后面的二十九则“杂说”一篇也不要删,只是限于体例,丁聪先生的图无法收入,是个遗憾。然后就问我什么时候可以交稿。说完后,虽没有端荼送客,却也没有更多的闲话。

那时,出版社编辑丛书大致都要找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当主编,再找一位年轻些的当副主编。主编是借重其声望,副主编则是实际操盘者。像彦修先生这样不担虚名,勤于实事,从遴选作者到审读稿件,到同作者谈话,再到最后定稿,事必躬亲的主编,可谓稀有。

因为他做事认真,所以最不能忍受他人的马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刊物如雨后春笋,但编辑多为新手。新手自有新手的好处,譬如勤快、敏锐、胆大,但也有毛病,那就是马虎、自负,但又学养不足,不当改的乱改,甚至改出笑话。这一点让彦修先生很是恼火。

那时我所在的《嘹望》周刊,有一个副刊《珍珠滩》。《珍珠滩》有一个杂文栏叫“枥下谈”,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意,是专为一些年事已高的名家所设。“枥下”谐音“历下”,也含“历下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意思,以名家汇聚为号召。创办之初,请几位老前辈座谈,其中就有李锐、李普、彦修、黎澍四位。

第一次收到彦修先生来稿,欣喜之余,也令我吃了一惊,因为他在稿纸上方作了如下申明:“对稿件如有一字之改动,请与作者联系”。这样的申明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于是“谨从命”,我把编辑过程中的每一处改动都写信告诉彦修先生,无非是几处衍字或笔误。经过几次这样的告知,彦修先生大概觉得我这个编辑还靠谱儿,所以下一次寄稿时解除了这条“禁令”,并告诉我是因为被有些编辑改怕了,不得已出此策以应之。这件事让我很是感慨:一个能对自己的文章如此认真的人,必定对别人的文字也同样尊重;反之,一个随意删改他人文字的人,对自己的文字也必定不会认真。这对于编辑,当是不可移易的金科玉律。

对文字的态度,也是他为人处世的态度。彦修先生是那种方正坚守,绝不苟且的人,因此他也不齿于无原则、无特操的风派。《人民日报(海外版)>有一个栏目叫“望海楼随笔”,我的一篇《怀师》刊发在那里,其中讲到刘大杰先生在“文革”中修改自己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的事,觉得强制学者修改著作,从施之者言,是极大的愚蠢;从受之者言,是极大的悲哀。大杰先生是受害者,又何必苛求于他呢?此文彦修先生读后给我一信,后来又读到他更为详尽的批评文章,认为“学者、文人、思想家、理论家,还有政治家,不管古今,都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彦修先生责以大义,我是赞同的,“文革”中那些栽赃陷害、见风使舵、曲意迎合的事令人不齿,但对刘先生当时的处境,我觉得彦修先生毕竟有些隔膜,何况就是在复旦,刘先生也未能见谅于许多前辈。因此我未作任何辩解或争论。不料两年以后,又收到彦修先生一信,说是读到一些文章,知道了刘先生当时的处境,文人处此际会,实也大难,还是要多谅解些才好。因此他将前次对我文章“不妥当的评论收回作罢,并致歉意”。彦修先生的为人处事,真称得起前辈风范。

(选自《杂文选刊》2015年4期)相关链接

①曾彦修,四川宜宾人,1919年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南方日报第一任社长、人民出版社原总编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报人和出版人之一。2015年3月3日4点43分,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曾彦修是中共罕有的好人,1957年曾自划右派完成单位指标。

——百度文库

②在我一生经过的一些大事中,我的原则是:一切按具体情况处理。明知其错的我绝不干。为此要付出多大代价,我无条件地承担就是。世界上很多事情,常常都会有例外的,唯独有一件事情,我以为绝不能有例外,那就是:良心。

——曾彦修(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这篇传记的开篇写到,“同他见面,完全是一次意外的惊喜”,这里的“惊喜”源于曾彦

修先生在编辑《当代杂文选粹》第三辑时看中了“我”几篇杂文。B.在“我”第一次与曾彦修先生见面,双方交谈完稿件事宜后,曾彦修先生“虽没有端茶送客,却也没有更多的闲话”,这里表现了作者对对方待客的不满。C.为了更好地刻画传主曾彦修先生的形象,这篇人物传记成功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既

有对传主语言的直接描写,也有对传主外貌和衣着的细致描绘。D.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报人和出版人之一,年事已高的曾彦修应约在《珍

珠滩》栏目座谈并为之写稿,是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写照。E.在曾彦修先生看来,“学者、文人、思想家、理论家,还有政治家,不管古今,都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这表现了他对刘大杰先生胡乱修改著作的不满。(2)文中写了“我”与曾彦修交往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6分)(3)从文本看,曾彦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分点概括。(6分)(4)你如何理解曾彦修的世界上唯有“良心”绝不能有例外?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参考答案:(1)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E不给分。(A.除了看中了“我”几篇杂文外,还有可以与曾彦修先生见面,“约我去他家面谈”。B.“表现了作者对对方待客的不满”理解错误,这里表现的是曾彦修先生生活的随意。C.“对传主外貌和衣着的细致描绘”错。E.“这表现了他对刘大杰先生胡乱修改著作的不满”理解错误,表现的是其不齿于无原则、无特操的风派。)

(2)曾彦修约“我”编辑《当代杂文选粹》丛书;曾彦修给《瞭望》周刊投稿的特别说明;曾彦修对《怀师》一文和刘大杰先生的评论。(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衣着朴素,生活简朴;不担虚名,勤于实事;尊重他人,做事认真;方正坚守,绝不苟且。(6分,任选三点作答即可)

(4)“明知其错的我绝不干”,曾彦修是个有良心的好人。他收回对“我”文章的批评,表达自己对刘大杰的理解,做到体谅他人、知错就改;在多灾多难、政治运动不断的20世纪,曾自划右派完成单位指标,宁愿自己蒙冤,人格风范实属罕见。(4分)可见,良心是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是个人自律的突出表现,曾彦修用自己的良心给人们做出了榜样。如今物欲横行的社会,一些人丧失了基本的价值观,这正需要我们聚集正能量,心怀坦荡,关心他人,承担责任……以塑造自己的良心,进而塑造全社会的良心,做一个有良心的人。(4分,言之成理即可)略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夹克衫王

溱陈立这些日子燥的牙花子都肿了。陈立是理发员,在市政府大楼里的理发室工作。一天,吃了午饭,陈立坐在沙发上刚要眯眼休息一会儿,一个小伙领着一位穿着夹克衫的中年男人走进来。陈立定眼一看,是市长。以前在电视上见过。这天陈立下班回家得到一个不好的消息,老婆检查发现肺上有块阴影。老婆哭了。第二天复查得知,是肿瘤,假不了,但良性恶性要复检才能最后确定。陈立立马觉得头都大了,无论怎样,手术避免不了。这一做手术,钱就会像流水般花出去。陈立的背上像压上了一尊石磨。祸不单行,女儿所在的饭店经营不善,闭门歇业。女儿失业了。陈立有些落魂失魄,拿着推子两眼无神,以至于被剪发的那位科长都看了出来,忙问怎么了?陈立说没事没事,只是昨晚睡得晚了,精神不好而已。人家科长不是好糊弄的,非要刨根问到底。陈立只好如实说了。科长说,我只负责透个信给你,最近市里一家私企马上要上市,他们那里的待遇非常高。你女儿如果能进这样的企业就好了。科长给陈立留下了这个企业的名字,然后说你找找人帮忙,未必没希望。陈立说找谁好?科长说,当然级别越高越好。就看你的本事了。可我认识谁呀?陈立摊开两手说。远在天边近在跟前啊!科长看了看理发椅笑着说。开口求市长吧,只有他能帮上这个忙。陈立又不敢对市长开口。那天市长突然接到一个电话。但那天市长的声音很大,陈立从言谈中听得出,因为一个属下要市长帮着给他的亲属安排工作,市长正对下属发火。放下电话,市长又对站在一旁的秘书说,以后记住,凡是找我办这种事的统统给我挡出去。八项规定说得多清楚了,还抱幻想。陈立听了,庆幸自己没开口,否则一顿批评是少不了了。中午市长又来了,依旧穿着那件深蓝色的夹克衫。陈立发现市长很喜欢穿那件夹克衫,除了炎热的夏天,夹克衫几乎不离身。有一次陈立给市长理完发,拿衣服时发现,衣领都有些发白了。陈立纳闷,市长怎么就不换件新夹克衫?突然,陈立的手机响了。市长被铃声惊醒了,诧异地抬起头来望着陈立。对不起领导,我接个电话,是女儿的。陈立边说边按下键盘,秘书想上来阻挡,市长挥挥手让他退到一边。女儿的哭声传来了,陈立一下子收紧了心。陈立已经明白,女儿的哭声便是坏消息。果然,老婆的胃部又发现了阴影。陈立的手颤抖着,声音也在颤抖,眼里的泪水在打转。市长见陈立扣上电话,忙问,怎么回事?陈立强忍着痛苦摇摇头说,没事,没事。继续拿起剪刀。好了,先说你的事。市长一把扯下身上的围巾对陈立说。真的没事。陈立的眼圈都红了。别忍着。有什么困难说出来,我毕竟是市长,有些忙帮得上。陈立哽咽着把老婆有病的事告诉了市长。好了,我知道了。调车送陈立去医院。市长对秘书说。您的头发——秘书迟疑着说。我的头发怎么了,比病人还重要?别紧张,也别惊慌。有句话叫车到山前必有路,还有句话叫天无绝人之路。要有信心。市长拍拍陈立的肩头安慰道。接下来发生的一切,是大圆满。陈立老婆在市里最好的医院,找了最好的医生做了肿瘤切除。女儿如愿进了那家私企。这一切都是市长关照的结果。陈立和老婆商量,无论如何要感谢一下市长。怎么感谢也犯了难,市长缺什么?什么也不缺。陈立想起市长那件夹克衫。市长坐在理发椅里看着陈立托着那件跟老婆跑了好几家商场买来的夹克衫,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好啊,谢谢你们。我收下了,我喜欢夹克衫。但要付钱。这是原则。你们帮我买来就是情谊,我收了就是领情。后来陈立发现,市长还是一直穿着那件旧夹克衫。他悄悄问秘书,秘书告诉他,你知道那件夹克衫是谁给他买的?市长的母亲。老人家已经不在了,但市长一直不肯丢弃。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小说运用倒叙的方式,开头写“陈立这些日子燥的牙花子都肿了”,设置了悬念,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B.小说中的科长,是一位细心、富有同情心的人,他想帮助陈立解决困难,但爱莫能助,便告诉陈立去找市长。C.市长听陈立接电话、诉说遇到的困难,以及市长叫秘书调车送陈立去医院,并安慰陈立,是故事的高潮部分。D.小说写市长的秘书,虽寥寥几笔,但很好地展现了他的形象,一笔“想上来阻挡”,一笔“您的头发”,写出了秘书的个性。E.小说写“陈立托着那件……夹克衫”,“托”字很传神,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他毕恭毕敬的神态和自感礼轻的心理。5.小说中的陈立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小说以“夹克衫”作标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参考答案:4.BE

5.①有责任心,他为妻子的病、女儿的失业忧心如焚。②有感恩之心,买件夹克衫感谢市长的帮助。

6.①使小说结构严谨,夹克衫起线索作用。它把市长来理发室理发、陈立向市长诉说家事买夹克衫感谢市长等主要情节串连起来,形成完整的故事。②推动情节发展。陈立发现夹克衫衣领有些发白,为下文买件夹克衫感谢市长埋下伏笔,再引出一直不肯丢弃它的原因。③丰富了小说的情感,市长一直穿着母亲买的夹克衫,表现了市长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B项错误;“他想帮助陈立解决困难”错,小说中没有体现出这一点,另外“便告诉陈立去找市长”也不准确,只是暗示他去找市长。E项错误;“用夸张的手法”错,没用夸张;另外“自感礼轻的心理”也错,没有表现这种心理。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概括人物的形象要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角度入手分析,考虑人物的身份进行准确定位,进而进行概括。首先作为丈夫和父亲,他为妻子的病情忧心,为女儿的工作担心,体现了他顾家爱家人的特点,对家庭有责任心。其次是在市长帮助他后,对市长充满感激之情,想到要表示感谢,体现了他的感恩之心。点睛:分析人物性格特征,需要注意: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赏析人物形象。人物描写的方法,①正面描写,一般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②侧面描写。本题从文本中有关叙写中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他为妻子的病、女儿的失业忧心如焚,体现了他顾家爱家人的特点,对家庭有责任心。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分析小说标题,可以联系小说的三要素即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等方面。首先“夹克衫”是小说的行文线索,从市长来理发、陈立发现市长的夹克衫衣领发白、陈立夫妇为感谢市长的恩情而买夹克衫,小说的主要情节都和夹克衫密不可分。其次“夹克衫”的出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小说情节前后照应,层层铺垫,都是围绕夹克衫展开的。再次从小说要反映的思想情感方面,在文末揭示市长一直穿这件夹克衫的原因,显示了市长的孝心和对母亲的思念,丰富了小说的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平津侯列传

司马迁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家贫。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建元元年,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隙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士亦以此贤之。淮南、衡山谋反。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抚国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诸侯有畔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乃上书曰:“故曰‘力行近乎仁,好问近乎智,知耻近乎勇。’知此三者,则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后知所以治人。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此百世不易之道也。今陛下躬行大孝,建周道,兼文武,厉贤予禄,量能授官。今臣弘罢驾之质,无汗马之劳,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为列侯,致位三公。臣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愿归侯印,乞骸骨,避贤者路。”天子报曰:“古者赏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己。乃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因赐告牛酒杂帛。居数月,病有瘳,视事。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终。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皆倍其约以顺上旨

倍:“背”,违背

B.虽详与善,阴报其祸

详:“祥”,吉祥C.宜佐明主填抚国家

填:“镇”,镇抚

D.今诸侯有畔逆之计

畔:“叛”,反叛7.下列全能说明公孙弘受天子赏识的原因的一组是(

)(3分)①为人恢奇多闻

②弘为布被,食不重肉③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④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⑤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

⑥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公孙弘小时候家里很穷,到中年才开始做学问,六十岁被征博士出使匈奴,但因汇报情况不合皇上心意而被免官回家。B.公孙弘虽然自己生活节俭,但对人却很大方,将自己的俸禄全都供给别人,家无余财,士人都因为这个缘故认为他贤明。C.公孙弘对皇上非常顺从,不敢在朝廷与皇上争辩,曾经因顺从皇上的意图而未遵从与大臣们的约定而让汲黯感到不满。D.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时,公孙弘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做宰相的职分而主动请求辞官,但遭到皇上的拒绝,最后终于任上。9.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2分)(2)乃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4分)参考答案:6.D(通“佯”,假装。)7.C(公孙弘受天子赏识的主要原因是他品行忠厚,善于言谈,熟悉文书法令和官场事务,而且还能用儒学观点加以文饰。而①是说明公孙弘的为人和才学,②是说明公孙弘的节俭,⑥是说明公孙弘的大方。)8.B(是对“故人所善宾客”大方,即对老朋友和他喜欢的门客很大方。)9.(1)但他今天在朝廷上诘难我,确实说中了我的毛病。(庭:名作状,在朝廷上,1分;诘:责问、诘难,1分;诚:的确、确实,1分。大意酌情扣分,扣完为止。)(2)竟然上书要交回侯印,辞官归家,这样就是显扬我的无德呀。(乃:竟然,1分;乞骸骨:告老还乡,1分;是:这,1分;章:显扬,1分;判断句,1分。大意酌情扣分,扣完为止。)【参考译文】丞相公孙弘是齐地菑川国薛县的人,表字叫季。他家里穷,直到四十多岁时,才学习《春秋》及各家解释《春秋》的著作。武帝建元元年,这时,公孙弘已经六十岁,以贤良的身份被征召入京,当了博士。他奉命出使匈奴,回来后向武帝报告情况,不合皇上的心意,皇上发怒,认为公孙弘无能,公孙弘就借有病为名,免官归家。武帝元光五年,菑川国又推荐公孙弘,封他为博士。公孙弘为人雄伟奇异,见闻广博,经常说人主的毛病在于心胸不广大,人臣的毛病在于不节俭。公孙弘盖布被,吃饭时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菜。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议论政事,总是先开头陈述种种事情,让皇上自己去选择决定,不肯当面驳斥和在朝廷上争论。于是皇上观察他,发现他的品行忠厚,善于言谈,熟悉文书法令和官场事务,而且还能用儒学观点加以文饰,皇上非常喜欢他。在两年之内,他便官至左内史。他曾经和主爵尉汲黯请求皇上分别召见,汲黯先向皇上提出问题,公孙弘则随后把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皇上常常很高兴。他所说的事情都被采纳,从此,公孙弘一天比一天受到皇帝的亲近,地位显贵起来。他曾经与公卿们事先约定好了要向皇帝谈论的问题,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却违背约定,而顺从皇上的意旨。汲黯在朝廷上责备公孙弘说:“齐地之人多半都欺诈而无真情,他开始时同我们一起提出这个建议,现在全都违背了,这是不忠诚。”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诚。”皇上赞同公孙弘的说法。皇上身边的受宠之臣每每诋毁公孙弘,但皇上却越发厚待公孙弘。汲黯说:“公孙弘处于三公的地位,俸禄很多,但却盖布被,这是欺诈。”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有这样的事。九卿中与我好的人没有超过汲黯的了,但他今天在朝廷上诘难我,确实说中了我的毛病。况且没有汲黯的忠诚,陛下怎能听到这些话呢!”武帝认为公孙弘谦让有礼,越发厚待他,终于让公孙弘当了丞相,封为平津侯。公孙弘为人猜疑忌恨,外表宽宏大量,内心却城府很深。那些曾经同公孙弘有仇怨的人,公孙弘虽然表面与他们相处很好,但暗中却加祸于人予以报复。杀死主父偃,把董仲舒改派到胶西国当相的事,都是公孙弘的主意。他每顿饭只吃一个肉菜和脱壳的粗米饭,老朋友和他喜欢的门客,都靠他供给衣食,公孙弘的俸禄都用来供给他们,家中没有余财。士人都因为这个缘故认为他贤明。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公孙弘病得很厉害,他自己认为没有什么功劳而被封侯,官位升到丞相,应当辅助贤明的君王安抚国家,使人人都遵循当臣子的道理。如今诸侯有反叛朝廷的阴谋,这都是宰相工作不称职的结果。于是,他向皇帝上书说:“过去说:‘努力实践接近于仁,喜欢询问接近于智,知道羞耻接近于勇。’知道这三种情况,就知道怎样自我修养了。知道怎样自我修养,然后知道怎样治理别人。天下没有不能自我修养却能去治理别人的,这是百代不变的道理。现在陛下亲行大孝,以三王为借鉴,建立起像周代那样的治国之道,兼备文王和武王的才德,鼓励贤才,给与俸禄,根据才能授予官职。如今我的才质低劣,没有汉马之劳,陛下特意把我从行伍之间提拔起来,封为列侯,把我置于三公的地位。我恐怕先于陛下的狗马而死去,最终无法报答陛下的恩德和搪塞责任。我希望交回侯印,辞官归家,给贤者让路。”武帝答复他说:“古代奖赏有功的人,表彰有德的人,守住先人已成的事业要崇尚文德教化,遭遇祸患要崇尚武功,没有改变这个道理的。我从前幸运地得以继承皇位,害怕不能安宁,一心想同各位大臣共同治理天下,你应当知道我的想法。你不幸得了霜露风寒之病,何必忧虑不愈,竟然上书要交回侯印,辞官归家,这样就是显扬我的无德呀!”于是,武帝赐给他牛酒和各种布帛。过了几个月,公孙弘的病情大有好转,就上朝办理政事了。武帝元狩二年,公孙弘发病,终于以丞相的身份死去。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少敏悟,博涉经史,尤长于《易》,避乱家居。太祖取太平,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如之与语。安进曰:“今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难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安从克集庆,进郎中。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能让。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后坐事谪知桐城,移知饶州。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婴城固守。援兵至,陈友定败去。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洪武元年,初置翰林院,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又论学术。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安顿首曰:“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时人荣之。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明史·列传第二十四》)【注】如:到,往,引申为“接见”。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B.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C.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D.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耆儒”是指年老的学者。“耆”意为年老。“儒”在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不同。B.“生祠”是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建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对于有德政的官员,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C.“吊伐”是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人们一齐讨伐他(们)。这是古代在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D.《易》也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一本揭示事物变化的书。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安学养丰厚。他自小聪明,广泛阅读经史,学有专攻,后来太祖还专门赐门帖子给资格最老的他,以此来赞扬他。B.陶安深谋远虑。他深知金陵的战略地位,肯定太祖攻克金陵的战略目标;陈友定叛军攻打饶州城时,陶安抚民心待援兵而获胜。C.陶安擅长政治投机。元末大乱,陶安避世不出,但明太祖大军一到,他又率领乡亲迎接,并奉承太祖说起兵是顺天意得民心。D.陶安对朝廷极忠诚。他在地方任职爱民如子、政绩显著,深受百姓崇敬;在中央任职出谋划策、针砭时弊,深受皇帝信任。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婴城固守。(2)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参考答案:10.D

11.C

12.C

13.(1)陈友定带兵进攻饶州,陶安接见饶州官员和百姓,传达太祖的关于官民可以顺从叛军的命令,但都要围住城池牢牢守候。(2)有位御史(向皇帝)提到陶安私下的一些过失,皇帝追问说:“陶安怎么会有这样的事?况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邪说妨害正道,犹如美味使人吃了愉快。邪说不除去,正道就不能兴起,天下还怎么治理。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如“曰”。本句中注意根据一些名词,如“邪说”“美味”“正道”“天下”等即可作出判断。11.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题,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C项,“吊伐”,吊民伐罪,指抚慰受苦的百姓,讨伐有罪的统治者。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墓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对传主行为的评价褒贬不分,不是“擅长政治投机”,也不是“奉承”太祖,应该是有远见卓识。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谕”,告诉、传达;“顺逆”,顺从叛军的命令;“婴”,围住。第二句得分点:“隐过”,私下的一些过失;“诘”,追问、责问;“宁”,怎么。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幼年时就很聪敏,广泛阅读经史,在《易经》方面特别有造诣,避乱而隐居在家。明太祖朱元璋攻取太平府,陶安与老儒李习率领城中的百姓出城迎接。太祖接见他,并跟他谈论。陶安进言说:“如今天下大乱,豪杰们纷纷起来争夺,然而那些人的用意在于掠夺子女玉帛,没有治理乱世、拯救人民、安定天下的胸怀。您这次渡江作战,军威神武而又不害百姓,使人们心悦诚服。上应天意,下顺民心,执行抚慰人民、讨伐罪人的神圣使命,天下不难平定。”太祖问:“我想攻取金陵,怎么样?”陶安说:“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如果取为己有,占据优越便利的地势来面对四方,那么向哪里进攻而不能取胜呢?”太祖说:“好!”就留下他参与幕府,授职左司员外郎。陶安跟太祖攻克集庆后,又提升为郎中。等到聘请的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到了之后,太祖问陶安:“这四个人怎么样?”陶安回答说:“我在谋略方面不如刘基,在学问方面不如宋濂,在治理百姓的才干方面不如章溢、叶琛。”太祖赞许他能谦让。黄州刚被攻下的时候,太祖想要派一个重要的大臣去镇守那里,朝中没有胜过陶安的,于是就任命他做黄州的知州。陶安宽缓租赋,减少徭役,百姓因而安居乐业。后因事被贬桐城知府,后改配饶州知府。陈友定带兵进攻饶州,陶安接见饶州官员和百姓,传达太祖的关于官民可以顺从叛军的命令,但都要围住城池牢牢守候。援军到达后,陈友定的军队失败逃走。各位将领想全部杀掉投降叛军的民众,陶安不同意。太祖赐诗赞扬他,饶州百姓建造生祠奉祀他。洪武元年,刚刚设置翰林院,太祖任命陶安掌管起草诏命,兼修撰国史。皇帝曾经驾临大臣们议事的东阁,与陶安及章溢等谈论前代兴亡的原委。陶安说,丧乱的根源,由于骄纵奢侈。皇帝说:“处在高位的人容易骄纵,处在安逸享乐的环境的人容易奢侈。骄纵,好的话就听不进去,有了过失也听不到;奢侈,正确的思想道德就不能树立,行为也会无所顾忌。这样下去,没有不灭亡的。你说的很恰当。”君臣又谈论到立国的学说、道统。陶安说:“正道不明,是因为有邪说为害。”皇帝说:“邪说妨害正道,犹如美味使人吃了愉快。邪说不除去,正道就不能兴起,天下还怎么治理?”陶安叩头说:“陛下所说的,可以说是深深地探求到了治国的根本了。”陶安侍奉皇帝十余年,与其他读书人相比资格最老,皇帝制作了门联送给他,说:“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非常荣耀的。有的御史向皇帝提到陶安私下的一些过失,皇帝盘问说:“陶安怎么能有这样的事?况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那个御史回答说:“我也是道听途说。”皇帝大怒,立刻罢免了他。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也。父畅,为博士。咨少孤,有孝行,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举咨至孝有道,仍迁博士。灵帝初,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者所诛,咨乃谢病去。太尉杨赐特辟,使饰巾出入,请与讲议。举高第,累迁敦煌太守。以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盗尝夜往劫之,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食,谢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妻子物余,一无所请。盗皆惭叹,跪而辞曰:“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言毕奔出,咨追以物与之,不及。由此益知名。征拜议郎,辞疾不到,诏书切让,州郡以礼发遣,前后再三,不得已应召。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皓,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皓送至亭次,望尘不及,谓主薄曰:“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即弃印绶,追至东海。谒咨毕,辞归家。其为时人所贵若此。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视事三年,以疾自乞,征拜议郎。抗疾京师,将终,告其故吏朱诋、萧建等,使薄殓素棺,籍以黄壤,欲令速朽,早归后土,不听子孙改之。朱祗、萧建送丧到家,子胤不忍父体与土并合,欲更改殡,祗、建譬以顾命,于是奉行,时称咨明达。

(范晔《后汉书?赵咨传》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就:到任。B.诏书切让。

让:责备。C.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躬:亲自。D.所犯无状,干暴贤者。

干:干预。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盗皆惭叹,跪而辞曰。

B.咨乃谢病去。

(张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

C.以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D.使饰巾出入,请与讲议。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苏武传》

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11、问答题(3分)为什么盗皆惭叹,跪而辞曰:“所犯无状,干暴贤者。”

12、把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1.

2.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3分)

3.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张衡传》(3分) 参考答案:9、D(干:冒犯)

10、C.(A而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转折

B乃①连词,于是,就②连词,才

D与①动词,参与

②介词,跟

C两个“以”均为介词,因为)11、盗贼都折服于赵咨的示孝事母、清正廉洁、从容镇定。(意思相同即可)12、(1)赵君名声很大,现在过我界不见我,一定会被天下人笑话。于是丢弃印绶,追到东海(3分:“重”“见”“即”各一分)(2)(廉颇)解衣赤背,背着荆条,通过门客的引导到蔺相如家门请罪。(3分:“肉袒”“负荆”“因”各一分)(3)张衡年轻时就善于写文章,到西汉故都长安及其附近地区考察、学习,并趁此机会前往京城洛阳,到太学观光。(3分:“属”“三辅”“因”各一分)参考译文: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父亲赵畅,曾做过博士。赵咨少年时期就死了父亲,因有孝行而被州郡推荐为孝廉,他都不到任。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举荐赵咨极孝顺有修养,因袭(其父)升为博士。灵帝初年,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被宦官杀害,赵咨就称病推辞离开。太尉杨赐特别征召,让他用幅巾为首饰,请他参与讲论经典。被举荐做高官,几次升迁做了敦煌太守。后因病被免职回家,亲自率领子不种田糊口。盗贼曾经夜晚到赵咨家抢劫,赵咨害怕惊吓母亲,于是先到门外迎接强盗,接着要求给他们准备饭食并道歉说:“老母亲已年届八十,生病需要休养,家中贫困,无隔宿之粮,请求稍微留下点衣服粮食。”妻子儿女和其他物品,全都没有提出请求。强盗都惭愧叹息,跪下告辞说:“我们太无礼了,真不该侵扰贤良。”说完都跑出门去,赵咨追出送东西给他们,但没有赶上。从此赵咨更加出名。朝廷征召他做议郎,以病推辞不到任,皇上下诏急切责备,州郡官员以礼相送,前后多次,不得已才去应召。赵咨又被封为东海相。上任时,途径荥阳,县令敦煌人曹皓,是赵咨过去举荐的孝廉,在路旁迎候,赵咨却不停留。曹皓送他到长亭,望着车辆过后的尘土不能赶上,对主薄说:“赵君名声很大,现在经过我的县界我不拜见他,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于是丢弃印绶,追到东海。拜见赵咨之后,辞职回家。赵咨就是这样被当时的人所看重。赵咨做官时清廉俭朴,计算时间领取奉禄,豪门大户都畏惧他俭朴清廉的品德。做官三年,因病请求免职,征拜为议郎。带病到了京师,临终时,告诉他的旧吏朱祗、萧建等,让他们采用薄殓素棺,用黄土垫底,想使尸体迅速腐朽,早归后土,不要听任子孙改变计划。朱祗、萧建送丧到家,儿子赵胤不忍心父亲的尸体与黄土并合,想更改殡葬之法,朱祗、萧建让领会赵咨的临终遗命,于是照办,当时人称赵咨为明达之人。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2010年8月,80后作家张一一因在沈从文故居做出侮辱性手势挑衅前辈作家沈从文而饱受质疑,被网友称为“手势哥”。就在各方网友热议批评“手势哥”之际,“中国最美的小城”凤凰古城,开出了第一笔“罚单”,勒令“手势哥”张一一终生不得再进入凤凰古城游览参观,这也是我国文化旅游名城向游客发出的第一道“禁入令”。你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谈谈你的看法。(60字左右)(5分)参考答案:示例.无知不是个性。时代在变,潮流也在变,当下追求个性的张扬成为社会主要潮流之一,尤其是青少年,盲目地追求放荡不羁、桀骜不驯,自认为很有个性,但实际上任由他们不加约束地拿去张扬的东西是什么呢?是无知!8.在下面一段话里删去六个多余的字,使语言简明通畅。(2分)

市场管理员说:“目前,个体户收入悬殊很大。他们当中的多数守法;个别人有违法行为,对这些人已经依法给予法律制裁。同时还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绝不能让社会上那种坑害顾客的思想任其泛滥。”

应删去: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很大、依法(或法律)、任其“悬殊”的意思是差距很大,再与“很大”连用,赘余。“让社会上……”与“任其”连用,赘余。9.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我国古代《乐记》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就是说,音乐是人的主观情感的表现,而这种情感①________。这种解释,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当然②________,如琵琶曲《十面埋伏》中描写军旅之声,二胡曲《空山鸟语》中模仿鸟鸣之声;而更多的乐曲是并不直接再现什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