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_第1页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_第2页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_第3页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_第4页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徐涌金1 , 张明纲2(1.中国计量学院 党委,浙江 杭州 310018;2.中国计量学院 现代科技学院,浙江本文摘自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编辑部 -2009年-第4期 查看本文时间 2010-5-3012:33:45摘要: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对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需要以深化大学生综合素质内涵为起点,以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结构为前提,以优化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为基础,以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化为关键,以实现大学生素质评价科学化为保障,以提升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归宿。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体系;

构建思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摆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地位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地位,这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对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深化大学生综合素质内涵是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起点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遇到的第一个关键词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只有深化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才能启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工作。因此,深化大学生综合素质内涵是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起点。深化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首先需要深化“人的素质”的内涵。“素质”一词涉及人类学、种族学、社会学、生物学、遗传学、优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医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往往难以提出每个学科普遍接受的统一定义,但我们还是可以从素质的经典内涵和素质的现代内涵方面综合得出相对科学的关于人的素质的内涵。“素质”的经典内涵是指人的先天解剖与生理特点,即神经系统和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的特点,这是从生理心理角度界定的。“素质”一词的现代内涵则已经扩展到人的品质和人的社会品格领域,主要指构成一个现代社会人所具备的各种要素,核心体现在人的本质和人的质量上。人的素质内涵可界定为:个体先天遗传的禀赋与后天环境影响、教育作用、学习内化的结合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与质量水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既具有人的素质内涵的普遍性,又具有其自身内涵的特殊性。大学生综合素质指大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基础上,通过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和实践中发展起来或形成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对大学生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主体特性和品质,其综合效应表现为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知识和能力。大学生综合素质是知识内化和升华、能力拓展与提升的结果。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大学生所获知识和能力的内核,体现着学习和实践的成果,是大学生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力量源泉。本文认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可以界定为:大学生先天遗传的禀赋与后天环境影响、高等教育作用、大学学习内化的结合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与质量水平。上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体现了三层含义:其一,体现在其先天遗传的禀赋与后天环境影响的结合上,大学生所处的后天环境体系对先天遗传禀赋的影响更加明显;其二,体现在先天遗传的禀赋与高等教育作用的结合上,大学生所接受的高等教育对先天遗传禀赋的激发更加充分;其三,体现在其先天遗传的禀赋与大学学习内化的结合上,大学生所进行的高层次创新学习对先天遗传禀赋的利用更加有效。因而,与其他同龄人相比,大学生先天遗传的禀赋与后天环境影响、高等教育作用、大学学习内化的结合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更加优化,质量水平更高。二、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结构是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前提在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过程中,遇到的第二个关键词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结构”。只有大学生综合素质结构完善了,才能开始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因此,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结构是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前提。大学生综合素质结构建立在人的素质结构基础之上。一般认为,人的素质按照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可以分为先天因素占主导的素质、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结合的素质、后天因素占主导的素质三大类。其中,先天因素占主导的素质主要指身体素质;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结合的素质主要指心理素质;后天因素占主导的素质主要指养成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要素。因而,从普遍意义上讲,人的素质结构包括身心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三大部分。大学生综合素质结构既具有人的素质结构的普遍性,但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方面,根据人的素质结构的普遍性,大学生的素质结构虽然也同样包括身心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三大部分,但与同龄人相比,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科学素质、文化素质)的内涵更丰富、层次更高、质量水平更高。另一方面,鉴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内涵具有先天遗传禀赋的特殊性、后天环境影响的特殊性、高等教育作用的特殊性以及大学学习内化的特殊性,其素质结构还应该包括从身心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三大部分素质中分离出第四部分素质。本文认为,大学生素质结构的第四部分素质就是专业创新素质,包括专业素质、学习素质、信息素质、创新素质、职业素质等要素。高等教育作用的特殊性拓展了大学生的素质结构,最明显的是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创新素质和职业素质。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专业教育为平台为相应的社会职业培养创新型人才,这就涉及到大学生的专业素质、职业素质和创新素质问题。专业素质是指大学生在专业素养方面通过先天遗传的禀赋与后天环境影响、专业教育作用、大学学习内化的结合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与质量水平;职业素质是指大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通过先天遗传的禀赋与后天环境影响、职业教育作用、大学学习内化的结合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与质量水平;创新素质是指大学生在创新素养方面通过先天遗传的禀赋与后天环境影响、创新教育作用、大学学习内化的结合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与质量水平。大学学习内化的特殊性拓展了大学生的素质结构,最明显的是大学生的学习素质和信息素质。大学阶段的学习不同于其他阶段的学习,大学学习更强调个体的信息化学习、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提升性学习、创造性学习,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内化活动。学习素质是指大学生在学习素养方面通过先天遗传的禀赋与后天环境影响、高等教育作用、学习实践活动的结合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与质量水平;信息素质是指大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通过先天遗传的禀赋与后天环境影响、高等教育作用、信息学习内化的结合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与质量水平。综上所述,完善的大学生素质结构包括由身心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创新素质等四大类素质以及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学习素质、信息素质、创新素质、职业素质等十二型素质所构成的四类十二型素质体系。三、优化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是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基础在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过程中,遇到的第三个关键词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只有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优化了,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才有基础。因此,优化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是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基础。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建立在大学生素质结构基础之上,而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又建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的基础之上。优化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就是要形成以大学生身心健康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专业创新素质教育等四大功能模块相互支撑以及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学习素质教育、信息素质教育、创新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等十二种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大学生素质结构中,身心健康素质是前提,没有良好的身心健康素质,其他素质无以提升;科学文化素质是基础,没有良好科学文化素质的支撑,其他素质难以提升;思想道德素质是核心,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其他素质提升缺乏正确的方向;专业创新素质是关键,没有良好的专业创新素质,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无从产生。因此,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四大功能模块中,身心健康素质教育是前提,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基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核心,专业创新素质教育是关键。大学生专业创新素质结构中,学习素质是前提,信息素质是基础,专业素质是主体,创新素质是标志,职业素质是重点。同时,学习素质也是所有养成素质的元素质,没有良好的学习素质,所有养成素质都无以提升;信息素质是所有养成素质的载体,没有良好的信息素质,所有养成素质的提升就失去了基础;专业素质是所有养成素质的综合主体,没有良好的专业素质,高等教育就失去了意义;创新素质是所有养成素质的标志性体现,没有良好的创新素质,高等教育任务无以完成;职业素质是所有养成素质的重要体现,没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就业质量就得不到保障。四、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化是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关键在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过程中,遇到的第四个关键词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化”。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既要建立在完善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的基础之上,又要建立在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之上。而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的关键在于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化。只有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化推进了,才能完成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因此,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化是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关键。长期以来,高等教育比较侧重第一课堂教育,而对第二课堂教育重视不够。而有效开展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需要第一课堂教育与第二课堂教育相互配合、协同开展。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更需要通过第二课堂教育来有效增强。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的主要形式就是全面系统地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2002年3月,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出台了《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要求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意见》印发实施以来,全国高校在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化方面遇到了很大困难。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化的基本思路是:以第一课堂相适应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参照系,整合提升第二课堂中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各项活动和工作项目,按照“平台+模块”的模式,实现大学生素质拓展模块化、项目化、课程化、体系化。实现大学生素质拓展模块化, 就是要将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各项活动分为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与勤工助学等六个功能模块。实现大学生素质拓展项目化,就是要将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六大功能模块分解成系列项目。例如,“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功能模块可以分解为政治素质拓展、思想素质拓展、法律素质拓展、道德素质拓展等四个项目;“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功能模块可以分解为社会实践、专业实践、法律援助、义务支教、志愿服务等五个项目;“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功能模块可以分解成科学素质拓展、专业素质拓展、学习素质拓展、信息素质拓展、创新素质拓展、创业素质拓展、职业素质拓展等七个项目;“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功能模块可以分解成文化素质拓展、艺术素质拓展、心理素质拓展、身体素质拓展等四个项目;“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功能模块可以分解成理论学术型社团、科技创新型社团、文体艺术型社团、志愿服务型社团、语言素质拓展、管理素质拓展、社会素质拓展等七个项目;“技能培训与勤工助学”功能模块可以分解成技能培训、科技型勤工助学、管理型勤工助学、服务型勤工助学等四个项目。实现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化,就是要将大学生素质拓展的系列项目课程化。例如,将上述三十一个项目课程化,以“项目名称+指导与实践”作为课程名称,按照第一课堂课程的形成要素,形成完整的课程设计、课程内容、教学与实践大纲、实施方案,实现大学生素质拓展项目课程化,并围绕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强化社会认同等四个环节,通过教学、课堂、讲座、活动、项目等丰富多彩的方式开展。实现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化,就是要将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体系化。例如,将“大学生素质拓展导论”、“大学生素质拓展评价体系概论”和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六大课程模块有机结合,构成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八大课程模块,形成由八大课程模块三十三门课程构成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化体系。五、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科学化是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保障在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过程中,遇到的第五个关键词是“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大学生素质教育与素质拓展实践的成功与否需要运用教育评价手段进行判断、反馈和调控。教育评价就是为了衡量实际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具有客观性、科学性、主观性、普适性、目的性等特性。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就是高等教育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科学化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才有保证。因此,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科学化是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保障。大学生经过四年的专业教育与专业训练,达到了本科人才培养规格规定的要求,就算顺利完成了大学生学业。通常的标准是,大学生获得了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就算完成了素质教育任务。因而,通常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都是建立完成本科人才培养计划规定范围内各教学环节的课程成绩、适当参考大学生在校期间第二课堂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的基础之上的。而科学化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当是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两者兼顾以及素质教育成绩与素质拓展成绩双重评价的体系。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科学化则要求实现大学生在第一课堂素质教育活动中所取得成绩以及在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中所取得成绩综合评价的科学化。表现在大学生第一课堂素质教育活动中所取得成绩评价的科学化,就需要引入第一课堂素质教育活动的学分积点制,即要对学生完成本科专业培养计划所有课程的学分、考试成绩进行加权平均,得出本专业所有学生的平均学分积点,最后确定一个适度的学分积点作为是否授予学士学位的标准学分积点,同时以大学生所取得的总学分作为是否毕业的标准。表现在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中所取得成绩评价的科学化,就需要引入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所取得成绩的登记制度,将学生在素质拓展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登记在册,并按照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化体系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得出素质拓展综合成绩并载入《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以学分和学分积点成绩和素质拓展综合成绩为主要依据,按照“学分积点成绩(百分制)与素质拓展评价成绩(百分制)”的适当权重进行核算,得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最终成绩。六、提升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归宿在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过程中,遇到的第六个关键词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大学生个体有意识地、自觉地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发展规律,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提升自身生存发展的质量与层次,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以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才算找到了真正的归宿。因此,提升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归宿。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标志性体现,而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都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关于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的基本要素,至今众说纷纭,没有明确定论。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包括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求职能力、适应能力等基本要素,其中,专业能力是基础要素,职业能力是发展要素,创新能力是核心要素,求职能力是载体要素,适应能力是支撑要素。专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专业教育和专业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是用人单位和社会十分看重的基础要素。职业能力是大学生在专业教育和专业学习过程中形成专业能力基础上,实现成功就业和从事职业工作所必需的本领,是用人单位和社会往往十分注重的发展要素。创新能力是一个人产生新认识、新思想和创造新事物的核心能力,是用人单位和社会尤其注重的核心要素。求职能力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赢得用人单位青睐所必需的各种相关能力的总和,是大学毕业生成功就业的载体要素。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在就业后实现提高就业质量目标所必需的各种相关能力的总和,是大学毕业生提高就业质量和社会竞争能力的支撑要素。参考文献1]王立新等.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徐涌金.大学生素质教育教程[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3]郗杰英.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4]傅进军.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