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恩格斯一、单元目标2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恩格斯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4
*修辞立其诚/张岱年
*怜悯是人的天性/卢梭5
*人应当坚持正义/柏拉图单元写作深化理性思考第一单元本单元所选文章属于社会科学论著。科学与文化论著论著,就是带有研究性的论文、著作。自然科学论著社会科学论著由分析推理而得,往往具有抽象性。通过实验研究而得,具有实证性。单元整体感知单元任务群单元学习主题【理论素养】本单元的文章,或阐释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或论述学风改造问题和正确思想来源问题,或阐说真理的检验标准,或探讨个人立身处世的法则,这些都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社会、历史、人生的认识。尤其是恩格斯、毛泽东的文章,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学习本单元,要通过研读经典理论文章,获得思想启迪和思维提升。单元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恩格斯、毛泽东、卢梭、柏拉图等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做到知人论世;抓住文章的主要概念,把握核心观点,厘清论述思路,感受文章强大的思想力量了解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掌握其论证方法。注意体会文章的论辩艺术和严密、准确的语言表达研读经典理论文章,获得思想启迪和思维提升。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增强理论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二、本课目标与任务1.了解恩格斯写这封信的背景和针对性。2.抓住文中的基本观点,思考这些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3.学习恩格斯论述问题的辩证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性,学习文中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学习目标【示例1】1、抓住主要概念,把握核心观点,理清论证思路。2、思考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文章严密的逻辑性和思辨性。3、积极思考社会现象,培养辩证思维,践行唯物史观。学习目标【示例2】素养目标1文化目标:了解恩格斯的生平经历,积累文学常识。2思维目标:梳理文章层次、观点,厘清辩证关系。3语言目标:学习论述问题的辩证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性。4审美目标:深入了解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必然性。【示例3】核心素养TexthereTexthere学习目标1:抓住主要概念,把握核心观点,理清论述思路,体会论证、论辩艺术。2: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商讨,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3:加深对社会、历史、人生的认识,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示例4】带着问题诵读课文1.”社会性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什么?2.尝试梳理文章结构。3.这封回信阐明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三、论述文介绍概念及类型01论述类文本三要素02论证方法03论证方式04论证结构05论证角度06论证语言07论述类文本知识建构知识建构一、概念及类型
论述类文本是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特点的一种文体。它往往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广泛的社会学领域。
常见类型有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可分为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文体特征3要素论点针对性强,文中往往有两三个分论点论点准确、鲜明
出现的位置多变中心论点或在开篇,或在文中,或在结尾,有的标题即中心论点;分论点多在中间段的段首事实论据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原理、定律理论论据(道理论据)论证方法/手法论据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切的数据、可靠的史实论证论证方式;论证结构、思路论证角度论证语言二、论述类文本三要素三、论证方(手)法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增强文章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引证法):通过讲道理的方式,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使论证更有力度。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新旧、强弱、好坏等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使自己的观点更鲜明突出,让人印象深刻。
④类比论证:把已知事物与跟它有某种相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运用类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增强逻辑性、提升说理的深度。(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⑤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比喻论证能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地论证文本观点,使文章浅显易懂。
⑥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运用因果论证的论证方法,使得文章逻辑缜密,思辨性强。
⑦假设论证:针对文章所举事例,从反面进行假设,进而推论论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从而有力地论证论点的论证方法。假设论证可以使文章逻辑缜密,增强说服力。
⑧归谬论证(归谬法/反证法):为了反驳一个错误的论题,先假设这个论题是正确的,由此导出更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原先的论题是错误的。这种论证方法主要用于驳论文中,常和泼辣、犀利的语言相配合,产生辛辣、有力而富有幽默感的表达效果。三、论证方(手)法四、论证方式
1.立论——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自己的见解或主张的论证方式。立论时,必须围绕所论述的话题和中心论点来进行论证。
2.驳论——通过反驳对立的或错误的论点来阐明自己论点的论证方式。反驳的手段包括驳斥论点、驳斥论据、驳斥论证。常见的驳论的论证结构有先破后立、先立后破、边破边立、破立结合等。
(如《拿来主义》)论述文的基本框架引论(提出问题/观点)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五、论证结构但不同的文本出于论述方式的需要,又演化出多种结构方式,如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等。1、总分式(横式结构)
论证层次之间是总说与分说的关系,论点在各层次的分论点中体现,而各层次的分论点由总论点统领。文章结构可细分为:总—分结构、分—总结构、总—分—总结构。2、并列式指的是展开的各层次间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或是分论点之间关系的并列表述;或是围绕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论证同一观点。其实,通篇使用并列式的论述不多,一般是在主体论述部分,分几个角度对观点加以阐述,这样便与总分式重合了。五、论证结构3、层进式(纵式结构)文本在论述中心论点时,并不只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后面的论证是在前边论证基础上进行的,前后逐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前后顺序不能随便改动。4、对照式
将一正一反的两种看法(观点)或论据对照比较,或明辨是非,或突出其中一个方面。
论述类文本全文采用正反对照式论证结构的不多见,一般是相邻两段之间或主体段落内部的正反对照。五、论证结构论证方式1.驳论——2.立论——论证结构论证结构先破后立先立后破边破边立、破立结合①基本引论(提出问题/观点)开头本论(分析问题)中间结论(解决问题)结尾②总分式:总分总、总分、分总③层进式④并列式⑤对照式小
结六、论证(述)角度
指作者认识和处理文本中所论述的问题时的观察视角、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
换句话说,就是站在谁的位置上论述的问题并持有的观点,是站在个人、社会角度,还是站在国家、民族角度;是站在过去的角度、现在的角度,还是未来的角度?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是赞成的还是反对的?七、论证语言1.准确,严密,逻辑性强。语言准确指概念使用准确、词语的运用准确、感情色彩恰当等,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语言严密指判断和推理严密,逻辑性强;句式上多运用修饰成分多的长句,表达周密;结构严密,衔接过渡自然条理。2.简明、洗练、概括性强。叙述事实时,不需要铺排渲染,因为议论文重在说理,以理服人,不宜细致地述说细节,否则喧宾夺主。3.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适当运用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注意语气变换,灵活运用各种句式(设问、反问、祈使、肯否定陈述、双重否定等)。4.语言通俗、口语化。5.语言泼辣犀利,富有幽默感。第一部分
名家名论与写作背景
(经典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知识补充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四个基本观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30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可以塑造与改变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可以作为研究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如果以阶级的观点看待社会组织,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为不同阶层的人的不同利益诉求的博弈,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可能会引发社会革命。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可以塑造和改变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1883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什么?科学与文化论著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经济发展
马克思逝世后,由于一些资产阶级理论家的歪曲,工人运动中和思想界出现了一此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把历史唯物主义庸俗化甚至加以歪曲。①把马克思关于经济因素决定性基础作用的观点歪曲为“经济决定论”的错误观点;歪曲为“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②认为经济因素中的技术依赖于科学(科学表现为知识、理论形态;技术表现为物质形态)写作背景【示例1】写作背景34马克思逝世之后,一些资产阶级理论家乘虚而入,歪曲马克思的观点,篡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把马克思关于经济因素的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歪曲为“经济决定一切”“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造成当时德国青年极大的思想混乱。不少德国青年写信向恩格斯请教,大学生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就是其中一位。作为马克思伟大思想的捍卫者,恩格斯于1894年1月25日在伦敦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写了一封回信。在信中,恩格斯以自己丰富的学识、深厚的理论素养回答了当时人们的问题,解答了人们的疑惑,拨开了笼罩在马克思主义周围的迷雾,使马克思主义更加深人人心。【示例2】写作背景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继续在欧洲广泛传播。受德国资产阶级学者巴尔特和“青年派”的影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大学生中有所泛滥,他们中的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产生了误解。有一些大学生给恩格斯写信,提出了一些问题,请恩格斯予以解答。1894年1月19日,正在柏林大学学习法律的大学生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给恩格斯写了一封信,向恩格斯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否应该把经济关系理解为生产性财富和消费性财富,或者理解为多半取决于科学状况的消费性财富的生产性质和方式?第二个问题:可否把经济关系仅视为引起其他关系、一般地说决定并影响其他关系的关系,就像“环境”对个人的影响那样?何况经济关系的特点取决于人种、创造性个人的影响,并因这些因素而变化;或者说经济结构作为唯一的创造力量决定社会状况,如同费尔巴哈就单独个人所说的,“人的食物决定其人”)。瓦尔特•博尔吉乌斯本人倾向于第二个答案。1894年1月25日,恩格斯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回信,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原文没有标题,标题为编者所加。【示例3】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导师和领袖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弗里德希·恩格斯(1820—1895)作者简介同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还著有《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为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和马克思一起领导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和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在马克思逝世后,帮助马克思完成了其未完成的《资本论》等著作。担任欧洲社会主义者的领导和顾问,领导国际工人运动。身份革命功绩著作【示例1】【示例2】37恩格斯(1820—1895),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领袖。1820年出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1844年,与马克思在巴黎会见,两人志同道合,成为最亲密的战友。1846年,与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独自肩负起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任,此后也开始着手整理、出版马克思的著作,如《资本论》第二、三卷等;1895年,恩格斯在伦敦去世。主要作品:《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合著)等。恩格斯名言1.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2.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3.生活越紧张,越能显示人的生命力。4.勇敢和必胜的信念常使战斗得以胜利结束。5.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6.现代的命运,取决于青年人崇高而奔放的激情。这是恩格斯1894年1月25日在伦敦给当时德国的青年大学生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写的一封回信。“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一个偏正短语,“决定性基础”是中心语,“社会历史”是定语。标题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分析了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什么。题目解说第二部分
文体与结构
(书信体)
一、书信体科学与文化论著【理论阐述1】了解书信体内涵: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作用:在古代,书信作为主要的通信来源,它不仅促进交流,同时也传递着人们思想的情怀,还起到了报平安的作用。在现代,书信较多作为一种正式的文书,用于正式的场合,是书面语体的应用文体的重要形式之一。科学与文化论著【理论阐述2】了解书信体的格式①开头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④祝福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⑤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在下一行写日期。书信的格式【理论阐述3】书信的人称1.恩格斯是如何称呼博尔吉乌斯的?从这样的称呼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写信者:回复对象:所讨论问题:已经72岁高龄的世界著名思想家、国际工人运动领袖恩格斯一位20岁左右的大学生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并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完善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言谈之间都始终用“您”来指称对方,字里行间丝毫没有任何居高临下的傲慢;称对方为“尊敬的先生”,没有任何对青年学子思想上存有的困惑误解的批判和指示,始终秉持着对来信者的尊重。
恩格斯以探讨的口吻耐心细致地为读者澄清困惑,指点学法。我们不仅从恩格斯的书信中读懂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更感受到了这位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的崇高风范、人格力量。书信的人称2.文中出现了许多“我们”的指称,请问这些“我们”的含意一样吗?如果不同,分别指什么?
明确:本文出现的“我们”所指对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作者在严谨陈述如何理解经济关系及其相关概念,如何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时所使用的“我们”,“我们”代表的是能够正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马克思主义者们。(特指)
比如:“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的方式。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来看,也决定了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另一类是作者将自己和这封信的读者合称为“我们”。(泛指)
比如:关于电,只是在发现它的技术上的实用价值以后,“我们”才知道了一些理性的东西。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伟大人物问题。
“我们”所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济,越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意识形态,“我们”就越是发现它在自己的发展中表现为偶然现象,它的曲线就越是曲折。
这是一封私人书信,作者亲切的对像博尔吉乌斯斯一样的对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理解、存在疑惑的青年称“我们”,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是一位和蔼的长者带领青年层层理清经济关系的基础性和决定性。恳切的谈话态度,便于与对方达成共识。书信的人称3.前一类“我们”为什么不用“马克思主义者们”替换以区别后一类的“我们”?明确:恩格斯在针对德国思想界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批驳,故意在陈述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史观时用“我们”,而不是用“马克思主义者们”,在陈述青年们的困惑时使用“人们”,而不是“你们”,以便确立正确的历史唯物史观时,并不想把批判的矛头指向读信者,因而把错误的观念移植到与交流双方都不相关的第三者“人们”身上,把正确的观念放置在“我们”的交流中,既照顾了读信者的颜面,避免了情绪上的对立,拉近了与青年学生的距离,也使得“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经济关系”这一观点的论述者和学习者们都能处在更加客观中立的位置,以更高远宏观的视角去理性平和的思考这一哲学主张。
恩格斯在人称选用上的审慎,体现恩格斯本人崇高的人格魅力,以及他既亲和理性又是非分明的论述态度。4.恩格斯是个什么样的人?【示例1】亲切、平易近人;有责任担当的“传教士”的形象;对待学生们的疑问,积极做出回应;科学严谨,逻辑严密,在回信的时候按照1、2和a、b等方面逐一解答;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准确的发现德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博学谨慎,在文章的末尾,为学生提供可供阅读的书目,并给出这份信件的阅读建议。①
有责任担当的“传教士”的形象。对待学生们的疑问,积极做出回应。②
科学严谨,逻辑严密。在回信的时候按照1、2和a、b等方面逐一解答。③
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准确的发现德国社会存在的问题。④
博学谨慎。在文章的末尾,为学生提供可供阅读的书目,并给出这份信件的阅读建议。⑤
亲切、平易近人。“请您”“请代我向……先生问好”等。概括恩格斯的形象特征【示例2】二、文章的结构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结构”是指作者对文章材料组织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的表现形式。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
引论、本论结论三者之间,根据观点和材料的性质或角度,可分为总分式结
构和破立式结构。
总分式结构可分为总一分、总一分一总、分一总等几种结构方式。【理论阐述1】文章引论本论结论1.这封信一共分成几个部分,分别阐述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第五部分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基础。上层建筑的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历史发展中存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进一步阐述“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要正确理解历史就必须注意经济史,要从马克思主义的原著中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看问题要全面,要把握“总的联系”。结语。【示例1】科学与文化论著【示例2】①第一部分(1-2)论述经济关系决定上层建筑。②第二部分(3-6)论述上层建筑和经济关系的相互作用,以及历史发展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③第三部分(7-9)点明当下的问题,推荐著作,说明理解这封信的方法。文章的结构思路:【示例3】梳理文意(1、2段)阐述经济关系的定义和内容
,科学发展也依赖于属于经济关系的技术的状况和需要。(3、4、5、6段)两点不应当忽视:
上层建筑的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上层建筑之间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历史发展中存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偶然性的基础是经济的必然性。(7、8段)恩格斯认为要正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就要重视经济史。(9、10段)总结与致谢。【示例4】文本梳理59【示例5】整体感知划分层次脉络。第一部分(1—3):论述经济关系决定上层建筑。第二部分(4—6):经济条件制约着历史发展,不应忽视两点。第三部分(7—12):指出正确理解历史的障碍,推荐著作,说明理解这封信的方法。【示例6】整体感知划分层次脉络。中心论点: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分论点:(1)科学依赖技术的发展需要。(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3)历史的偶然性由经济的必然性决定。2.在信中恩格斯是怎么展开论述的?【示例1】首先,阐明了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然后,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它们之间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接着,分析了历史发展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阐明了伟大人物在历史上出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最后,归结到要正确理解历史就必须注重经济史的学习,学会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
论证结构
总——分
论证思路:(引论)提出论点:经济关系——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本论)分析论点: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不应忽视两个问题①上层建筑以经济发展为基础。②偶然性的基础是经济的必然性问题(结论)解决问题:经济的决定作用(历史、德国)其他文章已经分析。【示例2】学习任务三:理清观点,分清逻辑层次段落层次主要内容作者观点(第1-2段)1.决定社会历史的除了经济关系以外,还有全部技术、地理基础、外部环境等。2.科学依赖于技术产生,技术推进科学进步。(有相互作用)否定“唯一说”(第3-6段)1.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均以经济关系为基础。2.经济关系决定社会历史是必然因素,但历史有偶然性,如出现拿破仑。论述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第7-10段)联系现实,推荐书目指出解决问题的方向【示例3】科学与文化论著3.阅读本文,概括回答本文主要回答了哪三个方面的问题?①如何准确认识“经济关系”中的“技术”对“上层建筑”中很多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对“科学”有巨大推动作用。【1】②如何准确地认识“经济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基础”作用。【2(a)】③如何理解“经济关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性统治地位。【2(b)】第三部分
核心观点
(关键词阐释)(问答与针对性)
【理论阐述1】关键词句(1)关键词①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之一等表范围的词语)。②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等表程度的词语)。③已然、未然词(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词(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④有助于厘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⑤解说性的词语(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所谓、即、说得准确些等,表明前后意思相同)。(2)关键句
①从内容来看,能体现作者观点、态度、倾向的句子。凡是违背文章主旨的选项都是错误的。
②从表达来看,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如以可见、因此、所以、由此可见等作为语言标志的语句。
③从结构来看,揭示行文脉络的句子,如起始句、过渡句、收束句、指代句等。【理论阐述2】句段关系(1)概括出段落层次的意思。概括段落层次的含意的常见方式有:①寻找各段的中心句(段首的总领句、段中的衔接关联句、段末的总括句等)。②依据关键词概括。③对于没有中心句也没有关键词的段落,要概括其内容要点进而把握语句间的关系。(2)要注意分析重要句子间、段落间的相互关系。①论述类文本的重要句子间常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条件、目的、假设等内在关系,分析句间关系要注意把握这些关系类型。②论述类文本的段落间常有总分、递进、并列、对照等逻辑关系,分析段落层次关系可以由此入手。经济决定一切、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马克思说的!不,他没说。大家别信,要用历史唯物主义武装自己!一、段中的关键词句(一)筛选主要信息,标出表明作者观点的主要句子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基础,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划出关键词句,阐述与之相关的核心观点。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一)筛选主要信息,标出表明作者观点的主要句子上层建筑的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即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2.划出关键词句,阐述与之相关的核心观点。(一)筛选主要信息,标出表明作者观点的主要句子历史发展中存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进一步阐述“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人们自己创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志是互相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以那种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3.划出关键词句,阐述与之相关的核心观点。(一)筛选主要信息,标出表明作者观点的主要句子在德国,达到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就是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略。不仅很难抛掉学校里灌输的那些历史观,而且更难搜集为此所必需的材料。马克思在《雾月十八日》一书中的光辉范例,能对您的问题给予颇为圆满的回答。要正确理解历史就必须注意经济史,进一步阐述经济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4.划出关键词句,阐述与之相关的核心观点。二、问题与回答
第二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都是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这里的必然性就是指经济的必然性。
政治、法、哲学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1.这封信中,恩格斯提出了两点不应当忽视的问题,请概述这两点内容。2.什么是经济关系?①经济关系定义: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的方式。②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③包括上层建筑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④包括围绕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813.请阐释“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这句话的含意。这句话强调了经济因素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种族又称人种,是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种族的形成和人类的物质文明息息相关。正是基于这一点,恩格斯才说“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4.经济关系是制约上层建筑、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吗?“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所以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经济关系不是制约上层建筑的唯一因素经济关系不是决定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835.在课文中,恩格斯认为经济关系和社会历史、上层建筑的关系如何?在文中,恩格斯认为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经济关系不是制约历史发展和上层建筑的唯一因素。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这种技术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定义内容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作用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经济关系6.恩格斯是如何解读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示例1】【示例2】第一、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的方式。第二、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种技术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第三、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第四、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7.如何理解“经济关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性统治地位?明确:①首先提出社会历史中的“偶然性”“必然性”及其地位,指出经济是“必然性”。伟人的出现是“偶然性”;②接着提出了意识形态曲线的中轴线和经济发展轴线的问题;③最后指出著作界对经济史的忽视这一现象。①恩格斯把“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都看作是经济关系,这样,技术、地理基础、一定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和先前经济发展状况等都属于经济关系的范畴。②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都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作为复杂系统的经济关系各因素之间、上层建筑各领域之间、经济关系各因素与上层建筑各领域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一个交互作用的复杂巨系统。8.恩格斯是怎样分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复杂关系的?9.“技术”具有哪些决定性作用?
“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阶级的划分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国家、政治、法10.“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是什么?
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却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关于电,只是在发现它在技术上的实用价值以后,我们才知道了一些理性的东西。在德国,可惜人们撰写科学史时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科学的发展取决于技术发展的需要,
即取决于经济关系发展的需要。举例论证9011.如何理解“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的含意?这句话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技术上的需要对和学发展巨大的促进作用。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某种技术产生了迫切的需要,这就会使得人们对它进行科学研究,于是促进了科学的进步。恩格斯以此说明技术上的需要是科学进步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经济关系是科学进步的重要原因。恩格斯把经济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精确地表述为“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一方面强调了经济因素的决定性作用是所有其他因素中终极性、根源性的因素,坚持了唯物史观;另一方面强调经济因素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经济的决定性作用是通过许多中介和环节间接性实现的,批判了把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当作经济唯物主义的谬论。12.恩格斯是如何强调经济因素“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的?9213.在“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一句中,“偶然性”和“必然性”分别指什么?“偶然性”指看似偶然发生的某种历史现象,如某个历史人物的出现等;“必然性”指产生这种历史现象的经济基础。某种历史现象的产生看似偶然,实则是经济基础在发挥作用,从这个角度而言,历史现象的产生又具有必然性。①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必然性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在事物发展中居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偶然性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在事物发展中不居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至多也只能决定事物的局部特征。②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依存的。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只有通过偶然性才能表现出来,偶然性是它的表现形式和补充;也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因而服从于必然性,受必然性支配。14.按照本文中的唯物史观,社会发展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其本质是什么?③恩格斯还进一步用这些众多因素的相互作用来说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历史发展中的诸多因素相互作用,使得历史事件只能以偶然的形式发生,但这些偶然性背后又隐藏着必然性,经济运动是这众多因素中“归根到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又是经济因素中“归根到底”的决定性因素。恩格斯用两个“归根到底”,既坚持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又阐明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复杂关系。到底取决于它反映客观经济必然性的程度,即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这已为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所证实。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相互关系问题,本质上是经济和政治、思想之间的关系问题,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个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5.作者认为在德国,对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很难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应该如何获得正确的途径?恩格斯认为,最大的障碍在于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视。这种忽视主要体现在很难抛掉学校里灌输的那种历史观,而且更难搜集为此所必需的材料。
要想真正地解决问题,就要从马克思主义原著中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示例1】【示例2】恩格斯认为,要想真正地解决问题,就要从马克思主义原著中学习历史唯物主义。最大的障碍在于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视。这种忽视主要体现在很难抛掉学校里灌输的那种历史观,而且更难搜集为此所必需的材料。偶然性是相对的,它作为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只能在各个必然过程的交叉点上出现,而不是脱离必然性的。也就是说,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成为伟大人物,某人恰恰被社会选择为完成一定历史任务的伟大人物,是有条件的。从主观条件看,他所具备的才能、素质使他比别人更加适合时代的需要,更能胜任时代的重任;从客观条件看,社会恰恰能为他提供诸多施展才能的条件和机遇。可见,只有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中,才能正确阐明某一特定的伟大人物的出现。16.根据恩格斯在信中阐述的观点,怎样理解伟大人物出现的偶然性?17.怎样理解“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恩格斯对伟大人物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阐述。历史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这是由当时的社会矛盾决定的;历史人物在何时何地出现,又具有偶然性。如果否认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对历史人物的决定作用,看不到历史人物产生的深刻社会根源,并夸大个人作用,就会陷入历史唯心主义;如果看不到历史的偶然性因素,就会陷入宿命论。历史唯心主义夸大英雄的作用,把伟大人物的出现看作是一种纯粹的偶然现象。所谓“时势造英雄”,当某个时代、某种斗争需要伟大人物时,这种人物就一定会或迟或早地出现。伟大人物是为了解决某种历史任务而产生的,他的出现具有历史必然性。如果没有这种人物,时代必然会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如果某一伟大人物在完成历史任务之前不幸死去,时代就一定会再推举另一个人来代替他,继续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尽管代替者在才能、品质、性格等方面有差别,但新的伟大人物的出现则是必然的。伟大人物的出现同时又存在着偶然性。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成为伟大人物的,某人恰恰被社会选择为完成一定历史任务的伟大人物,是有条件的。从主观条件看,他所具备的才能、素质使他比别人更加适合时代的需要,更能胜任时代的重任;从客观条件看,社会恰恰能为他提供诸多施展才能的条件和机遇。只有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中,才能正确理解某一特定的伟大人物的产生。18.如何理解“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这句话的含意?
在当时法国的历史条件下,客观上需要有军事独裁者这样的历史人物出现,这种人物是迟早要出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拿破仑充当军事独裁者,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他本人已具备了必要的条件,但这个角色可以由拿破仑来扮演,也可以由别人来充当,因此拿破仑的登场又是个偶然现象。19.“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总的联系”这句话如何理解?
恩格斯在这里是提醒对方不要过度诠释,特别是不要陷入那种脱离整个宏观语境的“咬文嚼字”,因为这种“咬文嚼字”正是对马克思主义“不求甚解”的表现。20.作者说“可惜在德国,人们撰写科学史时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结合前文举的例子,请你说一说“科学实际上从何处而来的?前文举了两个例子,一是流体静力学产生于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一是关于”电“的理性认识产生于发现它在技术上的实际价值后。这两个例子说明“科学”不是凭空出现的,是生产生活中技术实际需要的推力而产生的。这就更好地说明了“科学”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科学与文化论著21.本文实质上回答了几个问题?①“经济关系”中的“技术”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大部分内容,尤其是对“科学”有巨大的推动作用。②在一定社会中,不“是经济决定一切”,但经济是“必然性基础”,具有“决定意义”。③经济不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但经济在历史发展中具有必然性,占统治地位。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经济关系101本文针对当时资产阶级理论家对马克思思想的歪曲,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辩证的理论分析,论述了经济因素与历史发展、上层建筑的关系,并指明了正确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方法,解答了当时德国青年学生的疑惑。第四部分
论证
(核心观点与论述思路)
(逻辑严密性)
一、第1个问题科学与文化论著1.第一小节出现了大量提示概念内涵及其关系的动词,有一个“是指”三个“包括”和4个“决定着”。请同学们依托这些提示词,画出本段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内涵)包括什么(外延)决定了什么(基础)为什么这样论述?常规思路恩格斯思路
明确:语序的调换使得论述的重点及经济关系中技术的部分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更加突出,针对性也更强。
这为下文能够提出科学在更大的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做出了铺垫。
随后再通过“此外”“当然”“还”这些关联词的连接,补充了经济关系除了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之外的其他三方面,使得书信对经济关系这一概念的界定完整科学,严谨地避免了读者对这一概念可能产生的误解,增强了下文探讨经济关系对科学的决定性基础作用的可信度。论述的针对性:调整陈述顺序;突出论述重点。论述的严谨性:关联词连接;概念界定完整。“经济关系”包括“技术”“技术”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关系”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关系”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包括“科学状况”“经济关系”决定“科学状况”两组三段论,逻辑严谨而有说服力。科学:知识、理论形态;现象中探求未知,以“认识”为己任;技术:物质、直接应用形态;是对认识的升华,用于“改造”活动。2.正文第一段在说明经济关系“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接着就介绍了技术“决定”的决定方面,最后再补充说经济关系“还包括”哪些方面。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分析解答这部分内容重点是在回答“经济关系”中的“技术”,对包括“科学”在内的“上层建筑”中很多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对“科学”的巨大推动作用。故作者首先说明“经济关系”包括“全部技术”。紧接着,又用四个“决定着”说明“技术”对上层建筑中很多方面的“决定性”作用,也就是“经济关系”的“决定性作用”。最后,再补充说明“经济关系”还包括“地理基础”“前阶段的残余”和“外部环境”。论证的逻辑力量这样写,既突出了重点内容,又保证了内容的准确和严谨。【示例1】作者首先说明“经济关系”包括“全部技术”,紧接着就用四个“决定着”说明了“技术”对上层建筑具有“决定性”作用,也就是”经济关系“的决定性作用。之后,再补充说明其他方面。这样的安排,既突出了重点内容,又保证了内容的准确和严谨。【示例2】3.分析课文第一段的论证思路。先从广义上阐释什么是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然后分析这种技术(经济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这种技术,“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最后补充说明经济关系包含的其他方面:地理基础、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和外部环境。
①主要讲述了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即我们所说的经济基础,讲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4.回信第1条第一段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它有何作用?
②本段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后文论述经济因素与历史发展、上层建筑的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一段思维导图经济关系生产运输的全部技术决定产品交换和分配方式决定阶级的划分决定国家、政治、法律决定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视之为是指5.第二段是如何从技术与科学的关系角度证明中心论点?
先承上文“这种技术”,引用对方的说法,推出自己的观点:“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然后以流体静力学的产生和对电的理性认识为例证明观点,“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关于电,只是在发现它在技术上的实用价值以后,我们才知道了一些理性的东西”。最后指出人们对科学认识的误区:“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二、第2个问题
1.探讨第二部分:通过两组句子探究恩格斯关于a、b两个要点的具体主张,进一步感受本文论证说服的力量。第一组:在这一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梳理出几层意思?1.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2.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之间也都有相互作用;3.上层建筑包括历史环境和现实关系,反过来对经济基础也会形成作用;4.经济因素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具有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第二段文字对第4点进行了重申。
恩格斯针对瓦尔特的来信和当时德国社会普遍存在的理解不足进行批判与纠正,严谨的关联词,有限定作用的副词等文字背后是恩格斯极强的论述逻辑和高超的思维水平。澄清:“经济决定论”强调:经济关系的决定性意义先提出不应忽视的第一点:“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并用“这并不是说……而是说”的句式指出上层建筑又相互作用。然后以国家的职能和“三十年战争”后德国庸人的精神状态为例,说明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等对经济的作用。接着以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为例,说明战争对经济的影响。最后针对前文的论述,得出结论:经济状况不能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又补充强调:经济关系“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以回扣中心论点。2.第四段是如何论证上层建筑的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的?3.文章多处采用“不是……而是……”“不是……”等句式,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原文: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论证效果:先否定了当时一些人持经济状况是唯一原因的观点,再肯定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发生于经济必然性基础之上的。先否定,后肯定;增强论证效果。第二组句子4.如何理解恩格斯所说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它们与本课主要论述对象“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经济关系)”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这组文字谈论的是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这对辩证关系必然性指的就是经济关系的必然性,经济关系客观上支配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偶然性指的是各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出现,呈现出种种偶然因素。但这些偶然因素归根到底是取决于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的。
以历史人物为例,他们在何时何地出现是具有偶然性的,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矛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历史人物是必然会出现的。唯物主义史观告诉我们,如果否认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对历史人物的决定作用,看不到历史人物产生的深刻社会根源而夸大个人作用,就会陷入历史唯心主义。5.文章多处采用“不是……而是……”“不是……”等句式,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原文:
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论证效果:此句先否定了当时人们的两种错误观点,紧接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正反对比中使自己的观点更鲜明准确。原文: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在当时法国的历史条件下,客观上需要有军事独裁者这样的历史人物出现,这种人物是迟早要出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拿破仑充当军事独裁者,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他本人已具备了必要的条件,但这个角色可以由拿破仑来扮演,也可以由别人来充当,因此拿破仑的登场又是个偶然现象。6.语句解读。原文: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这段话是恩格斯对伟大人物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阐释。历史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这是由当时的社会矛盾决定的;历史人物在何时何地出现,又具有偶然性。如果否认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对历史人物的决定作用,看不到历史人物产生的深刻社会根源,并夸大个人作用,就会陷入历史唯心主义;如果看不到历史的偶然性因素,就会陷入宿命论。7.语段解读。8.品读以下用词的表达效果。用语精准,文章论述指向性明确,论述逻辑严密。
在论述人物出现的偶然性时,作者选用了“恰巧”一词指向的是其当然的纯粹的偶然性,而在论述社会历史人物出现的必然性及社会历史发展中经济的必然性时,作者选用了“每当”“就”这样的关联词来强调,代替者最终总是会出现的必然性。客观唯心主义历史唯心主义教条主义这两句话直接点明了德国思想界对于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理解上的三种错误,认为科学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是客观唯心主义;对经济史的忽视是著作界历史唯心主义的表现;而青年学生很难抛弃学校灌输的历史观,则是教条主义的体现。系统学习的建议根据原著来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实际上也批判了当时思想界理论学习的不足与学习碎片化的局限;要整体把握文章涉及的概念的总的联系,而不要过分推敲上面的每一句话,对于青年学生学习理解马克思理论提出了学法上的指导。9.作者用了两组“由在德国”引领的句子,请问有何作用?
10.恩格斯是如何针对博尔吉乌斯来信中的提问做出回应,提出并阐释自己的主张的?一、论证的针对性:来信所需回答的问题1、
2、(a)(b)解释“经济关系”及其决定性与基础性反驳“经济(技术)依赖于科学”
澄清“经济决定论”
澄清“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三、论证语言特色
(严密性与说服力)1.恩格斯在论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时展现出的说服力缘于哪些方面?2.本文读起来逻辑严密却不让人觉得枯燥和说教,为何会有这种效果?(1)用词准确严谨作者在阐述观点时,大量使用“照我们的观点看来”“归根到底”“不应当忽视”等修饰词语,使语言表达十分准确、有分寸感。(2)多用复句比如原文中“如果像您所说的……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的部分使用“假设复句”“条件复句”来阐明科技更深地依赖技术和需要的观点,使得层次分明,观点清晰。(3)语言不失生动“可惜……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天上掉下来的”
“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4.表述平易亲切“如果像您所说的……”
“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伟大人物问题”“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可惜我没有时间能……字斟句酌地向您阐述这一切”3.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严密、准确,请赏析下列各句的语言特色。
原文:
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本文语言通俗、准确,客气而又坚决。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观点提出醒目有力,不蔓不枝;“归根到底”言辞准确,简练坚决,“不过”巧妙引起转折,发人思考。体现了作者对对方的深切期望。(1)语句的语言特点。(2)语句的语言特点。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关联词的使用、逻辑性的语言,让文章表达的意思更加严谨缜密。
原文: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关联词语的巧妙运用体现了作者语言的缜密。“但是”“并不是”“只有”“才”等关联词语的使用,使表达的意思跌宕起伏,体现了论述类文本的语言特征,表现了恩格斯高屋建瓴的理论。
关联词将意义相关、结构独立的分句联接起来,构成复句,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它们用来标明分句间的抽象关系,可以作为某类复句特定形式的标志。(3)语句的语言特点。(4)语句的语言特点。
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总的联系;可惜我没有时间能像给报刊写文章那样字斟句酌地向您阐述这一切。“请您”“可惜”“向您”等词语的使用,体现了恩格斯对青年朋友的真诚尊重和殷切期望。原文: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总的联系;可惜我没有时间能像给报刊写文章那样字斟句酌地向您阐述这一切。
“请您”“可惜”“向您”等词语的使用,表达了恩格斯对青年朋友的客气和希冀之情。
恩格斯在这里是提醒对方不要过度诠释,特别是不要陷入那种脱离整个宏观语境的“咬文嚼字”,因为这种“咬文嚼字”正是对马克思主义“不求甚解”的表现。(5)语句的语言特点。4.本文的语言特色有什么?1.语言准确严谨
作者在阐述观点时,大量使用修饰词语,使语言表达十分准确、有分寸感。
如“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在动词“制约”前面加上“归根到底”,准确地表明这种“制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是最根本的。
又如“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中,“过分”一词使用严谨,强调了“推敲”的程度。
再如“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中,“照我们的观点看来”这一修饰成分把作者的观点界定得非常准确,让人感到作者只是在表明自己的观点,没有把自已的观点强加给别人,这反而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让读者更容易接受。2.语言表达严密而富有逻辑性。
这主要体现在文中较多地使用了复句。如“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以“假设复句”和“条件复句”来分析说理,语言表达十分周密,可谓天衣无缝。
此外,文中还多处用到因果复句、并列复句、转折复句、递进复句等。这些复句,使句子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使内容的表达更加准确,无疑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周密性与逻辑性。第五部分
论证手法
(说理方法)(表达严密性的论证方法)
(表达生动性的说明方法)
·举例论证:“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这一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这里使用了举例论证,证明伟大人物的出现是偶然的(尤其是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纯粹是偶然的),但其出现又是必然的,如果把这个人去掉,则会有另外一个人出现来代替他。1.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出两种予以简要分析。表达效果:这里使用了举例论证,证明伟大人物的出现有其偶然性。
·比喻论证:“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这里使用了比喻论证,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强调曲线始终围绕着中轴线上下摆动,偶然性总是表现着必然性。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出两种予以简要分析。2.关于“曲线的中轴线”的论证方法。明确:使用了比喻论证,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来强调“偶然性”始终围绕着“必然性”上下摆动,偶然性总是表现着必然性。我们所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济,越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意识形态,我们就越是发现它在自己的发展中表现为偶然现象,它的曲线就越是曲折。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示例1】【示例2】这里使用了比喻论证,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强调曲线始终围绕着中轴线上下摆动,偶然性总是表现着必然性。以形象的语言,进一步说明经济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第二人称的运用,语气亲切,体现了革命导师的平易近人、朴实谦逊。3.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运用比喻论证,把“经济关系”比作“红线”,贯串于社会历史的进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运用比喻,直观恰当,生动形象。【示例1】【示例2】运用比喻,把“经济关系”比作“红线”,贯穿于社会历史的进程中,直观恰当,生动形象。
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4.读第五段,讨论主要运用哪种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罗马统帅凯撒和他的养子—一罗马帝国创始人奥古斯都,以及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集团的代表人物克伦威尔。他们都是自己时代的伟大人物,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样体现了历史发展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主要运用举例论证
作用:使说理深入浅出。5.恩格斯在本文中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关于电,只是在发现它在技术上的实用价值以后,我们才知道了一些理性的东西。可惜在德国,人们撰写科学史时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举例论证“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这一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假设论证如“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来论证伟人出现的必然性。举例论证:第二段在阐明“科学”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时,列举了流体静力学和关于“电”的理性认识产生的原因的例子。第七段谈到德国的著作界很难搜集到必需的材料,列举了老古·冯·居利希的材料。效果:这些材料具有典型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说服力。6.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举例说明7.“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作者将“技术上的需要”和“十所大学”做比较,加上一个“更”字,就突出了“技术上的需要”对“把科学推向前进”的重大作用,从而具体形象地论证了“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这个观点。1498.本文说理形象,层次清晰,能够寓抽象深奥的道理于形象生动的语言中,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作者采用什么方法?(1)用词形象。如“可惜在德国,人们撰写科学史时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句中的“从天上掉下来的”,讽刺意味强烈,令人忍俊不禁;又如文中写1648—1830年德国经济对人们产生的深刻影响时,用了“致命的疲惫和软弱”“多愁善感和对诸侯贵族的奴颜婢膝”等描述,使抽象的“影响”变得具体、形象,如同浮现在读者的眼前。(2)比喻生动。文中多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抽象的说理形象化。如“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一句中,把“经济关系”比喻为一根“红线”,强调其重要性,形象生动。第六部分
主旨
(主题与实践)
一、主题概括
本文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辩证的理论分析,论述了经济因素与历史发展、上层建筑的关系,指出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经济不是制约历史发展和上层建筑的唯一因素。文章主旨【示例1】中心思想本文针对当时资产阶级理论家对马克思思想的歪曲,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辩证的理论分析,论述了经济因素与历史发展、上层建筑的关系,并指明了正确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方法,解答了当时德国青年学生的疑惑。【示例2】主题归纳在信中,恩格斯针对瓦尔特·博尔吉乌斯来信提出的问题,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辩证的理论分析,论述了经济因素与历史发展、上层建筑的关系,指出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经济不是制约历史发展和上层建筑的唯一因素,因为受很多偶然性的影响,但经济的必然性起决定作用。【示例3】全文主旨马克思用自己的思想影响着整个世界。他定义了社会历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1温度》同步测试题及答案
- 煤矿开采区域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路径
- 2024届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高考化学三模试卷含解析
- 2024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湘教版必修1
- 2024高中生物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课题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课堂演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 2024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自主赏析苏幕遮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
- 2024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3章自然界及材料家族中的元素第4讲海水中的化学元素学案鲁科版
- 2024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示范卷5含解析
-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四地理计算专练含解析
- (免费)2023年浙江衢州中考数学试卷及答案(WORD版)
- MT/T 198-1996煤矿用液压凿岩机通用技术条件
- GB/T 14959-1994个人中子剂量计的性能要求与刻度(中子能量小于20MeV)
- 元旦节前安全教育培训-教学课件
- SL 537-2011 水工建筑物与堰槽测流规范
- 质量管理-AQL抽样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剧本杀·剧本-四人本《暗船》
- 《普通话》教学讲义课件
- 陕西省西安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
-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试点)
- 合肥工业大学推免生综合评价加分细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