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第5章-系统开发_第1页
管理信息系统-第5章-系统开发_第2页
管理信息系统-第5章-系统开发_第3页
管理信息系统-第5章-系统开发_第4页
管理信息系统-第5章-系统开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5.1

系统设计概述5.2

系统结构框架设计5.3系统总体结构设计5.4系统代码设计5.5数据库设计5.6系统输出设计5.7系统输入设计5.8模块处理过程设计与模块设计 说明书5.9系统设计说明书与设计报告1第5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系统设计的原则,掌握计算模式的选择和系统结构框架的设计,熟练掌握系统总体结构设计中的模块结构图设计以及详细设计中的代码和数据库设计,了解系统设计说明书的编写方法。2系统设计内容分类编码设计

输入设计输出设计用户界面设计盒图(N-S图)问题分析图(PAD)伪码(结构英语)概要设计详细设计模块结构图(MSC)系统流程图(SFD)处理过程(PFD)(一般模块)界面设计

(通用模块)

功能结构设计(FSD)

硬件设计

数据库设计35.1系统设计概述系统设计(systemdesign)是依据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建立物理模型,根据新系统的逻辑功能要求,结合实际条件,进行具体的设计,确定系统的实施方案,解决系统“怎么做”的问题。4系统设计分为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两大部分:概要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完成系统的结构框架设计和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系统详细设计则主要完成系统的代码设计、数据文件/数据库设计、输入/输出设计和模块处理过程等任务。5为保证系统能顺利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性:即资源共享,防止出现信息孤岛2)可变性:即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3)可靠性:平均无故障时间、平均修复时间4)高效率:高效的事物处理能力5)经济性:尽量减少系统的开销6系统设计中必须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性进行综合分析,选择其中的最重要原则作为优先实现的设计指标。例如,财务系统的设计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可靠性,一个大规模的系统首先应该关注的是系统性,经常进行输入、输出和查询的系统可能首先要考虑系统的效率。而且这些原则有时是相互矛盾的,例如,在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时,往往以降低系统的效率为代价。75.2

系统结构框架设计

系统结构框架设计的任务主要包括系统总体布局设计、系统数据布局设计、系统硬件配置设计、系统软件平台设计和系统计算模式设计。5.2.1系统的总体布局设计

系统的总体布局方式主要有:集中式系统(CentralizedSystems)和分布式系统(DistributedSystems)两种。8集中式系统,主要指IBM、HP等小型机以上档次的系统,一个主机带多个终端。终端没有数据处理能力,运算全部在主机上进行。现在的银行系统,大部分都是这种集中式的系统,此外,在大型企业、科研单位、军队、政府等也有分布。集中式系统,主要流行于上个世纪。现在还在使用集中式系统的,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沿用原来的软件,而这些软件往往很昂贵。9分布式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等资源联系在一起,实现相互通信和资源共享的系统。分布式系统,一般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多层、服务器集群等技术。是现在的主流。分布式系统的计算模式有:资源共享方式、客户机/服务器(C/S)计算模式和浏览器/服务器(B/S)计算模式。10进行系统总体布局设计时,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①系统类型。根据系统的分布距离、数据的安全需要确定是采用集中式还是分布式。②处理方式。根据用户对信息处理速度的要求确定是采用批处理方式、还是联机处理方式,或者是混合使用方式。11③数据存储。根据数据量的多少、存储方式的要求、数据资源的安全性来确定系统的数据存储是采用分布存储还是集中存储。④硬件配置。根据系统对信息处理的要求确定系统所需要的机器类型和工作方式。⑤软件配置。根据市场商品软件供给情况、系统开发队伍力量确定是购买还是自行开发。125.2.2

系统的数据布局设计系统的数据布局设计主要涉及到数据的分类、数据存储结构的确定、数据存储规模的确定、数据存储空间的分布设计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选择。1、数据的分类:系统中所涉及的数据一般分为基础数据、中间数据、工作数据和临时数据。132、数据存储结构的确定:在确定数据的存储结构时,要考虑数据结构的合理性、数据存储的安全性及数据存储的维护和管理的便利性。3、数据存储规模的确定:

数据是一种非消耗的资源,系统运行时间越长,数据存储规模越大,可以考虑使用压缩技术和借助外部存储设备。

144、数据存储空间的分布设计

系统的基础数据、共享数据一般应集中存储于分布式网络环境的服务器上,而最新的数据,独享数据、中间数据、工作数据则就近分别存储于各自应用部门的工作站上,以保证使用和管理上的方便。5、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选择

分布式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和WEB数据库。(见第一章P40)155.2.3系统的硬件配置设计系统的硬件配置设计主要是指为信息系统选择合适的硬件配置,即选择合适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平台。1、计算机系统配置的选择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①选择依据:系统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系统说明书和系统结构框架设计及技术发展和市场有关产品的性能与价格等。16②功能要求:主要考虑数据处理功能、数据存储功能、系统外设功能、通信功能。③市场因素:考虑系统未来的升级可能性和第三方软件的支持情况,即系统应具有延续性。④系统的配置: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考虑,注意两者的可扩充性。17⑤培训要求:完善的培训计划是系统有效运行的基本保证。评价:主要考虑能否满足所有的功能需求及今后的发展:配件是否齐全,软件是否丰富,技术是否先进,价格是否合理等。182、系统网络平台设计可供选择的网络类型:光纤分布式网络、异步传输模式、交换式以太网和快速以太网等。网络的拓扑结构有:总线形、环形、星形、树形及它们的组合。19网络硬件主要包括:网络服务器、工作站、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网卡、电缆、光纤、收发器和无线收发设备等。网络软件主要包括:操作系统软件、网络管理软件、应用软件、工具软件和支撑软件等。205.2.4系统的软件平台设计

1、信息系统软件支持平台的构建原则①软件平台环境须符合开放式系统的发展方向。(可兼容、可移植、互操作)②所设置的软件平台必须支持必要的软件开发工具。(数据库开发工具、高级语言开发工具、界面开发工具等)③软件平台对新技术的支持能力。212、信息系统软件支持平台的选择信息系统的软件支持平台主要是指操作系统平台。能够支持信息系统的软件平台主要是Unix、WindowsNT/2000和Linux三大操作系统类型。

目前以Unix和Linux为服务器,windows为客户机系统的平台环境应用为主。223、信息系统的数据库支持平台选择信息系统的数据库支持平台包括数据库及相关的工具软件。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一般选择采用SQL标准查询语言的关系数据库系统主流产品。当然现在Oracle在大型数据库中应用非常之广,还有Sybase,Xbase等数据库。

4、信息系统专用支撑软件平台选择235.2.5系统计算模式设计

MIS的计算模式主要有主机终端模式、文件服务器模式、客户/服务器模式(C/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S)1、客户/服务器模式(C/S)C/S模式主要由客户应用程序(Client)、服务器管理程序(Server)和中间件(Middleware)三种部件组成。242、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S)它把传统C/S模式中的服务器分解为一个数据服务器及一个或多个应用服务器构成一个三层结构的客户服务器体系。

第一层表示层,该层中包含系统的显示逻辑,位于客户端,主要功能是把应用层传来的数据显示出来,或接收用户简单的输入和请求,不进行处理。25第二层应用逻辑层,WEB服务器响应表示层的进程请求,动态生成HTML代码。如果涉及数据的存取则与数据服务层协同完成这一处理工作。系统的主要事物处理逻辑都在应用逻辑层。第三层是数据服务层。位于数据库服务器端,实现对数据的查询、修改、更新和删除等功能,管理数据库。263、C/S与B/S的比较1)B/S模式的特点:A、简化了客户端。B、简化系统的开发和维护。C、用户操作更简便D、实用于网上信息发布E、具有分布性特点。272)B/S模式的一些不足:A、安全性较差B、个性化性能低C、操作速度慢D、功能实现受到限制283)C/S模式的优势:A、交互性强B、安全的存取模式C、降低网络通信量4)C/S模式的缺点:A、开发成本较高B、移植困难C、维护复杂、升级麻烦D、信息内容和形式单一295.3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系统总体设计又称系统结构设计或系统概要设计。系统总体设计的核心任务是完成系统模块结构设计,即在系统逻辑模型的基础上,将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再将子系统分解成功能单一、彼此相对独立的模块,形成具有层次关系的模块结构,确定系统模块的组成、模块的功能和模块间的相互关系。305.3.1系统结构化设计方法1、模块系统设计阶段要将一个系统分解成若干彼此独立,且具有一定联系,能完成某项特定任务的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就称为功能模块,简称模块。一个模块的规模可大可小。它可以是一个程序,也可以是程序中的一个程序段或一个函数、过程或子程序。模块是模块结构图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元素。31模块一般具有输入/输出、逻辑功能、程序代码和内部数据4个属性。在总体设计中,主要关心模块外部属性,内部属性在系统实施阶段的程序设计工作中去考虑。理想的模块是一个“黑箱”。黑箱特点:已知输入就可得到预定输出,不需知道模块内部结构及如何实现模块功能。322、模块结构图模块A模块B数据模块A模块B控制信号模块A模块BA、直接调用B、选择调用C、循环调用一个模块可以调用一个或多个下层模块,但下层模块不可以调用上层模块。模块调用时,要在模块间传递通信,称为模块间的通信。335.3.2

模块的特性

模块结构之间的联系越多结构就越复杂,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就越高,模块的独立性就越低,模块维护就困难。模块的独立性采用耦合度和聚合度来衡量。1、模块耦合度①数据耦合。如果模块间只有数据通信,那么模块间的耦合就是数据耦合。34②特征耦合。若两个模块都与同一个数据结构有关,那模块间的耦合就为特征耦合。在设计系统结构时应尽量使特征耦合变为数据耦合,降低模块耦合度。③控制耦合。如果模块间传递的是控制信号,那么模块间的耦合就为控制耦合。35④公共耦合。如果两个模块都与同一个公共数据域有关,那么这两个模块间的耦合就是公共耦合。尽量不要使用。⑤内容耦合。如果一个模块与另一个模块的内部属性有关,不经直接调用关系而使用了另一个模块的程序代码或内部数据,那么这两个模块之间就存在内容耦合。(病态耦合)362、模块的聚合度

①功能聚合。若一个模块内各组成部分全都为执行同一个功能而存在,且只执行同一个功能,那么这种聚合就称为功能聚合。②顺序聚合。顺序聚合指模块内各组成部分的执行顺序以某一固定顺序进行,不能随意改变。37③通信聚合。如果模块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处理动作因具有相同的输入数据或输出数据而聚合在一起,那么这种聚合就称为通信聚合。④过程聚合。一个模块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处理动作各不相同,也没有很强的联系,但都受同一个控制流支配,决定它们的执行次序。应当避免。38⑤暂时聚合。如果模块内的各个子功能因经常需要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而聚合在一起,那么这种聚合称为暂时聚合,又称时间聚合。⑥逻辑聚合。如果一个模块内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处理动作在逻辑上相似,但功能彼此不同或无关,那么这种聚合就是逻辑聚合。39机械聚合:若一个模块各组成部分的处理动作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偶然地组合在一起,那么这种聚合就称为机械聚合,又称偶然聚合。原则:提高模块的内聚,降低模块的耦合。405.3.3从数据流程图向模块结构图的转换

DFD一般有变换中心型和事务中心型两种典型结构,将变换中心型结构DFD和事务中心型结构DFD转换为模块结构图时,可分别应用变换分析设计法和事务分析设计法。411、变换分折设计法⑴确定主处理、逻辑输入及逻辑输出(图5-2)⑵设计模块结构图的顶层及第一层模块第一层模块一般设计成输入、主处理、输出三种模块,它们由顶层模块调用。42⑶设计模块结构图的中、下层模块(图5-3)从第一层模块开始自顶向下,逐层分解和细化,直至分解到DFD的物理输入和物理输出为止。其具体做法是将DFD中的各个处理逻辑转换成相应模块,即将DFD中所有输入部分的处理逻辑转换为输入模块的下级模块。同理,将所有输出部分的处理逻辑转换为输出模块的下级模块,将变换中心的各个处理逻辑转换为主处理的下级模块。43输出解逻辑输出逻辑输入已格式化的解解正确数据机内数据物理输入编辑检查读入数据编辑解格式预测计算主处理图5-2变换中心数据流程图44预测计算编辑预测结果获取输入数据预测计算处理预测结果输出读取数据编辑检查输出预测结果图5-3变换中心的模块结构图45462、事务分析设计法

将输入数据流分解成一束平行的数据流输出,然后有选择性地执行后面的某个事务处理(见图5-4)。图5-5P1764748495.3.4系统结构的完善与优化

在模块结构图优化时,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提高模块聚合度,降低模块间的耦合度。高聚合、低耦合的功能模块可以使系统模块功能明确、独立性好、模块易实现.②模块的规模适中。50③加大模块的扇入数,模块的扇出数应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之内(5-9个)。模块的扇出数是指一个模块拥有的直属下级模块的个数。模块的扇入数是指一个模块的直接上级模块个数(见图5-6)。(b)扇入数4(a)扇出数3图5-6模块结构图的扇入与扇出51④模块的作用域应是它控制域的子集。模块的作用域是指该模块中判断处理功能所影响的其它模块集合。模块的控制域是指从属于它的所有下级模块集合。一个理想的模块结构是模块的作用域应是它的控制域一个子集。当模块的作用域不在其控制域内时,必须改进。52例如:图5-7(a)中模块B的判断影响到模块C、B和H,模块C已经超出模块B的控制范围,模块H虽然在模块B的控制范围内,但是离模块B太远。(见图5-7(b))。53(b)ADEFGADGCHBBCHEF图5-7模块结构图中的作用域与控制域关系(a)545.4系统代码设计5.4.1代码的作用①鉴别功能。这是代码最基本的功能,任何代码都必须具备这种基本功能。②提高信息处理效率。使用代码可以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和精度。③人机交互工具。代码是人和计算机的共同语言,是两者交换信息的工具。④专用含义。555.4.2代码设计原则①惟一性。一个对象可能有多个名称,也可按不同的方式对它进行描述。②合理性。代码结构应与相应的分类体系相对应,应该能够正确地将所标识的对象归类于正确的体系结构中。③可扩充性。应留有充分的余地,以备将来不断扩充的需要。56④简单性。结构尽可能简单,尽可能短,以减少各种差错。⑤适用性。代码尽可能反映对象的特点,以助记忆,便于填写。⑥规范性。行业、国家或国际的有关编码标准是代码设计的重要依据,已有标准的必须遵循,在一个代码体系中,代码结构、类型和编写格式必须统一。57⑦系统性。有一定的分组规则,从而在整个系统中具有通用性。⑧设计的代码在逻辑上必须满足用户需要,在结构上应当与处理的方法相一致。585.4.3代码的种类与类型1、代码种类⑴顺序码顺序码的优点是代码简短,使用方便,易于管理,易添加,对分类对象无任何特殊规定。缺点是代码本身没有给出对象的任何其他信息。⑵系列顺序码系列顺序码是一种特殊的顺序码。它将顺序代码分为若干段并与分类对象的分段一一对应,给每段分类对象赋给一定的顺序代码。59⑶区间码区间码是将分类对象按照其不同的属性进行代码编制,每个属性给予一个特定的区间。这些区间按照相互之间是否有关分成上下关联区间码和多面码。2、代码类型代码的类型指代码符号的表示形式,一般有数字型、字母型和数字字母混合型。60区间码1用户类型(第一位)采购总量(第二位)

1

批发单位

1

<10000元

2

零售单位

2

10000~29999元

3

教育界

3

30000~49999元

4

国防部门

4

>49999元

5

其他部门

5

-

例如,码21代表该用户为采购总量小于1万元的零售单位.

61材料螺钉直径螺钉头形状表面处理1不锈钢1φ0.51圆头1未处理2黄铜2φ1.02平头2镀铬3钢3φ1.53六角形状3镀锌4方形头4上漆例如:2342表示黄铜材料直径为1.5mm方头镀铬螺钉62上下关联码实例:例如会计核算科目编码第一位代表核算种类,下一位代表核算项目。10201的第一区间三位,为总帐科目,后两位为第二区间,为一级明细科目,总帐科目的第一位表示资产类别,后两位为项目号,代表银行存款科目。十进位码实例-图书分类码例如610.736码中的610代表计算机类图书、736代表计算机软件类图书,即左边的十进制数代表大类,右边代表该大类中的子类。635.4.4代码校验①选定一个适当的模数。通常理想的模数是质数,模数愈大检错的能力也就愈强,常用的模数有7,10、11、13、17、19、23、27、31、37等。例如,选择模数为11。(模数加权法)64②选定代码各位的权值。对于原代码的每一位都应有一个加权值,而且各位的权值应不相同。加权值的选定,可以使用与模数互为质数的数字(如13、11、7、3、1等)或连续的数(如1、2、3、4、5、6、7、8、9等)。这里选择1、2、3、4、5为加权值。65③将代码(27483)的每位与对应的加权值分别相乘,并将各个乘积相加得到总和。即2×1+7×2+4×3+8×4+3×5=75。④将乘积和除以选定的模数,并求得余数。即75÷11=6…9。⑤以选定的模数减去上项所得到的余数,其差即为校验码。若校验码的位数有两位,可以利用英文字母将它转换为一位数,如余数为10取A,余数为11时取B等。即11-9=266⑥将这个校验码加入代码,一般置于代码的最后一位,即完成整个代码设计。因此原代码27483在系统中实际使用的代码是274832。67校验位的实例1算术级数校验法实例原代码12345各位乘以权65432乘积之和6+10+12+12+10=50对和除以11取余50/11=4余6实际代码为:12345668校验位的实例2几何级数校验法实例原代码12345各位乘以权3216842乘积之和32+32+24+16+10=114对和除以11取余114/11=10···4实际代码为:12345469校验位的实例3质数校验法实例原代码 12345各位乘以权 1713753乘积之和 17+26+21+20+15=99对和除以11取余99/11=9···0实际代码为:123450705.4.5代码设计的步骤首先,根据系统所处理的对象确定编码的对象。然后,考查这些编码对象的现有代码使用情况,是否已有标准代码。如果国家标准局或行业主管部门对编码对象已规定了标准代码,那么应遵循这些标准代码。如果没有标准代码,那么在代码设计时要参考国际标准化组织、其它国家、其它单位的编码标准,设计出便于今后标准化的代码。71接着,根据代码的使用范围、使用时间,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代码的种类与类型。其次,考虑代码的检错功能,根据代码在使用中的出错情况增加代码的检错功能。最后编写代码表。725.5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在DBMS的支持下,按照系统的设计要求,为某一部门或组织设计一个结构合理、使用方便、效率较高的数据库系统。735.5.1数据模型的转换模型是对现实世界进行抽象的工具。在信息管理中需要将现实世界的事物及其有关特征转换为信息世界的数据才能对信息进行处理,这种转换需经历从现实到概念模型,从概念模型到逻辑模型,从逻辑模型到物理模型的转换过程。图5-8显示了数据库开发过程中的数据模型变化关系。74现实世界概念世界逻辑世界计算机世界姓名特性属性列(字段、数据项)张三个体实体记录客户整体同质整体表(文件)客户与产品整体间联系异质整体数据库图5-8现实与不同模型的变化联系755.5.2数据库模式结构数据库系统是由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组成的三级模式结构。⒈外模式外模式也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它是数据库用户(包括应用程序员和最终用户)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描述,是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视图,是与某一应用有关数据的逻辑表示。一个数据库可以有多个外模式。76⒉模式模式也称逻辑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用数据视图。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模式。⒊内模式内模式也称存储模式,它是数据物理和存储结构的描述,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方式。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内模式。775.5.3数据库模型(图5-9)⒈层次模型层次模型是指数据库中的数据按照层次进行组织的数据模型。⒉网状模型网状数据模型是指数据库中的数据按照网状进行组织的数据模型,而层次数据模型只是网状数据模型的一个特例。⒊关系数据模型用二维表表示实体集之间的联系。78(a)层次数据模型(b)网络数据模型(c)关系数据模型图5-9学习关系框架课程关系框架S1S2S3S4S5S6S7R1R2R3R4学生关系框架学号姓名年龄性别课程号课程名学分数学号课程号成绩79关系数据模型的优点:1、数据高度结构化、简洁(二维表)2、数据独立性高(不涉及物理存储因素)3、功能强大(可以构造复杂的数据模型)4、理论基础扎实(关系运算理论和关系模式理论)80数据库的数据模型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约束三部分组成。1、数据结构:层次、网状和关系2、数据操作:查询,插入、修改和删除等3、数据约束:完整性约束、一致性约束815.5.4数据库模型设计数据库设计一般分成数据库的用户需求分析、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逻辑模型设计和物理模型设计4个阶段。821、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⑴设计局部E﹣R图在多层数据流程图中选择一个适当层次的数据流程图,设计局部E﹣R图。例如,在第4章中的图4-8“销售管理”数据流程图P141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订单处理,即生成销售计划和库存处理;另一部分是客户资料处理,即生成客户资料并生成订单。根据该数据流程图可以分别转换为对应的E﹣R图(见图5-10和图5-11)。83mnn1销售计划订单库存生成修改销售计划:计划编号、计划名、商品名称、数量库存:商品名称、商品编号、货架号订单:订单编号、客户名称、商品名称、数量修改:订单编号、商品编号、货架号图5-10订单处理局部E﹣R图84n客户1订单属于订单:订单编号、客户名称、商品名称、数量客户:客户名称、客户编号、联系人图5-11客户处理局部E﹣R图85⑵E﹣R图的集成①合并局部E﹣R图。②修改与重构,生成基本E﹣R图。

例如:将上面的两个局部E﹣R图合并相同实体后,如图5-12所示。86图5-12销售系统全局E﹣R图销售计划:计划编号、计划名、商品名称、数量库存:商品名称、商品编号、货架号订单:订单编号、客户名称、商品名称、数量修改:订单编号、商品编号、货架号客户:客户名称、客户编号、联系人n1mnn1销售计划订单库存生成修改客户属于872、数据库逻辑模型设计⑴数据库逻辑模型的设计步骤①将E﹣R图的实体和联系类型,转换成所选定的DBMS支持的记录类型(层次、网状、关系)。②子模式设计。子模式是应用程序与数据库的接口。允许有效访问数据库而不破坏数据库的安全性。③模式评价。(定量分析和性能测算)④优化模式。(索引)88⑵E﹣R模型向关系数据模型的转换①每个实体类型转换成一个关系模式,关系的属性就是实体的属性,关系的码就采用实体的码。②实体之间的联系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转换。按照转换的原则可以将图5-12的E﹣R模型89转换为对应的逻辑模型销售计划(计划编号#、计划名、商品名称、数量、……)。库存(商品名称、商品编号#、货架号#、现有量、……)。订单(订单编号#、客户名称、商品名称、数量、……)。客户(客户名称、客户编号#、联系人、……)修改(订单编号#、商品编号#、货架号#、出库量、……)。903、数据库物理模型设计

主要任务是对数据库中的数据在物理设备上的存放结构和存取方法进行设计,依赖于给定的计算机系统及具体选用的DBMS。91⑴数据库物理模型设计的步骤①存储记录的格式设计。②存储方法设计。③访问方法设计。④完整性和安全性考虑。⑤应用设计。⑵物理设计的性能改善①查询的响应时间。②更新事务的开销。③报告生成开销。④存储空间开销。⑤辅助存储空间。925.5.5关系模型的规范

IBM公司的科德(Codd)在1971年首次提出规范化理论。1、第一规范化范式①列属于同一属性。数据模式中每个列的值均来自同一个属性。②列不得相同。③行不得相同。④行、列顺序无关紧要。93工号姓名工资扣款实发工资基本工资岗位工资保险所得税09485张静2900400165187294809874李力2300360133138238909896王玲32005501882213342工号姓名基本工资岗位工资保险所得税实发工资09485张静2900400165187294809874李力2300360133138238909896王玲32005501882213342表5-1非第一范式的数据模式表5-2满足第一范式的数据模式942、第二规范化形式如果一个规范化的数据模式,它所有的非关键字数据元素都完全函数依赖于整个关键字,则称它是第二规范化形式的数据模式,简称第二范式(2NF)。例如在表5-3中关键字为商品编码与供应商名称,但供应商地址只依赖于供应商名称而不是整个关键字。95将已是第一范式的数据模式变换为第二范式办法是要保证数据模式中的非关键字数据元素必须完全函数依赖于整个关键字,这就需要将数据模式分解成若干个属于2NF的数据模式。96商品名称商品编码#供应商名称#供应商地址价格库存量商品名称商品编码#供应商名称#价格库存量供应商名称#供应商地址表5-4满足第二范式数据模式表5-3非第二范式数据模式973、第三规范化形式如果某一满足2NF的关系模式R(A,B,C……)中的所有非主属性对任何候选关键字都不存在传递函数依赖,则称关系R属于第三范式。

98例如:关系模式表5-5中由于只有一个由学号属性组成的关键字,因此肯定是一个满足2NF的关系模式。但是非关键字属性系地址函数依赖于系编号,而系编号又函数依赖于关系模式中的关键字学号,这样系地址就传递函数依赖于关键字学号。99学号#学生姓名系编号系名称系地址学号#学生姓名系编号系编号#系名称系地址表5-6满足第三范式的数据模式表5-5非第三范式数据模式1005.6系统输出设计 MIS能否为用户提供准确、及时、适用的信息是系统优劣的标准之一。从系统开发的角度看,输出决定输入,即输入信息只有根据输出要求才能确定。因此在系统的详细设计过程中首先进行系统的输出设计,然后才进行系统的输入设计。1015.6.1输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