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练测)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5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讲)(含解析)不分版本_第1页
(讲练测)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5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讲)(含解析)不分版本_第2页
(讲练测)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5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讲)(含解析)不分版本_第3页
(讲练测)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5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讲)(含解析)不分版本_第4页
(讲练测)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5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讲)(含解析)不分版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讲练测)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5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讲)(含解析)不分版本专题15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讲〕目标明讲1.了解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基此题型及命题规律。2.掌握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根本方法,准确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考点详讲考点一:修辞手法【真题回放】1.【XXXX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8分〕野望〔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1〕以下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为哪一项〔〕〔1分〕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答案】D因此选D项。【考点定位】正确识记古诗词中的对仗知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名师点睛】此题考查古诗词的对仗知识。首先要明白对仗,就是将两个相关的意思用相同之字数和笔法构成一对华美语句。对仗必须遵守的规那么是:字数相等,词类相同,词意相关,结构一致,平仄相对,没有重字等。另外还要考虑到一些数词、颜色词等。〔2〕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答案】D【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此题考查古代诗歌中切题的知识。诗人都非常重视切题,诗歌切题的手法主要有点题和扣题二大类。诗歌点题,从性质上分,还可分为:明点——紧扣标题,直接说明、解释标题的含义;暗点——在词句上与标题没有直接联系,只是在意义上比较含蓄的点出题意。诗歌扣题也有明扣和暗扣之分。此题题目是“野望〞,解答时可以根据选项的内容,结合题目进行比对即可。〔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分〕【答案】例如:首联以景写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颔联接着第二句,通过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颈联暗接全诗第一句,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尾联下句直接表达对家国之事的忧虑。【解析】试题解析:题干要求明确,首先是全诗的情感,然后结合诗句解答。情感上应从诗句中表现情感的词语中概括。从“诸弟隔〞“涕泪〞“供多病〞“答圣朝〞“不堪人事〞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思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结合诗句就是要求学生结合全诗的每一联思考。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思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奉献报答“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拨】此题明确考查学生赏析古代诗歌中的情感的能力。分析诗歌的情感,可以从诗歌的标题、作者及注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表示情感的词语等方面考虑。。解答此题是首先分析标题“野望〞,可以根据平时训练的经验推断,诗人抒发的情感应该是“望〞景抒情,联系作者的《登高》就更能很好地理解。然后从从“诸弟隔〞“涕泪〞“供多病〞“答圣朝〞“不堪人事〞等表示情感的词语入手,联系作者杜甫的诗歌特点,可以看出作者表达的是忧国之情,思家之情以及孤身飘零悲苦之情。2.【XXXX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答复以下问题。〔8分〕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答案】比较、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用了怎样修辞手法?这首诗〔词〕运用了ⅩⅩ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第二步阐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修辞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修辞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此题所考查诗句中比较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比较明显,这两种修辞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也是考生所熟知的,只是把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放在诗歌鉴赏类题目中考查的题型并不常见,所以此题可能会对考生造成一定的困扰。〔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4分〕【答案】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解析】试题分析:“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时间是入夜,地点是洞庭湖,遥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孤舟无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可想而知诗人是孤独寂寞充【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属于山东卷常考内容。与以往不同的是,此题要求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此题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曲,仔细分析作者前后的不同情感,然后组织答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表达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如本曲中的“孤〞“豪〞“争先〞“笑〞等;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如本曲开头两句交代孤舟夜泊的背景的句子;③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此题中没有加注,那么说明考生不必考虑作者的身世经历;④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惜别、赞美、孤独、冷寂、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规律探秘】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泛泛而谈。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识别修辞格,二是说明其表达效果。此类试题所涉及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较、夸张、借代、双关、顶真、设问、反问等。XXXX年高考上海卷和山东卷涉及到了对修辞手法的考查,题型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XXXX年高考仍会沿袭XXXX年高考命题特点。【知识梳理】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较、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还有双关、互文、通感、顶针等。〔1〕比喻:比喻就是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特征,描摹事物形象生动的作用,还可表达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2〕比较: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叫拟物。表达效果: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泼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描写的物更形象、生动。〔3〕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和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表达效果: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可使语言含蓄、简练,引发读者联想。〔4〕夸张:成心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表达效果:更鲜明地突出事物特征、更强烈地表达诗人的情感。〔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表达效果: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表达效果: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表达效果:增强语势,强化感情。如:“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表达效果: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表达效果: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9〕反复: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等。表达效果: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美。〔10〕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局部做下一句的开头局部,使前后两句首尾蝉联,上递下接,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表达效果:回环跌宕,有旋律美。〔11〕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语简而意丰,有强调作用。〔12〕通感:利用诸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表达效果:感觉互换,化抽象为具体,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方法指导】1.立足课本积累常用修辞手法。高考诗歌鉴赏中考查到的常用修辞手法都是学生在课内诗歌学习中接触过的,所以备考中可以通过对课内诗词的复习,积累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2.研究高考修辞手法类试题,把握命题规律。历年高考修辞手法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修辞手法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一些考查热点、考查频率,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3.注意区别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如借喻和借代的区别。〔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那么不能。〕要洞悉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在解答时适当参加,从而增强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严密性。4.答复时要具体、完善,特别是要结合诗词的具体诗句来分析,不要仅罗列术语。5.了解修辞类题目提问方式:这首诗〔词〕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这首诗〔词〕运用了ⅩⅩ〔修辞术语〕,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词〕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诗〔词〕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诗〔词〕中某句抒发情感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从修辞手法角度加以赏析诗歌ⅩⅩ句。6.掌握答题思路和模式: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明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阐运用】第三步指出此种修辞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析效果】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注意:这三个步骤不是固定的,答到哪一层,要根据题干要求灵活处理。假设修辞手法不止一种,那么要由主〔最典型突出的〕到次,分条作答。【训练提升】1.〔XXXX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11分〕好事近刘子寰秋色到东篱,一种露红①先占。应念金英②冷淡,摘胭脂浓染。依稀十月小桃花,霜蕊破霞脸。何事③渊明风致,却十分妖艳?①露红:红色的菊花。②金英:精英,大自然精华英秀。③何事:为什么从事。〔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应念金英冷淡,摘胭脂浓染〞中的“念〞“摘〞两字。〔5分〕【答案】“念〞“摘〞两字运用拟人手法,〔1分〕这两句的意思是秋风肃杀,花木零落,而在此时却有这红色的菊花于群菊中率先开放,用它那胭脂般绚丽色彩给这冷寂萧条的季节带来些许光荣。“念〞字赋予红菊以思维色彩,“摘〞字赋予红菊人的动作;〔2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菊傲霜、卓然不群的品格。〔2分〕【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炼字的题型是最近高考常考的题型。学生要掌握炼字的根本方法。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2〕词的结尾两句〔何事渊明风致,却十分妖艳〕表达了词人矛盾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渊明风致〞表达词人希望像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固守本性。〔3分〕但“妖艳〞句,透露出了其真正含义:词人之所以田园归隐是形势所迫,实出无奈,故其仍向往着某一天能够出仕朝廷为国效力。〔3分〕【解析】试题分析:此题问的很明确,结合结尾两句〔何事渊明风致,却十分妖艳〕,分析词人矛盾的思想情感。【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思路点拨】此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比方此题,从题干中就可以看出,应抓住作者情感中的矛盾局部进行作答;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比方“叹息〞;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比方这首诗中的“渊明〞。2.〔XXXX届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开学模拟〕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8-9题。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意抓住标题中的“独〞和诗中的“皎〞“时动〞“残烛〞“寒枝〞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5分〕【答案】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首先明确诗中的修辞手法,然后分析效果。【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诗句中修辞的题目,注意修辞主要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等,的答题时首先明确修辞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效果。3.〔XXXX届山西省忻州一中、长治二中、康杰中学、临汾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四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临江仙夜归临皋①苏轼夜饮东坡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注释:①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②东坡,元丰五年春,苏轼在东坡构筑雪堂,家属仍住临皋亭,因此常往来于雪堂临皋间。〔1〕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分析。〔5分〕【答案】①夸张。“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夸大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家童的鼾声之大。②比喻。“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比喻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在寂静的夜晚家童的鼾声象雷鸣一样震耳。③细节描写。“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形象描绘出苏轼夜饮醉归,家童已睡,只得立在门外,静听涛声的场景。④以动衬静。“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意境,以有声衬无声,表现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情的孤寂。〔明确点出手法,一种1分,共2分。结合相应手法有准确分析的,一种1分,两种3分。细节描写答成动作描写、以动衬静答成衬托、反衬、也可给分;以动衬静答成动静结合不给分。〕【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赏析“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分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此题就是问“上阕〞的艺术手法,但要求两种即可,降低答题难度。〔2〕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联系诗句作答。〔6分〕【答案】①“长恨此身非我有〞揭示出作者对身在宦途身不由己的无奈。②“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难忘世俗名利烦扰的矛盾与苦闷,以及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③“江海寄余生〞表达出作者对隐逸江湖的渴望。〔准确概括出作者的情感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每点2分,共6分。〕【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疑心、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释“①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②东坡,元丰五年春,苏轼在东坡构筑雪堂,家属仍住临皋亭,因此常往来于雪堂临皋间。〞,同时还要抓住下片中的“长恨〞“何时忘却〞“夜阑风静〞“江海寄余生〞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4.〔XXXX届天津市天大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作答。〔8分〕舟中二首〔其一〕【注】陈师道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注】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撤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1〕颔联〔第二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答案】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地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镇压三江试题分析:题干问“颔联〔第二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主要考查诗歌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常考的主要是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手法。三四两句:“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紧承上文,以重笔渲染风浪的威势。用了比喻的手法,先写风涛之迅疾,仿佛如万马破空而来,瞬息千里。有用夸张的手法次写风涛气势之猛,有横压三江五湖之概。这里,“万骑千里〞是眼前所见;“气压江湖〞,是心灵激荡所感。这几句把“情为境移〞、“心为事慑〞的景况,写得十分突出。但尚未表示由此而生的内心感慨,重点在于绘景。【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较、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比照、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秋逼暗虫通夕响〞以动衬静。〔2〕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案】“恶风〞“黄流〞预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黜之后的愤懑之情;“空荒〞“待残更〞那么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情;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解析】【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考点二:表现手法【真题回放】1.〔XXXX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月圆〔1〕【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2〕未缺〔3〕空山静,高悬列宿〔4〕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注】〔1〕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2〕这里指光荣更加柔美。〔3〕未缺:指月圆。〔4〕列宿:众星。8.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答案】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荣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家点睛】概括诗句描写的画面,这样的题型学生平时训练很多,难度不大。但是此题要求概括前六句描写月夜的画面,在概括上增大了难度。第一、二两句描写一轮明月独悬高空,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第三、四句诗人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华美的绮席被月光照射显得更加老旧。第五、六句诗人的视线从室内转到了室外,秋天的深夜里高悬着的一轮明月,照耀着幽深人少的山林。接着诗人又仰望夜空,看到月光皎洁,群星稀廖。前六句是一句一景。9.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答案】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望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明确说明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实是眼前月景,虚是联想家乡亲人,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虚实结合的手法学生很熟,根据题干的提示,学生不难找出眼前景〔实〕,想象景〔虚〕,由此分析情感。【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赏析,但是题干已说明是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这就降低了难度。在平时的训练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想象、移位、梦境等虚写的手法,眼前现实的景物是实写,这样学生分析起来有话可说,方向明确。最后七、八两句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这些联想是虚写。自己长期滞留异乡,眼前的皓月引发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只能借月亮遥遥地寄托一种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愿。2.〔XXXX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答复以下问题。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摇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摇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冶的原因。〔4分〕【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江苏卷古诗鉴赏通常是从诗句的理解、艺术技巧的鉴赏和思想感情的分析这三个方面的来考查,三个小题也是切合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这样的逻辑思维及思维过程。诗歌内容的理解,江苏卷还是秉承以往的命题特点,立足于全诗,但考查点还是在具体的某一诗句上。此题的考查,延续了XXXX年的考查内容与模式,此题考查同XXXX年的第⑵小题,是个常规性题目,也没有什么难度。〔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答案】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解析】试题分析:赏析写景艺术,就是要分析诗人怎么描写景的,也就是诗人选取了什么景,从什么角度〔时空角度和感官角度〕,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来写景的,作者运用这些艺术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这是赏析写景艺术的一般答题思路,答题时,应按照这一思路去分析和组织答案。本诗中,颔联和颈联,围绕景色优美和主人品质的高雅选取富有代表性水、山、松及红药这些景物,这其中数点山是远景,一渠水是近景,一墙外,一门外,这又是外景,颈联那么是写内景。由此可见,在写景角度上是由近及远,由外及里;这两联都是写景的,因此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这是必须的;颈联由松及月,由红药而春,这是联想想像,又是虚实结合。赏析另外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表达效果的鉴赏。表达效果的分析,就是看诗歌〔诗句〕写的是什么形象〔怎样的景、怎样的人和怎样的事〕、所要表达的什么情感,围绕此来分析就不会错。【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此题通过颔联和颈联来考查表达技巧的鉴赏,与往年没有什么变化,也是个常规性的题目,但虽是所选的诗歌没有什么阅读障碍,因此题的答题角度和层次较为复杂,考生考虑问题往往挂一漏万,因而还是有些难度的。此题选材好,命题点也抓得好,题虽好,但在答案设置和拟定上还是显得仓促,考虑不周的。一是所拟答案,只是几个方面的罗列,估计试卷批改时还需作较大调整;二是赏析离不开表达效果的分析,所给的答案除了“移步换景,富有层次〞外对表达效果的分析是有所缺失的。表达效果可根据情况来分说或总说。最后,“铺陈〞也值得商榷。〔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答案】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诗歌鉴赏第一题立足于诗的首联,第二题考点在颔联和颈联,此题是在尾联;第一小题根据分析,第二小题赏析写景艺术,为艺术技巧赏析题,第三小是是思想情感分析题。命题者的指导思想还是在考生能读懂诗,能赏析诗,切合江苏卷的考试说明;第一题到第三题,其着眼点从首联,到颔联、颈联,再到尾联;其考查点从写什么,到怎么写,再到为什么写,层次清晰,总的来说,中规中矩,难度不大。从诗歌的特点来看,诗首联总领全文,奠定感情基调;从考题所给的答案来看,第三小题的答案只是对第一小题答案的再概括。由此来看,有重复考查之嫌。【规律探秘】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是指准确判断诗词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并赏析其表达效果,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偶有客观题。近年高考多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一般与描写手法结合起来考查,这也表达出表达技巧类试题命题的综合性趋势。XXXX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高考命题特点,突出命题综合性。【知识梳理】狭义的表现手法,常见的有赋比兴、象征、抑扬、联想、想象、渲染、衬托、比照、衬托、以小见大等等。但在实际做题中,当问到表现手法的时候,往往把表达方式中具体的抒情方式与描写方式也纳入其中,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用典抒情、托物言志、白描、细节描写〔动作、神态等〕等,这就是广义的表现手法。而以下所讲的表现手法那么是狭义的,是除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外的常用的诗歌表现技巧。赋比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直叙,对事物作直接的陈述或描写〕;“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起,先用别的事物发端,引出所要歌咏的事物〕。运用比兴手法,能引起读者的联想想象,有助于对诗歌的理解。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手法的作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形象〕而含蓄〔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抑扬: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否认或表扬肯定,而后透露出自己的真实意图。有先扬后抑〔欲抑先扬〕和先抑后扬〔欲扬先抑〕之分。其作用是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联想:是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根底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渲染: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衬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到达突出本意的目的。比照: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用比照的方法,揭示了矛盾,比照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这种手法在借景抒情诗中运用十分广泛而典型,一般分为: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方法指导】1.用好课本,积累相关的术语。高考诗歌鉴赏命题取材于课外的材料,不直接取材于课内,但其解题的依据、方法,乃至于技巧都存在于课内,所以课本古诗词复习也很重要,一方面通过对课内诗词的复习,积累相关术语,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文化的积累,是对文明的吸纳。惟有“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2.熟悉高考,把握规律。历年高考表达技巧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表达技巧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一些考查热点、考查频率,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3.注意表现手法的广义与狭义之分,区分容易混淆的表达技巧。一般用“艺术手法〞“艺术技巧〞“手法〞等概念通常就是广义的表现手法;还要注意区别容易混淆的表达技巧,如衬托和比照的区别。〔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近或对立的元素,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比照是把两个对立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特点。二者的区别主要是:〔1〕衬托有主有次,比照不分主次;〔2〕比照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衬托分正衬和反衬。〕4.认真审题,如果没有规定答题角度,应选择最突出的、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切入,尽量多答。5.注意必须和具体的诗歌形象、语言和内容主旨等结合起来分析。6.答时要具体、完善,特别是要结合诗词的具体诗句来分析,不要仅罗列术语,搞“空对空〞式的分析。7.掌握常见提问方式及答题思路〔1〕提问方式:这首诗〔词〕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这首诗〔词〕运用了ⅩⅩ〔表现手法术语〕,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词〕是怎样抒发诗〔词〕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诗〔词〕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2〕答题思路和模式: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明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这种表现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阐运用】第三步指出此种表现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析效果】〔3〕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注意:这三个步骤不是固定的,答到哪一层,要根据题干要求灵活处理。有时,可以把第二步和第三步糅合在一起。假设手法不止一种,那么要由主〔最典型突出的〕到次,分条作答。【训练提升】1.〔XXXX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11分〕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1〕词的上片写梦中情景,有什么作用,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向往?请简要说明。〔5分〕【答案】〔1〕上片梦游中的世界,写自己睡梦之中不知道漫游到什么地方,只见天已破晓,雪花纷纷依然飘个不停,清脆地管笳声到处响起,铁骑无声,望过去如水流淌一般绵延不绝。〔1分〕突出了边塞风光特色,渲染了战争气氛,军纪严明,军容整齐。〔2分〕〔2〕表达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向往。〔2分〕莽雄伟的关河如今落在异族人之手,那就不难解释作为爱国词人的陆游有这样的“梦游〞了,那是因为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复故土。作者深厚的爱国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个字中,从而过渡到下片。【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此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比方此题,“词的上片写梦中情景,有什么作用,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向往〞,从题干中可知,上片主要写梦中情景,那么应该思考主要写了梦中的什么内容,这个内容和现实世界有什么关系。诗人往往会借梦境来表达现实世界无法实现的一些理想,或借梦境来批判现实等。〔2〕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技巧?并选出两种简要分析。〔6分〕【答案】〔1〕表达技巧:虚实结合、比照、反衬〔寓情于景〕、直抒胸臆等。〔2分〕〔2〕简析:虚实结合。词的上片写梦中之景,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慨,虚实结合,抒发了诗人矢志报国,怀才不遇、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愤之情。比照。上片描写的梦中所见景象“关河〞“雁门〞“青海〞都是南宋当时重要的西北边防重地。梦境中军旅戎马生涯逼真,而现实中理想抱负却是一场幻梦。梦境何等的雄拔,现实却是何等的凄凉。梦内梦外的这种反差和错位,令人顿生英雄陌路之慨。通过梦回当年雪夜军旅生活情景及梦醒后的孤寂,表达了词人执著的为国献身精神。反衬〔寓情于景〕。“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一觉醒来,灯光昏黄,令人生寒,一轮斜月挂在窗前,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寒灯〞“漏声断〞“月斜〞,写出了环境的冷清凄凉,衬托出作者心境的凄苦悲凉,反衬出作者报国雄心的火焰却在熊熊燃烧。直抒胸臆。“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又有谁知道,我虽然现两鬓发白,但壮志犹存。即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复故土。直接抒发爱国热情,“有谁知〞三个字,表现了作者对朝廷排斥爱国者的行径的愤怒谴责,也让人体味到壮士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答出2种手法即可,每点2分〕【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思路点拨】首先应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比照。〔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2.〔XXXX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热身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水调歌头·题李季允侍郎鄂州吞云楼戴复古①轮奂半天上,胜概压南楼。筹边独坐,岂欲登览快双眸。浪说②胸吞云梦,直把气吞残虏,西北望神州。百载一时机,人事恨悠悠。骑黄鹤,赋鹦鹉,谩风流。岳王祠畔,杨柳烟锁古今愁。整顿乾坤手段,指授英雄方略,雅志假设为酬。杯酒不在手,双鬓恐惊秋。【注】①作者是南宋爱国词人。②浪说:漫说,别说。〔1〕这首词的上片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上片先描写吞云楼的胜况。巍巍高楼,直耸云天,华美、壮观,直抒赞赏之情。这是扬。〔3分〕接着,“岂欲〞“浪说〞说明词人〔或李季允〕重任在身,没有欣赏风景的闲情,又为失去抗金良机而遗憾。这是抑。〔3分〕〔意思对即可〕【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的题目的答题方式是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解释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点明效果,此题给出了艺术手法,直接解释即可,最后点明效果,即抒发的情感。〔2〕这首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思念故土,〔1分〕想像岳飞一样建功立业,收复中原,报效国家,〔2分〕却壮志难酬。〔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试题分析:注意抓住抓住诗歌中的“古今愁〞和“假设为酬〞作答。【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抓住诗歌中的“古今愁〞和“假设为酬〞作答。3.〔XXXX届辽宁省大连市第八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送路六侍御入朝杜甫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不分①桃花红似锦,生憎②柳絮白于棉。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注】①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分〞,一作“忿〞。②生憎:犹言偏憎、最憎。③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儿时旧友。〔1〕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5分〕【答案】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描绘桃花盛开红似锦,柳絮纷飞白于棉的春天美丽景象,而面对乐景,诗人却表现出“不分〞“生憎〞等反感态度,可见诗人是用乐景来反衬与路六侍御离别的悲哀【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思路点拨】首先应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2〕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但又不单单抒发离别之情,结合诗歌一,二联,分析这首诗都抒发了哪些情感。〔6分〕【答案】首句表现童年伙伴之间特有的亲切的感情和重逢的喜悦。第二句写出了在兵戈满地,流离转徙的动乱年代里,朋友间失去联系的茫然之感和感伤离乱的情怀。第三四句写出了当故交叙旧之日,即离筵饯别之时,使相见的欢娱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和人生苦短的迟暮飘零之感。【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对诗歌注释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对整首诗歌的感悟,抓住诗歌前四句大意及关键词分析作答。由诗歌标题和首句“童稚情亲四十年〞可知,作者与路六侍御的童年伙伴关系及重逢的喜悦之情;“两茫然〞的原因自然是因为战乱带来的感伤离乱之感;“相逢是别筵〞将诗人与友人相见却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和人生苦短的迟暮飘零之感。答题时,可从以上几个角度组织答案即可。【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此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比方此题,“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但又不单单抒发离别之情,结合诗歌一,二联,分析这首诗都抒发了哪些情感〞,从题干中可知,大范围的情感是离别之情,但还有一些细微的情感需要进一步分析,抓住诗歌前四句大意及关键词分析作答即可。4.〔XXXX届山东省日照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问题。〔8分〕唐多令刘过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①刘过作为辛派词人,与辛弃疾、陆游、陈亮等人有着较深的交往,他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②南楼,在武昌黄鹤山上,一名安远楼。南宋时“武昌系与敌分争之地〞〔《蓼园词选》〕,很多词人登临黄鹤楼时都留下了深沉的作品。〔1〕作者在这首登临之作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作者在这首词中含蓄地表达了岁月不再、昔是今非、交游零落、忧国伤时等悲慨感伤之情。二十年过去了,哀叹故人不在,痛惜自己的少年壮怀已被磨灭,眼前关系国家存亡的重镇竟是满目凄凉,“新愁〞满怀,难以尽述。〔情感2分,分析2分〕【解析】试题分析:注意抓住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故人〞“新愁〞“少年游〞。【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意抓住词中的“故人〞“新愁〞“少年游〞带有的情感色彩的诗句进行分析。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2〕请赏析这首词中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4分〕【答案】①作者在这首词中主要运用了比照手法。将今昔游览的景象与心情进同时行了比照描写,曲折含蓄地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浓郁愁绪。②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词中实写眼前凄冷的景象,说自己不过是匆匆经过南楼,马上要回家乡了,满怀的愁绪无法用花酒来消遣,中间穿插虚写,表达出对二十年前登临南楼的回忆和对故人的追念。〔手法2分,分析2分,任选其中一个手法作答即可〕【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此题重点考核表现手法,主要的表现手法有用典、比照、衬托、虚实、抑扬等,此题主要是比照和虚实,答题时注意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歌解释,最后分析效果。考点三:表达方式【真题回放】1.【XXXX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分〕【答案】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解析】试题分析:赏析诗句,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第一首诗大意为:一提起东都汴梁之事,人们便徒增许多白发。皇家陵园的石马残破不全,废弃的宫殿前,铜铸的骆驼正在哭泣。料想胡人的命运也不会长久,听来的边地消息,特别容易以讹传讹。叫人感到多么的凄凉啊!旧京的女子,还保存着宣和年间的发饰。【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在读懂诗句大意的根底上,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等角度进行分析。〔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①以比照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比照,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比照,表现百姓流离之苦。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叙事特色可以从详略、视角、手法、铺垫、照应、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对于这两首诗来说,从表达方式上看,都是融叙事和抒情为一体;从视角上看,都采用了第一人称表达;从手法上看,都运用了比照修辞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效果。2.〔XXXX年高考新课标1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5分〕【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说明的一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答出描写出于想象的给3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2分。〕【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此题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指向明确,难度适中。解答时需要同时思考两首诗写景的手法,并比较其不同,然后再组织答案。命题人将课内同一作者的诗歌引入到高考试卷中,并不是新题型,这种做法表达了一种高考与根底年级教学接轨的思想,提醒广阔考生重视课本、回归课本,同时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值得提倡。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答案】第一问〔3分〕: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第二问〔3分〕: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于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风格。【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的情感,解答时需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理想追求,诗歌的写作背景等进行分析。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尾联“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尽力王事怎么敢在路途中耽误,只能梦里面回到家乡看看,很有创意,把忠君报国之志和思念故土之情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作者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但想到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表现出作者把国事放在首位的爱国无私精神。以议论作结,升华了全诗的情感。【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此题有两问,第一问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第二问考查尾联对抒发情感的作用。对于诗歌思想情感类题目来说,第一问属于传统题型,指向明确,难度适中。岑参,考生初中阶段就学过他的诗歌,对这个诗人并不陌生,所以,解答这一问时,考生只需结合自己对诗人的了解,分析诗句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第二问,指向不是很明确,可能会引起考生误读。通常情况下,这类题目考查的是情感和结构上的作用,可是此题第一问已经考查到了情感,而本诗尾联又是以议论作结,在结构上的作用不外乎升华情感之类,所以考生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或者只能将两问合为一个问题来答。至于答案中给出的“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于流于感伤〞也值得讨论,第一问的答案已经得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也就是说本诗的主体情感是“爱国〞,而不是“思乡〞,那么第二问的答案又把“思乡〞放在了首位,这是否前后矛盾呢?【规律探秘】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在高考试题中往往综合出现,抒情、描写方式是考查的重点,题型多为主观题,XXXX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突出命题综合性。【知识梳理】表达方式是指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是指准确判断诗词中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并赏析其表达效果。在诗歌创作中用到的主要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尤其是描写和抒情,用得最为普遍。1.抒情方式。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性,抒情是古代诗歌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1〕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就是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写作手法。〔2〕间接抒情。多数情况下,诗人的思想情感不是直接表达而是借助于其他事物来表达的。①借景抒情就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就是作者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表达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③叙事抒情。就是指诗人将自己的感情熔化于对具体事件的表达中,借表达来抒发自己难以遏止的感情。④用典抒情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来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以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到达字少意丰的效果。⑤借古讽今。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到达感慨盛衰、托古讽今的目的。这在咏史诗中很常见。2.描写方式。〔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假设天仙〞即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那么为侧面描写。〔2〕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看似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诗人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衬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3〕白描。白描主要用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衬托,如实地勾勒出描写对象的情态面貌,具有传神和突出主体的作用。【方法指导】1.熟悉高考,把握规律。历年高考表达方式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表达方式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一些考查热点、考查频率,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2.立足课本,积累术语。高考诗歌鉴赏命题不直接取材于课内,但其解题的依据、方法,乃至于技巧都存在于课内,所以课本古诗词中的复习很重要,一方面通过对课内诗词的复习,积累相关的术语,注意区别容易混淆的表达方式。如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区别。〔借景抒情是指诗人对某种景象或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己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景物之中,并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景物来说明心迹、人生态度和人生感悟。借景抒情的“情〞指热爱、愤怒、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托物言志的“志〞指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人生态度。借景抒情一般要借众多景物来抒情,托物言志一般是聚焦于一个主体事物之中。〕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文化的积累,是对文明的吸纳。惟有“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3.多读勤练,拓宽知识面。中国古典诗歌量多面广,而学生在整个高中学习阶段所接触到的诗歌数量却是有限的,因此在要平时复习中多读勤练,一方面增加对古典诗歌知识的储藏,一方面提升应试能力。4.注意认真审题,读懂暗示,选取具体技巧作答,找准典型特色,突出分析重点。5.注意必须和具体的诗歌形象、语言和内容主旨等结合起来分析。6.答复时要具体、完善,特别是要结合诗词的具体诗句来分析,不要仅罗列术语,搞“空对空〞式的分析。7.掌握常见提问方式及答题思路〔1〕提问方式:这首诗〔词〕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请从ⅩⅩ〔表达方式术语〕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词〕或某句。/这首诗〔词〕是怎样抒发诗〔词〕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诗〔词〕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这首诗〔词〕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词〕在描写上有何技巧〔特色〕?〔2〕答题思路和模式: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表达方式。【明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这种表达方式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阐运用】第三步指出此种表达方式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析效果】〔3〕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注意:这三个步骤不是固定的,答到哪一层,要根据题干要求灵活处理。假设手法不止一种,那么要由主〔最典型突出的〕到次,分条作答。【训练提升】1.〔XXXX届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江阴南菁高中高三两校联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吴城览古陈羽吴王旧国水烟空,香径无人兰叶红。春色似怜歌舞地,年年先发馆娃宫。馆娃宫怀古皮日休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注】馆娃宫,故址在今苏州市西南灵岩山上,宫以西施得名。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砚石山建造宫殿以馆西施,吴人谓美女为娃,故曰馆娃。〔1〕简要分析“香径无人兰叶红〞在诗歌结构上的作用。〔3分〕【答案】①“香径无人〞承接上文“水烟空〞,②“兰叶红〞与“香径无人〞及“水烟空〞构成比照,③“兰叶红〞引出后文“年年先发〞的感慨。〔每点1分〕【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此类题目的审题方法:仔细读题,确定要分析的诗句,比方此题,问的是“香径无人兰叶红〞在结构上的作用;联系上下句——联系全诗;简要解释诗句——分析在结构上、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情况下都会有两个方面的作用〕;内容——议论、抒情、描写〔渲染气氛〕,结构——统领全文、奠定基调、承上启下、为下文做铺垫。比方此题,在结构上就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诗人指责越王“大有堪羞处〞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①立新奇之意:批评勾践只送去一个美女,便赚来一个吴国,表达吴越的兴亡当然不是由西施一个女子来决定的。〔2分〕②运用曲笔:有意造成错觉,明嘲勾践,暗讽夫差,使诗歌委婉含蓄,发人深思,余味不尽。〔2分〕【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人指责越王‘大有堪羞处’的用意是什么〞,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吴越兴亡的史实,诸如越王十年生聚,卧薪尝胆;吴王沉湎酒色,杀伍子胥,用太宰嚭,凡此种种,诗人不可能不知。吴越的兴亡当然不是由西施一个女子来决定的。但写诗忌直贵曲,如果三、四句把笔锋直接对准吴王,虽然痛快,未免落套;所以诗人成心运用指桑骂槐的曲笔。他的观点,不是游在字句的外表,要细味全篇的构思、语气,才会领会诗的义蕴。诗人有意造成错觉,明嘲勾践,暗刺夫差,使全诗荡漾着委婉含蓄的弦外之音,发人深思,给人以有余不尽的情味,从艺术效果说,要比直接指责高明得多了。【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解答此题,首先应读懂诗句,然后再揣摩诗人的用意。前二句对起,揭示了吴越的不同表现:一个通宵享乐,一个摸黑行军;一边轻歌曼舞,一边短兵长戟,在鲜明比照中,蕴藏着对吴王夫差荒淫误国的不满。三、四句就勾践亡吴一事,批评勾践只送去一个美女,便赚来一个吴国,“大有堪羞〞之处,这是很有意思的妙文。属于指桑骂槐型。〔3〕结合标题,说说两首怀古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4分〕【答案】陈诗扣“览〞展开,〔1分〕借景抒情。〔或:诗人览吴城、香径、歌舞地、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