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参考教案2_第1页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参考教案2_第2页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参考教案2_第3页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参考教案2_第4页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参考教案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6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基础知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重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2、过程与方法:问题设计,探究分析,比较法,专题讨论法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改革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长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难点分析】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伟大历史意义,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特征难点: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宏观调控【教学方法】本课内容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按照新课改精神,在向学生提供新的情景和材料的基础上,惊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主动探求、获得知识,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导入新课】90后的同学们今天的生活丰富多彩,闲暇时间喜欢逛逛街,购物也很方便,随处都有玲琅满目的商品,但你们可曾知道,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那么一段时间,即使你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得到东西,请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票证:方寸之间见证历史变迁》,中国经济是如何实现由票证时代过渡到今天的卡证时代(投影打出课题: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讲授新课】(问题设计)什么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其本质区别是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同属于经济体制的范畴。是指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其本质区别在于资源的配置方式。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高度时的产物,是指在经济活动中,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配置资源,与之对应的计划经济则是通过行政手段来实现资源的配置。比较两种经济体制孰优孰劣,关键是看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在商品经济时代,计划和市场都是一种手段。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内容有以下几点:1、为什么要改革2、经济体制改革具体如何进行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它的内涵是什么?

(板书)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背景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合作探究】:材料1: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华国锋材料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5月《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以上两则材料的共同出发点是什么分别代表怎样的思想路线(1)共同出发点:继承毛泽东思想。(2)前者主张教条主义地继承毛泽东思想,实际上是违背毛泽东思想;后者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真正继承了毛泽东思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背景: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然而,当时的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却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这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目的: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性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结果: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意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2.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3.内容【合作探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哪些重大决策(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3)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4)确定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4.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合作探究】: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结束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转折突出表现为三“新”:①新道路: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②新时期: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发为特征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③新领导: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归纳总结】:归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转移的会议会议名称时间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八七会议1927年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过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先后在农村和城市展开(板书)二、经济体制改革【合作探究】: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其前提、实质和根本目的是什么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根本目的是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1.农村:【合作探究】:为什么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所以要选择农业首先改革。其次,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它已关系到两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另外,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问题设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词是什么分配制度有什么样的变化家庭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成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分配制度:“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学思之窗】小岗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解题关键:生产关系变革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思路引领:承包制的实行,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主要是因为小岗村的村民在省政府创新政策的推动下,为了摆脱自身的困境,大胆地把生产队的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自负盈亏,充分调动了这些承包土地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经过他们的精心劳动,获得了比以往多得多的收获。

【归纳总结】: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五次重大变革■土地改革:1950——1952年(地主——农民)■农业合作社:1953——1956年(私有——公有)■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小——大)■家庭承包责任制:1978年(集体——个体)■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2022(适度规模经营)过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直接鼓舞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城市:【合作探究】:材料1: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需要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材料2: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自主权。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导致政企职责不明。企业缺乏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1)全面展开:1984年以后(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3)内容(采取的措施)①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②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③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过渡:上述的改革措施,仅仅是政策层面,是不够的。随着改革的深入,不断遇到新的问题,需要继续探索新的对策,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扩大,对世界经济发展成功国家经验的研究,随着我们对经济规律的新的认识,也使我们对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确定了更高的目标。从十四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到一个制度创新的高层次改革阶段。(板书)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1)必要性①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束缚生产力的发展②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A.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阻力”的解释:一是伴随着改革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社会现象,让一部分比较保守的人对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前途产生了疑问,甚至有些人主张退回到过去的道路上去。二是初步的改革措施,已不能满足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特别是走向世界的要求,改革走入了瓶颈状态,必须深化改革,实现新的突破。B.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2)可能性①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基础)②邓小平南巡讲话,冲破思想束缚(思想基础)播放视频《南巡谈话》,边看视频边思考:南巡谈话解决了哪些思想认识问题学生回答(略)总结: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等2.过程(1)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邓小平在关键时刻,排除阻力,把握方向。先后到南方几个改革开放较成功的省份视察,围绕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市场经济到底姓“资”还是姓“社”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通过市场需求强弱的变化来自然调整资源配置,实现推动和调节经济发展的经济模式。其基本特征是,通过市场供需强弱变化来影响商品价格和企业生产;它要求商品和投资市场是开放的、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是自主的;企业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企业的发展归宿是优胜劣汰。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出现后普遍采用并逐渐完善的经济模式,因此,长期以来被人们习惯性地冠以资本主义经济的别称。其实,只不过是资本主义较早地采用了它,这并不能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代名词,也不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实质上,它仅仅是一种经济手段。(2)目标确立: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邓小平讲话的指导下,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整个改革开放指明了新的方向。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3)理论完善:A.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进一步完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理论,对今后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明确指导,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B.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意义(1)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3)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问题设计)有人说,既然我们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就不需要计划了,你同意这个观点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是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各有其优缺点,计划有其预见性和平衡能力,市场有其缺陷,其滞后性会带来经济建设过程中的资源浪费,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

【归纳总结】: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1949—1956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1956—1978年: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1978—1992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十四大后,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00年底,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本课小结】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课堂练习】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