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1页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2页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3页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4页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计学1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重点: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3、对立统一规律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第1页/共91页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2页/共91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第3页/共91页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一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第4页/共91页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

神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第5页/共91页关于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自然界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泰勒斯)、火(赫拉克利特)、气(阿那克西美尼)、原子(德莫克利特)等。它们的局限性:直观性、猜测性、非科学性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第6页/共91页关于唯物主义机械性:以力学的原理解释一切,把人看成机器形而上学性: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否认矛盾不彻底性: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西方,形而上学就是哲学的另一种称呼。但直至黑格尔,给形而上学重新赋予一个意义,因他提出了辩证法,就把以前那些僵化的方法论称为形而上学。在中国,所谓的“形”,就是具体的器物,形而上当然是超出器物之上的更高层次了,那就是精神。形而下就普通器物范畴之内的,不上档次的。《周易大传·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宋·张载注为:"形而上者是指无形体者,形而下者是指有形体者。第7页/共91页关于唯物主义把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唯物主义用与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8页/共91页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古代的柏拉图: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近代黑格尔

绝对观念是世界的主宰客观唯心主义理在事先

第9页/共91页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意识是世界的本源客观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物是感觉的复合18世纪英国哲学家、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乔治•贝克莱第10页/共91页

“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在《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著名论断。贝克莱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知识的对象就是观念。观念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相反,外在事物是“一些观念的集合”,离开了感觉或经验的“纯客观存在”是不可理喻的。他还认为,物体的广延、形状、运动完全是相对的,是随着感觉器官的结构或位置的变化而相应变化的,因此,它们完全依赖于人心,而不是存在于人心之外的任何地方。

第11页/共91页

“存在就是被感知”

据说,有一天,贝克莱和友人约翰生散步,不小心碰上了一块石头。约翰生便问:“在碰到这块石头产生痛觉以前,它是否存在?”

贝克莱回答说:即使此前我没有感知它的存在,还有别的人感知它的存在。即使人人都没有感知它的存在,也还有一个全知、全能、全善的无限精神即上帝在感知它的存在。第12页/共91页

王守仁是我国明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尝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有个小故事,很能说明他的哲学思想。

一次,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出去游玩,朋友指着山中的花树问他:“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树在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认为心(即人的主观意识)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典型地说明了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王阳明看花(主观唯心主义)心外无物第13页/共91页基本问题第二方面

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第14页/共91页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绝大多数哲学家都是可知论者。不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第15页/共91页康德休谟人只能知道自己的感觉,在感觉之外的不可知!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无法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第16页/共91页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与第17页/共91页对这一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是解决和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P24只有科学地解决思维和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包括自然、社会)本质的看法。那么世界是怎样存在着的呢?

第18页/共91页围绕着状态怎么样的问题形成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发展观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世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对立:承认还是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第19页/共91页

因为,它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第20页/共91页(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范畴的唯一特性,区别于意识的唯一特性第21页/共91页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多方面的重大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第22页/共91页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本质)。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产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刺激感应性、动物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P26.ppt

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的论述第23页/共91页(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指万事万物有没有共同的本原或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揭示了世界的来源;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揭示了世界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

1.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第三,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第四,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指物质具有的属性中最根本的是运动第24页/共91页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特性:一维性

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

特点: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因为,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入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第25页/共91页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时间与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第26页/共91页3、社会的物质性及其表现人类社会是否具有物质性,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长期没有得到正确地解决!因为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指出实践活动是一种客观存在,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而正确地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物质性的表现: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类离开自然界就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27页/共91页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一)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人类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2、实践的基本特征第一,客观物质性第二,主观能动性

第三,社会历史性

第28页/共91页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实践是在人的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和动物适应自然界的活动有本质区别。实践必须是改造客观世界能动性的活动,是创造性活动,只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的实践。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的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而言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活动。

作为人变革物质世界的活动,实践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这是实践区别于意识的一般本质;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旨在把人的动机、目的、理想转化为某种客观存在,这是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之所在。第29页/共91页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前提(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所谓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换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它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第30页/共91页2.实践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现实基础

实践使人从统一的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后,在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抽去社会性这一环节,人与自然个关系就变成了动物与自然的关系.

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可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第31页/共91页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第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第32页/共91页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第33页/共91页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性

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的事物、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并且,“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联系”观点的意义第34页/共91页(二)事物的永恒发展1、发展及其实质2、发展是一个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运动与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发展是普遍的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第35页/共91页3、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与时惧进,学会创造性思维第36页/共91页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为什么说是核心?第一,它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事物发展的实质、形式、道路、动力诸问题中,最核心的是动力问题。因为动力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第37页/共91页第二,这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事物发展中为什么会出现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这种形式?为什么会形成否定之否定这样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道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其实质也是对立面的统一。

第38页/共91页第三,这一规律还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事物就是矛盾,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作为科学的认识方法的唯物辩证法,就是教导人们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具体分析事物的矛盾,掌握解决矛盾的方法,推动事物的发展。第39页/共91页(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首先,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其次,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最后,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辩证法矛盾和逻辑矛盾混为一谈。(指人们在思维中使用概念、判断所发生的不合乎逻辑规则的相互冲突,这是应当排除的。)

第40页/共91页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贯通主要指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或相互渗透。

斗争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冲突、相互否定、相互离异的趋势。第41页/共91页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正确理解与处理矛盾与和谐的关系第42页/共91页⑴、在中国,有着丰富的关于矛盾的辩证法思想。如《易经》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把阴阳矛盾看作是变化发展的根本之道,春秋史墨的“物生有两”,孙子的“奇正相生”的军事辩证法,五行论“相生相克”理论,老子的“相反相成”“反者道之动”的思想,王充的“同气相成,殊气相革”观点,王安石的万物“皆各有耦”、“耦之中又有偶”,朱熹认为万物“无独必有对”、“万物皆有两端”,张载的“一物两体”,“动非自外”,王夫之的“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的新陈代谢思想等都是对矛盾、辩证法的深刻理解与表述。

⑵、上述理论表明中国传统哲学对事物矛盾统一关系的多层面、多角度的认识和把握,上述观点强调矛盾的对立的统一,使两端都可以同时存在、发展。在现代社会,这种观点依然具有较为普遍的方法论意义。中国哲学矛盾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观相联系,更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矛盾观是人类智慧的继承、发扬,更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第43页/共91页1、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矛盾双方。矛盾双方的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它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双方的斗争性促进双方力量变化,从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2、教与学也是一对既统一又对立的矛盾。教师教学工作搞得好,不断激发学生思维和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学生学得认真,不断向教师提出质疑,教与学的矛盾处理得好,师生相互促进,教学相长,双方都会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提高或转化。教师教学无法,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教与学的矛盾处理不好,就会激化矛盾,影响学生知识的吸收、思想品质和能力的提高;同样也会影响老师自身的进步。

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简析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第44页/共91页(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无处不在无时没有

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

普遍性有两重含义特殊性主要表现一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指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发展的不同过程个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普遍性的方法论意义: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其次,还要善于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两分法(两点论):指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也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它的去全面看问题的观点。第45页/共91页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

就事物发展过程而言

是不能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基本性质,也不一定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

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发展过程本质的矛盾

第46页/共91页就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而言,在诸多矛盾中,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次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规定和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意义首先,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其次,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第47页/共91页就每一矛盾内部对立的双方而言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矛盾双方中起着主导作用、居支配地位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就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关系: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方法论意义: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第48页/共91页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意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含义:就是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还在于它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第49页/共91页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是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2、矛盾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3、矛盾共性和个性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另一方面,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不包含共性的个性也是没有的。4、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不是凝固不变,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变化的。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第50页/共91页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第51页/共91页1、按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不同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原理的主要内容)

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社会主义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共同富裕、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马克思主义)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在制度上实行这些原则。它是由矛盾普遍性原理所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起点低,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自己的国情,它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

第52页/共91页

3、依据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以特殊性否定普遍性,借口中国特色,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和马克思主义指导;二是抽象地承认普遍性,看不到矛盾特殊性,无视我国具体国情,否定党和国家依据中国具体实际而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4、我国党和国家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及现实状况,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先后实行改革开放、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分配方式并存等大政方针,就是依据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制定出来的,它充分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所证明,所以是极其正确的。第53页/共91页(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质、量、度掌握事物的度意义:只有认识了物质的度,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质。在实践中要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质与事物是直接统一的。质通过属性表现出来。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事物量的增减不会改变事物的质。认识事物的量,可以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深化和精确化。度体现着质和量的对立统一。它是一定质的事物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第54页/共91页

任何事物都具有质的规定性。要保持事物的质,就不能超越事物保持自身性质的限度、幅度和范围。过与不及,都超出了事物质的规定性,都被排斥在某事物之外。在这一点上,它们的性质是相似的。因此,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适度的原则.简析“过犹不及”哲学涵义第55页/共91页量变和质变P40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量变和质变的区别第一,从内容上看,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变化,场所的变更,结构、排列次序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第二,从运动特点上看,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第三,从变化的范围上看,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体现事物变化的连续性和渐进性;质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超越,是事物连续性、渐进性的中断.第56页/共91页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即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包括阶段性、局部性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量变和质变的联系表现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第二、质变体现和巩固着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第57页/共91页量变引起质变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要重视量的积累,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坚持适度原则;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第58页/共91页

包含着量变质变规律的原理。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这个成语给人以重要启示,即一定要重视量的积累,决不可忽视、小看“小”和“少”。任何“大”和“多”,都是由“小”和“少”积累而成的。在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一定要扎扎实实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不断在综合素质方面自我修为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完善的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哲学内涵是什么?第59页/共91页运用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把远大目标和实干精神结合起来第60页/共91页(五)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事物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批判又继承)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或两个因素、两个环节第61页/共91页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是错误的1.它认为否定不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而是外力作用的结果。2.它把否定看作是对事物的消灭,是发展的中断。3.它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对立起来,认为否定就是绝对的否定,就是全盘抛弃。第62页/共91页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的发展,要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上一个周期和下一个周期的无限交替,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总趋势。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但是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的曲折的第63页/共91页否定之否定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的体现P41//曲折性的体现P41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P41割裂两者的统一循环论直线论第64页/共91页运用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如何认识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艰巨性

第65页/共91页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辩证关系。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出现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P40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表现出来的思维发展的辩证法,可以概括地把主观辩证法称为概念辩证法。第66页/共91页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①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在内容上都是客观的,但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客观辩证法是通过客观必然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主观辩证法是通过主观的逻辑形式表现出来的。②思维领域内的辩证法进程不过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辩证过程的反映。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所以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是一致的。

第67页/共91页辩证法、认识论、方法论三者是一致的。①辩证法和认识论是一致的。因为辩证法的规律贯穿于认识全过程,辩证法所揭示的一般规律,同样也是认识发展的规律。②辩证法与方法论是一致的。

一方面,思维方法在本质上是辩证法所揭示的规律和关系在人脑中的内化。辩证法是全部思维方法的“原型”,它的所有规律和范畴具有方法论的功能。另一方面,辩证法若不能成为方法论,不能成为把握现实的认识方法,它就既没有产生的必要和可能,也没有存在的价值。第68页/共91页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答案]A辩证法所揭示的规律和范畴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它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而且在于它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第69页/共91页(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和范畴,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等,已蕴涵着矛盾分析法,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第70页/共91页(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

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P45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即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第71页/共91页

归纳就是从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演绎是从一般性原则推导出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归纳与演绎

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方式第72页/共91页

但这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方面按其内在联系有机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是辩证统一的分析,就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综合是在整体分解成各个因素的基础上,再组合为一个整体的思维活动。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哲学依据

-------事物的客观性质决定的第73页/共91页不定选题1、对分析与综合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既要对事物及其过程的有关要素进行分析,又要对事物从整体和全过程上进行综合把握B、只有对各要素首先作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地认识事物C、只有对事物各要素的本质加以综合,才能正确地认识整个客观对象D、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ABCD第74页/共91页论述题1、恩格斯说:“思维既把相互联系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同样也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们的要素。”(1)这里的“联合”、“分解”的含义各是什么?请回答(2)“它们”是指什么?与(1)中的问题是什么关系?(3)为什么既要“联合”又要“分解”?第75页/共91页

(1)“联合”即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分解”即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即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第76页/共91页

(2)这里的“它们”是指事物本身。二者的关系是:事物的客观性质决定了人们认识事物的方法即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因为作为整体的事物都是由它的各个部分、关系、属性有机构成的;作为过程的事物,都是由它的若干变化发展阶段内在联结而构成的。因此,人们认识事物时既要对事物及其过程的有关要素进行分析,又要对事物从整体和全过程上进行综合把握。第77页/共91页(3)只有对各个要素首先作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认识事物;只有对事物各要素的本质加以综合,才能正确地认识客观对象。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如果不分析各要素,就无从认识事物;如果只分不联,不综合,就会导致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都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第78页/共91页感性的具体是认识事物的起点,通过分析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方面,再通过抽象,分别认识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特征,这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这基础上运用综合的方法,把对事物各个本质的认识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事物整体的认识使抽象的规定在思维中再现出来,这就是从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抽象与具体这一思维方法是通过从具体的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达到了对事物真理性的认识。这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在认识过程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具体一种是感性的具体,一种是思维的具体。第79页/共91页

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同时就是以逻辑的必然性再现对象历史发展的过程,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内在要求。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辩证法认为,逻辑与历史是一致,逻辑进程与历史的进程具有内在统一性。

P45

另一方面,逻辑和历史又包含着差异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