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_第1页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_第2页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_第3页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_第4页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9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第一篇: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等。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建立“1毫米”的表象。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2、完成“练习五”第2题。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第二篇: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例1及做一做。【教材分析】《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节课。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本节课是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教材中的例1采取让学生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然后利用学生尺让学生认识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分硬币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做一做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深化了这部分内容。学习好本课的内容是以后学习长度单位、估测和实际测量的重要基础。【学情分析】《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本节课内容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而进行编排的。从知识方面来讲,学生有了米、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但是,学生对于物体测量的认知只限于整米、整厘米的数,如果不是整厘米数的测量,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在这种认知冲突下,学习“毫米的认识”,能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1分、一角、一元硬币各一枚、公交卡、银行卡、光盘各一张;学生准备一把直尺、小蜜蜂卡一张。【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吗?2.请同学们看一看,先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厚是多少?要想知道到底有多厚怎么办?你能说一说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吗?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厚的实际长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数学书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生:大约1厘米)3.能不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来精确地表示书本的厚度?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该怎么办呢?(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二、动手操作,认识新知1、建立“1毫米”的表象,认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1)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现在知道些什么知识?(学生思考、交流)(2)现在观察自己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呢?(同桌交流)①很多个1厘米。(0-1、1-2都是1厘米)除了厘米刻度外,1厘米中间还有更小的格。②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③一个小格一个小格地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0个小格就是1厘米。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1cm=10mm)。④考考你:4小格是多少毫米?6小格是多少毫米?9小格呢?比1厘米多2小格,是多长?(1厘米2毫米)比3厘米少1小格,是多长?(2厘米9毫米)⑤填一填:2厘米=()毫米3厘米5毫米=()毫米70毫米=()厘米54毫米=()厘米()毫米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⑥现在你能测量出书本的厚度是多少毫米了吗?(6个小格,就是6毫米)再测一测数学书的长到底是多长并汇报。2、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1毫米的长度观念。(1)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长度接近1毫米。(小蜜蜂卡、公交卡的厚度、银行卡的厚度、光盘的厚度)(2)拿出一张小蜜蜂卡,看一看,摸一摸。这张小蜜蜂卡的厚度大约就是1毫米。(小魔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小蜜蜂卡,再慢慢把它抽出,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宽度大约1毫米。让学生反复做一做,加深对1毫米的认识。)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并谈谈自己的感受。(3)生活中的毫米:①1角硬币、1元硬币的厚度大约是2毫米。②人的手指甲大约10天长1毫米,脚趾甲大约20XX1毫米。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到毫米。(4)思考:生活中量什么样的物体用毫米做单位比较合适呢?师: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要用毫米做单位。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也需要用毫米做单位。三、解决问题,拓展练习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或数。一只蚂蚁长约3()。一本字典厚约70(),也就是()厘米。一块橡皮长约5(),厚约15()。你的大拇指指甲宽约()毫米。2.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数,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3.动动手:拿出你喜欢的的一种文具或者物品,量一量它是多少毫米?四、总结这节课,你们觉得开心吗?说一说你有什收获?(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一分硬币、磁卡等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知道了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就可以用毫米表示;还知道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是:1厘米=10毫米。)第三篇:《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第21、22页的内容(只含毫米的认识),练习五第1、2、5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米尺、直尺厚卡纸等;学生准备书、三角尺、直尺、一枚1分硬币、小棒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2、分组活动(四人一组):估计数学书、美术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动手测量验证。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师:我们所测量的书的宽和厚,有的不足1厘米,有的超出了1厘米,10厘米……尾数又不满1厘米怎么办?(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建立“1毫米”的表象。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引导:同学们数一数你手上直尺或三角尺从0到1或1厘米、3和4之间里面有多少个小格(10个),其中一个小格长度就是1毫米.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教具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和思考,再共同下结论: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指出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和牙签、厚卡片等东西,指出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就是1毫米,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这个地方要举一反三,反反复复让学生感受1毫米的长度,使学生对的1毫米有深刻的认识。)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2、小练习:画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数,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2、完成“练习五”第1、2题。1题:先让学生凭眼睛判断再让学生动手量一量,看看判断准不准。2题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五、作业:练习五第5题。板书设计:毫米的认识长度单位:米m厘米cm毫米mm1厘米=10毫米1cm=10mm第四篇: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朱泽峨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第21~22页相关内容。教材分析:《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本节课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教材中的例1采取让学生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然后利用尺子让学生认识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卡片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通过做一做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深化了这部分内容。学习好本课的内容是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估测和实际测量作基础。学情分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本节课学生并不陌生,从知识角度方面来讲有厘米、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角度来讲在每个学生的尺子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对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4.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课件、米尺、卡片、小棒、学生尺等。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厘米等)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吗?(在此学生会说到了毫米,追问同学们都了解了毫米的哪些知识?有部分同学还不完全了解毫米,那我们再来认识一下毫米。借此机会引出课题:毫米的认识)师:幻灯片展示图片,看!这是谁啊!(孙悟空)孙悟空手里拿着什么呀?金箍棒,金箍棒会干什么呀?(变长变短)同学们想看孙悟空变金箍棒吗?师:播放视频孙悟空变金箍棒,金箍棒真听话,说变就变。看,老师手里有孙悟空变的金箍棒,同学们能估计一下有多长吗?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它精确的长度呢?(测量)指明同学到展台测量,同意他的测量方法吗?测量出整厘米的金箍棒的准确长度为15厘米。师:孙悟空也给同学们变了金箍棒在桌上的学具袋里,请同学们拿出来自己先估一估,然后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看看到底有多长?你能用米和厘米准确的说出它的长度吗?(不能)师:老师这里还有一根金箍棒,这根金箍棒啊孙悟空平时放在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同学们猜猜他是放在哪里?(很短,放在耳朵里)老师量给同学们看一看它有多长?测量发现不到一厘米,能用厘米和米精确的读出它的长度吗?(也不能)师:实际上,在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就要用到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现在我们再来认识一下毫米。(二)认识毫米,感知1毫米的长度。师:那1毫米到底有多长呢?师: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和毫米有关的吗?试一试,找到后指给同桌看。学生观察发现:尺子上除了大格外还有小格。一大格就是1厘米。那一小格是...指明学生可能说:一小格就是一毫米。师:大家找的和他一样吗?师:实际上,尺子上有许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指任意1小格)这是1毫米长,也就是1毫米。师: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哪些东西大约厚1毫米呢?(介绍:1分硬币、磁卡等)师:我们的卡片,它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请同学们摸摸卡片的厚度,觉得1毫米怎样?师:现在请你像老师一样把卡片这样捏住,然后再慢慢抽去,观察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象什么呢?(一条缝)然后又在插回去。请同学们同桌用两张卡片叠在一起感受一下2毫米大约有多长?和1毫米的卡片比较比较,请同学们再来感受1毫米到底大约有多长,同学们能很快的比出1毫米的大约长度了吗?(三)认识1厘米=10毫米。师:我们知道尺子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这样的几毫米呢?请在自己的尺上选择任意的1厘米数一数。(为了数起来方便清楚,用铅笔指着数)先自己数,然后指给同桌看。师:有发现了吗?(指名:1厘米里有10毫米)你是从数字几数到几的?大家数出来的结果怎样?(再指一两位)是不是每1厘米中都有10毫米呢?老师也来选1厘米,咱们一起数好吗?师:怎么样?(1厘米正好是10毫米)师板书:1厘米=10毫米师:接下来老师想考考同学们,在尺子上任意找几大格让同学们说说,是几厘米?几毫米?师:那么同学们现在能量出手中的金箍棒精确的长度是多少了吗?请同学们量一量(指几位明同学)告诉老师。板书设计:毫米的认识尺子上1小格就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第五篇: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罗凤二小陈丹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并学会测量。教学准备:一分的硬币,电话卡,光盘、学生尺及文具,测量表格。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谁能告诉大家我们学过那些长度单位。[板书]2、你们能用手比一比一米、一分米、一厘米有多长?我们已成功进入长度单位王国,看看这里的小朋友用尺子在干什么?(生答)3、生活中还要用到很多长度单位,快来看看吧。(出示课件)4、长度单位的聪明猴也一起来和我们上课了,看看聪明猴在为什么为难呢。《课件:聪明猴的难题》原来,有两兄弟为了一枚一分硬币的厚度争吵了起来。哥哥说厚一厘米,弟弟说厚一毫米。你同意谁的意见?5、当我们量较短较小的物体的长度或要求量的比较精确时,就要用毫米做单位。[板书:毫米]用字母mm表示。二、感知1、观察引出“毫米”师:请你认真观察自己的尺子,尺子上除了我们学过的厘米外,还有什么刻度?生:厘米之间还有更小的刻度。师:我们可以用两支笔尖指出来,两笔尖之间的这一小段的长度就是1毫米,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一毫米么?《找学生展示台操作2-3》预设:(看看其他两个刻度中还有没有1毫米了)。生:用手比1毫米的长度。师:纠正不太规范的。师:那你现在能帮聪明猴解答一分硬币到底多厚了么,是1厘米还是一毫米?你有什么感受?生:1毫米特别短特别小。2、初步感知生活中的1毫米师:1毫米确实太短太小了,所以就可以量较小物体的长度。看老师手中的这张银行卡的厚度大约就是1毫米。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