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本章,要了解政治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以及与其相联系的经济运行机制,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认识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了解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学习建议]本章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重点要掌握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性质。[主要知识点]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物质资料的生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本章小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因素、收集和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大量材料、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及其内在的运动规律和矛盾的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经济学科,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人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三个基本要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表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就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以及对现代科学和西方经济学的一些具体方法的借鉴。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一节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基本内容]1.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产生"经济"一词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涵义:⑴指节约、精打细算:⑵指经济部门或其总体,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或国民经济;⑶指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如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或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或制度;⑷指经济活动、经济行为,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学最初是研究家庭管理问题的,后来发展到研究全社会的经济问题,便出现了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的是社会的经济行为。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名称被人误解的两个方面是:⑴认为政治经济学是既讲政治也讲经济的学科,是政治加经济。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政治经济学一词中的"政治",是指它的研究超出了家庭管理的范围,拓展为研究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表示突破了原来经济学局限于作为某一学说的组成部分的格局。⑵认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专用语。这一误解有两种相反的态度:一种是反对把"政治经济学"称作"经济学",认为改变称谓是一种非马克思主义和非政治的倾向;另一种是主张将"政治经济学"改为"经济学",认为改用"经济学"概念可以摆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词并不是马克思的首创,17世纪就有了政治经济学概念。1767年,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斯图亚特首次把"政治经济学"作为书名。到19世纪,无论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还是庸俗经济学家,大都把自己的经济学著作称作政治经济学。无论是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还是在西方经济学著作中,"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在现实中,不存在"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的区别,只存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属于理论经济学学科。2.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6世纪。重商主义是第一个学派,它从全国范围考察社会经济现象,用商人的观点研究经济生活中的问题。17世纪中叶,出现了代表产业资本家利益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由威廉•配第<1623—1687年>创始、亚当•斯密<1723一1790年>集其大成,大卫•李嘉图<1772一1823年>最后完成。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虽有一定的科学成分,对经济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但它把资本主义看作自然和永恒的社会制度,不能正确揭示社会经济关系发展的规律,因而在理论上的缺陷和错误是不可避免的。19世纪30年代产生了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庸俗经济学,并逐渐占据统治地位。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矛盾的日益激化,无产阶级也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蓬勃发展的反对资本主义的工人阶级斗争的实践,强烈地呼唤着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诞生。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思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逐渐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政治舞台,并进行强大的工人运动的理论表现。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指明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第—次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搜集和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大量材料,详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揭示了它的运动规律。马克思创建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揭露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根源。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经济科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现实经济运行的客观要求。马克思在研究和阐述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时,使用了大量的英国官方文献和统计资料,也阅读了大量有关的经济学著作。他不仅进行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规范分析,也进行实证分析。马克思从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英国,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和多层面经济关系的特点,以及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的规律,这对于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是适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封闭的、静止的、凝固的学说,也不是某种教条,它提供给我们的首先是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制度的科学方法。它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提出的某些具体论断,在另外的历史条件下就不能简单照搬。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和经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不能用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实践的科学,发展的科学。5.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的规律性,而人们的生产关系归根到底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在阶级社会,物质利益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由于人们所处的阶级地位不同,阶级利益不同,他们对经济现象的发展所作的分析也不相同。不同的阶级有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性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有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理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经历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庸俗政治经济学两个阶段。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主要是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但是,它在发展和管理社会化大生产,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实行政府调控,在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在实行与发展股份制经济,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思想与理论,对于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进行改革有着借鉴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无产阶级阶级性的科学,它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利益,而无产阶级的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无产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其经济地位和阶级利益的要求同社会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因此,无产阶级在认识和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方面,既不同于以往的剥削阶级要受到狭隘的阶级私利的局限,又没有阶级的偏见妨碍他们如实地揭示客观真理。正因为如此,无产阶级能够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去探索、认识和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无产阶级越是如实地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揭示出来,并深刻地认识和正确地予以利用,就越是有利于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越是符合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能够而且也应当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体现在,它所揭示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是客观实际的真实反映,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科学,它不仅不断经受着实践的检验,而且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需要有大的发展,它需要科学地回答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需要有新的经济思想与理论,特别是面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需要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点难点分析]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在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中,首先要理解的是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经济学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有当生产力有了高度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地位确立之后,才使政治经济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其次,要理解的是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历史,即它与经济学的关系。最初经济学研究的是家庭管理问题,后来拓展为研究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管理问题时,被称作政治经济学,这并不是说它们有本质的不同,要避免理解上存在的两种误解。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是同义语。2.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首先要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点上说明它的阶级性,说明在阶级社会中,人们所处的阶级地位不同,阶级利益不同,对经济现象的分析也必然不同,从而就有了不同性质的政治经济学。其次,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体系上说明它的科学性,即它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实际的反映,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最后,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无产阶级阶级性的科学方面,说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概念辨析]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①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就已产生,但未形成独立的学科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产生,并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②从研究的范围看主要研究家庭管理问题进一步拓展为研究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管理问题③从学科名称的使用上看二者是同义语,可以通用[辅助阅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科学不仅体现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而还体现在它是一门开放性的具有创新性的理论学科上。所谓开放性,就是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正是这一理论的发展基础说明了它是一个开放的客观真理的系统。所谓创新性,就是说它既不囿于前人已进行的理论分析和得出的理论结论,也不教条式地预见未来,而是根据时代发展和实践变化的要求,解决了前人未曾解决的问题,并创立了新的经济范畴,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和发展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才会有政治、文化、科技、教育、艺术等等活动的存在和发展。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劳动对象是指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劳动对象有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如矿藏、原始森林等;有劳动的生产物,如棉花、砖瓦等。劳动资料<或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还包括除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之外的一切其他生产资料,如建筑物、道路等。在三个简单要素中,人的劳动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作为生产资料,是生产中的客观要素,是物质生产必备的物质条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些简单要素的基础上会逐渐加入某些新的要素,如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等。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就是以上诸要素在一定形式下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物质产品的过程。2.社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任何社会的生产,都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在生产力的构成中,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以及管理等其他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它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物的因素是指生产资料,在生产资料中,起最重要作用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最主要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在当代社会生产中,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会渗透到生产资料和劳动能力之中,引起它们的优化,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代发达国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主要是由科学技术的发展所推动的。生产关系也称经济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和人的关系,如企业中厂长、经理、工程技术人员、工人等之间的关系。政治经济学不仅考察直接生产过程,而且考察社会再生产过程,它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互相联系的环节,从而也就使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形成了上述诸方面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就是指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诸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再生产过程的起点,起着决定作用。所谓生产起决定作用,包括两方面涵义:⑴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⑵生产的社会形式即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但是,分配、交换、消费也会反作用于生产。所谓反作用,是指促进还是阻碍生产的发展。如果分配、交换和消费适应于生产,就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交换与消费对生产的发展、经济增长也会起不同程度的决定作用。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率的高低,是由出口贸易、固定资产投资、国内消费需求三个因素拉动的。如果生产出的东西卖不出去,大量积压,必然会影响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而产品销售率的高低,就与上述三个因素的拉动作用有关。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从根本上决定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是生产关系性质的首要标志。生产资料所有制总是要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诸方面关系才得以实现的,而且后者对生产资料所有制也有反作用。这表现在当它们适应所有制的性质与要求时,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巩固、发展作用;反之,就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削弱、瓦解作用。马克思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对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表述,还重视对经济体系和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3.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就在于揭示经济过程中存在的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因为: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有什么样的经济条件,就会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经济规律。所谓客观经济条件,主要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经济规律只能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可以创造某一种新的经济条件,可以改变甚至消灭一种原有的经济条件。原有的经济条件消灭了,以此为基础的原有的经济规律便随之退出历史舞台。新的经济条件产生了,在新的经济条件基础上就出现了新的经济规律。但是,人们创造、改变或消灭经济条件的行动本身,是不能随心所欲的,必须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要求来进行。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只能听凭经济规律的摆布。相反,人们可以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人们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所谓利用经济规律,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客观规律的运动趋势和要求,制定经济工作的方针和政策,安排自己的经济活动,从而在实践中达到更好地实现经济利益的目的。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得越全面、越深刻,行动就越自由,就越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同自然规律相比,经济规律又有自己的特点:⑴自然规律是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而经济规律主要是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离开了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就不存在经济规律。⑵自然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只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⑶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都有阶级背景。不同阶级对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的态度是不相同的。经济规律深藏在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部,它的作用总要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才能贯彻和实现。因此,要深入研究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还必须重视对经济运行机制的考察和研究。4.研究生产关系必须重视生产力的状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是紧密结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的。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两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⑴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人类社会各种类型的、性质各不相同的生产关系的更替和发展,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都是由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的。⑵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在一定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会在某些方面或某些环节上,或者是在实现形式上,出现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情况。这就要求进行生产关系的必要调整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其次,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所能变化的程度。生产关系必须而且只能适应生产力的现有状态而发展变化。如果超越了现有的生产力状况,人为地、过早地变革生产关系,反而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最根本的方面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表现在:当生产关系的变革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时,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如果生产关系滞后或超前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社会生产的发展变化,总是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开始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有生产关系相应的发展变化。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过时的生产关系,迟早要被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而新的生产关系也只有在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才能确立和巩固。超越生产力发展要求而人为地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由于它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因而不可能长久保持下去。因此,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决定了政治经济学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在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的上层建筑。两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性质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与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上层建筑会或迟或早地相应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适应新的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能够保护和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而旧的上层建筑,则维护旧的经济基础,或延缓旧的经济基础的瓦解,阻碍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政治经济学只有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及其运动变化,才能正确揭示它的变化和发展的规律。[重点难点分析]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在理解该问题时,一定要注意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分开来。对该问题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⑴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以及各要素直撅撅的关系。⑵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要生存,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社会要发展,也必须依赖于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⑶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生产关系必须以对物质资料生产的研究为出发点。生产关系体现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不了解物质资料生产中的三个基本要素,不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就无法研究生产关系。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但是,在对生产关系的理解中,要防止片面性。⑴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方面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只有把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社会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的关系综合起来研究,才能把握生产关系的本质。⑵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不是研究它的表面现象,而是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反映的是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⑶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经济基础,它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维护自己的经济基础,阻碍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概念辨析]1.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区别:①内容不同②在生产中的作用不同①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②劳动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因素①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包括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和劳动的生产物①劳动资料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②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总和叫生产资料,它们是生产中的客观要素,是物质生产的必备条件__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物质生产的劳动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结合,创造出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物质产品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区别:①概念含义不同②反映的关系不同③包括的内容不同①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②生产力反映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③生产力包括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基本要素①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②生产关系反映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③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体现__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辅助阅读]经济规律的类型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经济规律有三种类型:⑴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它存在的条件是社会生产,表现了一切社会生产的共同的本质联系。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就是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存在并发挥作用的规律。⑵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了几个社会形态下社会生产的共同的本质联系。如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就是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几个社会形态中存在并发挥作用的规律。⑶某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了特定社会形态下社会生产的特有的本质联系。如剩余价值规律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特有的经济规律。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基本内容]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有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辩证唯物主义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的辩证方法。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矛盾运动及其发展变化过程,从而揭示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本质及其发展运动的本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就是要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变革,看作是一种客观的、必然的历史过程。科学的抽象法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的统一,它是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进行的。运用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经济,要求在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时,必须充分占有材料,详细分析具体对象,暂时舍去与本质规定无关的方面,从表象中揭示出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把握经济运行的规律。从抽象到具体,用本质来说明现象的叙述方法,是运用通过研究得出的经济关系的本质和规律,通过经济范畴进行理论叙述的,但这种叙述不是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作简单的描述,而是对它进行深刻的和科学的说明。逻辑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经济范畴的逻辑关系,从比较简单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逐步上升到比较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阐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逻辑发展进程。历史方法,则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时,按照它的历史发展的真实进程来把握其规律。要坚持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的统一,即运用历史方法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时,必须排除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偶然现象和因素,以及各种曲折过程,从复杂的、曲折的历史材料中,揭示出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逻辑的进程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又是不一致的,在二者不一致时,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要服从于逻辑进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还必须借鉴现代科学和经济方法。政治经济学在研究某些社会经济现象的量的规定和变化时,要借助于数学方法。还可以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揭示出系统内部构成要素的状况,以及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此外,在考察市场经济及其运行,研究国家如何进行宏观调控时,可以运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协同论和耗散结构论等新的方法论。也可以借鉴和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方法,例如实证分析、均衡分析、边际分析等方法,以及总量与个量分析方法,静态、动态分析方法等等。但是,对现代科学和西方经济学中某些方法的运用和借鉴,只是作为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的补充。2.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们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也是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所必需的理论科学。⑴它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强大武器。⑵它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基础。⑶它是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它有利于完整和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提高识别是非真伪的能力和自党性,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新问题,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抵制庸俗经济学和错误思潮的科学理论和思想武器。[重点难点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一个总称,包括了多种方法。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是根本方法。这一方法在运用中,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来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所包含的矛盾,揭示矛盾双方所处的状态,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和途径;运用量变质变规律来分析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局部的量变积累到何种程度,才能达到以及如何达到质的变化,并对经济过程的发展产生什么样根本的影响;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来揭示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要遵循生产力标准对一定社会经济制度及其变革作出评价。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都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具体运用,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指导下进行的。而对现代科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数学方法、系统分析方法,以及实证方法、均衡方法、边际分析方法的运用,则是根本方法运用的一种补充。答疑库表关键词研究对象生产关系章节1.2知识点研究对象问题描述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问题附图问题附图类型问题答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⑴物质资料的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因为人们要生存和发展,首先要有用于吃、穿、住、行等方面的生活资料,而这些生活资料是需要通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的;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政治、文化、科技、教育、艺术等活动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⑵人们在一定的社会中结合起来生产,所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因为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不仅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和人的关系,而且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从根本上决定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是生产关系性质的首要标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还涉及到对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是以一定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为前提的。因为生产关系总是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决定了政治经济学必须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同样,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辨证关系也决定了政治经济学必须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答案附图答案附图类型课堂练习〔一单项选择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主要的标志是〔。A.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B.生产资料C.科学技术D.生产工具2.生产力的主体和在生产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A.科学技术B.劳动者C.劳动资料D.生产工具3.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B.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C.人们的相互关系D.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二多项选择⒈物质资料的生产是〔。A.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B.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表明〔。A.它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B.它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发生作用C.人们可以消灭和改造经济规律D.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E.人们必须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A.为各阶级的共同利益服务的B.阶级性与科学性的高度统一C.具有鲜明的阶级性D.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E.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三简答题⒈简述社会生产力的构成。⒉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⒊为什么说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⒋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四论述题⒈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为什么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⒉试述经济规律的特点。⒊怎样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⒋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答案〔一单项选择1.D2.B3.A〔二多项选择1.ABD2.ABDE3.BCDE〔三简答题⒈答:社会生产力是指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理解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必须从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两方面进行。⑴人的因素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科学知识的劳动者。尽管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生产力的内容也日益丰富,但是,在生产力要素中,劳动者始终是生产的主体,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⑵物的因素是指生产资料,即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劳动资料中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最主要的标志,也是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劳动对象的数量和质量也是决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⒉答:科学技术之所以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因为:⑴生产力的构成要素都与一定的科学技术有密切的联系。生产力主要是由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与生产资料构成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以后,会对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素质发生巨大的影响,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在:第一,劳动者掌握了科学技术,生产技术水平会得到提高;第二,会促进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和数量品种的增加;第三,会引起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第四,会导致生产过程中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方面发生变革。⑵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会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也就是说,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者,使用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就能够大大增强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⒊答:⑴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所结成的经济关系。⑵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处于重要地位。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社会生产的前提,决定着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决定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交换、消费的形式和方式,从而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⒋答:⑴物质资料的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生产是以一定关系结合起来的人们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分配包括生产资料的分配和生活资料的分配;交换包括人们在生产中产生各种活动和能力的交换,以及一般产品和商品的交换;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⑵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是紧密联系、互相作用的。其中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反过来,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起反作用。生产决定消费是指生产为消费提供材料,并决定着消费的方式和结构,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是指消费使生产得以最后完成,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并创造新的需求,成为生产发展的动力,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生产决定分配是指分配的对象只能是生产的成果,分配的方式和性质都取决于生产的方式和性质,生产决定交换是指生产中的分工决定了交换,交换的对象是生产的成果,交换的水平、结构和性质都是由生产决定的;分配和交换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当自身适合生产的发展时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会阻碍生产的发展。〔四论述题⒈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方面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政治经济学不能脱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这是因为: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体。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总是处于从适合到不适合,经过生产关系的变革,再到新的基础上的适合的运动过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⑵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中占主体地位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总和,构成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形成的、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构成这个社会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⑶政治经济学不是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而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的。⒉答:经济规律与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相比,共同之处在于具有客观性;但是,经济规律又有其特点:⑴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是离开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并发生作用的,而经济规律则是同人的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是人们从事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的内在必然性。⑵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大多是长久存在并发生作用的,而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则只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存在并发生作用。当经济规律赖以产生并发生作用的经济条件消失时,经济规律也会随之消失。⑶在自然科学中,对自然界运动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一般是比较顺利的,当然,对自然界运动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如果触犯了某个阶级的利益,就会遭到这个阶级的反抗;而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和利用直接涉及人与人的关系,直接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因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是有阶级背景的,不同阶级对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的程度和态度是不同的。⒊答:⑴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⑵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归根到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这就是说:第一,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第三,运动过程表现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从适合到不适合,经过生产关系的变革,再到新的基础上的适合。⑶这一规律在任何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并发生作用。它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决定着一种旧的生产关系向另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过渡;决定着同一社会形态内部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⑷正确认识和掌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客观依据。⒋答: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就表现为阶级关系。由于人们的阶级地位不同、经济利益关系不同,因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也就不同。不同的阶级不可能有统一的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有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小资产阶级有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科学性。政治经济学有无科学性,取决于它能否反映经济关系的本质和揭示客观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中必然产生的各种矛盾,并从趋于瓦解的资本主义运动形式中发现了能够消除这些矛盾的力量和因素,因而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真理性。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代表的无产阶级的利益,与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所指引的方向是一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能够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去探索、认识和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第二章商品和货币[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本章,要着重掌握商品的本质特性、货币的起源及其本质和职能、商品经济的运动规律、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等,并在认识商品和货币所体现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基础上,掌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认识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论的基础,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全部内容的基础。[学习建议]本章阐述的是体现社会经济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商品经济的最一般性的知识,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因此,学习本章,不只是一般地了解概念,更重要的是把握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主要知识点]商品经济的产生商品的二因素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量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货币的起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价值规律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市场调节与市场机制[本章小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是商品,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的劳动产品。商品经济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存在;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货币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货币的起源就是它作为商品价值表现形式的交换价值或价值形式的发展,即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货币的本质表现为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货币本质的五种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等价原则进行。其实现形式是: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自发地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其作用是: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配置,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引起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本身不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属性,但它们却是存在并运行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中。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是:商品经济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和经济联系的经济形式,它对应于自然经济、产品交换经济,市场经济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它对应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机制是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的总称,市场机制的调节就是市场调节。第一节商品与商品经济[基本内容]⒈商品经济的产生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产生的有用的劳动产品。因为:第一,一个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能够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没有用的物品不是商品,有用的物品也不一定都是商品。第二,有用的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人们付出了劳动的产品。但是,对人们有用的劳动产品也不一定都是商品。第三,有用的劳动产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满足他人或社会的消费需要的产品。但是,满足他人或社会消费需要的、有用的劳动产品,也不一定是商品。第四,商品必须是通过交换的方式来民族人们人们需要的物品。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相对立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之所以比自然经济优越和进步,是因为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每个生产者或经济单位的生产规模很小,劳动生产率低下,生产闭关自守,生产力发展缓慢,相反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各个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从事着专业化的生产,在分工和协作的关系下形成了相互密切联系的社会生产体系,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商品经济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存在;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前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后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⒉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要能够用来交换,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不同的物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的物品可以具有多种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它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不体现特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但是,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即具有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之间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一种商品可以有许多种交换价值。一种商品的交换价值会随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在相同的时间和地点,却有为众多商品交换者共同认可的同一交换价值。两种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能够按照一定的比例相互交换,说明这两种商品必定具有在质上共同的东西。这个同质的东西就在于它们都是劳动产品,都耗费了一定量的人类劳动。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只有在有用物品作为商品时,才具有价值,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就不成其为商品。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是不会有价值的,从而不是商品;仅仅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是为了获取价值,而不是为了自己使用;他要获取价值,就必须通过交换把自己生产的使用价值转让给别人。商品购买者购买某种商品是为了消费,他所需要的是使用价值;他要获取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商品的价值。只有当商品生产者把自己生产的商品卖出去获得了商品的价值,商品消费者获得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时,商品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在矛盾才能得到解决。3、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了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劳动的具体形式不同是由劳动的目的、使用的工具、劳动对象、操作方法、劳动结果等方面的不同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不以任何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的条件。抽象劳动是指抛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们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或消耗。无论是在哪一种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都要支出或消耗脑力和体力,这种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或消耗,对于生产任何商品的劳动来说都是相同的。可见,抽象劳动只存在量的差别。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正是这种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着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矛盾统一的关系:⑴、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一的。商品生产者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它们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⑵、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存在矛盾。这一矛盾是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相联系的。只有在交换过程中,商品的使用价值转让出去,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以后,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才能为社会所承认,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才能被还原,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⑴、劳动二重性理论是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坚实基础。⑵、劳动二重性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建立的科学基础。⑶、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及其他一系列理论建立的理论基础。4、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是质和量的统一。既然商品价值的质表现为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那么,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的。由于劳动量是按时间来计算的,因而商品的价值量则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但是,由于各个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不同,他们生产同一种商品实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也就不同。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只能由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个条件是:⑴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即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它是指现时某一生产部门绝大多数生产者已经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⑵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即生产的主观标准条件。它是指生产经验的多少,技术的纯熟状况和单位时间内劳动力支出的多少。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对商品生产者至关重要。如果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正好相等,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耗费就可以通过交换全部得到补偿;如果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耗费就无法在交换中得到全部补偿,就会发生亏损,这实际意味着该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可能因此而破产;如果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耗费在交换中不但能全部得到补偿,而且还能得到额外收入,从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差别。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从事的劳动。由于复杂劳动力的生产需要通过训练和培养,花费了更多的劳动时间,因而复杂劳动就成为较高级的劳动,能够在同一时间内比简单劳动形成更多的价值,一定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或倍加的简单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标准。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的。各种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不同种类的商品,其价值量的确定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相互换算。但是,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之间的这种换算比例,是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实践中,经过反复多次的调整,逐渐确定下来,最终得到社会的公认。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能力或效率。它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一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科学及其技术应用的发展程度,生产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规模和效能,自然条件等。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5、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内在矛盾,如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等。其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二重属性的决定性条件。私人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即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完全是他自己的私事,劳动产品也归他个人所有。社会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又具有社会性质,即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作为为他人或为社会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存在着矛盾。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人性,往往使他所生产的商品不能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表现是:⑴、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不符合社会需要,不能全部销售出去,那么,包含在他的商品中的私人劳动就不被社会所承认,私人劳动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⑵、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部分符合社会需要,部分卖出,那么,包含在他的商品中的私人劳动就只能部分地转化为社会劳动,其余部分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直接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社会劳动,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以及盈利或亏损的程度,决定着他们在两极分化中的命运。[重点难点分析]1、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必须从商品是既相统一又相矛盾的方面入手,既要讲清楚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表现,又要讲清楚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表现。在说明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表现时,要强调:使用价值与价值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都不成其为商品。商品必须是用来进行市场交换的劳动产品。在说明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表现时,要强调:商品对任何人来说,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分离的,不过,这种分离是有条件的,即生产者要获取价值,就必须通过交换把自己生产的使用价值转让给消费者,消费者要获取使用价值,就必须通过交换支付商品的价值。2、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与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对三对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这三对矛盾是商品的内在矛盾。理解步骤如下:首先,商品二因素即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一方面,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必须具有的不可缺一的两个因素。另一方面,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又存在矛盾。解决使用价值与价值矛盾的条件是商品交换。其次,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及其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一方面,讲清楚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关系;在此基础上,说明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和商品二因素之间的关系,说明只有在通过交换,在商品的使用价值转让出去、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以后,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才能被还原为抽象劳动,从而解决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第三,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及其与其他两对矛盾的关系。在说明了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以后,再讲清楚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同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之间的关系。讲清楚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要从其产生的条件即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入手,讲清楚三对矛盾之间的关系,则必须说明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归根到底都来源于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只要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通过商品交换得到解决,其他矛盾也就随之得到了解决。[概念辨析]1、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①内容不同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②作用不同各企业通过本企业在生产某种商品上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形成的差额,反映企业的效益状况决定商品的价值量2、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自然经济①内容不同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形式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②产生的基础和条件不同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存在;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社会分工不发展,各个生产者闭关自守,相互联系很少③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不同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占据统治地位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占据统治地位[辅助阅读]在简单商品生产中,起初,小商品生产者每人每天劳动12小时,平均生产24尺棉布,价值12元〔假定不包含生产资料的耗费,后来由于采用新机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而货币价值保持稳定〔12元=12小时。问:①采用机器后小商品生产者每人每天劳动12小时生产多少尺棉布?②采用机器后,每人每天创造的价值量是多少?③采用机器后,每尺棉布的价值是多少?〔不计算生产资料的耗费解答:①劳动生产率取决于具体劳动的效率,具体劳动的效率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所创造的使用价值量就越多。因此,每人每天生产的棉布是:24尺×2=48尺②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抽象劳动的数量,不管劳动生产率发生怎样的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是相同的。因此,在本题中,由于生产48尺棉布的劳动时间仍然是12小时,并且货币价值不变,所以每人每天创造的价值仍然是12元。③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产品数量的增多,分摊在单位商品上的价值量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因此,劳动生产率提高后每尺布的价值量是:12元÷48尺=0.25元。第二节货币[基本内容]⒈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货币产生以后,商品的价值是用货币来表现的。但是,货币是随着价值形式的发展而产生的。只有分析价值形式的发展,才能正确地揭示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⑴、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个别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如:1只羊=2把斧子在这个等式中,等式两端的商品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由于等式左端的1只羊的价值是借助斧子相对地表现出来的,因而羊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地位;由于等式右端的2把斧子,只是充当1只羊的价值的表现材料,以自身的使用价值反映羊的价值,证明羊同它一样花费了数量相等的人类劳动,因而斧子处于等价形式的地位。等价形式的特点是:第一,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即处于等价形式的斧子,以自身的使用价值来表现羊的价值和价值量;第二,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即斧子的使用价值是生产斧子的具体劳动的产物,但是,当它处于等价形式时,它就被用来表现羊身上凝结的抽象劳动,从而生产斧子的具体劳动也就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第三,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即在私有制条件下,斧子是私人劳动的产物,但是,当它处于等价形式时,它就被用来表现生产羊的劳动所具有的社会性质,从而生产斧子的私人劳动也就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关系是:它们相互依存,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要表现自己的价值,不能离开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只有依赖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才能成为价值的表现材料。没有等价形式就没有相对价值形式,同样,没有相对价值形式也就没有等价形式。它们相互对立,同一商品不能同时既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又处于等价形式。在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中,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开始表现为两个商品之间的外部对立,即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只是直接当作使用价值而存在,它的价值要通过另一种商品来表现,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只是直接当作价值而存在,它的使用价值成了表现另一种商品价值的材料。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如:=20尺布=80斤谷1只羊=2把斧子=6分黄金=……其他商品在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中,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一端上的商品的价值,已经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处于等价形式一端上的商品则是经常变化的。商品的价值比较充分地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商品的价值量也是由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的。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陷是:商品价值没有一个被社会公认的统一的表现形式,各种商品都有无数的特殊的等价形式。这必然给交换带来困难。⑶、一般价值形式在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中,逐渐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一种在交换中经常出现并为大家乐意接受的商品,作为一切商品的共同的等价形式,这就是一般价值形式,即:20尺布=80斤谷子=2把斧子=1只羊6分黄金=其他商品……=人们在进行商品交换时,任何商品只要先换成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例如羊,就能用这种商品作为媒介去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任何商品。这样,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商品上。一般价值形式的不足是:用作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还没有完全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不利于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交换。⑷货币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发展为货币形式的表现形式是:20尺布=80斤谷子=2把斧子=6分黄金1只羊=其他商品……=货币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没有本质区别,唯一区别在于:在一般价值形式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不固定的,而在货币形式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已经固定地由某种商品如金银来承担。金银之所以能够充当货币,一方面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包含一定价值的商品,另一方面是因为它具有体积小、价值大、质地均匀、易于分割、不易腐烂、便于保存、收藏和携带等特点,便于执行货币的职能。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货币的产生过程。这一过程说明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2、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的本质表明,货币原本就是一种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它和一般商品的不同之处是:⑴一般商品的价值是通过货币体现出来的,而货币则是商品价值的体现物,是价值的一般代表;⑵一般商品只具有由它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使用价值,而货币则除了具有由它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使用价值,如金银可以作装饰品等之外,还具有由它特有的社会职能所决定的特殊的使用价值,即在商品世界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价值就由货币来表现了,整个商品世界也就分成了商品和货币两极。商品都是特殊的、各不相同的使用价值;货币是一切商品价值的代表。这样,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发展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一切商品,只有换成货币,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会转化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才会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但是,货币产生后,商品能否转化为货币,对商品生产者来说极为重要,因此,它又使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进一步加深和发展了。3、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货币的本质决定了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是货币的本质的具体体现。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最基本的职能,其他三种职能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前两种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⑴价值尺度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不需要有现实的货币,只是通过观念中的货币就可以了。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商品价值和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变化,与货币价值成反比变化。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实际上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时,为了使各种商品的价格能够计算,就必须有一个固定的货币单位,并把它分为若干等份,这如同衡量物品的长度时,需要把一定长度的"米"、"尺"、"寸"作为计量单位一样。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份就是价格标准。价格标准是为货币能够准确地执行价值尺度服务的一种技术规定,是由价值尺度职能派生的。⑵流通手段流通手段是指货币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必须是实在的货币,而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是商品流通。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就是货币流通。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由商品流通引起并为商品流通服务。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究竟需要多少货币才能满足商品交换的需要,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货币流通规律就是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用公式表示如下:一定时期内流通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总量×商品价格=─────────────────────中所需的货币量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是由金属条块的形式,发展为铸币,然后发展为纸币的。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或货币符号。它作为金属货币的代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流通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的,同时又有其特殊的规律。纸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纸币的发行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如果纸币发行量限于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每张一定面额的纸币就能代表相应数量的金属货币;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每张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就会相应减少,造成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由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就叫通货膨胀。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使商品交换分解为买和卖两个阶段,打破了商品直接交换所受到的限制,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买和卖的脱节,加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产生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只有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才变为现实性。⑶贮藏手段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的职能。真正能够充当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实在的足值的金属货币,如金银铸币、金银条块等。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会像蓄水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新媒体内容版权授权与保护合作协议2篇
- 2024年标准土地共同开发合同版
- 2023-2024学年高中信息技术选择性必修1(浙教版2019)数据与数据结构-说课稿-5.4-数据查找
- 2024提高教育资源共享传播能力采购合同3篇
- 2024数码相机租赁与体育赛事转播合同范本3篇
- 高血压健康宣教
- 专业车辆租赁协议:2024经典版式版
- 职业学院学生外出活动安全承诺书
- 2024志愿服务协议书
- 个人最高额抵押融资协议样本(2024版)版B版
- 新编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 三年级下册小猿口算题1000道
- 《古兰》中文译文版
- 井下机电安装安全教育培训试题及答案
- GB/T 4744-2013纺织品防水性能的检测和评价静水压法
- GB/T 24267-2009建筑用阻燃密封胶
- 劳动仲裁追加申请申请书(标准版)
- 决策的艺术课件
-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全文打印
- 2022年反射疗法师(三级)理论考试题库-下部分(500题)
- 铝型材工艺及表面处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