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非线性定价.课件电子教案_第1页
第11章-非线性定价.课件电子教案_第2页
第11章-非线性定价.课件电子教案_第3页
第11章-非线性定价.课件电子教案_第4页
第11章-非线性定价.课件电子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产业经济学第11章

非线性定价第11章非线性定价具有一定垄断势力的厂商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在一定条件下会采取非线性定价。分析非线性定价包涵的价格歧视策略、两阶段收费和搭配销售。对各种非线性定价进行比较。分析西方对非线性定价采取的公共政策。第11章非线性定价一、非线性定价的内涵二、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

三级价格歧视三、价格歧视策略的福利效应四、两阶段收费和搭配销售五、西方对非线性定价采取的公共政策思考题3导语具备一定市场势力的厂商,出于追求利润最大化,可以在出售同样产品时向不同的客户索取不同的价格,或者根据购买量的多少对客户开列不同的价格,或者对不同质量的产品设定相同的价格等等。这种定价策略我们将其称之为“非线性定价”。实践中非线性定价的形式非常广泛,有价格歧视、两段收费、搭配销售、质量歧视等等。4一、价格歧视策略内涵:价格歧视又称价格差别,它是指厂商向不同的消费者,以不同的价格出售完全相同的产品。价格歧视的关键是对同一产品实施差别性定价。倘若厂商出售的是不同的产品,则不能归为价格歧视。实施的条件:(1)厂商有一定的市场势力使得消费者不会转购竞争对手的产品。(2)厂商能够洞察不同的消费者对不同不同产品的需求弹性,支付意愿,以确定向谁收取高价。(3)不同的客户群必须能够被清晰的区分出来。(4)厂商必须能够防止消费者之间专卖的发生。类别:(1)一级价格歧视;(2)二级价格歧视;

(3)三级价格歧视。5(一)一级价格歧视1、内涵:一级价格歧视,又称为完全价格歧视,它指厂商对每单位产品索要消费者的最大支付意愿,以剥夺消费者的全部剩余,将其转化为厂商利润。2、如何实施一级价格歧视:垄断厂商决定产量,使得最后一单位产出的边际成本等于消费者最大支付意愿。如图,11-1,一级价格歧视下,厂商在点处生产。673、一级价格歧视与单一价格下垄断的比较。(1)单一价格垄断下的利润为,如图11-1:(2)一级价格歧视下厂商的利润为,如图11-18(3)二者的不同。a、一级价格歧视下,垄断厂商的利润更大。一级价格歧视与单一价格垄断的利润差额在图11-1中为三角形PBE的面积。b、一级价格歧视下,没有社会福利损失。如图11-1,一级价格歧视下在点生产,达到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产量水平。(4)一级价格歧视与完全竞争的比较。一级价格歧视下,厂商获取了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消费者的全部剩余。没有社会福利损失,只改变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分配结构。9(二)二级价格歧视1、内涵:厂商依据产品的购买数量设定不同的价格,分批定价出售。也就是说,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支出,不随购买数量的增加而线性地按比例增加。这时厂商运用了非线性定价的方式,实施了“二级价格歧视”。2、与一级价格歧视的异同:垄断性厂商有能力防止消费者之间的转卖,但是它只知道人群中的需求分布,并不知道每个消费者的具体的需求。它就没有实施一级价格歧视的可能。103、厂商如何实施二级价格歧视:根据购买数量的差异,厂商可以将顾客区分为高需求消费者和低需求消费者两类。然后使得具有最高需求的消费者按边际成本支付价格,可以得到正的净剩余,并购买了符合社会最优的商品数量;而低需求的消费者则支付了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得不到净的消费者剩余,购买数量低于社会的最优水平。详细的解释见附录11(三)三级价格歧视1、内涵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或产品的不同市场进行差别定价,是一种最常见的价格歧视形式。2、前提不同市场存在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并且转卖能被有效地阻止。123、三级价格歧视的内容。(1)、假定假定垄断性厂商在两个独立市场销售产品,产品的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均为c,则厂商的利润最大化为:该问题的一阶条件为:令为市场i的需求价格弹性,则有:当

时,,当

时,。结论:弹性越大,索要的价格越第,弹性越小,索要的价格约高。13(2)、市场不能严格分隔的状况下,厂商的利润最大化情况为:该问题的一阶条件为:进而推得:14假设两个市场的需求交叉弹性是对称的:则有:由于两个市场相互替代,有,切不失一般性,假设,可得:即:。这就是说,当两个市场定价相关时,应对需求量较小、且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市场实行低价。反之亦然。15(四)价格歧视的福利效应

对价格歧视所带来的福利效应要分类探讨:1、一级价格歧视的福利效应。它可以达到竞争性的产出水平,不存在效率的损失,改变的只是收入分配的结构。生产者获取了原本属于消费者的福利所得。2、三级价格歧视的福利效应。同时具有增进福利和减少福利的两种效应。

a、可能刺激厂商增加产出,从而使向特定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成为可能

b、防止转卖也限制了交易的发生,从而迫使歧视对象不能通过市场交易提高福利,或为得到低价不得不付出一定的代价。163、对三级价格歧视的福利分析。a、假设只有两个消费群,总效用函数形式为。这里,和分别代表两个消费群对价格歧视商品的买量,y是花费在其他商品上的货币。则,这两个商品的反需求函数形式由下式给出:b、假设为凹且可微,令为提供和的成本,

则,社会福利可以记为:17c、令

为初始的垄断价格,两个群体的购买量为;令

为歧视价格,相应的购买组合为。根据的凹性,有:注:根据凹函数的定义可得上式。(参见蒋中一.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92~394).d、运用反函数的定义,有:,在边际成本在常数的情况下,有,由于

ΔW=Δu-Δc,故有最终结果:(令初始价格集为不变的垄断价格,从而有)。18上式表明,价格歧视增加福利的必要条件是总产量增加,即,否则ΔW<0;福利增加的充分条件是,加权产量变化的总和为正,权重由价格减边际成本给出。

e、当价格歧视不能增加产出时对社会福利有害的模型解释。假定厂商的边际成本为固定的常数c,厂商面对的两个细分市场的需求曲线为线性,市场1的需求曲线为:市场2的需求曲线为:三级价格歧视下,厂商在两个市场的最优产出为垄断厂商不采用价格歧视,则最优产出为:可以看出:。价格歧视与否和产量无关。

19f、不增加产量的情况下,价格歧视降低社会福利的经济学解释。因为如果允许转卖,低价购买者能够以较高的价格向出高价的买主转让产品,这样一来可同时提高双方的福利,而价格歧视限制转卖的发生,造成不同的消费群不能通过交易来提高消费的效率;此外,实行价格歧视时,厂商往往会逼迫消费者预先花费一定的资源。20二、非线性定价的其他策略(一)两段收费1、内涵是指厂商先向消费者收取一笔固定费用,而后再按商品或服务的消费数量收取相应的费用,记为T(q)=A+pq2、分类(1)、单一两段收费。(2)、多种两段收费。213、对两段收费的模型分析(1)假定消费者具有如下偏好如果支付T而消费q单位商品;如果不购买商品。注:式中,θV(q)表示消费者的效用函数,θ是一个口味参数,它随消费者的不同而不同;V(q)对所有的消费者均相同;V(0)=0;由于际效用递减,故

。(2)、假定有两类消费者,口味参数为

的消费者比例为;口味参数为

的消费者比例为

。假定,且垄断厂商以固定边际成本进行生产。22(3)、为简化计算,引入一个具体的效用函数形式:,。对消费者而言,目标为通过一阶条件可得需求函数为消费者剩余为令代表和的加权平均值则,总需求为23(4)、完全价格歧视、单一垄断定价和两段收费下的厂商利润和社会福利。a、完全价格歧视此时P=c,厂商利润为b、单一垄断定价为实现(p-c)D(p)的最大化,即max(p—c)(1-p/θ)得垄断价格和利润分别为,c、最优两阶段收费厂商最大化目标为计算可得:24d、结论:由于,可见两段收费的边际费用介于竞争性价格。和垄断价格之间。不须计算,也可以看出,这表明完全价格歧视可使厂商获取最大利润,两段收费次之,而单一垄断价格的利润在这三者中最低。

25(二)搭配销售1、搭配销售(TiedSalesorTyingContracts)是指厂商在出售某种产品时,强迫消费者同时购买正常情况下单独销售的其他产品的一种策略行为。2、效应。第一,搭配销售通过提高进入成本,可能会作为策略性手段产生阻止进入的效应;第二,通过搭配销售实施价格歧视行为,可能允许企业行使市场势力以增加利润;第三,搭配销售可以让企业控制与自己产品相关的产品质量,从而使生产可能更具有效率。3、用途(1)、搭配销售可以作为垄断企业的策略性行为(2)、搭配销售可以作为增加垄断利润的手段。(3)、搭配销售可以作为价格歧视的手段。(4)、搭配销售可以作为提高效率和进行质量控制的手段26三、美国关于价格歧视的公共政策

美国反托拉斯的《克莱顿法》第2条,经过《罗宾逊—帕特曼法》修正之后变为:“对相同档次和质量的商品,对不同购买者给予价格歧视是违法的,这种歧视会导致限制竞争或者贸易领域中的垄断……本法并不禁止那些仅因制造成本上的差异,出售或交付方式的差别,或因出售或交付这些商品数量上的差别而引起的折扣,由这些折扣所引起价格差异不在本法的禁止之列……进一步看,本法并不禁止那种因时常响应市场条件的变更而引起的价格变化。”271、在《罗宾逊—帕特曼法》的规定之下,价格歧视仅在一种情况下被禁止,即“可能因此而导致限制竞争”时。现实中对其运用招致经济学家的责难。2、对《克莱顿法》修正的背景。(1)、流通分配领域的集中背景。(2)、以连锁店形式发展的商业集中背景。3、《罗宾逊—帕特曼法》的立法历程是将两条不同的线交织在一起。(1)、明确地对小企业的保护(2)、为实力相当的企业保留竞争的机会。4、“价格歧视是不是都是非法的?”的焦点(1)、何为同级别、同质量的商品?(2)、就同级别、同质量商品而言,在罗宾逊—帕特曼法的意义下,何种定价行为才会构成价格歧视?总体来说,如果销售者能出示反映成本差异的价格差异证据,那么价格差异就可以获得原谅。285、实践中存在的问题。(1)、成本差异与价格差异之间的联系。(2)、市场经济中基本定价方法的认识。6、价格歧视的两种主要形式。(1)、一线损害,指某些公司难以与实行歧视性低价的公司竞争。(2)、二线损害,指因价格歧视,某些公司得到好处,而另一些没有得到该好处的公司难以与得到歧视性低价商品的公司竞争,两者就处于不公平的竞争环境。综上,对于物理意义上相同的产品,无论出于什么目的,价格差异在《罗宾逊——帕特曼法》中都是非法的。7、经济学家的批评(1)、导致价格刚性(2)、导致寡头垄断市场价格(3)、阻止在其他市场上经营的企业进入另一个市场(4)、诱导企业创造非效率的产品差异(5)、加重了企业的规制负担29四、欧盟和日本关于价格歧视的公共政策

(一)欧盟的政策1、政策内容如果“对于相同的交易采用不同的交易条件,由此使某些交易对手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这种行为就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2、政策制定的标准。(1)、基于消费者福利。(2)、在欧盟范围内创造企业之间公平竞争的条件。(3)、统一欧盟整体市场。3、案例。(1)、联合商标公司案例。(2)、Hoffman-LaRoche案例。(二)、日本的政策30五、搭配销售和公共政策(一)、美国关于搭配销售的公共政策1、政策内容在《克莱顿法》第3条下,如果搭配销售可能会从本质上降低竞争,那么这种行为就会被禁止。同时在《谢尔曼法》第1条的规定下,包括服务在内的搭配销售如果产生对贸易的限制效应,也会被宣告有罪。2、实际判决过程中,美国关于搭配销售的公共政策不断发生变化。(1)、IBM公司诉讼案。(2)、在北太平洋铁路公司案等。(3)、柯达公司诉讼案。(4)、美国政府诉对微软公司案。3、案例讨论:捆绑有理。(二)欧盟对待搭配销售的公共政策1、政策内容2、具体实践31思考题1、在图11-1中,哪条曲线代表了消费者对每单位产品的最大支付意愿?为什么?2、试证明价格歧视福利效应中反需求函数的表达式(假设给定货币性总收入M)。3、对两阶段收费中完全价格歧视的分析,用最后一单位支付价格P=c带入消费者的利润函数,是否妥当?为什么?4、试述美、欧、日对非线性定价的政策内容。32附录:对二级价格歧视的证明(参阅哈尔·瓦里安.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260~264)1、假设。(1)有两个具有效用函数为和的消费者。并且假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