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二巻介绍_第1页
《资本论》第二巻介绍_第2页
《资本论》第二巻介绍_第3页
《资本论》第二巻介绍_第4页
《资本论》第二巻介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本论》导读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讲解人:王志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E.《资本论》是围绕剩余价值这个核心来展开的。《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是以流通过程为前提的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重点在于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这是在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基础上的流通过程,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重点在于剩余价值的实现。E.马克思在谈到《资本论》第二卷与第一卷的关系时说:“在第一册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册研究的对象。”E.马克思对资本流通的研究主要包括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这些理论深刻揭示了单个资本和社会总资本在流通中的运动规律,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和机制。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掌握有关个别资本循环周转的理论,有利于提高各种经济形式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运转效率。而马克思在分析社会资本流通时提出的社会再生产模型,对于搞好政府宏观管理与调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E.马克思的《资本论》充分展示了他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分析技巧。在他的分析中,不仅始终抓住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全部运动,而且对于抽象到具体、宏观与微观、局部与整体、结构的多层次间的相互关系、静态与动态、一般与特殊,过去、现在与将来,资本主义制度与非资本主义制度等多种关系都有精辟的分析。即便是数量方面的分析,马克思也有很好的分析例子。我们希望在引导学生学习《资本论》时,在这些方面能够给以适当的提示。E.《资本论》第二卷共三篇21章,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即前两篇,研究个别资本的流通,即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说明单个资本循环的形式和条件,资本周转的速度与意义。第二部分即第三篇,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说明社会总资本实现的条件,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现实性和必然性。E.在为第二卷所写的序言中,恩格斯介绍了马克思的遗稿和他自己整理第二卷的做法,并驳斥了德国庸俗经济学家、普鲁士国家社会主义的鼓吹者洛贝尔图斯关于马克思剽窃了他的剩余价值理论的谎言,通过说明剩余价值学说的发展历史论证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认真阅读这篇序言,对于加深对第一卷论述的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十分必要。第八章第一篇: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E.本篇主要说明资本在其运动的不同阶段具有的不同形态,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形态,以及由这三种形态的连续变换构成的资本循环。本篇共六章。前三章顺次考察了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商品资本的循环,第四章则将三种循环结合起来考察,全面地分析了资本循环的特征,说明了产业资本的总循环。第五和第六章分别考察了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第一节

货币资本的循环E.产业资本循环就是指单个资本在其运动过程中依次采取三种直观的表现形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经过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又回到最初起点的过程。货币是资本运动的起点,因此,货币资本的循环不仅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之一,而且也是产业资本循环采取的第一个也是最典型的形式。货币资本的循环可以用公式表示为:G—W…P…W′—G′一、第一阶段:G—W从形式上看,G—W是由货币转化为商品,是一般商品流通,但从内容上看,它是资本循环的一个特定阶段,因为资本家在这个阶段购买的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生产的物质要素。G—W作为资本运动的第一个阶段,具有必然性,即资本首先必须采取货币的形式,才能购买生产要素,转化为生产剩余价值的物质条件。但是,货币只有在购买劳动力的时候,才表现为资本,表现为货币资本。二、第二阶段:生产资本的职能资本只有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形式,并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它们的结合,才能生产出商品和剩余价值,因此,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是资本所必然采取的形式。但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本身并非天然是资本。二者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但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才采取资本的形式,表现为生产资本。三、第三阶段:W′—G′W′是已经增殖的资本价值的实物存在形式,即商品资本。作为资本的商品与一般的商品一样,都是为市场生产的,必须卖掉,转化为货币,经历W—G运动。“商品能够执行资本的职能,只是由于在它的流通开始以前,它已经现成地从生产过程中取得了资本的性质。”商品资本的职能是实现预付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只要现在已经增殖的资本保留商品资本的形式,停滞在市场上,生产过程就会停止。所以,商品资本能否全部顺利转化为货币资本是整个资本运动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从W′的实际内容来看,包含着W和w两个不同的部分,其中W表示预付资本价值部分,而w则表示剩余价值部分。与此相适应,G′也由G和g这两个不同的部分所构成。因此,W′—G′的转化过程,实际上也包含着W—G和w—g这样两个部分。而这两个部分的含义的差别在于:W—G表示的是资本价值的第二形态变化,即G—W之后的一个相反的形态变化,但w—g则是剩余价值的第一形态变化。货币资本的循环本身表现为G…G′。从这个循环结果的G′本身,看不到其形成过程。但G′是作为资本关系存在的,G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货币,而是明显地成了货币资本,它表现为一个已经自行增殖的价值,因而也具有自行增殖的属性。G′表现出的只是结果,而没有表现出造成这个结果的过程。货币资本的循环形式本身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把剩余价值表现为单纯货币循环的结果。只有在G′本身执行商品资本职能的地方,在它本身就是生产过程的直接产物而不是这个产物的转化形式的地方,就是说,在货币材料本身(金)的生产上,它的奇怪的形式才会消失。

四、总循环货币资本总循环的公式是:G-W…P…W’-G’;资本运动的总公式是:G-W-G’。这两个公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前者既包含流通过程又包含生产过程,而后者只包含流通过程。第二,后者也有两个流通阶段,但出现在两个流通过程中的是同一个商品;而在前一个公式中,由于两个流通过程之间存在生产过程,两个流通过程中的商品表现为性质上不同的东西:第一个流通过程中的商品W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第二个流通过程中的商品W’则是产品。这两个公式也有共同点:第一阶段都是货币转化为商品,第二阶段都是商品转化为更多的货币,第一阶段支出的货币在第二阶段流回来,而且流回的货币多于支出的货币。产业资本是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这三种形式的。资本的循环,只有不停顿地从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才能正常进行,否则就会发生循环的停滞或中断。E.以实在货币为起点和终点的流通形式最明白地表示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是赚钱,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不过是不得不干的事。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都周期地患一种狂想病,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中介而赚钱。这也是资本主义下货币金融市场日益发达,以及出现产业空心化的动因之一。所以,G-W…P…W’-G’是产业资本的总循环公式;G-W-G’是商业资本的循环公式;G-G’是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货币资本的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的最片面、从而最明显和最典型的表现形式。”第二节

生产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循环的总公式是P…W′—G′—W…P。这个循环表示生产资本职能的周期更新,也就是表示再生产,同时它还表示剩余价值的再生产。一、简单再生产如果剩余价值g全部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那么就只能进行简单再生产,G作为资本经过流通进入再生产过程,而g则进入一般商品流通。E.由于消费与收入相联系,w—g—w和W—G—W就一般形式来说,都属于普通商品流通的范围,所以很容易像庸俗经济学家那样,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单纯地看作商品生产,看作用于某种消费的使用价值的生产;并且把不进入资本循环的流通,即价值产品中作为收入消费的那个部分的流通,说成是资本特有的循环。其实,工人的收入和消费都是整个资本再生产过程的一部分,而资本家的消费也是从属于资本循环过程、受其制约的。E.从生产资本的循环形式上来看,即使是简单再生产,也包含着发生经济危机的潜在条件。首先,循环要正常进行,W′就必须按它的价值全部卖掉。其次,W—G—W不仅是一种商品由另一种商品代替,而且是按同一价值比例来代替。但是生产资料的价值变动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变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这就使资本循环经常受到影响和破坏。如果G—W遇到障碍,循环和再生产过程的流就会中断。再次,单个资本的循环必须以其他的单个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为条件。最后,批发采购可能造成市场与销售的虚假繁荣,最终导致支付困难和商品堆积,发生危机。二、积累和规模扩大的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是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为了实现扩大再生产,剩余价值不能全部用于消费,必须把其中一部分资本化,经过资本积累,作为追加的资本投入生产资本的循环。三、货币积累在资本积累中形成的货币积累,是为了使货币额达到能够实际投入使用的规模,因而,它是一种潜在的货币资本。货币在这里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但是,它只是“表现为随着现实积累即产业资本作用规模的扩大而暂时发生的过程。”四、准备金准备金和P…P循环中看到的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的基金不同,“它是处在积累的预备阶段中的资本的组成部分,是还没有转化为能动资本的剩余价值的组成部分”。因而,它不像货币积累那样可以使再生产规模扩大,相反,它只是保证资本循环和再生产过程的照常进行。第三节

商品资本的循环一、商品资本循环的总公式商品资本循环的总公式是:W′—G′—W…P…W′这个公式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包含着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W′。W′不仅是货币资本循环和生产资本循环的产物,同时又是这两种循环的前提。一种资本的循环,就意味着另外两种资本的循环,三种形式的循环互为前提。如果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终点上的商品资本就应该用W″来表示,它大于起点的W′。二、商品资本循环的特点商品资本循环与前两种资本循环的区别以及特点主要有:第一,在商品资本循环中,循环是从总流通W′—G′—W′开始的。第二,三个循环的起点不同。第三,第三种形式和前两种形式的区别在于:只有在这种循环中,表现为价值增殖起点的,是已经增殖的资本价值,而不是原来的有待增殖的资本价值。在这里,W′作为资本关系是起点,并且作为这种关系,对整个循环起决定性的作用。第四,商品资本循环从W′开始,如果资本循环正常进行,就必须把W′转化为各种作为商品的各种形式的生产要素。三、商品资本循环与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形式G…G′表明预付资本价值的增殖是全部过程的目的;P…P(P′)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只有W…W′既包括用来补偿生产资本那一部分产品的运动,又包括形成剩余价值的产品运动。而且,W′…W′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还包括个人消费。E.W′…W′的循环也表现为单个资本的运动形式,例如在农业中就是这样,在那里,从收成计算到收成。法国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魁奈的《经济表》正是以商品资本循环这个形式来和G…G′这个重商主义孤立地坚持的形式相对立,“这就显示出他的伟大的正确的见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商品资本的循环公式中,市场上的商品是生产过程和再生产过程的经常性前提,因此,如果专门注意这个公式,生产过程的一切因素就好像都是来自商品流通,只是由商品构成。这种片面的看法忽视了生产过程的那些与商品无关的要素。第四节

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E.一、产业资本的总循环是三种循环的现实的统一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有许多共同点:第一,循环的前提都表现为它们的结果,又表现为过程本身所产生的前提;G、P、W都表现为出发点、经过点和复归点;E.第二,总过程都表现为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第三,三种循环都表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价值增殖。第四,三种循环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单个产业资本的循环,但每种循环又只是社会资本循环中的一个环节。E.三种循环不仅有许多共同点,而且相互联系,互为前提,每一种循环的周而复始,已经包含着另外两种形式的资本循环的进行。所谓三种循环的区别也仅仅是形式上的区别,事实上,任何一个单个产业资本都是同时处在所有这三种循环中。这三种循环,三种资本形态的这些再生产形式,是连续地并列进行的。所以,总循环是资本三个形式的现实统一。只有从这种统一出发,才能够认识和发现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二、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E.在现实的资本循环中,资本价值并不是按照它们的价值总量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形式,而是将资本价值总量按照一定的比例同时分配在这三种职能形式上,使它们同时处在循环的不同阶段。只有这样,资本的循环才能保持连续性。这里的连续性具有双重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不同阶段依次进行的连续转化,另一方面是指每一个阶段自身的连续进行。显然,不同阶段的依次转化而形成的连续性与这些阶段的同时并存是互为条件的。E.总之,资本作为一个整体,在循环中分别采取不同形式同时又处于不同阶段,并依次转化,这就是资本连续循环的基本条件。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各种资本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和同时并存,同时也意味着三种资本循环形式的有机统一。只要任何一种资本循环发生中断,就会使整个单个资本总循环发生或大或小的停滞。因此,“只有在三个循环的统一中,才能实现总过程的连续性。”E.社会总资本的循环是各个单个资本的循环所构成的运动整体,虽然其中的一些单个资本可能会发生循环的中断,但从社会总资本的循环来看,它却“始终具有这种连续性,而它的过程始终是三个循环的统一。”然而,“就各个单个资本来说,再生产的连续性有时或多或少地会发生中断。”三、价值革命对资本循环的影响E.作为资本运动主体的价值,在循环中无论如何改变自己的形态,无论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还是商品资本的形式,它在性质上都是抽象劳动的凝结,在数量上都由社会必要劳动决定。这就是所谓价值的独立化。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试图用价值革命即商品价值量的剧烈变动来否定价值独立化。马克思指出,这是错误的。E.资本的循环会受价值革命的影响。商品价值的剧烈变动会时处于循环中的资本价值发生变动,这种变动可能使资本的循环受到阻碍,从而使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中断,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无法继续,因而只有在价值革命按某种方式得到克服和抵消时,资本的循环和价值增殖才能继续下去。资本运动表现为产业资本家的个人行动,他作为商品的买者、买者和生产者促成资本价值的循环。“如果社会资本的价值发生价值革命,他个人的资本就可能受到这一革命的损害而归于灭亡,因为它已经不能适应这个价值运动的条件。价值革命越是尖锐,越是频繁,独立化的价值的那种自动的、以天然的自然过程的威力来发生作用的运动,就越是和资本家个人的先见和打算背道而驰,正常的生产过程就越是屈服于不正常的投机,单个资本的存在就越是要冒巨大的危险。因此,这些周期性的价值革命证实了它们似乎应该否定的东西,即证实了价值作为资本经历的、通过自身的运动而保持和加强的独立化。”四、资本循环和商品流通的交错在资本主义的实际经济生活中,资本循环和商品流通是交错在一起的。第一,产业资本不论作为货币资本还是商品资本的循环,往往同各种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商品流通交错在一起。第二,研究产业资本循环的职能上确定的阶段时,一般商品流通的规律是不适用的。马克思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社会总资本——单个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只是独立执行职能的组成部分——的各个不同组成部分在流通过程中怎样互相补偿的问题(无论说的是资本还是剩余价值),不能从商品流通的简单的形态变化的交错得到说明,这种交错是资本流通行为和其他一切商品流通所共有的,这里需要另一种研究方式。”五、自然经济、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中,资本流通和一般商品流通交错在一起,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德国旧历史学派代表希尔德布兰德以此为根据,把交易方式当作区分经济时期的标准,将社会的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自然经济(物物交换)、货币经济(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和信用经济(通过信用完成交换)。马克思认为这是错误的。因为:第一,这三个形式并不代表对等的经济发展阶段。第二,历史学派的根本错误在于不是按生产方式,而仅仅按交易方式(交换方式)来划分经济时期。第三,货币经济是一切商品生产所共有的一般特征。事实上,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之所以普遍化,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力成为商品,而劳动力之所以成为商品,从而形成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雇佣关系,其原因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马克思指出:“这种关系的基础是生产的社会性质,而不是交易方式的社会性质;相反,后者是由前者产生的。然而,不是把生产方式的性质看作和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交易方式的基础,而是反过来,这是和资产阶级的眼界相符合的,在资产阶级眼界内,满脑袋都是生意经。”六、资本循环过程中的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资本家对市场的商品供给大于他对于市场的需求。原因在于:第一,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目的是追求价值增殖,如果供给和需求平衡,就不能获得价值差额。相反,供给越超过需求,就越能使资本家供给的商品价值超出他所需求的商品价值,差额越大,资本增殖率就越高。第二,资本家需求的最大界限是c+v。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的供给却是c+v+m,显然,c+v+m>c+v。第三,即使考虑到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也不会改变供给大于需求的基本格局。因为如果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似乎总供给和总需求会实现平衡,但问题在于这不符合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规律。追求尽可能多剩余价值的内在动机与竞争的外在压力,迫使每一个资本家必然通过资本积累实现扩大再生产,以获取更大规模的剩余价值。可见,供给大于需求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内生性矛盾,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正是这一矛盾的强制性解决。E.第五节流通时间一、生产时间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越吻合,资本的生产效率就越高,价值增殖就越大。正因为如此,“资本主义生产的趋势,是尽可能缩短生产时间超过劳动时间的部分。”二、流通时间流通时间是价值形态发生变化的过程,并不创造使用价值,也不会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属于简单商品流通范畴。为了实现更大的资本增殖,资本家总是愿意缩短流通时间,而相应延长生产时间。第六节

流通费用一、纯粹流通费用主要包括:第一,买卖时间。第二,簿记。第三,货币。二、保管费用保管费用是与商品的储备联系在一起的。第一,储备形成一般。一般说来,储备有三种形式:生产基金(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生产资本)的形式、个人消费基金的形式和商品储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商品资本)的形式。虽然就绝对量来说,这三部分在数量上可以同时增加,但是一种形式的储备会在另一种形式的储备增加时相对减少。E.第二,真正的商品储备(商品资本形式的储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真正的商品储备规模迅速扩大。因为:第一,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普遍化。任何商品都是商品储备的要素,随着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商品储备不断增大。第二,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张和对产品需求相对下降的矛盾必然引起商品储备的增加。第三,随着资本主义发展,阶级分化不断加剧,人数越来越多的工人阶级为了随时能够用工资买到生活资料,进行劳动力再生产,客观上要求商品储备不断增加。商品储备分为自愿的储备和非自愿的储备。非自愿的储备是因为流通停滞而造成的商品积压或滞留,由此引起的费用,只是和商品资本的价值能否实现有关,不会把价值加到商品上去。非自愿的储备是违背商品生产者意志的,但是无法控制。自愿的商品储备是为了保障再生产过程连续不断进行而必需进行的储备。这种储备或者是再生产过程的必要的前期准备,或者是一个生产过程结束后的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显然,正常的、自愿的储备所产生的费用会把价值加到商品中去。储备费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产品总量的数量减少;(2)存货质量变坏;(3)保管储备所支付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三、运输费用运输和商品的使用价值有关,它实际上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中的继续。因此运输劳动是生产性劳动,运输费用是一种生产性费用。运输劳动作为生产性劳动,不仅创造价值,而且创造剩余价值。运输业中的生产活动也受价值规律的支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运输追加到商品中去的绝对价值量,和运输业的生产力成反比,和运输的距离成正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运输费用追加到商品价格中去的相对价值部分,和商品的体积和重量成正比。而运输费用追加到一个物品中去的相对价值部分和该物品的价值成反比。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由于运输工具的改进,交通的改善和运输规模的扩大,单个商品平均运输费用递减,但整个商品运输费用却随着市场的扩大,商品规模的增加而递增。运输业成为独立于农业、工业、采掘业以外的另一个产业。运输业也是物质生产领域,是成为生产资本的一个特殊的投资领域,它表现为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内的继续,并且为了流通过程而继续。第九章第二篇:资本周转E.本篇主要研究资本运动速度即周转速度,说明了资本运动的速度对资本价值增殖的影响,深化了对资本运动规律的认识。这一理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种经济形式的企业加速资本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率也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第一节

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E.第二篇第七章首先说明了资本周转的概念,提出了衡量资本周转速度的两个基本尺度,即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并解释了它们的含义。一、三种循环形式与资本周转考察资本周转,主要是考察预付资本价值的周转,因而必须以预付资本价值作为起始点和终点。在三种资本循环形式中,只有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的循环形式才适合这一研究的需要,而商品资本的循环形式则不符合这种研究的需要。研究资本周转应采取货币资本循环和生产资本循环中的哪一个,取决于研究的着眼点。如果要研究资本周转对产品形成的影响,就应该考察生产资本的循环形式;如果要研究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实现的影响,则应该考察货币资本的循环形式。二、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单个循环在资本运动中只形成一个不断重复的段落,就是一个周期。资本周转是一个循环接着一个循环不断重复的资本运动。马克思说,“资本的循环,不是当作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期性的过程时,叫做资本的周转。”资本循环表现的是产业资本运动在不同阶段上采取的各种职能形式,而资本周转则表现产业资本运动从预付资本价值到预付资本价值的不断重复的性质。资本的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的长短和一定时间内资本的周转次数成反比。周转时间和周转速度对资本的生产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周转速度不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不同。第二节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一、形式区别(一)固定资本通常情况下,作为固定资本的不变资本每次转移到产品中去的价值与它执行职能的持续时间成反比。流动资本,或是在生产过程中直接被消费掉;或是起协助作用。这部分资本在物质上不加入产品,只是按其价值加入产品的价值。虽然它们的职能也被限制在生产领域之内,但是每一个新的劳动过程都必须被全部替换或更新。固定资本独特的流通方式决定了它具有独特的周转方式。它的一部分价值束缚在实物形式上,另一部分转移到产品中去,然后进入流通转化为货币形式。随着它固定在实物形式上的价值部分不断减少,它转化为货币的价值部分不断增加,直到使用寿命完结,它的全部价值都已经转化为货币,再经过购买而转化为劳动资料的实物形式。因此,固定资本的周转时间就是它自身的再生产期间。由于它的价值是逐次转化为货币的,所以在它的周转期间或再生产期间,它的价值是以货币准备金即折旧基金的形式逐渐积累的。马克思之前的经济学家,不仅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范畴混同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范畴,而且对于固定资本的认识也存在一些概念的混乱:(1)错误地把劳动资料的某些物质属性看成固定资本的属性。(2)错误地把劳动资料直接等同于固定资本。(3)错误地把生产期间的长短作为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标准。但是有的生产资料长期存在于劳动过程中,和固定资本一样要求资本家进行较长时间的预付,但是这并不能使它成为固定资本。例如,种子。(二)流动资本在谈到流动资本的周转时,不能把工人的生活资料、工人的劳动力和资本家投在劳动力上的价值混为一谈。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仅限于生产资本,对产业资本的其他两种形式——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是不存在的。二、固定资本的组成部分、补充、修理和积累第三节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及周转周期“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它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一、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周转上的差别E.二、预付资本价值周转与各组成部分的现实周转相分离计算预付资本总周转周期的方法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一年内的周转总额与预付资本之比。这种由固定资本寿命决定的若干互相联系的周转组成的长达若干年的周期,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造就了物质基础。三、资本的不同部分的周转上的实际差别和表面差别(略)E.第四节

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论一、重农学派魁奈是第一个基本上正确地提出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对象和标准的经济学家。但是,魁奈对于“原预付”和“年预付”的划分仅限于农业资本,这正是重农学派的理论局限性的一种表现。二、亚当·斯密亚当·斯密与魁奈相比,在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理论上的唯一进步“是把上述范畴普遍化”。但是,斯密对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说明却“远远落在魁奈的后面”。他采取经验主义方法,按照资本的不同使用方法把生产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造成了一系列糊涂观念。他所说的流动资本其实是和生产资本相对立的流通资本,即处在流通领域中的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他把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的区别混同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这与重农学派相比是一个大的退步。斯密还把生产要素在劳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作为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认为有些生产资料在保持原来的形态时能够为其所有者带来利润,有些只能在丧失原来的形态时带来利润。但是,生产资料是否能够保持独立的形态并不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本身。资本之所以成为固定资本,不是因为它固定在劳动资料中,而是因为它的一部分价值在另一部分价值随着产品进行流通时,仍然固定在劳动资料中。斯密错误地认为固定资本保留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利润,流动资本离开生产过程进入流通而产生利润。虽然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中的流动部分(原料和辅助材料)具有相同的周转形式,但是在流动资本这个共同名称下,它们在剩余价值形成上的本质区别却被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秘密就更加隐蔽了。斯密在谈论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的组成部分时也存在着错误。他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性质看作是物品固有的天然性质。他在列举流动资本的要素时,不自觉地把流通资本当成了流动资本,而且忘记了劳动力。这也是因为斯密把流动资本混同于商品资本,认为工人的生活资料才是流动资本的缘故。三、大卫·李嘉图马克思指出,李嘉图由于在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上的糊涂观念而犯了两个错误:1、把固定资本耐久程度的差别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所形成的资本构成的差别等量齐观;2、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对立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对立等同起来,为了这一等同,李嘉图把劳动材料去掉了,它既不出现在固定资本一方,也不出现在流动资本一方。马克思批评了李嘉图的错误,指出:第一,一个既定量的价值额和劳动力相交换,劳动力不仅生产出自己的价值,而且还生产出剩余价值,这种属性使投在工资上的资本部分与不变资本完全不同。但是,如果把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对立变成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的对立,那么,这个属性就会消失。第二,可变资本的本质规定是:一个既定的价值量同创造价值的劳动力相交换,一个价值量同价值的自行增殖相交换。剩余价值既不会产生于工资的货币形式,也不会产生于工资的实物形式,而是产生于一个不变量到可变量的转化。李嘉图不仅用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对立来代替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对立,而且认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在于固定资本消费得慢,流动资本消耗得快。固定资本所以消费得慢,又是因为它的材料耐久。这显然是错误的。马克思还考察了李嘉图在考察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时所作的有限研究中的错误。马克思认为,斯密以后的经济学家在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问题上,主要有以下几点错误:第一,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混同于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区别;第二,把流动资本等同于投在工资上的可变资本;第三,在巴顿、李嘉图、拉姆赛等人那里,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区别混同于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的区别;第四,麦克劳德、帕特森等英国经济学家从银行的角度出发,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变成“随时可以提取的存款”和“预先通知才可以提取的存款”的区别。第五节

劳动期间、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一、劳动期间资本的周转时间是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其中,生产时间又可以分成劳动期间和非劳动期间。(1)劳动期间的长短和资本周转的快慢成反比。(2)劳动期间的长短差别对固定资本的周转没有影响,对流动资本的周转有直接影响。(3)劳动期间的长短差别会影响流动资本的预付量(虽然每天或每周使用的资本相同)。二、生产时间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差别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情形。三、流通时间流通时间的差别也会造成周转时间长短不一。流通时间的第一个部分是出售时间。流通时间,从而整个周转期间,和出售时间成正比。影响出售时间的经常性因素是商品销售市场和生产地点之间的距离。该因素也会影响流通时间的第二个部分,即购买时间。第六节

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E.一、周转时间的构成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预付的资本量不仅要满足生产时间所需的资本,还要满足在流通时间内对生产资本的要求,否则,生产过程就会在流通时间内中断和停顿。“生产过程的这样一种有规则的中断,是和现代大工业的经营根本不相容的。这种连续性本身就是一种劳动生产力。”E.生产要不间断地进行,产业资本就始终只能有一部分实际上加入生产过程。当一部分处在生产期间的时候,另一部分必须总是处在流通期间。忽视这一点,也就完全忽视了货币资本的意义和作用。二、周转时间的不同构成影响预付资本量的三个例子和结论(一)劳动期间和流通期间相等(二)劳动期间大于流通期间(三)劳动期间小于流通期间(四)结论第一,为避免资本在流通期间中断生产,必须有追加的资本。不同部分的资本犹如独立的私人资本。第二,当劳动期间大于流通期间,或流通期间大于劳动期间但不等于劳动期间的整数倍时,全部流动资本从第二个周转期间起,在每个劳动期间结束时,就会有一部分不断地、周期地游离出来。第三,对社会总资本的流动部分而言,资本的游离是常态,完全交替是例外。第四,游离资本的相当一部分采取的是货币资本的形式。三、价格变动的影响影响预付资本量有三种基本情况:一是生产规模不变,生产要素和产品的价格不变,周转期间发生了变动。二是生产材料的价格发生了变动,其他条件不变。三是产品本身的市场价格发生了变动。第七节

可变资本的周转一、年剩余价值率在预付资本的周转中,只有流动资本的可变部分的周转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所以,要考察资本周转对价值增殖的影响,就要考察可变资本的周转。为方便起见,马克思假定流动资本的可变部分是唯一的资本(撇开和它一起周转的流动资本的不变部分以及固定资本)。年剩余价值率是指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额和预付的可变资本价值之比。同时它也等于预付可变资本在一个周转期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率乘以可变资本的周转次数(和全部流动资本的周转次数是一致的)。只有在预付资本每年只周转一次,即预付资本和一年内周转并实际使用的资本相等的情况下,年剩余价值率才会和实际的剩余价值率一致。二、单个可变资本的周转从单个资本再生产的角度来看,可变资本的周转会直接影响年剩余价值率。三、从社会的角度考察的可变资本的周转当生产规模一定,预付的可变资本按照周转期间缩短的比例减少,年剩余价值率则按照这个比例提高。为了推动等量的流动资本和等量的劳动而必须预付的货币资本量因周转期间的长短不同而极不相同。E.从社会角度看待可变资本的周转问题可以简单地归结为:社会必须预先计算好,能把多少劳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用在如铁路建设这样一些产业部门而不致受任何损害,这些部门,在一年或一年以上的较长时间内不提供任何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但是会从社会全年的总生产中取走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的理智总是事后才起作用,因此可能并且必然会不断发生巨大的紊乱。第八节

剩余价值的流通在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情况下重要的是剩余价值的流通(或实现)与货币的关系问题,即,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借以货币化的货币从何而来;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为实现流通领域中增加的商品而追加的货币从何而来;以及为了把剩余价值作为货币准备金进行积累的货币从何而来。一、简单再生产E.在简单商品的流通规律下,一国家现有的金属货币量,不仅要够商品流通使用,还必须足够应付货币流通的变动。现有货币总量等于贮藏货币和流通货币的总和。这个金属货币量是逐渐积累起来的社会的贮藏货币。流通中金属货币的磨损,由新产出的金补偿。如果流通商品总额的增加不能被流通的加速和支付手段职能的扩大所抵消,就必须增加贵金属的生产。在简单再生产下,金银生产的规模只限于补偿贵金属货币的平均磨损。对流通货币量的问题,马克思研究了几个方面的内容:(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值产品的两个部分即工资和剩余价值的分配发生变化,但流通货币量不会发生变化。(2)货币的循环与货币流通不同。周转加速,实现剩余价值的那部分货币也会流通得更快,但是反过来,货币流通加速,不一定包含资本周转的加快。(3)资本主义生产是和它的条件同时发展的,其条件之一就是贵金属有足够的供给。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起点是国内现有货币量能充分满足流通和由流通决定的货币贮藏。还有一个条件是金属有足够的供应。金银可以不通过交换,而通过生产本身投入流通。二、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如果积累以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形式发生,追加的货币资本首先就是由一部分实现了的剩余价值提供的。如果追加了生产资本导致产品增加,为了实现这部分增加的商品就需要有追加的货币。这就会产生同样的问题:用来实现追加的剩余价值(或商品)的追加货币从何而来?答案还是一样,即仍然来自资本家自己预付的货币。E.马克思认为,每年耗费在生产金银这种流通工具上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以商品生产为基础的任何生产方式来说,都是一项巨大的非生产费用。如果能减少这种费用,社会劳动的生产力就会提高。所以,信用制度可以直接增加资本主义的财富。E.“这样也就解决了一个毫无意义的问题,即资本主义生产按它现在的规模,没有信用制度(甚至只是从这个观点来看),只有金属流通,能否存在。显然,不能存在。相反,它会受到贵金属生产的规模的限制。另一方面,我们对于信用制度在它支配或使用货币资本时所具有的生产力,也不应该有任何神秘的观念。”一部分已经实现的剩余价值会在或长或短的期间内作为货币准备金进行积累(尚未发生实际的积累),也可以成为追加货币的来源。总之,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实现追加剩余价值的货币来源问题是一个实际上并不存的问题。第十章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E.在本篇中,马克思阐述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通过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形式和实现条件,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波动和发生危机的必然性。迄今为止,这一理论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机理的科学解释,仍然是任何其他相关理论所无法超越的。E.这一理论对于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再生产的规律,正确认识国家宏观调节与指导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处理好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搞好综合平衡和统筹协调,保持国民经济可持续地、健康、平稳协调发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E.本篇共有四章。第十八章“导言”,说明作为本篇研究对象的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以及货币资本在其中的重要作用。第十九章评析古典经济学家在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上的错误。第二十章和第二十一章先后考察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过程,探讨了全篇的主要问题,揭示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各种实现条件,阐明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基本原理,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第一节导

言E.一、研究的对象第二卷第三篇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即“社会资本的运动”。“社会资本的运动,由社会资本的各个独立的部分的运动的总和,即各个单个资本的周转的总和构成。正如单个商品的形态变化是商品世界的形态变化系列——的一个环节一样,单个资本的形态变化,它的周转,是社会资本循环中的一个环节。”应当注意,这里所说的“总合”,并不是单个资本运动的简单加总。马克思指出,“各个单个资本的循环是互相交错的,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而且正是在这种交错中形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社会总资本是由所有单个资本构成的,因而,其运动具有与单个资本运动相同的一些特征:从运动的目的和结果来看,都是资本的价值增殖;从运动的形式和过程来看,都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以及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但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又具有不同于单个资本运动的特点。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既包含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也包含资本的流通过程,而正是通过流通过程,工人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以及媒介这种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过程成为社会总资本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本篇不仅考察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过程本身,而且“把流通过程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介来考察”。二、货币资本的作用E.货币资本在商品资本的循环从而在社会总资本的循环和再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马克思先对这个问题作了一些必要的说明。在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中,资本必须不断以货币形式预付和更新的那部分预付资本价值,制约着“能够不断执行生产资本职能的那部分处在过程中的资本的价值”。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要求货币形式的资本或货币资本作为每一个新开办的企业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动力。单个资本是如此,社会资本也是如此。不过,社会生产规模的绝对界限并不是由预付资本的数量决定的。E.信用制度的发展和与之相联系的联合经营会打破单个资本家可支配货币资本数量的限制。由于信用制度的发展,资本家可以通过贷款来经营大企业;由于实行联合经营,即举办股份公司等等,也可以集中大量货币资本。这样,单个资本家所受到的自有资本较小的限制就被打破了。但是,正因为如此,“货币市场的混乱会使这类企业陷于停顿,而这类企业反过来也会引起货币市场的混乱”。这也许就是资本主义国家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产生的具体原因之一。E.对此,马克思还预见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情况。他说,那时“在社会的生产中,货币资本不再存在了。社会把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配给不同的生产部门。生产者也许会得到纸的凭证,以此从社会的消费品储备中,取走一个与他们的劳动时间相当的量。这些凭证不是货币,它们是不流通的。”在那时的社会里,上述的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混乱和危机就不会发生。三、前人对这个问题的阐述E.(一)重农学派马克思认为魁奈的《经济表》表现了“极有天才的思想”、“毫无疑问是政治经济学至今所提出的一切思想中最有天才的思想”。具体而言,其贡献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将上一年度农业的总产品作为《经济表》的出发点,实际上就是找到了以商品循环来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正确途径。第二,第一次尝试将资本的整个生产过程表现为再生产过程,把流通表现为仅仅是再生产过程的形式,并且包括了社会各阶级收入的起源,以及资本和收入的交换、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的关系,还把生产者和消费者间的流通包括到资本流通中,把工业和农业间的流通表现为再生产的要素。这对后人研究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很有启发。第三,它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的理解。”“重农学派把关于剩余价值起源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直接生产领域,这样就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奠定了基础。”第四,在《经济表》中,总产品的一部分并不投入流通,而是用来补偿已经消耗掉的资本。这表明,魁奈注意到了生产过程中包含的再生产的条件。这为科学地阐述再生产原理提供了重要的前提,为分析两大部类的交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二)亚当·斯密E.亚当·斯密克服了重农学派的局限性,第一次提出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概念,并意识到生产生产资料的劳动和生产消费资料的劳动的区别,但是他不仅在某些方面重犯了重农学派的错误,而且陷入另外的错误,以至于在理论上反而出现了退步。斯密认为:无论个别商品还是全部商品,其价格都可以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马克思将斯密这一观点称为“斯密的教条”。E.亚当·斯密克服了重农学派的局限性,第一次提出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概念,并意识到生产生产资料的劳动和生产消费资料的劳动的区别,但是他不仅在某些方面重犯了重农学派的错误,而且陷入另外的错误,以至于在理论上反而出现了退步。斯密认为:无论个别商品还是全部商品,其价格都可以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马克思将斯密这一观点称为“斯密的教条”。为了弥补在商品价值中丢掉补偿已经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部分这一漏洞,斯密通过“总收入”和“纯收入”这两个概念,又把资本因素偷偷塞了进来。斯密所说的“总收入”包括了“资本收入”和工资、利润、地租等“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收入”,后者即斯密所说的“纯收入”。因此,“在把商品价值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时除掉的东西,就又从后门-通过收入这个词的双重含义-引了进来。”在关于“纯收入”的分析中,马克思认为亚当·斯密实际上“碰上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区别,即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人和生产生活资料的工人之间的区别”,但他并没有明确划分出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斯密没有能够正确认识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所有产品都不能进入个人消费,他对于直接生产消费资料的工人的规定“是不十分确切的”。他认为,在这种劳动中,劳动的价格和产品,加入工人的消费储备,而产品则加入另一些人的消费储备。事实上,工资即“劳动的价格”构成工人的消费基金,但工资对应的产品即消费资料,有一部分可能是由他自己生产的商品构成,另一方面,他自己的产品,可能是只加入剥削劳动的人消费的产品,例如工人生产的奢侈品。所以,笼统地说工人的工资所对应的产品都只加入“另一些人的消费储备”是不确切的。

马克思归纳了斯密的观点:第一,任何单个资本家的流动资本都不能包括在由利润构成的纯收入中,就是说,商品产品中补偿资本的部分不能分解为任何形式的收入。第二,任何单个资本家的流动资本都形成社会流动资本的一部分。第三,单个资本家的流动资本和社会的流动资本的性质不同。前者不形成资本家收入的一部分,后者的一部分(即消费资料构成的部分)可以同时形成社会收入的一部分。马克思指出,斯密所说的流动资本其实是生产消费资料的资本家投入流通的商品资本,因而斯密混同了流动资本和流通资本。在分析斯密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错误的基础上,马克思从中得出了自己的结论:第一,社会年产品由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构成,对二者应该分别考察。第二,由生产资料构成的年产品总价值可以分解为c+v+m。c只能作为资本,不能作为收入。v+m对单个资本家来说,可以形成参加这种生产的人的收入(第一部类的工资、利润和地租),但是,对于社会,则只能作为资本,因为该部分价值的实物形式大部分只能在其使用者(即生产消费资料的资本家)手中作为生产资料(补偿其已经消耗的不变资本),不能用于个人消费。第三,第二部类年产品价值中的不变资本部分,不能形成单个资本家的收入。这部分价值以消费资料的形式存在第二部类资本家手中,从全社会的角度看,它会成为第一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实现其收入的消费基金。马克思还对上述结论进行了引申:第一,一切资本的商品价值都可以分解为c+v+m。但这些价值组成部分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第二,即便在社会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也有工资和剩余价值的再生产,以及不变资本的再生产。从价值形成的观点看,劳动日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好像没有创造出新的不变资本价值。但从使用价值形成的观点看,在生产资料生产上耗费的劳动都是新投入的劳动,它创造出了新的(为补偿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的不变资本的)价值。E.马克思认为斯密错误的发生在于他不懂得劳动二重性,将年产品价值和年价值产品相混同。其根源在于不懂得抽象劳动在创造年价值产品时,具体劳动同时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从而形成年产品价值。斯密关于价值论的“内在的见解”是科学的,“外在的见解”是庸俗的,但占主导地位。斯密价值理论的混乱主要是由于“他的‘内在的’见解不断和他的在广度上占优势的外在的见解纠缠在一起”。马克思指出,商品中工人新创造的一部分价值成为工人收入的源泉,“但是,这并不改变商品的这部分价值的性质或大小”。这部分实际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必要的劳动量决定的,而不是由工人的收入决定的。当然,它也不会分解为收入。工人不断创造的新价值形成工人收入的源泉,它的大小决定工人收入的多少,但不能反过来说他的收入是他生产的新价值的组成部分。另外,这部分新价值形成工人的收入,只是说明这部分新价值变成什么,用来干什么,它本身是分配的结果,与这部分价值的形成没有关系。E.斯密的混乱表现在,他不断把商品价值分解为收入,又不断把收入作为商品价值的源泉,恰恰丢掉了劳动力的性质和作用的关键问题。马克思认为,斯密的有关叙述中唯一有意义的是他认为年劳动新创造的价值等于v+m,但还不了解劳动的二重性作用。由于斯密斯密站在狭隘的资产阶级立场,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与一般的商品生产等同起来,所以产生了“斯密教条”。E.马克思指出“斯密教条”的错误根源在于,他混淆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一般商品生产,把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性当作了一般商品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特点和实质是,通过劳动力的买卖来生产和占有剩余价值。不管将商品的价值如何划分,对于其形成的源泉是没有影响的,既不会影响它的质,也不会影响它的量。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主要困难在对简单再生产的考察方面。斯密已经接触到了再生产的实质问题,但没有正确地解决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斯密教条”的影响。“斯密教条”的错误主要在于,在分析再生产时把商品的价值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即,商品价值等于v+m。这样,一是在价值构成上丢掉了不变资本的价值,二是从社会产品的实现看,混同了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亚当·斯密的这个错误为其后许多人所接受,成为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正统信条。恰恰是因为纠正了斯密的上述两点错误,才使马克思有可能建立起他的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产品实现的卓越理论。第二节

简单再生产E.第三篇第二十章分析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该章在内容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节和第2节,进一步分析第三篇研究的对象,确立了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前提,并提出了简单再生产的图式。这相当于第二十章的绪论。第二部分是第三节至第八节,以I(v+m)=IIc为中心,说明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阐述了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这是第二十章的核心部分。第三部分是第九节至第十三节,论述了有关的其他问题,并进一步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再生产理论。一、问题的提出在第二十章第一节,马克思首先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在前面研究商品资本的循环时,马克思曾谈到,考察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应当分析的是商品资本的循环形式,即:G…W…P…W’Wg…w这是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基础。E.分析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就是要分析W′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进行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即年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其中,价值补偿是通过商品的销售来实现的,而实物补偿则是通过商品的购买来完成的。因而,价值补偿是实物补偿的前提。E.马克思指出,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分析应当首先从简单再生产开始。因为在研究社会再生产时,最直接的问题是生产上消费掉的资本,其价值怎样由年产品得到补偿?这种补偿运动怎样同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消费和工人对工资的消费交织在一起?所以,首先要研究原有规模的生产。再者,扩大再生产总是在原有生产规模基础上的扩大,原有规模的维持即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现实基础。为了便于分析,马克思还假定产品按照它们的价值交换,生产资本的组成部分没有发生任何价值革命。事实上,这两种情况对考察的结论都不会有实质性的影响。二、社会生产的两个部类E.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年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因此,对年总产品的分析是进一步分析的出发点。在第二卷第二十章第二节,马克思从商品二因素出发,提出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第一,根据产品的最终使用价值,把社会的年总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进而把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即生产生产资料的第I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Ⅱ部类。E.第二,由于每个商品的价值都可以分为c、v和m三个组成部分,相应地,社会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价值也分别划分为C、V、M三个部分。分析中为简化起见,马克思首先假定C的价值会在一年中全部转移到产品中,并需要在实物上进行补偿,这样就把固定资本的折旧问题暂时撇开了。E.在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上述两个基本前提下,马克思以数字例子的形式提出了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图式。通过分析,马克思指出,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如果不考虑作为媒介的货币流通,就会得出关于两大部类年产品基本交换关系的三大要点:第一,第Ⅱ部类工人的工资和资本家的剩余价值都必须用于消费资料,而他们的价值也存在于消费资料的使用形式中。所以,第Ⅱ部类的工资和剩余价值,可以通过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而得到实现和补偿。E.第二,第I部类中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在价值上要用于消费资料,但它们在使用价值上却表现为生产资料,所以,需要与第Ⅱ部类中剩下的不变资本部分相交换。这样,第I部类可以得到需要的消费资料,第Ⅱ部类可以得到相应的生产资料。I(v+m)和Ⅱc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来实现和补偿。第三,第I部类剩下的不变资本部分由生产资料构成,要通过第Ⅰ部类内部各个资本家之间的交换来实现和补偿。三、两个部类之间的交换马克思着重考察了以货币为媒介的两个部类之间的交换过程。这里的流通包括两大部类之间各单个资本家之间无数个别的买和卖。而媒介流通所需要的货币既可以由第Ⅰ部类的资本家预付,也可以由第Ⅱ部类的资本家预付,还可以由双方各预付一部分。资本家为媒介流通所垫付的货币,总是会按照原来的数额回到原资本家的手中。第Ⅱ部类资本家预付的可变资本可以直接在本部类内流回,而第Ⅰ部类资本家预付的可变资本要经过部类间的迂回途径流回来。第Ⅱ部类资本家垫付向第Ⅰ部类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不变资本)的部分也会间接回到自己手中。E.马克思的结论是:在简单再生产中,第Ⅰ部类的商品资本中的V+m价值额必须等于第Ⅱ部类不变资本Ⅱc;或者说,Ⅰ(v+m)=Ⅱc。这就是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四、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及必要生活资料和消费品马克思在把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的基础上,又把第Ⅱ部类分为两个分部类。由于工人和资本家收入状况的差距悬殊,社会消费品可分为必要的生活资料和奢侈品两类,与之相适应,第Ⅱ部类就可以划分为生产必要生活资料的分部类(Ⅱa)和生产奢侈品的分部类(Ⅱb)。E.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表明,为进行简单再生产,必须做到:第一,使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即I(v+m)必须等于Ⅱc。这个比例关系对于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第二,第Ⅱ部类内部在(Ⅱa)分部类和(Ⅱb)分部类之间也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从图式中可以看到,(Ⅱb)v必须小于(Ⅱa)m,因为(Ⅱa)m中一部分必须用作第Ⅱ部类资本家的必要生活资料,只能以剩余的部分和(Ⅱb)v交换。E.对此,马克思指出:“必要消费资料的生产和奢侈品的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是以Ⅱ(v+m)在Ⅱ(a)c和Ⅱ(b)c之间的分割为条件的。因此,这种分割从根本上影响着生产的性质和数量关系,对生产的总形态来说,是一个本质的决定因素。”E.马克思在分析第Ⅱ部类的两个分部类的交换时,批判了将经济危机归结为有支付能力的消费不足的观点。马克思指出,年产品中的奢侈品比例越大,(Ⅱb)v的可变资本再转化为货币资本,以及在(Ⅱb)中就业的劳动者阶级的生存和再生产就越依赖于资本家的浪费。每次经济危机都会暂时减少奢侈品的消费,使(Ⅱb)v再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延缓和停滞,使这种转化只能部分地进行。生产奢侈品的劳动者将有一部分会失业,这又会影响生活必需品的出售。在繁荣时期,情况则完全相反。事实上,每次危机发生之前,都有一个时期,工资会高一些,但那只是暂时的和相对的繁荣,是危机风暴的预兆。五、货币流通在交换中的中介作用在阐述清楚两大部类之间及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过程之后,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货币流通在交换中的媒介作用。对于商品流通来说,投入流通的商品和货币是始终必要的两样东西。商品流通既要交换商品,又不能离开货币,必须以货币流通为媒介。在商品流通正常进行的情况下,商品生产者投入流通的货币会回到他自己的手里。如果站在商品生产者背后的是一个货币资本家,这个货币资本家又把货币资本预付给产业资本家。那么,这种货币的真正复归点就是这个货币资本家的钱袋。但是,第Ⅰ部类的资本家和第Ⅱ部类中第二分部类的资本家以货币形式预付的可变资本都不能直接流回到他们手中。其预付的可变资本都必须通过工人购买生活必需品,经过第Ⅱ部类中第一分部类资本家才能流回来。只有生产必要生活资料的第Ⅱ部类第一分部类的资本家预付在可变资本上的货币资本,才会直接流回来。马克思重点说明了预付在工资上的货币在货币流通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因为,通过支付劳动力的报酬,产业资本家才能够把劳动力合并到资本中去,由于这种流通行为,资本家“才作为产业资本家而和作为他的雇佣工人的工人相对立”。从货币流通本身来说,预付在工资上面的货币由于两个原因而显得特别重要:第一,工人阶级的收入都被消费掉,不能给资本家长期信贷,可变资本必须在一个短期内以货币形式预付。而预付在工资上的货币,在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流通中占很大比重。第二,预付的可变资本在流回出发点之前会在各种流通渠道中当作流通手段来执行职能。对于货币流通在两大部类间的流通中的作用和特点,马克思也进行了具体分析。他把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分为两部分,共七个流通行为。正是货币流通媒介了不同的流通。对第Ⅰ部类工人而言,流通是简单商品流通,出卖劳动力获得的等价又购买了必要生活资料。对第Ⅱ部类的资本家而言,出卖消费资料是从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再用货币向第Ⅰ部类购买生产资料,又从货币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资本。正是货币流通媒介了不同的流通。对第Ⅰ部类工人而言,流通是简单商品流通,出卖劳动力获得的等价又购买了必要生活资料。对第Ⅱ部类的资本家而言,出卖消费资料是从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再用货币向第Ⅰ部类购买生产资料,又从货币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资本。这里,马克思再一次强调了实现剩余价值的货币是资本家阶级自己投入的。因为不管由哪个部类的资本家投入货币,最后这个货币额总是会回到他的手里。流通货币量的减少需要由流通次数的增加来补充。不过,马克思指出,当第I部类的资本家用货币购买消费资料时,这部分货币就被支出了,不再流回来,他所以能够从流通中取回货币,是因为他不仅投入了货币而且投入了生产资料。马克思说:“对整个资本家阶级来说,它必须自己把实现它的剩余价值(同时也为了使他们的资本即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流通)的货币投入流通这样一种说法,不仅不是奇谈怪论,而且还是整个机制的必要条件,因为在这里只有两个阶级:只能支配自己劳动力的工人阶级;对社会生产资料和货币拥有垄断权的资本家阶级”。但是,现实过程往往被两种情形所掩盖:一是商业资本家和货币资本家的出现。二是土地所有者、食利者等剩余价值的分割者,对产业资本家来说,是作为买者出现的。“这时,人们总是忘记,他们最初得到并不断地重新得到的货币的来源是什么。”

六、第Ⅰ部类的不变资本从价值上看,Ιc等于第Ι部类商品生产物中再现的生产资料价值。这部分价值不是新创造的,而是从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转移过来的。从使用价值看,Ιc存在于生产资料的形式上,只能用于生产的消费。所以,Ιc只能在本部类的内部实现。而第Ι部类资本家恰恰包括生产生产资料的全体资本家。E.在这里马克思还特别谈到,在公有制的社会里,Ιc产品如何在第Ι部类内部交换的问题。他说:“如果生产是社会的,而不是资本主义的,那么很明显,为了进行再生产,第Ι部类的这些产品同样会不断地再作为生产资料在这个部类的各个生产部门之间进行分配,一部分直接留在这些产品的生产部门,另一部分则转入其他生产场所,因此,在这个部类的不同生产场所之间发生一种不断往返的运动。”七、两个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E.这里是对简单再生产的另一个条件的分析。这个条件是:“每年生产的消费资料的总价值,等于当年再生产的第II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新生产的第II部类的剩余价值(即等于第II部类当年生产的价值),加上当年再生产的第Ι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新生产的第Ι部类的剩余价值(也就是加上第Ι部类当年生产的价值)。”这个条件可以用公式表示为:II(c+v+m)=Ι(v+m)+II(v+m)。这个条件或公式是在基本条件Ι(v+m)=IIc派生出来的,只要在该公式两端都加上II(v+m)就可得出II(c+v+m)=Ι(v+m)+II(v+m)。该条件说明消费资料的生产和两大部类的工人与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要之间的联系。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全部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所以该条件或公式成立。第II部类生产物的总价值虽然等于社会总劳动日的价值生产物,但决不意味着消费资料的总价值是在第II部类新生产的。第II部类实际上只生产了II(v+m),而IIc只是再现的不变资本价值。恰恰是由于第II部类再现的那些价值等于第Ι部类新创造的价值,才可以得出公式II(c+v+m)=Ι(v+m)+II(v+m)。马克思说:“这就表明,为什么尽管对第II部类的资本家来说,他们的产品价值分成c+v+m,但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考察,这些产品的价值却可以分成v+m。”从社会观点看,第II部类的消费资料产品是用来满足两个部类个人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的,其价值等于两个部类的v+m。正是这种情况使亚当·斯密认为年产品的价值仅仅分解为v+m。不过,这种看法仅仅适用于第II部类的生产物(消费资料),不适用于第Ι部类的生产物(生产资料);而且,其所以能够适用,并不是指这全部价值都是由第II部类新生产的,因而第II部类的产品价值等于v+m,而只是指II(c+v+m)=II(v+m)+Ι(v+m),因为IIc=Ι(v+m)。社会总劳动日和每个单个的劳动日一样,也要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它所生产的价值也只分为可变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但是从使用价值上看,社会劳动日不是全部生产消费资料的,其中一部分要生产生产资料,作为新的不变资本。E.第II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是活劳动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结果,也就是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相结合的产物。I(v+m)与IIc交换,实质上是当年的工作日与过去的工作日之间的交换。总之,两部类的社会产品,从使用价值看是本年劳动的年产品。但是从价值上看,只有I(v+m)和II(v+m)才是新生产的。八、两个部类的不变资本这是两大部类不变资本的交换而形成的简单再生产条件。马克思将其概括为:“生产资料(I)的总价值,等于以生产资料(I)形式再现的不变资本价值同以消费资料(II)形式再现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该条件可以用公式表示为:I(c+v+m)=Ic+IIc。它表明了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的生产与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需要之间的联系。一年新生产的价值产品则等于消费资料的价值,并体现在这部分产品中,于是,就产生了两个互相联系的假象:好像社会的全部工作日都用于消费资料的生产,另一方面好像没有任何工作日用于生产资料的生产。这里的问题是由于把社会产品的价值组成部分和它的物质组成部分做比较时产生的。首先,对于生产生产资料的单个资本家来说,他所生产的生产资料不一定能在自然形态上补偿消耗的不变资本,只要对社会有用就可以。但是,对于整个第I部类来说,它所生产的生产资料必须能够替换两个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因此,在简单再生产的前提下,由生产资料构成的那部分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社会资本的不变价值部分”。其次,在单个资本家的生产过程中,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具体劳动转移旧价值的事实非常清楚。但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来看,生产生产资料所消耗的工作日(它既把新价值加到生产资料中,又把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生产资料中)不外是生产新的不变资本,用来补偿两部类在生产中消耗的不变资本。所以,第I部类产品的价值从社会的角度考察,它既不分解为可变资本,也不分解为剩余价值。另一方面,生产消费资料的社会工作日所生产的产品只能用来实现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九、对于亚当·斯密、施托尔希和拉姆赛的回顾E.对于“斯密教条”的另一种形式,即消费者必须最终把全部产品价值支付给生产者,马克思说,如果斯密在这里说的是消费资料,那是正确的。斯密关于全部年产品价值最终必须由消费者来支付的说法,只有所谓消费者既包括个人消费者又包括生产消费者才是正确的。而产品的一部分由生产进行消费,就是说这部分产品必须作为资本来执行职能,不能作为收入来消费,这一部分产品的价值不能由消费者支付。所以,“斯密教条”的这一通俗说法是错误的。十、资本和收入:可变资本和工资在第二十章第十节中,马克思分析和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种流行的错误观点,即,对一个人是资本的东西,对另一个人就是收入,反过来也是一样。马克思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加以阐述。第一,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年劳动大部分用来生产生产资料(即不变资本)。生产物的价值大于价值生产物,其差额是不变资本价值的再现。生产资料既不能以工资形式也不能以剩余价值形式分解为收入,而只能作为资本执行职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流行的、与“斯密教条”含义相同的看法部分地说是正确的,如果使它具有普遍意义,那就是完全错误的。第二,马克思对于可变资本在资本家手中作为资本执行职能,在雇佣工人手中则作为收入执行职能的说法,也进行了一般性的批评。他指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可变资本在资本家手中先是作为可能的货币资本,只有在转化为劳动力之后,才成为生产资本的组成部分,成为现实的可变资本。这时,资本家手中作为可变资本的货币形式的货币,在工人手中成为了工资的货币形式。工人在用工资购买生活资料时,这些货币是作为收入的货币形式执行职能的。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