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件 高二上学期 生物人教版 必修3_第1页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件 高二上学期 生物人教版 必修3_第2页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件 高二上学期 生物人教版 必修3_第3页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件 高二上学期 生物人教版 必修3_第4页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件 高二上学期 生物人教版 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需大量物质,例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消耗完?问题探讨:你自己所呼出的二氧化碳都去了哪里?

思考与讨论:1、碳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2、碳是如何分别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个环节(以什么形式、通过哪些生命活动、形成哪些产物等)?一、碳循环:

碳元素约占生物体干重的49%,碳是有机化合物的“骨架”,没有碳就没有生命。碳循环光合作用大气中的CO2库燃烧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植物动物摄食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动植物的遗体和排出物泥炭、煤、石油化能合成作用1.碳循环的形式:2.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4.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主要是CO2;CO2和碳酸盐含碳有机物;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化能合成作用碳循环的特点: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①生物的呼吸作用②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③化石燃料的燃烧注意:1.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的关键是生产者和分解者。2.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均是单向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大气中的CO2库化石燃料(1)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有:_____作用和____________作用。(4)在生物群落内部,碳通过______________,以含____有机物的形式传递。(3)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碳以_____的形式循环.(2)碳进入大气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光合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燃烧CO2碳练习:食物链和食物网化能合成2.下图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简图,图中的甲、乙、丙代表生态系统的何种组成成分?

乙为生产者,丙为分解者,甲为消费者(变式)下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什么

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1、图中A、B、C、D各指什么?2、图中①~⑤又分别指什么生理作用?C

3右图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关系图解示意图,请分别回答如下问题:

DAB①③⑤④②生产者无机环境消费者分解者CDAB①③⑤④②生产者无机环境消费者分解者3、与碳循环关系最为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______.4、生物的下列过程中,与碳循环无直接关系的是

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D、微生物分解作用线粒体、叶绿体C二.物质循环的概念:组成生物体的

等基本元素,在

之间往返循环利用的过程,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C、H、O、N、P、S无机环境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无机环境注意: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素。而不是单质,也不是化合物。2.范围: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4.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3.循环:【思考】目前碳循环出现的障碍是什么?大气中CO2含量升高。

温室效应的控制不只是某一个国家的事情,为此1997年12月11日联合国在日本东京有关温室气体的排放签署了《京都议定书》,这基于物质循环具有_________的特点。下图是一幅1989年世界环境日主题的宣传画全球性社会热点:温室效应1、温室气体:CO2(主要)过多2、CO2增多的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坏3、温室效应的危害极地冰川加速融化沿海城市被淹没农田减少,粮食减产4.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降低空气中CO2含量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

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2、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判一判]1.参与循环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

)【答案】×【解析】元素。2.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

)【答案】√3.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有机物形式循环(

)【答案】×【解析】CO2。4.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答案】√5.物质和能量都是往复循环重复利用的(

)【答案】×【解析】物质循环,能量单向流动不循环。6.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答案】√

实验: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1.实验原理(1)土壤中存在种类、数目繁多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为分解者。(2)分解者的作用是将环境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其分解速度与环境中的温度、水分等生态因子相关。2.实验流程案例1案例2实验假设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微生物能分解淀粉实验设计实验组对土壤高温处理A杯中加入30mL土壤浸出液对照组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B杯中加入30mL蒸馏水自变量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是否含有微生物案例1案例2实验现象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落叶腐烂程度小于对照组AA1不变色A2产生砖红色沉淀BB1变蓝B2不变色结论分析微生物对落叶有分解作用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注:在A1、B1中加入碘液,在A2、B2中加入斐林试剂)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证明某种细菌对植物树叶的分解作用,提出了三种实验方案。其共同之处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等份,实验过程保持树叶湿润。其他实验条件和步骤如下表所示。哪种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

)序号实验处理甲乙方案一无菌条件自然条件方案二先灭菌,再放于适宜条件下自然条件方案三先灭菌,再放于适宜条件下先灭菌,然后接种某种细菌,最后置于适宜条件下A.方案一B.方案二C.方案三D.三个方案都不能达到C1.如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是(

)A.a>b>c B.c>b>aC.c=b>a D.a>c=bA2.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B.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各成分间以CO2的形式传递碳元素C.对E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D.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B3.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丁组成生物群落。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④增多是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B.图中箭头不能表示能量的流动方向C.甲、乙种间关系的调节还需要信息传递的作用D.无机环境中的CO2可以来自细胞呼吸A4.如图是两个生态系统中腐殖质总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这两个生态系统分别是(

)A.A是热带草原,B是热带雨林B.A是热带雨林,B是温带草原C.A是冻土苔原,B是热带雨林D.A是冻土苔原,B是温带草原C【解析】腐殖质是落叶等与土壤的混合物,含有大量的未完全分解的动植物残体。对这些残体进行分解的是分解者,分解者在热带雨林中的数量和种类最多,因此在该环境中,腐殖质的数量少,而矿质元素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高。排雷(1)腐殖质的量与矿质元素的量成反比;(2)腐殖质的量主要取决于该环境分解者的分解能力,雨水充足、温度高的热带雨林微生物的分解能力最强;(3)人为焚烧落叶层的主要目的是加速物质循环。5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甲、乙、丙、丁构成生物群落,箭头①~⑨表示循环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中的气体X是指CO2和COB.完成①过程的能量主要是由⑧过程提供的C.丁经⑤⑥⑦过程获得的能量占甲、乙、丙总能量的10%~20%D.丙处在第三营养级D6.大气中CO2量的变化与碳循环有关。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增加自养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利于降低大气中CO2的含量B.大气中CO2量的增加主要与异养生物的数量增加有关C.食物链中的碳主要以有机物形式传递D.大气中CO2的含量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

B7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碳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B.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中E生物数量大量减少,推测短期内与之相邻的两个营养级生物数量发生的变化是D增加,F减少C.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包括图中的D、E、F、BD.A→C过程中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F→B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C8.下面是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在一个达到生态平衡的环境中含有的总能量和残留农药的DDT的平均浓度种群甲乙丙丁能量2.8×1091.3×1089.1×1072.9×107DDT浓度0.040.350.393.41)这四个种群中属于生产者的是_________2)写出四个种群的能量流动渠道:___________3)在能量流动的渠道中,_______越高,生物体内的DDT浓度越高,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甲乙甲丙丁营养级生物富集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abc9、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2)大气中的CO2可以在绿色植物的_____(在a~c中选择)中合成有机物;含碳有机物在_______和_______(在a~c中选择)可以分解为CO2(3)甲代表________,乙代表__________,丙代表__________(4)X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的能量来源不同,X代表的生物为_______________(5)丙成分除了有图中所示生物外,还有_______和_______等生物。这些生物与丙中图示生物不同,Y的细胞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硝化细菌等真菌蚯蚓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10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个主要功能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沿食物链进行的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密切联系、相互依存D.能量流动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的D碳循环化泥碳煤大气中CO2CO2碳化作用石油水生植物光合作用腐烂燃料呼吸作用光合作用腐烂扩散氮循环磷循环沉积型循环沉积物中的磷(约为土壤和海洋中千倍以上)陆地海洋死有机物土壤中的无机磷活有机物死有机物深海的磷活有机物捕鱼鸟粪悬浮在水中随河水带走摄取排泄死亡下,沉分解沉积溶解于水上升风化开采摄取排泄死亡上涌硫循环陆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