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王羲之《兰亭集序》.电子教案教学课件_第1页
7王羲之《兰亭集序》.电子教案教学课件_第2页
7王羲之《兰亭集序》.电子教案教学课件_第3页
7王羲之《兰亭集序》.电子教案教学课件_第4页
7王羲之《兰亭集序》.电子教案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羲之

王羲之(321-379),东晋书法家、散文家。字逸少,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贵族,性淡远,喜山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书法博采众长,自成一体,后世尊为“书圣”。所作书信、杂帖,清新流畅,不同流俗。代表作《兰亭集序》,具有独特风格,为后世盛传。原有集,已佚。今存《王右军集》为明人辑本。《兰亭集序》一名《兰亭序》。兰亭,在今浙江绍兴西南,地名兰渚,渚中有亭,故名兰亭。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的名流谢安、孙统、孙绰等40余人会集此地,畅饮赋诗,为了纪念这次盛会,他们将诗作汇集起来,并由王羲之作序,以抒发聚会志趣和内心感触,本文即是王羲之为兰亭会的诗集所作的序。王羲之还曾经手书数本,使之成为不朽的书法名作,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作者勾画了山明水秀的自然风光,抒发对人生的感慨情怀,情景和谐交融。文笔虽平实冲淡,略寓苍凉意味,不过作者不拘一格,以清新朴实的文笔反映现实,直抒胸臆,显示出其独特的个性,使此文历来为人所称道。不过,或许因后世对《兰亭集序》书帖的过于推重,反而掩盖了文中所蕴含的魏晋士人在个性自觉、人的觉醒等方面的表现。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称:“此文一意反复生死之事甚疾,现前好景可念,更不许顺口说有妙理妙悟,真古今第一情种也”。

1.文章第一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先点明聚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用语简洁,富有诗情画意。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2.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暂,盛事不常,紧承上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发,侧重写出乐而忘悲。接着由“欣于所遇”之乐引出“情随事迁”之忧,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文章至此,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最后引用孔子所说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话来总结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3.文章第三段说明作序的缘由。紧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发议论,从亲身感受谈起,指出每每发现“昔人兴感之由”和自己的兴感之由完全一样,所以“未尝不临文嗟悼”,可是又说不清其中原因。接着把笔锋转向了对老庄关于“一生死”,“齐彭殇”论调的批判,认为那完全是“虚诞”和“妄作”。东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喜好虚无主义的清谈,庄子认为自然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且把长寿的彭祖和夭折的儿童等同看待,认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作者能与时风相悖,对老庄这种思想的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然后作者从由古到今的事实中做了进一步的推断:“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基于这种认识,所以才“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留与后人去阅读。尽管将来“事殊事异”,但“所以兴怀,其一致也”。这就从理论上说清了所以要编《兰亭诗集》的原因。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发后人感怀。文字收束直截了当,开发的情思却绵绵不绝。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沽,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殇”和“修禊事”这样浅显易懂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时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

杂帖(二则)一甲夜,羲之顿首:向遂大醉,乃不忆与足下别时,至家乃解。寻忆乖离,其为叹恨,言何能喻。聚散人理之常,亦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