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上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e342911702516f08a8de4158babd9fb/3e342911702516f08a8de4158babd9fb1.gif)
![先秦散文上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e342911702516f08a8de4158babd9fb/3e342911702516f08a8de4158babd9fb2.gif)
![先秦散文上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e342911702516f08a8de4158babd9fb/3e342911702516f08a8de4158babd9fb3.gif)
![先秦散文上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e342911702516f08a8de4158babd9fb/3e342911702516f08a8de4158babd9fb4.gif)
![先秦散文上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e342911702516f08a8de4158babd9fb/3e342911702516f08a8de4158babd9fb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讲授提纲:第一节早期散文扫描第二节史传文学——以《左传》为中心一、《左传》与经学二、关于史传与文学(或史传文学)的几个问题三、先秦史传的文学成就四、先秦史传散文的文学影响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讲授提纲: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先秦散文创作的繁荣]
与诗歌不同,散文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及其他条件:首先是文字。我国早在三千三百多年以前的殷商时期(商代中后期),就已产生了文字。其次是书写工具(甲骨→青铜器→竹木简//锐器→铸刻→毛笔)。
当然,更重要的,是社会文化环境。“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多士》);“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礼记·玉藻》);“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汉书·艺文志》)——史官文化传统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孟子·滕文公下》)
——时世的促动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先秦散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第一节早期散文扫描★第一部历史文集——《尚书》
以记言为主的古史。《汉书·艺文志》说它原有百篇,孔子编纂并为之作序。这个说法大概不足信。秦火后,《尚书》暂绝。汉初出现了今、古文不同的传本。今文《尚书》29篇,是经师伏生所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古文《尚书》在汉武帝时出现,用古文字写定,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这16篇后来亡逸了。西晋永嘉之乱后,今文《尚书》散亡。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第一节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今存于《十三经注疏》的《古文尚书》有58篇,其中的33篇与汉代传本文字大抵相同(只有少数篇章的分合、定名不同),另外25篇都是东晋人的伪作。
清人孙星衍著《尚书今古文注疏》,广泛汲取前人考订成果,摒弃25篇伪作,将篇目重新厘定为29卷,大抵恢复了汉代《尚书》传本的面貌。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今存于《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文字古奥迂涩,所谓“周诰殷盘,佶屈聱牙。”(韩愈《进学解》)但也有少数文字比较形象、朗畅。例如:若颠木之有由蘗,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盘庚》)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洪范》)
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尚书》所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逸周书》
本名《周书》,《汉书·艺文志》著录有71篇,颜师古注引刘向说:“周时诰、誓、号令也,盖孔子所论百篇之余也。”东晋郭璞注《尔雅》引用它时始称《逸周书》,唐人李善注《文选》也沿用此称,可知《逸周书》向来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或逸篇。今存60篇(其中四篇残),另外11篇唯存篇目。《逸周书》的文字表现与《尚书》颇不相同。“观其属辞成章,体制绝不与百篇相似”(黄蚡《逸周书序》),倒是和春秋战国的史家之文接近。恐怕是春秋战国时人根据史料编纂而成的,非一时一人之作。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逸周书》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铭文
即铸刻于青铜器上文字,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商代已有十分简略的铭文,但只是到周代,才有较大发展。周代的铭文,多是记述战功、赏赐或者讼断等。一般都较简短,仅几十字;个别的较长,如《散氏盘铭》300余字,《毛公鼎铭》449字。
铭文文体与《尚书》相象,多为散文。但也有个别韵文,如《虢季子白盘铭》。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铭文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春秋》
鲁国的编年史(《孟子·离娄下》:“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它是以类似今天新闻标题的形式,非常简括地记录了鲁国及周王朝、其他诸侯国的历史事件,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
孔子修订《春秋》颇有深意,他以谨严的书法和微言大义,暗寓褒贬,表达他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维护统一等思想,语言准确而简明,与《尚书》的佶屈聱牙不同。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春秋》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第二节史传文学
——以《左传》为中心
(史传与文学;史传文学成就及其影响)
一、《左传》与经学
《左传》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所记史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出13年(《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文末,附有鲁悼公四年的一则史事,所以有人断定《左传》记事截止鲁悼公四年。但是第一,《左传》记录哀公二十七年之后的史事仅此一条,据此很难说它记事一直到这一年;第二,进入战国时鲁国尚存,历哀、悼二公,但是二公在位年数不能确定,史家说法不一。因而鲁悼公四年究竟是公元前多少年,也很难确定,说法较多。所以,还是以《左传》记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较为合适)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第二节史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都是阐述《春秋》经的“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为古文,《公》、《谷》为今文。但由于《左传》记事详赡,文采生动,很少阐发《春秋》的“微言大义”,既不同于记事极其简括、类于“断烂朝报”(王安石语,见苏辙《春秋集解》引言)的《春秋》,也不同于阐发经义的《公》、《谷》,所以有人认为它与《公》、《谷》体制不同。例如: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左传》与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唐人赵匡:“《公》、《谷》守经,《左氏》通史,故其体异耳。”(见唐人陆淳《春秋集传纂例·赵氏损益例》)
。★朱熹:“《左传》是史家,《公》、《谷》是经学。”(《朱子语类》卷八十三)★甚至有人认为《左传》不传《春秋》,如晋人王接即说:“《左氏》辞义赡富,自是一家书,不主为‘经’发。”(《晋书》本传)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唐人赵匡:“《公》、《谷》守经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这种情形,本就是经今、古文学派的差别所在,不能因此断言《左传》不是“传”经的,更不能说它与《春秋》无关。(当然,今天已不把它及儒家典籍看作“经典”)
经今文学派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的政治家,《春秋》是他力图改制的工具,所以“微言大义”才是《春秋》的精魂所在;经古文学派则认为孔子是史学家,他“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所以《春秋》的价值在于它是上古珍贵的史料。(参见周予同《经今古文学》,文载《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这种情形,本就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二、关于史传与文学(或史传文学)的几个问题
1、事实上的双重性格
史传首先是历史著作,历史著作的首要要求是真实可靠,唯事实是载,为后人保留信实史料;同时,传统史传著作也有如此的实际情形:有许多文学性的叙述,如剪裁结构的故事化、场景和细节描写、人物言语(甚至心理)等。引发思考:历史著作文学化,是否应有的“常态”?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它的价值?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二、关于史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2、历史“科学”与文学“诗学”
一个太过复杂的问题!只请大家思考以下两点:
A、历史“科学”?历史著作能否记录真实的历史(原貌)?历史是可以回溯或者还原的吗?可以在相同的时空条件下被反复证明吗?
克罗奇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现象学的“意向性”。接受美学(解释学)的“期待视野”。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2、历史“科学”与文学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B、文学“诗学”?文学要不要“真实”?文学有无“真实”的特性?抑或“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而不归?
什么叫“真实”(有无统一的定义)?是否可以有“文学的真实”、“历史学的真实”以及其他真实?世界上有没有“真实”(有思维能力的主体眼中心中的世界;思想民主)?文学的“真实性”及其“诗性”表现在哪里?是否相互排斥?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B、文学“诗学”?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3、文史不分(交集)的传统
“科学性”与“诗性”的混沌,史学与文学的交融——非史非文,亦史亦文。传统文化所谓“文史(哲)不分家”的真相——文史交融的极限(事实如何?是否应该有个界限?)
问题的根本所在:人怎样思考?分析抑或混沌?逻辑抑或非理性?人能否弄清一个自在的“事实”?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3、文史不分(交集)的传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三、先秦史传的文学成就
(一)叙事成就
1、从几个概念看先秦史传叙事方式的多姿
A、“记事体”和“记言体”
“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礼记·玉藻》)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汉书·艺文志》)春秋末至战国史传的代表作品,记事有《左传》《国语》,记言则有《战国策》。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三、先秦史传的文学成就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B、“编年体”和“国别体”
编年体——《左传》国别体——《国语》《国策》
★“记事体”以叙述事件为中心,“谁做了什么事(过程)”,是它的核心;“记言体”以叙述人物言语为中心,“谁说了什么怎样说的”,是它的核心。“编年体”按时间叙事,“国别体”依空间叙事。叙事核心和角度的不同,决定了它们叙事方式(成就)的特色。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B、“编年体”和“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左传》:记事+编年《国策》:记言+国别《国语》:记事+国别
所以,《左传》记录一件相对完整的事情,一般会顺序地分散在不同的年份里。《国策》《国语》则相对比较集中。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左传》:记事+编年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2、全知视角
“全知视角”、“限知视角”是文学叙事学的概念,但是由于先秦史传具有明显的叙事文学性征,故可以用来说明它。事件的各方状况及进展过程、各种细节、人物对话和独白等。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
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2、全知视角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姜与子犯谋,醉而载之以行。醒,以戈逐子犯,曰:“若无所济,吾食舅氏之肉,其知厌乎!”舅犯走且对曰:“若无所济,余未知死所,谁能与豺狼争食?若克有成,公子无亦晋之柔嘉,是以甘食。偃之肉腥臊,将焉用之?”遂行。(《国语·晋语》四)
★《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质于秦》:起因、过程、细节。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姜与子犯谋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3、史料剪裁的故事性
★隐公元年的《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祭仲请约限、公子吕请剪除、伐京、母子大隧相见。
★宣公二年的《郑败宋师获华元》:狂狡反遭俘获、羊斟卖主、华元与城者斗口。★《战国策》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弹铗而歌、薛邑收债、巧为三窟。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3、史料剪裁的故事性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4、细节刻画★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晋公子重耳之亡》)
★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蓋可忽乎哉?”
(《苏秦始将连横》)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4、细节刻画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二)写人成就1、在特定环境(条件)中写人物性格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武子)遂弑之(指庄公)。……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指晏子的随从)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晏子不死君难》)
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二)写人成就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
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颍考叔为颍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穀?”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左传》僖公23、24年《晋公子重耳之亡》)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及楚,楚子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2、以人物的言行展示其性格
[例一]初,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请更诸爽垲者。”辞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烦里旅?”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于是景公繁于刑,有鬻踊者,故对曰:“踊贵,屦贱。”……景公为是省于刑。(昭公三年《景公欲更晏子之宅》)
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2、以人物的言行展示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例二]《战国策》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冯谖的“奇士”风采:
★自言无能无好——出场
★弹铗而歌——第一印象
★薛地收债——反常举动★营造三窟——奇计远虑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例二]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3、类型人物和多侧面性格
先秦史传多为类型人物,这是它们不及后代史传(如《史记》)之处。
《左传》如:不卑王侯的曹刿(庄公十年《曹刿论战》),机智勇敢的郑商人弦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秦晋殽之战》),忠心耿直而性情暴躁的先轸(同上),不卑不亢的知罃(成公三年《知罃对楚王问》),为政贤明的郑子产(襄公三十一年《郑子产相国》),爱民机智的晏婴(昭公三年《景公欲更晏子之宅》),阴险狡诈的郑庄公(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残暴昏庸奢靡的晋灵公(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等。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3、类型人物和多侧面性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战国策》如:没有是非立场、追名逐利的苏秦(见《秦策》《齐策》等),怒发冲冠、悲壮沉雄的荆轲(《燕策》三),不畏强暴、勇斗强秦的唐且(《魏策》四),正气浩然、以义服秦的鲁仲连(《赵策》三),耿介不阿、诤言直斥的颜斶(《齐策》四),朝秦暮楚的陈轸(见《秦策》、《楚策》等),阴险狠毒的郑袖(《楚策》四),寡廉鲜耻的秦宣太后(《秦策》二)等等。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战国策》如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但是,好的篇章也能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的多个侧面;有的甚至能够写出性格发展。
[例如]
僖公23、24年《晋公子重耳之亡》,叙述重耳历经十九年的流亡生涯,最终成长为一位心胸宽阔、胆识俱备、沉稳老练、深谋远虑的政治家。
狄:娶二女;卫:鞭打野人;
齐:以戈逐子犯;
曹:受飧反璧;楚:对答不卑不亢;秦:向怀嬴请罪;归国后:宽待寺人披、竖头须,旌表介之推。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但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三)理富文美的辞令
如《左传》僖公十五年《晋秦韩之战》写阴饴甥对秦穆公:
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不惮征缮以立圉也,曰:‘必报仇!宁事戎狄?’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不惮征缮以待秦命,曰:‘必报德,有死无二。’以此不和。”秦伯曰:“国谓君何?”对曰:“小人戚,谓之不免;君子恕,以为必归。小人曰:‘我毒秦,秦岂归君?’君子曰:‘我知罪矣,秦必归君。贰而执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怀德,贰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以霸。纳而不定,废而不立,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伯曰:“是吾心也。”改馆晋侯,馈七牢焉。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三)理富文美的辞令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再如僖公二十六年《展喜犒师》记展喜对齐孝公:齐侯未入境,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齐)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齐侯乃还。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再如僖公二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战国策》的辞令与《左传》有别。一是因为它记载的主要是纵横家言,故言谈多铺排恣肆;二是因为战国时世不同于春秋,刘向《战国策书录》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所以策士言谈多有顾忌,须讲究方法策略。如《赵策》四的“触龙说赵太后”,《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楚策》四“庄辛说楚襄王”等,均非直言进谏,而是各有其曲折委婉处。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战国策》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战国策》齐策一)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靖郭君将城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再如《齐策》三的“孟尝君将入秦”:今者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吾残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再如《齐策》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四)“情韵并美、文彩照耀”的《左传》和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战国策》
唐人刘知几:“左氏之叙事也:述行师则簿领盈视,哤聒沸腾。论备火则区分在目,修饰峻整。言胜捷则收获都尽,记奔败则披靡横前,申盟誓则慷慨有余,称谲诈则欺诬可见,谈恩惠则煦如春日,纪严切则凛若秋霜,叙兴邦则滋味无量,陈亡国则凄凉可悯。或腴辞润简牍,或美句入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若斯才者,殆将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闻,古今卓绝。”(《史通·杂说上》)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四)“情韵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言,清人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纵横之学,本于古者行人之官。观春秋之辞命,列国大夫,聘问诸侯,出使专对,盖欲文其言以达旨而已。至战国而抵掌揣摩,腾说以取富贵,其辞敷张而扬厉,变其本而加恢奇焉,不可谓非行人辞命之极也。”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战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四、先秦史传散文的文学影响(一)两种文风:A、“情韵并美、文彩照耀”的《左传》;B、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战国策》(二)对叙事文学的影响1、叙事的故事情节化(剪裁)2、视角多变(全知视角)3、在特定环境下写人(冲突)4、注重细节描写5、以人物的言行写性格6、类型人物和性格人物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四、先秦史传散文的文学影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思考与讨论]1、史传和文学各自的特性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2、史传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思考与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讲授提纲:第一节早期散文扫描第二节史传文学——以《左传》为中心一、《左传》与经学二、关于史传与文学(或史传文学)的几个问题三、先秦史传的文学成就四、先秦史传散文的文学影响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讲授提纲: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先秦散文创作的繁荣]
与诗歌不同,散文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及其他条件:首先是文字。我国早在三千三百多年以前的殷商时期(商代中后期),就已产生了文字。其次是书写工具(甲骨→青铜器→竹木简//锐器→铸刻→毛笔)。
当然,更重要的,是社会文化环境。“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多士》);“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礼记·玉藻》);“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汉书·艺文志》)——史官文化传统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孟子·滕文公下》)
——时世的促动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先秦散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第一节早期散文扫描★第一部历史文集——《尚书》
以记言为主的古史。《汉书·艺文志》说它原有百篇,孔子编纂并为之作序。这个说法大概不足信。秦火后,《尚书》暂绝。汉初出现了今、古文不同的传本。今文《尚书》29篇,是经师伏生所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古文《尚书》在汉武帝时出现,用古文字写定,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这16篇后来亡逸了。西晋永嘉之乱后,今文《尚书》散亡。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第一节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今存于《十三经注疏》的《古文尚书》有58篇,其中的33篇与汉代传本文字大抵相同(只有少数篇章的分合、定名不同),另外25篇都是东晋人的伪作。
清人孙星衍著《尚书今古文注疏》,广泛汲取前人考订成果,摒弃25篇伪作,将篇目重新厘定为29卷,大抵恢复了汉代《尚书》传本的面貌。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今存于《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文字古奥迂涩,所谓“周诰殷盘,佶屈聱牙。”(韩愈《进学解》)但也有少数文字比较形象、朗畅。例如:若颠木之有由蘗,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盘庚》)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洪范》)
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尚书》所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逸周书》
本名《周书》,《汉书·艺文志》著录有71篇,颜师古注引刘向说:“周时诰、誓、号令也,盖孔子所论百篇之余也。”东晋郭璞注《尔雅》引用它时始称《逸周书》,唐人李善注《文选》也沿用此称,可知《逸周书》向来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或逸篇。今存60篇(其中四篇残),另外11篇唯存篇目。《逸周书》的文字表现与《尚书》颇不相同。“观其属辞成章,体制绝不与百篇相似”(黄蚡《逸周书序》),倒是和春秋战国的史家之文接近。恐怕是春秋战国时人根据史料编纂而成的,非一时一人之作。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逸周书》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铭文
即铸刻于青铜器上文字,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商代已有十分简略的铭文,但只是到周代,才有较大发展。周代的铭文,多是记述战功、赏赐或者讼断等。一般都较简短,仅几十字;个别的较长,如《散氏盘铭》300余字,《毛公鼎铭》449字。
铭文文体与《尚书》相象,多为散文。但也有个别韵文,如《虢季子白盘铭》。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铭文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春秋》
鲁国的编年史(《孟子·离娄下》:“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它是以类似今天新闻标题的形式,非常简括地记录了鲁国及周王朝、其他诸侯国的历史事件,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
孔子修订《春秋》颇有深意,他以谨严的书法和微言大义,暗寓褒贬,表达他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维护统一等思想,语言准确而简明,与《尚书》的佶屈聱牙不同。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春秋》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第二节史传文学
——以《左传》为中心
(史传与文学;史传文学成就及其影响)
一、《左传》与经学
《左传》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所记史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出13年(《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文末,附有鲁悼公四年的一则史事,所以有人断定《左传》记事截止鲁悼公四年。但是第一,《左传》记录哀公二十七年之后的史事仅此一条,据此很难说它记事一直到这一年;第二,进入战国时鲁国尚存,历哀、悼二公,但是二公在位年数不能确定,史家说法不一。因而鲁悼公四年究竟是公元前多少年,也很难确定,说法较多。所以,还是以《左传》记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较为合适)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第二节史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都是阐述《春秋》经的“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为古文,《公》、《谷》为今文。但由于《左传》记事详赡,文采生动,很少阐发《春秋》的“微言大义”,既不同于记事极其简括、类于“断烂朝报”(王安石语,见苏辙《春秋集解》引言)的《春秋》,也不同于阐发经义的《公》、《谷》,所以有人认为它与《公》、《谷》体制不同。例如: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左传》与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唐人赵匡:“《公》、《谷》守经,《左氏》通史,故其体异耳。”(见唐人陆淳《春秋集传纂例·赵氏损益例》)
。★朱熹:“《左传》是史家,《公》、《谷》是经学。”(《朱子语类》卷八十三)★甚至有人认为《左传》不传《春秋》,如晋人王接即说:“《左氏》辞义赡富,自是一家书,不主为‘经’发。”(《晋书》本传)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唐人赵匡:“《公》、《谷》守经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这种情形,本就是经今、古文学派的差别所在,不能因此断言《左传》不是“传”经的,更不能说它与《春秋》无关。(当然,今天已不把它及儒家典籍看作“经典”)
经今文学派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的政治家,《春秋》是他力图改制的工具,所以“微言大义”才是《春秋》的精魂所在;经古文学派则认为孔子是史学家,他“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所以《春秋》的价值在于它是上古珍贵的史料。(参见周予同《经今古文学》,文载《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这种情形,本就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二、关于史传与文学(或史传文学)的几个问题
1、事实上的双重性格
史传首先是历史著作,历史著作的首要要求是真实可靠,唯事实是载,为后人保留信实史料;同时,传统史传著作也有如此的实际情形:有许多文学性的叙述,如剪裁结构的故事化、场景和细节描写、人物言语(甚至心理)等。引发思考:历史著作文学化,是否应有的“常态”?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它的价值?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二、关于史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2、历史“科学”与文学“诗学”
一个太过复杂的问题!只请大家思考以下两点:
A、历史“科学”?历史著作能否记录真实的历史(原貌)?历史是可以回溯或者还原的吗?可以在相同的时空条件下被反复证明吗?
克罗奇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现象学的“意向性”。接受美学(解释学)的“期待视野”。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2、历史“科学”与文学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B、文学“诗学”?文学要不要“真实”?文学有无“真实”的特性?抑或“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而不归?
什么叫“真实”(有无统一的定义)?是否可以有“文学的真实”、“历史学的真实”以及其他真实?世界上有没有“真实”(有思维能力的主体眼中心中的世界;思想民主)?文学的“真实性”及其“诗性”表现在哪里?是否相互排斥?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B、文学“诗学”?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3、文史不分(交集)的传统
“科学性”与“诗性”的混沌,史学与文学的交融——非史非文,亦史亦文。传统文化所谓“文史(哲)不分家”的真相——文史交融的极限(事实如何?是否应该有个界限?)
问题的根本所在:人怎样思考?分析抑或混沌?逻辑抑或非理性?人能否弄清一个自在的“事实”?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3、文史不分(交集)的传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三、先秦史传的文学成就
(一)叙事成就
1、从几个概念看先秦史传叙事方式的多姿
A、“记事体”和“记言体”
“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礼记·玉藻》)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汉书·艺文志》)春秋末至战国史传的代表作品,记事有《左传》《国语》,记言则有《战国策》。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三、先秦史传的文学成就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B、“编年体”和“国别体”
编年体——《左传》国别体——《国语》《国策》
★“记事体”以叙述事件为中心,“谁做了什么事(过程)”,是它的核心;“记言体”以叙述人物言语为中心,“谁说了什么怎样说的”,是它的核心。“编年体”按时间叙事,“国别体”依空间叙事。叙事核心和角度的不同,决定了它们叙事方式(成就)的特色。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B、“编年体”和“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左传》:记事+编年《国策》:记言+国别《国语》:记事+国别
所以,《左传》记录一件相对完整的事情,一般会顺序地分散在不同的年份里。《国策》《国语》则相对比较集中。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左传》:记事+编年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2、全知视角
“全知视角”、“限知视角”是文学叙事学的概念,但是由于先秦史传具有明显的叙事文学性征,故可以用来说明它。事件的各方状况及进展过程、各种细节、人物对话和独白等。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
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2、全知视角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姜与子犯谋,醉而载之以行。醒,以戈逐子犯,曰:“若无所济,吾食舅氏之肉,其知厌乎!”舅犯走且对曰:“若无所济,余未知死所,谁能与豺狼争食?若克有成,公子无亦晋之柔嘉,是以甘食。偃之肉腥臊,将焉用之?”遂行。(《国语·晋语》四)
★《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质于秦》:起因、过程、细节。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姜与子犯谋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3、史料剪裁的故事性
★隐公元年的《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祭仲请约限、公子吕请剪除、伐京、母子大隧相见。
★宣公二年的《郑败宋师获华元》:狂狡反遭俘获、羊斟卖主、华元与城者斗口。★《战国策》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弹铗而歌、薛邑收债、巧为三窟。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3、史料剪裁的故事性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4、细节刻画★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晋公子重耳之亡》)
★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蓋可忽乎哉?”
(《苏秦始将连横》)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4、细节刻画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二)写人成就1、在特定环境(条件)中写人物性格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武子)遂弑之(指庄公)。……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指晏子的随从)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晏子不死君难》)
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二)写人成就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
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颍考叔为颍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穀?”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左传》僖公23、24年《晋公子重耳之亡》)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及楚,楚子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2、以人物的言行展示其性格
[例一]初,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请更诸爽垲者。”辞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烦里旅?”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于是景公繁于刑,有鬻踊者,故对曰:“踊贵,屦贱。”……景公为是省于刑。(昭公三年《景公欲更晏子之宅》)
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2、以人物的言行展示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例二]《战国策》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冯谖的“奇士”风采:
★自言无能无好——出场
★弹铗而歌——第一印象
★薛地收债——反常举动★营造三窟——奇计远虑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例二]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3、类型人物和多侧面性格
先秦史传多为类型人物,这是它们不及后代史传(如《史记》)之处。
《左传》如:不卑王侯的曹刿(庄公十年《曹刿论战》),机智勇敢的郑商人弦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秦晋殽之战》),忠心耿直而性情暴躁的先轸(同上),不卑不亢的知罃(成公三年《知罃对楚王问》),为政贤明的郑子产(襄公三十一年《郑子产相国》),爱民机智的晏婴(昭公三年《景公欲更晏子之宅》),阴险狡诈的郑庄公(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残暴昏庸奢靡的晋灵公(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等。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3、类型人物和多侧面性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战国策》如:没有是非立场、追名逐利的苏秦(见《秦策》《齐策》等),怒发冲冠、悲壮沉雄的荆轲(《燕策》三),不畏强暴、勇斗强秦的唐且(《魏策》四),正气浩然、以义服秦的鲁仲连(《赵策》三),耿介不阿、诤言直斥的颜斶(《齐策》四),朝秦暮楚的陈轸(见《秦策》、《楚策》等),阴险狠毒的郑袖(《楚策》四),寡廉鲜耻的秦宣太后(《秦策》二)等等。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战国策》如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但是,好的篇章也能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的多个侧面;有的甚至能够写出性格发展。
[例如]
僖公23、24年《晋公子重耳之亡》,叙述重耳历经十九年的流亡生涯,最终成长为一位心胸宽阔、胆识俱备、沉稳老练、深谋远虑的政治家。
狄:娶二女;卫:鞭打野人;
齐:以戈逐子犯;
曹:受飧反璧;楚:对答不卑不亢;秦:向怀嬴请罪;归国后:宽待寺人披、竖头须,旌表介之推。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但第一编先秦文学[散文]
(三)理富文美的辞令
如《左传》僖公十五年《晋秦韩之战》写阴饴甥对秦穆公:
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不惮征缮以立圉也,曰:‘必报仇!宁事戎狄?’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不惮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岭南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启动仪式筹办服务合同协议书
- 2025含破碎锤挖掘机买卖合同书
- 2025咖啡粉批发合同
- 2025金属制品委托加工合同
- 2023三年级英语上册 Unit 5 Let's eat The first period第一课时说课稿 人教PEP
- 5 应对自然灾害(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
- 保母阿姨合同范例
- 人用工合同范例
- 上海检测合同范例
- 金属防水材料施工方案
- 颈复康腰痛宁产品知识课件
- 2024年低压电工证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 微电网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民航服务沟通技巧》教案第14课民航服务人员上行沟通的技巧
- 中国古代舞蹈史
- MT/T 538-1996煤钻杆
- 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100篇(及答案)
- CB/T 467-1995法兰青铜闸阀
- 气功修炼十奥妙
- 勾股定理的历史与证明课件
-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