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周测历史试卷_第1页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周测历史试卷_第2页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周测历史试卷_第3页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周测历史试卷_第4页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周测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试卷考试范围:1----4单元;考试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题2分,共70分。)1.“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里“重新建构”的本质是()A.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B.从强调礼治到重视法治C.从无序管理到有序管理D.从地方自治到中央集权2.《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记载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A.豪强势力影响了国家政权发展B.门阀士族发展成割据势力C.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3.对比分析下面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最能说明()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B.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逐步解决C.中央行政制度进行了调整D.西汉历代统治者积极开拓疆域4.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用儒家经义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量刑的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判断方式,董仲舒曾收集整理了232个案例,指导律吏,称《春秋决狱比》。这表明汉代()A.推行礼法并用B.关注人情冷暖C.弱化宗法观念D.强化法制体系5.唐太宗曾对门下省长官说,国家“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苞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唐太宗此言表明()A.国家治理有赖于严格执行国家制度B.人情的泛滥严重威胁唐王朝的统治C.三省六部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困境D.皇权的加强限制了官僚的议政功能6.武则天临朝称制期间,宰相中科举出身的只有韦思谦等四人。但到武则天称帝期间,仅明经、进士出身者就激增到二十人,占这个时期宰相总数的一半左右。这种变化说明了()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科举制度完善并成熟C.宰相职资发生重大变化D.世家大族进一步衰落7.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如汉代以六百石的刺史监察两千石的郡国相,唐代巡视各道的监察御史也仅为正八品。这种做法()A.保证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有效防范高级官员渎职C.以小驭大体现皇权至上D.兼顾行政与监察高效能8.汉朝时期各级吏员都要接受考课,郡国在每年年终时要派员赴京报告生产、税收、财务、户口、刑狱情况,并接受考课。尹湾汉墓出土的《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所记迁除实例约110多个,其中标明“以功迁”的有70多例,占65%。这表明此时()A.官吏升迁基本依据考课B.统治思想追求儒法杂糅C.官员选拔主要依据功绩D.治国理念渐趋务实功利9.秦汉时期,无论中央还是郡县的公文均要求乡里明文公布,民事告示要“明白大扁书乡市门亭显见处”非“令民尽知之”,刑事公告更是图形天下、布之于亭。这一制度()A.保障了统治秩序的稳定B.强化了基层社会的控制C.提高了文书行政的效率D.导致了权力中心的下移10.《唐律疏议》之“十恶”规定了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十种性质最恶劣的犯罪行为,并对每一种犯罪行为进行了详细解释,有的甚至还对犯罪行为的对象、方式、具体情形等进行了列举。这()A.体现法律的教化功能B.说明儒法思想的融合C.反映社会秩序的规范D.导致轻罪重罚的结果11.宋神宗年间,吕大均制定了中国最早的乡约——《吕氏乡约》,该乡约提倡礼俗相交、患难相恤、道德规劝。在陕西推行后,“关中风俗为之一变”,实现了社会的移风易俗、明礼劝善。这一现象说明()A.儒学道德教化功能的体现B.儒学提倡入世思想C.理学成为官方的主流意识D.理学思想的多元化12.宋朝在广州设市舶司,这是中国第一个专管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负责征收舶税。到南宋高宗末年,泉州、广州和两浙路市舶司的收入约占当时国家货币岁入总数的1/5。从材料可知()A.舶税在两宋时成为政府主要税收来源B.两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C.两宋之前中国对外贸易缺乏政府管理D.两宋时期中国商品经济繁荣13.今西藏博物馆保存有两方青玉印。两块玉印虽然形制不一样,但是印文都是以八思巴文拼写的汉字“统领释教大元国师”。元朝时期,中央政府曾赐予西藏众多僧俗首领各式印章。这说明()A.西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B.八思巴文成为唯一官方文字C.元朝民族交融逐渐加强D.元朝政府继续推行羁縻政策14.康熙帝认为:理藩院专管外藩事务,责任重大,“今作礼部所属,于旧制未合。嗣后不必兼礼部衔……”。后又以其名义晓谕吏部:“理藩院职司外藩王、贝勒公主等事及礼仪刑名各项……理藩院尚书照六部尚书,入议政之列。结合所学,下列关于理藩院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外藩事务包含军政民等各项事务②理藩院自康熙帝始归属礼部管理③属于中央机构且地位与六部相当④体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不断巩固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5.1861年,办理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总理衙门成立。1864年,美国人丁韪良将《国际法原理》译成中文,恭亲王奕䜣奏请出资助印。此书后以《万国公法》为名印行,规范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国际法被正式介绍到中国。这表明()A.清朝统治者固守“天朝上国”观念B.国际法的引入避免了中国主权丧失C.中国传统外交理念逐渐向近代转变D.清政府开始效仿西方实行以法治国16.民国初期,革命党领导人宋教仁称,中国已经由革命时期转入建设时期,同盟会应当实现由革命党到政党的转型,“世界上的民主国家,政治的权威是集中于国会的。在国会里头,占得多数议席的党,才是有政治权威的党,所以我们此时要致力于选举运动”。由此可知,宋教仁主张()A.组建政党内阁,维护革命成果B.树立政治权威,反对中央集权C.完善民主程序,建立共和政体D.实行分权制衡,提升议会地位17.中世纪早期的教会不仅收集、翻译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作品,编写史籍,还直接创办学校(况见表1)据此可知,当时()表1学校类型包括修道院学校和在主教驻节的大教堂兴办的大教堂学校开设课程“七艺”(古希腊、罗马的传统课程):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培养对象修士、教士和世俗人家的子弟A.欧洲的科技文化成就显著B.西欧思想解放运动促使基督教主动革新C.西欧的社会教育基础广泛D.基督教对西欧文化起到一定的传承作用18.1731年,英国政府实行税制改革,引起非议,沃波尔主要依靠王室支持,更换了政府官员,恢复了议会多数,渡过危机。对此,多年未能进入政府的卡特赖特感慨而言:“谁能得到国王的支持,谁就能蔑视一切!”据此可知,当时英国()A.国王违反了《权利法案》B.国王掌握最高行政权C.代议制度仍需不断完善D.责任内阁制已经形成19.法国雅各宾派统治时期(1793年6月2日一1794年7月27日),国民公会颁布法令,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地价在十年内付清;农村公有土地可按当地人口分配;无条件废除贵族、地主的一切封建权利。这些措施()A.推动了工业革命迅猛发展B.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精神C.标志着共和制度最终确立D.堵塞了君主派的复辟之路20.1793年,华盛顿遇到了一系列法律问题,他指令国务卿写信给最高法院大法官,要求他们提供意见。大法官回信说,经过慎重考虑,如果他们经不起诱惑而对与法庭职务无关的国家大事发表意见是不恰当的,因此拒绝发表意见。他们还提醒道,总统只是行政分支的首脑,宪法规定他只有权召集行政分支的官员,法官不归他管。这一事例表明的政治理念是()A.权力分立B.主权在民C.共和主义D.联邦原则21.关于拿破仑,褒贬不一。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曾在他的作品中写道:“的确,他(拿破仑)是从凯撒以来世界上曾经出现过的最伟大的人物,是亚历山大以来最令人震惊的人物之一。”而(俄)(1799—1837)普希金在《皇村回忆》中写道,拿破仑是“一个靠诡计和鲁莽上台的皇帝”,他上台的第一件事情便是“用凶恶的手举起血腥的宝剑”、“马上燃起新战争的可怕烽烟。”以下解读最为准确的一项是()A.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综合多人意见构建而成B.普希金与拿破仑是同时代人,评价更真实可信C.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考虑所处时代的局限性D.历史评价应以伦理观念和政治需要为出发点22.大陆法系各国普遍不承认判例的效力,禁止“法官造法”,限制法官解释法律。对行政权和立法权的监督也由至少在形式上不同于普通法院的机构来担任,由此,产生了独立于普通司法系统的行政法院。由此可见,大陆法系的国家()A.以成文宪法为唯一的判决根据B.行政干涉司法现象严重C.法官的权威性和创造性受限制D.司法判例没有参考价值23.罗马之前的习惯法是口耳相传,含混不清的。司法官使用习惯法时任意曲伸,平民深受其苦。《十二铜表法》的出现,使刑事诉讼中的定罪量刑和民事诉讼中的裁决有了确定和公开的法律条文作为准绳。古罗马法治上的这一变化()A.妨碍了罗马公民的自由B.说明《十二铜表法》是成文法C.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断D.表明罗马法已发展到完备阶段24.16世纪,欧洲新建了许多大学:在德国,路德派建立了马尔堡大学、耶拿大学、柯尼斯堡大学等;在瑞士,加尔文派创建了日内瓦学院等。这些大学以培养国内学生和使用本民族语言为主。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欧洲()A.教育摆脱了宗教束缚B.商品经济的发展C.民族国家的兴起D.封建王权的强化25.1808年5月3日,拿破仑的军队入侵西班牙,首都马德里近郊的民众奋起抗击。法军集体屠杀了上千名起义者。受此事件激发,西班牙画家戈雅作了画作《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此画可以从侧面解释拿破仑帝国走向末日的重要原因是()A.欧洲民族意识逐渐觉醒B.欧洲反法同盟的持续军事打击C.法国人民厌恶非正义的战争D.欧洲封建势力大于资本主义势力26.德皇亨利四世在与教皇的权力斗争中失败,被教皇开除教籍,1077年1月,德皇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亲往教皇居地卡诺莎堡请罪以求宽恕,史称“卡诺莎之辱”;1308—1378年,在法王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教廷被迫迁往法国阿维农城,连续7任教皇成为法王的“御用工具”,史称“阿维农之囚”。“卡诺莎之辱”到“阿维农之囚”反映了()A.社会生活实现由神性到理性的转变B.专制王权日益阻碍着资本主义发展C.欧洲民族意识加强和民族国家胜利D.宗教改革运动在法国取得成功27.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中写道:“根据一般规则:本人是处理自已事务的最佳裁断者,因而拥有发动战争之权力的人,乃是唯一拥有结和约之权力的人。由此推导,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材料的核心内容为()A.君主制定条约可以保证世界的和平B.强调了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体地位C.确认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D.开创了通过谈判达成协议来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28.二战之前,人权一直被认为是纯粹的国内管辖事项,很少受到国际法的制约。二战后《联合国宪章》增加了七项关于人权的条款,1948年联大又通过《世界人权宣言》,对《联合国宪章》人权条款作出权威解释。这说明()A.各国人权保护的权力已经转让B.二战后国家主权受到严格限制C.人权的国际保护得到一致认同D.人权保护上升为国际条约义务29.建国初期《中国建设》杂志刊登了许多外国读者的反馈。一位印尼读者表示“今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中国的少数民族是如何在人民政府的治理下享有和平和繁荣”。一位印度读者写道“在新中国少数民族是如何平等地享有全部自由,还享有自由的区域去实现进步和繁荣。”这些反馈直接表明外国读者()A.赞赏新中国的民族政策B.讴歌中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C.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认识到爱国统一战线的优越性30.建国初期,为了突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以及争取国际支持来加快经济建设,人民政府采取了只要承认新中国,就可以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通商贸易的举措。这一举措()A.突破了“不结盟”外交政策的束缚B.是对“一边倒”方针的灵活变通C.试图建设和平稳定的周边国际环境D.重视发展独立自主多边外交关系31.“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文件,下表反映出我国()年份文件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17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A.建国初期忽视环境保护B.日益完善民主管理机制C.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D.通过立法保护生态环境32.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中国周边外交战略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到“促进共同经济繁荣”的“经济外交”战略,还提出了“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的新周边外交方针。外交战略的转变主要基于()A.美苏两极格局结束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C.邓小平理论的指导D.推动建设利益和命运共同体3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潮,其中促成1972年建交高峰的因素包括()①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②中美关系开始了正常化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④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4.下图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它表明()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C.“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35.表2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任务的变化,这一变化()表21986年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1956年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2012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A.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发展B.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要求C.适应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D.推动了工作重心的转移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道题,共30分。)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国际法的起源可追潮到16、17世纪,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同时产生。1648年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确认了国家主权、主权平等的根本原则,确立了主权国家在国际法中的核心地位。伴随着殖民扩张,国际法中所包括的思想和价值被欧洲列强带到世界的其他地方。但中国等亚非国家非但没有成为国际法体系中正常的平等一员,反而随着主权被侵害不断沦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直到二战之后,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一整套国际规则体系,才逐渐成为整个国际社会的行为规则,构成了当代国际法。国际组织大量出现,使国际法中出现了全新的关于国际组织和机构的法律体系。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修改调整外国投资、开发和其他部分的国际法内容,国际法出现了一个新兴的分支——国际经济法。同时,还产生了许多国际法的新分支,比如航空法、外空法、国际环境保护法等。——摘编自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材料二中国坚定捍卫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以建设性姿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已参加了几乎所有普遍性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500多项国际公约和2万多项双边条约,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国际法治的坚定维护者和建设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契合当代国际法发展大势,为国际法指明了以人类为中心、以人类社会整体利益和共同的前途命运为依归的新的价值目标。——摘编自徐宏《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国际法发展的新特点,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中国在国际法体系中地位的变化,说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推动国际法发展的积极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