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复习参考题_第1页
马哲复习参考题_第2页
马哲复习参考题_第3页
马哲复习参考题_第4页
马哲复习参考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复习参考题试论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如何克服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实现社会历史研究中革命变革?答: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适应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吸收了人类几千年思想文化中的积极成果,特别是批判地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发展趋势,科学总结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一一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学说。马克思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这样唯心主义就从它的最好的避难所一一社会历史领域中被驱逐出去了。(对唯心主义的批判)马克思从实际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深刻批判了唯心主义对于社会劳力士的主观臆断,认为人们对社会认识的视野应该“从天国回到人间”,聚焦于人们的现实生活。社会认识的出发点应该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从事活动的人。人的生产与生活构成了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由此而产生了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交往方式,产生了市民社会、国家关系和意识形态等。“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了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坚持的基本原则?答: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第一:客观性原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利益标准,反对任何一种形式的主观主义。第二:主体性原则。要从人的自身的求真、求善、求美等内在要求出发,全面认识和评价社会历史客体,在真理认识、功能评价和审美追求的统一中把握人在社会认识中的自觉能动性。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第三,整体性原则。正确认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把对社会的研究纳入自然——社会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赋予社会认识活动以宏观的历史背景: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现实的、活动着的个人作为出发点,去把握社会的总体运动和结构;把各种分散的、零碎的社会现象看做是社会总体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各种社会要素的有序联系中揭示社会有机体的内在组织结构,特别要着力揭示生产方式在社会系统演变中的决定作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第四,具体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坚持具体地看问题,反对抽象地看问题。第五,发展性原则。以对现实的把握为基点,去回溯社会发展的历史、展望社会发展的未来。坚持发展地看问题,反对静止地看问题。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答:(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正确回答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主体与客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个人与群众等范畴之间的辩证关系,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彻底地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二)克服我国传统研究方式冲存在的经验性和思辨性的局限。怎样做到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1、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 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指导实践,回答实践提出的种种问题。3、 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人与人关系问题,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人与自身关系问题)怎样坚持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社会科学的基本使命和要求,就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社会科学的这种使命和功能反过来规定着社会科学的性质、方法及其发展态势。因此,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必须立足于当代社会科学与当代社会互动的实际,我们必须先确立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科学的、完善的、特色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一、 整体性原则。马克思在研究社会现象时深刻揭示了系统的整体性。由于社会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造成了彼此活动的限制、彼此属性的筛选以及某些功能的协同,由此而形成社会系统的新质态■---系统的整体性能。社会科学研究必须重视对社会的整体研究,阐明各社会要素之间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做到统筹兼顾,以使社会的各方面全面协调的向前发展二、 结构性原则。结构是系统中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社会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不但决定于要素的性质和功能,而且决定于要素之间的结构。社会科学研究必须重视对社会结构的研究,通过优化结构的设计促进社会整体的发展。马克思在研究社会规律的时候,非常重视社会结构的变化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在当代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结构性原则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个国家也会通过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现系统功能的优化。三、 层次性原则。层次是指在系统中不同组成部分依次隶属的等级关系。社会系统的不同层次既有共同的运动规律,又有各自不同的特殊运动规律,社会科学研究既要重视研究社会系统各个层次的共同规律,又要重视研究各个层次的特殊规律,再去爱共同性的特殊性的统一中研究系统。社会系统层次研究能够避免假话还原论的片面认识,达到系统各个层次协调有序,功能优化。四、 开放性原则。系统具有开放性,即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正是通过这种交换,使系统维持和更新自身的结构,从而实现无序向有序演化,如果系统的开放性受到破坏,不能正常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系统的结构就会混乱无序。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把每一个系统同它的环境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使自己有开阔的研究视野。改革开放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向对外开放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快速崛起。党和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当代世界发展大势,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系统开放性原则最出色的的运用。6.1、 追求物质利益,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原始动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覆盖社会各个领域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无不表现为具体的利益矛盾。利益问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伴随人类的始终。在社会主义社会,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利益矛盾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利益关系仍然深刻的影响着人类对待事物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利益分析法仍然是认识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2、 利益也是人们通过一定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社会需要。利益问题是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人类的全部活动都与利益和对利益的追求相关。经济利益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中满足人们经济需要的生产成果。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利益的重要性愈发体现出来。经济利益协调,指社会生活中不同个体,不同群体之间经济利益矛盾的协调和化解,它是维持政治、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础。和谐社会构建离不开对经济利益协调问题的研究。和谐社会与经济利益协调两者间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理念为经济利益协调提供理论支撑,经济利益协调是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代,实现经济利益协调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谐社会构建中,我国的经济利益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时期是一个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取向多极化、利益差别显性化、利益矛盾尖锐化的时期。由于生产力不发达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为根本原因,加上和谐社会构建中诸如分配机制的不健全、政策的不完善等体制原因,以及现阶段利益主体利益观念变化等思想原因,使得当前经济利益协调问题突出表现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宏观、微观经济利益矛盾。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提高党的利益协调能力。提高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利益协调这个关键所在。运用阶层分析法分析如何对待社会当中“阶层固化”的现象?答:阶层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同一阶级内部按照不同的经济地位和相关标准划分成的社会群体。其二,是指按照某种特定标准如谋生方式,从业范围,社会地位等而区分的不同的不同社会群体。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社会阶层结构。同一社会阶层的人,由于经济地位,社会地位,谋生方式,从业范围接近,会产生共同的利益诉求,利益关切和利益驱动,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由于利益诉求,利益关切和利益驱动存在差别,因而也会产生阶层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要重视阶层分析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阶层分析方法一一这一正确的阶层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的阶层分析方法,要求科学地分析各阶层的形成过程,分析各阶层的经济地位,思想状况,政治主张,利益诉求;分析各阶层的利益矛盾,力量对比及其变动趋势,分析社会阶层的现状,历史及其社会影响,寻求有效化解各阶层间利益矛盾与利益冲突的途径和方法。“阶层固化”是指社会阶层正常流动受阻的情况。通常意义下,竞争和分层都是正常的社会现象,由于社会成员个体能力的差异,一部分人在竞争中势必处于优势,并享受相对较多的社会产品,因为这部分人凭借能力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且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更多的贡献,在这样的逻辑下,社会结构和阶层之间的流动是正向的,只有竞争和创造得到了鼓励,社会才能发展,而“阶层固化”阻碍了这一进程的顺利进行,“农民工二代”、“贫二代”、“富二代”、“官二代”、“垄二代”的出现,使得社会底层阶层的人们往中层上层流动的难度日益加大,贫富差距日益严重,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对立日益显著,为社会的稳定埋下了不安动荡的种子。面对“阶级固化”现象,首先,我们的基本立场和态度就是要打破这种“固化”的状态;其次,我们应当将其看做“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把它当做同一阶级内部由于利益矛盾斗争发展的不均衡所引发的的正常现象。最后,解决这对矛盾的基本方法就是通过改革,如改革我国政治体制,杜绝“官二代”现象,改革社会经济制度,减少“富二代”群体规模,改革教育制度,使其公平的砝码向更多寒门子弟倾斜,让这些寒门子弟有更多挤上社会中上阶层的机会。让机会之门,公平之门,正义之门向社会每一个人敞开。如何理解社会历史过程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连续性与非连续性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非连续性是指新与旧之间的区分和界限,而历史的特点就在于它是新与旧的活生生的不断交替。所以,在谈论历史之为历史的特点时,首先应该肯定的是非连续性。如果没有非连续性,即是说,如果没有新与旧的差别与更替,一切都凝固不变,那也就不可能有历史。但是,另一方面,历史的非连续性本身就包含连续性。历史的发展并非某种故步自封的东西按原样再现和重演,历史上过去了的东西总是在后来的或今天的新情况下以新的角色出现,这新角色之新不是在外表上“贴金”,而是生命的新生,是一种创新。历史上新与旧的交替、更换(非连续性)同时又是对新旧间界限的冲破和新旧间差异的融合,而这正可以叫做连续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另u,这种情况表现在历史上就是古和今、旧和新之间的差别和界限,这也就是历史的非连续性。历史上的古和今、旧和新虽不相同而又彼此相通相通的关键也在于超越,即超越古与今之间的距离、拆除新与旧之间的藩篱,具体地说,即冲破古以达于今,冲破旧以达于新,这也就是历史的连续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流变的历史整体观。这也就是说,历史的连续性是对非连续性的超越,历史的整体观是靠超越历史的非连续性而形成的。显然,这样来理解的历史连续性完全不是什么恒古不变的相同性或同一性,不是什么可以完全复制、照样再现的“宗”,而是古今新旧之间的相通相融。如何理解社会历史过程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答:1.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和选择性。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力量,都是以往活动的产物。历史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有无数个交错的力量,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这个结果可以看做一个座位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社会的发展是自觉的,有意识的,包括选择实践目标、时间手段、实践方法等。社会发展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发展的形式之一是从自在形式到决定性到统一性。表现为从原始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发展的形式之二是从自为形式到选择性到多样性。表现为可以超越某一或几种社会形态的发展。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体现了决定性和统一性;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选择性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和多样性。主体选择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就是合目的性与和规律性的统一。试举例说明研究社会历史过程的若干重要方法。(一) 历史主义的方法尊重历史的实际,注意历史的演变,以是否推动历史的进步作为判断考察对象的价值标准。(二) 科学预见的方法包括三个环节:把握事物固有的客观规律;具体地了解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三)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历史的方法:对事物历史的考察逻辑的方法:对事物发展的内部逻辑关系的分析如何理解“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首先,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主要依据只能是人的社会生活,同时人类自身的区别,如古代人与现代人、资本家与工人的区别也只能是人的社会生活,而不是在于人的自然的生理的特质。其次,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是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在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形成的。适应于生产实践的需要,人们不仅结成了生产关系,而且形成了政治关系、思想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第三,人的本质的具体性、历史性。“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规定,不仅表示它的客观性,而且表示着它的变动性、历史性,就是说它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因此必须对人的社会关系做具体的历史考察。怎样运用科学方法评价历史人物?1、 阶级分析法2、 历史分析法3、 辩证分析法试论述科学发展观是价值需求与科学规律的统一,并批判“大跃进思维”现象。科学发展观是价值需求与科学规律的统一这个问题要从休谟难题开始说起。能否从“是”中推出“应该”的休谟难题一直备受争议,从价值认识论的角度对其分析,将“是”和“应该”各自作“科学认识”和“价值认识”的二分我们发现:从价值事实的“是”中,推不出科学规律的“应该”来或从价值的“应该”中,推不出科学的“是”来。而科学发展观是价值需求与科学规律的统一。任何以价值需求凌驾于科学规律之上都是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在现实生活中极易造成浮躁心态和急功近利行为。我们应从如下三个方面理解科学发展观:其一,科学揭示的事实或科学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谓科学的发展观就是尊重科学的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它强调科技、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一致,强调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生活改善、人文提升的系统发展,这种发展观是符合科学精神、尊重自然规律、关切人类幸福的思维方式。其二,人的活动以价值性原则为先导,凸现的是人的价值主体性。所谓价值性原则就是人类总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其三,价值需求不能凌驾于科学事实之上。科学揭示的事实或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态度和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可以依靠科学手段实现价值目的,却不能让科学臣服于人的价值目的、受人的价值需求所左右。在人类历史上,许多不合人道的反科学事件都是以价值需求凌驾于科学真理。如,因为数学妨碍信仰,希腊女数学家希帕蒂娅惨遭杀害,罗马统治者用蚌壳将她活活刮死;1553年10月27日,西班牙生理学家、医学家塞尔维特(michaelservetus)因为反对加尔文教的“三位一体”学说,而被处以火刑;1623年6月23日,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因为因为支持哥白尼学说而被罗马天主教判终身监禁;同样因为坚信“日心说”的布鲁诺被教皇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当价值需求强暴科学事实,就会导致许多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情出现。科学发展观是价值需求与科学规律相统一的表现。与科学发展观相反,在实践活动中忽视客观规律、忽视社会发展的系统性特征和综合性变化,追求过高、过快的指标和效果的思维习惯常常被称为“大跃进式”思维。如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在经济建设中提出的“大干快上”、“多快好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钢铁元帅升帐”等;科学研究中的“多出成果,快出成果”;人才培养中的“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教育发展中的“高学位普及”;工程建设中的“要把献礼工程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等等,这些都是让科学的“应该”服从于价值的“是”,以价值需求压制科学事实,忽视科学本质和客观规律的表现。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要求?P69人类社会的客观性和价值性不是分立的,而是融合在一起的。社会事实都是蕴含着价值的事实,社会价值都是依托于事实的价值。要对社会现象深刻把握,就要结合科学性和价值性。社会科学研究所要达到的“正确”,不是单纯认知意义上的真假、对错。还包括价值观的是非、对错。社会科学理论总是体现着认知和评价、对象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统一。社会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在于,人们各有自己的利益和目的,这之间既有一致或相容之处,又有矛盾甚至对抗之处。同时,一定的个人与个人所属的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等多种矛盾形式出现。理解社会评价及其标准的运用。P72下(一) 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核心问题是,必须破除离开生产力来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念”。“离开生产力标准,用抽象原则和空想模式来裁判生活,只能败坏马克思主义的声誉。”“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标准就更加具有直接的决定意义。”(二) 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如果不把人民利益而把某些“精英集团”的利益作为检验改革的最高标准,就会导致“以民为本”演变成“以官为本”,最终会危害改革开放的美好前景。(PPT内容)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见P76——P79一、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一) 哲学视野中的“世界历史”(二) 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三) “世界历史”的两重性正确理解经济全球化积极性和消极性。经济全球化形成了全球性市场,为各种生产要素和各种资源的全球性流动和合理配置、为科学技术成果的世界性普及和广泛应用、为先进管理经验和现代交往规范的世界性扩散和借鉴提供了可能并日益转变为现实,从而使得科学技术创新、管理方式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了人类财富总量的迅速发展。但是,经济全球化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矛盾。其一,国际性剥削造成世界范围内的两极分化。发达国家借助其制定国际贸易规则的主动性、资金优势和高科技优势,在自由贸易旗号下对发展中国家大肆进行剥削和掠夺,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陷入债务危机与贫困,形成了世界性的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两极分化。其二,信息鸿沟日益加深。发达国家垄断了技术贸易和各种信息资源,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贫困、教育落后、人才流失严重。信息鸿沟制约了发展中的发展能力,使世界发展的不平衡性持续扩大。其三,一些西方国家为了各自利益,利用金融、意识形态和其他手段,插手甚至直接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事物,激化了这些国家的内部矛盾以及与发达国家的矛盾。其四,“全球化”日益严峻。资源短缺、生态危机,既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体现,更是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导致的结果。其五,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交互作用,环节众多、规模巨大,产生了全球性的经济不确定性和巨大风险。世界历史理论有何方法论意义?1、 以世界眼光观照当代社会发展市场经济的全球性扩展,使各个国家都处于世界范围的开放和竞争之中,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应用使得产业结构、生产组织方式、管理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以计算机网络为标志的信息革命根本改变了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和知识增长方式,使得每个人都能够直接面对人类文明的全部成果,实现个体与类的双向互动;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全球性问题”和全球性风险也需要全球合作才能解决;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积极开放、参与国际合作、融入世界潮流成为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世界性眼光、开放性心态思考自身的发展问题,深入研究经济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政治发展与政治多极化、文化交流与文化多元性等问题,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2、 正确理解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全球化与民族化的矛盾,在不同时代有不同表现。西方发达国家在历史上对落后民族的侵略和掠夺,使得落后民族内部必然产生维持原有民族特色动力。在后殖民时代,现代化得到落后民族的认同,发达国家则普遍放弃暴力殖民,转而采取文化殖民主义的方式,全球化与民族化的矛盾呈现出非常复杂的情况,既有先进与落后的矛盾,也有普遍主义与特殊注意的斗争,还有同质化与多元化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在发达国家之间同样存在。我们需要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优势与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经验结合起来,根据本国国情和经济全球化的特点,积极探索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创造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