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的小农变迁_第1页
华北地区的小农变迁_第2页
华北地区的小农变迁_第3页
华北地区的小农变迁_第4页
华北地区的小农变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北地区的小农变迁

及其振兴的关键问题

一、华北地区小农社会的历史流变华北地区,就自然地理分区上讲,一般指秦岭-淮河线以北、长城以南的中国的广大区域,地理上的气候学的现代华北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政治上包括京津冀晋内蒙中部等,其中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北方经济规模大而有活力的地区。小农经济地主制中央集权的国家华北经济区的兴衰与王朝的兴衰是相互吻合的其成周期的三阶段是:

1.华北平原村庄史可追溯到14世纪末元明交替时期:部分村庄是明太祖(1368-1398)大力鼓励垦荒并向华北移民;部分村庄起源于燕王(1403-1434)夺取政权之后的永乐时期,其祖先来自于山西洪洞移民。2.明清嬗变之际:的战争使华北平原上广大地区的人口减少,直隶、山东的可耕地荒芜了1/3。清朝政府实施扶持小农经济、抑制大庄园扩张的政策。清初是又一个移民的、村社组合的一个重要时期。3.清末民国之际:土地所有权与行政-司法-军事权分开的地主制,国家机器同时需要小农经济和地主制,保证地主阶级的收租权,获得生产剩余,科举制吸纳国家需要控制大量分散而封闭的村庄,通过科举制度的晋升机制换取村庄领导阶层的忠诚

二、中国历史上相对稳定的农业社会特点,及华北小农社会兴衰的周期性特点中国没有阶级,有的只是职业分殊,中国旧的社会结构就是:伦理本位、职业分立

三、清末与民国时期(1900-1942):经济全球化、地方政府军事化等背景下的国家与村庄关系及上世纪20-30年代乡村建设的由来

地方政府军事化和现代化,财源、政府权限扩张,设立现代警察及公立学校;县政府财政主要源于田赋的附加税项,实征税额是法定税额数倍;国家机器不能将正式官员和权力直接伸入到县以下;农民的赋税负担加重,对新加税项不满,促使村庄共同体进一步分裂;武装斗争和村庄权力真空促使地方恶霸与村级恶棍的崛起。以前的乡村乡绅蜕变为“赢利型经纪”。以“乡村为本位”的传统城乡关系,分化为乡村分化、盗匪横行的城乡对立、断裂关系。

这正是解放前华北乃至全国农村大规模动荡的结构性基础,也正是二十年代乡村再组织和再建设的两种力量的宏观背景。由美国教会组织的华洋义赈会在华北开展的合作社运动,到30年代成为国民党农村政策的组成部分;晏阳初先生的定县试验也在这个时期。国共合作期间两党合作所建立的合作组织通过农协探索新政治秩序,通过合作社探索新经济秩序,这些试验直接联系着延安时期和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的乡村建设和改造的实践半正式的基层治理实践四、中国共产党面对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在民族国家工业化的压倒性目标面前,建设乡村、治理乡村问题只能是一个次要矛盾、派生问题、重要手段,这是规律。(1949-1978;1978-2008)早期共产党用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动员方式,打土豪分田地、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形成斗争与暴力革命的工农联盟取得政权;又以人民公社集体化与城乡二元制度设计,成功地稳定乡村汲取剩余的方式,完成了锻造一个民族国家工业化的基本健全主体体系的历史使命;又以改革开放市场化方式,继续工业化城市化的制度变迁大跃进,以致于有学者说——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乡村解体重新开始,而国家权力在基层的内卷化也无法抑制地重新开启。中国的城市和乡村、农业和工业已经断裂,而且这个趋势很可能无法逆转。“三农”问题成为国家政权重中之重的问题。

半正式的基层治理实践五、振兴乡村的关键问题:党政主导下的集中力量办大事与群众路线的真实践行中国能达到现代化期阶段并成为世界强大经济体的真实奥秘:以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与现代化的赶超战略相结合,形成包括群众路线在内的三大法宝或法器,从而形成相当成功的政治总动员。比如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历史性地形成“锦标赛体制”进入地方政府相互竞争资源和政策的时期,这在县乡之间形成了压力型体制,上级政府通过制定经济发展和政治任务等指标层层下压,从而使乡村两级组织的运转处于压力型体制状态。

“传统的绅士为了他在政治结构中的特殊作用不能进入行政结构,他一旦走了进去,唯一的自下而上的轨道就淤塞了。”杜基层治理结构基层治理策略基层政权行为角色基层治理的绩效压力型体制软硬兼施经纪人农民负担问题目标管理责任制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代理人乡镇企业的发展锦标赛体制运动式治理经营者国家建设成就与问题:激进现代化目标与体制下的基层治理模式六、对群众路线方法的经验梳理与理解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颠覆了中国政治传统中的精英史观。群众路线,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既是意识形态合法性的来源,也是国家建设与治理的主要手段。群众路线能否有效发挥作用,有赖于群众观点与群众工作方法的有效衔接。群众路线内部集中与民主之间,官僚制与群众动员之间是矛盾的结合体,新中国成功的国家建设表明,表明这一治理方式是成功的。群众工作方法的成功,有赖于强大的群众观点。

在长期的国家建设过程中,群众路线逐渐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三大工作机制——简约治理、中心工作和综合治理

半正式的基层治理实践对群众路线之综合治理与专门工作的历史追溯在陕甘宁边区时期,马锡五审判方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法工作中的群众路线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手段,其核心便是由“党委领导,全党动员,群众动员,统一计划,统一行动”构成的综合治理思想;1951年,毛泽东同志在修改第三次全国公安会议决议时写的几段指示指出,镇压反革命必须实行党的群众路线:“全国各地已经实行的有效的工作路线,是党委领导,全党动员,群众动员,吸收各民主党派及各界人士参加,统一计划,统一行动,严格地审查捕人和杀人的名单。”60年代初期,枫桥经验费孝通: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是依靠“双轨政治”进行的,“表面上,我们只看见自上而下的政治轨道执行政府命令,但是事实上,一到政令和人民接触时,在差人和乡约的特殊机构中,转入了自下而上的政治轨道,这轨道并不在政府之内,但是其效率却很大,就是中国政治中极重要的人物——绅士。”黄宗智:

“集权的简约治理”,中华帝国时期的司法实践、税务管理及行政实践等领域的证据表明,政府与社会的关键性交汇点的实际运作,寓于半正式行政的治理方法、准官员的使用以及政府机构仅在纠纷发生时才介入的方法。现代国家政权建设冲破了这一机制,自上而下的政治轨道延长了,“拆除”了政治双轨,基层行政僵化。“传统的绅士为了他在政治结构中的特殊作用不能进入行政结构,他一旦走了进去,唯一的自下而上的轨道就淤塞了。”杜群众路线所内含的综合治理思想,既有集权的成分,强调“党委领导”,又有简约治理的成分,强调组织群众。七、馆陶特色小镇建设的政治逻辑经验,即真实地贯彻了党政主导下群众路线的宝贵精神总体设计:按照“乡村风情城市品质”的目标要求,和“六位一体”的运行模式,依靠“尊重民意、留住乡愁、做强产业、改造提升”的做法,打造“无处不精致、无处不精细、无处不文化”的特色小镇。整合资源进行组织或制度创新: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有机结合,经济教育文化生态社会建设有体系地相结合,经济三产业有体系地相结合。如,政府的基础公共设施建设职能;县委县政府对其下属各局委、对各村的有效动员和制度创新;对外来创业者或商启在特色小镇事业中的政治动员,,,有效带动和正外部效应:本村本地创业者与外来个体户、分店类型外来商户;社会一切资源条件与力量。对美丽乡村建设人才培养的政治经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