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质学地质学(geology)研究地球物质的形成、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几十公里厚的地壳。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不断发展,地质科学的研究手段也更加先进。按研究的主要任务不同分:(1)研究地壳物质成分及成因和变化规律的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等;(2)研究地壳结构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特征和发展规律的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地质力学、地貌学等;(3)研究地壳的形成历史和演化规律以及古生物的古生物学、地史学、地层学等(4)研究地质工程特性和地下水运动对地质作用的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等;(5)研究地质调查和勘探的理论与方法的地球物理勘探、遥感技术、钻探学等。工程地质学(engineeringgeology)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与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如建筑区的区域稳定、地基稳定、边坡稳定、坝库区的渗漏和渗透变形、水库的坍岸和浸没、地下硐室的围岩稳定等,对这些问题都要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工程地质条件予以论证,作出正确评价和预测,以便为选定最好的建筑地点、工程的合理设计、顺利施工和正常使用提供地质依据。土质学(scienceofengineeringrock;soilscience)亦称“工程岩土学”。研究岩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及其形成和变化规律的学科。主要研究:(1)岩土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以及物理和力学性质;(2)岩土的成因及其变化;(3)岩土的区域分布规律的特征;(4)改良岩土工程地质性质的各种方法和原则。水文地质学(hydrogeology)研究地下水的学科。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埋藏条件和运动规律、物理性质与化学成分以及怎样寻找地下水、评价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防止地下水的危害等。可分为普通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地下水普查与勘探学、地下水资源学、矿床水文地质学、环境水文地质学和区域水文地质学等分支学科。近年来,水文地质学在地下水资源评价和管理,环境水文地质方面取得迅速的发展。地貌学(geomorphology)亦称“地表形态学”。研究地球表面地形起伏形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的学科。地表的形态多种多样,规模差别很大,宏观的涉及大陆和海洋,微观的如溶蚀孔穴和沙丘等。可分为动力地貌学、气候地貌学、构造地貌学和应用地貌学等分支学科。其中动力地貌学研究的历史较久,涉及面较广,如河流、岩溶、海岸、冰川、冻土和风沙等,对各项工程建设都有直接关系。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需要,地貌学研究已向构造地貌学和气侯地貌学两方面深入发展。地貌学在河道与港口整治、水利工程及道路选线、农田水利规划及地质找矿等方面的应用已取得显著成效。地壳(crust)地球表部的一层固体硬壳。由松散的沉积物和固结的岩石所组成。地壳的厚度变化很大,现多以南斯拉夫学者莫霍洛维奇(AndrijaMlhorovicic,1857~1936)命名的间断面(简称莫霍面)作为地壳的底界。按厚度、岩石成分和位置不同,可分为大陆型地壳和大洋型地壳两种。大陆型地壳具有三层结构,从上到下依次为沉积层、花岗岩层(硅铝层)、玄武岩层(硅镁层),平均厚33km,中国青藏高原厚达60~80km。花岗岩层与玄武岩层分界的界面,称康拉得面。大洋型地壳花岗岩层完全缺失或很薄,平均为7.3km。地壳表层是工程建筑的场所,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它时刻在不断的发展、演变中,有的可直接感觉到,如火山喷发、地震等;有的却要经长期地质年代的演变,如高山被夷平、海陆变迁等。大陆漂移理论(theoryofcontinentaldrift)解释地壳结构和地壳运动的一种假说。1912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LotherWegener,1880~1930年)提出。认为在古生代,地球上只有一块陆地(称为泛大陆),而周围是原始的海洋,因受到引潮力和离心力的作用,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若干块体,而这些花岗岩质陆地漂浮于玄武岩质基底上,并不断漂移。美洲大陆脱离欧亚非古大陆西移形成大西洋;非洲大陆与南亚次大陆分离形成印度洋,南极洲和大洋洲大陆脱离亚非古大陆形成今日南极洲和大洋洲。大陆漂移时前缘受阻造成褶皱山系。其基本观点是驱动大陆漂移的力产生于地壳的水平运动。它对后来的大地构造理论如地质力学和板块理论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海底扩张论(spreadingtheoryofsea-floor)解释地壳结构和地壳运动的一种学说。通过对海底岩石磁性的测量,发现各大洋中间海岭(中脊)两侧的地磁异常带是对称的。由此美国地质学家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假说:大洋海岭是新地壳的产生地带。海岭高峰被中间谷分成两排峰脊,中间谷则为地壳张裂的结果。地壳下面熔融的岩浆沿裂谷上升、凝固而生成新的地壳条带,同时向两侧推移老的地壳条带即所谓海底扩张。这一假说为板块理论奠定了基础。地质作用(geologicalfunction)由自然力所引起的地表形态以及地壳物质的成分与结构变化和发展的作用。按营力的来源不同,分外动力地质作用和内动力地质作用两种。前者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能等),主要作用于地壳表层,包括风化、剥蚀、搬运、沉积作用等。后者来自地球内部(温度、压力等),作用于整个地壳内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岩石的变质作用等。造岩矿物(rock-formingmineral)组成岩石的矿物。矿物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结晶态的天然单质(如自然金等)或化合物(如方解石、方铅矿、重晶石等)。目前已知的矿物约有3000种左右;而主要的造岩矿物仅30多种,如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方解石、高岭石等。按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变质矿物等。按在岩石中的含量可分为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和副矿物。在岩石的鉴定、分类和命名上,造岩矿物的含量起着决定的作用。如黑云母片岩,主要矿物为黑云母、石英,次要矿物为长石、绿泥石等,如含有特征变质矿物,例如十字石,便可命名为十字石黑云母片岩。矿物(mineral)见“造岩矿物”。岩石(rock)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一股指已胶结的坚硬岩类,有时也把自然形成的松散物质(砾、砂、泥及火山灰等)包括在内。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是工程建筑的基础。对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应着重研究:岩石与水作用的性质,即岩石的抗冻性、溶解性和膨胀性等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软弱岩石对工程稳定性的影响。基岩(bedrock;solidrock)陆地表层中的坚硬岩层。一般多被土层覆盖,埋藏深度不一,少则数米到数十米,多则数百米。基岩由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火成岩)中的一种或数种岩类组成,可作大型建筑工程的地基。覆盖层(overburden)覆盖在坚硬岩石上的松散土石体。多为近代的砂、砾石、粘土、黄土、淤泥、碎石、风化残积物以及堆渣、回填土等。分布于坡麓、河谷、盆地、平原等地形低洼处,厚度不等,从数米到数十米,甚至数百米。与基岩相比,由于其物质组成和结构构造复杂,工程地质性质多变,随地而异。一般含水较多、力学强度较低,可作为土石坝(闸)和轻型建筑物的地基。岩浆(magma)地壳深部一种富含挥发成分的复杂硅酸盐炽热熔融体。按化学成分,可分为基性岩浆和酸性岩浆两类。前者富含铁、镁氧化物,而钠、钾氧化物和硅酸含量则较少,粘性小、流动性大。后者富含钠、钾氧化物和硅酸,而铁、镁氧化物含量则较少,粘性大、流动性小。岩浆遇到地壳薄弱地带,即侵入地壳内(称侵入作用),甚至沿岩层裂隙喷出地表(称喷出作用)。从岩浆形成、活动直至冷凝的全部地质作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岩浆作用(magmatism)见“岩浆”。岩浆岩(magmaticrock)亦称“火成岩”。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后冷凝而成的岩石。是组成地壳的主要岩石。可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前者由于在地下深处冷凝,故结晶好,矿物成分一般肉眼即可辨认,常为块状构造:按其侵入部位深度的不同,分为深成岩和浅成岩,后者为岩浆突然喷出地表,在温度、压力突变的条件下形成,矿物不易结晶,常具隐晶质或玻璃质结构,一般矿物肉眼较难辨认。沉积岩(sedimentaryrock)亦称“水成岩”。由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沉积物经胶结而成的岩石。原来的岩石在常温常压的条伴下,经风化形成松散物质,通过剥蚀和搬运,在一定地点沉积或沉淀下来,再经胶结压实而成坚硬或半坚硬的岩石。具有层理构造,富含化石。按成因及物质成分,可分为碎屑岩、粘土岩、化学沉积岩和生物化学沉积岩。沉积岩占整个地壳体积的5%,但在地壳表层出露的面积却占75%,从统计资料得知,沉积岩的分布占中国总面积的77.3%。研究沉积岩的形成条件、结构、构造及其特征,对工程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变质岩(metamorphicrock)地壳中先形成的岩石受变质作用影响而变成的新岩石。因物理、化学条件(如温度的改变、压力等),使原岩内部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变化而形成。例如石灰岩因温度的增高可形成大理岩。按原岩的不同分为正变质岩和副变质岩。前者由岩浆岩变质而成;后者由沉积岩变质而成。常见的变质岩有片麻岩、片岩、千枚岩、板岩、大理岩、石英岩、矽卡岩等。变质作用(metamorphism)岩浆岩或沉积岩在高温高压和化学活动性流体作用下,改变形成时的物理化学环境,引起岩石结构、构造或矿物成分的变化和过程。引起变质的主要因素有热力(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热力主要来源于地壳深处的地热、岩浆热、地壳运动的动能转换热以及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热。压力来源于上覆岩层的静压力以及地壳运动引起的动压力。化学活动性流体来源于岩浆及地球深处的高温流体。变质作用类型有气成热液变质、接触变质、动力变质和区域变质等。接触变质带(contactmetamorphiczone)亦称“接触变质圈”。发生于岩浆侵入体周围呈环状分布.宽度不等的变质带。岩浆侵入体愈大,所含溶液与气体量愈多,变质带就愈宽。围岩变质程度与侵入体的距离有关,距离愈远变质程度愈小;还与岩浆及围岩的成分有关。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处的岩石常较破碎,裂隙发育,透水性较大,故岩石强度较低。修建水工建筑物时应采取防渗加固措施。岩基(batholith;batholite)深成岩浆岩侵入体的一种。岩浆在地壳深处形成的规模巨大的侵入体。出露面积常超过100km2,与围岩的接触面呈不规则状。如中国的秦岭、南岭等都有花岗岩岩基分布。规模较小的称“岩株”。在形成过程中,因处于地壳深部,岩浆冷凝速度慢,岩石中矿物结晶程度好,颗粒均匀,性质均一,力学强度高。常是各种建筑物适宜的地基。岩床(sill)浅成岩浆岩侵入体的一种。岩浆沿着沉积岩层的层面侵入,流动铺开,形成厚度较小而横向分布较广的侵入体。厚度从几十厘米至几百米,而分布面积可达几百平方公里。由于基性岩浆的粘度小,流动性大,故范围较大的岩床常由基性或超基性岩浆形成。岩盖(laccolith;laccolite)亦称“岩盘”。浅成岩浆岩侵入体的一种。岩浆侵入上部岩层后,使岩层隆起,呈蘑菇形的侵入体。一般直径3~6km,厚度可达1000m。常是粘性较大的中酸性岩浆沿着层面或片理面侵入后,因不能很快流动,聚集隆起而成。其分布范围较大,岩性较均一,故是良好的建筑物地基。岩脉(dike;vein)浅成岩浆岩侵入体的一种。由岩浆侵入围岩裂隙而形成宽度很小,长度较大,呈脉状的侵入体。宽度随裂隙的大小有一定的变化。规模大的(厚度在几厘米到几千米,长几十米到几十公里)称“岩墙”。岩脉与围岩接触的部位往往裂隙较多,渗水较大,力学强度较低,是工程建设中较不利的地段,必须进行加固防渗处理。岩石结构(rocktexture)岩石中矿物结晶的程度、晶体的形状和大小,以及颗粒的组合等的结合特征。结构取决于岩石形成时的条件和环境。如岩浆岩形成时的温度、压力等;沉积岩形成时沉积环境、动力等。岩石结构直接影响岩石的力学性质。岩浆岩的结构根据矿物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和玻璃质。根据矿物晶粒大小可分力等粒状、斑状和隐晶状。沉积岩的结构根据颗粒大小和形状分为砾状、角砾状、砂粒状、粉砂状、泥状等。变质岩的结构有变晶状、变余状和糜棱状等。岩石构造(rockstructure)岩石中不同的矿物和其他组成部分的排列与充填方式所反映出来的岩石外貌特征。岩浆岩的构造有:流纹状、气孔状、否仁状及块状构造等。沉积岩构造主要为层理构造。变质岩的构造有:片麻状、片状、千枚状、板状和块状等。层理(stratification)沉积岩石中原生的成层构造。这种层次是因先后沉积下来的颗粒大小、成分、颜色和形状的不同而形成。可分为平行层理和交错层理。前者层理间互相平行,后者层理间互相交叉。层与层之间的接触面称为“层面”。在层面上有时可见到波痕、泥裂、雨痕、动植物化石等。层理构造是沉积岩的主要特征,在某些岩浆岩中也有存在。层面(beddingplane)见“层理”。透镜体(lenticle)沉积岩的一种构造。岩层厚度从中心向边缘逐渐变薄而消失的沉积层。多分布在第四纪松散沉积层中。存在透镜体的地区,对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均有影响。例如上层滞水,就是分布在隔水层为透镜体之上的小型含水层;而在透镜体地区建筑工程则因基础不均匀而引起沉陷,例如意大利比萨斜塔就是因基础一端为粘土透镜体而造成倾斜。片理(schistosity)亦称“片理构造”。变质岩中片状或柱状矿物呈定向排列的构造。如片麻状构造(又称“片麻理”)、片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等。岩石中有片理存在时易被风化,抗压强度在平行片理和垂直片理的不同方向上不同,前者小于后者。在剪应力作用下会产生沿片理面的滑移,导致岩体失稳。而影响工程建筑的安全。胶结物(cementingmaterial)沉积岩中使分散的碎屑物质相互胶结的物质。常见的有:硅质(Si02)、铁质(Fe203或Fe0)、钙质(CaC03)、泥质等。沉积岩的强度、透水性和抗风化能力与胶结物的成分及胶结的程度有关。一般硅质的强度最大、铁质的次之,钙质虽也较大,但易被水所淋溶而降低,泥质最差并遇水易软化。孔隙胶结(porecementation)沉积岩中碎屑物质胶结的一种方式。碎屑物质彼此接触中,全部孔隙为胶结物充填,胶结物与碎屑物质可同时生成,也可后来形成。这类胶结方式一般胶结紧密,岩石的强度较大,渗水性差,是工程建筑较好的地基。但胶结物如为泥质,则强度较差,承载力较低。基底胶结(foundationcementationn)沉积岩中碎屑物相互胶结的一种方式。碎屑物质间相互不接触,空间为胶结物所充填。一般反映沉积当时碎屑物质和胶结物同时生成。这类胶结方式较少见。接触胶结(contactcementation)沉积岩中碎屑物质相互胶结的一种方式。碎屑物质接触处有一部分胶结物存在,而颗粒间其他部分仍为孔隙。常见的这类方式为原充填在孔隙中的易溶胶结物被淋滤后残留的。此类沉积岩疏松多孔,强度较低,透水性好。工程建筑中必须进行加固防渗处理。花岗岩(granite)深成侵入的酸性岩浆岩。分布非常广泛,产状多为岩基或岩株。颜色浅,常见的有肉红色。主要矿物成分及含量是石英(25~30%)、长石(钾长石40~45%、斜长石20%),以及含有少量黑云母和角闪石等。全晶质等粒状结构,块状构造(有时也可见矿物定向排列而成的流状构造)。岩性均一,质地坚硬,吸水性小,岩块抗压强度可达117.7~196.lMPa(1200~2000kgf/cm2),是良好的建筑物地基和建筑石料。如新丰江、龙羊峡等水电站均修建在花岗岩上。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要注意其风化程度和节理发育情况,对易风化的粗粒花岗岩地区及断层破碎带地区应了解风化深度、岩石力学性质、透水性能等,以便进行工程处理。花岗斑岩(granite-porphyry)浅成侵入的酸性岩浆岩。成分与花岗岩相同,色浅,一般为肉红色或灰白色,与花岗岩的主要区别是岩石结构不同,花岗岩为全晶质等粒状结构,而花岗斑岩则为全晶质不等粒的斑状结构(花岗斑状结构),斑晶常为长石和石英,石基为细小的长石、石英和其他矿物。岩石抗压强度小于花岗岩,但仍为良好的建筑物地基。流纹岩(rhyolite;liparite)酸性岩浆喷出地面后冷凝而成的岩浆岩。成分与花岗岩相同。色浅,一般为淡红、灰白色等,有些地区也有呈灰黑色、绿色、紫色。岩石中矿物晶粒极为细小,常需用岩石薄片在显微镜下才能鉴别。但有时也能见到较小的斑晶,主要是石英(粒状)和透长石(长扳状、有解理)等。具有流纹状构造,为岩浆喷出后流动的痕迹。在中国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一带。性质坚硬,是良好的建筑材料。若作为建筑物地基需注意其厚度和下部岩层的性质。正长岩(syenite)亦称“半碱性岩”。深成侵入的中性岩浆岩的一种。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正长石、钾微斜长石、条纹长石)。石英含量小于5%,其他矿物成分还有黑云母、角闪石等。色浅,多为微红色、浅黄或灰白色。全晶质等粒结构。经常出露于花岗岩体边缘。力学性质与花岗岩大致相仿,因含长石极多,故易风化成高岭石,强度变化极大,需特别注意,尤其是作为水工建筑物地基应加以工程处理,防止风化的加剧,影响建筑物的稳定。闪长岩(diorite)深成侵入的中性岩浆岩。由中性岩浆侵入地壳深处冷凝形成。主要矿物成分为普通角闪石和中性斜长石。暗色矿物约占35%,石英含量小于5%。岩石结构为等粒状。如闪长岩中含有5~20%石英时称“石英闪长岩”,钾长石含量大于10%,石英含量大子20%时称“花岗闪长岩”。辉石含量较多时称“辉石闪长岩”等。此类岩石分布广,多为小型侵入体,如岩盘、岩墙等。岩块抗压强度可达196.1~245.2MPa(2000~2500kgf/cm2),十分坚硬.是各种建筑物良好的地基。安山岩(andesite)中性岩浆喷出地面冷凝而成的岩石。在中国分布较广。颜色多祥,呈灰、浅红、浅黄、棕等色。岩石结构常为隐晶质,具有斑状结构称“安山玢岩”,斑晶主要为中性斜长石,有时也可见角闪石和辉石。基质为隐晶质或玻璃质。岩石构造主要为块状。也有气孔状和杏仁状。产状常为岩流。辉长岩(gabbro)深成侵入的基性岩浆岩。由基性岩浆侵入地亮深部冷凝而成。色深多呈灰黑色。矿物成分以斜长石、辉石为主,无石英,暗色矿物约占55~60%。等粒状结构。常以岩株或岩盘、岩脉产出。具有较高的强度,岩块抗压强度可达245.2~274.6MPa(2500~2800kgf/cm2),是良好的建筑物地基,也是较妤的建筑材料。玄武岩(basalt)基性岩浆喷出地面冷凝而成的岩石。主要矿物成分是含钙较高的斜长石和单斜辉石,含少量橄榄石,无石英。常为致密隐晶状结构。呈斑状结构时,斑晶为斜长石和辉石。色深,一般为棕黑色或黑色,风化后呈红褐色。具有气孔状、杏仁状构造,并有明显的原生柱状节理。在中国分布较广,如云南、四川、贵州、内蒙古等地都有大面积的出露。玄武岩坚硬、性脆,抗磨能力及耐酸性强,岩块抗压强度为196.l~490.3MPa(2000~5000kgf/cm2)。有一定的透水性。凝灰岩(taff)亦称“火山凝灰岩”。由小于2rnm的火山灰(占50%以上)和火山碎屑堆积成层的岩石。主要成分为火山玻璃碎屑和矿物晶体碎屑,岩屑较少。常为火山碎屑结构。孔隙率大,容重小,易风化,风化后形成斑脱土。抗压强度为7.85~70.36MPa(80~750kgf/cm2)。凝灰岩岩粉掺杂在水泥中制成的火山灰硅酸盐水泥,可抗水中盐类的侵蚀。若火山碎屑(粒径在2~100mm)占50%以上时称“火山角砾岩”,火山碎块(粒径大于100mm)占50%以上时称“火山集块岩”砾岩(conglomerate)一种由浑圆状的砾石(粒径大于2mm)胶结而成的岩石。带棱角砾石胶结成的称“角砾岩”。砾石占50%以上,是碎屑物质经水流远距离搬运磨圆而成,成分为矿物或岩石。角砾岩中的角砾石为风化后在山坡上的坡积物或火山喷发形成的角砾;也可由断层错动而产生的破碎物。这类岩石的强度大小常受胶结物影响,若为硅质胶结的石英砾岩,抗压强度很大,且不易风化,是极好的水工建筑物地基。若为泥质胶结,则松散,强度低,但为良好的地下水含水层。角砾岩(breccia)见“砾岩”。砂岩(sandstone)由各种砂粒胶结而成的岩石。颗粒直径在0.05~2mm。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等。按成分占多者命名,如以石英为主的称石英砂岩。砂岩为多孔性岩石,特别是粗、中粒砂岩常为良好的含水层,工程施工时需预作排水措施。胶结好的砂岩则透水性较小,抗压强度可达78.5~196.1MPa(800~2000kgf/cm2)。中国新安江水电站就是建在硅质石英砂岩之上。页岩(shale)由粘土脱水胶结而成的岩石。为粘土类矿物(高岭石、水云母等)为主,具有明显的薄层理构造。按成分不同分为炭质页岩、钙质页岩、砂质页岩、硅质页岩等。其中硅质页岩强度稍大,其余的较软弱,抗压强度为19.61~68.65MPa(200~700kgf/cm2)或更低。浸水后易发生软化和膨胀,变形模量较小,抗滑稳定性极差。在两坚硬岩石中夹有页岩时,对水工建筑物均稳定性影响很大。在工程地质勘察时应予以充分重视.粘±岩(clayrock;mudstone)一种由粒径小于0.01mm碎屑颗粒组成的岩石。具有泥质结构。矿物成分以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等粘土矿物为主,也有少量石英、长石等矿物碎屑。含腐殖质的粘土岩干燥时有吸水性、可塑性。而含高岭石的粘土岩有滑感、无可塑性,干燥时表面有裂纹,吸水性强,吸水后体积剧烈膨胀。水云母粘土岩则介于两者之间。粘土岩常具有较薄层理构造,夹于坚硬岩石间则形成软弱夹层,浸水后易于泥化滑动,对工程建筑危害极大。石灰岩(limestone)一种主要由化学作用或生物作用形成的沉积岩。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CaCO3),其次为白云石[CaMg(C03)2]。颜色与所含杂质有关,质纯的为灰白色、含有机质的为黑色或深灰色。岩石结构常呈致密状,有时也可见鲕状、竹叶状等。主要特性是遇稀盐酸剧烈起泡、易溶解于水,故常有被水溶蚀成各种溶洞、溶斗等现象,为地下水的良好通道及蓄水岩层。对水工建筑及施工影响极大,特别是坝基渗漏、水库渗漏及施工期的突然涌水,需预防及处理。硅质石灰岩主要成份为二氧化硅(Si02),强度大,不溶于水,渗水性较差,是良好的建筑地基。质纯的石灰岩是烧制水泥、石灰的主要原料。白云岩(dolomite)化学沉积岩的一种。主要矿物成分为白云石[CaMg(C03)2],含少量方解石(CaCO3)。当混有石膏和硬石膏时强度显著降低。常为晶粒状结构。遇稀盐酸有微弱起泡,可与石灰岩区别。纯白云岩可作耐火材料。溶蚀性较百灰岩为弱,岩溶现象的发育也较差,对工程的修建较石灰岩有利。沉积物成因类型(origintypeofsediments)根据沉积物的成因而划分的类型。通常分为:残积物、重力堆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湖相沉积物、海洋沉积物、沼泽沉积物、地下水沉积物、冰川沉积物、风成堆积物、生物堆积物和人工堆积物等类型。每一种成因类型可根据不同情况划分不同亚类,如冲积物可进一步细分为:河床相沉积、河漫滩沉积和牛轭湖相沉积。在不同的成因类型之间还会有一些中间类型和过渡类型,如三角洲相沉积物可能是冲积-海积或冲积-湖积的过渡类型。重力堆积物(gravitativedeposit)又称“坠积物”。地面斜坡下方或地下洞穴中因重力作用而造成的堆积物质。包括崩塌堆积物和滑坡堆积物。物质组成或是巨大的岩石块体、岩石碎屑,或是第四纪沉积物再堆积。粗粒岩屑多呈棱角状,无分选性,但有的岩堆上下部物质粗细差异明显。除在大型滑坡堆积物中有时可见原来地层的层理外,一般不具层理,且堆积物厚度与规模变化甚大。重力堆积物的特点是孔隙大、透水性好、压缩性大且结构不均匀。工程上应注意地基的变形和不稳定边坡的重新移动。坡积物(slopewash)又称“坡面流水沉积物”。由坡面上水流冲刷与携带作用在斜坡的中、下部及坡麓造成的堆积物。物质组成受斜坡上基岩的性质控制,既可为基岩碎屑,又可为第四纪沉积物就地改造而成。碎屑颗粒分选性和磨圆度一般较差,具有隐约的与坡面大致平行的层理。层厚不大且不稳定,常过渡为残积物、冲积物、洪积物等。特点是较松散、孔隙性高、压缩性大且抗剪强度低,因而易沿下伏基岩面产生滑动,当接触面上有地下水时,滑动性更为显著。斜坡大规模塌滑对线路工程如渠道、道路等十分不利。残积物(residualsediments)地表岩石风化后残存于原地的堆积物。通常按形我佟用分为物理(机械)风化残积物与化学风化残积物。前者主要成分是母岩机械破碎的碎屑物;后者则是以母岩化学分解后生成的次生矿物,如各种粘土矿物(水云母、高岭石等)为其主要成分。残积层的特征是碎屑呈棱角状、大小未经分选、没有层理且层厚变化较大。主要的工程地质性质是具有较多的孔隙和裂隙、压缩性大、透水性随粘粒含量而异。冰碛物(glacialtill;glacialdeposit)亦称“冰川堆积物”。由冰川沉积作用造成的堆积物。按在搬运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可分为底磺、侧碛、中碛、内碛和表碛等。冰川消融后,原来的表碛、内碛、中碛都沉落在底碛之上,合称“基碛”。在冰川的最前缘还造成终碛。其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是:(1)粒度极不均匀,分选性差,多由巨砾、角砾、砾石、砂和粘土混合组成,故有人称作“冰砾土”或“泥砾”;(2)无层理,但可夹有砾石、砂或粘土组成的透镜体;(3)砾石多呈棱角状,也有磨圆的。冰川中不同部位沟冰碛物的组成和结构不同,作为地基其承载力也不相同。含粘土成分多的冰砾土,天然胶结状况较好,透水性小,可作为一般建筑物地基,含粘土成分少,新近堆积的冰碛物,则比较松散,不宜在其上部修建重型建筑物。洪积物(diluvium;proluvial)由山区暴发的洪水所夹带的大量物质在山口地带形成的沉积物。堆积在山前的多呈扇形分布,故又称“洪积扇”。其粒度从谷口到山前平原是由粗到细,碎屑物的分选性和砾石的磨瞵度也逐渐增高。洪积物中粗粒堆积部分具有孔隙大、透水性强、压缩性小的特点。作为闸坝地基应注意渗漏和渗透变形。而细粒堆积部分则透水性差,压缩性大,应考虑地基压缩变形。冲积物(alluvium)在河流中因沉积作用而形成的物质。根据沉积相的不同可划分为河床冲积物、河漫滩冲积物、牛轭湖冲积物和河口.三角洲冲积物等。各类冲积物的颗粒组成和结构亦不相同。如河床冲积物是在流速和水深较大的河床中形成的,颗粒一般较粗。在山区河流中,以砾石和粗砂为主;在平原河流中则以细砂和粉砂为主;在弯曲的河段上,凹岸颗粒粗大且常与岸坡塌坍物混杂在一起,凸岸逐渐变细。河床冲积物的颗粒组成、结构和厚度变化较大,作为闸坝地基应注意渗流和地基变形。河漫滩冲积物的物质组成在垂直剖面上可见上细下粗的二元结构,且常有夹层或透镜体存在。上层的颗粒成分多为细砂,亚粘土、亚砂土、粘土及腐殖土,下层则是粗砂或砂卵石层。在水工建筑中应考虑上、下层在透水性和压缩性方面存在的差异。湖积物(lacustrinedeposit)在湖泊中由沉积作用而形成的物质。在湖滨浅水地带以颗粒较粗的砾,砂沉积为主,常见斜层理且厚度较小;而在湖心深水地带则以细粒粉砂、粘土沉积为主,具水平层理,厚度较大。主要特征为颗粒较细,有良好的分选性和磨圆度,含有贝壳、有机质腐泥和碳酸钙、硫酸钙、氧化物等化学盐类,层理清晰等。沼泽沉积物(swampdeposit)沼泽地中形成的沉积物。以泥炭、腐殖泥为主,有时也有少量泥沙沉积杂于其中。常与湖泊沉积、河流沉积或海洋沉积共存,多分布在河流泛滥的平原、河口三角洲、湖滨平原、海滨平原以及某些平坦的高原上。地下水沉积物(groundwatersediment)由于地下水的物理或化学的地质作用所形成的沉积物质。以化学沉积物为常见。如在石灰岩的裂隙或溶洞中有碳酸钙的沉淀,形成石灰华、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在泉水出露的地方,会有碳酸钙、二氧化硅、天然硫或硼酸盐类的沉淀,生成所谓“泉华”。此外,在石灰岩溶洞中,常有地下河沉积的砂砾和地下湖沉积的粘土以及洞穴中重力堆积的角砾等混杂在一起,这一类型的地下水沉积物又称“洞穴堆积”。风积物(aeoliansediment)经风力吹扬搬运后沉积下来的物质。主要成分是砂粒和粉土。风成砂的分选性很高,颗粒均匀,磨圆度和球度均较好,常堆积成砂丘和砂垅等地形。风积物常形成高角度的斜交层理,层的厚度从数米至数十米不等。在平旱与半干旱地区分布很广,有人认为中国北方的黄土基本上属于早期的风积物。在湿润地带的湖岸或海岸见到的风成砂丘,亦属风积物。片麻岩(gneiss)岩浆岩或沉积岩经深变质作用而成的岩石。具有暗色与浅色矿物相间呈定向或条带状断续排列的片麻状构造特征。呈变晶结构。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角闪石、云母等。按原岩的不同分为由岩浆岩变质而成的“正片麻岩”和由沉积岩变质而成的“副片麻岩”。一般抗压强度为117.7~196.1MPa(1200~2000kgf/cm2),云母含量多时,抗压强度降低。沿片理方向抗剪强度较小。片麻状构造(gneissicatructure;gneissosity)见“片麻岩”。正片麻岩(orthogneiss)见“片麻岩”。副片麻岩(paragneiss)见“片麻岩”。片岩(schist)变质岩的一种。是区域变质作用的产物。具有典型的片状构造即片状、板状、纤维状矿物相互平行排列,粒度较粗,肉眼可辨别。主要矿物成分为云母、石英、角闪石、绿泥石等。以不含或含少量长石与片麻岩区别。以含量最多者命名,如云母居多则称“云母片岩”。强度较低,极易风化,抗冻性差,因片理发育,易沿片理产生滑动,一般不宜作永工建筑物的地基。若在这类岩石地区兴建工程除注意片理影响外,还需查清岩石中的夹层情况及地下水活动和变化情况。千枚岩(phyllite)区域变质浅变质带的变质岩的一种。多为粘土岩、粉砂岩、凝灰岩等,岩石经低级区域变质作用而成。主要矿物成分为绢云母、绿泥石。结晶程度差,晶粒细小,肉眼不易辨认。具典型的千枚状构造,片状和柱状矿物已初具定向排列,片理细密,片理面上呈显著的丝绢光泽。常见的有绢云母千枚岩、绿泥石千枚岩等。岩石强度低、易风化,浸水后易软化,但不易透水。不宜作为大中型水利工程建筑物的地基。板岩(slate)由页岩、粘土岩、粉砂岩经浅变质而成的一种变质岩。主要由硅质及粘土类矿物组成。矿物颗粒细小,肉眼不能辨认。具板状构造,即沿一定方向易裂成厚度均一的薄板,击之能发出清脆的声音,以此作为与页岩的区别。透水性小,浸水后易泥化而成软弱层。工程修建时需进行抗滑加固处理。石英岩(quartzite)由沉积岩中石英砂岩及硅质岩经变质而成的一种变质岩。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85%),其次为云母、磁铁矿等。全晶质变晶结构。岩性均一坚硬、抗风化力强、不透水也不溶解于水,但性脆,受力后易产生密集的裂隙,而成渗漏通道。岩块抗压强度可达343.2MPa(3500kgf/cm2),坚固系数在20以上,是水工建筑物良好的地基,隧洞的良好围岩,但施工开挖较困难。大理岩(marble)沉积岩中碳酸盐岩类岩石经变质而成的岩石。因产于中国云南大理而得名。主要矿物为重结晶的方解石,白云石,肉眼可辨认,遇稀盐酸产生气泡。纯大理岩为白色,含杂质时带有各种杂色,具美丽条纹,为主要的装饰建筑石料及雕刻石料。可作为建筑物地基,抗压强度随颗粒胶结及大小而异,一般为49.0~117.7MPa(500~1200kgf/cm2)。因易溶解于水,故有各种岩溶现象,会引起水库渗漏、崩塌等,需加以注意和工程处理。糜棱岩(mylonite)颗粒很细呈条带状分布的动力变质岩。岩石中大部分矿物不能用肉眼分辨。由原来粗粒岩石(花岗岩等)受强烈的定向压力破碎成粉末状(断层泥),再经胶结形成坚硬岩石,矿物成分与原岩无多大变化。主要分布在逆断层和平移断层地区。强度低,易引起渗漏及形成软弱夹层,对岩体稳定不利。构造岩(tectonite)又称“动力变质岩”。泛指在固态流动条件下变形及使内部组分定向排列的岩石。常分布在断层地带。按破碎、变质程度及结构、构造特征,将构造岩分为:(1)构造角砾岩。由断层两侧破碎较弱仍保持原岩特点的碎块组成。它出现在各类断层带中。(2)碎裂岩。一种被断层挤压和辗搓得很细碎的构造岩、岩石原生结构被破坏,产生压碎结构。(3)糜棱岩。(4)片理化岩。断层带岩石发生强烈压碎及显著重结晶,并具有片状构造。构造岩的膨胀性、塑性和压缩性等都很大,湿润后变成粘滑的冻状体。由粘土矿物组成的岩石会引起建筑物发生大量沉陷,边坡稳定性差,特别以夹层产出时,更容易引起地基、边坡的不稳定,在兴建水工建筑物时要特别注意并加以处理。动力变质岩(dynamo-metamorphicrock)即“构造岩”。高岭石(kaolinite)亦称“高岭土”、“瓷土”。一种粘土矿物,化学成分为A14[Si4010](OH)8。因首先在江西景德镇附近高岭地方发现而得名。由长石、普通辉石等铝硅酸盐类矿物在风化过程中形成。呈土状或块状,硬度小,湿润时具有可塑性、粘着性和体积膨胀性,特别是微晶高岭石(又称“蒙脱石”、“胶岭石”)膨胀性更大(可达几倍到十几倍)。由微晶高岭石及拜来石为主要成分的称“斑脱土”。斑脱土(bentonite)见“高岭石”。地壳运动(movementofearthcrust)亦称“构造运动”,地壳受内动力地质作用引起的机械运动。能使地壳发生变形和位移,促使岩浆活动和岩石变质。一般来说,地壳运动十分缓慢,如珠穆朗玛峰地区在近300万年中,平均每年上升只有2mm。但有时又十分迅速,如火山喷发、地震等。这种运动不仅改变地表形态,也改变了岩石的原始状态,形成各种地质构造现象。对工程建设地基(厂址、坝址、码头等)的选择有密切关系,建筑物地基应避免选择在活动性断层带及强烈地震区,以免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地质构造(geologicalstructure)在地球的内、外动力作用下,岩层或岩体发生变形或位移的形态,在层状岩石分布地区最为显著。在岩浆岩、变质岩地区也有存在。具体表现为岩石的褶皱、断裂、劈理以及其他面状、线状构造。对水工建物筑地基的稳定性和渗漏性有直接影响。如褶皱构造由于轴部张应力集中,裂隙发育,强度低,渗透性较大。故坝闸、电站、隧洞等都应避开这一地段。选坝址还应考虑库区的断裂情况,因若有较大断层伸到库外,可能产生库区渗漏现象。新构造运动(neotectonism)自第三纪末以来所发生的地壳运动。也有人认为是第四纪以来或新第三纪以来的地壳运动。没有古代构造运动那样强烈,但普遍存在、影响面广。各地运动的形式、趋向、频率、强度有所差异。如甘肃酒泉附近第四纪砾石层被断层切断,而华北平原自第四纪以来则处于大幅度下降,有的地区则以地震形式出现。新构造运动会显著改变区域的自然条件,如水文地质条件、地貌条件等。对重要的永久性建筑物影响极大,如发生在坝址地段,就可能导致坝体的破坏和坝下渗漏,危及坝体结构的稳定。地质年代(geologicaltime)亦称“地层年代”。不同地质时期的岩石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和顺序。有两种:一种为绝对年龄,用同位素测量确定,以年计算。另一种为相对地质年代,以岩层形成先后次序、古生物演变、地壳运动情况等划分,只说明各阶段的相对新老关系,如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按地球历史先后次序列表为地质年表。表中年代自下而上表示从老到新。地质年表代纪绝对年龄(百万年)主要生物发展阶段新生代Kz第四纪Q2.5人类祖先出现第三纪R67哺乳类繁盛中生代Mz白垩纪K137被子植物出现侏罗纪J195恐龙繁盛、鸟类出现三叠纪T230爬行类发展、裸子植物发展古生代Pz二叠纪P285蕨类植物繁盛、哺乳类出现石炭纪C350爬行类出现、蕨类植物发展泥盆纪D400昆虫和两栖类出现志留纪S440原是鱼类出现奥陶纪O500原始脊椎动物出现寒武纪Є570三叶虫繁盛元古代Pt没有国际性的划分方案2400无脊椎动物出现太古代Ar没有国际性的划分方案4500岩相(Lithofacies)岩层形成时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岩石、古生物等的特征。岩相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称相变。岩相学主要研究沉积岩相的岩性、沉积构造、特有的矿物、古生物特征等。地层中常见的沉积岩相类型有:(1)海相。指海洋环境中沉积的岩层。根据海底地形及海水深度的不同又可分为:1.滨海相,即潮汐带范围,海水深度在几米以内;2.浅海相,即陆棚区,水深平均为数十米;3.深海相,水深在200米以下,一般离岸愈远,沉积物愈细,底栖生物的数量愈少,沉积物堆积速度愈小。(2)陆相。指大陆环境中沉积的岩层,按成因可分为:1.残积相;2.坡积相;3.洪积相;4.冲积相;5.湖积相;6.沼泽相;7.冰碛相8.风积相。岩石类型以碎屑岩和粘土岩为主,但湖泊相、沼泽相中亦可由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组成。(3)岩层在沉积时期,海陆过渡相是指在海洋与大陆间的过渡环境中沉积的岩层,包括泻湖相、三角洲相、沙洲沙坝相等。除沉积相外还有火成岩相,指火成岩因生成条件不同而产生的不同岩石特征,可分为深成相、浅成相和喷出相等;火山岩相,指火山作用形成条件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特征,可分为喷发相、火山通道相、次火山相、火山沉积相等;变质相,指变质过程中,不同原岩中同时形成的各种矿物共生组合。整合接触(conformity)简称“整合”。岩层沉积过程中,无长期沉积间断,为连续生成的相互平行叠置的接触关系。原始产状的整合岩层,其时代自下而上依次由老到新。整合接触的岩层表示该地区在某一地质年代地壳是处于比较稳定的时期。假整合接触(disconformity)亦称“平行不整合”。上下两套岩层之间广泛存在剥蚀面但仍为平行叠置的接触关系。岩层在沉积时并非连续生成,而是有较长时期的间断。在沉积过程中下面一套地层沉积后升出水面,遭受剥蚀,然后再沉没,在其上沉积另一套地层。剥蚀面上常有底砾岩、古风化层等特征。因是缓和的升降运动,故没有使下面一套地层产生大规模的褶皱,因此两套地层的走向、倾斜大致相同。不整合接触(unconformity;discordance)亦称“角度不整合”。简称“不整合”。指在广泛发育的剥蚀面上下两组沉积岩以角度相交的一种接触关系。并非连续生成,一组沉积岩经强烈的地壳运动,发生褶皱,升出水面后受风化剥蚀,后又发生下降被海水浸没,在其上又沉积另一组新的岩层,上下岩层间呈角度接触关系,并具有明显的风化剥蚀面。这种接触关系说明在某地质历史时期经历了褶皱造山运动。这里所指不整合是狭义的,广义的不整合接触包括假整合接触在内。化石(fossil)经石化交代作用而保存在沉积岩中的动植物遗骸或痕迹。如贝壳、三叶虫、树叶(茎)等。是鉴定岩层的地质年代和分析岩层形成时的地理环境以及地史某一阶段某些动植物繁衍的重要依据。并以此进行地层的划分。沉积接触(depositionalcontact)沉积岩与岩浆岩的一种接触形式。岩浆岩侵入体经剥蚀作用形成较平整的侵蚀面,其上后又沉积新的沉积岩。这种接触关系说明岩浆岩的成岩时代相对要比沉积岩为老。此外,还有“侵入接触”,即先形成沉积岩层,然后受岩浆岩的侵入。在侵入接触带围岩常产生变质现象或烘烤现象。侵入接触(intrusivecontact)见“沉积接触”。褶皱(fold)亦称“褶曲”。岩层受力后形成的各种波状弯曲构造。岩层仍保持连续性和完整性。弯曲的中心部分称“轴部”,两侧部分称“翼”。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两个基本类型。背斜是中间岩层向上弯曲,两侧岩层向外倾斜,侵蚀后,中心部出露较老地层向两侧逐渐变新,两翼地层对称。向斜是中间层向下凹陷两侧岩层向内倾斜,侵蚀后,中心部出露较新地层向两侧逐渐变老。岩层产状(occurreneeofbed)岩层在空间分布位置的状态。通常用层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三要素来表示。走向指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线的方向,表示岩层的延伸方向。倾向指岩层的倾斜方向,与走向垂直。倾角即层面与水平面的最大夹角,以锐角计数。岩层产状的要素,须用地质罗盘仪测定。走向(strike)见“岩层产状。倾向(cip)见“岩层产状”。倾角(dipangle)见“岩层产状”。真倾角(truedipangle)垂直于岩层走向方向的岩层倾角。与岩层走向斜交的任何方向上的岩层倾角称“视倾角”或“假倾角”。在野外地质工作中,通常测量的都是岩层的真倾向和真倾角,但有时需用某一方向的视倾角,例如绘制地质剖面图时,当剖面与岩层走向斜交时,剖面上的岩层倾角必须用视倾角表示。视倾角与真倾角间有一定关系,可接下式换算:式中为某一剖面方向的视倾角;为岩层的真倾角,为真倾向与剖面线在同一水平面上投影线的夹角。真倾角与视倾角间的换算有表可查。视倾角(apparentdipangel)见“真倾角”。断层(fault)岩层或岩体受力后破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滑动的破裂面称“断层面”;两侧的岩块称“盘”,倾斜断层面以上的称“上盘”,以下的称“下盘”;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称“断层线”;断层错动的距离称“断距”。断层面可用产状的要素(走向、倾向及倾角)确定其空间位置。按两盘相对位移情况的不同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三种基本类型。断层是一种常见的地质构造,这类地区岩石破碎,裂隙多,透水性大,岩石强度低,对水工建筑物极为不利,选址时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坝基应设法避开大、活、未胶结的断层地区。正断层(normalfault)断层的一种。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下移,下盘相对上升的一种断层。岩层受水平拉应力作用而产生张裂隙(节理),并在重力作用下引起上盘下移,规模一般较小。如断层面倾角大,断层带较宽且岩性破碎,则其强度低,易渗漏,这种地质条件不宜选作坝址。如断层带已胶结,断层不再活动可修建中小型的水利工程。逆断层(reversefault)断层的一种。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移,即上盘逆重力方向移动的一种断层。逆断层的形成是由于岩层受水平挤压力后沿剪切面滑动引起上盘上升,下盘下降。特点是断层面上可见滑动擦痕,常发生在褶皱地带。按断层面倾角大小分为:(1)冲断层。倾角大于45°;(2)逆掩断层。倾角介于45~25°之间,常是褶曲的两侧受压力不均匀而引起;(3)辗掩断层。倾角小于25°。逆掩断层和辗掩断层常是规模很大的区域性断层。逆断层往往由于规模大而对工程产生重大影响。虽然断层带一般较紧密,渗漏问题较正断层为小,但库区渗漏不容忽视,必要时需进行工程处理。冲断层(thrust)见“逆断层”。逆掩断层(overthrust;upthrust)见“逆断层”。辗掩断层(nappetectonics;nappethrust)见“逆断层”。地垒(Horst)两侧岩层受正断层影响呈阶梯状依次下降,形成中部岩层相对突起的构造形态。可以是两条大致平行的断层错动形成,也可是两组阶梯断层组合而成。地堑(graben)两侧岩层主要受逆断层影响呈阶梯状依次上升,中间部分岩层相对下降的构造形态。巨型地堑亦称“断陷谷”或“裂谷”。如长达6000km的东非巨型地堑(东非裂谷)。地堑常成河谷,如中国汾河、渭河等均为地堑河谷。对水利工程的修建影响很大。断层带(faultzone)亦称“断层破碎带”。断层面两侧岩层破碎的地带。岩层位移前后产生了许多密集的裂隙,这种断层裂隙带是宽度数厘米到数十米甚至更宽的被揉皱、破裂、切错的破碎岩层.一般说,断层规模愈大,破碎带愈宽,结构愈复杂;断层带岩层愈破碎,抗风化侵蚀能力就愈小。进行水利工程选址地质调查时,对重要地区需查明是否为断层带位置。裂隙(fissure;crack)岩体中的裂缝。岩体受力后无明显位移产生的断裂构造。根据形成条件可将裂隙分为:(1)由地壳运动产生的构造裂隙。按受力性质不同分为张裂隙、剪切裂隙等。(2)岩石成岩时产生的原生裂隙。如玄武岩的柱状裂隙等。(3)岩石因风化作用而产生的风化裂隙。裂隙使岩石破碎、强度降低、抗滑性减小、透水性增大。对水工建筑物的坝基稳定、坝下及水库渗漏、隧洞的稳定等影响极大。如建筑物基础的岩体有大量裂隙存在时,必须采取处理措施。裂隙率(frequencyoffissure)亦称“裂隙频度”。指单位长度内的裂隙条数(条/米)。表示岩体裂隙发育程度的定量指标之一。裂隙等密图(contourplotsforfissurediagrams)表示岩体裂隙发育规律的一种图件。等密件。等密(度)图是在极点图基础上绘制的。用密度计(适用于施密特投影网极点图)或普洛宁网(适用于吴尔夫投影网极点图),依次统计极点的密度,将其标于透明图上,按插入法勾绘出极点密度等值线,并以不同符号(或颜色)表示出各密度区间的极点百分数。能定量地反映裂隙发育的密集程度及其优势方位。裂隙等密图和裂隙极点图用人工绘制,或用电子计算机绘制。裂隙极点图(fissurepolefigure)表示岩体裂隙发育程度和规律的一种图件。用裂隙面法线的极点投影绘制。投影网有等面积投影(施密特投影网)和等角距投(吴尔夫投影网)两种。投影网底图由一系列射线和同心圆组成。射线代表裂隙倾向方位角,自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动为0°到360°;同心圆代表裂隙倾角,自圆心至圆周为0~90°,如图中A点即代表倾向北东25°、倾角75°的一裂隙的极点。当有数条倾向、倾角相同的裂隙时,可在极点旁标以条数的数字。此图制作简便,根据极点分布的疏密程度可大致地确定裘隙发育程度和优势方位。裂隙玫瑰图(fissurerosettediagram)表示岩体裂隙发育规律的一种图件。分裂隙走向玫瑰图和裂隙倾向玫瑰图两类。前者多用于直立或近于直立产状为主的裂隙统计。后者用于裂隙走向基本一致、倾角变化较大的裂隙统计。图示为裂隙走向玫瑰图,从图中可看出三组裂隙最发育。再标出河流和建筑物方向,便可定性地分析岩体裂隙发育规律和水工建筑物的关系。卸荷裂隙(unloadingfissure)地表岩体在遭受剥蚀、侵蚀或人工开挖过程中,由于卸荷引起临空面附近岩体回弹变形、应力重分布所造成的次生破裂面。在河谷及其岸坡上普遍发育,在河谷底部近于和河底平行,在河两岸则与岸坡平行。裂隙面张开且多呈曲面形状。卸荷裂隙使岩体原有结构松弛,破坏岩体的完整性,不利于岩体稳定。劈理(cleavage)岩石中密集的呈薄层状或薄板状破裂的细微构造。按成因可分:(1)流劈理。岩石中片状、板状矿物平行排列,产生易裂开的劈理面,如板岩中的板状劈理;(2)破劈理。岩石中密集的剪切裂隙面,在薄层脆性岩石中或脆性岩层所夹的塑性岩层中可见;(3)滑劈理。亦为平行排列的破裂面,沿劈理面曾发生微小位移为主要特征,多见于塑性的泥页岩中。劈理是工程岩体中的软弱结构面,与劈理平行和垂直的方向上,岩体的强度、变形特性和透水性均有明显差异。劈理又是风化营力深入岩体内部的通道。地台(platform)大地构造单元的一种类型。是地壳相对稳定的地区。地台由地槽发展而成,组成大陆的坚硬核心,一般轮廓近方形或圆形。地台升降运动的速度和幅度较小,沉积厚度不大,岩相比较稳定,褶皱运动和岩浆活动不发育。它具有双层结构:下层为褶皱基底,上层为沉积覆盖层,两者间呈不整合接触。而另一类地区却褶皱非常强烈,岩浆活动频繁,区域变质普遍,有各种岩浆岩和上万米的沉积岩、变质岩,这类地区称“地槽”。地槽区是地壳上相对活动的地区,外形一般成条带状,长可达几千公里,宽可达几百公里。地槽(geosynoline)见“地台”。板块理论(theoryoftectonicplate)本世纪60年代末期在海底扩张论的基础上创立的全球性的大地构造理论。认为海底产生扩张的原动力是源于地幔上部软流圈中的物质发生热对流。当上升的流动体到达构造圈的下面时,分成两股平流向两侧运动,导致构造圈的破裂,生成海岭、裂谷和平移大断层等活动构造及被其隔离的板块。运动着的两块板块受阻时,其中一个板块沿接触带俯冲到另一板块之下,形成俯冲带。由于进入地幔,其前缘部分被同化而消失,在接合带部位形成岛弧或海沟。1968年法国地球物理学家勒皮雄(LePichon)将岩石圈划分成六个大的板块,即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等。在此基础上后来又分出若干次级板块,如菲律宾板块、爱琴板块等。目前,许多地震学家认为:板块的接合部位是地壳的活动地带,多发生火山、地震和活动性断裂。运用板块理论分析水利工程的区域构造稳定性是目前的研究方向之一。构造体系(tectonicsystem)由许多不同形态、不同力学性质、不同级别、不同序次,但具有成因联系的构造形迹所组成的构造带,以及它们之间所夹的岩块成地块组合而成的总体。有三大类型;(1)纬向构造体系;(2)经向构造体系;(3)扭动构造体系。其中扭动构造体系又包括多种构造型式,如多字型、山字型、人字型、帚状、S-反S型构造等。地应力(fieldstress)即“原岩应力”。构造形迹(structuralfeatures)由于地壳运动,在地应力作用下地壳岩体永久形变铸成的地质构造形象和地块间留下的相对位移的踪迹。可分为原生的和次生的两类。前者指成岩过程中形成的层理面、间断面、不整合面、流面、流线等;后者指岩层在机械运动中产生形变而形成的褶皱轴面、各种破裂面、节理、劈理等。根据构造形迹的力学性质和分布规律,可以反推地质历史中的构造应力场分布,从而判断地壳运动的方式和方向,指导生产实践。这对评价工程建筑地基、边坡和地下硐室的稳定有重要意义。结构面(discontinuity;structureinterface)用以表示构造形迹在空间的位置与几何特征的地质界面。为平面或曲面;可为具体的不连续面,如各种断裂面,劈理面等;或为不存在具体界面但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面,如褶皱轴面。前者称“分划性结构面”,后者称“标志性结构面”。地质力学把力学性质相同的结构面分为一类,如反映压应力作用的褶皱轴面,断层面等统称压性结构面。按照上述原则,结构面可分成五类:压性、张性、扭性、压扭性和张扭性。近年来,工程岩体力学将结构面引伸为岩体中自然形成的面、缝、层、带状地质界面是有一定的方向、规模、形态和特性的实体。通常,按其成因分为原生的、构造的和次生的三种。它对岩体稳定分析具有重要意义。结构体(structurebody)亦称“岩块”。岩体受不同产状的结构面切割而形成的单元块体。为岩体结构的基本单元。常见形状有柱状、块状、板状、菱面体、锥体等。当岩体特别破碎时则可成为碎块状、片状、鳞片状等。结构体的大小、形态和坚固性等,构成了岩体工程地质特性的差异。河谷(valley)河流地质作用在地表所造成的槽形地带。现代河谷的形态与结构是在一定的岩性、地质构造基础上,水流长期作用的结果。发育完整的河谷包括谷顶、谷坡和谷底三个组成部分。有河床、河漫滩、阶地等多种地貌单元。按河谷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分为背斜谷、向斜谷、单斜谷、断层谷、纵向谷、横向谷、斜向谷等;按河谷横断面的形状分为V形谷、U形谷和幽字形谷。河谷的形状与结构,对于确定水工建筑物的位置、结构型式、枢纽布置和施工方法,以及地基处理等均有密切关系。流水侵蚀作用(erosionofrunningwater)水流对地表岩±的物理或化学的破坏作用。位于坡面上的水流可形成很薄的水层,并能较均匀地冲刷地表上的疏松物质,产生片状侵蚀。位于沟谷中的水流,因有较固定的流路,经常对谷底或谷坡进行冲刷、溶解,从而构成线状侵蚀,结果使沟谷加深加宽加长。按流水侵蚀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深切侵蚀、溯源侵蚀和旁向侵蚀三种。溯源侵蚀(headwarderosion)亦称“向源侵蚀”。流水侵蚀作用的一种。使河床受水流强烈冲刷破坏的位置逐渐上移并趋近于河源的流水侵蚀作用。河谷纵剖面上陡坎或瀑布的后退、两个流域间分水岭的转移都是溯源侵蚀的结果。溯源侵蚀能使河流加长。在黄土区沟谷加长的效果更显著,每年可达数十米。深切侵蚀(verticalerosion;downcutting)亦称“下切侵蚀”和“垂向侵蚀”。流水侵蚀作用的一种。水流对河床垂直向下的侵蚀作用。主要由水流及所挟带的碎屑物对河底的冲刷所造成。底蚀的强度取决于水的流量、流速、固体物质的含量和构成河床的岩石性质。下切深度受侵蚀基准面的限制,人海或入湖的河流.海面或湖面就是深切侵蚀的下限。同样在一条河流上,干流水面控制支流,横贯河床的岩坎控制其上游河段等。深切侵蚀常使河床加深,造成峡谷地貌。旁向侵蚀(lateralerosion)亦称“侧向侵蚀”。流水侵蚀作用的一种。水流对河岸的冲刷破坏作用。在弯曲的河道上,主流线偏向河流的一侧冲刷河岸,同时形成螺旋状横向环流造成凹岸冲刷,岸线不断后退;凸岸接受堆积,岸线不断推进,结果使河床拓宽,河道弯曲,形成河曲。土壤侵蚀(soilerosion)亦称“水土流失”。地表土壤或未固结的成土母质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发生移动和破坏的现象,以坡耕地上最为严重。能使土壤和土壤中的肥料流失,肥力降低,而且土壤的保墒能力也变差;有的地区地面上细沟、浅沟及至切沟纵横分割田地,严重影响农业生产;还会导致泥沙淤积河流、水库、渠道,加重洪涝旱灾的危害,给水利资源开发利用、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造成很大困难。应采用合理的农、林、牧、水利等综合措施,防止土壤侵蚀。泥石流(debrisflow)某些山区发生的含大量泥沙等固体物突发性的特殊洪流。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具有强大破坏力。发生条件:(1)地质构造复杂、地壳活动比较剧烈、岩体破碎易于造成滑坍的地区;(2)地形陡、沟谷纵比降大;(3)形成区内多暴雨或大量冰雪消融,具有足够的水量。泥石流沟谷自上而下分为三个区段:(1)侵蚀区。此区崩塌、滑坡等严重,侵蚀作用显著,为固体物质和水的供给段。(2)过渡区。沟谷狭窄、谷坡陡峭,沟底纵比降大但流通不畅,常抬高“龙”头,对沟谷造成强烈侵蚀。(3)堆积区。在泥石流沟口,固体物质造成停积,多呈扇形或锥形。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半干旱的温带山区以及高原的边缘地区。如天山、祁连山、昆仑山和四川、云南、西藏某些地区,以及西北黄土高原、华北太行山区。泥石流含有大量固体物质,容重大、搬运力强,对城镇、道路、水利工程等破坏极大,有时还会造成河道堵塞,危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流水搬运作用(transportationofrunningwater)水流对剥蚀物质运移的作用。有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两种。前者的能力取决于水量和流速。当流量一定时,流速大搬运量亦大、携带的物质粗、运距远。由于固体物质的粒度、球度和比重大小不等,即使在同一河段上、同一时间内,搬运的方式也不一定相同,可能是悬浮运、跃移运或推移运。后者是一种溶解运,被溶解的化学成分或细小分散的颗粒以真溶液或胶体的形式随水流转移,搬运能力与运距、水的溶解能力和化学环境有密切关系。流水沉积作用(sedimentationofrunningwater)水流中的被搬运物质在搬运过程中,因水量、流速或其他自然因素变化而下沉堆积的现象。有机械沉积和化学沉积两种。前者在水流的搬运力减弱时发生。在沉积过程中,原来粗、细、轻、重混杂的物质按一定顺序依次沉积下来,即机械分选作用。后者包括真溶液沉积和胶体沉积。由于水的化学性质、PH值和温度的变化或胶体溶液中加入某些电解质时,都能促成化学沉积作用发生。河谷阶地(valleyterrace)由于河流前期地质作用,河流两岸呈阶梯状分布的台地。在形成过程中,地壳的升降起着制约作用。地壳运动能导致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的加强或减弱,使早期生成的河床抬高或降低。按成因分,有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和侵蚀-堆积阶地三种主要类型。阶地的结构包括:阶地面、阶地斜坡、阶地前缘、后缘及阶地坡麓等几个组成部分。阶地的高度指相对高差,即阶地面至河流平水期水面之间的垂直距离。通过对河流阶地性质的分析,可以了解河谷结构,松散物的分布和埋藏规律以及区域稳定性等与水利工程建设有关的问题。侵蚀阶地(erosionalterrace)河谷阶地的一种。由基岩构成的阶地。在河谷发育过程中,因河流侵蚀作用强,河床中出露基岩,当后期河流下切时,河谷底部抬升所形成。阶地面即是水流侵蚀削平的基岩面,面上有少量的冲积物覆盖。一般存在于地壳间歇性上升剧烈的基岩山区。基座阶地(rock-baseterrace)河谷阶地的一种。上部为冲积物,下部为基岩组成的阶地。基岩构成阶地的基座。在生成过程中,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交替进行,前者作用超过后者而形成。多分布在新构运动上升显著的地区。堆积阶地(accumulationalterrace)亦称“沉积阶地”。河谷阶地的一种,地壳做间歇性的升降,河流以沉积作用为主而形成的阶地。形成过程是在宽阔的河谷底部堆积大量沉积物,地壳上升河流下切,一般下切深度不超过早起冲积层的厚度,使原先的谷底面高出河床,随后河流又进行新一轮的侧向侵蚀和沉积作用,造成新的谷底,如此反复,在河谷中就形成多级的沉积阶地。按河流下切幅度和两级阶地间沉积物叠置方式分有上叠阶地。内叠阶地和埋藏阶地三种类型。上叠阶地(superimposedterrace)堆积阶地的一种。基本特征为组成新阶地的冲积物完全叠置在较老的阶地之上。阶地的形成中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交替进行,而每一期下切深度均未能达到前期冲击层的厚度。表明当地地壳升降运动幅度在逐渐减小。内叠阶地(innersuperimposedterrace)堆积阶地的一种。基本特征为新的阶地套置在老的阶地之中,在阶地的形成过程中,各次河流下切侵蚀作用所达到的深度基本一致,而堆积物的厚度则逐级递减,反映出后期堆积过程比前期为短。表明当地地壳升降运动幅度逐渐减小。埋藏阶地(buriedterrace)亦称“掩埋阶地”。堆积阶地的一种。早起生成的堆积阶地被掩埋在后期堆积物之下的一种河谷阶地。它表明在阶地形成过程中,河流的沉积作用为主,地壳运动的总趋向是间歇性的下沉。如长江中游藕池口一带存在埋藏阶地。岩溶(karst)亦称“喀斯特”。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和冲刷作用,以及形成各种特殊的地貌形态的总称。中国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贵州等地。著名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都为岩溶现象。在岩溶地区建筑水利工程,主要应考虑渗漏,但对地基稳定和地面塌陷等也须注意。喀斯特(karst)即“岩溶”。岩溶率(rateofkarst)定量评价岩溶发育程度的指标。有面积岩溶率、体积岩溶率、直线岩溶率之分。计算方法是取一段岩芯,测出岩芯上岩溶裂隙洞穴所占的面积、体积、在测线上的长度三个值,分别计算占总测量面积、总体积、测线长度的百分比,即可求出面积岩溶率、体积岩溶率和直线岩溶率。溶洞(cavern;cave)地下水对可溶性岩层溶蚀破坏形成的地下洞穴。一般发育在潜水面附近,呈水平方向延伸。如地壳相对上升,河流下切作用加强。潜水面下降,溶洞高出潜水面形成干溶洞。例如广西桂林附近七星岩洞,洞顶高达数十米。溶洞有一个或多个出口。洞顶与落水洞、溶斗相通,洞的规模大小不等,洞内常有石柱、石笋、石钟乳等分布。溶洞为水库和坝址区渗漏的重要通道,坝址地段有溶洞存在时会影响水工建筑物地基的稳定性,溶洞水将给施工增加困难,需进行排水疏干。落水洞(sinkhole;ponor;aven)岩溶地区扶地表通向地下晴河或溶洞系统的垂直通道。由垂直裂隙经水溶蚀扩大或暗河、溶洞顶塌陷而形成。洞的大小和形状各有不同,与岩层裂隙的分布有密切关系。落水洞能大迅吸取地表径流至地下。如水库中有落水洞,则将引起大量的集中渗漏。为防止库水渗漏,可在落水洞外修建高于库水位的井筒。溶蚀洼地(dissolutionbasin)石灰岩区经溶蚀而形成面积较小的闭塞盆地。盆地内具有孤峰、落水洞、溶蚀漏斗、残丘等岩溶地貌,底部平坦,有松散堆积物。一般宽数十米至数百米,长数公里至数十公里。面积较大的溶蚀盆地称为“坡立谷”。溶蚀洼地和坡立谷的形成,主要是溶蚀漏斗逐渐扩大,相邻溶洞发生塌落合并而成。有的则与断层分布有关。坡立谷(polje)见“溶蚀洼地”。地震(earthquake;seism)地球深处内应力不平衡引起地壳的震动。按成因分为两类。一类为自然地震。包括:(1)构造地震。由地壳运动积累的能量释放引起。破坏性最强、影响范围最广,约占地震总数的90%。(2)火山地震。由火山喷发引起。影响范围小,一般强度不大,不造成大面积的破坏,约占地震总数的7%。(3)陷落地震,也称“塌陷地震”。由地下溶洞及旧矿坑塌陷,或大规模山崩引起。影响范围很小,具一定的破坏性。另一类为人工地震。人为方法产生的地震,如地下核试验引起的地震,人工爆破地震等。震源(seismicsource)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大部分地震能量在此释放。可以是点,也可是线或面。位置有的离地表很近,有的深达几百公里。按震源深度不同,可分为浅源地震(地表以下10~60km)、中源地震(地表以下60~300km)、深源地震(大于300km)。震源愈深,影响范围愈大,破坏力愈小。震中(epicenter)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即地面上震动的中心。受地震力影响最大,破坏性最大。震源、震中和地心应位于同一地球半径上。震域(earthquakeregion)地震在地面上所能波及的区域。震源愈深,震域愈大;震源愈浅,震域愈小。地震波(seismicwave)地震时,从震源向四周产生振动或冲击的弹性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三种:(1)纵波,又称“疏密波”或“P波”。波的振动方向与前进方向一致。纵波比横波速度快,可在固体、液体中传播。(2)横波,又称“扭动波”或“S波”。波的振动方向垂直于传播方向。横波只能再固体中传播。(3)表面波。沿地面传播的弹性波。又可分为地面上滚动的瑞利波;地面上作蛇行运动的勒夫波。表面波的波长较长、振幅大,对地面各种建筑物的破坏力最强,危害性最大。地震震级(earthquakemagnitude)按照地震本身强度而定的等级标度。地震释放出的能量愈大则震级愈大,影响范围越广。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是固定的,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释放能量大小可根据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震波的最大振幅来确定。7级以上的地震为大地震,5~6级为强震,3~4级为弱震,3级以下为微震。一个1级地震能量相当于2×106J,每增大1级大约相当地震能量增大33倍。地震烈度(earthquakeintensity)表示地震队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和影响强烈程度的尺寸。主要根据地震时地面的变化现象、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人的感觉、器物反映等来确定受地震影响的强烈程度。中国地震烈度采用12度划分法(如表)。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随震源距离、地质、地形、建筑物的动力性质和质量等条件而异,与震级并不成比例。目前已从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地震反应力等方面研究烈度的定量标准,以提高其准确度。地震烈度简表烈度名称地震情况相应震级(M)Ⅰ无感震人不能感觉,只有地震仪才能记录到。0Ⅱ微震个别在完全静止中的人才能感觉到。2.0Ⅲ轻震室内少数人能感觉到轻微的震动,悬挂物有时轻微摇动。3.0Ⅳ弱震室外少数人能感觉到,室内多数人均能感觉到。门、窗、器皿等有时轻微作响。3.5~4.0Ⅴ次强震人能感觉到。多数人从梦中惊醒。家畜不宁,挂钟停摆,不稳定的物体翻倒落下。4.0~4.5Ⅵ强震很多人惊骇跑到室外,行走不稳。房屋裂缝,少数受到破坏。4.5~5.0Ⅶ损害震一般民房大多损坏,少数破坏。工厂烟囱轻微损环。井泉水位有时有变化。5.0~5.75Ⅷ破坏震一般民房多数破坏,少数倾倒。人畜有伤亡。地面出现裂缝,喷砂冒水。5.75~6.5Ⅸ毁坏震大多数房屋破坏、倾倒。地面裂缝有伤纵横,绵延很长,滑坡很多。6.5~7.0Ⅹ大毁坏震坚固的建筑物许多倾倒。地面裂缝成带,断续绵延数公里。河湖中掀起巨浪。7.0~7.75Ⅺ灾震房屋普遍破坏。铁轨弯曲。地表产生大断裂,大规模滑坡崩塌。7.75~8.5Ⅻ大灾震广大地区内一切建筑物毁坏。山河变异,动植物亦遭到毁灭。8.5~8.9地震效应(seismiceffect)在地震作用下地面出现的各种震害。可分为:(1)震动破坏效应。是在地震力直接作用下引起建筑物破坏;(2)地面破裂效应。地震使地面产生裂缝和断层移动;(3)地基基底效应。在地震作用下地基土石体产生震动压缩下沉、振动液化、塑性变形等,使地基失稳而导致建筑物的破坏;(4)斜坡效应。地震使斜坡土石体失去原有平衡状态而移动、变形和破坏。水库地震(earthquakeofreservoir)指因水库蓄水而引起的地震。成因一般与库区存在的活动性断裂构造带有关。目前世界上发生水库地震的水库已超过70个。中国广东新丰江水库、湖北丹江口水库发生过水库地震。由于对水库地震发生的机制及条件尚不清楚,故在各工程修建前需查明及做好下列工作:(1)对水库区及邻近地区的地质构造条件进行研究;(2)工程修建区地震历史的研究;(3)测定岩层的初始应力;(4)测定活动性断层带及两盘的透水性;(5)设置地震台网监测地震发生情况,必要还应增加流动地震台;(6)装置倾斜仪测定地应。变。根据掌握的资料进行相应工程措施,例如降低原设计水位、加大坝基坝肩的抗剪强度等。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土工格栅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四川建筑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二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试摸底检测部编人教版
- 2025-2030团购产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河北省建筑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
- 2025-2030合金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2025-2030口服液产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临时保姆用工合同
- 2025-2030半自动折叠式涂胶机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重点企业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化学锚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年徐州市专业技术人员公需课程 - 心理调适
- 《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与应用》课件
- 第六单元《电的本领》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科学青岛版
- 2025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建设分公司招聘劳务外包制30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2年安徽省普通高校分类考试招生和对口招生文化素质测试英语试题
- 煤矿生产调度培训课件
- 2025年金刚石工具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册 7.3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 医疗器械年度培训计划
- 10kv变压器安装施工方案
- 2025年贵州六盘水市水城文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