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4《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编码】23000607【适用专业】护理【课时】54学时【学分】4学分【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课程性质: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诊断及特异防治原则等。以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它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目标: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基础医学有关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以及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教学要求:(一)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1、掌握微生物、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熟悉医学微生物学的性质、分类、地位、内容和范围。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及人体的分布以及微生物与人类和其它生物间的相互关系。2、熟悉细菌的大小、形态、基本结构与功能。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类型、营养物质、能量代谢。熟悉细菌生长的物理条件。繁殖方式及速度。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细胞壁的主要组成、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意义。掌握常见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了解培养细菌的方法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掌握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染色体、质粒、转座子及噬菌体的概念和特性,质粒的种类及其作用。掌握细菌遗传变异的机理。熟悉细菌变异的现象及变异的医学意义。3、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和病原菌、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概念;病原微生物的致病物质及其作用现制、宿主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抗感染免疫机制。熟悉感染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结局。4、熟悉病原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螺旋体等所致疾病;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5、熟悉真菌的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繁殖方式、抵抗力、致病性、免疫性以及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掌握皮肤癣菌和主要致深部感染真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熟悉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了解真菌毒素的医学意义。6、掌握病毒的概念、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复制周期与传播方式、感染类型和致病机理。熟悉病毒的形态、大小、测量方法、分类原则。了解亚病毒的概念、病毒变异规律及变异机理。熟悉引起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毒传播方式、致病特点、感染类型及免疫性。7、熟悉物理、化学及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掌握消毒、灭菌、防腐及无菌等的概念。掌握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了解其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二)基本技能1.掌握微生物形态学常用检查方法。2.掌握微生物学检测标本的采集、保存与送检。3.熟悉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法。了解病毒培养技术。4.了解实验动物的选择、饲养、感染接种、发病情况观察、解剖及鉴定。5.熟悉消毒及灭菌的方法。掌握无菌操作技术。6.熟悉常用血清学实验技术。掌握其结果判断。【教学时间安排】课程学时分配如下:章节及内容理论学时实验序号及实验教学内容实验学时第1章绪论1.0实验一细菌形态学观察2.0第2章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2.0实验二病毒2.0第3章感染2.0实验三厌氧性细菌、呼吸道感染细菌和动物源性细菌2.0第4章抗感染免疫1.0第5章遗传与变异0.5第6章医学微生态学与医院内感染0.5第7章消毒与灭菌0.5第8章病原学诊断与防治1.0第9章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0.5第10章化脓性细菌1.0第11章肠道感染细菌1.0第12章厌氧性细菌1.0第13章呼吸道感染细菌1.0第14章动物源性细菌第15章放线菌与诺卡菌第16章螺旋体第17章支原体和脲原体第18章立克次体第19章衣原体第20章呼吸道感染病毒1第21章肠道感染病毒1.0第22章肝炎病毒1.5第23章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0.5第24章人类疱疹病毒1.0第25章反转录病毒1.0第26章其他病毒0.5第27章朊粒0.5第28章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0.5第29章深部感染真菌0.5合计216【教学内容要点】【理论要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及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真核细胞型、原核细胞型及非细胞型的生物学形状。2.熟悉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其任务,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及其与人类的关系。3.了解微生物学发展简史与现状,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微生物学的进展及其展望。[教学内容]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医学微生物学进展。自学内容:微生物学发展简史与现状。第二章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目的要求]1.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细菌的代谢产物在医学上的意义。2.掌握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3.熟悉细菌的结构与致病的关系、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与生长繁殖的规律、细菌在人工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4.熟悉病毒的基本形态、熟悉病毒的培养与复制过程。5.熟悉真菌的结构、熟悉真菌的繁殖方式。6.了解细菌L型的特点、了解细菌的新陈代谢特点。7.了解病毒的异常增殖、了解病毒的分类。8.了解真菌的形态、培养特点。[教学内容]1.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细菌的新陈代谢、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培养。2.病毒的大小与形态、病毒的核酸与蛋白质、病毒的增殖、病毒的异常增殖。3.真菌的形态与结构、真菌的繁殖与培养。自学内容:1.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细菌的理化性状、细菌的分类。2.病毒的培养、病毒增殖的细胞效应、病毒的遗传与变异、病毒的分类。3.真菌的变异性与抵抗力。第三章感染[目的要求]1.掌握细菌的致病机制。2.熟悉细菌性感染的来源和传播途径。3.掌握细菌感染的类型4.掌握病毒的传播方式和感染途径。5.掌握病毒感染的类型及其特点。6.掌握病毒的致病机制。7.掌握真菌的致病性与感染特点。8.了解真菌在机会感染中的重要地位。[教学内容]1.基本概念。2.细菌的致病机制。3.细菌性感染的类型。4.病毒的传播方式和感染途径:(1)方式: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2)途径:粘膜、血液、皮肤、胎盘、产道和哺乳等5.病毒感染的类型及其特点。6.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1)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2)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7.真菌的致病性及其特点。8.细菌性感染的来源、传播途径。自学内容:细菌性感染的来源、传播途径。第四章抗感染免疫[目的要求]1.熟悉抗微生物感染的免疫机制。2.掌握抗菌、抗病毒、抗真菌免疫的特点。3.掌握干扰素的概念、生物学活性、抗病毒作用机制和抗病毒作用特点[教学内容]1.抗感染免疫力的来源。2.抗菌、抗病毒、抗真菌免疫的特点。3.干扰素的概念、生物学活性、抗病毒作用机制和抗病毒作用特点。4.抗菌、抗病毒、抗真菌免疫具体过程。自学内容:抗菌、抗病毒、抗真菌免疫具体过程。第五章遗传与变异[目的要求]1.熟悉DNA的结构与功能。2.了解基因与基因的转录。3.熟悉遗传、变异、基因型、表型、基因型变异及表型变异等概念。4.熟悉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5.掌握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染色体、质粒、噬菌体和转座因子6.掌握细菌基因型变异(遗传性变异)的机制7.熟悉细菌变异的实际意义。[教学内容]1.遗传与变异的原理及遗传、变异、基因型、表型、基因型变异及表型变异等概念。2.细菌的变异现象:形态结构、毒力、耐药性、菌落、抗原性等变异现象。3.与细菌遗传变异相关的物质:(1)细菌染色体;(2)质粒;(3)噬菌体;(4)转位因子。4.细菌变异的机制:(1)细菌的突变;(2)基因的转移与重组。5.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意义。自学内容:病毒的遗传与变异。第六章医学微生态学与医院内感染[目的要求]1.掌握医学微生态学和医院内感染的基本概念。2.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微生态平衡与菌群失调的概念。3.熟悉正常菌群的分布、生理作用及菌群失调的主要原因。4.了解机会性感染、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预防和控制。[教学内容]1.正常菌群:(1)概念、分布及特点;(2)生理作用。2.微生态平衡与失调:(1)微生态平衡;(2)微生态失调的主要原因、菌群失调及二重感染:(3)微生态失调的防治。3.机会性感染的特点和易感因素、条件致病菌、内源性感染。4.医院内感染:基本概念、分类、主要微生物及其特点、预防和控制自学内容:人体各部位的微生态系。第七章消毒与灭菌[目的要求]1.无菌操作和防腐,掌握消毒、灭菌的概念。2.熟悉常用物理和化学消毒灭菌法的原理、方法和指标。[教学内容]1.消毒、灭菌、无菌与无菌操作的概念。2.物理消毒灭菌法的种类、原理、应用范围。3.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名称、作用对象、使用浓度及其影响因素;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自学内容:1.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名称、作用对象、使用浓度及其影响因素。2.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第八章
病原学诊断与防治[目的要求]1.掌握致病菌、病毒、真菌的检查程序。2.熟悉细菌感染的血清学诊断。3.掌握病毒的分离与方法。4.熟悉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5.了解病原性真菌的检查与鉴定。6.了解特异性预防与治疗。[教学内容]1.病原菌检测标本采集与送检原则。2.病原菌检测的方法:(1)形态结构检查;(2)分离培养鉴定;(3)抗原检测;(4)其他检测法。3.血清学诊断常用方法。4.病毒学诊断标本采集与送检原则。5.病毒的分离与鉴定一般程序。6.病毒分离培养方法:(1)动物接种;(2)鸡胚培养;(3)细胞培养。7.病毒在细胞中增殖的指标:(1)细胞病变效应;(2)红细胞吸附;(3)干扰现象。8.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1)中和试验;(2)血凝抑制试验。自学内容: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真菌学诊断和特异性预防与治疗。第九章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目的要求]1.了解细菌的耐药性。2.掌握细菌药性产生的机制。3.了解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教学内容]1.细菌耐药性分类:(1)固有耐药性概念;(2)获得耐药性概念及产生的原因。2.细菌药性产生的机制:(1)产生钝化酶的机制;(2)药物作用的靶位发生改变的机制;(3)胞壁通透性改变的机制;(4)抗生素外排增加的机制。3.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自学内容:细菌耐药性的基因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第十章化脓性细菌[目的要求]1.掌握葡萄球菌属的分布、形态培养,致病性和致病菌株的鉴定。2.掌握链球菌属的分布、形态、培养和致病性,抗链“0”3.熟悉肺炎链球菌的致病性。4.熟悉淋病奈瑟菌的形态,致病性与防治原则。5.熟悉脑膜炎奈瑟菌的形态、培养和抵抗力。了解标本采集和送检的注意事项和所致疾病。6.掌握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性状,抗原结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球菌概述。2.葡萄球菌属:(1)分布、形态与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结构、分类、抵抗力。(2)耐药菌株问题。(3)溶血毒素、杀白细胞素、凝固酶与致病性的关系。(4)肠毒素与食物中毒。(5)葡萄球菌所致疾病。(6)免疫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法。(7)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定。3.链球菌属:(1)分布、形态与培养特性。(2)分类(根据溶血性能、抗原结构)、抵抗力。(3)脂磷壁酸、M蛋白、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溶血毒素O与S、致热外毒素与致病力的关系。(4)临床所致疾病,多种急性与慢性感染、链球菌与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关系。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关系。(5)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4.肺炎链球菌:形态与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变异性,肺炎球菌的致病物质。5.奈瑟菌属:(1)概述;(2)脑膜炎奈瑟菌:形态与培养特性。防治原则,特异性预防;(3)淋病奈瑟菌:形态与培养特性。抵抗力。传染方式,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微生物检查及防治原则。6.铜绿假单胞菌:(1)生物学特性,抵抗力,抗原结构(主要掌握OEP的定义及特点)。(2)致病特点及防治措施。第十一章
肠道感染细菌[目的要求]1.掌握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2.了解大肠埃希菌在卫生检验上的意义,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分类和致病性。3.掌握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及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肥达反应及意义。其它沙门菌的致病性。4.掌握志贺菌属的致病性。5.了解伤寒带菌者及慢性痢疾在疾病传播上的意义。6.掌握霍乱弧菌的形态,培养,分型,致病性,免疫性及预防。7.了解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教学内容]1.肠道杆菌一般通性、分类。2.大肠埃希菌:(1)主要生物学特征;(2)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抗原构造与分型;(3)所致疾病;(4)微生物学检查法;(5)大肠埃希菌在卫生检验上的意义。3.沙门菌属:(1)培养与生化特点;(2)致病性,伤寒、副伤寒致病过程;食物中毒;败血症感染;(3)病程与微生物学检查的关系;(4)微生物学检查法;(5)肥达反应及其意义;(6)防治措施。4.志贺菌属:(1)致病物质(菌毛、内毒素、外毒素);(2)临床各种急慢性菌痢类型;(3)慢性痢疾在传播上的意义;(4)微生物学检查法。5.菌的一般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弧菌的种类。6.霍乱弧菌:(1)形态与培养特点;(2)分型,致病性;(3)霍乱肠毒素的致病机理;(4)免疫性及防治原则。7.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预防原则。第十二章
厌氧性细菌[目的要求]1、掌握:厌氧性细菌的种类、感染特点;厌氧芽孢杆菌属的生物学特性与鉴别要点,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及其特异性防治;无芽孢厌氧菌的种类、致病条件和感染特点。2、熟悉:厌氧性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3、了解:艰难梭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无芽孢厌氧菌的种类。[教学内容]1.厌氧菌概述、种类与分布、感染特点及培养。2.厌氧芽孢杆菌属的生物学特性与鉴别要点重点。。3.厌氧芽孢杆菌属:(1)破伤风梭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物质、致病条件、致病机制、所致疾病与症状及其特异性防治,抗毒素和类毒素的使用原则。(2)产气荚膜梭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气性坏疽的发病机理及致病特点,肠毒素与食物中毒,微生物学检测方法,防治原则。(3)肉毒梭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肉毒中毒的致病物质及致病机制。注意肉毒中毒与婴儿肉毒病、其它食物中毒的区别。微生物学检测方法,防治原则。4.无芽孢厌氧菌的分类及生物学性状。5.无芽孢厌氧菌的致病性、致病条件和感染特点。6.无芽孢厌氧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自学内容:艰难梭菌。第十三章呼吸道感染细菌[目的要求]1.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与变态反应关系,结核菌素试验原理,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白喉棒状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2.熟悉:麻风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白喉棒状杆菌的免疫性及锡克实验原理和结果判定;白喉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3.了解: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组和致病性;棒状杆菌属的分类和分布;了解其他的呼吸道致病性细菌。[教学内容]1.分枝杆菌属概述与分类。2.结核分枝杆菌:(1)生物学特性;(2)结核杆菌细胞壁主要成分与抗酸染色、超敏反应的关系;(3)结核杆菌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变异性;(4)致病性机理和特异性防治。3.麻风分枝杆菌致病特点与微生物学诊断。4.非结核分枝杆菌致病性以及与结核分枝杆菌和区别。5.棒状杆菌概述、白喉杆菌与类白喉杆菌的主要区别。6.白喉杆菌::(1)
生物学特性:形态、结构、染色和培养特性与鉴别诊断的关系;(2)
致病性:白喉外毒素致病机理;(3)
检查与诊断:白喉杆菌微生物学检查、锡克试验原理及其意义、特异性预防和治疗。自学内容:嗜肺军团菌,百日咳鲍特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第十四章
动物源性细菌[目的要求]1.掌握:炭疽芽孢杆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2.熟悉:布氏菌属的生物学性状、免疫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法;炭疽芽孢杆菌的免疫性与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炭疽芽孢杆菌与其他需氧芽孢杆菌的区别。3.了解:布氏菌属的防治原则;鼠疫耶氏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动物源性细菌的概念。2.炭疽杆菌:(1)生物学特性:形态、结构、培养特点;(2)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3)诊断与防治:、标本处理及防治原则;(4)炭疽杆菌和类炭疽杆菌的主要区别。3.布氏杆菌、鼠疫杆菌:(1)生物学特性;(2)致病性与免疫性;(3)诊断与防治。第十五章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目的要求]了解放线菌属和诺卡菌属的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性;放线菌属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放线菌属的分类、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2.诺卡菌属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诊断与治疗。第十六章
螺旋体[目的要求]1.明确螺旋体的基本特征,熟悉可引起人类疾病的螺旋体。明确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的主要性状及传播媒介。2.掌握其致病性和所致疾病。3.熟悉主要螺旋体病的血清学诊断原则。[教学内容]1.钩端螺旋体:钩体病。(1)形态染色;(2)培养特性;(3)微生物检测原则;(4)致病性;(5)免疫性;(6)防治原则。2.梅毒螺旋体—人类梅毒病原体,STD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病:(1)形态染色;(2)微生物检查;(3)传播方式;(4)临床分期;(5)与传染性的关系;(6)防治原则。3.疏螺旋体:(1)形态染色特征;(2)类型。自学内容:伯氏疏螺旋体的致病性。第十七章
支原体和脲原体[目的要求]1.明确主要支原体的一般特点及培养特性。2.支原体与L型细菌区别。3.熟悉支原体的致病性和免疫性。[教学内容]1.支原体形态培养特性。2.支原体培养特性。3.支原体致病性。4.支原体免疫性。5.肺炎支原体、溶脲支原体。自学内容:主要致病性支原体的致病性。第十八章
立克次体[目的要求]1.掌握立克次体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生物学性状。2.熟悉立克次体的传播媒介及所致疾病。3.掌握外-斐氏反应的原理及实际应用。[教学内容]1.立克次体的形态、培养特性、致病物质、传播媒介、致病机理。2.外-斐氏反应的原理、方法和意义。自学内容: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的致病性。第十九章
衣原体[目的要求]1.熟悉主要衣原体的一般特点及培养特性。2.了解衣原体的传播方式和发育周期。3.了解衣原体的致病性和免疫性。[教学内容]1.衣原体形态。2.衣原体培养特性。3.衣原体发育周期:原体→原体被吞如细胞胞浆→原体发育成始体→始体增殖成初期包涵体→始体分化为无数原体形成包涵体→细胞破裂释放出原体。4.沙眼衣原体的传播方式:眼→眼及眼→手→眼;性接触传播;所致疾病:沙眼,包涵体结膜炎和泌尿生殖道炎。自学内容:主要致病性衣原体的致病性。第二十章
呼吸道感染病毒[目的要求]1.了解呼吸道感染病毒种类。2.流感病毒:掌握其形态结构、表面抗原(HA、NA)与变异和致病性的关系。熟悉流感病毒分型和分亚型的依据。甲型流感病毒变异的两种形式与机理。了解培养特性和防治原则,熟悉致病性、免疫性与微生物学检查。3.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熟悉SARS冠状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与微生物学检查。了解培养特性和防治原则。4.副粘病毒:了解其共性。熟悉麻疹病毒的形态结构、血凝与溶血、细胞融合等特性,了解培养特性,掌握致病性、免疫性与特异性预防。熟悉腮腺炎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5.其他呼吸道病毒:了解腺病毒的生物学性状,熟悉其致病性。熟悉风疹病毒的致病性(特别是垂直传播与先天畸形的关系)与特异性预防。熟悉鼻病毒的主要特性与致病性。[教学内容]1.呼吸道病毒的种类。2.流行性感冒病毒:(1)生物学性状(2)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核心、包膜(内层,外层:脂质双层膜)、两种刺突、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及其功能。(3)流感病毒的分型与抗原变异。(4)型与亚型的分类依据。(5)流感病毒抗原变异的两种形式:抗原漂移和抗原转换的概念和意义。(6)培养特性:
可在鸡胚和培养细胞中增殖。(7)致病性与免疫性。(8)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所致疾病。(9)微生物学检查:病毒分离培养方法、血清学诊断:血凝抑制试验。(10)防治原则:接种疫苗、药物治疗。3.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冠状病毒病毒的形态、致病性、防治原则。普通感冒与SARS。4.副粘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大小、核酸不分节段,胞膜刺突蛋白不同。5.麻疹病毒:(1)生物学性状:结构:刺突为H和F蛋白;培养特性:引起细胞融合,形成嗜酸性包涵体。(2)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染源,传播途径,所致疾病和临床表现;麻疹晚期神经中枢系统并发症: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免疫力情况:恢复靠细胞免疫,感染后免疫力牢固。(3)防治原则:人工主动免疫、紧急预防。自学内容:1.腮腺炎病毒。(1)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播途径,临床症状,并发;(2)防治原则:疫苗接种:MMR三联疫苗。2.呼吸道合胞病毒:致病性。3.腺病毒:病毒的形态、传播途径和所致疾病。4.风疹病毒:病毒的形态、致病性与免疫性。第二十一章
肠道感染病毒[目的要求]1.熟悉肠道病毒种类与共同特性。2.掌握脊髓灰质炎病毒分型、致病性、免疫性与特异性预防、微生物学检查原则。3.了解柯萨基病毒与ECHO病毒的分组与分型,熟悉其致病性。4.熟悉轮状病毒的形态结构特征和致病性。5.了解新肠道病毒的型别与致病性。[教学内容]1.肠道病毒的主要种类和共同特性:(1)肠道病毒的主要种类;(2)肠道病毒的致病特点。2.脊髓灰质炎病毒:(1)生物学性状:结构、血清型、培养特性、抵抗力。(2)致病性和免疫性:传播途径、致病机制、免疫性。(3)特异预防方法:疫苗的种类、预防方法、接种注意事项、预防效果。(4)微生物学检查原则:病毒分离培养、血清学诊断。3.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1)生物学性状:柯萨奇A和B组的分组依据和包括型别;抵抗力;对新生乳鼠感染的敏感性。(2)致病性:感染途径、疾病种类。柯萨奇B组是引起人心肌炎的主要病原。(3)微生物学检查:病毒分离与鉴定、血清学诊断原则。4.人类轮状病毒:(1)主要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特点、型别、抵抗力。(2)致病性和免疫性。(3)病毒检查方法。5.其它肠道感染病毒的种类和致病性。第二十二章
肝炎病毒[目的要求]1.熟悉人类肝炎病毒的型别及主要生物学性状。2.掌握HAV的特点、致病性和免疫性,熟悉其抗原抗体的检测方法和免疫预防方法。3.掌握HBV的生物学性状、传播方式、免疫性和致病特点,熟悉其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和免疫预防方法。4.了解HCV、HDV、HEV的主要性状、传播途径和致病特点。[教学内容]1.人类肝炎病毒的型别及主要生物学性状。2.甲型肝炎病毒:(1)生物学性状:结构、血清型、培养特性、病毒感染的模型、抵抗力。(2)致病性和免疫性:传播途径、致病机制、免疫性、致病特点。(3)免疫预防方法:人工被动免疫、人工主动免疫(疫苗)。(4)微生物学检查原则:检测甲型肝炎的抗原和抗体。3.乙型肝炎病毒:(1)生物学性状:病毒形态结构(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基因结构及复制方式、抗原抗体系统组成及其意义、抵抗力。(2)致病性:感染途径、感染特点、致病机制。(3)微生物学检查:乙肝抗原抗体检测及其结果分析;HBV的DNA检测和PCR检测。4.丙型肝炎病毒:(1)主要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特点、抵抗力。(2)致病性和免疫性:传播途径、致病特点、免疫特点。(3)微生物学检查:检查病毒RNA、检查抗体。5.丁型肝炎病毒:(1)形态和复制特点。(2)检查原则。6.戊型肝炎病毒:(1)生物学性状:感染的动物模型、抵抗力。(2)致病性:传播途径、感染特点。(3)诊断方法:免疫电镜和电镜检查、检测抗一HEVIgM的方法。自学内容:庚型肝炎病毒(HGV)、输血传播肝炎病毒(TTV)。第二十三章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目的要求]1.了解虫媒病毒的概念和分类,熟悉其共同特性。2.了解人类出血热病毒分类及我国常见种类。3.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和登革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传播媒介,储存宿主)、致病性、免疫性及特异性预防。熟悉乙型脑炎病毒和登革病毒的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方法。4.掌握汉坦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致病性和免疫性。熟悉汉坦病毒的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5.了解新疆出血热病毒的流行特点和特异性预防原则。[教学内容]1.虫媒病毒的概念和种类、共同特性。2.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1)生物学性状:病毒抗原性,感染动物种类。(2)致病性和免疫性:流行环节、感染过程和二次病毒血症、感染免疫力。(3)预防原则:一般预防和特异性特异。3.登革病毒和森林脑炎病毒。4.人类出血热病毒分类及我国常见种类。5.汉坦病毒(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1)生物学性状。(2)流行病学特点:季节性、地区性、动物宿主、传染源与传播途。(3)致病性与免疫性。(4)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6.出血热病毒:流行病学特点、致病性、免疫性与防治原则。第二十四章
人类疱疹病毒[目的要求]1.熟悉人类疱疹病毒的种类与共同特点。2.单纯疱疹病毒(HSV):掌握生物学性状与致病特点,了解微生物学检查方法。3.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熟悉生物学性状和致病特点。4.巨细胞病毒(CMV):熟悉培养特性、致病特点——潜伏部位、传播途径及其特点,了解微生物学检查方法。5.EB病毒:熟悉特异性抗原种类,掌握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关系、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6.了解HHV-6、7、8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疱疹病毒的特点(形态结构、培养、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表现)。2.单纯疱疹病毒:2种血清型、致病性、传播、原发感染、隐伏与再发感染、先天性感染、防治原则。3.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血清型、致病性、防治原则。4.巨细胞病毒:(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3)先天性感染、围产期感染、接触感染、输血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病人的感染、细胞转化与致癌潜能。(4)微生物学检查:细胞学检查,病毒分离,血清学诊断。5.EB病毒:(1)EB病毒与宿主细胞的关系。(2)传播。(3)致病性:传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相关的肿瘤。自学内容:HHV-6、7、8的生物学特性。第二十五章反转录病毒[目的要求]1.了解反转录病毒的命名与分类。2.掌握反转录病毒的特性。3.掌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4.了解人类嗜T细胞病毒的生物学性状。5.熟悉人类嗜T细胞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教学内容]1.反转录病毒的命名与分类(根据组织嗜性、宿主范围、病毒形态和遗传特性)。2.反转录病毒的共同特性。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生物学特性:形态结构、基因组结构及功能、复制周期和抵抗力。(2)致病性:流行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分期。(3)免疫性。(4)微生物学检查:检查抗体、核酸或抗原和病毒分离。(5)防治原则:抗病毒治疗、研制疫苗和预防原则。4.人类嗜T细胞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和微生物学检查。第二十六章其他病毒[目的要求]1.了解狂犬病病毒的生物学性状。2.掌握狂犬病病毒的致病性、防治原则。3.熟悉狂犬病病毒的免疫性和微生物学检查。4.了解人乳头瘤病毒(HPV)生物学性状。5.掌握人乳头瘤病毒的致病性。6.熟悉人乳头瘤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7.了解人类微小病毒B19的形态结构、传播途径和所致疾病。[教学内容]1.狂犬病病毒:(1)生物学特性:形态结构、宿主范围、内基小体的概念及医学意义、抗原性与变异、抵抗力。(2)致病性:流行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特点。(3)免疫性。(4)微生物学检查。(5)防治原则:伤口处理、被动免疫和疫苗接种。2、人乳头瘤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传播途径、血清型别与所致疾病及与宫颈癌的关系)、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自学内容:人类细小病毒B19。第二十七章朊粒[目的要求]1.掌握朊粒、PrPC、PrPSC的概念、疾病特点。2.熟悉朊粒的形态结构和所致的相关疾病。3.了解朊粒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朊粒(Prion)、PrPC、PrPSC的概念。2.朊粒的形态结构。3.朊粒的致病性:(1)Prion病的共同特点;(2)主要的人和动物的Prion病。4.朊粒的微生物检查和防治原则。第二十八章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目的要求]1.掌握真菌与真菌病的概念。2.了解真菌病的类型及感染条件。3.熟悉皮肤癣菌的形态、结构及菌落特征。4.熟悉浅部真菌性疾病及特征。5.掌握浅部真菌感染性疾病的检测方法及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真菌及真菌病。2.浅表感染性真菌及其疾病。3.皮肤癣菌:(1)生物学特性:形态、培养、抗原性。(2)感染特性:寄生性(嗜角质蛋白)、易感条件及相关因素。(3)常见疾病:病种、传播途径及方式。(4)微生物学诊断方法。(5)体癣的防治原则。自学内容:申克孢子菌,着色真菌。第二十九章
深部感染真菌[目的要求]1.掌握深部真菌及深部真菌病的概念。2.熟悉深部真菌病的种类及其特征。3.掌握白假丝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培养特征。4.掌握新生隐球菌的镜下特征、培养特征。5.了解白假丝酵母菌、新生隐球菌、曲霉菌的致病性。[教学内容]1.深部真菌及深部真菌性疾病的概念。2.白假丝酵母菌:(1)生物学特性:形态、结构、培养特点、生化反应及抗原结构。(2)致病性:致病条件、所致疾病及特征。(3)检查与诊断:镜检方法、培养与生化鉴定,、芽管及厚膜孢子形成试验。3.新生隐球菌:(1)显微镜下特点、菌落类型、生化反应。(2)致病性:传染源、传播途径、所致疾病及特点。(3)微生物学检查:直接镜检(有诊断意义)、分离培养、动物试验。4.曲霉、毛霉菌:(1)生物学性状:曲霉菌菌丝是分枝状多细胞有隔菌丝;毛霉菌是无隔菌丝。(2)所致疾病及疾病特点。(3)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5.白假丝酵母菌及新生隐球菌的致病性:(1)白假丝酵母菌致病条件、所致疾病。(2)新生隐球菌传播途径和方式。(3)新生隐球菌所致疾病及其特点。自学内容:肺孢子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实验要点】实验一细菌的形态学观察和细菌培养一.实验目的:在理论课学习基础上,通过实验进一步掌握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及其医学意义二.实验要求: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熟悉真菌形态与结构三.实验内容:细菌、真菌的形态与结构及培养物观察、常用染色方法(革兰染色等)、接种方法、培养特性及培养物观察、病毒包涵体及组织培养物观察。四.课堂讨论选题革兰氏染色有何实际意义。五.课外作业选题1.革兰氏染色原理。2.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有哪些?实验二感染、消毒与灭菌一.实验目的:在理论课学习基础上,通过实验进一步掌握内毒素的作用特点和临床意义;采用参观法、实践法的方式,进一步理解理论课的重点、难点,并树立无菌操作的观念。二.实验要求:掌握内毒素检测的原理和临床意义,熟悉内毒素检测方法和常用器材的处理与消毒灭菌方法。。三.实验内容:(1)常用玻璃器材的处理方法;(2)橡胶类制品的处理方法;(3)金属器械的处理方法;(4)塑料及有机玻璃器械的处理方法;(5)无菌室及其他污染物品的处理方法;(6)常用器材的包装及灭菌;(7)鲎试验;(8)观看录像。四.课堂讨论选题为什么在微生物学工作中必须注意无菌操作?五.课外作业选题简述温度和紫外线的杀菌作用。影响消毒灭菌的因素有哪些?了解人体正常细菌有何意义?实验三病原菌的检测和细菌的生化反应一.实验目的:在理论学习基础上,通过观察形态示教片,采用观察法、实践法和复习法的方式,进一步理解理论课的重点、难点。通过实际操作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二.实验要求:掌握细菌基本形态结构与特殊结构,细菌的人工培养法、细菌生化鉴定法及细菌血清学试验。三.实验内容:(1)细菌形态与结构的观察;(2)细菌的接种技术;(3)细菌的培养技术;(4)细菌的生长情况观察;(5)细菌生化鉴定法;(6)细菌血清学试验。四.课堂讨论选题培养基有几种,都哪几种?五.课外作业选题1.培养基的主要成分是什么?2.细菌常用的生化试验有哪几种?细菌生化反应在实际工作中有什么意义?实验四
细菌的耐药性与噬菌体的特异性一.实验目的:采用观察法、实践法和复习法的方式,进一步理解理论课的重点、难点。通过实际操作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通过实验进一步掌握噬菌体的作用特点和临床意义。二.实验要求:(1)掌握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特点,加深了解细菌的耐药性及细菌药性产生的机制。(2)掌握噬菌体的特异性试验的原理和临床意义,熟悉试验方法。三.实验内容:(1)纸片扩散法;(2)稀释法;(3)E-test法药敏试验;(4)噬菌体的特异性试验。四.课堂讨论选题细菌耐药产生的机制。五.课外作业选题L型细菌形态特征是什么?L型细菌的染色及形态有何特点实验五厌氧性细菌、呼吸道感染细菌和动物源性细菌一.实验目的:(1)在理论课学习基础上,通过观察厌氧芽孢杆菌形态示教片,掌握厌氧芽孢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及鉴别要点;了解厌氧菌培养方法及其特征。(2)在理论课学习基础上,通过观察分枝杆菌、棒状杆菌形态示教片,掌握分枝杆菌、棒状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了解分枝杆菌、棒状杆菌培养方法及其特征。(3)在理论课学习基础上,通过观察炭疽芽孢杆菌形态示教片,掌握炭疽芽孢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及鉴别要点。二.实验要求:(1)认识厌氧芽孢杆菌,区别厌氧芽孢杆菌芽孢镜下特点,熟悉厌氧菌培养方法及其特征,掌握厌氧菌感染性标本处理、检测方法。(2)认识分枝杆菌、棒状杆菌镜下特点,熟悉培养方法及其特征,掌握标本处理、检测方法。抗酸染色法结果判读。(3)认识炭疽芽孢杆菌,区别炭疽杆菌和类炭疽杆菌镜下特点,熟悉炭疽杆菌形态染色与种类。三.实验内容:(1)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杆菌、肉毒杆菌形态结构观察;观察厌氧菌培养特性。(2)观察分枝杆菌、棒状杆菌形态及培养特性;结核病人痰标本抗酸染色。(3)炭疽杆菌形态结构观察。四.课堂讨论选题厌养芽孢杆菌与厌养无芽孢杆菌区别。五.课外作业选题1.抗酸染色的原理及其用途。2.如疑为炭疽杆菌或布氏杆菌,如何进行分离培养与鉴定?实验六病原性细菌的分离和检测一.实验目的:(1)通过理论学习,观察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和脑膜炎球菌的形态示教片,掌握病原性球菌的形态、结构特点、培养方法及鉴别要点。(2)通过理论学习,观察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和痢疾杆菌的形态示教片,掌握肠道杆菌的形态、培养方法、结构特点及鉴别要点。二.实验要求:(1)掌握掌握病原性球菌的形态、结构特点、培养方法及鉴别要点。掌握化脓性球菌的分离鉴定和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的原理、方法及意义。(2)掌握肠道杆菌的形态、培养方法、结构特点及鉴别要点。掌握肠道杆菌的培养、分立、鉴定和肥大氏试验的原理、方法及意义。(3)熟悉葡萄球菌血浆凝固酶试验、肺炎双球菌小鼠毒力试验;了解肠道杆菌坚定的培养基成分、原理。三.实验内容:(1)观察培养基上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和脑膜炎球菌的大小、形态、颜色、边缘和透明度;观察链球菌的溶血环。(2)观察培养基上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和痢疾杆菌的大小、形态、排列及颜色。肠道杆菌的分离与鉴别。(3)用已知的抗原来测定患者血清中有无相应的抗体: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和肥大氏试验,以此作为乙型链球菌感染性疾病和伤寒、副伤寒疾病的辅助诊断。(4)化脓性球菌的分离,肠道杆菌的培养和分离鉴定。(5)观看录像。四.课堂讨论选题今有一脓汁标本,怎样进行病原学检测。五.课外作业选题2.检测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的原理及其用途。试验七其他病原微生物一.实验目的:(1)熟练掌握理论课内容。(2)掌握几种病原性螺旋体的形态特征及暗视野和镀银染色法镜检方法;支原体的形态特征和菌落特点。(3)观察恙虫病立克次体的形态、衣原体的包涵体。(4)了解衣原体的细胞培养分离和支原体的生化鉴定。(5)掌握外裴反应和血清学鉴定方法。二.实验要求:(1)掌握几种病原性螺旋体的形态特征及暗视野、支原体的形态特征和菌落特点和立克次体的形态染色特性。(2)掌握衣原体的细胞培养分离方法。根据支原体不同生化反应特性和对特定物质的不同抵抗力分离鉴定支原体。(3)掌握镀银染色法、姬姆萨染色和血清学检测方法。(4)熟悉钩体的显微镜凝集试验和梅毒螺旋体的筛选试验与确诊试验。外斐反应的原理、操作过程和结果判定。(5)理解钩体的培养特性及伯氏螺旋体的血清学检测。三.实验内容:(1)用姬姆萨染色法(适用于回归热病人血液涂片检查)、冯泰纳镀银染色法(适用于各种螺旋体)及暗视野检查法观察病原性螺旋体大小、形态等。(2)血清学反应,可用已知的抗原(标准菌株)来测定患者血清中的未知抗体;也可用已知的抗体(标准免疫血清)来鉴定未知菌株的型别。(3)支原体生化鉴定方法、衣原体的细胞培养分离方法。(4)血清学鉴定方法、外裴反应和姬姆萨染色检查沙眼衣原体包涵体。(5)恙虫病立克次体的形态观察。四.课堂讨论选题临床上有疑似衣原体或支原体引起的疾病,怎样进行微生物学检查?五.课外作业选题1.外—斐氏反应的原理及实际意义。2.衣原体、支原体在形态结构及培养上有何特征,它们与病毒、细菌有何不同。实验八病毒一.实验目的:(1)熟悉病毒的分离程序与鉴定原则,了解引起呼吸道感染的其他常见病毒的快速诊断。(2)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观察肠道病毒细胞培养所致的细胞病变效应(CPE),以及血清学检测实验,掌握肠道病毒的培养方法和血清学检查方法。(3)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检测HBV的抗原抗体(“二对半”)的检测,熟悉HBV血清学检查法的用途和检测意义。(4)熟悉人类疱疹病毒的种类与共同特点;观察狂犬病病毒的包涵体(内基小体)形态特征。二.
实验要求:(1)掌握流感病毒血凝和血凝抑制实验的原理与方法。(2)掌握HBV血清学检查的内容、病毒包涵体的形态及意义。(3)熟悉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分离鉴定方法和病毒的培养方法。(4)了解噬斑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意义。认识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CPE的特点。三.实验内容:(1)病毒血凝实验、病毒血凝抑制实验。(2)ELISA法检测柯萨奇病毒B3IgM抗体和HBV抗原抗体(“二对半”)。。(3)观察内基小体、病毒包涵体。四.课堂讨论选题如何进行病毒的传代细胞培养。五.课外作业选题1.病毒的培养方法有那几种?其用途,各有何优缺点。2.常用ELISA方法有哪几种?实验九观察真菌一.实验目的:(1)过观看真菌电视录相、观察真菌形态示教片,掌握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及鉴别要点;了解真菌培养方法及菌落类型及其特征。(2)通过观察形态示教片,掌握白假丝酵母菌形态结构特点,新生隐球菌镜下特点(诊断意义)。通过观察菌落,生化反应,掌握其菌落特征、实验诊断指标。二.实验要求:(1)认识真菌的各种孢子,区别单细胞真菌与多细胞真菌镜下特点,熟悉真菌三种菌落及特征,掌握皮肤癣菌感染性标本处理、检测方法。(2)认识白假丝酵母菌假菌丝、厚膜孢子,新生隐球菌芽生孢子,区别白假丝酵母菌与新生隐球菌菌落特征。掌握白假丝酵母菌及新生隐球菌感染性标本检查方法。三.实验内容:(1)观察多细胞真菌大分生孢子、小分生孢子及白假丝酵母菌镜下特点:假菌丝、厚膜孢子。(2)显微镜下观察新生隐球菌芽生孢子(墨汁染色)。(3)观察真菌培养的菌落类型:酵母型菌落、类酵母型菌落、丝状型菌落。(4)体癣皮屑镜检:观察菌丝及孢子。(5)观看真菌的录像。四.课堂讨论选题怎样区别单细胞真菌与多细胞真菌。五.课外作业选题绘制新生隐球菌芽生孢子图。【成绩考核方式】1、成绩评定总则:学习成绩有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技能考核、理论考核。2、平时成绩评定:平时成绩考核方式以课堂提问和实验操作为主。【教材与参考书目】指定教材:《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刘荣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书目:1.医学微生物学,贾文祥主编,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MedicalMicrobiology,Geo.F.Brooks,JanetS.Butel,&StevenA.Morse
23thed,LangeMedicalBooks/McGraw-Hill
MedicalPublishingDivision,.3.MedicalMicrobiology,KennethJ.RyanandC.GeorgeRay,4thed,Mcgraw-HillMedicalPublishingDivision。(编制:李国华/审核:车晓宁)【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课程性质: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又是紧密联系实际的应用学科,它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特有的活动规律,生理性的免疫防御功能以及在一定的条件下,导致机体发生免疫性疾病等。免疫学与生理学、生物学、生物化学、病原学等有着广泛的联系与交叉,免疫学对医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是临床医学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教学目标: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学科。它是生物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通过课堂讲授、自学等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为生物医学分析与仪器专业方向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医学专业知识。教学要求:从理论上掌握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免疫学功能、免疫系统应答机制及其相互调节;了解病理状态下免疫系统异常应答机制。【教学时间安排】本课程计27学时,其中理论占21学时,学时分配如下:表1理论教学学时分配表(总学时:32学时)章节授课内容学时备注第一、二章免疫学概论发展史及展望1讲授(多媒体)第三章抗原2讲授(多媒体)第四章免疫球蛋白2讲授(多媒体)第五章补体系统2讲授(多媒体)第六章细胞因子1讲授(多媒体)第七章主要组织相容性系统1讲授(多媒体)第八章CD抗原和粘附分子1讲授(多媒体)第九章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细胞及功能1讲授(多媒体)第十、十一章T、B淋巴细胞1讲授(多媒体)第十四章抗原递呈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1讲授(多媒体)第十五、十六章免疫应答2讲授(多媒体)第十七章免疫调节1讲授(多媒体)第十八章免疫耐受1讲授(多媒体)第十九章超敏反应2讲授(多媒体)第二十四章免疫诊断1讲授(多媒体)第二十五、六章免疫治疗与免疫预防1讲授(多媒体)合计21【教学内容要点】第一、二章 免疫学概论发展史及展望一、学习目的要求1.掌握免疫的现代概念;了解免疫学发展简史,熟悉克隆选择学说的概念。2.掌握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组成和特点,掌握免疫的基本功能。3.了解免疫学发展近况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二、主要教学内容1.免疫基本概念:免疫的含义,免疫的功能,免疫学的分类。2.免疫学发展简史(经验时期,初盛时期,飞跃时期)。克隆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3.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区别,天然免疫的组成,特异性免疫的主要特征。4.免疫学研究的范畴,免疫学的分支。5.免疫学在医学和生物学的地位以及目前的发展趋势。第二章
免疫组织与器官一、学习目的要求1、掌握免疫器官的组成及功能2、了解淋巴细胞再循环过程、T、B淋巴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内的发育过程。二、主要教学内容1、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的结构和功能。2、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结构和功能。3、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第三章 抗原一、学习目的要求1.掌握抗原的基本概念,免疫原,半抗原,以及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主要条件。2.熟悉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及其在临床的意义。3.了解抗原的分类,医学上重要的抗原。4.了解有丝分裂原、超抗原及佐剂的概念及作用机制。二、主要教学内容1.抗原的概念,免疫原和半抗原的概念。2.决定抗原分子免疫原性的主要条件。3.抗原决定簇/表位的定义;载体决定簇与半抗原决定簇,;T细胞决定簇与B细胞决定簇;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4.抗原的分类,医学上重要的抗原,有丝分裂原、超抗原。5.免疫佐剂的概念、种类及作用机制。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一、学习目的要求1.掌握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基本概念。2.掌握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功能区及酶解片段。3.掌握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与功能。4.了解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了解抗体多样性的原理。5.了解抗体的制备方法。二、主要教学内容1.免疫球蛋白研究简史,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概念。2.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酶解片段及功能区。3.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与功能。4.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5.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同种型、同种异型、独特型。6.免疫球蛋白的基因结构与抗体多样性;7.抗体的制备: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第五章 补体系统一、学习目的要求1.掌握补体的概念和基本特征,补体的理化特性。2.掌握补体系统活化的特点及三条激活途径的异同点。3.掌握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4.了解补体活化的调节方式;了解补体受体的组成及生物学功能。5.了解补体系统与临床有关的疾病。二、主要教学内容1.补体系统的发现,补体的概念与基本特征。2.补体系统的组成与命名,补体的理化特性。3.补体系统的激活:经典激活途径,,MBL途径和替代激活途径,比较三条激活途径的异同点。4.补体系统激活的调节,自身衰变,调节因子的作用。5.补体受体的组成,分布及功能。6.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溶菌溶细胞,;调理作用;免疫粘附与清除免疫复合物,中和及溶解病毒,炎症介质作用。7.补体系统与疾病:补体的遗传缺陷,血清补体水平异常与临床疾病。第六章细胞因子一、学习目的要求1.掌握细胞因子的概念、分类及共性;2.掌握主要的白细胞介素(如IL-2、IL-4、IL-5、IL-6、IL-10)的生物学功能;3.掌握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及趋化因子的主要成员及其生物学功能;4.了解细胞因子与临床疾病的关系。二、主要教学内容1.细胞因子的概念,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2.细胞因子的种类及其主要活性: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等;3.细胞因子受体的作用;4.细胞因子与临床疾病的关系。第七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一、学习目的要求1.掌握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概念。了解小鼠MHC的命名和组成。2.掌握人HLA基因座位的组成和分类。3.掌握人HLA-I类和II类抗原的结构特点、分布及生物学功能。4.了解人HLA复合体的遗传特点和分型技术。5.了解HLA在医学上的意义。二、主要教学内容1.MHC的研究简史,MHC的完整概念。小鼠MHC的命名和组成。2.人HLA复合体的基因组成:I类基因,II类基因,III类基因。3.两类人HLA分子的结构及分布特点。4.人HLA分子的生物学功能:处理及递呈蛋白质抗原,调节免疫应答,参与T细胞分化过程。5.HLA复合体的遗传特点及分型技术:遗传特点(单元型遗传,共显性遗传,高度多态性,连锁不平衡),HLA的分型技术(血清学分型,细胞学分型,DNA分型);6.HLA在医学上的意义:与疾病的关系,与器官移植的关系,与输血的关系。第八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一、学习目的要求1.掌握白细胞分化抗原、CD的概念,粘附分子的概念2.熟悉白细胞分化抗原、粘附分子的功能3.了解白细胞分化抗原结构与功能、粘附分子各家族的基本特征二、主要教学内容1.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分类、主要功能2.粘附分子的概念、种类与特性、功能第九章 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细胞及其功能一、学习目的要求1.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2.了解T细胞、B细胞在免疫器官中的发育、分化、成熟过程;二、主要教学内容1.免疫器官概述:2.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腔上囊),3.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4.三级淋巴组织(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和皮肤相关淋巴组织);5.淋巴细胞再循环途径及意义;第十、十一章 T、B淋巴细胞一、学习目的要求1.掌握T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及其亚群的功能;2.掌握B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及其亚群的功能;3.掌握NK细胞的表面标志,NK细胞的识别机制及其功能;二、主要教学内容1.淋巴细胞:膜表面分子,T细胞亚群的划分,T细胞的分化发育与膜表面分子的表达2.B淋巴细胞:膜表面分子,B细胞亚群的划分,B细胞的分化发育与膜表面分子的表达;NK细胞:NK细胞的特征,NK细胞的生物学活性(识别机制,杀伤方式,ADCC作用,LAK细胞);第十二章TCR、BCR及受体编码基因了解内容第十三章造血干细胞及免疫细胞的生成了解内容第十四章 抗原递呈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一、学习目的要求1.掌握熟悉抗原递呈细胞的类型及功能;2.了解粒细胞及其它免疫细胞的免疫功能。二、主要教学内容1.抗原递呈细胞的概念,专职性APC,和非专职性2.单核巨噬细胞的特点与功能3.树突状细胞4.B细胞5.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6.血小板,红细胞第十五、十六章 免疫应答一、学习目的要求1.掌握免疫应答的概念、类型、发生场所和基本过程;2.掌握T细胞、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活化、增殖和效应全过程;3.掌握TI-Ag和TD-Ag免疫应答的不同特点;4.掌握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的递呈过程;5.了解体液免疫的效应;6.掌握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应答的概念和各自的特点;7.熟悉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应答的特点,以及Tc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机制;二、主要教学内容1.概述:免疫应答的概念、类型、发生场所和基本过程;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B1细胞对TI-Ag的应答特点,B2细胞对TD-Ag的应答特点及基本过程(抗原识别阶段、T细胞与B细胞的活化增殖及分化阶段、效应阶段),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2.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TD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Tc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Th细胞如何辅助B细胞的免疫应答?第十七章 免疫调节一、学习目的要求1.了解抗原、抗体和免疫复合物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2.了解免疫细胞间的调节和细胞因子的免疫调节;3.熟悉独特型网络在免疫应答调节中的作用;4.了解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5.了解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的相互调节作用。二、主要教学内容1.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2.抗原抗体的免疫调节:抗原和免疫复合物的调节作用,抗体的反馈调节;3.免疫细胞间的调节和细胞因子的免疫调节:T细胞间的调节(TH与Ts间的调节),B细胞的免疫调节,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NK细胞的免疫调节,细胞因子的免疫调节;4.免疫网络调节学说: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学说;5.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免疫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应答的调节,免疫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第十八章 免疫耐受一、学习目的要求1. 掌握免疫耐受的概念;2. 掌握T细胞、B细胞耐受的异同点;3. 熟悉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4. 熟悉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及意义;5. 了解耐受维持和终止以及耐受的生物学意义。二、主要教学内容1. 免疫耐受的概念,免疫耐受现象(天然耐受和获得性免疫耐受现象);2. 免疫耐受形成的条件和免疫耐受的细胞学基础;3. 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克隆排除、克隆无能、克隆流产等);4. 免疫耐受的维持和终止;5. 研究免疫耐受的生物学意义。第十九章超敏反应一、学习目的要求1. 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分类;2. 掌握各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及发生机制;3. 熟悉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4. 了解各型超敏反应常见的临床疾病。二、主要教学内容1. 超敏反应的概念及分类;2. 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常见疾病及防治原则;3. I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及常见疾病;4. II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及常见疾病;5. IV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及常见疾病。第二十四章免疫诊断一、学习目的要求1. 掌握体外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2. 掌握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3. 掌握凝集反应的种类及特点;4. 掌握琼脂扩散试验的种类和特点;5. 熟悉免疫标记技术的种类及其原理;6. 熟悉T细胞、B细胞数量和主要功能检测的类型;7. 了解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的的吞噬功能检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湖北省黄冈八模系列2025届数学高二上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广东省茂名市五校联考高二上数学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届湖北省黄岗市浠水实验高中生物高三上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
- 2025届四川省生物高一上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江苏省南京市梅山高级中学数学高三上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浙江省衢州五校数学高一上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四川广元天立学校生物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届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枣庄三中数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4年大型游乐设施操作(Y2)特种作业取证(江苏)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GB/T 588-2009船用法兰青铜截止止回阀
- GB/T 5780-2016六角头螺栓C级
- GB/T 31997-2015风力发电场项目建设工程验收规程
- 反歧视虐待、骚扰控制程序A
- GA/T 383-2014法庭科学DNA实验室检验规范
-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L121-L126考试卷试题
- 高压电工复审培训课件
-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知识考试题库600题(含答案)
- 计划的组织实施演示
- 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总则课件
- 普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知识竞赛试题库(1000题和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