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学与教的方式,创建中小学生命课堂11分析_第1页
优化学与教的方式,创建中小学生命课堂11分析_第2页
优化学与教的方式,创建中小学生命课堂11分析_第3页
优化学与教的方式,创建中小学生命课堂11分析_第4页
优化学与教的方式,创建中小学生命课堂11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2

优化学与教的方式创建中小学生命课堂

——中小学创建生命课堂指导纲要杨乃林一、中小学生命课堂的内涵1.中小学课堂教学基本走向。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教育的发展一月之内两次发表谈话——2014年“五四”期间关于不要把北大办成哈佛、剑桥笫二而要办成北大第一的谈话;同年“六一”期间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的谈话——体现了中央关于中国教育顶层设计的核心理念,即走中国教育自己的路,确立与完善中国教育自己的制度体系、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与此一脉相承的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中国教育综合改革设计了三个主题词:公平、质量与创新。两者一起从宏观上为中国教育未来发展规定了大方向。中小学生命课堂沿着这个大方向,遵循课堂教学客观规律,可以勾勒出清晰的前行道路:即以重塑课堂价值观为前提,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常态课为依托,以学与教的阶梯式分解为基本策略,以优学、优教的微课程为抓手;激扬师生生命活力,生成生命发展的基本素养,养成良好课堂习惯,全面提升课堂质量,实现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实质性变革。

2.生命课堂的内涵。中小学生命课堂具有怎样的内涵?应该说,课堂具有多种属性,最基本的是两种:一是课堂的内生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生命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养。素养即人的能力及生成能力的内在品质(内在品质包括思想、状态、品性等)。二是课堂的学科性——学生在学习中达成学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高度即学业水平。两者之间是有机融合、不可割裂的关系。内生性是根本,学科性是载体。离开学科载体去追求基本素养,已被实践证明不可取;只重学科质量而忽视基本素养、忽视立德树人,则是失去了课堂的灵魂,失去了了教育的本真。还要指出的是,学生生命发展基本素养的生成,来自于每一堂课,来自于每一堂课的每一个教学过程。换言之,任何一节课,任何一个教学过程,如果不是既服务于学生生命发展基本素养的生成同时又服务于学科质量的提升,那么,这节课、这个教学过程就是不足取的。

中小学生命课堂凭借两个区域、6个基础模块(简称基块)生成生命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养、达成学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高度。

第一个区域,优化学生的学。优学包含五个基础模块(5基块):倾听、阅读、交流、思维、实践。中小学生命课堂强调在温馨的环境、适宜的温度下,优化学生的倾听、阅读、交流、思维与实践,以提升课堂的内生性与学科性。仔细研究优学5基块,研究其与学生生命发展基本素养的关系,研究其与中小学学科课程标准的关系,我们就会发现,5基块都是拴着两头的,既具有强大的内生性,指向学生生命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奠定学生生命发展的基础;同时又具有强大的学科性,决定着学生达成学科课程标准即中小学学业水平的高度。这是其他任何模块都无法与之相比的。5基块得到真正优化的标志是学生形成习惯。5基块真正优化了,学生5大习惯形成了,学生整个人生的发展、立德树人就有了坚实的基础;5基块真正优化了,习惯形成了,学生达成课程标准的高度就水到渠成了。5基块得不到优化,学生不会倾听、不会阅读、不会交流、不会思维、不会实践,则学生生命素养的生成、学业质量的提升就成了一句空话。即使学习成绩上去了,也是付出被动听讲、死记硬背、大作业量的沉重代价,付出学习兴趣被泯灭、身心健康被摧残的沉重代价得来的。这样的成绩也就成了带血的成绩,对学生整个人生的发展有害无益,不要也罢。

第二个区域,优化教师的教。优教只有一个基块即“协助”。教师要协助学生学习,协助学生优化5基块,提高课堂的内生性与学科性。“协助”一词本身既定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中心地位,又定位了“优学”与“优教”两者之间的主与次的关系。而这种“协助”又绝不是可有可无的,靠优教去优学,优教的水平决定着优学的高度。生命课堂的这种内涵与途径,使生命课堂蕴含了三个基本价值。一是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生命课堂借内生性将学科教学提升为学科教育,为学生提供生命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养,为立德树人奠基;这是生命课堂最根本的价值所在。二是学业水平的真正提升:生命课堂从6基块入手,优化学与教的方式,培养课堂习惯,这是从根本上提升学科质量、提升学业水平。三是毎个学生的个性成长:生命课堂的优学与优教需要借助学与教的阶梯式分解策略,这种阶梯式分解是针对具体问题,依据学生的不同认知经验、不同认知水平而实施的,是一种个性化的分解,这就非常有助于实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二、生命课堂的基本策略——学与教的阶梯式分解1.阶梯式分解的意义。其实,我们的中小学课堂一直在要求学生注意倾听、认真阅读、积极交流、深入思考、勇于实践。但结果是多数学生仍然没有学会倾听、阅读、交流、思维与实践,没有养成这五个课堂习惯。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对这些基块进行必要的阶梯式分解,学生不清楚该如何操作。人对事物的认识主要是对事物的要点与要点之间逻辑关系的认识。而事物的要点及其逻辑关系并非直接呈现于事物表面,必须经过分解才能使其呈现出来。事物的要点及其内在逻辑关系一旦分解出来,人们对这个事物也就认识了、理解了,接下来如何做也就容易了。同时,由于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经验、认知水平存在差异,所以把事物分解到什么程度才能使人认识清楚也就各不相同,因而对事物的分解必须是阶梯式的,且这种阶梯是因人而异的。中小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有些问题分解一个层级铺设一个台阶就能认识清楚,有些则需要分解两个、三个甚至多个层级才能深入进去。同一问题,有些学生分解一个层级就明白了,有些学生则需要分解多个层级才清楚。学与教的阶梯式分解可以使优学与优教的6基块变得清晰,变得简单、平实、厚重,变得学生一学就会,一用就有效,一生有影响,这使课堂的价值得到了提升。并且,学与教的阶梯式分解依托的是每一节常态课而不是“优秀课”、“展示课”,这就突显了"常态"的真正价值。这里的“常态”不仅是个范围,不仅是平时的课,不仅是多数教师上课的样子,更应该是在内涵上简单、平实、厚重的课;常态就是要抹去课堂原本不应有的浮华,就是要回归课堂的本质。而采用“阶梯式”,依据不同的学情,适时铺设台阶,铺设一个台阶不能解决问题就再铺设第二个、第三个,这便为所有学生开辟了能够很好地认识、解决问题,实现个别化学习,全面提升质量的通道。

2.优学5基块的阶梯式分解。优学5基块在第一阶梯可各分解为三个做点,5基块共15个做点。

①倾听。倾听第一阶梯可以分解为3个做点:即盯着听,要点听,持续听。这三个做点还可以进一步铺设台阶进行分解,例如盯着听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盯着讲话者的眼睛听、盯着讲话者强调的对象听、盯着讲话者指向的内容听等等。要点听则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一边听边思考,思考所讲内容有几个要点、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等等。

②阅读。高质量的阅读是动手读。中小学生命课堂首先将阅读分解为3个做点即:动手读文、动手读图、动手读题。先说动手读文,它可以再分解为一边读一边动手做标识、一边读一边动手做注解、一边读一边动手做概括、一边读一边动手写下简单感悟等操作点。动手读题可以分解为远望、近观、检索、变通等若干元素。动手读图则可以分解为这幅图是什么,有什么,干什么,表现了什么等等。这种阶梯式分解,使阅读这个多数学生感觉比较难的问题借助这些具体的操作点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简单,使绝大多数学生一学就会,一用就有效。

③交流。交流亦可分解为3个做点:一是确定交流的问题:核心知识才交流,核心知识中50%左右的学生自己难以拿捏的才交流;如果不该交流的也去交流,不该合作的也合作,那就白白浪费了时间。二是激励、指导交流的过程,包括激励每个学生人人参与交流,指导每个学生学会双向交流等。现在不少课堂的合作学习通常都是围绕一个问题进行甲说、乙说、丙说的单向交流,效益比较低;而双向交流则是以问题为中心的陈述与以问题为中心的评价两者融合,是"两说"合作。这种"两说"也可进一步分解,比如,问题陈述可以分解为我要陈述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及其要点是什么;易错点在哪里,为什么容易出错这样三个细节点。而问题评价则可以进一歩分解为从陈述者对问题的陈述中我学到了什么,我觉得问题陈述尚有不足的是什么,我的建议与补充有哪些等三个细节点。没有这样的分解,学生就不能围绕问题进行有条理的陈述,也难以实现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恰当的评价,且陈述与评价的质量也会受到影响。三是及时调整交流形式,可以采用N人分组、无分组等多种形式,依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怎么用效果好就怎么用。

④思维。思维也分解为3个做点。因为决定思维品质最核心的元素是洞察、推演与变通,将这些元素通俗化,生命课堂将思维这一基块表述为“课堂三追问”:追问是什么、追问为什么、追问还有什么。“追问是什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两个层级,即问题属性与问题所在系统。“追问为什么”可以分解为事物为什么这样、从哪里来、向哪里发展等层次。“追问还有什么”亦可分解为两个操作点:问题没能解决时,追问还有什么新的角度;问题解决后,追问还有什么其他的思路与解法。

⑤实践。生命课堂的"实践"同样可以进行阶梯式分解。它在笫一阶梯可以分解为动手操作、学习实践与社会实践三个做点。即在学习过程中动手操作、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问题,和深入生活、深入社区、深入农村从事社会实践活动。针对中小学课堂现状,学习实践再分解为3个操作点:一是做类型化练习(类型与变式),二是指导学生悟题(一题一思考)与用题(命题、设计),三是建立单元、章节的学科知识树。较好地完成这三个操作点,可以有效提升课堂质量,提升学业水平,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3."优教"的阶梯式分解。优教的大思路是做减法,也就是剪除课堂的多余动作。可以将"协助"这一基块分解为3个做点:激励、引导与点拨。换句话说,教师在生命课堂上,只需用好激励、做好引导、适时点拨就足够了。激励可以再分解为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引导则分解成活动引领与问题引导,这些又都可以进一步做阶梯式分解。比如,活动引领可以再分解为具体的时间、具体的任务、具体的方法与注意事项三个操作点;借助这三个“具体”,引领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并使学生清楚可以运用怎样的方法,需要注意哪些问题。问题点拨也可再分解为五个点拨:点拨核心知识,点拨关键词,点拨内在逻辑,生活化点拨,以及解题规律、程序步骤点拨等。三、生命课堂的抓手——优学与优教的18个微课程及生命课堂套娃结构1.优学与优教的18个微课程。前面,我们运用阶梯式分解策略已将优学5基块分解出15个做点,而这15个做点又可以结合不同学科、不同学生继续做第二阶梯、第三阶梯的分解,分解出若干操作点,一直到所有学生都知道怎么操作、并且能够操作为止。这为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还不够。要从根本上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只有把倾听、阅读、交流、思维与实践提升为学生的五个课堂习惯,学生才能内化为生命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养,才能受益一生。教师的教也是这样,我们将教师的“协助”在第一阶梯内分解出3个做点,后面又有第二阶梯、第三阶梯的分解。教师需要运用这种阶梯式分解的策略,逐步养成“协助”的习惯。如此,师生一起养成六个课堂习惯,练就18班武艺(18个做点),优学、优教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如何把优学5基块上升为五个课堂习惯?前面我们说过,学生以往没能养成这些习惯的原因之一,是学生不清楚怎么操作。其实,还有另外三个原因,一是缺少价值观的深度认同,二是教师协助、指导的不系统,三是不能坚持。因此,要使学生养成五个课堂习惯,前提是全体干部、教师、学生及家长关于这些课堂习惯的价值观的深度认同:没有价值观的深度认同,就没有内在的动力,课堂习惯就难以真正养成。在价值观深度认同的基础上,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将5基块的15个做点作成若干优学微课程,借助微课程使教师的协助与指导成系统、可操作。创制并实施优学微课程有五个要点。第一是研究。先把15个做点作为校本教研的专题加以研究。通过校本研究,确定每个微课程要达成的具体目标,找到这些做点与学科教材的对接点,也就是为每个基块的每个做点找到适合它的载体。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将每个做点做阶梯式分解,使学生清晰、无疑义地知道这个做点该如何具体操作。同时研究每个微课程的呈现方式,研究方法、媒体使用等相关问题,提升效果,激发兴趣。第二是计划。以基块为单元进行评估,看一个基块的优学微课程需要分为多少课时去实施(一般的一个基块需要四周左右时间),研究每个微课程的指导具体需用多长时间(一般的,一节课中一个微课程的指导用两三分钟时间),如此做出系统的、具体的安排。第三是实施。教师把研究的成果作为常态课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以微课程的形式按计划加以实施。实施中,需要与学习内容融为一体,有明确的实施目标、有清晰的操作要点、有教师的示范,有学生的范例,有学生操作的比较与评价。实施优学微课程,必须有这种系统的、具体的指导;而不是随意的、泛泛的、零碎的指导,系统又具体才有力量,才有好效果。第四是坚持。一个做点(一个微课程)有那么五、六次,学生就可以操作了,再有五、六次,学生就学会了。这样,15个做点加起来有三个月左右时间基本能达标,就可以实现学习方式的基本优化;再坚持三个月左右加以巩固提升,很多学生就可以养成良好的倾听、阅读、思维、交流与实践的习惯,生成影响一生的基本素养。行百里者半九十,不坚持就什么都没有。第五是统筹。优学5基块及其15个做点有机融合是一个整体,要全部优化才能使学生内化为生命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养。缺少任何一个基块,都会造成学生学习方式以及生命素养结构的不完整,影响学生人格的完善,影响学生人生的发展,自然也会影响学科质量的提升。但是,优学5基块、15个做点同时优化显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应该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依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特点,结合不同教学内容,一个时间段选择一个基块、若干做点加以优化,温故而知新,滚雪球式发展,最终实现5基块、15个做点的整体优化,养成五个课堂习惯。

2.生命课堂以学文化为核心的课堂结构——套娃模型。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及其结构的可靠概括。中小学生命课堂的教学结构,从学校到学科再到教师三个层面就象俄罗斯的“套娃”。学校层面的生命课堂结构最大,要能够充分体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