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课件_第1页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课件_第2页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课件_第3页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课件_第4页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1第一节二元经济模型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WilliamLewis)发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开创了对不发达经济的二元结构分析。他因此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节二元经济模型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Will2一、假设发展中国家存在“二元经济”(DualEconomy):先进但弱小的现代工业部门与庞大但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经济发展依赖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而传统农业部门则为此提供丰富和廉价的“无限劳动供给”。一、假设发展中国家存在“二元经济”(DualEconomy3二、说明“无限”的含义:“最低生存费用”决定了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是一种“不变制度工资”,在这个工资水平上,现代工业部门能够得到它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二、说明“无限”的含义:“最低生存费用”决定了现代工业部门的4进一步的说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迅速,劳动力丰富,新增劳动力以“自然就业”的形式进入生产。农村总是按总人口平均分配总产量,维持自己和家庭最低限度的生存消费——“最低生存费用”(图5-1射线OF上的斜率)。传统的农业部门没有资本,土地有限,根据边际生产率递减原理,有一部分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低至零,即“零值劳动力”(图5-1L2L3),是多余的。一部分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虽然大于零,但小于最低生存费用,这部分劳动力也是多余的——“伪装的失业(图5-1L1L2)。进一步的说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迅速,劳动力丰富,新增劳动力以5总产量曲线(TP)与边际产量曲线(MP)MP是TP上点的切线的斜率。TPLMPLQOQOLL拐点总产量曲线(TP)与边际产量曲线(MP)MP是TP上点的切线6图5-1

“零值劳动力”(L2L3);“伪装的失业(L1L2)图5-1

“零值劳动力”(L2L3);“伪装的失业(L1L27经济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工业部门积累资本,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发展和壮大现代工业部门。另一方面,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转移,自身提高效率。经济发展的结果:“异质的”二元经济转变为“同质”的一元经济。经济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工业部门积累资本,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8二元经济模型(图5-2)二元经济模型(图5-2)9三,工业化与城市化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基本含义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内容,也是现代化的过程。工业化:指现代工业部门发展壮大,在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过程。一般用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工业化率)衡量。城市化:在工业化过程中,人口和社会生产力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一般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市化率)衡量。三,工业化与城市化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基本含义10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内在联系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工业化引致人口和生产力向城市聚集。城市化是工业化的“推动器”:城市为工业提供规模和廉价的基础设施服务。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内在联系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11一个经典说明: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

——钱纳里和塞尔昆“多国发展模型”一个经典说明: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

——钱纳里和塞尔昆“多123,城市化滞后与超城市化城市化滞后,是指城市化发展水平落后于工业化水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水平型滞后,表现为农业劳动力和人口转变为工业和城市人口滞后于工业发展,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不对称;二是功能型滞后,表现为城市规模和结构不协调,不能为工业化的深入发展提供相应的服务。超城市化,指城市膨胀超过了现代部门提供的就业和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城市病”)。3,城市化滞后与超城市化城市化滞后,是指城市化发展水平落后于13第二节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一,计划经济时期吸取农业剩余积累工业化资金,阻止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极其微弱。1952-1978年,26年间我国社会总产值中农业份额由45.4%下降到20.4%,年平均下降3%,而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份额由83.5%下降到70.5%,年平均下降仅0.5%。1978年我国第二产业占GDP48.2%达到“半工业化国家”,但农业劳动力份额高达70.5%却是农业大国。第二节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一,计划经济时期14二、改革以来:80—90年代1,转移数量农民有了择业自由,农村经济结构多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呈加速趋势。改革20多年,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量1.5亿左右,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份额由1978年的70.5%,下降到1999年的50.1%(至今差不多是这个水平)。2003年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1.7亿,约占农村劳动力总量32%,占全国二三产业从业人员55.4%二、改革以来:80—90年代1,转移数量152、转移模式: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thepatternofbothpeasantsandworkers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呈明显的封闭性:农村内部转移,80%以上是转移到农村非农产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行业上高度集中,主要转入农村工业部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浓厚的兼业色彩。2、转移模式: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thepat163,“离土不离乡”模式的历史意义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不同于经典的刘易斯模式,着力点在农村,发展农村工业和农村城镇,被称为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这是一个创举:开辟了第二条道路。3,“离土不离乡”模式的历史意义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不17“离土不离乡”模式的历史合理性首先,适应了城乡分割的社会经济体制其次,就业“门槛”低,易于解决资金,并最大限度地以劳动代替资金。最后,农民可以兼营农业。“离土不离乡”模式的历史合理性首先,适应了城乡分割的社会经济184,“离土不离乡”模式的弊端割裂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内在联系,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具体:农村工业分散发展,村村冒烟,家家办厂。小城镇数量多,经济功能差,是放大的村落。4,“离土不离乡”模式的弊端割裂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内在联系,19农村工业分散化发展1992年,全国乡镇企业集聚在县城的仅占1%,在建制镇的占7%,在集镇的占12%,其余80%分散在自然村落。90年代后期状况没有根本好转。农村工业分散化发展1992年,全国乡镇企业集聚在县城的仅占120小城镇的落后小城镇主要指县以下的建制镇和乡镇,以及少数非乡政府所在地的乡镇(集镇)。数量多。1978年我国乡镇52534个,其中建制镇2176个,占4.1%。2002年乡镇总数39054个,其中建制镇19811个,占50.7%。城区面积小。1996年全国平均每个镇区面积2.2平方公里。聚集人口少。2000年全国建制镇平均非农业人口6871人,很多在2000人以下。服务功能差。城镇规模太小,难以形成合理的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规模。小城镇的落后小城镇主要指县以下的建制镇和乡镇,以及少数非乡政21“农村病”“马路经济”:街道就是穿镇而过的公路,以路为街,以街当市,日出而聚,日高而散,停留在赶集水平。“空城计:非农业人口少,工商业不旺,平时冷冷清清,农忙时甚至不见人影。放大的村落:经济功能很差,远看像城市,近看是农村。“农村病”“马路经济”:街道就是穿镇而过的公路,以路为街,以22我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我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23比较:钱纳里和塞尔昆“多国发展模型”比较:钱纳里和塞尔昆“多国发展模型”24城市化滞后的后果首先,削弱对工业化支持。其次,削弱了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份额13.1%,而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份额高达50%。最后,延缓了现代化的进程城市化滞后的后果首先,削弱对工业化支持。25三、近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转移特点1,转移量平稳增长1992—1995年年均转移540万人左右;1995—1997年年均转移360万人左右;1998—2004年年均转移380万人左右;预计今后几年年均转移400—500万人左右2,中西部地区是主要输出地2004年外出劳动力占全部农村劳动力%——江西46.0%,福建41.5%,安徽34.4%,重庆31.3%,河南30.0%,湖北29.9%,四川29.0%。以上9省占全部外出劳动力71.3%三、近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转移特点263,转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较高以年轻人为主:2002年平均33.4岁,2004年平均30.1岁;初中和高中学历为主:2004年分别占63.3%,12.1%4,女性劳动力比重不断提高2002年占29.9%;2004年占34.6%5,县域经济为主2004年,转移到县占65%,地级以上城市占35%。在县域经济中,转移到县级市占12.4%,建制镇占6.6%,乡镇地域占81%。在城级以上城市中,转移到直辖市占17%,省会城市占34%,地级市49%。3,转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较高276,跨省转移地主要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2003年,广东占10.1%,北京占4.2%,江苏占4.0%,上海占3.2%,浙江\福建占3.0%7,就业主要在第三产业2004年,转移到第二产业占40%,第三产业占60%8,转移的组织性有所增强2004年,亲友熟人介绍占56.8%,自己碰运气占17.5%(比上年下降);市场中介组织组织占14.0%,用人单位招聘占11.7%(比上年提高)本节参阅:课题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用对策,中国农村经济,2005(8)6,跨省转移地主要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28(二)主要问题1,城乡二元体制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转移劳动力成为游离于城乡之间的“两栖人口”:一方面,转移劳动力不能成为城市人;另一方面,农民割不断与土地的“脐带”。主要体制障碍: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居住;医疗;失业;养老)(二)主要问题1,城乡二元体制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292,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太低的工资水平;恶劣的工作条件;过长的工作时间;拖欠工资;甚至缺乏基本的人身安全保障;社会管理缺失。3,农民工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农民工文化素质低,主要从事简单和繁重的体力劳动(建筑、搬运、矿山、餐饮)。2,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30第三节新世纪新思路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估计

韩纪江:《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5期第三节新世纪新思路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估计

韩纪江31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的基本思路改变“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模式,走城乡统筹发展的道路,加快改革城乡二元体制。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占二、三产业就业46.5%,第二产业占57.6%,建筑业占80%)。要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对农民工歧视性政策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简化农民跨地区流动。城市政府要把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劳动保障及其他服务和管理经费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要健全有关法律法规,依法保障农民工权益。要制定更加积极的政策,鼓励农民流动。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的基本思路改变“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模32三,具体政策措施1,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各种准入限制,一视同仁,平等竞争。2,取消专门面向外出农民工的就业证明,简化手续。3,清理整顿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乱收费。4,保障农民工子女受义务教育的权利。5,在公共卫生领域给农民工市民待遇。6,规范企业用工制度,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7,做好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8,将农民工的培训纳入各级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9,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入大中城市就业和定居的条件。10,积极探索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参阅:韩俊:棋子,边缘人,产业工人,农业经济问题,2004(8)三,具体政策措施1,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各种准入限制,一视同3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34第一节二元经济模型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WilliamLewis)发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开创了对不发达经济的二元结构分析。他因此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节二元经济模型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Will35一、假设发展中国家存在“二元经济”(DualEconomy):先进但弱小的现代工业部门与庞大但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经济发展依赖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而传统农业部门则为此提供丰富和廉价的“无限劳动供给”。一、假设发展中国家存在“二元经济”(DualEconomy36二、说明“无限”的含义:“最低生存费用”决定了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是一种“不变制度工资”,在这个工资水平上,现代工业部门能够得到它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二、说明“无限”的含义:“最低生存费用”决定了现代工业部门的37进一步的说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迅速,劳动力丰富,新增劳动力以“自然就业”的形式进入生产。农村总是按总人口平均分配总产量,维持自己和家庭最低限度的生存消费——“最低生存费用”(图5-1射线OF上的斜率)。传统的农业部门没有资本,土地有限,根据边际生产率递减原理,有一部分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低至零,即“零值劳动力”(图5-1L2L3),是多余的。一部分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虽然大于零,但小于最低生存费用,这部分劳动力也是多余的——“伪装的失业(图5-1L1L2)。进一步的说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迅速,劳动力丰富,新增劳动力以38总产量曲线(TP)与边际产量曲线(MP)MP是TP上点的切线的斜率。TPLMPLQOQOLL拐点总产量曲线(TP)与边际产量曲线(MP)MP是TP上点的切线39图5-1

“零值劳动力”(L2L3);“伪装的失业(L1L2)图5-1

“零值劳动力”(L2L3);“伪装的失业(L1L240经济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工业部门积累资本,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发展和壮大现代工业部门。另一方面,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转移,自身提高效率。经济发展的结果:“异质的”二元经济转变为“同质”的一元经济。经济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工业部门积累资本,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41二元经济模型(图5-2)二元经济模型(图5-2)42三,工业化与城市化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基本含义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内容,也是现代化的过程。工业化:指现代工业部门发展壮大,在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过程。一般用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工业化率)衡量。城市化:在工业化过程中,人口和社会生产力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一般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市化率)衡量。三,工业化与城市化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基本含义43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内在联系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工业化引致人口和生产力向城市聚集。城市化是工业化的“推动器”:城市为工业提供规模和廉价的基础设施服务。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内在联系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44一个经典说明: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

——钱纳里和塞尔昆“多国发展模型”一个经典说明: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

——钱纳里和塞尔昆“多453,城市化滞后与超城市化城市化滞后,是指城市化发展水平落后于工业化水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水平型滞后,表现为农业劳动力和人口转变为工业和城市人口滞后于工业发展,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不对称;二是功能型滞后,表现为城市规模和结构不协调,不能为工业化的深入发展提供相应的服务。超城市化,指城市膨胀超过了现代部门提供的就业和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城市病”)。3,城市化滞后与超城市化城市化滞后,是指城市化发展水平落后于46第二节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一,计划经济时期吸取农业剩余积累工业化资金,阻止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极其微弱。1952-1978年,26年间我国社会总产值中农业份额由45.4%下降到20.4%,年平均下降3%,而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份额由83.5%下降到70.5%,年平均下降仅0.5%。1978年我国第二产业占GDP48.2%达到“半工业化国家”,但农业劳动力份额高达70.5%却是农业大国。第二节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一,计划经济时期47二、改革以来:80—90年代1,转移数量农民有了择业自由,农村经济结构多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呈加速趋势。改革20多年,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量1.5亿左右,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份额由1978年的70.5%,下降到1999年的50.1%(至今差不多是这个水平)。2003年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1.7亿,约占农村劳动力总量32%,占全国二三产业从业人员55.4%二、改革以来:80—90年代1,转移数量482、转移模式: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thepatternofbothpeasantsandworkers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呈明显的封闭性:农村内部转移,80%以上是转移到农村非农产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行业上高度集中,主要转入农村工业部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浓厚的兼业色彩。2、转移模式: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thepat493,“离土不离乡”模式的历史意义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不同于经典的刘易斯模式,着力点在农村,发展农村工业和农村城镇,被称为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这是一个创举:开辟了第二条道路。3,“离土不离乡”模式的历史意义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不50“离土不离乡”模式的历史合理性首先,适应了城乡分割的社会经济体制其次,就业“门槛”低,易于解决资金,并最大限度地以劳动代替资金。最后,农民可以兼营农业。“离土不离乡”模式的历史合理性首先,适应了城乡分割的社会经济514,“离土不离乡”模式的弊端割裂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内在联系,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具体:农村工业分散发展,村村冒烟,家家办厂。小城镇数量多,经济功能差,是放大的村落。4,“离土不离乡”模式的弊端割裂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内在联系,52农村工业分散化发展1992年,全国乡镇企业集聚在县城的仅占1%,在建制镇的占7%,在集镇的占12%,其余80%分散在自然村落。90年代后期状况没有根本好转。农村工业分散化发展1992年,全国乡镇企业集聚在县城的仅占153小城镇的落后小城镇主要指县以下的建制镇和乡镇,以及少数非乡政府所在地的乡镇(集镇)。数量多。1978年我国乡镇52534个,其中建制镇2176个,占4.1%。2002年乡镇总数39054个,其中建制镇19811个,占50.7%。城区面积小。1996年全国平均每个镇区面积2.2平方公里。聚集人口少。2000年全国建制镇平均非农业人口6871人,很多在2000人以下。服务功能差。城镇规模太小,难以形成合理的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规模。小城镇的落后小城镇主要指县以下的建制镇和乡镇,以及少数非乡政54“农村病”“马路经济”:街道就是穿镇而过的公路,以路为街,以街当市,日出而聚,日高而散,停留在赶集水平。“空城计:非农业人口少,工商业不旺,平时冷冷清清,农忙时甚至不见人影。放大的村落:经济功能很差,远看像城市,近看是农村。“农村病”“马路经济”:街道就是穿镇而过的公路,以路为街,以55我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我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56比较:钱纳里和塞尔昆“多国发展模型”比较:钱纳里和塞尔昆“多国发展模型”57城市化滞后的后果首先,削弱对工业化支持。其次,削弱了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份额13.1%,而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份额高达50%。最后,延缓了现代化的进程城市化滞后的后果首先,削弱对工业化支持。58三、近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转移特点1,转移量平稳增长1992—1995年年均转移540万人左右;1995—1997年年均转移360万人左右;1998—2004年年均转移380万人左右;预计今后几年年均转移400—500万人左右2,中西部地区是主要输出地2004年外出劳动力占全部农村劳动力%——江西46.0%,福建41.5%,安徽34.4%,重庆31.3%,河南30.0%,湖北29.9%,四川29.0%。以上9省占全部外出劳动力71.3%三、近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转移特点593,转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较高以年轻人为主:2002年平均33.4岁,2004年平均30.1岁;初中和高中学历为主:2004年分别占63.3%,12.1%4,女性劳动力比重不断提高2002年占29.9%;2004年占34.6%5,县域经济为主2004年,转移到县占65%,地级以上城市占35%。在县域经济中,转移到县级市占12.4%,建制镇占6.6%,乡镇地域占81%。在城级以上城市中,转移到直辖市占17%,省会城市占34%,地级市49%。3,转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较高606,跨省转移地主要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2003年,广东占10.1%,北京占4.2%,江苏占4.0%,上海占3.2%,浙江\福建占3.0%7,就业主要在第三产业2004年,转移到第二产业占40%,第三产业占60%8,转移的组织性有所增强2004年,亲友熟人介绍占56.8%,自己碰运气占17.5%(比上年下降);市场中介组织组织占14.0%,用人单位招聘占11.7%(比上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