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起源与演变docx1_第1页
清明节的起源与演变docx1_第2页
清明节的起源与演变docx1_第3页
清明节的起源与演变docx1_第4页
清明节的起源与演变docx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明节的起源与演变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农历的八个节日:上元(正月十五)、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七月十五)、中秋、冬至、除夕>,一般在公历的4月5日前后,它的意义和地位仅次于春节。清明节的起源,相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大约始于周代),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一种固定的风俗。与其它传统节日相比,清明节的特色有三个:一是兼有“节日”和“节气”两种身份;二是以户外活动为主(扫墓、踏青等);三是兼有“肃穆”、“悲伤”(扫墓、祭奠活动)与欢乐(踏青、游玩)两种情感氛围。这种特色的形成与其来历密切相关:即清明节是由“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者融合而成的重大节日。该节日历史悠久,到现代社会仍然很受重视,有其独特的社会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在节俗的形式、内涵上均有所调整和革新。“清明节日”与“清明节气”现行的清明节是“节气”和“节俗”的综合日。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冬至在历史上也是一个节日,但现在各地大多已不再过此节)。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即冬至后的108天为清明节。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我国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农民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候变暖,雨水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说的这个道理。此外,清明节正处早春三月,春光明媚,春意盎然,天清气朗,四野明净,万物复苏,气候宜人,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这正是春游、郊游踏青、娱乐嬉戏的大好时光。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所以,该节气是清明节的重要源流之一。作为节日的“清明”与纯粹节气的“清明”是有很大区别的。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扫墓。按照旧的习俗,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香烛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点上香烛,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时节的特殊气氛。直到今天,清明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2007年国务院第198号公告将清明节列为国家法定假日,并规定放假三天。“清明节”与“寒食节”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是寒食节的内容。寒食节在农历三月,清明节前一、两天。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月为限。汉代确定寒食节为清明节前三天,唐宋时期减为清明节前一天。从先秦到南北朝,寒食节都被当作一个很大的节日。唐朝时,它仍然是一个较大的节日,但已开始式微,逐渐为清明节所兼并。“寒食节”的节俗关于寒食节禁火习俗的形成,民间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说它是起源于春秋时期晋文公对著名忠诚义士介子推的纪念和祭奠。实际上,禁火之俗早在周代已是惯制,为怀念和祭奠介子推而禁火的说法纯是附会。这种附会在汉代发生后传播渐盛,在寒食节的形成和传承过程中影响越来越大。现在,人们解释寒食节禁火的原因,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归于上古以来特定的民间信仰。古人将周天恒星分为二十八宿,东方青龙宫的角、亢二星为“龙星”,在五行中居于“木”位。先秦时期,古人出于星象迷信和感应巫术,认为春季龙星现于东方,容易引起大火,所以在三月龙星初现之时应该禁火。禁火之俗周代已有,禁火期间不能生火做饭,须得事先准备好食物,这种不能加热的冷食就是“寒食”。另一种说法,是用古人生活中取火的惯制来解释的,认为寒食禁火,源于古人钻木取火和换取新火的制度。上古时期,人们靠钻木取火,季节不同所用木材也不同,换季就要改火,而每次改火都要换取新火。当新火未到之时,需要禁止人们生火。《周礼·秋官·司煊氏》中说:“中秋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就是说仲秋季节,负责取火的官吏在街上摇着木铎,警告人们禁火。后来,在这一时节禁火成为习俗流传下来。寒食节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禁火,吃冷食;二是附会性的纪念介子推。当该节日增加了扫墓和游乐的习俗时,说明该节日的属性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也就是在向后来的清明节转化。据历史记载,寒食节扫墓并郊游的习俗,在唐朝初年已蔚成风气并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后来,寒食扫墓之风盛行全国,时有官吏回乡扫墓而耽误职守,所以朝廷颁布政令解决假期问题,唐开元年间放假五天,到贞元六年增加到七天,这样,官员们就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祖之事。由此可见,当时的寒食节与清明节已合二为一,并成为了一个很隆重的全国性节日。一直到宋代,寒食节依然放假七天,其扫墓、祭祖的重要程度已超过了重阳节和年终腊祭。唐宋时期,人们所说和所过的寒食节,其实是现在的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混合。寒食与清明只差一天,三日禁火完毕,到清明这一天要换新火,以柳条和榆木乞取新火,这样清明与寒食就连在了一起。在当时人们的观念里,清明节是寒食节的一部分,作为换取新火的这一天,也被当做重要的日子。晚唐、宋代以后,禁火、冷食之俗转衰,到元代,此俗大体消亡,“寒食”的名称自然越来越少被人提及,而本来是节气名称的“清明”突显出来,以此来概括这一段节期的人渐多。到明清,“清明”之称多于寒食,到现代,大多数地方的百姓就只知道“清明节”,而不知有“寒食节”了,但仍有少数地方保留有禁火、冷食之习俗,如山东、山西的一些地方。清明节与原本意义的寒食节在习俗内容上的共同之处并不显著,二者的主要联系有两点:一是时间相连,二是都有怀念、祭祀前人的情感诉求。这两点联系,最终使清明节置代或兼并了寒食节。由寒食节的禁火到清明节的祭奠的置代,是民众在时间临近的条件下,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完成的。2、“寒食节”的传说相传春秋时,晋献公的宠妃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承王位,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夷吾和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重耳逃亡时,先是父亲献公追杀,后是弟弟夷吾(晋惠公)追杀,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受尽了磨难和屈辱。有一年逃到卫国,一个叫头须(一作里凫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忍。在路边向田夫乞讨,可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用土块作饭戏谑了一番。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給重耳吃。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用自己腿上的肉做的汤时,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主,要好好报答介子推。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执政以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追随他逃亡的臣子大加封赏,如赵衰、狐偃(又叫子犯、咎犯)、魏犫、颠颉等,有一些并未跟随晋文公逃亡的人(如竖头须等),为了贪小便宜,通过说一些难听的话也来请赏,而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总是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为官,已背着他的老母亲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亲带御林军上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伙烧了三天三夜,到大火熄灭后,终究也没见介子推走出山来。晋文公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坐在一棵被烧焦了的大柳树下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时,发现介子推的脊背紧紧地堵着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赶忙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将血书藏人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颗烧焦了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的这一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走时,他还伐了一段烧焦了的柳木,回宫后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来源于此。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介子推,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颗被烧焦了的大柳树死而复活,且绿枝千条,随风飘舞,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上前去,珍爱地掐下一支,编成一个圆圈戴在头上。当天又恰逢清明节,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以后,晋文公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一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自此以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此节,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或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寒食节”的意义寒食节的初起意义不外乎四:第一,寄托着晋文公深深地悔恨。晋文公为不经意痛失介子推而深深地自悔、自责,自悔中尽含着不尽的歉疚。第二,它表达了晋文公深深地感恩之意。死者已矣,活着的人在痛悔之余,以这样一种不是办法的办法来纪念死者,寄托无尽的哀思与感恩的心情。第三,它展示了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的人格魅力与统治手段的高超。大错已经铸成,是文过是非,还是真实地面对?文公取了后者,用寒食禁火、冷食、禄田表彰子推,表达自己的悔恨与悔过。它使臣民认识到:为一个懂得自悔与反思的君主尽力是值得的。与此同时,也对国人进行了一次自悔和反思的道德教育。这也是晋文公为何流亡十九年,还有那么多的追随者,还能够在春秋诸侯中称雄称霸的原因之一。第四,在一个封建的集权社会,君主自省、悔过和感恩的情怀,对凝聚人心、社会进步、百姓福祉有着极其重大的特殊意义。4、“寒食节”的深层蕴含其一,为人不可昧心,不可忘恩负义,要知恩图报。否则,会永远受到良心地谴责;后悔而没有改正过错的机会,对后悔者的惩罚是最残酷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大写人的人性基础;怀着感恩心情的人是幸福的人;有着强烈感恩情怀的人,一定是大有希望的。知恩图报,或受恩不报,或恩将仇报,是对一个人人性多少、高低的最好测试。因此可以说,寒食节(现清明节)是我们民族特有的一个感恩的节日,只是她更含蓄更沉痛更忧愤深广。其二,介子推忠君赴义,鄙弃功名利禄,施恩不图报的高洁情操,流芳百世,感人至深。清明节与上巳节上巳节形成于春秋末期,开始的日期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晋以后改为三月三日。从先秦到汉代,上巳节的活动习俗有三种:一是到水边举行祭祀仪式,并在水中沐浴,以祓除过去一年中的污渍与秽气,称为“祓”或“禊”。二是招魂续魄,在野外或水边招唤亲人的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苏醒、回归。先人认为自己的灵魂也如同万物一样,随四季的变化,经历发芽、成长到凋零的过程,故在春季要招魂。三是春嬉,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嬉戏,并自由择偶或交合。上巳节早期节俗最重要的内容是祓禊。在上古时期,这种活动就不仅是一种祛邪求祥的巫术仪式,而且是一种自由快活的春游。《诗经·郑风·溱洧》中描写了水边人群聚集、青年男女郊游示爱的场景:溱与洧,方涣之兮;士与女,方秉兰兮。女曰:“观乎?”士曰:“既徂”。“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許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韩诗注》解释说:“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续魄,祓禊岁秽。”从以上的描述和解释,我们可以知道,上巳节就是在郊外举行辟邪求吉的宗教仪式后快乐地春游、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这样,上巳节的气氛就有两种:一是肃穆地祓除和招魂,二是快乐地嬉游和交往。虽然祓禊、招魂的仪式很重要,但是,人们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更多的是快乐地春游和交往。魏晋以后,水中沐浴、招魂续魄之俗逐渐消失,临水祓除转为临水酒会。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临清流,为流杯曲水之欢。”这段文字里面的上巳节习俗主要是一种水边郊游、宴饮的活动。唐朝时,三月三日仍然是一个全国性的重要节日。每逢此节,皇帝都要在曲江边大宴群臣,即所谓“曲水流觞”,不少文人写有诗文描述这种盛景。民间男女也踊跃到水边饮宴郊游,刘驾在《上巳日》中写道:“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逢。”这天,长安还流行斗百草游戏等。由于时间与清明临近,又都是郊外的活动,上巳节的踏青饮宴与清明扫墓后的春游娱乐,开始尚分头进行,后来逐渐合二为一,上巳节重郊游踏青的特点就被整合到清明节俗之中了。也可以说,清明节盛行春游的习俗主要是继承了上巳节的传统。综上所述,根据现有资料,清明在唐朝之前还没有成为节日。从唐朝开始,清明节逐渐成为了一个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习俗的重要的民俗节日。王维在《寒食城东即事》一诗中说:“少年今日作熬游,不用清明兼上巳。”这是寒食、清明与上巳三者融合为一体的有力佐证。在唐朝前期,虽然这一段时间的习俗多被称为“寒食”,但在实质上,其主体部分已经是今天所说的清明节。到宋代以至明清,清明节发展到最盛行的时期,其后绵延不绝。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的一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一是追思亲人,缅怀祖先。清明时节,人们来到已逝亲人、先人先祖陵园、坟墓前,祭奠亡灵,慎终追远,表示对亲人的不尽哀思和深深怀念,感怀祖先的功德恩泽,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祭奠缅怀的同时,既是和已逝亲人、祖先的心灵对话,也是激励自己珍惜有生之年,生活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以承传祖辈、父辈的功德、事业,让家族香火永续,让家族的辉煌世代相传。这是一种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它年年轮回,代代传承,昭示着血脉的继续,使祖先与后代之间有了联系,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因此,祭扫祖先墓地,祭扫的不仅是生命之根,也是情感之结。中国有着绵长的农耕文明,儒家文化是农耕文明的结晶。儒家文化讲究家国一体,治国平天下,先从修身齐家开始。社会细胞——家庭和谐、兴旺了,众多社会细胞构成的国家也就和谐了,也就有了希望。因此,清明看起来是家庭的事,是家庭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实际上也是社会的事,是事关民族、国家的大事。由此拓展,随着时代的脚步,社会发展到今天,清明节又有了时代的新内涵、新价值,清明节也由缅怀先祖发展到缅怀革命先烈。共和国的国民在这个节日里,不仅会想到自己的亲人和祖先,也会想起和怀念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和发展而献出了生命的无数革命先烈,感念他们的丰功伟绩,追寻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原由,进而激励我们为了巩固和发展先烈们开创的事业,为了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而付出每个人切实的行动。二是叩问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的意义。当站在已逝亲人的坟墓前时,自然会浮现出亲人在世时的音容笑貌,会感叹人生苦短,生命短暂,会感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死者长已矣,生者会更加珍惜生命,珍惜今生。追思亡灵,缅怀先人,其实也是生者与死者穿越时空的灵魂对话,是生者通过追思死者在世时的荣辱浮沉,来省思尚还健在者的生命的意义。佛家讲出世,儒家讲入世,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因而,中国人更重视现实,更重视追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人从何处来?复向何处去?这是人类永恒的生命叩问。所以,人们重视出生,同样,也把死很当一回事。清明节上坟烧纸,实际上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是通过祭奠来提升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来提醒人们珍惜生命,让人在世时活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生命不仅在于延续,更重要的是在接受启迪后,尽可能地增大价值。三是亲近自然,和谐天人。先人的墓园、坟茔,在村边、在郊野。清明时节,风和日暖。春天的原野清新而明媚,家庭成员相伴相随走出家门,与天地的距离似乎一下子拉近了。人们祭奠祖先的同时,也自然地进行了踏青、春游活动。人们走向墓园、坟茔的过程,也是亲近自然的过程。人们呼吸着大自然的清新空气,沐浴着上天恩赐的明媚的阳光,脚踏着无垠的厚重泥土,会感到,此时人与自然是那样地和谐亲近!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天人合一。清明节的习俗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在节庆活动上的安排和设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