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1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主张是“无为而治”。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2在社会历史观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老子哲学思想可归结为客观唯心主义。他的思想和学说,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老子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后退隐,著《老子》。在社会历史观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回3
(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4关于《老子》
《老子》又称《老子五千文》、《道德经》或《道德真经》。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是其的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关于《老子》《老子》又称《老子五千文》、《道5
《道德经》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
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有目的地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顺其自然的出现世界万物)
课本中所选的《老子》五章集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是其思想的内核和精华。《道德经》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6
三、课文讲解节选一:道可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关键词】道①②③;非常;名①②③;徼jiào三、课文讲解节选一:道可道(第一章)道可道,非7老子五章-课件8道①②③;非常;名①②③;徼【关键字词】道①②③;非常;名①②③;徼【关键字词】9这里的“道”指的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特点?(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2)“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解析】在这里,“道”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宇宙的本体,“道”先于天地万物,至高无上,不依赖任何东西,“道”不是一个实体,难以用语言解释、描述、说明,具有不可言说性,不可以概念化,如果一定要用语言来说明它,只能说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本源。
这里的“道”指的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特点?【解10
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著作《老子》中认为天地万物大的本原为“道”,老子设立“道”这一个最高范畴,主要是为了方便阐述其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全书围绕“道”这一范畴展开。“无”和“有”都是对“道”的说明,说他“无”,是因为天地初生时,除了“道”,什么东西都没有;说它“有”,万事万物萌发于此。因此说:“道”生“无”,是一切存在(状态)的根源,“无”生“有,万物由此产生。也可以说“道”是“无”中“有”,“有”中“无”。“道”永远存在,运行不息。可以说:“‘道’是中国古典哲学无可争议的最高范畴,道论则可称为中国哲学的缩影”。
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著作《老子》中认11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理解】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则以随遇自在(自然)作为法则。
“自然”:“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当然如此。老子所说的“自然”,是指道的本身就是绝对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谁,“道”是本来如是,原来如此,所以谓之“自然”。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2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含意是什么?这表现了老子怎样的宇宙观?
在老子看来,“无”,是天地万物发生的最原始状态;“有”是天地万物发生的根子。“有”属于物质范畴,而“无”则是和物质概念相对立的一种哲学概念。如果把“有”界定为具体的物质,那么,“无”就是具体的物质之所以存在的结构方式、时空关系、运动和变化形式等等,也可以用“自然规律”来概括。“有”和“无”不可分,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纯粹的“有”和纯粹的“无”是不存在的,它们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有无相生”。一章结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含意是什13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节选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第二章)————阅读理解【解释关键词】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14老子五章-课件15老子五章-课件16
老子认为,道是绝对的、永恒的,但是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美与丑、善与恶、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称谓、概念与价值判断,都是在相对的关系中产生的,同时这种相对关系也不断地变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说明一切事物在相对的关系中,显现相成的作用,互相依赖,相互补充。
——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解析】老子认为,道是绝对的、永恒的,但是自然界的一切17【思考】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
【解析】
老子提出了“无为”的观点。
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本性萌生、发展。
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要妄为(胡作非为)。
用一句话概括老子这段话表达的思想:
圣人治国应顺其自然,不恃功而骄。【思考】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18
【思考】我们如何看待老子的“无为”思想?无为的思想,又是包含一种矛盾的思想:人有思虑,有知识,有情欲,有作为,都是自然而然的,“有为”,本就是人类生活之必然趋势。而故意放弃思虑,抛弃知识,放弃情欲,放弃作为,实在违反人类生活的自然趋势,所以人为是自然,而抛弃“人为”以返回“自然”,却正好是反自然,正是最大的“不自然”。
2023/1/4
【思考】我们如何看待老子的“无为”思想?无为19
【思考】我们如何看待老子的“无为”思想?
但是道家教人不以得失祸福毁誉穷达使心忧伤,摆脱名利思想,依此修养,实可以得到一种精神的解脱;道家教人不要过分地伤毁自然,让万物按照其自然规律生长,不胡乱地消耗,这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同时,道家在政治上极力反对强力干涉,反对苛政扰民,反对专制,反对分等级,也有它的重要意义。
二章结束!2023/1/4
【思考】我们如何看待老子的“无为”思想?20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放弃聪明和智慧,百姓才会有百倍的利益;抛弃了“仁”和“义”,百姓才能回到孝慈。放弃追逐巧利,盗贼就会消失。以上三条作为原则法度提出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从属:表现单纯、持守朴素,减少私心与欲望,放弃学问,没有忧愁。节选三:绝圣弃智(第十九章)
【理解】——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21老子五章-课件22
这章具体陈述老子的治国主张,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天地大道,本无仁可言。讲求仁义,表明大道已失。对百姓怀有“仁”也属多事,必然会打扰干涉百姓生活,百姓、国家就不宁静。人的天性就讲孝慈。不讲仁义,百姓自然能回复到上慈下孝的状态。
老子以为智谋巧虑的产生就意味着纯真本性的迷失,所以我们要防止智巧谋虑,恢复自然本真的状态,见素抱朴(表现单纯、持守朴素)。
【深入解析】这章具体陈述老子的治国主张,有很强23
【延伸理解】在这一章中,老子主张抛弃知识、智慧,抛弃仁义等道德规范。他认为“圣”、“智”产生法制巧诈,用法制巧诈治国,便成为扰民的“有为”之政。抛弃这种扰民的政举,人民就可以得到切实的利益,自然就会产生“无为”治理效果。《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不要扰民,顺其自然发展)不要去管它(无为),他就自然成长(有为)。【延伸理解】在这一章中,老子主张抛弃知识、智慧,抛弃仁义24
《老子》第十九章中提出了怎样的改造社会的主张?你如何看待这一主张?
【提示】
老子认为要想使社会风气淳厚清正,人民得到百倍的好处,必须抛弃聪明智慧、虚仁假义、伪诈贪欲,使人民重新回到单纯朴素、清心寡欲的原始状态,用“无为”的原则去管理。
老子的主张显然是片面的。时代要前进,社会要发展,人类的聪明才智总要提高,这是主流。当然,聪明才智在某些人物身上也会带来负面效应——从自私自利到智慧犯罪,但这绝不是知识、智慧本身的罪过。老子关心并希望社会稳定,希望恢复人的自然本性,有积极作用,但作为给社会开出的药方,却是错误的。
【解析】三章结束!《老子》第十九章中提出了怎样的改造社会的主张?你25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译文: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弱能战胜强,柔能胜刚,(这道理)天下无人不知,(但却)没有人能实行。因此圣者说:要能承受国家遭受的耻辱,这才称得上国家的君主;要能承担国家的祸难,这才称得上天下人的君王。正面的话听起来像是反话。
节选四:天下莫柔弱于水(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26老子五章-课件27
【理解】
本章以水为例,说明什么道理?
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老子所举水的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老子认为,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因此,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刚强的东西。这里,老子用水做喻,就是告诉我们,“圣人”
能做到谦卑,言辞谦逊,才能使国家安宁。可用《老子》中“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来概括这种治国的“柔”性。【理解】28
这是老子总结出来的经验,
强调在忍让和屈辱中求得生存的可能,积蓄力量,用以夺取最后的胜利。逐渐形成一种中国式的维护生存的生活辩证法。
“卧薪尝胆”、“哀兵必胜”、“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宁受胯下之辱”等等。【思考】老子在他的著作中,一再强调“柔”“弱”的一面,我们该如何理解与评价?
这一点,就是老子著名的“守柔若强”的思想。他告诫人们只有处于“柔”、“弱”的一方,才永远会立于不败之地。就是说不要过分暴露自己的智慧、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自己的强大,这样就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战胜对方而不会被转化掉。
2023/1/4
这是老子总结出来的经验,
强调在忍让和屈29补充:上善若水(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补充:上善若水(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30
“上善若水”是老子水的人生哲学的总纲,也是老子人生观的综合体现。
“上善若水”——一个人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理解】“上善若水”是老子水的人生哲学的总纲,也是老子31
“居善地”:一个人的行为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心善渊”: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与善仁”: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言善信”: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正善治”:立身处世做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事善能”: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动善时”: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澄止;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便是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水之特性:谦卑、宽容、无争“居善地”:一个人的行为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32儒、佛、道三家圣哲对水之赞语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佛说:“大海不容死尸”。老子曰:“上善若水。”【理解】从中可看出儒家的精进利生,道家的谦下养生,佛家的圣净无生三面古镜,可以自照自明人生的趋向,应当何去何从;或在某一时间,某一地位如何应用一面宝鉴以自照、自知、自处。
四章结束!儒、佛、道三家圣哲对水之赞语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33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理解】国家小,人民少,有各式各样的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看重死亡)不用生命去冒险,不向远方迁徒。虽有车船,没有地方乘坐它;虽有武器,没有地方陈列它。使人民再用古代结绳记事的办法。(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喜欢习俗。邻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到,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节选五:小国寡民(第八十章)2023/1/4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34老子五章-课件35【思考】本章全面阐述了什么样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和政治措施?做法是什么?总的措施是:弃用各种器具,让百姓安土重迁。具体做法是:不用船车,使百姓出行困难;不用武器,避免战争;不用文字,把事情简单化,让百姓无忧无虑,安居乐业;和别的国家相邻,却能老死不相往来。2023/1/4【思考】本章全面阐述了什么样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和政治措36【思考】怎样评价老子这种社会理想和政治措施?这种“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和老子“无为”的政治理想是相联系的。他其实是主张回到远古时代,并希望社会永远停滞不再发展,是一种十分消极的思想,也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里,老子营造的理想的生存之境:人们顺天任势,自然无为,不谋于占有,无互相攀比的观念,知足知止,不为“人为”的欲望而奔波,没有因贪婪而产生的追求,没有为名利而发生的争夺,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人的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但这种彻底地取消阶级、抛弃技术与知识的理想社会,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本就没有实现的可能。课文分析完毕,加强阅读理解,进而背诵!五章结束!2023/1/4【思考】怎样评价老子这种社会理想和政治措施?这种“小37主旨归纳
节选的《<老子>五章》,体现了老子的核心思想。他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有自己的运行规律;“自然”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治理国家应该“无为而治”,让人们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这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主旨归纳38【研读探讨】“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区别联系一儒家道家老子:强调“道”,主张“无为而治”庄子: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主张无为而治生活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
孔子:道德上主张“仁”政治上主张“礼”孟子:主张“仁政”“王道”2023/1/4【研读探讨】“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区别联系一儒家道39
A、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A、偏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区别联系二儒家道家“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2023/1/4A、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宁静和谐与超40B、侧重人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
B、侧重天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区别联系三儒家道家“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2023/1/4B、侧重人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B、侧重天41
C、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苏轼、李白、陶渊明)
儒家道家“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区别联系四五C、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苏轼、李白、陶渊明)D、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国D、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国2023/1/4C、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苏42儒家道家“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区别联系六【儒家思想中超然通达的一面】
(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道家思想中积极用世的一面】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第十九章)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二章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第七十八章)万事万物自行发生,任其生长,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的发展),而不以为恩泽在己,功成而不自居。要能承受国家遭受的耻辱,这才称得上国家的君主;要能承担国家的祸难,这才称得上天下人的君王。【儒家论“天道”】荀子的思想里,也明显吸收了道家思想。如《荀子·天论》篇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2023/1/4儒家道家“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区别联系六【儒家思43汉宣帝: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简言之,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南怀瑾儒道互补在治国上的体现:“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2023/1/4汉宣帝: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每一个朝代,44“黄老”指黄帝、老子,“儒术”就是孔孟学说。一说老子无为,有人就说老子的思想哪是清净无为那么简单,无为的背后是无不为,他讲的是由反而正、有退而进的统御术。宋代的大儒朱熹曾用两句打油诗给老子画了一副画像:“一个老头笑嘻嘻,退后一步占便宜。”由老子的思想后来发展出来的黄老之学,更是被人们视为“君人南面之术”。台湾学者南怀瑾对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儒道释"的功用,有一个妙喻:儒家是粮店;佛家是百货公司;而道家是药店。如果没有了粮店,我们就要没饭吃;如果没有百货公司,我们就会生活不便;但如果我们不生病,我们可能不会主动迈进药店。只是人一生哪能没有个头痛脑热的时候。只要人一不舒服,那就非自动自发地进药店不可了。因为“道”,修身养性也!2023/1/4“黄老”指黄帝、老子,“儒术”就是孔孟学说。245
入世之态,出世之心:“有所为有所不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思考】在求知、为人、处世等方面,我们可以怎样去实践“儒道互补”呢?粮店!药店!2023/1/4入世之态,出世之心:46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47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主张是“无为而治”。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48在社会历史观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老子哲学思想可归结为客观唯心主义。他的思想和学说,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老子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后退隐,著《老子》。在社会历史观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回49
(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50关于《老子》
《老子》又称《老子五千文》、《道德经》或《道德真经》。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是其的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关于《老子》《老子》又称《老子五千文》、《道51
《道德经》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
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有目的地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顺其自然的出现世界万物)
课本中所选的《老子》五章集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是其思想的内核和精华。《道德经》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52
三、课文讲解节选一:道可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关键词】道①②③;非常;名①②③;徼jiào三、课文讲解节选一:道可道(第一章)道可道,非53老子五章-课件54道①②③;非常;名①②③;徼【关键字词】道①②③;非常;名①②③;徼【关键字词】55这里的“道”指的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特点?(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2)“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解析】在这里,“道”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宇宙的本体,“道”先于天地万物,至高无上,不依赖任何东西,“道”不是一个实体,难以用语言解释、描述、说明,具有不可言说性,不可以概念化,如果一定要用语言来说明它,只能说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本源。
这里的“道”指的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特点?【解56
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著作《老子》中认为天地万物大的本原为“道”,老子设立“道”这一个最高范畴,主要是为了方便阐述其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全书围绕“道”这一范畴展开。“无”和“有”都是对“道”的说明,说他“无”,是因为天地初生时,除了“道”,什么东西都没有;说它“有”,万事万物萌发于此。因此说:“道”生“无”,是一切存在(状态)的根源,“无”生“有,万物由此产生。也可以说“道”是“无”中“有”,“有”中“无”。“道”永远存在,运行不息。可以说:“‘道’是中国古典哲学无可争议的最高范畴,道论则可称为中国哲学的缩影”。
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著作《老子》中认57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理解】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则以随遇自在(自然)作为法则。
“自然”:“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当然如此。老子所说的“自然”,是指道的本身就是绝对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谁,“道”是本来如是,原来如此,所以谓之“自然”。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58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含意是什么?这表现了老子怎样的宇宙观?
在老子看来,“无”,是天地万物发生的最原始状态;“有”是天地万物发生的根子。“有”属于物质范畴,而“无”则是和物质概念相对立的一种哲学概念。如果把“有”界定为具体的物质,那么,“无”就是具体的物质之所以存在的结构方式、时空关系、运动和变化形式等等,也可以用“自然规律”来概括。“有”和“无”不可分,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纯粹的“有”和纯粹的“无”是不存在的,它们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有无相生”。一章结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含意是什59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节选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第二章)————阅读理解【解释关键词】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60老子五章-课件61老子五章-课件62
老子认为,道是绝对的、永恒的,但是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美与丑、善与恶、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称谓、概念与价值判断,都是在相对的关系中产生的,同时这种相对关系也不断地变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说明一切事物在相对的关系中,显现相成的作用,互相依赖,相互补充。
——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解析】老子认为,道是绝对的、永恒的,但是自然界的一切63【思考】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
【解析】
老子提出了“无为”的观点。
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本性萌生、发展。
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要妄为(胡作非为)。
用一句话概括老子这段话表达的思想:
圣人治国应顺其自然,不恃功而骄。【思考】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64
【思考】我们如何看待老子的“无为”思想?无为的思想,又是包含一种矛盾的思想:人有思虑,有知识,有情欲,有作为,都是自然而然的,“有为”,本就是人类生活之必然趋势。而故意放弃思虑,抛弃知识,放弃情欲,放弃作为,实在违反人类生活的自然趋势,所以人为是自然,而抛弃“人为”以返回“自然”,却正好是反自然,正是最大的“不自然”。
2023/1/4
【思考】我们如何看待老子的“无为”思想?无为65
【思考】我们如何看待老子的“无为”思想?
但是道家教人不以得失祸福毁誉穷达使心忧伤,摆脱名利思想,依此修养,实可以得到一种精神的解脱;道家教人不要过分地伤毁自然,让万物按照其自然规律生长,不胡乱地消耗,这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同时,道家在政治上极力反对强力干涉,反对苛政扰民,反对专制,反对分等级,也有它的重要意义。
二章结束!2023/1/4
【思考】我们如何看待老子的“无为”思想?66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放弃聪明和智慧,百姓才会有百倍的利益;抛弃了“仁”和“义”,百姓才能回到孝慈。放弃追逐巧利,盗贼就会消失。以上三条作为原则法度提出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从属:表现单纯、持守朴素,减少私心与欲望,放弃学问,没有忧愁。节选三:绝圣弃智(第十九章)
【理解】——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67老子五章-课件68
这章具体陈述老子的治国主张,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天地大道,本无仁可言。讲求仁义,表明大道已失。对百姓怀有“仁”也属多事,必然会打扰干涉百姓生活,百姓、国家就不宁静。人的天性就讲孝慈。不讲仁义,百姓自然能回复到上慈下孝的状态。
老子以为智谋巧虑的产生就意味着纯真本性的迷失,所以我们要防止智巧谋虑,恢复自然本真的状态,见素抱朴(表现单纯、持守朴素)。
【深入解析】这章具体陈述老子的治国主张,有很强69
【延伸理解】在这一章中,老子主张抛弃知识、智慧,抛弃仁义等道德规范。他认为“圣”、“智”产生法制巧诈,用法制巧诈治国,便成为扰民的“有为”之政。抛弃这种扰民的政举,人民就可以得到切实的利益,自然就会产生“无为”治理效果。《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不要扰民,顺其自然发展)不要去管它(无为),他就自然成长(有为)。【延伸理解】在这一章中,老子主张抛弃知识、智慧,抛弃仁义70
《老子》第十九章中提出了怎样的改造社会的主张?你如何看待这一主张?
【提示】
老子认为要想使社会风气淳厚清正,人民得到百倍的好处,必须抛弃聪明智慧、虚仁假义、伪诈贪欲,使人民重新回到单纯朴素、清心寡欲的原始状态,用“无为”的原则去管理。
老子的主张显然是片面的。时代要前进,社会要发展,人类的聪明才智总要提高,这是主流。当然,聪明才智在某些人物身上也会带来负面效应——从自私自利到智慧犯罪,但这绝不是知识、智慧本身的罪过。老子关心并希望社会稳定,希望恢复人的自然本性,有积极作用,但作为给社会开出的药方,却是错误的。
【解析】三章结束!《老子》第十九章中提出了怎样的改造社会的主张?你71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译文: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弱能战胜强,柔能胜刚,(这道理)天下无人不知,(但却)没有人能实行。因此圣者说:要能承受国家遭受的耻辱,这才称得上国家的君主;要能承担国家的祸难,这才称得上天下人的君王。正面的话听起来像是反话。
节选四:天下莫柔弱于水(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72老子五章-课件73
【理解】
本章以水为例,说明什么道理?
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老子所举水的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老子认为,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因此,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刚强的东西。这里,老子用水做喻,就是告诉我们,“圣人”
能做到谦卑,言辞谦逊,才能使国家安宁。可用《老子》中“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来概括这种治国的“柔”性。【理解】74
这是老子总结出来的经验,
强调在忍让和屈辱中求得生存的可能,积蓄力量,用以夺取最后的胜利。逐渐形成一种中国式的维护生存的生活辩证法。
“卧薪尝胆”、“哀兵必胜”、“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宁受胯下之辱”等等。【思考】老子在他的著作中,一再强调“柔”“弱”的一面,我们该如何理解与评价?
这一点,就是老子著名的“守柔若强”的思想。他告诫人们只有处于“柔”、“弱”的一方,才永远会立于不败之地。就是说不要过分暴露自己的智慧、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自己的强大,这样就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战胜对方而不会被转化掉。
2023/1/4
这是老子总结出来的经验,
强调在忍让和屈75补充:上善若水(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补充:上善若水(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76
“上善若水”是老子水的人生哲学的总纲,也是老子人生观的综合体现。
“上善若水”——一个人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理解】“上善若水”是老子水的人生哲学的总纲,也是老子77
“居善地”:一个人的行为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心善渊”: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与善仁”: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言善信”: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正善治”:立身处世做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事善能”: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动善时”: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澄止;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便是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水之特性:谦卑、宽容、无争“居善地”:一个人的行为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78儒、佛、道三家圣哲对水之赞语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佛说:“大海不容死尸”。老子曰:“上善若水。”【理解】从中可看出儒家的精进利生,道家的谦下养生,佛家的圣净无生三面古镜,可以自照自明人生的趋向,应当何去何从;或在某一时间,某一地位如何应用一面宝鉴以自照、自知、自处。
四章结束!儒、佛、道三家圣哲对水之赞语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79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理解】国家小,人民少,有各式各样的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看重死亡)不用生命去冒险,不向远方迁徒。虽有车船,没有地方乘坐它;虽有武器,没有地方陈列它。使人民再用古代结绳记事的办法。(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喜欢习俗。邻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到,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节选五:小国寡民(第八十章)2023/1/4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80老子五章-课件81【思考】本章全面阐述了什么样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和政治措施?做法是什么?总的措施是:弃用各种器具,让百姓安土重迁。具体做法是:不用船车,使百姓出行困难;不用武器,避免战争;不用文字,把事情简单化,让百姓无忧无虑,安居乐业;和别的国家相邻,却能老死不相往来。2023/1/4【思考】本章全面阐述了什么样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和政治措82【思考】怎样评价老子这种社会理想和政治措施?这种“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和老子“无为”的政治理想是相联系的。他其实是主张回到远古时代,并希望社会永远停滞不再发展,是一种十分消极的思想,也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里,老子营造的理想的生存之境:人们顺天任势,自然无为,不谋于占有,无互相攀比的观念,知足知止,不为“人为”的欲望而奔波,没有因贪婪而产生的追求,没有为名利而发生的争夺,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人的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但这种彻底地取消阶级、抛弃技术与知识的理想社会,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本就没有实现的可能。课文分析完毕,加强阅读理解,进而背诵!五章结束!2023/1/4【思考】怎样评价老子这种社会理想和政治措施?这种“小83主旨归纳
节选的《<老子>五章》,体现了老子的核心思想。他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有自己的运行规律;“自然”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治理国家应该“无为而治”,让人们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护理操作输血操作
- 工厂行为规范教育
- 2025届吉林省榆树一中高考全国统考预测密卷化学试卷含解析
- 四上数学6.3 认识亿以内的数、亿以内数的读写
- 历史-四川省九市(广安、广元、眉山、雅安、遂宁、内江、资阳、乐山、自贡)高2022级(2025届)第二次诊断 性考试(九市二诊)试题和答案
- 金相检验基础知识培训
- 电工电子技术 课件 9. 直流稳压电源的实现
- 第六章 职业生涯管理
- 跨境资产分割条款在2025离婚协议中的法律效力解析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分班考试英语试卷(含答案无听力音频有听力原文)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日常护理
- 防浪墙工程招标文件
- 危险化学品安全周知卡(硫酸 )
- 外贸客户报价单中英文格式模板
- 2022年环保标记试题库(含答案)
- 幼儿园中班户外建构游戏《炭烧积木》活动分析反思【幼儿教案】
-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
- 2022年喀什地区喀什市教师招聘笔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
- GB/T 26516-2011按摩精油
- GB/T 1972-2005碟形弹簧
- GB 31603-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