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课件_第1页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课件_第2页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课件_第3页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课件_第4页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部分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第五部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1主要内容第一章课程论基础第二章教学论基础第三章教学技能与教学智慧主要内容第一章课程论基础2第一章课程论基础

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二节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第三节课程资源的类型与开发第四节课程设计第五节课程实施第六节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与内容第一章课程论基础

第一节课程概述3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涵义及其变化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讲,即学校中有组织的教育内容,是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份量和进程的总和。它不仅指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还包括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身体素质等各方面;既包括课内活动,也包括课外活动。从狭义讲,课程即一门学科。不同的观点(选)1.课程即教学科目;2.课程即目标或计划;3.课程即学习经验或体验。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涵义及其变化4课程概念内涵的发展趋势(简答)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课程概念内涵的发展趋势(简答)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5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6二、课程类型(选择)课程类型:是指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或方式,是由不同的设计思想产生的。1.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划分,课程可以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又叫学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别地安排它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二、课程类型(选择)课程类型:是指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或方式,7综合课程:又称统整课程,是指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一的课程形态。

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三种形态。综合课程:又称统整课程,是指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82.按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划分,课程可以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活动课程具有过程的实践性、内容的开发性、形式的多样性等几个特点。2.按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划分,课程可以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93.按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划分,课程可以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性地要求全体学生或某一学科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类。具有强制性特点。选修课程:是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的,学生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自由地选择学习的课程种类。一般分为必选课程和任选课程两类。3.按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划分,课程可以分为必修课程和选104.按课程的表现形式来划分,课程可以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也称正规课程、显在课程等。一般指学校所开设的所有课程,或者说在课程表上应该体现的课程。具有有计划性的特点。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无形课程或隐蔽课程。一般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具体学习环境中所获得的“计划外”的知识、观念、情感等,不是课程计划中所预期的东西。特点是:自发的、个性化的。4.按课程的表现形式来划分,课程可以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11三、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选择、简答)1.社会需求2.学科知识水平3.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4.课程理论三、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选择、简答)1.社会需求12四、主要课程理论流派1.知识中心课程理论(1)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格莱。(选)(2)基本主张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②教师的任务是教给学生知识。③学生的任务是掌握各门学科知识。四、主要课程理论流派1.知识中心课程理论13(3)评价(简答)优点:有利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局限性:容易把各门知识割裂开来;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不利于因材施教。(3)评价(简答)142.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也称儿童中心课程理论(1)代表人物:杜威(选)(2)基本主张(简答)①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等为核心来编制;②课程强调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学生的发展,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内容;③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及体验,突出知识的获得过程。2.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也称儿童中心课程理论15(3)评价(简答)优点:重视儿童的兴趣;强调实践活动;强调围绕现实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精心设计和组织课程,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局限性:过分夸大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内在联系与顺序,只能使学生获得一些零碎片段的知识,不能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降低了学生的知识水平。(3)评价(简答)16社会中心课程理论(1)代表人物:布鲁纳(选)(2)基本主张(选)社会中心课程理论是为了克服儿童中心课程理论的片面性提出来的,强调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它认为设计课程要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来确定教育目标,主张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界限;要兼顾儿童的年龄特征,但不主张以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作为编制课程的基本出发点,而提出要以社会现实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社会中心课程以改造社会为中心,通过对社会各方面问题的综合学习,以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主张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社会中去。社会中心课程理论17(3)评价(简答)优点:①重视教育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为社会需要服务;②重视各门学科的综合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局限性:①它片面强调社会需要,忽视制约课程的其他因素,如科学本身、学生本身的系统性及需要;②忽视各门学科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系统知识;③夸大教育的作用,许多社会问题是由于社会造成的,单靠教育是不可能解决的。(3)评价(简答)18第二节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一、课程目标的内涵(选)课程目标是国家或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安排的教育内容进程以及要求学生达到的程度,是培养目标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课程目标即课程的预期结果,它直接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影响。

第二节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一、课程目标的内涵(选)19教育目标纵向结构:教育目的(总的培养目标)(应然)

具培养目标(具体培养目标)体课程与教学目标化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教学活动目标)(实然)教育目标纵向结构:20二、课程目标制定的影响因素(选)1.学习者的需要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3.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二、课程目标制定的影响因素(选)1.学习者的需要21三、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1.课程标准(选)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三、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1.课程标准(选)22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简答)(1)按门类制定(2)规定本门类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3)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4)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和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5)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简答)232.课程内容(选)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目前,对课程内容的解释,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1)课程内容即教材(2)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3)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2.课程内容(选)24第三节课程资源的类型与开发一、课程资源的内涵(选)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二、课程资源的分类1.按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区分,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2.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区分,课程资源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第三节课程资源的类型与开发一、课程资源的内涵(选)253.按中学所设置的学科科目区分,课程资源可分为政治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数学………;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初中语文课程资源、高中语文……4.按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区分,课程资源可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隐性课程资源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3.按中学所设置的学科科目区分,课程资源可分为政治课程资源、265.按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区分,课程资源可分为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6.按课程资源的形成过程区分,课程资源可分为可预设的课程资源和不可预设的课程资源。5.按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区分,课程资源可分为物质形态的课程资27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简答题)

1.开展当代社会调查。2.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素材。3.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4.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5.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6.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简答题)

1.开展当代社会调查。28第四节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含义:(选)课程设计就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将所选出的多种课程要素妥善地组织成课程结构,使多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系统结构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要素包括学习者、教师、教材和环境。第四节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含义:(选)29一、课程内容选择的主要依据(选择、简答)1.课程目标2.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3.社会发展4.科学文化知识一、课程内容选择的主要依据30二、课程组织的原则和方式(选)

1.课程组织的要素从微观层次来看,课程共同的组织要素包括:(1)主题和概念;(2)原理;(3)技能;(4)价值观。从中观角度来看,所有的课程组织要素都包括(1)范围;(2)连续性;(3)序列;(4)集合。二、课程组织的原则和方式(选)312.课程组织的原则(选)(1)连续性,指直线式地陈述主要的课程要素。(广度)(2)顺序性,强调每一后续经验以前面的经验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的展开。(深度)(3)整合性,指在各种不同的课程内容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整合由于分割所造成的知识点支离破碎的状态,以达到最大的学习累积效应。(联系)2.课程组织的原则(选)323.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选)

(1)直线式与螺旋式。直线式是指把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即课程内容直线前进,前面安排过的内容在后面不再呈现。其强调的是知识本身内在逻辑的直线性。螺旋式是指在不同阶段、单元或不同课程门类中,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即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前面呈现的内容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后面学习内容是对前面学过内容的不断扩展与加深,层层递进。3.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选)

(1)直线式与螺旋式。33(2)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纵向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的先后顺序组织课程内容。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以学生发展阶段需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内容专题。相对而言,纵向组织更多地强调知识自身的体系和深度,而横向组织更多地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及知识的广度。(2)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34(3)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逻辑顺序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这是“传统教育”派的主张。心理顺序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组织课程内容。这是“现代教育”派的主张。(3)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35三、课程设计模式(选)1.目标模式(又称泰勒原理)(简答题)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学校应当追求的目标泰勒认为应根据学习者本身的需要、当代校外生活的要求以及专家的建议三方面来提出目标。(2)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三、课程设计模式(选)36(3)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在组织学习经验时,应遵守三个准则: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4)课程评价。评价是课程编制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既要揭示学生获得的经验是否产生了满意的结果,又要发现各种计划的长处与弱点。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确定课程目标;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根据目标评价课程。(3)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在组织学习经验时,应遵守三个准则:372.过程模式

(选)由斯滕豪斯提出该模式体现出四个特征:(1)人文主义的知识观(2)“研”“学”一体的教师角色观(3)合作探究式学习观(4)发展性评价观启示:(1)鼓励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发展(2)建立研究者和学习者相结合的教师成长模式(3)采用师生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4)确保评价更加反映学生的发展2.过程模式(选)38

第五节课程实施一、课程实施的内涵(选)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实施是落实课程改革、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第五节课程实施一、课程实施的内涵(选)39二、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选)1.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呆板、僵化、缺乏创造性

2.课程实施的相互调适取向。灵活、多样、具有创造性,是新课程改革所支持的课程实施取向

3.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

主张课程实施过程也是课程的设计过程。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者,还是课程的开发者。二、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选)40三、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简答、论述)1.改革本身的因素(1)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2)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3)改革本身的复杂性(4)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三、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简答、论述)412.学校内部的因素(1)校长;学校是改革的基本单位和中心,校长在改革中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教师。教师个人的特征和教师集体的因素对课程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3.学校外部的因素(1)社区与家长的影响(2)政府部门的影响(3)社会团体的影响2.学校内部的因素42四、成功的课程实施(简答)有效的课程实施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课程实施是极其复杂的过程,它不但包含教材的改变,也包含组织的革新、角色或行为的变化,实施者对于实施的课程也应有理解并持积极的态度,努力学习新课程有关的知识。第二,课程实施最好在忠实观之外,容许相互调适观存在,即让地方、学校和教师在课程改革大原则下,能自由调整以适应个别需要。四、成功的课程实施(简答)43第三,课程实施需要周详的计划,对于实施目标、实施策略、调适的设计及实施的评价,都应有妥善安排;再者,实施计划不只针对所有实施学校为整体来设计,还应针对个别学校的实施来设计。第四,课程实施应当更重视教师的角色,让教师扮演共同决定者的角色。第五,课程实施应安排足够的时间,以便让可能的效果显示出来。第六,影响课程实施成败的因素很多,实施者应周全地加以剖析,且努力促使这些因素成为助力而非阻力。第三,课程实施需要周详的计划,对于实施目标、实施策略、调适的44

第六节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

背景、目标与内容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1.国内背景(选)推动这次基础教育新课程变革的直接动因是要为“素质教育”在我国的真正落实找到“切入口”。第六节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

452.国际背景(1)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非常重视调整培养目标,努力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全面素质,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学业成绩。(2)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和调整,精选适合学生发展和时代需要的课程内容,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的最新进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3)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愿望的、具有国际竞争意识的未来人才。(4)重视评价改革,评价方式进一步多样化,注重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的作用。2.国际背景46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1.总体目标2.具体目标(简答、选择)(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程目标)(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结构)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47(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实施)(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48(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课程评价)(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课程管理)(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49三、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1.课程结构的变革(选)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三、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1.课程结构的变革(选)502.课程标准的变革高中: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3.教师角色的变革(选择、简答)(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培养者、引路人)。(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4.学习方式的变革(选)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2.课程标准的变革515.课程评价的变革(选)(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2)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6.课程管理的变革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1)国家主要对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进行统一规划、调控,而下方给地方和学校一些具体的课程决策权力。(2)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课程开发、编制与实施进行管理。(3)学校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5.课程评价的变革(选)52

第二章教学论基础第一节教学概述第二节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第三节教学过程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第五节教学评价第六节教学模式第二章教学论基础第一节教学概述53

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二、教学的基本任务

(选、简答)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首要任务)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54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选)备课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备课的三项工作:(1)备教材(2)备学生(3)备教法备课要做的三个计划:(1)学年或学期学科教学进度计划(2)单元(课题)教学计划(3)课时计划(教案)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552.上课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选)上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简答)(1)教学目的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

(3)教学方法适当,教师善“启”善“导”

。(4)教学过程组织严密、结构紧凑

。(5)语言具有艺术性。(6)板书规范。(7)态度从容自如。2.上课56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选)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延续,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4.课外辅导(选)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选)57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选)(1)意义:(2)学业成绩检查方式:常用的检查方式:平时考查和考试。(3)学业成绩检查要求(简答)坚持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力求全面;灵活多样。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选)58(4)学业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选、简答)客观公正;为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方向。(主要目的)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的基本要求?(简答)(4)学业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选、简答)59第二节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一、教学原则1.什么是教学原则?(选)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2.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

教学规律是制定教学原则的客观依据和基础,科学的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体现和反映。第二节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一、教学原则602.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简答)(1)直观性原则(选)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直观性原则要求利用学生多种感官,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直接感知教材,增强直接经验获得生动表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科学概念,把生动的直观和抽象的思维结合起来,掌握知识的本质。(2)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并且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人格。2.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简答)613.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学要根据所传授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以及学生能力发展、知识掌握的顺序,循序连贯地进行。它也称循序渐进原则。4.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够根据需要迅速的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3.系统性原则62(5)量力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6)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同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5)量力性原则63(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8)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体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64二、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的概念(选)教学方法是指师生为有效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2.教学方法的特征(简答)(1)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2)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3)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和指导;(4)注重学生的心理及其学习动机的激发;(5)注重多媒体教学手段及网络资源平台的运用;(6)继承和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学实践经验。二、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的概念(选)653.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选)(1)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包括讲解、讲读、讲述、讲演、讲评等五种形式。(2)谈话法:亦称问答法。通过师生间的问答而使学生获取知识。(谈话前、中、结束后)3.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选)66(3)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和课外读物而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基本要求(简答)指导学生精心阅读教科书;指导学生善于阅读参考书;指导学生写好各种形式的读书笔记。(3)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和课外读物而67(4)演示法:通过展示实物、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演示的种类:选好演示教具、做好演示准备是演示法实施的前提。(5)参观法: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场所进行直接观察、访问。参观的类型:感知性参观;并行性参观;验证性参观;总结性参观。(参观前,参观时,参观后)(4)演示法:通过展示实物、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68(6)实验法:利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7)练习法:通过课堂及课外作业.有意识地反复完成某一活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简答)要有明确的目的与具体的要求要有周到的计划与适切的步骤要有恰当的分量与适当的难度要有科学的时段与有效的方法要有正确的态度与良好的习惯要有及时的检查与认真的总结(6)实验法:利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69(8)实习法: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场所从事一定的实习实践工作。(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9)讨论法:以班级或小组形式围绕某一课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进行争论、探讨。(讨论前,讨论中,讨论后)(8)实习法: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场所从事一定的实习实践工作70(10)发现法:提供适宜于学生进行“再发现”的问题情境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布鲁姆提出)基本特征:强调学习过程,强调直觉思维,强调内在动机,强调信息提取。一般过程:确定讨论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发现和总结。(10)发现法:提供适宜于学生进行“再发现”的问题情境和教材714.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简答)

:(1)教学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教学任务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方向性的意义。教学目标是教学任务的具体化,它直接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2)教学内容的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所用教法的不同,要依据不同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3)学生年龄特征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基础情况。4.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简答):72(4)教师本身的素养(5)教学方法本身的特征(6)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4)教师本身的素养73

第三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选)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按照确定的原则、目标、形式和程序启动、互动,从而现实地生成和开展教学的过程,也就是教学活动和目的合规律地、现实地建构、生成和展开的过程,更是教学质量现实地形成的过程。第三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选)74二、教学过程的本质(选)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教学过程具有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共同性;(2)教学过程具有特殊性表现在:认识主体、认识对象、认识方式等等。2.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二、教学过程的本质(选)75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简答)

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

3.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规律

4.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规律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简答)76四、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简答、选择)

1.心理准备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效果四、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简答、选择)77五、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简答)1.明确教学目的和目标2.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展开教学活动3.对教学内容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和评定五、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简答)78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

一、班级授课制1.基本含义及基本特点(1)基本含义(选)班级授课制也称班级教学,是将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根据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

一、班级授课制79(2)基本特点(简答、选择)在教学人员的安排上,以“班”为基本的活动单位。在教学活动程序安排上,以“课”为组织单位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以“课时”为基本单位(2)基本特点(简答、选择)802.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与局限性

(简答)1.优越性:(1)它有效地扩大了教育规模,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普及。(2)它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3)它有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4)它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2.局限性:(1)它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2)它在一定地位一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3)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4)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2.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与局限性(简答)81二、个别化教学1.个别化教学的含义(选)个别化教学是指为了适应个别学生的需要、能力、兴趣、学习进度和认知方式特点等而设计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它并不单纯意味着个体独自学习。二、个别化教学822.个别化教学的特点(简答)(1)在全班上课的基础上再照顾到班上学习速度慢或学习速度快的学生,以及有特殊需要的学生。(2)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以及辅导必须以该生的学习准备、学习特点和个性特点等为依据。(3)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学和独立钻研。(4)学生的学习由教师“扶着走”向独立过渡2.个别化教学的特点(简答)833.个别化教学的优点与缺点(简答)优点:(1)个别化教学可使教学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能力水平和学习速度,有利于因材施教;(2)它可调动每个学习主体的学习积极性;(3)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独立学习、自负学习责任、独立钻研和自我教育的能力;(4)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灵活性大。3.个别化教学的优点与缺点(简答)84缺点:(1)若长期把个别化教学形式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会削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2)若用单一途径和固定不变的学习方法,学生可能会感到单调无味,削弱学习的热情,容易疲劳;(3)个别化教学不是适合所有的学生,特别是有些缺乏学习自觉性的学生,可能会拖延学业;(4)个别化教学其“代价昂贵”,需要比其他教学形式花多得多的时间、精力、财力和物力;(5)个别化教学不利于学生交往能力的发展。缺点:854.运用个别化教学形式需要注意的问题(简答)(1)学习的步调(2)教学目标(3)学习活动或材料(4)评价学生的手段(5)个别辅导4.运用个别化教学形式需要注意的问题(简答)86三、分组教学1.分组教学的概念(选)分组教学是按学生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2.分组教学的类型(1)能力分组(2)作业分组三、分组教学87

第五节教学评价一、教学评价的概念(选)教学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运用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法,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以提供信息改进教学和对被评价对象做出某种资格证明。第五节教学评价一、教学评价的概念(选)88二、教学评价的功能与意义

(简答或选择)

1.诊断功能2.反馈调节功能3.区分和鉴别功能4.激励功能5.导向功能二、教学评价的功能与意义(简答或选择)89三、教学评价的类型1.根据评价的标准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选择)

(1)相对评价所谓相对评价,是指在团体内以自己所处的地位同他人相比较而进行的评价。(2)绝对评价所谓绝对评价,是指判断完成既定目标的程度而进行的评价。(3)个体内差异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是把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从而做出评价的方法。

三、教学评价的类型902.按照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1)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活动开始之前,为使计划更加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评价。特点是:重诊断、重治疗。(2)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活动运行的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修正其本身轨道所进行的评价。(3)总结性评价也称事后评价,是指在活动后为判断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2.按照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91四、教学评价的原则(简答)1.客观性原则2.科学性与可行性统一原则3.主体性原则4.一致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5.定期性评价与经常性评价相结合原则6.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原则四、教学评价的原则(简答)92第六节教学模式一、教学模式的内涵(选)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和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第六节教学模式一、教学模式的内涵(选)93二、常见的教学模式1.范例教学(选择或简答题)实施步骤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用典型事实和现象为例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第二阶段:范例性地阐明“类”的阶段,用许多在本质上与“个”案一致的事实和现象来阐明事物的本质特征。第三阶段: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和范畴的相互关系的阶段。通过对“个”和“类”的分析、认识,使学生的认识上升为对普遍性的规律的认识。第四阶段: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与生活的经验的阶段。这阶段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学生培养目标的追求。二、常见的教学模式942.抛锚式教学模式(选择或简答题)抛锚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2)确定问题(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5)效果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2.抛锚式教学模式(选择或简答题)953.引导—发现教学模式(选择或简答题)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法”等教学原理。基本操作程序是:(1)问题(教师在创设教学条件、环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2)假设(教师尽量在诱发性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类推等方法不断产生假设,并围绕假设进行推理,引导他们将已有的各种片断知识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加以改组,从中发现必然联系,逐步形成比较正确的概念)(3)验证(用其他类似的事例来对照检验已获得的概念的正误及其正误的程度,靠进一步的定性分析使自己有一个较明确的判断)(4)总结提高(引导学生对认识的性质及其发展的过程做出总结,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求得在后来的认识和发展中有进一步的借鉴意义)。3.引导—发现教学模式(选择或简答题)964.传递-接受教学模式(选择或简答题)起源于赫尔巴特及其弟子提出的“五段教学”。基本程序:(1)复习旧课(2)激发学生动机(3)讲授新知识(4)巩固运用(5)检查评价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过程围绕“三中心”--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4.传递-接受教学模式(选择或简答题)975.情境—陶冶教学模式(选择)情境—陶冶教学模式是使学生处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的理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这类模式的有关实验有“情境教学”、“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快乐教学”、“情知教学”等。这一模式吸取了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理论。5.情境—陶冶教学模式(选择)98人的认识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是理智与情感活动的统一,这就是情境—陶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为: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人的认识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是理智与99第三章教学技能与教学智慧

第一节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第二节说课第三节教学智慧第三章教学技能与教学智慧

第一节课堂教学基本技能100

第三章教学技能与教学智慧

第一节课堂教学基本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备的教学技能(简答或选择):一、导入技能1.导入的作用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目的、要求,为学好新知识创造良好的前提。2.注意的几个方面:趣味性、启发性、迁移性、目的性。第三章教学技能与教学智慧

第一节课堂教学基1013.导入方式(简答)(1)衔接导入法(2)悬念导入法(3)情境导入法(4)激疑导入法(5)演示导入法(6)实验导入法(7)实例导入法(8)典故导入法3.导入方式(简答)102二、提问技能1.作用(简答)(1)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2)启发思维,发展智力(3)反馈评价,调控教学(4)提供参与机会,发展表达能力二、提问技能1032.课堂提问的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简答或选择)(1)拟题阶段(2)引入阶段(3)列题阶段(4)听答启发(5)评价阶段3.注意以下几点要求设问精当,发问巧妙,启发诱导,归纳总结。2.课堂提问的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04三、讲授技能1.讲授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简答或选择)(1)讲授的科学性(2)讲授的适应性(3)讲授的教育性(4)讲授的启发性(5)讲授的情感性三、讲授技能105四、板书技能1.板书的功能(简答或选择)(1)吸引学生的注意(2)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3)发展学生的思维(4)给学生以美的熏陶(5)影响学生的学习品质四、板书技能1062.板书的内容(简答或选择)(1)教学材料的内在逻辑结构(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3)教学内容的补充说明3.板书的主要格式(简答或选择)(1)提纲式;(2)词语式;(3)表格式;(4)结构式;(5)图示式;(6)板画式2.板书的内容(简答或选择)107五、结课技能1.结课的类型(选)(1)认知型结束(2)开放性结束2.结课的过程(简答或选择)(1)简单回忆(2)提示要点(3)巩固应用(4)拓展延伸五、结课技能1083.结课的原则(简答)(1)结束时要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回忆,并使之条理化。(2)归纳总结要紧扣教学目标,提示知识结构和重点。(3)重要的事实、概念、规律等结束时要进行总结深化和提高。(4)结束时要提出问题或采取其他形式检查学生学习情况。(5)归纳总结要简明扼要,有些内容要拓展延伸,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6)结束可采取多种形式,既巩固知识又余味无穷。3.结课的原则(简答)109六、“三笔字”技能(选)1.粉笔字技能2.钢笔字技能3.毛笔字技能六、“三笔字”技能(选)110

第二节说课一、说课的类型(简答或选择)1.研讨性说课--是运用最经常、最主要的一种说课形式。2.评价性说课,又叫评比性说课。具有灵活性、广泛性、实效性的特点。3.检查性说课4.主题性说课5.示范性说课第二节说课一、说课的类型(简答或选择)111二、说课的基本内容1.说教材(简答)(1)说本课内容在本学科教学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作用(2)说本课的教学目标(3)说教学重点、难点及依据(4)说课时安排、教具准备等二、说课的基本内容1122.说学情(简答)(1)分析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2)了解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3)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预估学生对新的学习的关注和接受程度(4)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2.说学情(简答)1133.说教法及依据(简答)(1)说出所采用的最基本或最主要的教法及其所依据的教学原理或原则(2)说出所选择的一组教学方法、手段的优化组合及其依据(3)说明教师的教法与学生应采用的学法之间的联系(4)重点说明如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方法3.说教法及依据(简答)1144.说学法及依据(简答)(1)分析学生在掌握教材内容时可能出现哪些障碍及其原因(2)通过何种途径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在教学过程中侧重指导和培养学生哪些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4.说学法及依据(简答)1155.说教学过程(简答)(1)教学思路的设计与教学环节安排(2)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3)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4)说明教学手段的采用(5)说明作业布置6.说板书设计总要求:简练、重点突出、结构严谨、生动直观、新颖大方5.说教学过程(简答)1167.说教学反思(简答)(1)成功点(2)失误(3)疑惑点(4)情感激发点(5)感悟点7.说教学反思(简答)117

第三节教学智慧教学智慧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出的一种敏捷、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一、教学智慧的基本属性和特征(选择)1.基本特征(1)实践性;(2)个性化;(3)集成性;(4)高效性;(5)创新性第三节教学智慧教学智慧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出的118二、教学智慧的生成要素(简答或选择)1.教学经验2.教学思维力3.教学执行力二、教学智慧的生成要素(简答或选择)1192011年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题:17、当今教育改革核心是(

B

)A、教学方法改革

B、课程改革

C、教育评价改革

D、教育结构改革19、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数、外等课程属于(

D)A、综合课程

B、潜在课程

C、活动课程

D、学科课程20、从本质上讲,教学是一种(

A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主体活动

D、文化活动2011年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题:12021、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A、备课B上课C、作业布置与批改、D、学生成绩与检查评定50、教师备课工作包括:钻研教材、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和(

B

)A、设计练习作业

B、了解学生

C、检查学生学具

D、布置教室环境21、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121三、案例分析题下面是两位年轻教师关于教学的对话,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小李、小张都是刚工作一年的初一语文老师,两人工作很努力,但也存在很多困惑。小李对小张说:“为了上好课,我学习了很多关于新课改的知识,意识到教学中要关注学生,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我特别注意调动课堂气氛,我的课以学生发言、表演为主,上得很热闹。上周公开课学生个个都很开心,可听课的老教师们都说我的课没有语文味,缺乏深度,只注重形式。难道一堂课热热闹闹的不好吗?”小张说:“为了上好课,我也没少花功夫。我专门买了特级教师教学录像,悉心模仿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上课时几乎就是把录像中教师的教学复制到我的课堂上。可为什么同样的上课方式,我的课效果就不好呢?”问题:1、你是否赞成小李的教学观,结合教育理论相关知识分析。(4分)2、小张上课的问题在哪里?请从选择教学方法的角度进行分析。(4分)3、案例中两位新教师在专业成长中碰到了一些问题,请为他们提供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4分)三、案例分析题1221、我不赞成小李的教学观。小李出发点是新课改中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却忽略了两点,一是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二是上好一堂课仅注重气氛热烈是不够的。(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小李仅仅关注学生,以学生发言、表演为主,缺乏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这样的教学缺乏深刻性。(2)上好一堂课除了气氛热烈,还应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确一堂课的任务和重难点,使学生巩固每节课学到的知识。1、我不赞成小李的教学观。小李出发点是新课改中以学生为主体,1232、(1)小张上课的问题是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情感的人。特级教师所教的学生和小张所教的学生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2)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相互提高的动态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小张在教学中遵照特级教师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就会束手无策。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的教学,和学生进行互动,在互动过程中不断调节教学方法,最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3、(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专门的教学能力训练。(4)反思性教学。2、(1)小张上课的问题是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教师的教育对124巩固性练习第一部分课程选择题1、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的作者是()。A、巴格莱B、布拉梅尔德C、拉尔夫·泰勒D、杜威2、主张以适应社会需要为中心编制课程的理论叫做()。A、知识中心课程理论B、社会中心课程理论C、学生中心课程理论D、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巩固性练习第一部分课程1253、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经验为中心设计的课程叫做()。A、活动课程B、学科课程C、综合课程D、选修课程4、主张课程实施实际上就是实施者(校长、教师、学生)对课程理念的建构过程,而不仅仅是作为执行的“工具”的课程实施取向属于()。A、忠实取向B、相互调试取向C、创生取向D、综合取向3、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经验为中心设计的课程1265、展示学校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A、地方课程B、校本课程C、国家课程D、学科课程6、课程的实施途径包括教学、社会实践和()。A、智育B、直接的道德教学C、间接地道德教育D、课外活动5、展示学校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1277.课程评价过程模式的提出者是()。A、斯腾豪斯B、泰勒C、杜威D、布鲁纳7.课程评价过程模式的提出者是()。128简答题1、课程实施研究有哪几种取向?分析每一种取向的特点。辛德等人他们将课程实施或研究课程实施的取向分为三种: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创生取向。忠实取向认为,设计好的课程是不能变的,课程实施过程显得呆板、僵化,缺乏创造性。相互调适取向认为,设计好的课程计划是可以变动的,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显得灵活、多样,能充分运用自身的权力。创生取向认为,设计好的课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课程的设计过程。持这种取向的教师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能根据实际的教育情况,引导学生创造出新的课程。2、简述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目标评价模式强调要用明确的、具体的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并以预先规定和界说的教育目标为中心来设计、组织和实施评价,从而确定学生通过课程教学所取得的进步。目标评价的步骤:①建立课程计划的目的和目标;②按照行为和内容两个维度界说每一个目标;③确定让学生有机会表现教育目标所指行为的情境;④选择和编制相应的评价工具;⑤设计获取学生行为记录的方式和使用的计分单位;⑥收集反映学生行为变化的有关信息;⑦将收集到的信息与行为目标作比较。简答题1、课程实施研究有哪几种取向?分析每一种取向的特点。129论述题1、试分析课程实施的主要影响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这个问题。(一)改革本身的因素1、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2、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3、改革本身的复杂性4、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二)学校内部的因素1、校长。学校是改革的基本单位和中心,校长在改革中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校长进行专门的培训,使校长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理解实施课程改革的措施是使课程改革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2、教师。教师个人的特征和教师集体的因素对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一项新的课程改革会提倡一种新课程理念和教师文化,只有这种新理念和新文化被多数教师接受,并变成他们的自觉行为,新课程的实施才能变为现实。(三)学校外部的因素1、社区与家长的影响课程改革引起社区和家长的广泛重视,使更多的人了解课程改革的意义与目标,对顺利推进课程改革至关重要。2、政府部门的影响政府部门对改革的认同、关心和支持是课程实施不可缺少的因素,缺少这一点,任何改革的措施都不可能顺利地进行。3、社会团体的影响学校外边环境的改变会对改革起冲击的作用,一些偏远的地方往往由于对改革了解不多,或由于得不到必要地设备和材料而难以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因此,学校改革得到社会团体的支持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论述题1302、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一)课程结构的变革。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二)课程标准的变革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三)教师角色的变革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四)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五)课程评价的变革:多元标准,多元主体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六)课程管理的变革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2、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一)课程结构的变革。131

第二部分教学

单项选择题

1.“大有大成,小有小成”是()教学原则具体运用的结果。A、自觉积极性B、启发性C、巩固性D、因材施教2.教学中“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A.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B.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

D.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

第二部分教学

单项选择题1323.倡导发现法教学的是美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家()。A.斯金纳B.杜威C.布鲁纳D.加涅4.指判断完成既定目标的程度而进行的评价()A.诊断性评价B.相对性评价C.绝对性评价D.他人评价3.倡导发现法教学的是美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家()。1335.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A.了解学生B.融洽的师生关系C.先进的教学设备D.备课6.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和教材获得知识的方法是()。A、自学法B、读书指导法C、练习法D、参观法5.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1347.教学的基本任务是()

A.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基础知识

B.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C.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D.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8.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

A.分层教学

B.合作学习

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

7.教学的基本任务是()

A.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基础知135填空题1.____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2.备课内容包括:____、____和____。(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3.____是教学的中心环节。4.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____、____、____和____等。(班级授课制、个别教学、分组教学、复式教学)填空题136简答题1、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形成基本技能、技巧(二)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判情趣和能力(五)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简答题1372.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与局限性1.优越性:(1)它有效地扩大了教育规模,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普及。(2)它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3)它有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4)它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2.局限性:(1)它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2)它在一定地位一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3)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4)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2.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与局限性138论述题结合具体课堂教学实例,谈谈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答案要点:教学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理准备——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效果”五个阶段,既是密切联系又是可以进行灵活变化的。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进行符合教学规律、反映特定教学实际的重新组合就可以形成多元化的关于教学过程基本阶段的观点。论述题139第三部分教学技能与教学智慧简答题:举例说明导课的几种方式。论述题:请选择自己熟悉的内容,设计一份说课教案。第三部分教学技能与教学智慧简答题:140

谢谢!祝各位考试成功!

141第五部分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第五部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142主要内容第一章课程论基础第二章教学论基础第三章教学技能与教学智慧主要内容第一章课程论基础143第一章课程论基础

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二节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第三节课程资源的类型与开发第四节课程设计第五节课程实施第六节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与内容第一章课程论基础

第一节课程概述144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涵义及其变化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讲,即学校中有组织的教育内容,是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份量和进程的总和。它不仅指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还包括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身体素质等各方面;既包括课内活动,也包括课外活动。从狭义讲,课程即一门学科。不同的观点(选)1.课程即教学科目;2.课程即目标或计划;3.课程即学习经验或体验。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涵义及其变化145课程概念内涵的发展趋势(简答)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课程概念内涵的发展趋势(简答)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146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147二、课程类型(选择)课程类型:是指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或方式,是由不同的设计思想产生的。1.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划分,课程可以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又叫学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别地安排它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二、课程类型(选择)课程类型:是指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或方式,148综合课程:又称统整课程,是指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一的课程形态。

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三种形态。综合课程:又称统整课程,是指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1492.按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划分,课程可以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活动课程具有过程的实践性、内容的开发性、形式的多样性等几个特点。2.按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划分,课程可以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1503.按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划分,课程可以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性地要求全体学生或某一学科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类。具有强制性特点。选修课程:是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的,学生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自由地选择学习的课程种类。一般分为必选课程和任选课程两类。3.按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划分,课程可以分为必修课程和选1514.按课程的表现形式来划分,课程可以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也称正规课程、显在课程等。一般指学校所开设的所有课程,或者说在课程表上应该体现的课程。具有有计划性的特点。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无形课程或隐蔽课程。一般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具体学习环境中所获得的“计划外”的知识、观念、情感等,不是课程计划中所预期的东西。特点是:自发的、个性化的。4.按课程的表现形式来划分,课程可以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152三、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选择、简答)1.社会需求2.学科知识水平3.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4.课程理论三、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选择、简答)1.社会需求153四、主要课程理论流派1.知识中心课程理论(1)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格莱。(选)(2)基本主张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②教师的任务是教给学生知识。③学生的任务是掌握各门学科知识。四、主要课程理论流派1.知识中心课程理论154(3)评价(简答)优点:有利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局限性:容易把各门知识割裂开来;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不利于因材施教。(3)评价(简答)1552.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也称儿童中心课程理论(1)代表人物:杜威(选)(2)基本主张(简答)①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等为核心来编制;②课程强调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学生的发展,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内容;③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及体验,突出知识的获得过程。2.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也称儿童中心课程理论156(3)评价(简答)优点:重视儿童的兴趣;强调实践活动;强调围绕现实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精心设计和组织课程,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局限性:过分夸大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内在联系与顺序,只能使学生获得一些零碎片段的知识,不能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降低了学生的知识水平。(3)评价(简答)157社会中心课程理论(1)代表人物:布鲁纳(选)(2)基本主张(选)社会中心课程理论是为了克服儿童中心课程理论的片面性提出来的,强调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它认为设计课程要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来确定教育目标,主张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界限;要兼顾儿童的年龄特征,但不主张以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作为编制课程的基本出发点,而提出要以社会现实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社会中心课程以改造社会为中心,通过对社会各方面问题的综合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