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经络总论课件_第1页
第一章-经络总论课件_第2页
第一章-经络总论课件_第3页
第一章-经络总论课件_第4页
第一章-经络总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经络总论第一章经络总论11.掌握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2.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3.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4.熟悉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及特点,了解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5.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掌握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6.了解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的部位及意义。7.了解经络实质的研究进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教学目的和要求2【教学内容】

1.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2.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3.经络系统的组成、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4.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经络学说在祖国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5.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重点从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方面论述。【教学内容】

1.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3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和体表及沟通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是“经”和“络”的统称。

经脉——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经:有路径的含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络:有网络之意,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和体表及沟通全4经脉和络脉的主要区别

经脉络脉意义路径网络经络中的地位主干部分分支分布纵行的(直大深长)主要是横行(横小浅短)深度深浅数量少,有一定数目除十五络脉外多无具体数目功能上主导作用,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补充作用、纽带作用起渗濡灌注气血的作用经脉和络脉的主要区别

经脉络脉意义路径网络经络中的地位主干5经络学说是研究经络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是针灸学科的基础,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是研究经络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6第一节基本概念的产生极其对气血运行的认识

经络理论是古人对人体和自然现象长期观察、体验和认识的结果。一、血、气、脉、经络等名词的出现二、对气血运行的认识(一)针灸、按摩的感应(二)气功的行气第一节基本概念的产生极其对气血运行的认识经络理论是古人7(三)疾病的证候临床上,一些病症表现为沿着一定的路径分布。(四)穴位的主治作用针灸治疗,从局部的“以痛为腧”发展到根据穴位的主治作用来选穴(五)解剖知识(三)疾病的证候8

第二节经络学说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第二节9经络学说的形成1.对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感觉传导现象的观察经络学说的形成1.对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感觉传导现象的观察102.对腧穴功效的总结3.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4.受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5.气功练习者的“内景隧道”体验2.对腧穴功效的总结11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将人体的组织器官、四肢百骸联络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经气的活动,调节全身各部的机能,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从而使整个机体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所谓经气,即经络之气,包括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经络系统和经气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12马王堆《脉书》包括《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阳明十一脉灸经》两部经脉学专著,是现存最古老的经脉学专著一、经络与手足阴阳根据阴阳的盛衰,一阴一阳又可以衍化为三阴三阳太阴少阴厥阴阳明太阳少阳马王堆《脉书》包括《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阳明十一脉灸经》两部13经脉分布上肢内侧、掌心侧分布手三阴经上肢外侧、掌背测分布手三阳经下肢内侧分布足三阴经下肢外侧分布足三阳经经脉分布14二、经络与脏腑《灵枢经脉》对十二经脉的命名增加了脏腑的要素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二、经络与脏腑15经脉的命名以手足、脏腑、阴阳三部分组成。A脏腑十二经脉与内部脏腑有特定的联系,用“属”、“络”来概括。B手足根据十二经脉循行主要经过上肢或下肢,分为“手……经”“足……经”。C阴阳脏为阴,腑为阳;内为阴,外为阳。经脉的命名16三、经络与自然界“天人合一”整体观的主导思想:人是天地之气相互作用的产物;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与自然界共同构成一个相互对应的有机整体,并且受相同规律的支配,即同构、同律《黄帝内经》“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三、经络与自然界17经络与河流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似性是显而易见的。河水灌溉土地,滋养万物;经络中的气血上下内外循环流动,濡养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人体气血的运行和自然界流淌的河水受同样的自然规律支配。阴阳是宇宙变化的总规律,四时寒暑更替是阴阳相互消长转化的具体体现。天气寒冷则水凝为冰,天热则冰释水流,人体气血运行也是如此经络与河流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似性是显而易见的。18第三节、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分布

经络系统的组成: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孙络和浮络。

第三节、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分布经络系统的组成:经脉包括十二经19

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络脉两大部分组成,概括为“四十二,一十五,奇经八脉浮孙数”。“四十二”指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一十五”指十五络脉。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络脉两大部分组成,概括为“四十二,一十20第一章-经络总论课件21一、十二经脉十二脏腑所属经脉,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所以又称为“正经”。作用:联络脏腑,运行气血,濡养全身。一、十二经脉22

“阴阳”再分为“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与“阳明”、“少阳”、“太阳”。“三阴”“三阳”之间有对应关系,即太阴与阳明、少阴与太阳、厥阴与少阳。“阴阳”再分为“三阴”、“三阳”,即“太阴”、2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部位经脉分布前面面、额部阳明经侧面耳颞部少阳经后面头顶及枕项(面颊)部太阳经巅顶部厥阴经1、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部位经脉分布前面面、额部阳明经侧面耳颞部少24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2、躯干部: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2、躯干部:25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3、四肢部: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上肢内侧者为手三阴,下肢内侧者为足三阴经。手足三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上肢外侧者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手足三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太阳”在后。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3、四肢部: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上肢内侧者26

阳明经在前三阳经四肢外侧少阳经在中头面躯干太阳经在后太阴经在前三阴经四肢内侧厥阴经在中躯干少阴经在后

27任脉肾经胃经脾经第5肋间脐上6寸脐上3寸督脉1.5寸3寸躯干部:前面4条经脉,7条线;后面2条经脉,5条线膀胱经任脉肾经胃经脾经第5肋间脐上6寸脐上3寸督脉1.5寸3寸躯干28四肢部:

外侧内侧阳明(前缘)----太阴(前缘)

少阳(中线)----厥阴(中线)太阳(后缘)----少阴(后缘)

注:下肢在内踝上8寸以下,足厥阴在足太阴之前,在内踝上8寸以上,遵循规律。四肢部:外侧29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通过经别、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其分别络属于互为表里的脏腑,从而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相合的关系。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通过经别、别络相互沟通30十二经脉名称、循行分布规律

及表里络属关系十二经脉名称、循行分布规律

及表里络属关系31十二经脉走向和交接规律《灵枢·逆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走向规律十二经脉走向和交接规律走向规律3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胸手手三阴头手三阳足腹足三阳足三阴

1、同名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2、相互衔接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的规律。

3、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胸手手三阴头手三阳足腹足三阳足三阴1、33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流注------人体气血流动不息,向各处灌注。十二经脉为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人体气血在其中流动不息,循环灌注,分布于全身内外上下,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十二经脉气血循行系统。(按照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循)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流注------人体气血流动不息,向各处灌34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图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食指端鼻旁大趾端小指端目内眦小趾下无名指端目外眦大趾背心中胸中肺内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图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35第一章-经络总论课件36十二经脉的主要特点1、有阴阳表里的配合关系,共6组。2、经脉与脏腑直接联系。3、有比较完整的病候记载。4、有五行属性。5、均有本经自己的腧穴。十二经脉的主要特点1、有阴阳表里的配合关系,共6组。37

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絡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絡經手少陰心38

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絡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絡經手少陰心39

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40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41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42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次指内廉,出其端。

第一章-经络总论课件43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联系脏腑:大肠、肺、口、面颊、下齿、鼻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44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1)旁约太阳之脉(2),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3),却循颐(4)后下廉,出大迎(5),循颊车(6),上耳前,过客主人(7),循发际,至额颅(8)。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9),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10)。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11)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12),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13),抵伏兔(14),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15),入中指内间(16)。

其支者,下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1)旁约太阳之脉(2),45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46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手少阴心经穴位图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手少阴心经穴位图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心手少阴之脉47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以缺盆循颈上颊,至目脱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48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49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斜趋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后别入跟中,以上内,出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斜趋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后50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51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52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肋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53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54特点1、联系脏腑最多的经脉是肾经(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入肺中,络心)。2、与胃有关的经脉有胃经(属胃)、脾经(络脾)、肺经(还循胃口)、小肠经(抵胃)、肝经(夹胃)共五条。3、与肺有关的经脉有肺经(属肺)、大肠经(络肺)、心经(上肺)、肾经(入肺中)、肝经(注肺)共五条。4、与心有关的经脉有心经(属心)、小肠经(络心)、脾经(流注心中)、肾经(络心)共四条。特点1、联系脏腑最多的经脉是肾经(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入肺55经脉与五官的联络关系到达眼部的经脉有6条: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胆经、肝经。到达舌部的经脉有2条:脾经、肾经。到达耳部的经脉有3条:膀胱经、三焦经、胆经。经脉与五官的联络关系到达眼部的经脉有6条:心经、小肠经、膀胱56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阴阳表里属络关系。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二、奇经八脉57

“一源三歧”

——冲、任、督

“阴脉之海”

——任脉

“阳脉之海”

——督脉

“十二经脉之海”、“血海”

——冲脉“一源三歧”——冲、任、督58奇经八脉的特点:

①有一定的循行路线②不直属脏腑③无表里关系④无逐经相接的关系奇经八脉的特点:①有一定的循行路线59奇经八脉作用①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②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③统率、主导作用。④主持生殖、影响衰老。

奇经八脉作用①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60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足跗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颈后会合于督脉。阳维脉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阳跷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阴跷脉调节六阴经经气调节六阳经经气阴维脉涵蓄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冲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起于胁下,环腰一周,状如束带带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故称“阳脉之海”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督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故称“阴脉之海”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任脉功能循行分布概况脉名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小腿61三、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三、十五络脉62分布特点:(1)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2)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背

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

分布特点:63作用(1)四肢部别络:加强了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

(2)躯干部别络: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的经气。。作用64四、十二经别

1、含义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2、特点离、入、出、合。六合:十二经脉按照阴阳表里关系汇合成六组,称为六合。四、十二经别65分布特点:

从四肢部肘膝以上正经别出——离入于胸腹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浅出于体表上行出于头颈部——出在头颈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合

阴经经别合于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分布特点:663、络脉与经别的区别络脉经别循行本经别出后,与其相表里的经脉相连接阴经经别从本经分出后,归向于相表里的阳经经脉作用及意义主要加强了十二经脉在体表的联系加强十二经脉的内部联系,同时还加强了四肢与头面,躯干的联系3、络脉与经别的区别络脉经别循行本经别出后,与其相表里的经67十二经别的作用作用①加强了十二经脉的内外联系及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

②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环的不足③扩大了经穴的治疗范围。④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的关系,突出了头面部经穴的重要性。十二经别的作用作用68第一章-经络总论课件69②因阴阳表里的相“合”,形成了“六合”:足太阳、足少阴——一合足少阳、足厥阴——二合足阳明、足太阴——三合手太阳、手少阴——四合十二经别手少阳、手厥阴——五合特点手阳明、手太阴——六合②因阴阳表里的相“合”,形成了“六合”:70五、十二经筋

1、含义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2、特点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而走向头面躯干,行于体表,不入内脏。五、十二经筋1、含义71十二经筋3、作用①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②充实了十二正经在体表的部位。③病候记载都属于筋肉方面的疾病。十二经筋3、作用72十二经筋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頄(面部)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部)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膈)

十二经筋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73第一章-经络总论课件74六、十二皮部

1、含义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2、特点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的。六、十二皮部1、含义75第一章-经络总论课件76十二皮部关、阖、枢的本义是指门户上的一些实物。喻六经皮部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作用;

病邪出入的门户;诊断和接受治疗的门户。

77第四节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一、经络的作用

(一)沟通内外,网络全身

①体表与体表之间的联系

②脏腑与脏腑间的联系

③脏腑与体表之间的联系

④经与经之间的联系

第四节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一、经络的作用78(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三)抗御病邪、反映病症

(四)传到感应,调整虚实(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79二、经络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诊断(二)分经辨证(三)循经取穴

(四)药物归经(五)气功、按摩二、经络的临床应用(一)经络诊断80第五节经络的纵横关系及运用第五节经络的纵横关系及运用81经络的标本、根结

1、标本的含义

“标本”主要是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标”代表人体头面胸背部,“本”代表人体四肢下端。

2、根结的含义

“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根”指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头、胸、腹部。

经络的标本、根结1、标本的含义82经络的标本、根结四根三结: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为结,称为四根三结。①“标本”、“根结”之间的联系与差别

②“标本”、“根结”理论的应用

经络的标本、根结四根三结: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为83经络的气街、四海

3、“气街”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

“气街”的生理功能有三:

一为汇聚气血,营养脏腑二为纵横联系,沟通表里三为调节经气,溢蓄代偿经络的气街、四海3、“气街”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84经络的气街、四海4、四海的含义

“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是十二经脉气血从产生、分化到汇聚的四个部位。脑为髓海、胸部(膻中)为气海、胃为水谷之海、冲脉为血海。经络的气街、四海4、四海的含义85第一章经络总论第一章经络总论861.掌握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2.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3.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4.熟悉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及特点,了解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5.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掌握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6.了解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的部位及意义。7.了解经络实质的研究进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教学目的和要求87【教学内容】

1.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2.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3.经络系统的组成、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4.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经络学说在祖国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5.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重点从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方面论述。【教学内容】

1.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88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和体表及沟通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是“经”和“络”的统称。

经脉——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经:有路径的含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络:有网络之意,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和体表及沟通全89经脉和络脉的主要区别

经脉络脉意义路径网络经络中的地位主干部分分支分布纵行的(直大深长)主要是横行(横小浅短)深度深浅数量少,有一定数目除十五络脉外多无具体数目功能上主导作用,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补充作用、纽带作用起渗濡灌注气血的作用经脉和络脉的主要区别

经脉络脉意义路径网络经络中的地位主干90经络学说是研究经络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是针灸学科的基础,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是研究经络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91第一节基本概念的产生极其对气血运行的认识

经络理论是古人对人体和自然现象长期观察、体验和认识的结果。一、血、气、脉、经络等名词的出现二、对气血运行的认识(一)针灸、按摩的感应(二)气功的行气第一节基本概念的产生极其对气血运行的认识经络理论是古人92(三)疾病的证候临床上,一些病症表现为沿着一定的路径分布。(四)穴位的主治作用针灸治疗,从局部的“以痛为腧”发展到根据穴位的主治作用来选穴(五)解剖知识(三)疾病的证候93

第二节经络学说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第二节94经络学说的形成1.对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感觉传导现象的观察经络学说的形成1.对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感觉传导现象的观察952.对腧穴功效的总结3.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4.受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5.气功练习者的“内景隧道”体验2.对腧穴功效的总结96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将人体的组织器官、四肢百骸联络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经气的活动,调节全身各部的机能,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从而使整个机体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所谓经气,即经络之气,包括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经络系统和经气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97马王堆《脉书》包括《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阳明十一脉灸经》两部经脉学专著,是现存最古老的经脉学专著一、经络与手足阴阳根据阴阳的盛衰,一阴一阳又可以衍化为三阴三阳太阴少阴厥阴阳明太阳少阳马王堆《脉书》包括《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阳明十一脉灸经》两部98经脉分布上肢内侧、掌心侧分布手三阴经上肢外侧、掌背测分布手三阳经下肢内侧分布足三阴经下肢外侧分布足三阳经经脉分布99二、经络与脏腑《灵枢经脉》对十二经脉的命名增加了脏腑的要素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二、经络与脏腑100经脉的命名以手足、脏腑、阴阳三部分组成。A脏腑十二经脉与内部脏腑有特定的联系,用“属”、“络”来概括。B手足根据十二经脉循行主要经过上肢或下肢,分为“手……经”“足……经”。C阴阳脏为阴,腑为阳;内为阴,外为阳。经脉的命名101三、经络与自然界“天人合一”整体观的主导思想:人是天地之气相互作用的产物;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与自然界共同构成一个相互对应的有机整体,并且受相同规律的支配,即同构、同律《黄帝内经》“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三、经络与自然界102经络与河流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似性是显而易见的。河水灌溉土地,滋养万物;经络中的气血上下内外循环流动,濡养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人体气血的运行和自然界流淌的河水受同样的自然规律支配。阴阳是宇宙变化的总规律,四时寒暑更替是阴阳相互消长转化的具体体现。天气寒冷则水凝为冰,天热则冰释水流,人体气血运行也是如此经络与河流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似性是显而易见的。103第三节、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分布

经络系统的组成: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孙络和浮络。

第三节、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分布经络系统的组成:经脉包括十二经104

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络脉两大部分组成,概括为“四十二,一十五,奇经八脉浮孙数”。“四十二”指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一十五”指十五络脉。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络脉两大部分组成,概括为“四十二,一十105第一章-经络总论课件106一、十二经脉十二脏腑所属经脉,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所以又称为“正经”。作用:联络脏腑,运行气血,濡养全身。一、十二经脉107

“阴阳”再分为“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与“阳明”、“少阳”、“太阳”。“三阴”“三阳”之间有对应关系,即太阴与阳明、少阴与太阳、厥阴与少阳。“阴阳”再分为“三阴”、“三阳”,即“太阴”、108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部位经脉分布前面面、额部阳明经侧面耳颞部少阳经后面头顶及枕项(面颊)部太阳经巅顶部厥阴经1、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部位经脉分布前面面、额部阳明经侧面耳颞部少109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2、躯干部: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2、躯干部:110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3、四肢部: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上肢内侧者为手三阴,下肢内侧者为足三阴经。手足三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上肢外侧者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手足三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太阳”在后。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3、四肢部: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上肢内侧者111

阳明经在前三阳经四肢外侧少阳经在中头面躯干太阳经在后太阴经在前三阴经四肢内侧厥阴经在中躯干少阴经在后

112任脉肾经胃经脾经第5肋间脐上6寸脐上3寸督脉1.5寸3寸躯干部:前面4条经脉,7条线;后面2条经脉,5条线膀胱经任脉肾经胃经脾经第5肋间脐上6寸脐上3寸督脉1.5寸3寸躯干113四肢部:

外侧内侧阳明(前缘)----太阴(前缘)

少阳(中线)----厥阴(中线)太阳(后缘)----少阴(后缘)

注:下肢在内踝上8寸以下,足厥阴在足太阴之前,在内踝上8寸以上,遵循规律。四肢部:外侧11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通过经别、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其分别络属于互为表里的脏腑,从而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相合的关系。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通过经别、别络相互沟通115十二经脉名称、循行分布规律

及表里络属关系十二经脉名称、循行分布规律

及表里络属关系116十二经脉走向和交接规律《灵枢·逆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走向规律十二经脉走向和交接规律走向规律117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胸手手三阴头手三阳足腹足三阳足三阴

1、同名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2、相互衔接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的规律。

3、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胸手手三阴头手三阳足腹足三阳足三阴1、118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流注------人体气血流动不息,向各处灌注。十二经脉为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人体气血在其中流动不息,循环灌注,分布于全身内外上下,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十二经脉气血循行系统。(按照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循)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流注------人体气血流动不息,向各处灌119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图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食指端鼻旁大趾端小指端目内眦小趾下无名指端目外眦大趾背心中胸中肺内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图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120第一章-经络总论课件121十二经脉的主要特点1、有阴阳表里的配合关系,共6组。2、经脉与脏腑直接联系。3、有比较完整的病候记载。4、有五行属性。5、均有本经自己的腧穴。十二经脉的主要特点1、有阴阳表里的配合关系,共6组。122

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絡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絡經手少陰心123

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絡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絡經手少陰心124

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125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126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127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次指内廉,出其端。

第一章-经络总论课件128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联系脏腑:大肠、肺、口、面颊、下齿、鼻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129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1)旁约太阳之脉(2),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3),却循颐(4)后下廉,出大迎(5),循颊车(6),上耳前,过客主人(7),循发际,至额颅(8)。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9),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10)。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11)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12),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13),抵伏兔(14),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15),入中指内间(16)。

其支者,下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1)旁约太阳之脉(2),130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131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手少阴心经穴位图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手少阴心经穴位图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心手少阴之脉132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以缺盆循颈上颊,至目脱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133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134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斜趋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后别入跟中,以上内,出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斜趋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后135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136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137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肋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138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139特点1、联系脏腑最多的经脉是肾经(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入肺中,络心)。2、与胃有关的经脉有胃经(属胃)、脾经(络脾)、肺经(还循胃口)、小肠经(抵胃)、肝经(夹胃)共五条。3、与肺有关的经脉有肺经(属肺)、大肠经(络肺)、心经(上肺)、肾经(入肺中)、肝经(注肺)共五条。4、与心有关的经脉有心经(属心)、小肠经(络心)、脾经(流注心中)、肾经(络心)共四条。特点1、联系脏腑最多的经脉是肾经(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入肺140经脉与五官的联络关系到达眼部的经脉有6条: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胆经、肝经。到达舌部的经脉有2条:脾经、肾经。到达耳部的经脉有3条:膀胱经、三焦经、胆经。经脉与五官的联络关系到达眼部的经脉有6条:心经、小肠经、膀胱141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阴阳表里属络关系。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二、奇经八脉142

“一源三歧”

——冲、任、督

“阴脉之海”

——任脉

“阳脉之海”

——督脉

“十二经脉之海”、“血海”

——冲脉“一源三歧”——冲、任、督143奇经八脉的特点:

①有一定的循行路线②不直属脏腑③无表里关系④无逐经相接的关系奇经八脉的特点:①有一定的循行路线144奇经八脉作用①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②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③统率、主导作用。④主持生殖、影响衰老。

奇经八脉作用①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145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足跗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颈后会合于督脉。阳维脉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阳跷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阴跷脉调节六阴经经气调节六阳经经气阴维脉涵蓄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冲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起于胁下,环腰一周,状如束带带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故称“阳脉之海”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督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故称“阴脉之海”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任脉功能循行分布概况脉名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小腿146三、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三、十五络脉147分布特点:(1)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2)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背

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

分布特点:148作用(1)四肢部别络:加强了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

(2)躯干部别络: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的经气。。作用149四、十二经别

1、含义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2、特点离、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