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课件_第1页
1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课件_第2页
1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课件_第3页
1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课件_第4页
1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主要是君主和大臣管理和统治国家的活动。政治制度是一个社会的规则,是决定人们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制度政治制度即从事政治活动的规则。中国古代的政治主要是君主和大臣管理和统治国家的活动。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以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战国秦汉至明清中央集权制度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是,行政区域由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演变,政治体制由部族、方国联盟向天下共主演进。战国时期中央集权萌芽,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单纯政治集权统治;至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自秦到明清,其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以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早期国家政第1课PART0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第1课PART0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夏、商、西周的更替夏(约前2070-前1600年)约前2070年,夏朝建立。约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约前1300年,盘庚迁殷。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都镐京。前841年,共和行政,中国历史开始有确切纪年。前771年,犬戎之祸,西周灭亡。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前256年,秦国灭周。商(约前1600-前1046年)周西周(前1046-前771年)东周(前770-前256年)一、夏、商、西周的更替夏约前2070年,夏朝建立。商周夏朝统治的中心地区,西起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处。相传夏初建都阳城。夏时期全图夏朝统治的中心地区,西起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东至今河南、河商时期全图商族早期活动的主要地区在河南东部和北部。国势鼎盛时,势力东到大海,西达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至长江流域。商时期全图商族早期活动的主要地区在河南东部和北部。国势鼎盛时商时期中心区域图周族早期居于今陕西中部、甘肃东部。商时期中心区域图周族早期居于今陕西中部、甘肃东部。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C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1)特点: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2)王位传承的方式: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3)评价:①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私有制、阶级对立和宗法观念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其私有化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②但无法保证继承人的才能与品德。二、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一)王位世袭制

世袭制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族中的一种制度,属于身份政治,其中可分为政治世袭和经济世袭。启的袭位根本上是社会发展使然。(1)特点: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二、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一1.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B1.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二)夏商的国家结构——方国联盟

夏朝建立后,在地方上分封夏后氏同姓和异姓方国诸侯。

商朝的国家形态上承夏朝,下开西周国家制度的先河,其国家外部形式表现为方国联盟,即王国与方国部落的联合。

方国联盟在政治体制上属于君主制政体。王权受神权、世俗习惯、本部贵族和方国势力的制约。与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相比,王权十分有限。(二)夏商的国家结构——方国联盟夏朝建立后,(三)夏商的行政制度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商朝中央设内服官相、卿、士等政务官及卜、祝、史、师等官职。地方臣服于商的方国首领被册封为侯、伯,称外服官,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讨。(三)夏商的行政制度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商朝的内服和外服制度

我国早期国家的一项基本制度,在商朝时期确立、完善而为后来的周朝所承袭并全面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内外服制”。所谓“内”“外”,分别指商王直接统治地区和诸侯国地区。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中心地区,由内服百官治理。外服是中心地区以外的地区,即商部落以外的方国(臣服的部落),是地方政权,由商王分封或由他承认的诸侯国管理,他们与商王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上下级的臣属关系。商王在不同程度上有支配内服和外服的实际权力。“内外服”的国家结构,是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独具特色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商朝的内服和外服制度(四)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

王权与神权结合

夏朝盛行祖先崇拜,在政治行为中,从祖先灵魂那里获得力量和启示,通过对祖先神灵的乞求,增加自己行为的信心和被赋予行为的合法性。商朝天神上帝与祖先神鬼崇拜并行(“尚鬼”“尊神”,以神为本),所奉行的最高政治原则,就是依据上帝鬼神的意志来治理国家。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另外,通过各种礼器的制作与赐予来表达一种神秘力量。掌握制造繁复的青铜和玉制礼器的能力,是王朝是否有能力的重要标志。对于那些没有掌握制作技术的邦国来说,这种能力不啻来源于神灵,拥有这种能力就意味着得到神的眷顾。赐予诸侯和贵族的礼器,不仅是联系宗主和诸侯间的物质纽带,也是精神纽带,它意味着一种精神的征服。(四)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王权与神权结合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B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大盂鼎(GreatYuTripod),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又称廿三祀盂鼎,西周炊器。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一组,即李家村)。1952年藏于上海博物馆,1959年转至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在宗周训诰盂之事。大盂鼎(GreatYuTripod),中国首批禁止出国(三、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封邦建国的管理制度——分封制(按地域关系和宗法制度建立地方政权的政治制度)

分封即“封建”(封邦建国)。所谓分封制,就是周王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情况下,根据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及功劳大小,对子弟、亲戚、功臣和古代先圣后裔授予王畿以外一定范围的土地和人民,令其建立统治据点,以拱卫周王室的社会制度,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三、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封邦建国的管理制度——分封制(按地域1、目的

为有效管辖疆土,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即所谓“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分封的过程也是周人不断扩展势力范围的过程。2、主要内容

①周王直接统治王畿地区(指镐京、洛邑及其周围地区)。

②分封对象:王族、姻亲、功臣、古圣先王后裔、重要方国。

③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命令,为王室服役(担任官职),镇守疆土,提供军事力量,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保卫王室,救济畿内的灾患。王室则有责任维护诸侯及诸侯间的秩序,调解诸侯间的矛盾,以及保护诸侯不受外敌侵扰。

④诸侯权利:被封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可在封国内再分封,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可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税。1、目的2、主要内容3、重要诸侯国王族之国武王弟周公旦封鲁召公奭封燕、成王弟叔虞封晋功臣之国姜尚封齐(亦是姻亲)古圣先王后裔之国黄帝后裔被封于祝、尧后裔封于蓟、舜的后代妫满封陈、禹后裔东楼公封于杞殷人后裔之国商纣王庶兄微子启封宋(灭国不绝祀)问题指出史料图示中同姓与异姓封国相比在数量与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什么明显特点。

分析这些特点体现出西周统治者怎样的统治策略。3、重要诸侯国王族之国武王弟周公旦封鲁功臣之国姜尚封齐(亦是【答案】特点: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地,或居于战略要地。统治策略:以亲制疏,将血缘内聚力转化为政治向心力。4、分封制的特点①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天下共主。②周天子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有很大独立性。③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周姓亲族为主体,政治与婚姻紧密结合。④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⑤以土地为纽带,君臣权利与义务相联系,等级森严。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答案】特点: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5、影响

前期:①稳定统治秩序,巩固王权,加强统治;开拓疆土。②促进经济各地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传播周王朝代表的中原文化),开发边区。③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严密,为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基础。

后期:受封诸侯在其领地内有很大的权力和独立性,具有较强的离心力,加剧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削弱了王权,易造成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5、影响前期:①稳定统治秩序,巩固王权,加强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A解读此题考查分封制的历史影响。对于分封制的影响,我们要把它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分析,要注意它对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各领域的影响。同时,也不能忽视它对后世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等。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

对后世影响:

①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逐渐凝聚成华夏的国家意识)②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③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④中国的地名简称有很多是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山东省号称齐鲁,河北号称燕赵,湖北号称荆楚,陕西号称三秦,山西号称三晋等都与西周分封制有关。5、影响对后世影响:①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逐6、分封制的瓦解

瓦解的原因: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②周王室衰落,诸侯势力的发展。

瓦解的表现:①西周末年,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②平王东迁,王畿缩小。周郑交质,周天子地位大为降落。③春秋时期,诸侯大国“挟天子以令诸侯”,将周天子作为其称霸的工具。④春秋时期,楚子自行称王;春秋末年,楚庄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⑤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小宗取代大宗(如晋武公杀晋侯缗继位)、卿大夫夺位(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时有发生,各诸侯称“王”,名号与周天子相等。⑥战国末期,周王室偏居一隅,大部分王室土地被秦国吞并,完全丧失分封大权。6、分封制的瓦解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C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7、分封制的残余

①秦末大乱与封建制的短暂重现。

②汉初的郡国并行制。结果引发七国之乱,武帝时,颁行推恩令,封建名存实亡,郡县成为大一统帝国的地方行政规制。

③西晋的分封。结果发生八王之乱,更导致五胡乱华。

④明代的分封。结果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自立为帝。7、分封制的残余(二)血缘关系为准绳的“遗产继承法”——宗法制

宗法制即宗族法规,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也就是按血缘关系(按出身)确立等级秩序的制度。

宗法制,原始氏族时期萌芽,形成于夏商,完善和盛行于西周,影响了整个封建时代。(二)血缘关系为准绳的“遗产继承法”——宗法制1、目的协调家族内部关系,加强统治秩序。2、宗法制的内容①以嫡长子(宗子)继承制为核心。②按血统关系的亲疏建立等级秩序,层层相宗,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3、宗法制的特点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度为核心。②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等级森严。③家族等级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家”与“国”紧密结合)。1、目的4、宗法制的影响(1)对当时的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对后世的影响①积极影响: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②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③历史遗存:影响了后世人们的思想观念及祭祀、修订家谱、追根寻源等社会习俗。4、宗法制的影响5、宗法制度的瓦解①小宗上升发展,大宗沉沦下降。②人才的流动方式:从依据血缘出身转变为依据才能功绩。③中央集权政制流行,以定额的谷禄代替土地分封,封建阶级制向编户齐民化转变。5、宗法制度的瓦解(三)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就是统治阶级为从事政治、社会活动按等级秩序所制定的一些规则和仪式(礼、乐形式)。“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乐”是配合礼的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1、目的巩固贵族的身份地位,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2、礼乐制度的内容礼乐制度要求不同等级都安于名分,遵守礼制,不得僭越。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3、作用:维护君权、族权、夫权、神权,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三)礼乐制度1、目的“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据此,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A.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C.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D.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A【解析】本题由材料“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可知,上下关系既要区别贵贱等级,又要保持和睦关系,即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最能体现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故A项正确;“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乐的职能是使人际关系和内心感情融洽,外表互相尊重,有助于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这只是礼乐主要社会功能的一部分,故B项错误;礼强调区别贵贱等级,君子、庶人不可能日趋平等,故C项错误;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是礼的社会功能,没有反映出乐的社会功能,故D项错误。“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是固定的,很难逾越。(3)地方权力较大,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神权色彩浓厚: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5)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延续性。四、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早期政治制度“家国同构”的特点(1)“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2)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嫡长子世袭王位,是君主,也是宗族的大宗。其他诸子分封为诸侯,是臣子,也是宗族的小宗。(3)“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这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早期政治制度“家国同构”的特点《政治秩序的起源》在描述某一时期时说:“各种故事讲到,贵族当众责备君主,并吐口水,却没受到他的训斥或处罚;拒绝他对珍玩的索求;在他妻妾群中与他一起玩游戏;未获邀请而坐上他的桌子;上门邀请他分享晚餐,却发现他在外射鸟。”此材料表明(

)A.君主和臣民平等协商国事B.君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君主专制下的腐败现象D.君主与贵族矛盾尖锐【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奴隶社会时期的君臣关系,从材料表达可以看出君主对贵族而言还没有取得应有的权威,此时君主权力还未实现高度集中。其他材料与材料表述不符。故选B。B《政治秩序的起源》在描述某一时期时说:“各种故事讲到,贵族当【史论结合】史料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立三思,庙不祔(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摘编自《新唐书·狄仁杰传》练习解读史料以武则天立太子一事为例,说明了宗法制对后世的历史影响。狄仁杰与王方庆劝谏武则天,暗示其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以及传位于李显的重要性。最后武则天决定立李显为太子,从而说明宗法制在唐代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问题史料涉及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根据史料,分析狄仁杰反对“立三思”而拥护“庐陵王”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答案】

核心问题:最高统治权的继承问题。主要依据:中国古代宗法观念浓厚,武则天与武三思是姑侄关系,并非母子关系。按照宗法制度,应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史论结合】练习解读史料以武则天立太子一事为例,说明了宗法1、[2018·全国卷Ⅱ]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商汤的治国理念。根据材料,商汤把捕猎鸟兽的罗网“去其三面”,因而获得诸侯拥护,从而创立商朝,由此信息可以判断,商汤成功的原因在于他的仁德之心,故A项正确。夏商时期,中国主要的经济活动是农业,故B项错误;C项与《史记》记载“意在说明”不符,故错误;材料未涉及资源争夺的问题,故排除D项。1、[2018·全国卷Ⅱ]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2、[2015·江苏卷]《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西周的分封制,意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据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列位信息,可以推断出材料与西周分封制有关,故A项正确;三公九卿制是秦朝时确立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郡县制不是贵族政治,而是官僚政治正式确立的标志,故C项错误;郡国并行制属于西汉初期地方行政制度,含有官僚政治成分,故D项错误。故本题选A项。2、[2015·江苏卷]《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3、

有学者认为,分封制在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孕育,在夏、商二代开始形成和发展,西周时渐趋完备,是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国家结构形式。该学者强调了分封制的哪一特点(

)A.集权性 B.分权性C.松散性 D.落后性【答案】C

【解析】“联邦”或“邦联”式的国家结构形式体现的是国家没有完全控制地方,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故选C项。分封制下诸侯有一定自主权,没有实现集权,A项错误;分封制的分权性是指诸侯国拥有自主权,分割了中央权力,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错误;分封制在当时是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进步制度,D项错误。3、有学者认为,分封制在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孕育,在夏、商二代4、据钱穆《国史大纲》记载:盖耕稼城郭之国,本已先周而有。周人不能尽灭之,以与周之诸侯并存;在而此诸邦亦力不敌周人,认为共主,以天子礼奉事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异姓封国已显露出反叛之心B.推行分封实际是西周势力的拓展C.西周的大一统格局已经形成D.诸侯纷争的局面在西周已经出现【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这些诸侯国都是臣服于周王朝的封国,都属于周王朝的势力范围,故而起到了拓展西周势力的效果,故选B。这些诸侯在西周初年都是臣服周王室的,“认为共主,以天子礼奉事之”,并没有显露反叛之心,A项错误;仅从材料看,我们并不能得出西周大一统格局已经形成的结论,C项错误;西周末年虽然已然出现诸侯纷争现象,但诸侯们还是尊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并未出现诸侯纷争的局面,D项错误。4、据钱穆《国史大纲》记载:盖耕稼城郭之国,本已先周而有。周5、《礼记·大传》载:“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材料旨在说明(

)A.分封制的必要性 B.宗法制的合理性C.立嫡制的合法性 D.世袭制的重要性【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人性亲近亲人,故形成严谨的宗庙制度,从而维护国家统治,说明宗法制建立的合理性,故选B。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统治辽阔的疆域,材料没有涉及实行分封制的必要性的内容,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嫡长子继承的内容,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重视血缘宗族,没有体现世袭的重要性,D项错误。5、《礼记·大传》载:“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6、《尚书·大传》中说:“古者诸侯始受封,必有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其后子孙虽有罪黜,其采地不黜,使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材料反映了(

)A.安土重迁是分封制的思想基础B.世代相传的采地是维系宗法体系的纽带C.嫡长子并非封国唯一的继承人D.封地是诸侯世袭的私有财产【答案】B【解析】材料“古者诸侯始受封,必有采地”说明世代相传的采地是维系宗法体系的纽带,故选B。材料介绍采地与分封制的关系,没有反映出分封制的思想基础,A项错误;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封国唯一的继承人,C项错误;封地由诸侯世袭,但其所有权归国君,不是诸侯的私有财产,D项错误。6、《尚书·大传》中说:“古者诸侯始受封,必有采地:百里诸侯7、禹征三苗时,“乃会群后,誓于师”,启征有扈氏“乃召六卿”。商王盘庚迁殷“命众悉至于庭”,还经常出现“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这些历史现象表明当时(

)A.分封制在夏商时期开始推行B.专制主义思想显露苗头C.原始集体议事方式影响尚深D.贵族议会制度不断完善【答案】C【解析】原始社会强调的是集体议事方式,材料中体现了这种集体的议事方式,故选C。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的推行,A项错误;材料中突出的是“群”“召六卿”“共饬国典”,强调的不是专制主义,B项错误;材料不是在强调贵族议会制度的完善与否,D项错误。7、禹征三苗时,“乃会群后,誓于师”,启征有扈氏“乃召六卿”

Thefeudalstateswerenotcontiguousbutratherwerescatteredatstrategiclocationssurroundedbypotentiallydangerousandhostilelands.Thefortifiedcityofthefeudallordwasoftentheonlyareathathecontrolleddirectly;thestateandthecitywerethereforeidentical,bothbeingguo,acombinationofcitywallandweapons.Satellitecitieswereestablishedatconvenientdistancesfromthemaincityinordertoexpandtheterritoryundercontrol.EachfeudalstateconsistedofanallianceoftheZhou,theShang,andthelocalpopulation.AChinesenationwasformedonthefoundationofZhoufeudalism.ExtensivereadingThefeudalstateswerenotc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主要是君主和大臣管理和统治国家的活动。政治制度是一个社会的规则,是决定人们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制度政治制度即从事政治活动的规则。中国古代的政治主要是君主和大臣管理和统治国家的活动。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以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战国秦汉至明清中央集权制度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是,行政区域由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演变,政治体制由部族、方国联盟向天下共主演进。战国时期中央集权萌芽,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单纯政治集权统治;至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自秦到明清,其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以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早期国家政第1课PART0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第1课PART0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夏、商、西周的更替夏(约前2070-前1600年)约前2070年,夏朝建立。约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约前1300年,盘庚迁殷。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都镐京。前841年,共和行政,中国历史开始有确切纪年。前771年,犬戎之祸,西周灭亡。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前256年,秦国灭周。商(约前1600-前1046年)周西周(前1046-前771年)东周(前770-前256年)一、夏、商、西周的更替夏约前2070年,夏朝建立。商周夏朝统治的中心地区,西起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处。相传夏初建都阳城。夏时期全图夏朝统治的中心地区,西起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东至今河南、河商时期全图商族早期活动的主要地区在河南东部和北部。国势鼎盛时,势力东到大海,西达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至长江流域。商时期全图商族早期活动的主要地区在河南东部和北部。国势鼎盛时商时期中心区域图周族早期居于今陕西中部、甘肃东部。商时期中心区域图周族早期居于今陕西中部、甘肃东部。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C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1)特点: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2)王位传承的方式: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3)评价:①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私有制、阶级对立和宗法观念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其私有化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②但无法保证继承人的才能与品德。二、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一)王位世袭制

世袭制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族中的一种制度,属于身份政治,其中可分为政治世袭和经济世袭。启的袭位根本上是社会发展使然。(1)特点: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二、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一1.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B1.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二)夏商的国家结构——方国联盟

夏朝建立后,在地方上分封夏后氏同姓和异姓方国诸侯。

商朝的国家形态上承夏朝,下开西周国家制度的先河,其国家外部形式表现为方国联盟,即王国与方国部落的联合。

方国联盟在政治体制上属于君主制政体。王权受神权、世俗习惯、本部贵族和方国势力的制约。与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相比,王权十分有限。(二)夏商的国家结构——方国联盟夏朝建立后,(三)夏商的行政制度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商朝中央设内服官相、卿、士等政务官及卜、祝、史、师等官职。地方臣服于商的方国首领被册封为侯、伯,称外服官,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讨。(三)夏商的行政制度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商朝的内服和外服制度

我国早期国家的一项基本制度,在商朝时期确立、完善而为后来的周朝所承袭并全面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内外服制”。所谓“内”“外”,分别指商王直接统治地区和诸侯国地区。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中心地区,由内服百官治理。外服是中心地区以外的地区,即商部落以外的方国(臣服的部落),是地方政权,由商王分封或由他承认的诸侯国管理,他们与商王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上下级的臣属关系。商王在不同程度上有支配内服和外服的实际权力。“内外服”的国家结构,是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独具特色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商朝的内服和外服制度(四)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

王权与神权结合

夏朝盛行祖先崇拜,在政治行为中,从祖先灵魂那里获得力量和启示,通过对祖先神灵的乞求,增加自己行为的信心和被赋予行为的合法性。商朝天神上帝与祖先神鬼崇拜并行(“尚鬼”“尊神”,以神为本),所奉行的最高政治原则,就是依据上帝鬼神的意志来治理国家。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另外,通过各种礼器的制作与赐予来表达一种神秘力量。掌握制造繁复的青铜和玉制礼器的能力,是王朝是否有能力的重要标志。对于那些没有掌握制作技术的邦国来说,这种能力不啻来源于神灵,拥有这种能力就意味着得到神的眷顾。赐予诸侯和贵族的礼器,不仅是联系宗主和诸侯间的物质纽带,也是精神纽带,它意味着一种精神的征服。(四)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王权与神权结合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B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大盂鼎(GreatYuTripod),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又称廿三祀盂鼎,西周炊器。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一组,即李家村)。1952年藏于上海博物馆,1959年转至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在宗周训诰盂之事。大盂鼎(GreatYuTripod),中国首批禁止出国(三、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封邦建国的管理制度——分封制(按地域关系和宗法制度建立地方政权的政治制度)

分封即“封建”(封邦建国)。所谓分封制,就是周王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情况下,根据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及功劳大小,对子弟、亲戚、功臣和古代先圣后裔授予王畿以外一定范围的土地和人民,令其建立统治据点,以拱卫周王室的社会制度,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三、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封邦建国的管理制度——分封制(按地域1、目的

为有效管辖疆土,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即所谓“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分封的过程也是周人不断扩展势力范围的过程。2、主要内容

①周王直接统治王畿地区(指镐京、洛邑及其周围地区)。

②分封对象:王族、姻亲、功臣、古圣先王后裔、重要方国。

③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命令,为王室服役(担任官职),镇守疆土,提供军事力量,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保卫王室,救济畿内的灾患。王室则有责任维护诸侯及诸侯间的秩序,调解诸侯间的矛盾,以及保护诸侯不受外敌侵扰。

④诸侯权利:被封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可在封国内再分封,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可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税。1、目的2、主要内容3、重要诸侯国王族之国武王弟周公旦封鲁召公奭封燕、成王弟叔虞封晋功臣之国姜尚封齐(亦是姻亲)古圣先王后裔之国黄帝后裔被封于祝、尧后裔封于蓟、舜的后代妫满封陈、禹后裔东楼公封于杞殷人后裔之国商纣王庶兄微子启封宋(灭国不绝祀)问题指出史料图示中同姓与异姓封国相比在数量与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什么明显特点。

分析这些特点体现出西周统治者怎样的统治策略。3、重要诸侯国王族之国武王弟周公旦封鲁功臣之国姜尚封齐(亦是【答案】特点: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地,或居于战略要地。统治策略:以亲制疏,将血缘内聚力转化为政治向心力。4、分封制的特点①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天下共主。②周天子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有很大独立性。③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周姓亲族为主体,政治与婚姻紧密结合。④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⑤以土地为纽带,君臣权利与义务相联系,等级森严。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答案】特点: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5、影响

前期:①稳定统治秩序,巩固王权,加强统治;开拓疆土。②促进经济各地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传播周王朝代表的中原文化),开发边区。③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严密,为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基础。

后期:受封诸侯在其领地内有很大的权力和独立性,具有较强的离心力,加剧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削弱了王权,易造成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5、影响前期:①稳定统治秩序,巩固王权,加强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A解读此题考查分封制的历史影响。对于分封制的影响,我们要把它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分析,要注意它对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各领域的影响。同时,也不能忽视它对后世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等。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

对后世影响:

①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逐渐凝聚成华夏的国家意识)②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③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④中国的地名简称有很多是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山东省号称齐鲁,河北号称燕赵,湖北号称荆楚,陕西号称三秦,山西号称三晋等都与西周分封制有关。5、影响对后世影响:①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逐6、分封制的瓦解

瓦解的原因: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②周王室衰落,诸侯势力的发展。

瓦解的表现:①西周末年,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②平王东迁,王畿缩小。周郑交质,周天子地位大为降落。③春秋时期,诸侯大国“挟天子以令诸侯”,将周天子作为其称霸的工具。④春秋时期,楚子自行称王;春秋末年,楚庄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⑤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小宗取代大宗(如晋武公杀晋侯缗继位)、卿大夫夺位(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时有发生,各诸侯称“王”,名号与周天子相等。⑥战国末期,周王室偏居一隅,大部分王室土地被秦国吞并,完全丧失分封大权。6、分封制的瓦解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C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7、分封制的残余

①秦末大乱与封建制的短暂重现。

②汉初的郡国并行制。结果引发七国之乱,武帝时,颁行推恩令,封建名存实亡,郡县成为大一统帝国的地方行政规制。

③西晋的分封。结果发生八王之乱,更导致五胡乱华。

④明代的分封。结果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自立为帝。7、分封制的残余(二)血缘关系为准绳的“遗产继承法”——宗法制

宗法制即宗族法规,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也就是按血缘关系(按出身)确立等级秩序的制度。

宗法制,原始氏族时期萌芽,形成于夏商,完善和盛行于西周,影响了整个封建时代。(二)血缘关系为准绳的“遗产继承法”——宗法制1、目的协调家族内部关系,加强统治秩序。2、宗法制的内容①以嫡长子(宗子)继承制为核心。②按血统关系的亲疏建立等级秩序,层层相宗,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3、宗法制的特点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度为核心。②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等级森严。③家族等级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家”与“国”紧密结合)。1、目的4、宗法制的影响(1)对当时的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对后世的影响①积极影响: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②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③历史遗存:影响了后世人们的思想观念及祭祀、修订家谱、追根寻源等社会习俗。4、宗法制的影响5、宗法制度的瓦解①小宗上升发展,大宗沉沦下降。②人才的流动方式:从依据血缘出身转变为依据才能功绩。③中央集权政制流行,以定额的谷禄代替土地分封,封建阶级制向编户齐民化转变。5、宗法制度的瓦解(三)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就是统治阶级为从事政治、社会活动按等级秩序所制定的一些规则和仪式(礼、乐形式)。“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乐”是配合礼的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1、目的巩固贵族的身份地位,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2、礼乐制度的内容礼乐制度要求不同等级都安于名分,遵守礼制,不得僭越。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3、作用:维护君权、族权、夫权、神权,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三)礼乐制度1、目的“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据此,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A.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C.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D.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A【解析】本题由材料“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可知,上下关系既要区别贵贱等级,又要保持和睦关系,即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最能体现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故A项正确;“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乐的职能是使人际关系和内心感情融洽,外表互相尊重,有助于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这只是礼乐主要社会功能的一部分,故B项错误;礼强调区别贵贱等级,君子、庶人不可能日趋平等,故C项错误;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是礼的社会功能,没有反映出乐的社会功能,故D项错误。“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是固定的,很难逾越。(3)地方权力较大,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神权色彩浓厚: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5)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延续性。四、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早期政治制度“家国同构”的特点(1)“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2)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嫡长子世袭王位,是君主,也是宗族的大宗。其他诸子分封为诸侯,是臣子,也是宗族的小宗。(3)“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这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早期政治制度“家国同构”的特点《政治秩序的起源》在描述某一时期时说:“各种故事讲到,贵族当众责备君主,并吐口水,却没受到他的训斥或处罚;拒绝他对珍玩的索求;在他妻妾群中与他一起玩游戏;未获邀请而坐上他的桌子;上门邀请他分享晚餐,却发现他在外射鸟。”此材料表明(

)A.君主和臣民平等协商国事B.君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君主专制下的腐败现象D.君主与贵族矛盾尖锐【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奴隶社会时期的君臣关系,从材料表达可以看出君主对贵族而言还没有取得应有的权威,此时君主权力还未实现高度集中。其他材料与材料表述不符。故选B。B《政治秩序的起源》在描述某一时期时说:“各种故事讲到,贵族当【史论结合】史料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立三思,庙不祔(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摘编自《新唐书·狄仁杰传》练习解读史料以武则天立太子一事为例,说明了宗法制对后世的历史影响。狄仁杰与王方庆劝谏武则天,暗示其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以及传位于李显的重要性。最后武则天决定立李显为太子,从而说明宗法制在唐代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问题史料涉及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根据史料,分析狄仁杰反对“立三思”而拥护“庐陵王”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答案】

核心问题:最高统治权的继承问题。主要依据:中国古代宗法观念浓厚,武则天与武三思是姑侄关系,并非母子关系。按照宗法制度,应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史论结合】练习解读史料以武则天立太子一事为例,说明了宗法1、[2018·全国卷Ⅱ]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商汤的治国理念。根据材料,商汤把捕猎鸟兽的罗网“去其三面”,因而获得诸侯拥护,从而创立商朝,由此信息可以判断,商汤成功的原因在于他的仁德之心,故A项正确。夏商时期,中国主要的经济活动是农业,故B项错误;C项与《史记》记载“意在说明”不符,故错误;材料未涉及资源争夺的问题,故排除D项。1、[2018·全国卷Ⅱ]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2、[2015·江苏卷]《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西周的分封制,意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据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列位信息,可以推断出材料与西周分封制有关,故A项正确;三公九卿制是秦朝时确立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郡县制不是贵族政治,而是官僚政治正式确立的标志,故C项错误;郡国并行制属于西汉初期地方行政制度,含有官僚政治成分,故D项错误。故本题选A项。2、[2015·江苏卷]《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3、

有学者认为,分封制在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孕育,在夏、商二代开始形成和发展,西周时渐趋完备,是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国家结构形式。该学者强调了分封制的哪一特点(

)A.集权性 B.分权性C.松散性 D.落后性【答案】C

【解析】“联邦”或“邦联”式的国家结构形式体现的是国家没有完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