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课文教学老师的教案_第1页
三年级课文教学老师的教案_第2页
三年级课文教学老师的教案_第3页
三年级课文教学老师的教案_第4页
三年级课文教学老师的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20-三年级课文教学老师的教案三班级课文教学老师教案最新

课堂教学总是面对详细的同学进行的,所以必需具有针对性。教学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班级里起点、坡度、难度都可能不大一样,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三班级课文教学老师教案,盼望能关心到大家!

三班级课文教学老师教案1

教学要求:

1.同学独自识字6个,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等词语。

2.同学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草地颜色的变化及缘由,引导同学体验文中“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片断,培育同学的口头表达。

4.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育同学喜爱大自然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同时学习擅长观看事物,养成留心观看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对蒲公英的宠爱之情,对自然、生命的敬重和喜爱之情。

2.抓住蒲公英在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细致观看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看,才能发觉事物的本质,才能发觉生活中的美。

课前预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都见过草地吗?谁来形容一下你见过的草地。

2.读了课题之后你们想到了什么?(这片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板书:金色的草地)

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带着心中的疑问听老师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2.自由读,检查生字:

(1)预习时大家已经养成了独自识字的习惯,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

3.指名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思索: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老师关心同学梳理问题。

三、理解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索:文中的这片草地在哪里?草地是金色跟什么有亲密关系?

2.争论沟通:“我们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这句话告知我们草地的位置。“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这句话告知我们草地是金色的跟蒲公英有亲密关系。

3.指导朗读。

(二)学习其次自然段,感悟童真:

1.弟弟和哥哥玩了什么好玩的嬉戏呢?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出答案仔细读一读。

2.指导同学看图说说弟弟和哥哥玩了怎样的嬉戏。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探究“变色之谜”:

1.听老师读课文,思索:我有什么新发觉?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

2.分组争论沟通。

我的发觉:

早晨草地是绿色的;中午草地是金色的;傍晚草地又变绿了。

草地会变颜色的缘由:

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早晨,花朵(合拢),是(绿)色的,草地也是(绿)色的;

中午,花朵(张开),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

傍晚,花朵又(合拢),是(绿)色的,草地就变成(绿)色的。

3.为什么小这么厉害,能发觉这个隐秘?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有了这一发觉之后,小对蒲公英的感情又有了什么变化?

2.争论沟通。

3.体会句子的作用:“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四、总结全文

漂亮的大自然中有很多奇妙的植物,课文里的小伴侣正是由于有一双擅长观看、擅长发觉的眼睛,发觉了花朵与草地颜色的隐秘,通过认真观看,透过一棵小小的蒲公英,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奇妙。

三班级课文教学老师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把握多音字“吗、担、压、中、弹”。

2、能依据要求独自阅读课文,边读边进行猜测。

3、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品尝隐藏在作品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获得人生的启迪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

能依据要求独自阅读课文,边读边进行猜测。品尝隐藏在作品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获得人生的启迪和教育。

教学预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喜爱读童话故事吗?请说说在你印象中最喜爱的是哪篇,并说明理由。

2、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的名字叫《不会叫的狗》。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提示:

(1)这只狗为什么不会叫?

(2)一只不会叫的狗确定有许多奇遇,它遇到了哪些事情?

3、下面就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

二、自主学习,边读边猜测

1、初读课文。

①标出自然段,遇到不熟悉的字,可以借助拼音伴侣,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②一边读一边猜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后面可能发生的事情。

(猜测的时候,要结合文章内容里的一些线索,先想一想,再把猜测的内容批注在旁边。)

2、检查生字认读状况。

3、小组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声音嘹亮、正确流利、同学爱听。

4、沟通猜测的状况。同学先在小组内自由说,再在全班沟通,听的同学留意仔细听别人是依据什么猜测的。

三、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思索: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这只狗为什么要学叫?都向谁学了?

四、合作探究

1、请结合文中语句回答:公鸡和杜鹃出于什么心理教这只狗叫的?教的时候表现怎么样?狗学的时候表现怎样?

2、文章为狗支配了几个结局?你最喜爱哪一个?请说明理由。

3、由此看出这是怎样一只狗?你盼望这只狗有怎样的结局?请为这只狗续写个结局。

五、争论

1、怎样理解第三种结局?

2、对于我们中同学而言,怎样做才算“活出真正的自己?”

3、学完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示?

六、小结:

生活中我们会面对诸多选择,但人生不是童话故事,不会有多种结局供我们参考,所以怎样选择便成了打算我们人生的关键所在。盼望今日这节课能关心同学们迈好今后的每一步。

七、拓展延长

选一本同学不熟识的故事书,朗读给他们听。朗读的时候,在某些地方停下来,让他们猜猜后面可能会发生什么。

三班级课文教学老师教案3

教学目标:

1.熟悉“蒲、英”等6个生字,会写“蒲、英”等13个生字,会写“乡下、窗前”等18个词语;

2.能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感受文中人物的欢乐,能紧扣关键词说出草地的变化状况及变化的缘由,体会观看的细致。

3.能观看某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的变化状况并和同学沟通,尝试仿写一个片段,进一步培育同学留心观看四周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沟通,能紧扣关键词说出草地的变化状况及变化的缘由,体会观看的细致。

教学难点:

观看某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的变化状况并和同学沟通,尝试仿写一个片段,进一步培育同学留心观看四周事物的习惯。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一)出示蒲公英的图片

课件出示:蒲公英的绒球图和花朵图。让同学说说熟悉它吗,是怎么知道它都是蒲公英的,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同学熟悉蒲公英,学习“蒲”字。

(二)温习旧知。

回顾二班级的《植物妈妈有方法》,齐读课文片段:蒲公英妈妈预备了降落伞,/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只要有风轻轻吹过,/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动身

(三)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留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

(二)学习生字词

出示生字词:盛开玩耍哈欠钓鱼观看合拢好玩宠爱睡觉

(1)同学开火车带读,正音。

(2)关注“钓”:与“钩”进行对比,发觉异同,分别口头组词。

(三)沟通初读感受:最喜爱课文中描写的哪个场景。

老师板书:欢乐好玩

(四)学习第四段

课件出示第四段,读一读,初步感受欢乐、好玩。

三、想象画面,感受欢乐

(一)借助图片,感受花开之美

1.出示第1自然段,引导同学想象蒲公英盛开,一片金色的画面,带着想象朗读。

2.出示蒲公英盛开的图片,看着图美美地读。

3.齐读,体会情感。

(二)抓关键词,感受草地嬉戏之乐

1.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画出最能表现我欢乐的词句,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2.反馈沟通。

3.想象说话: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三)再读第四段,感受欢乐

四、指导书写

指导书写“蒲”、“察”两个生字。

其次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课文1、2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重温草地带来的欢乐。

2.引入本课学习:这片草地还特别奇妙,颜色会发生变化,一起到课文中查找草地的变化。

二、了解草地变化,体会观看细致

(一)了解草地的变化

1.课件出示课文第3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草地变化的句子。

2.生沟通,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的前半部分,请多名同学说一说。

出示:

早上,草地,________

中午,草地,________

晚上,草地,________

引导同学发觉:草地在早、中、晚三个时间颜色发生了变化,从绿色变成金色,再从金色变成绿色。

板书:颜色:绿色金色绿色

3.齐读草地变化的句子,感受奇妙。

出示句子: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觉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观察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

4.引导同学关注三个表示时间的词,并圈画出来,通过细读发觉是在早、中、晚三个不同时间进行连续观看才发觉草地的变化,初步感受观看的细致。

板书:时间:早上中午晚上

5.再读草地变化的句子,读出当时的惊喜。

(二)了解草地变化的缘由

1.体会观看时的仔细思索。

(1)有了发觉之后,是怎么做的呢?(去认真观看)

出示: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到草地上,认真观看,发觉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

(2)引导同学关注问句: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假如没有这个思索,就不会再去认真观看了,看来,在观看的时候,仔细思索特殊重要。

2.了解草地变色的缘由。

(1)再读第3自然段,画出草地变色缘由的句子。

(2)生沟通,口头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早上,草地________,由于蒲公英;

中午,草地________,由于蒲公英;

傍晚,草地________,由于蒲公英。

小结:原来草地会变色的缘由是草地上的蒲公英会变色,蒲公英花瓣张开、合拢的姿势不一样就使草地的颜色不一样。

【板书】姿势:合拢张开合拢

(3)手势仿照:师生一起一边读课文,一边来仿照蒲公英花盛开、合拢的样子。通过动作的演示体验,让同学对蒲公英花瓣变化导致草地颜色变化有更好地理解。(蒲公英张开时,五指张开;蒲公英合拢时,五指合拢握拳。)

(4)看蒲公英花张开、合上的图片,直观感受,加深印象。

(5)请同学动笔完成课本第2题练习题。(动笔练习时指导同学写字姿态。)

(6)回顾第3自然段,分层朗读。

①课件出示第3段,朗读感受草地变色的奇妙,观看的细致。

②藏去草地和蒲公英的变化地词语,引导同学记忆朗读。

3.品尝语言

(1)替换原文:草地的变化及变化缘由,课文第2小题中简洁的几句话就讲明白了,把第3自然段替换掉读一读。

(2)比较朗读:你更喜爱原文的写法还是替换掉的写法。

小结:虽然意思一样,但是原文的写法读起来更好玩一些,读着读着能让我们想象到当时的情景。

(3)再读原文。

(三)体会“我”观看的细致

1.课件出示早、中、晚草地的图片,引导:为什么发觉这奇妙的隐秘?

板书:细致观看

2.回顾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的细致观看体现在哪。

小结:正由于的细致观看,发觉了草地变色的隐秘,也让他更加宠爱这片草地。

3.齐读最终一段。

三、沟通观看所得,尝试片段描写

(一)沟通课外观看所得

1.《搭船的鸟》这节课学习后布置同学去持续观看身边的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看看有没有发觉变化,并记录在观看记录单上,先在四人小组内进行沟通。

2.全班沟通观看所得,重点评价是否进行持续观看,发觉事物的变化。

(二)尝试进行片段描写

1.播放含羞草被触碰后发生变化的视频,让同学说说有什么发觉。(含羞草被轻轻触碰之后叶片渐渐合拢,3至5分钟后叶片渐渐张开,用力触碰含羞草,叶片快速合拢)

2.出示含羞草被触碰之后的变化缘由:原来含羞草叶柄里布满了水分,当用手轻轻碰触它时,叶柄水分就马上向上或两边流去,叶柄就下垂,叶子就合拢了。不触碰它时,水分就会渐渐回到叶柄里,叶子就又张开了。

3.仿写

课件出示片段仿写的提示

今日,我认真观看了含羞草。用手轻轻触碰它时,含羞草______。过了3至5分钟,________。________时,含羞草_______。真是________。这是为什么呢?老师告知我,原来,含羞草的叶柄_________,用手轻轻碰触它时,叶柄_________,叶子________。不触碰它时,水分-_______,叶子________。

4.沟通共享仿写片段。

三班级课文教学老师教案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同学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力量。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对生活的喜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同学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课前预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认真倾听这首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专心去想象、感受、体会。提起这首诗的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情愿读读他的诗歌吗?(同学可以朗读、背诵、或用唱歌等多种形式来汇报,老师可以和同学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观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老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依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同学沟通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老师推举学法,(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讲出重点词的意思。(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4)熟读成诵。(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同学自学、老师参与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4.同学进行自学汇报:老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同学汇报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

老师提出仔细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

(1)学会倾听,找出优点。(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观赏古诗,体会意境。

1.过渡:刚才我们初步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了解这首诗的大意,但假如我们想领会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2.同学各抒己见,老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确定。

3.老师提出诗歌审美三法:

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

其次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

第三法:专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同学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沟通。

(1)同学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老师要适时引导同学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同学汇报通过想象看到的漂亮画面。老师引导同学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喜爱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漂亮。喜爱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课件出示:美女西施)

让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留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老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同学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引导同学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课件展现: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

引发同学进行乐观的联想,体会用西子的两种漂亮来比方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行言。

(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

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漫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假如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

再引导同学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感受——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这时可以适时补充:杭州是苏轼的其次家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别的爱恋之情。

(5)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四、课外延长: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

五、师生相互沟通学习的收获。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晴:水——潋滟

雨:山——空蒙比西子(娇艳、迷人)

三班级课文教学老师教案5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宽阔,山河壮美。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许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受,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