纬编针织物课件_第1页
纬编针织物课件_第2页
纬编针织物课件_第3页
纬编针织物课件_第4页
纬编针织物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纬编针织物结构表示方法第四节纬编织机的介绍第二章纬编基本

组织与编织工艺

本章知识要点

纬编针织物的分类与表示方法纬平针组织与编织工艺罗纹组织与编织工艺双罗纹组织与编织工艺双反面组织与编织工艺第一节纬编针织物的分类与表示方法一、纬编针织物的分类原组织变化组织花色组织

1.原组织——所有针织物的基础。包括:纬平针、罗纹、双反面2.变化组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组织复合而成。(即在一个原组织的相邻纵行之间,配置着另一个或另几个原组织)如:双罗纹组织3.花色组织——在基本组织或变化组织的基础上,利用线圈结构的改变,或者另编入一些色纱、辅助纱线或其他纺织原料,以形成具有显著花色效应和不同性能的花色针织物。二、纬编针织物结构的表示方法1.线圈图定义:用图解的方法将线圈在织物中的形态描绘下来。特点:直观、繁杂,适用于简单组织。2.意匠图定义:将针织物结构单元组合的规律,用规定的符号在小方格纸上表示的一种方法。类型:1.花纹意匠图2.结构意匠图花纹意匠图花纹意匠图用于表示提花织物正面的花型与图案。每一方格代表一个线圈,方格内的不同符号代表不同的颜色。结构意匠图将成圈、集圈和浮线用规定的符号在方格纸上表示出来。×—正面线圈○—反面线圈·—集圈悬弧□—浮线(不编织)多用于表示单面织物。特点:简单方便,适合于单面变化组织、复合组织和提花组织的正面,在制定上机工艺时常用。3.编织图定义:将织物的横断面形态,按编织的顺序和织针的工作情况,用图形来表示的一种方法。特点:使用方便,适合于大多数单、双面纬编织物。成圈、集圈、浮线和抽针符号表示法定义:用三角配置图来表示织针的三种工作情况以及织物的结构的方法。特点:使用方便,多用于双面提花组织的反面和多跑道机编织的织物,在编排上机工艺时采用。4.三角配置表示法

成圈、集圈和不编织三角的配置表示法第二节纬平针组织与编织工艺

一、纬平针组织的结构(plainstitch,jerseystitch)定义:由连续的单元线圈向一个方向串套而成。工艺正面工艺反面结构特点:线圈的配置具有定向性,线圈大小均匀。圈柱与纵行成一定角度圈弧与横列同向配置二、纬平针组织的特性与用途

1.特性:线圈歪斜性:纵行、横列歪斜,线圈扭转卷边性:纵行向工艺反面卷,横列向工艺正面卷脱散性:顺编织和逆编织方向均可脱散梯脱:纱线断裂处线圈沿纵行的脱散。纵、横向有较好的延伸性原因:纱线转移,线圈形态改变。横向的延伸性纵向2.用途:内衣、袜品、毛衫等三、多三角机的编织工艺

机器特征(单针筒舌针圆纬机);筒径—762-965mm(30英寸-38英寸);路数—3-4路/英寸筒径,90-120路;针道数——1-4,较多为4。产品种类——平针、彩横条、集圈、提花、衬垫、毛圈等;(一)多三角机的成圈过程

1、成圈机件及其配置

(1)舌针(2)沉降片(3)织针三角、沉降片三角(4)导纱器

针舌:关闭针口针钩:钩取纱线针踵:受织针三角控制

片鼻、片喉:握持旧线圈片颚:弯纱时搁持纱线片喉:牵拉片踵:受沉降片三角控制作用:控制织针的升降运动作用:垫纱和防止针舌反拔2、成圈过程

退圈——垫纱(带纱)——闭口——套圈——弯纱——脱圈——成圈——牵拉

退圈

弯纱、脱圈、牵拉垫纱闭口、套圈(二)成圈工艺分析1、退圈退圈时针的上升动程H防止针舌反拨退圈张力H=L+X+a-b

L-针钩头端至针舌末端的距离;X-弯纱深度a-退圈结束时针舌末端至沉降片片颚的距离b-针钩部分截面的直径HLaXbH=L+X+a-ba的确定: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可靠的退圈a≥hmax

hmax——最大空程hmax=0.5lmax

lmax-机上可能加工的最长线圈长度

HLaXb机速低机器路数低L对H影响大。退圈过程中线圈因受到扩张会导致纱线张力较大。退圈结束时针舌可能反拔。H大2.垫纱关键:针与纱线的相对位置。垫纱过程中,纱线的位置及位置参数:垫纱纵角β:纱线在针平面上的投影与握持线(旧线圈配置线)之间的夹角。垫纱横角α:纱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握持线之间的夹角。握持点O:针钩内点处于握持平面时的那一点。4——握持线——真实纱线——纱线在水平面内投影——纱线在针平面内投影导纱器的安装与调节(1)α:α太大,纱线难以垫到针钩下,引起漏针;α太小,导纱器可能撞针钩。(2)β:β太大,针难以钩住纱线,引起漏针;β太小,闭口阶段,针舌可能将垫入纱线夹住,纱线张力增加,甚至引起断纱。

α、β的调节可通过导纱器高低、左右、前后位置的改变来实现。若导纱器安装太靠前(b偏大),则垫纱横角α过大,纱线难以垫到针钩下面,从而造成旧线圈脱落即漏针。如导纱器安装太靠后(b偏小),则α角过小,可能发生针钩与导纱器碰撞,引起针和导纱器损坏。

前后若导纱器安装位置偏高(h偏大),则垫纱纵角β过大,易使针从纱线旁边滑过,未钩住纱线,造成漏针。若导纱器安装位置偏低(h偏小),则β角过小,在闭口阶段针舌可能将垫入的纱线夹持住,使纱线被轧毛甚至断裂。高低在确定导纱器的左右位置时,除了要保证正确垫纱外,还要兼顾两点:要能挡住已开启的针舌,防止其反拨;在针舌打开(退圈过程中)或关闭(闭口)阶段,导纱器不能阻挡其开闭。左右3.闭口

闭口起始于旧线圈与针舌相遇的一刻;运动中的离心力有利于闭口;闭口结束时,针舌对针钩产生一个冲击;

解决办法:压针三角设计时,角度减小,减小织针垂直下降速度。4.套圈

套圈时,随着针的下降,旧线圈扩张,纱线可能要转移,脱圈前线圈长度最大;弯纱角度影响纱线转移

γ大,同时套圈针数少,有利于纱线转移;γ小,同时套圈针数多,纱线张力大,有可能导致纱线断裂。5.弯纱、脱圈与成圈

弯纱深度——针钩内点低于沉降片片颚线的垂直距离。弯纱形式:单式弯纱——针一次弯成所需的线圈长度。复式弯纱——先隔针弯成双倍长度的圈状线段,然后再分纱,形成大小一致的线圈。

非夹持式弯纱——第一针结束弯纱后,第二针才开始弯纱。夹持式弯纱——同时弯纱的针数超过1

枚。无回退弯纱——形成一只线圈所需纱线全部由导纱器供给。有回退弯纱——形成线圈的一部分纱线由已弯成的线圈中转移过来。

弯纱时的纱线张力

S——沉降片N——织针假设:最大弯纱张力点M由输入端起计算M点的张力:TM=T1·eμ∑θM

由弯纱结束点反向计算M点的张力:

TM=T0·eμ(∑θ-∑θM)

影响最大弯纱张力TM的一些因素:①给纱张力T1②摩擦系数μ③牵拉张力To④弯纱角度γ⑤尖低和平底弯纱三角⑥弯纱深度x与l(三)成圈过程中针与沉降片的运动轨迹

1、舌针的运动轨迹舌针的运动轨迹是以舌针的针钩内点在针筒展开平面上的位移图来表示,它由舌针三角的廓面形状所决定。

起针三角注意:(1)通常退圈角度(起针角)φ较弯纱角度(压针角)γ来得小,利于减小起针时针与三角的作用力。(2)起针角度φ的选择原则:在退圈过程中,在相邻舌针上,不可同时有旧线圈处于针舌勺上,防止引起较大的退圈张力。(3)压针角度γ的选择原则:兼顾同时参加弯纱的织针数(即弯纱张力)和三角与织针间的作用力。4.f1和f2:一般f2较f1长。2、沉降片的运动轨迹沉降片的运动轨迹是以片喉在水平面上的位移图来表示。沉降片:1-2段:向针筒中心移动,握持刚形成线圈的沉降弧,将线圈推向针背。3-4段:逐渐移离针筒中心,以便舌针的弯纱能在片颚上进行。舌针:I-II段:上升退圈II-III段:稍作停顿III-IV段:垫纱、弯纱、成圈沉降片的运动轨迹(四)沉降片双向(相对)运动技术

传统:沉降片随针筒转动作径向运动双向运动:沉降片随针筒转动作径向运动垂直运动双向运动的目的:减小织针动程,提高机速。1、沉降片双向运动的几种形式

1)无沉降片环沉降片2垂直安装在针筒中织针1的旁边,它具有三个片踵。踵4—升降运动踵3—径向运动(挺进)踵5—径向运动(退出)改变弯纱深度不是靠调节压针三角高低,而是通过调节沉降片升降三角7来实现。2)水平配置沉降片传统的沉降片与织针的配置方式。片踵1—径向运动片踵4—垂直运动3)斜向配置沉降片(“Z”系列)2、沉降片双向运动技术的特点

(1)沉降片垂直方向与针的相对运动,减小了织针在成圈过程中的运动动程。三角角度不变,机器路数可增加。每路三角的宽度不变,可减小三角角度。(2)弯纱张力减小,使得对所加工纱线的质量要求相应降低。(3)使织针等机件在成圈过程中受力减小,磨损降低,使用寿命提高。第三章纬编花色

组织与编织工艺本章知识要点提花组织的结构、分类、特性、编织方法和走针轨迹。多针道变换三角的选针原理和工艺设计,及双面提花织物的反面设计。集圈组织的结构、分类、特性、编织方法、走针轨迹和工艺设计。其它花色组织简介。第一节提花组织与编织工艺一、提花组织的结构与分类1.定义——将纱线垫放在按花纹要求所选择的某些织针上编织成圈,而未垫放纱线的织针不成圈,纱线呈浮线状配置在这些不参加编织的织针后面所形成的一种花色组织。2.结构单元:线圈+浮线单面提花组织双面提花组织均匀提花组织不均匀提花组织单色提花组织多色提花组织完全提花组织不完全提花组织3.分类:针床数结构色纱数反面编织(一)单面提花组织均匀(规则)提花:在一个完全组织中,每个纵行的线圈数相等。不均匀(不规则)提花:在一个完全组织中,每个纵行的线圈数不相等。1.单面均匀提花组织特点:1)n色提花织物的每一横列最多有n根纱组成。2)织物线圈大小基本相同、结构均匀、外观平整。3)每个线圈后面的浮线数等于色纱数减一。4)每枚织针的编织次数相同。5)浮线不宜太长,否则容易引起勾丝。一般不超过5个圈距。应用:依靠色纱组合来形成花纹图案,设计时花纹图案采用意匠图来表示。2.单面不均匀提花组织

一般可分单色或多色不均匀提花组织。单面单色不均匀提花组织单面多色不均匀提花组织单面不均匀提花组织特点:1)在确定的循环周期内,每枚织针参加编织的次数不完全一样。2)线圈大小不相同,结构不均匀,外观有凹凸效应。线圈指数——编织过程中某一线圈连续不脱圈的次数。线圈指数愈大,一般线圈越大。目的:将提花线圈与平针线圈纵行适当排列而使浮线减短。缺点:对花纹外观有影响。单面不均匀提花组织的应用应用范围:袜品有虚线提花与无虚线提花有虚线提花:织物反面有浮线配置的单面提花组织。

无虚线提花:织物反面无浮线配置的单面提花组织。(二)双面提花组织完全提花组织、不完全提花组织均匀提花组织、不均匀提花组织1.完全提花组织——指每一路在编织反面线圈时,所有反面织针(在圆机中即上针盘织针)都参加编织的一种双面提花组织。

完全提花组织特点:1)反面形成横条纹效应2)反面线圈的纵密>正面线圈纵密;色纱数应在2-3色为宜。2.不完全提花组织——指在编织反面线圈时,每一个横列由两种色纱编织而成的一种双面提花组织。特点:1)反面可形成纵条纹、小芝麻点、大芝麻点,等效应。2)纵条花纹容易“露底”,很少采用。3)正反面线圈纵密的差异比完全提花组织小,并随色纱数的不同而异。反面呈纵条纹正面花纹意匠图反面花纹意匠图不完全提花组织反面呈芝麻点不完全提花组织三色不完全均匀提花组织三色提花——三个成圈系统完成一个正面线圈横列。二、提花组织的特性与用途

1、特性:1)织物延伸性小,弹性小,强力低,脱散性小。2)织物厚度增加,平方米克重大。3)生产效率低。2、用途1)服装用布2)装饰用和其他产业用生产设备:具有选针功能的针织机提花圆机的分类:机械式、电子式机械式选针特点:价格便宜;但操作复杂,费时、费力;花型范围小。电子式选针特点:花型大小不受限制;变化快;但价格较贵。

三、提花组织的编织工艺机械式选针方式分类:直接式:通过选针机件(三角、钢米)直接作用于针踵来进行选针。如:分针三角、多针道变换三角、提花轮选针。间接式:在发出信息的选针元件与执行选针信息的工作机件之间有传递信息的机件。如:拨片式、推片式、滚筒式等。1、编织方法(一)基本编织方法及走针轨迹成圈:织针达到退圈高度退圈,正常吃纱编织。不编织:织针不上升退圈,不吃纱编织。2、编织提花织物的走针轨迹成圈不编织虚线1:被选上成圈的织针针踵轨迹。虚线2:未选上成圈的织针针踵轨迹。(二)多针道变换三角选针原理与工艺设计

1.选针原理

通过不同高度针踵的织针(又称不同踵位织针)和相对应三角的变换来实现选针的目的。单面四针道针织机双面四针道针织机

机件配置三角:ZA成圈三角,ZB集圈三角,ZC浮线三角(不编织)

——三功位选针织针:踵位0#——选针踵踵位5#——压针踵踵位1-4#——选针踵三角:编织纬平针组织:1-4#不工作,0#与最高位三角工作。编织提花组织:0#不工作,1-4#根据花纹要求换成成圈、集圈、浮线三角。最高位三角工作。2.形成花纹的能力1)花纹的宽度同一踵位的织针编织的纵行完全相同,不同花纹的纵行数B0取决于踵位数。B0=n二针道B0=2三针道B0=3四针道B0=4若踵位排列为:步步高“/”排列或步步低“\”排列;则最大花宽Bmax=B0=n若踵位对称排列“”或“”则最大花宽Bmax=2B0=2n将n档针踵织针以各种顺序交替排列,不成循环,则最大花宽Bmax=N(N为针筒总针数)2)花纹的高度

对于某一路三角,每一档均有成圈、集圈和浮线三种变换,若有n档三角,则有3n种排列可能H0=3n-1若为四跑道H0=3n-1=34-1=80假如花纹横列重复出现,且不成循环,则完全组织花高可扩大,但Hmax

≤M(M-成圈系统数)各档三角均为浮线三角一般B----为总针数的约数H----为成圈系统数的约数B与H的比例要适当,使花型美观

3.设计案例例1:根据所给单面提花组织花纹意匠图,绘出织针排列图和三角排列图。双色均匀提花组织,两路编织一个横列。ⅠⅡⅢⅣ例2:根据所给单面提花组织花纹意匠图,绘出织针排列图和三角排列图(三)双面提花圆机的上针成圈系统与上机工艺1、上针成圈系统

织针——分高、低踵两种针。

三角——分二条针道,活络可以调节。

配置——上下针呈罗纹配针。

2、上机工艺织物正面:由选针机构控制下针编织花纹。织物反面:由上三角控制上针编织芝麻点或其他花型。上下针的成圈配合一般采用同步成圈方式。

例1两色双面提花织物,反面小芝麻点例2三色双面提花织物,反面小芝麻点第二节集圈组织与编织工艺

一、集圈组织的结构与分类1、集圈组织——在针织物的某些线圈上,除套有一个封闭的旧线圈外,还有一个或几个悬弧的花色组织。2、结构单元——线圈+悬弧单面集圈组织双面集圈组织。单列集圈组织。双列集圈组织。多列集圈组织。单针集圈双针集圈三针集圈。

按针床数按集圈次数按集圈针数3、分类:单面集圈组织双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