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谜团的王朝-西夏_第1页
充满谜团的王朝-西夏_第2页
充满谜团的王朝-西夏_第3页
充满谜团的王朝-西夏_第4页
充满谜团的王朝-西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充满谜团的王朝——西夏如果撇开西夏,想全面了解11-13世纪的中国历史,定会大打折扣;而在文献资料严重短缺的今天,忽视近30年的西夏考古,西夏历史依旧苍白。

3号陵陵台及西碑亭力士碑座

3号陵是西夏诸陵中遗址保存较好的一座,据推测其为西夏开国帝王李元昊的陵墓。陵园内最为高大醒目的建筑是一座残高21米、状如窝头的夯土堆,考古学家一般称之为陵台,未毁坏前应为八角七层实心密檐塔。陵台周身的洞眼,有些可能是建筑“悬臂梁”留下的。西碑亭处所立4通人像石座,除最左侧的为复制品外,其余3件均为出土原件。与唐宋陵墓中常见的龟趺碑座不同的是,西夏王陵碑座为正方体人像石座。人像曲膝跪坐,瞪目咬牙,全身裸露,两乳下垂,考古人员称之为力士座。力士本为佛国人物。据佛经记载,拘尸那城有力士族,力大可敌千人,佛瘗时,由此辈抬棺椁。

在中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宁夏,而关于宁夏的来历,以及惟一在这块土地上建立过国家政权的西夏王朝,则是许多人哑然不知的。

西夏王朝(1038—1227年)曾先与北宋、辽抗衡,后与南宋、金鼎立,最后在连年战争中被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铁骑灭亡。蒙古人灭掉西夏后未曾撰修一部足够分量的专史,致使西夏历史湮没。然而如果撇开西夏,想全面了解11—13世纪的中国历史,定会大打折扣;而在文献资料严重短缺的今天,忽视近30年的西夏考古,西夏历史依旧苍白。当我站在险峻峭拔的贺兰山上俯视耸立在一片空旷、荒芜上的数百个陵塔、墓丘,在有“东方金字塔”之称的西夏王陵拾起色彩斑斓的瓦砾石屑,一股已经隐没的帝王之风便迎面袭来;那渐被湮没的辉煌而悲壮的西夏历史,也被重新鼓动复活。

西夏的来龙去脉

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体而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1038年建国,立都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地域包括宁夏大部及陕西、甘肃、内蒙古之一部,1227年为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铁骑所灭。建立西夏政权的党项羌是诸羌族的一支,原居于川康黄河河曲一带,唐末举族迁至陕北一带,之后不断向西进军,建立起割据一方的夏州政权。历经百余年的开拓,最终建立了与宋、辽(金)鼎足而立的西夏王朝。灭国后,为躲避战火和杀戮,西夏的王公贵族由河西地区避至青海湟水流域;从事畜牧生产、带有朴野风貌的党项人向南方故土川康一带跋涉;而从事农耕、汉化较深的西夏人则向东迁徙,流入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等地。还有一些西夏人随蒙古军西征,在中亚一带定居下来。历经数百年,大部分西夏人已融合到汉族和其他民族之中,并丧失了其语言、文字等民族特征,但散居在河南、河北、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四川等地的一些西夏人后裔,仍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一些先人的信息。如西夏皇族的子孙现在仍聚居于青海湟水河畔的乐都、湟中等县,他们的族谱上有“湟水三万户,李氏居其半”的记载。在河南省东北部濮阳县柳屯镇聚族而居的杨姓有数千人,他们是元初从蒙古军队退役的西夏(色目)军人后裔。竖立在碑亭中的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刻《大元赠敦武校尉军民万户府百夫长唐兀公碑》(上左图,胡庆明摄),是河南西夏遗民杨崇喜为纪念其祖先所立,碑铭记载了西夏人闾马从故乡从军,后来在濮阳县东落户定居的经过。闾马的父亲叫唐兀台,在元朝灭亡前,杨氏先祖均以唐兀为姓。川康地区是党项羌的故土,唐代因吐蕃的强大,党项羌被迫离开家园。西夏被蒙古军灭亡后,又有一部分党项羌人返回故土。上右图为四川茂县的羌碉。(陈锦摄)#p#副标题#e#

200年间,金代辽治,宋室南迁,而西夏则巍然不动

我第一次来到贺兰山脚下是在少年时代。那是20世纪60年代,学校组织我们到贺兰山下的一所农场学农。劳动之余,同学们相约去山里摘野酸枣。那时山里荒凉得没有人烟,偶尔有几只突然掠过的乌鸦,会把我们吓个机灵。俗话说,望山跑死马。不知走了多长时间,只觉得贺兰山好像是在往后退,离我们越来越远。走着走着,猛抬起头,不知什么时候眼前出现了一个金字塔形的黄土包,土包的周身布满了一圈一圈的黑洞,看上去坚硬却充满沧桑。我仰起头来,土包好像高极了。在回去的路上我心里一直在想,这土包与周围的山丘迥异,肯定是人工建造的。但是谁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修了这个庞然大物,它又是做什么用的呢?这一困惑陪伴我走过少年时光。然而让我始料未及的是,后来我竟和这些黄土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

第二次来到贺兰山下的时候,我已是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一名学生了。当我面对经常出现在梦中的高大黄土建筑时,它们给我的冲击依旧强烈。我开始细细品读它。原来它并不是一个一个孤零零的建筑,其周围还环绕着方形城墙及高台。那些断壁残垣在风蚀日晒中,显示着一种与时间和沙暴相抗衡的顽韧。这便是那个已消失了近800年的西夏王朝最醒目的标志和遗存——西夏王陵。

当时我是利用假期来发掘现场的,故而非常珍惜这次机会。来之前,原本很陌生的西夏王朝已初显它清晰的轮廓:

西夏王朝的缔造者党项羌原居于黄河河曲一带,是诸羌族中的一支,北朝末年逐渐强盛。唐初,居住在党项人西面的吐蕃族日益强大,对党项诸部落形成很大威胁。为求得生存和发展,党项人开始了长达百年的大迁徙。他们先是到甘肃庆阳,后其中一部分再次迁到陕北米脂、横山一带定居。迁徙到陕北的党项部族有八大种姓部落,其中以拓跋氏势力最强。唐末,社会动乱,各势力纷争,最终酿成了一场农民起义。为镇压起义,唐僖宗调集各路人马,党项首领拓跋思恭率部参战,作战有功,升任夏州节度使,封夏国公,并赐李姓。五代时期,中原分裂,党项人借机不断扩张自己势力。881年,拓跋思恭“虽未称国而王其土”建立夏州政权,在自己统治的辖区内任命官吏,征收租税,形成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地方势力。北宋建国之初,党项诸部与宋廷相安无事。后来,拓跋部对宋廷时叛时附,双方之间的战争持续了十多年。拓跋氏失败最惨重时,领地尽失。后来族人李继迁重新纠集力量,经过十几年的征战,重新占领了银、夏、宥、盐等五州之地。1001年,李继迁连取北宋怀远(今宁夏银川市)等河外五镇;1002年,又一举攻破灵州,并定都于此。1003年,李继迁率军与吐蕃战,不幸中箭身亡,其子德明即位。他实行东合西进的政策,向东与宋和亲结好,为党项社会的发展营造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向西“掠吐蕃战马”,“收回鹘锐兵”,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推进至河西走廊。1020年,德明将都城由灵州迁至怀远镇,升为兴州,并大兴土木营建宫室。1032年,李德明去世,其子元昊即位,改兴州为兴庆府。1036年,元昊击败河西回鹘,把势力一直扩大到敦煌一带。此时,西夏领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倚贺兰山以为固”,雄踞塞上。1038年,元昊在兴庆府南郊高筑祭坛,在众人的拥戴下,正式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元昊所建立的王国西夏语称为“大白高国”,因其位于同一时期的宋、辽两国之西,历史上称之为“西夏”。这是一个曾经兼收并蓄有过盛极一时文化的王朝。自1038年元昊称帝,到1227年末主失国,历190年,十传其位。其间金代辽治,宋室南迁,而西夏则巍然不动。

科兹洛夫的发现奠定了近代西夏学研究的基础

然风云骤变。在漠北草原兴起的蒙古族历经300多年的火并完成了统一。1206年铁木真称王,号成吉思汗。统一后的蒙古部族继续南进,意欲统一中国,并把矛头首先指向西夏。在此后的22年间,蒙古军先后6次伐夏,其中成吉思汗4次亲征。锐不可当的蒙古铁骑横扫亚欧大陆,所向披靡,然而在西夏却遇到前所未有的顽强抵抗。1227年,蒙古大军包围夏都兴庆府达数月之久,西夏人最终因弹尽粮绝,于1227年6月举城投降。然而在夏亡之前,成吉思汗却因身染重病而逝。处于战争癫狂状态的蒙古大军,带着强烈的复仇心理,对西夏实施了灭绝性的摧毁。他们不但血洗都城,将积聚近200年的宫殿、史册付之一炬,而且还将贺兰山下的皇家陵园盗毁殆尽。

风雨西夏,党项悲歌。至此,曾在中国历史上威震一方的西夏王朝灰飞烟灭了。更可叹的是,元人主修了《宋史》、《辽史》和《金史》,并在三史中各立了《夏国传》或《党项传》,而没有为西夏编修专史。以至《二十四史》中,《西夏史》成为遗憾的空缺。数百年来,西夏汉文史料的匮乏和同时代宋、辽、金史料的丰富一直形成鲜明对照。但是,后世的研究者们并没有因为史籍中的空白而放弃对它的追寻。人们通过各种途径,如废弃的建筑、残缺的经卷以及残陵乱冢,寻找着这个佚失王朝的踪迹。

1908年3月,俄国海军大校科兹洛夫率领的一支探险队向中国西北大漠深处挺进,他接到了俄国皇家地理学会的命令,到中国西部边疆寻找一座举世#p#副标题#e#闻名的古城——黑水城(今属内蒙古额济纳旗)。

黑水城是西夏和元代的一座边防古城,始建于西夏时期,约在明初因战争和自然条件恶化等原因而废弃。科兹洛夫1908年3月19日到达黑水城,3月31日又匆忙离开。从严格意义上讲,科氏的这次探访还算不上一次科学的考察发掘,他们只是在古城的各处翻找他们认为有价值的遗物,如书册、信函、钱币、装饰品、家具、佛像等,然后将所获文物寄回了俄国。

俄国皇家地理学会收到这批文物后非常重视,并当即决定要他们立即返回。科兹洛夫接到命令时,正行进在前往四川的途中。探险队遵命立即返回古城。在一座距西城墙4公里的佛塔地宫内,他们发现了24000多册文书、500多幅佛画。用科兹洛夫自己的话说,他们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图书馆”。这些文物于1909年秋安全运抵俄国圣彼得堡地理学会所在地,并于第二年进行了公开展览。展出的文物使当时的整个欧洲感到震惊。这是20世纪中国继甲骨文、汉简、敦煌文书之后又一次重大文献发现。科兹洛夫自己也没有想到,这次发现几乎奠定了近代西夏学研究的基础。在科兹洛夫发现西夏文献70年之后,我来到西夏王陵,为的是寻找这个王朝鼎盛时期的遗迹。那年宁夏考古工作者刚刚结束对一座西夏陵墓的发掘。说起这次发掘,还颇有些故事性。40年前,陕西省考古所的一位同志出差路过贺兰山时,曾看到山的东麓有一片土冢,他猜测可能是唐墓。1972年春天他在北京出差时碰到了宁夏博物馆的同行,顺带聊起他的“发现”。当年,宁夏博物馆便凭着这一线索,顺藤摸瓜来到这片古冢前。在贺兰山下被附近部队挖开的战壕边,不时能发现破碎的西夏文残碑。他们敏感地意识到,这片漠漠荒尘中的土冢不是唐墓,而是他们已经关注了很长时间的西夏王陵。

这一不经意的发现拉开了西夏考古的序幕。经过反复调查,他们给当时已经确定的15座陵墓作了编号。西夏陵几乎每一座墓前都有一个巨大的盗坑,而在陵区中部的8号陵(后更名为6号陵)地面未见盗坑,考古队员选中它作为挖掘对象。该陵墓室深达25米,发掘工作进行得十分艰苦。当取土接近墓门时,人们发现,这座墓同样被盗掘过!巨大的盗坑从地面直通墓室,盗坑内的回填土明显松软。

那座墓紧靠在山脚下。顺着狭长的斜坡墓道,我走进了墓室。墓室完全不是想象中的那种“地下宫殿”,只不过是一个并不宽敞的土洞。盗坑正当墓室顶部。根据墓室底部铺地砖和仅存的20—30厘米的墙基,可推测它是一座三室的土洞墓,中室面积不到50平方米,两侧室各有2平方米左右。全部随葬品只剩下几件零星的金银饰器,淤土内尚有少量散乱的尸骨。墓室被破坏得如此惨重,是发掘者事先没有估计到的;而墓室建造得如此狭小简陋,更完全出乎大家的预料。

与简陋的墓室相比,西夏陵墓的地面建筑要讲究得多。敦实的陵台、奇伟的献殿、高耸的角楼、矗立的阙台、斑斓的脊饰……不禁让人追忆起西夏王朝的雄风。西夏陵的规模与河南巩县宋陵、北京明十三陵相当。史书记载,西夏9座帝陵早已被元兵刨了个底朝天,而早先挖掘的6号陵也用事实说明了墓穴里的陪葬品确实所剩无几。同时,西夏陵残碑也是蒙古军队破坏西夏陵的见证。从目前收集到的3300多块西夏残碑看,一处出土的残碑多则千百块,少则几块,除了仁孝寿陵残碑缀合出一块能读通的16字西夏篆文碑额外,其余残碑没能拼出一段完整的碑文来。

7号陵是目前为止惟一能够确定墓主人的陵园

由于是个开创性的工作,所需要做的事情太多,考古人员将办公营地移进山中。3年多来,除了调查挖掘,他们面对的就是简陋的土房、简易的帐篷以及单调的业余生活。而工余饭后的散步,使他们有机会对陵周围的墓葬密集区作了更多的调查。像陵区东部边缘的砖瓦窑场、北端的建筑遗址,都是散步时偶然发现的,其中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当时被称为“2号墓”的大量残碑。“2号墓”在8号陵东北面二三里处。一次大家饭后散步,看到陵园的碑亭遗址表面散落有大量带有文字的残碑。在没有文献记载的情况下,这些仅存的残碑或许就是考古人员破译墓主人身份的密码。大家将两座碑亭的残碑全部收集了起来,总共1760多块。如此大的收获,大家简直有些喜出望外。而更让大家惊喜不已的是,就在这些破碎不堪的残块里,找到了墓主人的线索。经过拼对,一通由19块残片缀合起来的碑额展现初形。碑额呈方形,内有16个篆书西夏文,译文为“大白上国,护城圣德,至懿皇帝,寿陵志文。”另在碑文首行残块上也发现了类似字样。寿陵即第五代皇帝仁宗的陵号,这是到目前为止惟一能够确定墓主人的陵园,它后来被编为7号陵。

待到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宁夏博物馆工作时,西夏陵第一阶段的调查发掘工作已接近尾声,之后,西夏考古工作因为种种原因中断了近10年。但渐渐积累的成果不断刺激着人们的发现激情:西夏陵区范围究竟有多大?所有陵墓的结构和布局都一样吗?是否还有其他相关的遗迹?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陵区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调查。#p#副标题#e#

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西夏陵的全面调查、测绘工作终于走向进行时。作为项目的主要负责人,我主持并参加了调查的全过程。参加调查的先后共有10余人,调查的测绘工作由宁夏建筑设计院测绘室担任,调查所需的交通工具是用仅有的经费从旅游部门租来的一部日产巡洋舰。

在整个调查过程中,陵区附近的某空军部队给我们帮了很大的忙。由于陵区处于贺兰山冲积扇上,地势平坦,一马平川。而陵区内的帝陵一般占地面积较大,在地面无法拍摄到陵园的全景。附近航空兵某师调动了自己的运五飞机,派出了最有经验的飞行员。飞行员以娴熟的飞行技术盘旋空中,摄影师迅速按动快门,为我们拍下了一幅幅十分珍贵的照片。算起来这些照片已经拍下近20年了,今天已经变得越发的珍贵,有的甚至已变成了不可再现的绝版。

西夏示意图1047-1502年,这意味着西夏文使用的时间长达450余年

1989年,我们有机会对陵区进行了一次补测。西夏陵区东西宽近5公里,南北长10余公里,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共有9座帝陵、250多座陪葬墓。据文献记载,西夏陵“仿巩县宋陵而作”。从调查结果看,西夏陵除了一些基本制度与唐宋陵园大体相同以外,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自己独有的特征。从我们绘制的陵园内9座帝陵的平面图上可以看出,陵城内的建筑都有意避开陵园的中轴线,建在偏西北的地方。陵城的建筑遗迹包括献殿、陵台以及陵台前隆起的墓道填土,三者形成了一条轴线,这条线由南门向西北偏离,与中轴线形成5度的夹角。这样设计的目的,据说是要避开中间神居的方位。但因为这样的布局,使人们对一般被称作陵台的建筑很难定性。它是一座夯土实心、外层分级、出檐挂瓦的砖木结构建筑。中原地区西汉、唐宋陵园的陵(宫)城内,在最中心的位置是一座三级台阶的方形夯土台,西汉称方台,北宋称陵台,考古人员则称之为封土。西夏陵没有封土,取而代之的是这样一座高大的类似于塔的建筑。这座建筑的性质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在陵园里修建这样的建筑,它究竟向我们暗示了什么?这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随着西夏故事的增多,我们对西夏王朝的了解也更加全面。以党项族为主体的西夏政权虽然存在不到200年,但西夏人却创造了异常璀璨的文明,西夏文字便是最有说服力的代表。

西夏建国前夕,元昊便让富有才华的大臣野利仁荣等创造党项民族文字,野利仁荣很快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创制出6000多个单字。人们习惯上将汉字称为方块字,事实上将西夏字称为方块字更为贴切。西夏字笔画繁复,但结构紧凑,字形饱满,个性鲜明。在当时,西夏字不仅用于政府公文,而且还被用来翻译经典著作。

近千年前,西夏文写意了党项人自尊自强的个性;数百年之后,记忆这段尘封历史的文字又不断破土而出。在甘肃省博物馆里,收藏着一张发黄的纸片,纸的上下角已经残破,上面依稀可以看到一些横竖方格和用汉、夏两种文字书写的内容:“六月,朔日甲辰”;“七月,朔日甲戌。”据西夏学专家陈炳应先生考证,这是一份丁亥年五至十二月的夏、汉文的日历。日历上的丁亥年为1047年。这个时间距文献记载的西夏文字创制的时间仅10年左右。

1962年9月,在保定市北郊约2公里处的一座俗称“大寺”的古寺院遗址中发现了两通明代的西夏文石经幢,幢身每面均刻有西夏文,刻文时间是明弘治十五年,即1502年。这是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晚的西夏文。这两座石幢的发现,说明西夏文的使用下限至少是在明代,并说明直到明代时,党项人作为单独的实体仍然存在。1047-1502年,这意味着西夏文的使用时间长达450余年,这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两排小小的滴水坑,透露了王陵的秘密

要说对西夏王朝的最新认知,则不能不提到近两年对3号陵的清理。根据文献记载,西夏十帝加上未称帝后追谥为帝的李继迁、李德明共12帝,凡250余年,但贺兰山下却只有9座帝陵,即太祖李继迁裕陵、太宗李德明嘉陵、景宗元昊泰陵、毅宗谅祚安陵、惠宗秉常献陵、崇宗乾顺显陵、仁宗仁孝寿陵、桓宗纯庄陵、襄宗安全康陵。缺失的帝陵,其原因可能是最后几帝还未及营建陵墓就败亡了。

考古专家经过多年研究,发现西夏陵是袭用唐、宋时代的昭穆葬法,由南向北按左昭右穆葬制排列,形成东西两行。在贺兰山麓的东南角上,有两个规模巨大的陵墓,可能就是西夏王朝的奠基者——太祖李继迁、太宗李德明的裕陵和嘉陵。从陵区的整个布局来看,也是以这两个陵为首,其余诸陵则依此陆续兴建。而3号陵很可能就是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泰陵。#p#副标题#e#3号陵茔域面积15万平方米,是西夏9座帝陵中占地最大和保护最完好的一座。3号陵发掘工作历时两年,揭露面积近4000平方米。如果我们把当初完整的陵园算作10,那么今天陵园残留下来的遗迹也只有十之一二了。3号陵坐落在山前洪积扇上,陵园地面最高点和最低点的高差有7米多,所以陵园的散水和排水问题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在发掘月城墙垣的时候,我们一直清理到了墙基两侧原来的地面上。地面由黄泥墁成,厚约5厘米,宽1米余。通常墙基的散水都是用鹅卵石或者方砖铺墁而成,然而在这里我们没有发现散水遗迹。没有想到的是,发掘一周后,一场七八级的大风帮了我们的忙。大风把地面上的灰尘浮土吹得干干净净。大风过后,我们发现在月城墙基的两侧,出现了两行小水坑。水坑成椭圆形,直径5—6厘米,水坑间距非常一致,都在25—26厘米之间,排成一条直线,距离墙基50厘米。25厘米,正好相当于墙基下出土的滴水(一种护墙瓦的名称)的宽度。滴水坑!对,这一行水坑正是屋檐滴水留下的。这一发现让考古人员兴奋不已。两排小小的滴水坑,至少为我们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月城墙基宽为2.5米,滴水坑距墙基一侧0.5米,两侧共1米,由此可知月城两面坡顶的檐口宽3.5米。3.5米,几乎相当于一间屋子的面阔。二是陵园墙基不做砖石的散水,只是黄泥墁地,而滴水坑一般都很浅,这说明西夏时期这里气候比较干燥,降雨稀少。

最近,我们从北大图书馆发现了一本1938年出版的名叫《中国飞行》的书,书里居然有德国人当时从空中拍摄的几幅西夏陵的照片。这一发现,也使我们喜出望外,因为关于西夏陵的资料实在是少得可怜,即使是点滴发现,对我们认识西夏陵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30年代的3号陵和现在没有太大的不同,只是夯土风化的程度不如现在这么严重。但从照片上可以看出,3号陵西碑亭遗址好像被人翻动过,上面的倒塌堆积都被翻到了碑亭建筑台基的周围,并且堆得很高,这和我们后来看到的情况完全不同。看到照片,我们似乎明白了西碑亭为什么只出土了300多块残碑。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些残碑都到那里去了?为什么找不到一点线索和踪影?

经过30年的追索,神秘的西夏王朝的身影在渐渐清晰,但仍然不断有新的谜团在困扰着我们。西夏陵中有高大墓冢的陪葬墓我们已调查得差不多了,我一直想从中找出哪一个是我当年看到的那座。印象中当时只看到了一座孤零零的土包,可眼前分明是高低错落的一片。陪葬墓的墓冢形制很多,有平顶圆柱形、尖顶圆锥形、山丘形、蘑菇形……,我努力辨认,始终无法确定。就像数不清的西夏之谜一样,虽然追踪了几十年,但依旧难以澄清。如我们调查的250多座陪葬墓究竟离真实的数目还有多远?陵园中为什么没有发现相当于皇后级别的陵墓?陵区的采石场、取土场在哪里?哪里是陵园工匠的生活区?而为解开这些谜团,我们还要付出几代人的努力呢?

图说

宏佛塔出土的佛头

宏佛塔位于宁夏贺兰县潘昶乡王澄村南面的一处废寺内,距银川20余公里,始建于西夏晚期(1190-1227年)。1990年修复佛塔时,出土了包括佛头在内的一批珍贵的西夏文物。此佛头面形饱满,犹有唐代遗韵。眼框内镶嵌琉璃眼珠。涂抹在面颊上的泪痕,不知是工匠们的无意之举,还是西夏佛像的固有样式。

6号帝陵及110号陪葬墓

坐落在贺兰山东麓的西夏陵依山而建,在南北绵延1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9座帝陵,250多座陪葬墓。每一座帝陵都由角台、鹊台、碑亭、月城、陵城、陵城门阙、角阙,以及陵城内的献殿、陵台等建筑组成。6号陵西北两面环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茔域面积10万平方米,1972—1975年进行正式发掘。据推测它为西夏第四代帝王崇宗乾顺之显陵。乾顺统治西夏长达52年,他不仅巧妙周旋于宋、辽、金的激烈征战中,而且开拓了西夏立国以来最大的版图。6号陵西南面的110号陪葬墓是陵区内最大的一座陪葬墓。

西夏文残碑

西夏文借鉴汉字笔画构造,以至于字体形态、书写规则等都未能脱离汉字的影响。但是由汉字笔划重新组合而成的西夏字,现在却难以认读。由于西夏陵屡遭浩劫,所得残碑多极为破碎,三五字的占多数,十几二十字的不足四分之一。7号陵出土的残碑,刻字表面有鎏金,表明陵墓主人具有较特殊的地位。据推测陵主系西夏第五代皇帝仁孝,他在位54年,是西夏在位最久的一位皇帝,并开创了西夏王朝的鼎盛局面。

6号陵力士碑座

碑座呈方形,长、宽、高均在60-65厘米左右,正面以剔底起突的手法雕刻出力士像。力士双膝曲跪,双臂拄于膝上,如负重物,显示出一种粗犷剽悍的民族风格。在碑座的背面和顶部,留下了两处工匠随意刻划的铭文。一处为汉文“垒砌匠高世昌”;一处为西夏文,意译为“志文之座”,据此人们得以确认其为碑座的性质。这件文物也因此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黑城土坯塔遗迹

现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古居延海边的黑城为西夏黑水城和元代亦集乃路城的遗址。1908、1909年,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在这儿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献,并因此奠定了近代西夏学研究的基础。导致这一重大发现的是一个流传许久的有关黑将军的传说。据说驻守黑水城的黑将军在被攻城的敌军围困时,把大量珍宝埋藏于城中的一口井里,又亲手杀死妻小,然后率兵出城作战,但终因寡不敌众而身亡。敌军大肆搜寻未能找到珍宝。近代西方探险家据此传说多次来遗址探宝,以致大量的珍贵文物和重要文献典籍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这些断塔残垣,便是黑水城兴衰劫难的无言见证。#p#副标题#e#

科兹洛夫像

俄国退役军官科兹洛夫于1908、1909年两次来到黑水城遗址。他在一座古塔里发现了8000多件西夏文刊本和写本,以及300余张佛画和大量木制、青铜镀金的佛像。发现的文献中有《天盛改定新律》、《官阶封号表》、《文海》等重要典籍,以及夏、汉文对译字典——《番汉合时掌中珠》,这部文献成为人们破译西夏文的一把钥匙。此外,他还在一座公主墓中发现了25幅画在丝绸、麻布和纸上的佛教绘画。由于这些发现,科兹洛夫不仅得到俄国皇家地理学会的重奖,而且名扬天下。

黑水城遗宝

除数量巨大、保存完好的西夏文献资料外,科兹洛夫还发现了体现不同文明程度的金属铸像和木雕泥塑等。图中所示为科兹洛夫在黑水城遗址发现的部分佛像。

西夏男、女供养人像

建立西夏国的主体民族党项人尚武剽悍,富有吃苦忍耐精神。他们身材高大,肤色黧黑,以长寿和身体强健而著称。黑城出土的描绘在木板上的供养人像便是西夏人的形象写照。

蒙古军摧毁西夏王陵想象图

西夏人勇武强悍。西夏人立国190年,在与宋、辽、金的激烈征战、周旋中,不仅未被打倒,反而开拓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然而西夏晚期,皇位更替频繁,内部矛盾激化,为蒙古军灭夏打开了缺口。面对强敌,西夏采取了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