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作品分析整理_第1页
雕塑作品分析整理_第2页
雕塑作品分析整理_第3页
雕塑作品分析整理_第4页
雕塑作品分析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5中国雕塑: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主要内容内容分别是陵墓雕塑(包括地上的纪念性石刻与墓室随葬俑)、宗教雕塑、民俗性及其他内容的雕塑。著名的佛教造像雕塑家有东晋是的戴奎。唐代著名雕塑家有杨惠之,被称作“塑圣”。四大石窟及其特点。佛教雕塑各时期特点:(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着对恐怖现实的蔑视,对人生荣辱的淡忘和超脱世俗之后的潇洒与轻松;西魏、北周造像的温婉和淳厚,沉醉于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对佛国世界的向往;隋唐造像丰满细腻;宋代造像衣纹写实,面貌庄重。真实的反映了各个时代艺术家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审美取向。)早期佛教雕塑的手法明显受印度影响。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最引人注目的第20窟主佛,创造于北魏初年,佛像面部菱角分明,平直的鼻梁与额面成为一体,鼻子向侧面和下面的转折也概括平直,整个神像显示了庄严、肃穆、超人的美。而创作于北魏后期的陕西天水麦积山石窟23号窟中的佛像,造型手法明显趋于圆润,额部与浅浅的眼窝转折关系淡化,消除了眉梢的表现,鼻子圆鼓,嘴的造型更趋向于写实,明显接近了汉人形象的特点。罗汉形象进入中国,就穿上了汉式僧衣。宋元之后,罗汉的形象越来越平民化,明清时期的罗汉雕像逐步失去了早期神像那种超凡脱俗的气象,吸引我们的已经不是神像的“神性”了,而是人像的“神情”了。课本中涉及的石窟年代:北魏初年的大同云冈石窟;北魏后期的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唐代的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主要雕塑作品及其年代:三星堆青铜面具三星堆遗址是一处距今5000年至3000年左右的古蜀文化遗址,即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至商末周初,是上个世纪我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199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单。在三星堆遗址,出土了许多青铜人面具,共出土人面具20余件,分大、中、小三型。这些以纵目面具为代表的青铜面具群,是三星堆文物中最有特色同时最具精神文化内涵的文物之一,它们是中国时代最早和出土规模最大的面具群体。目前,在三星堆博物馆青铜器馆的展厅内,陈列有青铜面具专厅,重点展示纵目面具、戴冠纵目面具和特大型面具。其中,一件面具高64.5厘米,宽138厘米,宽嘴巴,大耳朵,耳部斜向伸展,极为夸张,额头正中有一方孔,可能原来安装有装饰物。这件面具最奇特的是:双眼呈柱状外凸达16厘米,被人们俗称为“千里眼、顺风耳”。这样的造型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还有一具中型面具高22.5厘米,宽42.5厘米,面具呈方形,宽颐,广额,长眉,直鼻,长耳,耳廓较宽,耳垂有穿孔,耳前面颊的上、下及额部正中各錾凿一方孔。最值得关注的还有一具宽1.32米、高80厘米、重100公斤的青铜大面具。立马:(中国写意雕塑)立马是西汉时期霍去病墓前群雕的主体雕刻。石雕借一匹威武雄健的战马来展现大汉王朝的强盛以及霍去病抗击匈奴、捍卫王朝的英雄气概,战马昂首屹立,庄重威严,有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匈奴则蜷缩于战马胯下,一副惊恐、狼狈不堪之相。通过胜败两者鲜明比照,赋予作品丰富而含蓄的想象空间,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完美统一。石雕全部为花岗岩材质,运用了偱石造型、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石雕采用圆雕、浮雕、线刻于一体,给人以浑厚、朴实、大气有力的艺术之美,开创了大写意先河。石雕造型伟岸,内涵丰富,堪称艺术性与思想性结合的典范之作。击鼓说唱俑1、东汉时期出土于四川成都。2、表现内容:人体比例完全失衡,但面部表情充满情趣。生动的表现出说唱者说到精彩之处情不自禁、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的瞬间情态,充满了欢快活泼的心情。3、艺术特色:采用了极其大胆夸张的手法,着重表现说唱者那种特殊的神气。该件陶俑富含浓郁的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反映了东汉时期高超陶塑艺术水平。表现出强烈的写实主义风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铜奔马铜奔马又名“马超龙雀”“马踏飞燕”,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现藏甘肃省博物馆。表现内容:形象矫健俊美,马昂首嘶鸣,飞驰向前,一足踏龙雀,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又巧妙地利用飞鸟的躯体扩大了着地面积,保证了奔马的稳定。其艺术造型优美,合乎力学平衡原理,给人以腾云凌雾、一跃千里之感。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艺术特色:该作构思巧妙,工艺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现在,铜奔马已被定为中国旅游标志,武威市城标。长信宫灯中国汉代(西汉)青铜器,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同“挽”)墓。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跪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宫灯设计十分巧妙,整体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组成,各部均可拆卸。宫女左手持灯座,右臂高举与灯顶部相通,形成烟道,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灯罩由两片弧形板合拢而成,可活动,以调节光照度和方向。这件铜灯体现出卓越的设计匠意,把实用功能、净化空气的科学原理和优美的造型,有机结合成一体,反映了高超的合金冶炼技术。整个造型及装饰风格舒展自如、轻巧华丽,堪称“中华第一灯”。1993年被鉴定为国宝级文物。秦兵马俑(中国写实雕塑)时代背景: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营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表现内容: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向西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秦陵内共有3个兵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兵马俑多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气氧化,颜色不到十秒钟瞬间消尽,化作白灰。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艺术特点及意义:a、崇尚写实,手法严谨;b、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c、整体上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之势,形象生动的再现了秦军扫灭六国的军威,使人产生敬畏的印象;d、打破了西方中国古代没有写实性雕塑的断言,弥补了秦汉美术缺少实物印证的缺憾;e、秦兵马俑以其恢宏的场面众多的数量和非凡的艺术成就,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昭陵六骏:唐代陵墓石雕1、昭陵位于陕西礼泉,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2、现存昭陵六骏浮雕表现的是伴随唐太宗戎马征战的六匹坐骑,即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特勒骠、青骓、什伐赤。浮雕由画家阎立本起稿,良匠雕刻而成,浮雕上方原有唐太宗撰文、欧阳询书写的赞文。六块浮雕当时皆列置陵园北司马门内的长廊建筑中。六块浮雕中的飒露紫、拳毛騧两件1914年被盗运海外,现藏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件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3、六块石雕全部为高浮雕,构图简洁明确,轮廓清晰爽朗,空间关系和谐,块面结构丰富,线条刚柔相济,手法概括洗练,整体感、体量感、力度感均极强。浮雕以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歌颂了唐太宗李世民开创江山的丰功伟绩,作品融艺术性与思想性于一体,为中国古代纪念碑性雕塑的典范。汉画像石:画像石是一种富于平面感和绘画性的石刻,产生于西汉,盛行于东汉。目前所见汉代画像石基本都与墓葬相关,包括画像石墓、画像石祠堂、画像石阙、画像石棺。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武梁祠位于山东嘉祥武宅村,是东汉晚期武氏家族墓地祠堂之一,为单开间悬山顶石结构祠堂。画像分层分栏布局,坡顶石上刻祥瑞图;东、西山墙的山尖部分别刻东王公、西王母仙庭;山墙的山尖以下部分和后墙分四栏,刻有人类始祖、先贤帝王、孝子列女、刺客义士、车马出行、楼阁人物等图像,且多处附有榜题。画像运用了减地平雕加阴线刻的手法,由良匠卫改“雕文刻画”而成。图像丰富,布局严谨,雕凿精湛,风格凝重沉稳,堪称汉画像石的典范和集大成者。四大石窟: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南麦积山,麦积山石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洞窟所处位置极其惊险,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古人曾称赞这些工程:“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在如此陡峻的悬崖上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中国的石窟中是罕见的。由于麦积山山体实质结构松散,不以精雕细镂,故以精美的泥塑著称于世,绝大部分泥塑彩妆。被雕塑家刘开渠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现存造像中以北朝造像原作居多。麦积山塑像有两大明显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塑像开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虽是天堂的神,却像世俗的人,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汉民族的特点。端庄典雅、微微俯视、和蔼可亲,集中体现了西魏造像的美感。窟内佛造像生动秀美,菩萨清秀。麦积山石窟壁画以佛教为主,反映了三佛、七佛,西方净土等内容,从壁画和雕刻石碑中反映佛本生和佛传故事是佛教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如睒子本生、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涅槃等。通过对佛、菩萨、飞天等形象的塑造,反映了佛教对现实世界的精神启迪。敦煌莫高窟:莫高窟是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198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系统反应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北朝时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释迦牟尼或弥勒,主像两侧多为二胁侍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塑像背部多与壁画相连。窟内顶部和四壁满绘壁画。顶及上部多为天宫伎乐。下部为夜叉或装饰花纹。中部壁画除千佛外,主要画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求鸽、舍身饲虎、九色鹿舍己救人等。隋唐为莫高窟全盛期,隋代百窟样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为中心佛坛,组像同前。唐出现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组合。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丰硕壮士”之貌。窟中壁画主要是大场面的说法图和简单的经变图。唐代壁画是多种经变图,其规模极为宏伟,表现出天国的壮丽图景。石窟造像五代时已丧生生命力,宋代起步时衰退。莫高窟的艺术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是中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亘约一公里,气势恢宏,内容丰富。现存石雕造像51000余躯,最大者达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乘秦汉现实主义艺术精华,下开隋唐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云冈石窟形象的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的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窟内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题材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它以自身系统、独到的雕塑艺术语言,揭示了雕塑艺术创作的各种规律和法则。龙门石窟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云冈石窟风范,与魏晋洛阳和南朝先进深厚的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开凿而成。所以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一开始就融入了对本民族审美意识和形式的悟性与强烈追求,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堪称展现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卢舍那大佛:卢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作于唐,位于洛阳龙门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通高17.14米,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处。奉先寺位于西山南部半山腰间,后代称九间房。奉先寺在开窟造像时,别具匠心,一反常规,不采取全部开凿洞窟的方式,而是依山就势在露天的崖壁上雕造佛像,烘托出一种浑然天成的浩然大气。主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部高4米,发髻呈波纹状,面部丰满圆润,眉如弯月,目光慈祥,眼睛半睁半合,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嘴边微露笑意,显出内心的平和与安宁。她的表情含蓄而神秘,严肃中带有慈祥,慈祥中透着威严,威严中又有着一种神圣与威武,是一个将神性和人性完美结合的典范。大佛端坐于八角束腰莲花座上,身披袈裟,衣纹简洁清晰而流畅,背光华美而富于装饰性,烘托出主像的严整圆润。大佛依山而坐,居高临下,使前来瞻仰的人们需登到半山腰才可见到大佛,增添了人们的崇敬之感。乐山大佛乐山大佛,地处四川省乐山市。乐山大佛雕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的岩壁上,依岷江南岸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为弥勒佛坐像。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大佛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造型庄严,排水设施隐而不见,设计巧妙。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和尚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海通死后,海通的弟子接手修筑。直至唐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历时90年。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乐山大佛景区由凌云山、麻浩岩墓、乌尤山、巨形卧佛景观等组成,面积约8平方公里。景区属峨眉山风景名胜区范围,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闻名遐迩的风景旅游胜地。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说。大足石刻:大足石刻开凿于唐,盛于宋。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兼有儒、道造像。重庆市的大足石刻以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他集中国佛教、道教、儒教“三教”造像艺术的精华,以鲜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为中国石窟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他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中国石刻艺术的风格和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前代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晋祠侍女像晋祠圣母殿侍女像,彩塑,作于北宋年间,约1082年左右,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圣母殿。圣母殿内的43尊宋代彩色泥塑,是反映中国宋代宫廷人物的现实主义作品。塑像写实传神,清秀典雅,是中国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也是世界雕塑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晋祠宋塑开创了中国雕塑史上一个新的时代,对于后世雕塑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山东长清灵岩寺罗汉泥塑灵岩寺位于山东长清灵岩山,作于北宋时期,是著名佛家寺院。院中有许多宋、明时代的佛教塑像,主要是泥塑罗汉像。这些泥塑身高1.6米左右,呈环状置列于殿内四周下层壁坛之上。在表现手法上追求形象逼真,刻画了不同年龄和身体特征的差异。宋代泥塑已掌握了相当成熟的解剖学知识,其形态结构合理,脸呈长方型,鼻梁高起,眉弓隆突,轮廓清晰,衣纹刚劲有力,又富于质感,体现了人物的不同性格和精神状态,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艺术家们扬弃了以往那种斤斤计较的细部讲究,而把感染力提到了统率一切的高度,神情动人,富有生活气息。从其造像可窥见当时艺匠们突破佛教的清规戒律,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主要题材,加以艺术的夸张、想像、概括、提炼而创造出来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宗教人物是在时代思潮影响下童稚般的真诚和愉悦。所以,灵岩寺塑像受当地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其表现了当地的人与情,使佛教造像好像在生活中似曾相识,使人感觉佛国世界的可亲可爱,从而虔诚信奉。中国近代雕塑艰苦岁月1、潘鹤于1956年作。2、《艰苦岁月》中两位红军战士的形象刻划栩栩如生,老战士的面孔上那种由于饱经风霜和长期战斗生活,由于常常深思而显得特别深刻的皱纹,一双只有长年繁重的劳动才足以磨练成的那样粗大的手,穿着一身破旧的军装,虽然精瘦却显得十分有力的筋骨,显示出老革命者的不平凡的生活,表现出一个老红军的性格美,少年那种信赖而亲密地倚在老战士的身边,仰首瞩望着远方的姿态,入神地倾听着,像是已进入一种美好的遐思的表情,都明确地刻划出一个年轻的革命战士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3、从形式结构上看,雕塑家通过一老一少年龄的对比,沉着老练和天真幼稚;性格上的对比,一个吹笛情真意切、一个聆听凝思遐想,形成动态和情绪的对比;老少两人坐的位置,一高一低,在构图形式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连笛了和步枪的摆放都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艺术家用富于流动感,质朴带有涩味的手法,塑造出艰苦环境中真切生动,富有性格特征的红军战士的光辉形象。4、《艰苦岁月》这件具有生活抒情诗般风格的艺术作品,对于学习前辈的品质,陶冶人们积极向上的高尚情操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收租院现代大型泥塑群像中国现代大型泥塑群像。创作于1965年6~10月,陈列于四川省大邑县刘文彩庄园。先后参与《收租院》创作的19名作者,14人来自四川美术学院。收租院根据当年地主收租情况,在现场构思创作,共塑7组群像:交租、验租、风谷、过斗、算账、逼租、反抗。它们以情节连续形式展示出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手段──收租的全过程,共塑造114个真人大小的人物。雕塑家将西洋雕塑技巧与中国民间传统泥塑的技巧融二为一,生动、深刻地塑造出如此众多不同身份、年龄和个性的形象,可谓中国现代雕塑史上空前的创举。群像与收租环境浑然一体,收租情节与人物心理刻画惊心动魄,集中地再现出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压迫,迫使他们走向反抗道路的历史事实。在这组作品中,写实风格和泥土材料的运用颇为恰当,中、西雕塑技巧的融合也达到了和谐统一的效果。拓荒牛:是全国著名的艺术家潘鹤雕刻而成的。拓荒牛,吃苦耐劳,肯干实干,不空谈,重行动,是改革开放中创业者的象征。拓荒牛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应具有的精神。拓荒牛粗犷雄伟,重心向前,坚韧不拔,是刚毅和力量的象征,是事业成功,吉祥和幸福的守护神。浮雕: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国近现代雕塑艺术中最优秀的浮雕作品)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呈方形,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千米。分台座、须弥座和碑身三部分,总高37.94米。台座分两层,下层为海棠形,上层呈方形。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上层小须弥座四周镌刻有以牡丹、荷花、菊花、垂曼等组成的八个花环。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州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为主题,在“胜利渡长江”的浮雕两侧,另有两幅以“支援前线”、“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为题的装饰性浮雕。浮雕高2米,总长40.68米,浮雕镌刻着170多个人物形象,生动而概括的表现出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特别是在中共领导下28年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史实。西方雕塑古希腊时期:古希腊雕刻家以生活中的人为原型,将心目中理想美的形象和比例赋予雕像,使雕刻的神像具有人的生动与神的完美。希腊雕像宁静、优雅,是写实美与理想美完美结合的典范。《武士》1、创作于公元前506年的青铜圆雕。2、他左腿向前迈出一步,肌肉发达、身材健美,威武的脸部露出微笑。雕像对人体解剖结构表达得十分准确,而且照顾到了每一个细节。甚至包括肩膀上的血管和青筋,都雕刻得十分准确细致。3、古希腊雕塑是西方美术表现理想美的典范,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写实美与理想美的完美结合。《掷铁饼者》1、古希腊雕塑家米隆创作于古希腊时期。2、作者在这一作品中创造了一个出色的充满活力的运动员形象。取材于希腊现实生活中的体育竞技活动,刻画的是一名强健的男子在掷铁饼过程中一个典型瞬间动作。掷铁饼者张开的双臂像拉满弦的弓,使人产生一种发射的联想。铁饼和人头的两个圆形,左右呼应;紧贴地面的右腿如同一个轴心,使曲折的身体保持稳定。整个雕塑给人的印象是:健美、庄重、和谐,洋溢着青春的活力。3、这尊雕像解决了雕塑一个支点的重心问题,为后来的雕塑家创造各种运动姿态树立了榜样。此男运动员塑像充满了连贯的运动感和节奏感,标志着古希腊人体雕塑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完美。被认为是“空间中凝固的永恒”,直到今天仍然是代表体育运动的最佳标志。4、米隆善于运用超群的雕刻技巧表现运动中的人体,尤其是对激烈动势中的竞技者的人体均衡与静止的处理有独到之处。《米洛的阿芙洛蒂德》1、创作于古希腊时期,现藏于巴黎卢浮宫。2、雕塑匀称、妩媚的腰枝,丰腴起伏的乳房,柔软细腻而富有弹性的肌肤体现着健美的青春活力,体现了古代希腊的人本主义精神,她那椭圆的脸庞、直鼻、窄额和丰满的下巴以及含蓄、安详的面孔、微微扭转的动势既来源于希腊女性又超越希腊女性,体现了既模仿自然又超越自然的理想古典美。3、其雕像具有人的生动与神的完美,宁静、优雅,是写实美与理想美的完美结合。《荷矛者》(7:1比例)(毕达哥拉斯黄金分割率1:1.618)1、波留克列特斯创作于古希腊时期。2、这位荷矛的年轻壮士,身体发育得十分完美,体格强健,肌肉发达。作者的艺术法规确定了其身长与头的比例是7:1。他认为只有这个比例才是最美的数,它符合社会的审美观。雕像的姿势是左手持矛,右腿站立,支撑点落在右腿上;右手下垂,左足则稍微向后弯曲点地,其动势显出一种轻松的气氛。从左右两腿力度的对比来看,它表现了一种和谐的统一。3、波留克列特斯认为数的和谐是支配一切生活现象的客观规律性。《命运三女神》1、古希腊雕塑家菲狄亚斯创作于古希腊时期。是帕特农神庙的东面人字形山墙上全部雕像中的一组雕像残片。2、三位女神坐着的姿势,是随着墙的三角形趋势而变化的,她们都穿着质地很薄的希腊式宽大长袍,雕刻家运用高超的雕刻语言,采用不同的曲线变化造型,使衣褶纤细而又繁复,随着人体的结构起伏,极其生动地体现了鲜明的女性人体曲线,女神们身形优美、饱满而丰腴,使人切实地感受到孕育在她们体内的无限生机和活力。3、其作品高贵肃穆,体现出内在的美。十分重视形象的整体不可分割性,人体各部分都充分发挥出造型特性,力求表现形象的内在生命。尽管形体残缺,但每一个部分都蕴含着生命不息的精神。古罗马时期:古罗马美术继承了古希腊美术的传统,在建筑、雕塑、绘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与古希腊美术的宁静、优雅及理性化的完美不同,古罗马美术更趋向于表现与世争胜的世俗气质,古罗马雕塑更注重表现世俗的人物形象。《卡拉卡拉像》1、作于罗马肖像雕刻鼎盛时期(公元209年),现藏于巴黎卢浮宫。2、这是皇帝卡拉卡拉的胸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张性格鲜明的脸:方方的脸庞,嘴角内收,头部低斜,紧锁的双眉,多疑而凶残的眼睛充满着复杂感情。一头卷曲的头发和满脸的胡须则进一步强化了他那凶残的性格。残暴和屠杀为他消灭了许多敌人,同时也造就了他那对一切都充满了怀疑和恐惧的内心世界。3、这一雕像在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艺术技巧上,达到了罗马雕塑的最高成就,在整个世界美术史上也是十分少见的。《奥利略骑马像》1、创作于古罗马时期(公元166年)。2、奥利略是古罗马“五贤君”之一,是崇拜柏拉图理想国的哲学家。政治斗争的现实和自然灾难使他的理想一一破灭,成为对前途悲观失望的没落君王。同奥古斯都坚定、沉着、居高临下的气势完全不同,他骑在马上挥动右手但无目的,神态也显出不确定性,坐骑的精神气质与人一样,更多地像个哲学家而少有统帅的气概。3、在西方,多以骑马像来纪念统治者。从这一雕像中可以看出,与古希腊雕塑颂扬完美而超凡脱俗的神不同,古罗马美术更注重表现世俗的人物形象。16世纪:米开朗基罗生活在意大利社会动荡的年代,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对所生活的时代产生了怀疑。痛苦失望之余,他在艺术创作中倾注着自己的思想,同时也在寻找着自己的理想,并创造了一系列如巨人般体格雄伟、坚强勇猛的英雄形象。《大卫》就是这种思想最杰出的代表。《大卫》:1、意大利画家米开朗基罗作于16世纪初。2、这尊雕像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在这件作品中,大卫是一个肌肉发达,体格匀称的青年壮士形象。他充满自信地站立着,英姿飒爽,左手抓住投石带,右手下垂,头向左侧转动着,面容英俊,炯炯有神的双眼凝视着远方,仿佛正在向地平线的远处搜索着敌人,随时准备投入一场新的战斗。大卫体格雄伟健美,神态勇敢坚强,身体、脸部和肌肉紧张而饱满,体现着外在的和内在的全部理想化的男性美。他的姿态似乎有些象是在休息,但躯体姿态表现出某种紧张的情绪,使人有强烈的“静中有动”的感觉。雕像是用整块的石料雕刻而成,为使雕像在基座上显得更加雄伟壮观,艺术家有意放大了人物的头部和两个胳膊,使的大卫在观众的视角中显得愈加挺拔有力,充满了巨人感。3、《大卫》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实质上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也是人文主义者向往的自由的人所具有的巨大潜力。米开朗基罗在雕刻过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热情,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得到表达的象征。作为一个时代雕塑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大卫》将永远在艺术史中放射着不尽的光辉。《被缚的奴隶》1、意大利画家米开朗基罗作于16世纪初(1519年),是用来装饰陵墓的。在中世纪意大利,统治阶级在墓前立奴隶像是象征死者的权威。显然,这是沿袭罗马纪念碑常用囚犯作装饰的惯例。米开朗基罗为发泄他对统治者的抗议,把奴隶雕成渴求解放而不可得的青年壮汉,他们具有力士般健美的体魄。2、雕塑运动节奏强烈,他壮实的躯体呈螺旋形拧起,力图挣脱身上的绳索,这种动势的转折,体现了人性巨大的内在激情。似乎这个奴隶将要迸发一股无比强大的反抗力。面部表情显露出坚强不屈的意志。有人称这尊雕像是“反抗的奴隶”。在这件雕塑上人的尊严得到了高度体现。艺术家以卓越的技巧使这块冰冷的石头产生出生命的活力。这种优美的造型感受,正是米开朗基罗所期望达到的效果。3、在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中,人性的生命激情和对命运的抗争,被表现的鲜明而感人。《垂死的奴隶》双目紧闭,并不象垂死,好象在微睡;胸前的绳索象征着暴力与专政,但他没有表现出极度的痛苦,也不是为挣扎而显出痉挛,而是一种摆脱了苦难的昏迷。似乎沉重的劳动已使他疲惫不堪:他左手枕在仰起的脑后,右肘弯曲在胸前。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想再一次醒来与暴力与死亡搏斗。《摩西像》:1、【意大利】米开朗基罗作于1515年。2、这个形象和大卫一样,是艺术家心目中拯救民族、摆脱苦难的英雄人物。人物意志高度集中,不仅体现在令人生畏的目光上,同时也表现在对摩西粗壮的体格的极度夸张上,体现在肌肉的紧张上,乃至于完全揉皱的衣褶上。3、如果说《大卫》体现的是一种信心的话,那么《摩西》则体现了作为人的威严。《夜与昼》1、意大利画家米开朗基罗作于16世纪上半叶(1525-1531年)。2、《昼》似乎是一个未完成的男性人体雕像,他好像刚刚从睡梦中被惊醒,右手在背后支撑着身体,眼睛圆睁着,正越过自己的肩头向前方凝视着;

《夜》是一个身材优美的女性,但身体的肌肉松弛而无力,她右手抱着头,正在深深地沉睡着,脚下的猫头鹰象征着黑夜的降临,枕后的面具则象征着噩梦缠身,她似乎已经筋疲力尽,只有在梦境中才能得到安宁;3、这两个人物形象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寓意,这两件雕像所表达出的彷徨、苦闷、警觉与不安,正是作者心灵深处的真实写照。17世纪:《德列撒的幻觉》1、意大利雕塑家贝尼尼作于17世纪中叶。2、这组雕像是一幅立体的绘画,雕刻家用锤和凿在云石上描绘少女神志昏迷和爱神欲向她胸中刺箭的情态。德列萨在贝尼尼手下并非潜心修炼事奉上帝的修女,而是一种象征的艺术形象,他着意刻画少女复杂的内心隐秘情感,把神秘的幻觉转变为一个在朦胧意识下少女对爱与欲的痴迷神态。所作姿态恰如其分,小爱神举箭欲刺的动态是一个优美的舞蹈动作,与德列萨仰卧的神迷姿态构成运动的和谐节奏,是痛苦与幸福即将碰撞,期待欲望满足即将实现,刺透了的心激动之前的静境。坚硬的云石在贝尼尼手中是可任意折叠的绸缎,雕像身上的繁复衣褶展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巧。雕刻家将这组雕像置于大面积垂挂的背景下与底部的云朵相呼应,使沉重的云石立刻飘动起来,这与少女痴迷、飘飘欲仙的情节相一致。由于环境和光的配置使这组群雕呈现出舞台造型的戏剧效果。4、雕刻家用坚硬的云石表现出少女的性灵底蕴,但这一切是在神秘的宗教外衣掩护下实现的,这是对当时禁欲主义有意的反抗。(《阿波罗与达芙妮》1、意大利雕塑家贝尼尼作于17世纪上半叶。雕像表现了阿波罗的手触到达芙妮身体时的一瞬间。两人都处在乘风奔跑的运动中,身体轻盈、优美。达芙妮的身体已开始变成月桂树,行走如飞的腿幻化为树干植入大地,飘动的头发和伸展的手指缝中长出了树叶,即使是她最柔软的双乳也覆盖上了一层薄薄的树皮。但达芙妮的整个身体仍具有凌空欲飞的姿态,手臂与身体形成了优美的S形。她侧着头,目光由惊恐变为麻木,具有使人怜悯的感。阿波罗眼睁睁地看到达芙妮变成了月桂树,神情由惊讶转为悲伤,却无力挽回。他的一只手仍然放在达芙妮的身体上,另一只手则向斜下方伸展,同达芙妮的手臂形成一条直线,使整个雕像有一种动荡的感觉,充满了表现力。3、贝尼尼的雕塑技法精湛纯熟,将冰冷坚硬的大理石变成柔软的肌体、鲜活的生命。尤其出色的是雕像的物理重心十分稳定,而给人的视觉感受则是一种具有飞升感的动态,优美流畅的曲线变化使两个人物的姿态轻盈灵动,表情刻画精细微妙。整体风格纤细柔美。)罗丹:法国19世纪最杰出的现实主义雕塑家。《思想者》:法国现实主义雕塑家罗丹作于19世纪末(1880-1900年)。创作出自于《地狱之门》,那是为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而做的大门。2、这是一个强劲而富有内力,成熟而又深刻的形象。那生命感强烈的躯体,在一种极为痛苦状的思考中剧烈地收缩着,紧皱的眉头,托腮的手臂,低俯的躯干,弯曲的下肢,似乎人体的一切细节都被一种无形的压力所驱动,紧紧地向内聚拢和团缩,仿佛他凝重而深刻的思考是整个身体的力量使然。3、这件作品将深刻的精神内涵与完整的人物塑造融于一体,体现了罗丹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罗丹的人体雕塑不仅展示人体的刚健之美,而且蕴藏着深刻与永恒的精神。《思》:1.法国现实主义雕塑家罗丹作于1886年。这件作品别出心裁,在端庄的正方形基座上烘托着一个秀美而淳朴的女性形象,她低着头正沉浸在默默的沉思之中,那忧郁而凝视的目光,紧闭的双唇,表露了她复杂的内心世界,她那恬静、执着的沉思神情,令观赏者从这块石头中幻化出无数美好的想象。美丽的头部下面,既没有肩颈身躯,也没有手足,而是一块粗粗凿成方形的石头。罗丹为集中表现“冥想”这一主题,抛弃了一切与此不相关的东西。他认为,加工雕琢和主旨无关的局部,只会损害对中心主题的注意。这件作品将深刻的精神内涵与人物头部的写实塑造融于一体,显示了罗丹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加莱义民》作者罗丹是法国近代最杰出的雕塑家。取材于历史事件英法百年战争。创作于1884至1891年,是罗丹为法国加莱城制作的一组纪念性群像,以纪念加莱历史上几位英雄。《加莱义民》组雕上共有六尊,前边三个一组,后边三个一组,他们身材相似,站立在一起。中间一个头发稍长,眼睛向下凝视的,是最年长,最有声望的欧斯达治,他那刚毅的神情,显示了他内心的强烈悲愤与牺牲的决心。左边站立的一个紧闭双唇,两手紧握城门钥匙,显得情绪激动,为拯救市内民众,他视死如归,步子走得十分坚定。右边一个身体转向右侧,略微抬起右手,似乎在对旁边人说着什么,或鼓励对方在死亡面前抬起头来。后边一个两手抱头,陷入无比的痛苦之中。另一个年纪较轻的,用手遮住眼睛,眉宇间流露出对死亡的恐怖。最后一个人最年轻,显得情绪有点踌躇,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不安。群像富有戏剧性地被排列在一块象地面一般的低台座上。这六个义民的造型各自独立,然而其动势又相互联系着。组雕是一个充满着可歌可泣的义举形象的整体。艺术特色:打破了传统纪念碑塑造一座人像和象征手法的框框,采用写实手法表现,显示了罗丹精湛高超的写实功力。群像没有做固定的正面可以多角度欣赏。注重心理刻画和性格表现,树立了近代纪念碑雕塑的范例。这件作品不论结构还是对纪念性形象的理解,以及对英雄人文的阐述,都具有革新意义,显示了罗丹雕塑艺术的辉煌不凡。《青铜时代》法国雕塑家罗丹于1876-1877年创作,现位于法国卢森堡公园。表现内容:是罗丹依据真实人物塑造的一个匀称而完美的青年男性人体雕塑,他的体态非常自然生动,左腿支撑全身,右腿稍弯曲,脚趾微微着地,左手好似持杖,右臂举起,手扶在头顶,使躯干和四肢的肌肉随之发生起伏变化。他的头微向后仰,双目合闭,好似即将从梦中醒来。整个姿态和面部表情十分和谐,他舒展全身,正在解脱一切束缚,开始发出内在的力量。整个雕塑充满了青春活力,它表现了人类从原始社会中过渡到青铜时代,它象征着“人类黎明”或“人类的觉醒”。手法写实,全身轮廓结构不仅均匀、完美,并体现了精确的解剖知识。展现了其卓越的雕塑技巧。吕德: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雕塑家《马赛曲》1、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吕德作于19世纪初(1833-1836年)。2、这是巴黎星形广场凯旋门上的浮雕,描写1792年出发去抵抗奥国侵略者的法国义勇军。上部是身着戎装、展开双翅的胜利女神,下方是武装起来的市民和战士。3、吕德以浪漫的手法,把保卫祖国的英雄主义情感表现得令人过目不忘。英国摩尔雕塑:摩尔英国雕塑家以其大型铸铜雕塑和大理石雕塑而闻名。“斜倚的人形”(1951年),表现一个高度精简、抽象的女性形象,是摩尔雕塑风格的典型代表。((斜倚像(一)作品构图单纯,主题明确,近乎于抽象的形体简洁明了。两米多长的雕像显示出了人体大致的比例关系,整个雕像似一个贵族妇女,呈斜倚姿势,头部微向上仰起,乳房高耸,略似古墨西哥的雨神。根据雕塑史学家的考证,摩尔创作这件作品的最初灵感,确实来自于玛雅文化中的雨神侧卧像。作品中引人注目的“洞”是摩尔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这些“洞”在他有意识的安排下,一方面扩大了雕塑的内在张力,使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了人体的自然构成,另一方面强调了雕塑中不同部分的联系,提示出雕像与空间的关系,增加了三度空间感,使观众在对雕塑进行不同视点的观赏时,能够感受到雕像形体和背景的不同变化,从而产生出美的意境。在摩尔的手下,一个虚空的洞往往与实体具有同样的造型意义,达到了“虚实相生”的境界。《斜倚像》(二)大理石雕像,长512厘米,高约240厘米雕像使用了大理石,白色的石质与后面大楼的部分白颜色相呼应,使作品与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石像的头部高昂,目略偏斜,眼睛的造型虽然相对简单,但也绝非轻率雕刻而成。这一双眼睛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整个石雕人像精神面貌的基调。作品在完成后,深受公众的好评。至今,无论是作为一件艺术品还是一件主题性的雕塑,它都有着很高的声誉。《家庭群像》青铜1948—1949年作品中,母亲双手环绕着孩子的腰部,父亲托着孩子的双腿,他们的头部自然地转向自己心爱的儿子,给人慈祥与爱怜的感觉;孩子在父母的环抱中,显得活泼却又安详;整个作品充满了一种宁静而温馨的情调,使人沉浸在天伦之乐的氛围中。在人物空间关系的艺术处理上,亨利·摩尔有意识地把孩子处理在父母双手的环抱之间,使孩子横卧的臀部刚好坐在母亲的膝盖上,形成有机的连接,同时三个形象又相对独立,互不阻挡。这样的处理,即表示了家庭成员间独立的人格,又巧妙地告诉公众,孩子是联系父母的重要纽带。通过家庭和人物主题的创作,亨利·摩尔充分地显示了对母爱和人伦幸福的关注,表现了他作为一个人道主义者对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理想。《王与后》青铜雕像,高161.3厘米,作于1952年—1953年位于苏格兰旷野这是摩尔50年代初在艺术风格上的一件试验性作品。作品中国王与王后的头部都有一个洞,似眼非眼;面孔十分怪诞,象个面具,似人非人,身体薄且长,呈扁叶状。整个作品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细部刻画。体现出人类的温良和原始皇权观念之间的对比关系。))世界城市雕塑:哥本哈根美人鱼:这尊举世闻名的铜像位于哥本哈根市中心东北部的长堤公园内,她静静坐在港口岸边,神情忧伤,思念着她爱恋的人类王子,也思念着深海底下她的王国与亲人。美人鱼像塑造于1913年,高约1.5米,基石直径约1.8米。根据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铸塑。纽约自由女神像:自由女神像又称自由照耀世界,是法国在1876年赠送给美国的独立100周年礼物。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位于美国纽约州纽约市哈德逊河口附近,是雕像所在的美国自由岛的重要观光景点。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以法国巴黎卢森堡公园的自由女神像作蓝本,法国著名雕塑家巴托尔迪历时10年艰辛完成了雕像的雕塑工作,女神的外貌设计来源于雕塑家的母亲,而女神高举火炬的右手则是以雕塑家妻子的手臂为蓝本。自由女神穿着古希腊风格的服装,所戴头冠有象征世界七大洲及五大洋的七道尖芒。女神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着刻有1776年7月4日的《独立宣言》,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她象征着自由、挣脱暴政的约束,在1886年10月28日落成并揭幕。1984年,自由女神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新加坡鱼尾狮:鱼尾狮是一种虚构的鱼身狮头的动物。它於1966年被新加坡旅游局采用作为标志,一直沿用到1997年。而这期间,鱼尾狮已成为新加坡的代表。「新加坡」在梵文中即「狮城」的意思,而鱼尾象征当年飘洋过海,南来谋生求存的祖祖辈辈们。中国城市雕塑:五羊建于1960年4月五羊石像是广州市的标志。“五羊石像”是广州最著名的景点之一。由130多块花岗岩雕刻组砌而成高11米,体积53立方米。石像中大山羊居中,昂首远眺,羊髯微拂,口衔“一茎六出”谷穗,雄浑有力的羊角伸向半空,显得深沉、威武。余下四羊环列四周,或小羊跪乳,或母羊回首,或吃草饮水,或嬉戏打闹,形态可爱,栩栩如生。再现了羊化为石、把稻穗赠给广州人民的传说。金紫荆:金紫荆广场位于香港会展中心的新冀海旁的博览海滨花园内。“永远盛开的紫荆花”雕塑-金紫荆雕像矗立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海旁的博览海滨花园内。金紫荆铜雕有6米高,在设计方面,金色的紫荆花坐落在圆形暖红色花岗石的基座上,基座的形状以城墙作为设计,城墙代表中国的万里长城象征祖国,基座的形状呈下方上圆,寓意九州方圆。而紫荆花则代表香港,整个设计象征香港坐落于中国疆土之内,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五月的风:青岛市区东部景区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五四广场",五四广场位于市级机关大楼南侧,香港路与东海路以南,占地面积十万平方米,因纪念青岛作为“五四运动”导火索而得名。“五月的风”是座落在“\o"五四广场"五四广场”的标志性雕塑,高达30米,直径27米,重达500余吨,为我国目前最大的钢质城市雕塑。采用螺旋向上的钢体结构组合,以单纯洗炼的造型元素排列组合为旋转腾升的“风”之造型,充分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基调和张扬腾升的民族力量。华表((

华表是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是中国一种传统的建筑形式。相传华表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又有为过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天安门前后各有一对汉白玉的柱子,名字叫华表又称作【望柱】。华表上石犼蹲立,下面横插云板,柱身雕刻该华表与天安门同建于明永乐年间,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这一对华表间距为96米,显得端庄秀丽、庄严肃穆,是少有的精美艺术品。由于天安门门前那对华表上的石犼,面向宫外,后面的那对华表上的的石犼,面向宫内,故在古老的传说中,人们把宫前的石犼叫【望君归】,意为盼望皇帝外出游玩不要久久不归,应快回宫料理国事;面向宫内的石犼叫【望君出】,劝戒皇帝不要老待在宫内寻欢作乐,应常到宫外去了解百姓的苦难。每根华表由须弥座柱础、柱身和承露盘组成,通高为9.57米,其直径为98厘米,重约20000公斤。中国四大木雕(潮州木雕东阳木雕龙眼木雕黄杨木雕)潮州木雕是流传于广东省潮汕地区的一种著名民间工艺美术品,它与东阳木雕并列为中国民间两大木雕体系。龙眼木雕

黄杨木雕))各时期造像特征(一)十六国时期佛像特征

1.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遗留至今的多为金铜佛像,并且大多是青铜。

2.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并且无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并且有分组状发纹。

3.背光一般为同心圆形。

4.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鼻梁高挺。容貌端庄清秀,神情平静温雅。佛座一般为造型简单的四方台,或者是四足束腰须弥座。

(二)北魏时期雕像特征

佛像特征

1.头部多为磨光式或分绺式肉髻。

2.面相方圆,但略瘦,额头较宽,大眼横长。

3.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对称分布,衣纹深刻线条隆起。

4.佛像或坐或立于四足台座上,背光多呈莲瓣形。

5.头光为圆形,外面莲瓣一周。

菩萨像特征

1.脸型方中带圆,头挽高髻并戴冠,眼大,鼻高,唇薄,面相端庄慈祥,身体匀称。

2.上身袒露下身穿裙,肩披帔帛,锦带下垂交叉重叠,样式较为烦琐。

3.神情安详,姿态自然。造型颇为完美,毫无做作之感。

北魏后期雕像特征

佛像特征:

1.面相清瘦,脸型呈汉人特征,额头高宽,眉清目秀。

2.肉髻较高,发髻除磨光和浅水波式外,又出现了螺发,并且发髻拳卷以右旋式居多。

3.大衣有通肩式和袒右肩式,但更流行的是南朝文人士大夫的褒衣博带,衣下摆褶皱重叠,线条流畅细腻。

4.身材比例协调,体态修长清瘦,给人飘逸洒脱之感。

5.铜佛像多体小量轻,石雕像增多

菩萨像特征:

1.面庞丰润,容貌秀丽,头戴宝冠,宝冠多为发髻冠或花瓣式冠,束冠的宝缯自然下垂,不像前期往两侧飘舞。

2.身长腰细,上身半裸,下身着裙,配饰增多,大裙宽肥飘逸;

3.帔帛一般搭在双臂上,再由两肩下垂交叉于双腿之间,然后上卷至肘部,再向外飘,上卷处呈折角状,这是当时妇女的流行装束。

(三)北齐时期雕像特征:

佛像特征

1.面相丰润,面型略长,五官线条柔和,头部肉髻较为平缓,多数不刻发纹,即使有也是浅雕式的螺型发纹。

2.身材修长,肩宽腰细,整体造型上大下小,呈筒圆型。

3.上身多穿僧祗支,外着敷搭双间式外衣,下身着裙,衣服轻薄贴肉,衣纹线条简洁。

4.佛陀的神情温和端庄,质朴淳厚。

5.此时佛像多为浅衣纹,立像多身躯扁平,侧面看腹部向前凸起。

菩萨像特征

1.面相丰润,端庄秀丽,头戴化佛冠或花冠,宝缯下垂至肩,但不外飘。

2.帔帛下垂交叉处多不再用环,而是发展成一个饰物,裙褶处细密流畅。

(四)北周时期雕像特征

1.头长腿短,身体矮壮,略显笨重。

2.衣纹线条简洁流畅。

3.帔帛变宽,呈三角型搭于两肩膀上。

4.佛像整体比例失调,体躯肥硕敦实,姿势多为简单的僵直而立。此时的璎珞花饰,匹帛等都极粗硕饱满,深垂直膝,细部多加雕饰。

(五)隋朝雕像特征

1.丰颐足额,面相丰满圆润,眉毛纤细,鼻梁挺直,唇线分明,神情平和。

2.头部较大,下身较短,比例略显失调,身材粗壮。

3.腹部稍稍突起,躯体有弯曲感,身体重心前倾。

4.姿势较为僵硬,造型稍显呆板,缺少飘逸的动态美。

5.佛像头顶肉髻,螺发;菩萨多戴花冠,璎珞粗大下垂至膝部,束冠缯带和帔帛向两侧低垂。

(六)唐代雕像特征

佛像特征

1.面相丰满,头部为螺型或水波式发型,肉髻相对于隋代较为高耸,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又不失慈祥。

2.身材比例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饱满,袒露的胸肌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

3.体态自然舒展,具有很强的动态感。

4.衣饰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更多的是方领下垂式,衣料质感柔和轻薄。

5.台座多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底边。

6.衣纹流畅,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若台布,具时代特点。

7.鎏金泛红,具时代特色。

菩萨像特征

1.脸庞圆润,曲眉丰颈,五官秀美。

2.上身袒露至腹,帔帛斜挂;下穿罗裙,腰部有束带。服饰华美,帔帛环绕,璎珞小巧精致,衣服轻薄透体,纹线流畅自然。体态丰腴,腰肢扭动,身体呈S型,动感强烈。

3.手持杨柳枝或执甘露瓶,为唐代观音菩萨形象重要标志。

弟子像特征

将迦叶以往削瘦老迈的形象变得刚毅壮实,天庭饱满,目光深沉;

阿难则体态丰润,年轻力壮,眉目清秀,神态平和,温柔敦厚。

天王力士像特征

头部梳拳形髻,眉毛倒竖,双目圆睁,嘴型大张。天王身披铠甲,脚踏夜叉;力士上身袒露,下身着裙赤脚,多是半弓步的姿势,挺拔雄健。

飞天像特征面容妩媚,身材匀称,体态婀娜,飘逸自然,长裙紧裹双腿,双脚外露。(七)宋辽金时期雕像特征

宋辽金时代佛像具有浓厚得人间烟火气息。写实性较强。这时期石雕衰落,木雕则异军突起,尤其木雕观音最为出色。

宋代佛像特征

1.面庞丰润,宽额丰颐,容貌端庄秀美,神情慈爱详和,佛像头顶肉髻,呈螺式发型,但肉髻趋于平缓,螺发与肉髻之间的髻珠更加明显。

2.身材匀称,服饰的衣褶流畅,凹凸有致。

3.罗汉造像具有很强的写实性,人物形体刻画完美。

4.姿态随意活泼,富有个性,具时代风格。

辽代佛像特征1、佛像肉髻较为低平,螺发中央多有髻珠。2、两肩宽厚,体态丰满厚实,上身偏长,下身略短。

3、

菩萨头戴高冠或三叶形宝冠,面颊圆润,眉毛修长,两眼似闭未闭,鼻挺唇薄。上身袒露,项挂璎珞,帔帛绕肘;下身着裙,线条流畅,衣饰飘洒自然。

4、莲座盛行束腰大仰莲式,莲瓣肥硕,尖端略向外翘起,下层多为三层台阶状或是俯莲;佛座平面盛行方形,圆形和六出花口形,方台上的铺布中间呈半圆形,两侧下垂呈三角形,有明显的图案化倾向。

金代佛像特征

造像躯体壮硕,宽肩阔胸,写实性强,施彩敷色讲究华丽繁缛。(八)元代雕像特征

1.脸型丰满圆润,面相清秀靓丽,表情恬淡柔和。

2.肉髻高耸,多为带三叶或五叶宝冠。

3.躯体健硕,肩宽,腰细,胸部丰满。

4.菩萨袒露上身,胸佩璎珞,璎珞的颗粒较大;下身着裙,纹络简洁。

5.莲花台座的莲瓣肥大饱满,底沿外卷

6.面部为倒置的梯形,五官紧凑,具元代特征。

7.元代佛像蜂腰长身,姿态妩媚,菩萨则高乳丰臀,具有印度巴拉王朝造像风格

(九)明代佛像特征

1.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

2.身材比较匀称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折自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