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文化差异_第1页
中美文化差异_第2页
中美文化差异_第3页
中美文化差异_第4页
中美文化差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前一阵子写过一篇关于国外大学不太愿意接受中国高考状元的稿子,不少人对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除了一些一听是国外大学不收中国学生就愤而怒骂的人,多数人对此都有自己的比较理性的看法。存在即合理,国外高校之所以这么做,肯定有其原因和足够充分的理由,而且这个理由肯定不是出于对中国学生的歧视。当然,此前更早还有一种说法:国外大学不愿意接受中国的独生子,理由也很简单,这些孩子缺乏必要的独立能力。

不得不说,和国外的小孩相比,中国的很多孩子都不够成熟,在很多方面也表现出与国外同龄孩子之间的明显差异。这和崇洋媚外无关,只是和教育理念有关。中国的父母总是喜欢给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怀,使得大部分的孩子都成了温室中的花朵,娇艳美丽但是见不得风雨,而国外的父母喜欢从小就锻炼孩子的自主能力和交际能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往往扮演着“心狠手辣”的角色。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造就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也就造就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发展方向。至于到底这种不同体现在哪里,我们以美国的孩子和中国的孩子比较为例探讨一下。

前段时间网上的一则新闻曾引起多方关注并有过激烈争论。这小新闻就是我前文说到的国外很多大学拒收中国独生子,原因是这批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太差,很多中国学生出国留学还要带着保姆,这种现象引起了国外大学的抵触情绪,拒绝收录这部分学生到本校读书。

其实在国内,我相信很多人对现在的独生子女也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和一些担忧。独立性差是多数人对现在的独生孩子的评价。无论是社会环境的影响还是家庭的过分爱护,客观上保护了这些孩子,但同时也造成了他们在某些方面的先天和后天不足: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不懂得如何处理危机,不懂得如何照顾自己,甚至不懂得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在哪里。这些都已经成为今天很多中国孩子的通病。

独立是美国精神的核心精髓。美国孩子从小就接受“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及“学会照顾自己”等理念教育,这种处处体现独立和开拓精神的教育贯穿到孩子成长的各个方面,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与人相处都能坚持这种理念。很多人都知道,在美国一旦孩子到了18岁,父母就可以不再供养这个孩子,他需要自己赚钱,独立生活。即便是非常富裕的家庭,一般也不会替孩子支付各种费用,如果一个人靠父母的接济生存,就会受到周围的朋友的鄙视。但是在中国,别说十八岁就让孩子自己去工作赚钱,三十几岁依旧啃老的也不在少数。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孩子到了18岁之后,才真正成为父母的负担:上大学、谈恋爱、找工作、买房子、娶媳妇、带孩子等等事情几乎无一例外需要父母的帮助和参与才能完成,而且父母需要付出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随着孩子的成年,父母真正成为孩子的奴隶。

当然,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国情,我们不是提倡所有的孩子都在十八岁的时候去找工作赚钱养活自己,但是父母和孩子们都应该有这种意识,让孩子们学着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生存技能。

美国的孩子独立自主能力很强,与人交往起来得心应手。相比之下,很多中国孩子却一味地依赖父母,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比如在中国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孩子毕业的时候恰恰是父母最忙的时候。父母忙什么?忙着给自己的孩子找工作。而孩子们也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这一切,丝毫没有不安的心理。如果在美国,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美国的孩子毕业后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或者自己的专业特长来找工作,而不是依靠父母的关系,因为他们知道,父母的安排再好,也不是他们自己的人生。而这种观点恰恰是国内的孩子们最缺乏的。

美国孩子的独立性很强,这也导致他们表现感情的时候非常直来直去,在很多美剧中,我们可以听到孩子们对父母直呼其名,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好现象,是把父母看成自己朋友的一种表现,避免了虚伪和客套,同时父母也很尊重孩子,愿意和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这样孩子们在表达观点的时候就能更加直接,即便这些想法很不成熟。当然,这种情形不可能在中国发生,但是这种现象下所揭示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学习。那就是平等。孩子与父母间的平等交流可以提升孩子们的自信心,进而促进孩子们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美国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只要遇到以前没有遇见的东西,他们就会打破沙锅问到底,直到弄明白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直到问到大人都觉得诧异,其实在中国,很多孩子也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只是当他们提出自己的疑问的时候,更多的时候得到的不是鼓励和认可,而是大人们的斥责和不耐烦,时间久了,他们也就不再问这些问题了。所以说,很多时候孩子的想象力都是我们做长辈的在不经意间抹杀了。这样的行为的直接后果就是我们的孩子对世界的感知越来越迟钝,而美国孩子对世界的变化越来越敏锐。想象力是孩子们探求知识的原动力,好奇心越强烈,对外界探知的欲望也就越强烈。

每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是相似的。他们就如一片白纸,纯洁无暇,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但是后来,他们中的有些人长成了优秀成功人士,而有的人却始终缩在父母为他打造的保护壳里不肯出来,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

国外虽然也有很多不好的理念,但是在教育孩子方面,他们的父母确比我们做的更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也的确起到了比我们的家长更积极的作用,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任何国家,30岁以下的人多为参加工作不久、小家庭刚刚建立没几年,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还没到过得满意舒心的时候。但美国人想得远,专家认为即使是不到30郎当岁的年轻人,为退休生活做长远考虑也应当是起步的时候了。按照现在的物价和生活水平,很多专家认为,年轻人退休金的目标应在200万美元,也就说在未来多年时间里,年轻人的可投资性资产要积攒到200万美元,退休后才有可能继续过上舒服的日子。美国年轻人为200万美元奋斗目标是有了,但如何实现呢?从目前的情况看,他们最主要的手段是利用公司提供的401K退休基金计划进军股市,对比着说就是“中国大妈”抢黄金,“美国小叔”买股票。巴菲特日前曾表示,黄金是一只“不会下蛋的鸡”,即使黄金跌到800美金每盎司,他也不会买进。美国年轻人也深得巴菲特真传,宁玩股票,不碰黄金。现在的美国年轻人大多属于工薪族,富二代不多,每个月的生活来源是靠薪水支票。这类年轻人的生活可谓刚刚起步,收入不算太高,有了小家庭花费并不少,要想积攒钱用于投资并非易事。38%的年轻人感叹攒钱挺难的,但债务增加却挺容易。四成多的年轻人每年的生活开销上都有增加,而大部分人的债务也随之上升。年轻人操心的不仅仅是现在背负的信用卡债务负担,而且有超过一半的年轻人还为老了之后能否过上如意的退休生活而焦虑。44%的年轻人表示对退休生活水平的期待值下降,这也是美国年轻人一种人有远虑也有近忧的真实写照。一个人一生中节省200万美元是件难事,但如果将积攒下来的钱用于投资,也许就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比如一名大学毕业生25岁参加工作,年收入为50000美元,享有公司提供的401k退休福利计划。到65岁退休时,这名大学生每个月要投资多少才能实现退休金200万美元的目标呢?根据投资增长率的计算,如果公司每年可以为这名雇员的401k退休福利计划投入2000美元,个人每个月在401k退休福利计划中投入500美元,按照投资回报率8%计算,连续投资40年,这名大学毕业生到65岁退休时的退休金可累计到234万美元,其中投入资金32万美元,投资收益202万多美元。如果能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是最理想的事,但股市风险性很高,人们在投资上大多以年回报率7%至8%为较佳的投资回报率。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在退休时不为钱发愁,在投资上加码就成为一种选择。从投资心理来看,美国年轻人也传承了父辈甚至祖父辈的投资基因,稳妥投资、最大程度降低风险、避免投机。年轻人的投资哲学可归纳为:不求一夜致富,但求一世平安。根据调查,在美国年轻人当中有40%的人对投资股市存有疑虑,更有59%的人认为自己在储蓄上比在投资上做得更好。当然超过一半的年轻人对自己的投资感到满意,不过也有47%的人推迟投资股市的决定。对于投资的目标,30%的年轻人主张力求保本、不赔钱。34%的年轻人坚持投资就是要赚钱、增加财富。在理财项目组合上,年轻人比其他年龄段人群更注重积攒现金,现金平均占80后金融财富的30%,而投资股票的资金占他们金融财富的33%。美国年轻人为退休后养老攒钱最主要的手段是利用公司提供的401K退休基金而进军股市,根据美国雇员福利研究所的调查,在401k投资上,现在20多岁的年轻人比10年前20多岁年轻人更多地投资在股票上。2010年,超过80%的年轻人401k退休账户资金是投资在股票上,而在2000年,当时20多岁的年轻人只有70%的人401k退休账户资金是投资在股票上。美国年轻人投资人数的增多主要得益于2006年国会通过的一项法律,该法律要求雇主要自动将雇员纳入401k退休福利计划之中,除非雇员自动放弃这一福利。这一法律的实施促使年轻的雇员加入401k退休福利计划的人数大增,美国芬德利投资公司管理的401k退休基金中,76%的20至24岁的雇员参与者是属于雇主自动纳入401k退休福利计划的人员。2006年国会通过的法律还允许雇员在401k退休基金投资上采用时间目标投资方式,也就是投资人在年富力强时可大量投资在高风险的股票上,而越接近退休时间,投资组合越趋于保守,以避免雇员退休之际退休基金的投资血本无归。管理共同基金的先锋集团为美国18岁至20岁的年轻人开设了时间目标投资组合,年轻的投资人在20多岁时的投资组合为90%投资于股票,10%投资于债券。在投资股票部分,63%投资于美国国内的股票,27%投资于国际金融市场股票。到了2060年如今20多岁的年轻人到了要退休的时候,他们投资账户上的投资组合将转变为股票和债券的投资各占一半,投资股市的风险被大大拉低。美国的股市是成熟的资本市场,有投机者但难成气候。在投资上,有两个基本规则被大多数人接受。首先,投资最好避免短线操作,长期投资的回报比较稳定而且有助于降低投资风险。第二,投资要避免“鸡蛋全部放在一个篮子里”,各种组合搭配,将风险降到最低点。因此共同基金在美国的投资上很受重视,因为共同基金的组合本身就有着分散风险的特性。美国人投资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投资的目的不是为了一夜致富,而是为了养老。美国民众很少拿出积蓄的钱专门来炒股票,而是将401k退休计划和个人退休计划中的资金用于投资股市、证券和债券。如果一个人投资期长达40年,每年稳步增加资金,这些资金会在金融市场上长期投资,平衡股市的起伏,最终达到稳定增长的效果。虽然美国年轻人担心、操心的事看起来很多,但他们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却让人羡慕,也许正是这种对生活不放弃、勇于追求的品格促使年轻人在投资上慢慢从保守转向积极并进入风险投资领域。从投资学的角度看,年轻人更易于接受理财专家和投资顾问的投资建议,对管理自己的金融账户积极性更高,对股票市场的信心也逐渐增多。年轻人在投资上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不固步自封,而是认真听取投资专家的意见,不断改善自己的投资组合。美国年轻人的生活观念也发生一些转变,更多人开始注重储蓄和投资,七成的年轻人表示他们的生活观由高消费享受生活向多储蓄和投资、为未来生活奠定基础的方向转化。据报道,哈尔滨市环卫系统近期公开招聘307名汽车驾驶员、30名汽车维修员和120名清洁员,结果引来万人争抢,最后报名成功的有7000多人,近半数为本科学历,其中还有29名硕士。媒体分析,恐怕是“事业编制”的招牌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近年来,人们常常抱怨青年一代奋斗精神不足,努力向前的进取心不足,上述新闻似乎可以作为佐证。看看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这几年屡创新高;看看网上一些希望更舒适生活,强烈厌倦竞争的帖子所表现的社会心态;看看最近一段时间虽然经济并不尽如人意,但劳动力紧缺的状况仍然在持续,就可以看到当前不少年轻人面对着一个新的社会环境,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的“80后”、“90后”,无论是自身的条件,还是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都已经和过去的几代人大不相同。中国这些年的高速经济成长,虽然暴露了诸多问题,但其发展的速度仍然是全球最快的,人们的收入提升速度也是最快的,大城市低收入阶层、三四线城市居民的收入都在提升,这些因素导致“中产化”的速度加快。同时,“80后”、“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面对的关爱远远超过前几代人。即使是家境并不好的年轻人所受到的呵护和关爱也是他们的前辈无法想象的。这当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现在看来中国的年轻人随着这种条件改变所产生的心态变化也有值得我们高度关切之处。毋庸讳言,很多年轻人往往厌倦艰苦的劳作,也厌倦长时间的努力工作,往往也缺少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常常渴望获得一种平淡安稳的生活。同时媒体和社会也常常渲染一种不需要努力和艰苦工作就能够获得舒适生活的想象。就连俄罗斯,也曾经被微博上的一些帖子渲染为“到年龄就福利分房,无需工作就有保障”的地方,引起许多年轻人啧啧惊叹,无限羡慕。而今天流行的关于“拼爹”、“富二代”的渲染,一方面有其渴望社会公正的合理性,但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复杂心态,在嘲讽和批判中也难免夹杂着嫉妒与羡慕。其实,这种在稍一富裕之后所出现的安于现状和懒于奋斗的心态,值得我们高度警惕。年轻人往往对于社会的期许和要求高,而对于自己的期许和要求低;对于父母和家庭的依赖高,而对于自我奋斗的依赖低;对于发泄情绪表达自己想法的程度高,而对于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变社会和自我努力的程度低。社会的发展永远需要努力奋斗,今天的中国其实仍然处于和巴西、印度、南非等国相似的发展水平上,正是需要在全球竞争中不进则退地奋斗的时代。而个体生活的改善和提升固然需要社会的努力,但最终还是取决于自己的奋斗和努力。其实在任何社会,没有奋斗精神的怠懈,没有努力争取的舒适都是不可能持久的。中国的发展正是由于三十年来中国人含辛茹苦地努力奋斗的成果。在看弗里德曼所著的《世界是平的》一书时,有一段文字给笔者的印象至今难忘,他讲到他对自己的女儿说:“孩子,你要努力做作业,中国和印度的孩子正准备抢你的饭碗呢。”竞争扩展到了全球的时候,我们的孩子不得不和美国的孩子站到一起去竞争了。美国人都有这样的忧虑,还处在发展中的我们当然也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毫无疑问,社会应该给年轻人更多的关爱和更多的保障,我们也应该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这些都无需争论。但与此同时,中国青年一代仍然需要当年改革开放初期的奋斗精神,需要“中国梦”的激励,也需要更多的对于责任的承担。这些也都无需争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远。不知不觉,来美国已经近一个月了。想想自己当初填写出国申请,拿到签证以及兴奋地登上赴美航班的情景,一切还都历历在目,恍如昨日。如今自己人在美国,也的确有了不少深刻的感受和体会。

对我来说,自己最大的感受就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很大的锻炼。其实,从一开始准备出国材料,备战签证和办理相关手续的过程中,我就感受到,在我个人去走这个出国程序的过程中,自己已经开阔了不少眼界,也懂得了不少的道理。来到了美国,更是体会到很多东西都是需要我自己去实践,去尝试和参与才能够明白和理解的。在来之前,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想自己留学的目标是什么。最后我总结的就是:用这两年有限的留学时间,尽可能多地学习先进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多地了解美国。于是,来到美国以后,我就一切从零开始地去学习和体验。在这里,我很想说的是一个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因为这一点,我在这儿感受颇深。那就是:既然思想上有了目标和打算,就要尽一切可能去创造实现目标的条件,自己一定要在行动上积极和主动地实践这个目标。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美国,很多的机会是你自己争取来的,很多的知识,是要靠主动才能学来的。举个例子说,前几天,为了感受一下纯正的美国课堂的教学气氛,我联系了校方的老师,诚恳地提出能否让我们这批交流生旁听几节学校的暑期课程的要求。校方很高兴,经过积极的协调,我们最终获准可以去旁听学校的一个晚间的金融课程。还有就是生活上,如果去超市买东西,即使碰到不认识的单词,我们也完全可以看着样子买下来,而不用去理解意思。但是为了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随时记下生词,然后回去把单词的意思记住。总的来说,留学美国,我觉得主动学习,创造和把握机会,是很关键的,这也是自己得到进步和锻炼的必要条件。

至于对美国的认识,也有不少。先说课堂上吧,美国的老师特别鼓励学生提问,当然国内的老师也是很喜欢学生问问题。我的意思是:特别鼓励学生去提问。美国的老师几乎上课之前,都会特别给学生强调可以随便问问题,不用担心打断他讲课或者什么。因为美国人似乎很讲究工作的职责,老师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为学生授课,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提问以及跟老师探讨问题,老师会觉得自己把工作做得很好,也认为学生特别重视他的讲课。倒是不太爱发问的学生,不太受老师喜欢。因此,美国的课堂气氛很好,也特别有互动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美国的课堂很讲究团队合作。老师上课布置的任务,很多时候是小组作业,需要小组里每个学生都发表个人意见和大家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而且即使是个人作业,老师也会安排学生去互换阅读和批改。所以,美国课堂还是很重视学生的合作能力的。至于生活中对于美国的认识,我就是觉得美国的人文环境很好。陌生人之间遇到,有时候对方都会热情地打个招呼,这让人觉得很好。而且如果你向别人询问问题,美国人一般都会特别热情地帮你。记得刚来的时候,我在街上问了个美国人当地一家超市的地址,结果那个美国人说了一大堆,连附近的车站和有名的饭馆什么的都告诉了我。我宿舍里的美国舍友也是特别的热情,每次和他聊天总是能听他说一大堆。所以,我觉得美国人热情到一个有点过分的地步,这一点很有意思。我开个玩笑:假如你赶时间,那么千万别去和美国人说话,因为他们热情的交谈将严重阻碍你到达的时间。

一路走到现在,心得体会的确有很多。其实,人生是很有戏剧性的。想想一年之前,我还在享受高考完愉快的假期,当时怎么也不会想到一年之后自己竟会来到美国求学。现在的我觉得特别感谢父母能为我提供一个出国的条件,也特别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而且,我也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也很感激能来到山大威海分校学习,并且能够得到这个交流学习的机会。在准备出国的过程中,学校校级和院级的领导,以及国际处的负责领导和老师都对我们这些交流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极大的帮助,这都让我觉得很受感动和鼓舞。于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我昂首而坚定地走在留学美国的道路上,为着自己光明的前途和未来而努力,也为学校,为祖国努力争光!一、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美国人崇尚个人至上,自我奋斗,深信个人尊严,为自己而生活,讲究个人特色,追求自我表现。因此,信奉个人主义的美国人把自己的年龄、婚姻状况、体重、收入、宗教信仰以及个人生活,都看作是个人隐私(privacy),贴上“旁人勿问”的封条。二、“直率”与“委婉”美国人喜欢坦诚相待,直截了当。朋友之间,同事之间,言必由衷,不喜欢阿谀奉承,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讨厌拐弯抹角。例如,中国人见面总喜欢问“Haveyoueaten?”,就时常被他们理解成邀请一起吃饭的美意。再则就是到美国人家中做客,当他们问你“Wouldyoulikesomecoffee?”时,如果你想喝,就千万不要客气,否则你只好口渴着回去了。但美国人说话时又很委婉,他们常把“thankyou”,“sorry”,“please”挂在嘴边。说话时尽量避免使用伤人的字眼,尊重他人,不强人所难。师生之间,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般都是积极的,即使学生真的不太令人满意,老师在说到这样的问题时也会尽量委婉。如,老师想说学生比较stupid时,他们会说“Thestudentcandobetterworkwithhelp.”。当某学生成绩差时,老师会讲:“He/Sheisworkingathisownlevel.”,而不是直截了当地说他成绩差。如果老师要说学生懒,他会用:“She/Heisanunder-achiever.”。三、“独立”与“合作”美国人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不喜欢过分依赖他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自信、自律,要不断地自我提高。美国的父母从孩子很小时,就开始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能力,孩子们从小就要学会独立思考,自己动手。他们为自己而思考,下判断,做决定,父母的建议和看法只供参考,是否采纳最终取决于他们自己。等孩子长到18岁后,父母让他们自食其力。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在高度商业化的竞争社会得以生存,崭露头角。但美国人又十分重视合作精神,他们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即使是不赞同的少数人也会认真地执行决定。在工作场所,大家都为工作而共同努力,并不会因为是同性恋,独身主义者或是酒鬼而遭到歧视,这样的合作氛围令人感到十分愉快。四、“金钱”与“精神”美国人不喜欢别人询问他们收入多少,主要是因为在美国,金钱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收入的高低自然就成为了是否成功的象征。富人不想炫耀,穷人也不愿提及。美国老板与雇员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建立在金钱之上。雇员信奉“你付多少钱,我出多少力”,老板则信奉“你出多少力,我付多少钱”。一切都按雇主与雇员事先签定的合同来办事,如果需要加班,雇员完全可以拒绝。一旦有了更好的时机、更优厚的待遇,跳槽(job-hopping)也是司空见惯的。但美国也并不是“一切向钱看”的社会,绝大多数的美国人信奉宗教,以基督教(Christianity)为主。对于美国人来说,宗教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精神,它渗透在美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美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以及道德标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宗教思想的影响。如平等自由、友爱互助、同情弱者、尊重他人、自尊自爱、自强自立都源自于宗教信仰中所提倡的价值标准和处世哲学。五、“多民族融合”与“种族歧视”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熔炉(meltingpot),不仅有原住民印地安人,还有欧洲、非洲移民的后裔,以及拉丁美洲和亚洲人的后代,每年都有数十万来自世界各地的合法或非法的移民涌入美国。各种文化和宗教信仰在不同的种族之间不断地交融。但是隐形的种族歧视依然存在。大多数的黑人仍处在美国社会最底层。某些美国人对有色人种的政治可信度也抱有怀疑态度。有色人种升职也比白人困难,重要职务和高级职务由有色人种担任的比例偏低。美国强大,在某些方面跟美国人先进的思维方式有关。美国人与中国人思维方式有哪些不同呢?在美期间我零距离地接触了美国人,包括企业家、市民、教授、公务员、工程师、公司职员等,通过接触了解,我感觉美国人在思维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讲的是共同利益有关这一点,我听到过一个名人故事:林语堂与赛珍珠有多年的合作关系,赛珍珠是林语堂的出版商。林语堂因此觉得自己与赛珍珠有很深的友谊,所以当林语堂想发明中文打字机但经费短缺时,就向赛珍珠借钱,没想到被拒绝,他很是想不通,于是与赛珍珠绝交。这件事很说明中美文化的差异。中国人觉得相处时间长又没有龃龉就有友谊,但美国人缺少友谊这个概念,美国人讲利益。赛珍珠帮林语堂出书,是互利的行为,林语堂赚了稿费,也赢得了名声,赛珍珠更赚了大头。后来林语堂与赛珍珠闹翻后觉得自己吃亏了,自己拿的版税只是10%,而不是50%。林语堂可能觉得自己与赛珍珠应是地位相同的伙伴关系,所以应拿一半。可是,出版商有发行渠道,控制了市场,他们拿走大部分利润,不管你喜不喜欢,这一直是美国的现状,这也是为什么每个人都想自己做老板的原因。至今美国的版税标准仍是8%到12%。所以林语堂不必感到自己吃亏了。如果他感到吃亏了,按照美国人的想法,他应该换个出版商。林语堂显然不习惯这样的思维。林语堂的想法可能是,我现在帮你赚钱,以后你也帮我赚钱。林语堂向赛珍珠借钱发明中文打字机,与借生活费是不一样的,生活费数量往往较少,周期通常较短。借钱做发明,类似于借钱做生意,借的数量往往大一些,还钱周期通常长一些。赛珍珠很可能从商业眼光来看这件事,觉得新发明风险大,不愿借,也挺正常。后来林语堂发明的打字机也没产生利润。林语堂不必生赛珍珠的气,也不必因此而后悔与赛珍珠的交往。当初不是赛珍珠帮他出书,他也不会有后来的地位。中国人文章写得好的人很多,林语堂之所以至今还被人记得,主要也是因为赛珍珠帮他出的几本英文书,因为中国作家能出英文书的屈指可数。美国人不是不可以交往,只是与他们交往时要了解他们的思维习惯。中国在历史上是超级大国,所以其价值观念在世界上也影响过其他国家。但现在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了,别国不会受中国价值观念的影响,而会受美国价值观念影响。所以,中国不能再输出友谊了。在与别国、别国人交往,要以利益为重。共同的利益可以弥补文化上的差异。二、价廉与物美的含义众所周知,美国外包的软件项目很多,但绝大多数都是外包到印度,中国软件人才不少,可却很难揽到美国生意。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中国人英文程度不好所致,这确实是主要原因,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人不了解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打个比方,如果你有一个亲人生病了,需要找一位医生开刀,一家印度医院说,"到我们这里来吧,我们医院的医生有多年丰富的经验,至少开过十例这种相近的手术,都很成功,而且费用比美国医院低30%。"另有一家中国医院说,"到我们这来吧,在我们这里做手术是最便宜的,费用比美国医院低70%,因为我们都是让医学院的学生来做得。"你会选择哪家医院呢?对于一个美国人来说,毫无疑问他会选择印度医院,中国医院虽然更便宜,可是让医学院学生开刀,他们有经验吗?我的亲人不成了他们的试验品吗?选择软件公司与选择医院的道理是一样的。美国人不光考虑成本,也考虑对方有无经验,能否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如果了解了美国人的思维,中国医院就可以说,"我们医院的医生有丰富的手术经验,像你亲人这样的手术我们已做过十多例,每个手术都很成功,而且我可以给你这些病人的电话,你自己可以去核实,而且我们的费用比印度医院还低。"这样的表述,不怕接不到美国人的生意。三、开一元钱店发大财在美国期间,我到过一元店感受了他们的经营、商品情况。我和大学的教授也谈到美国一元店的情况。教授说,美国的一元钱店很发财。我只是想他们的商品价格便宜,有的同样商品在别的商店可以买到两元甚至更高。教授说了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当时计算一元钱店的收益,只是计算了每年的利润,却忽略了店铺本身的价值。按照美国人的思维,如果这个店能够持续赚钱,那这个店本身就很值钱。如果现在的十年期债券的利息是百分之五,那你如果要得到五万元的利息,你需要多少本金呢?答案是一百万。如果你的店也能每年产生五万元的利润,那你的店也值一百万。如果你只有一家店,别人可能不愿化一百万来买它,因为经营风险很大,今年能赚五万,明年不一定赚到。但如果你能够多开几家,开成连锁店,美国人就会认为你的经营风险大大减少了。这时你的店就一定值钱了。连锁店产生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每个店的价值都高于单独经营时的价值。美国有一家上市公司,叫"美元将军"(DollarGeneral),它开了6817个连锁店,每个店平均一年约赚5万美元,它的总市价是68亿美元,相当于每个店价值一百万美元。当初开这家连锁店的人发了大财。其实,我国开一元钱店有优势,因为一元钱店里的东西都是从中国进口的。但为什么没有见中国人开一元钱店发大财的呢?美国人认为,有的中国人不愿合作,觉得与人合作容易受气、受骗,只信任家庭成员,通常做法是开一个一元钱店,几年后赚了一些钱后就把店关掉了,想不到去开新店来复制成功的商业模式,结果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可见,按我们的思维赚不了大钱的事,到了美国人手中,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照样可以赚到大钱。四、以"粗心"对待粗心我听了一位在湾区上班的华人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他刚进公司工作时,公司要求员工穿西装打领带。有一次他开车上班到了半路,才发现领带忘了打,回去拿意味着迟到,两害相权取其轻,还是准时到班上要紧。当时心中是惴惴不安,生怕被老板骂。到了班上,那一整天,与老板打了几个招呼,老板都没提我领带的事,当时觉得老板也是个粗心的人。等到第二天,打好领带到了班上后,老板笑着说,你今天可没忘带领带。原来,老板前一日的"粗心"是故意的。他不当时指出,是不想影响我的情绪。事情过去了,再提起来,气氛轻松,当事人也不会再有精神负担,我不由佩服美国人的考虑细致。他还给我介绍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女性朋友在银行工作,有一次她因穿超短裙上班,第二天就收到老板的电子邮件,内容是一段人事部门所制定的服饰要求,其中有服装要端庄的话,她顿时明白昨天穿超短裙上班有些不合适。事请已过,她也不感到什么不自在,下不为例就行了。五、赔本的买卖也做在美生活六个月我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到中国店、越南店等一些亚洲店买东西,如果用信用卡付帐,他们会要求你最低消费十五元左右,看起来他们很有道理,信用卡公司会收取商家的手续费用,如果你消费少了,商家会觉得他们在付完信用卡公司的费用后,赚不到钱了。可到美国店去买东西,即使是几毛钱的食盐,你一样可以用信用卡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美国商家愿意在少数交易上亏损,只要大部分交易赚钱就行了。有人说,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赔本的生意没人做,美国人赔本的生意也做,他们赚的是信誉,是回头客,赔一次可能赚多次。美国店都允许客户退货,这是一桩赔本的买卖,可是失之东隅,受之桑榆,此举赢得了人心,客户在这些店消费更多了。可是很多中国店的门口都写着"商品卖出,概不退伙",形成鲜明的对照。所以中国店不如美国店规模大,因为中国商家不能做一点赔本生意。六、用过程而不是道德说教解决问题中国人碰到社会问题,首先想到的办法就是靠道德说教。比如说一稿两投问题,十几年前就见到报刊上不时有人呼吁作者不要一稿两投,现在仍有同样的呼吁,而且,确实存在一稿两投的现象。这说明这么多年的道德说教并没有收到成效。这是为什么呢?有些刊物或网站要求作者给他们一个月的时间,如果没有任何回音,稿件再自行处理。可是,作品也有青春期,很多文章时效性很强,让作品等一个月,就象让一个姑娘等十年再找婆家一样,很多作者自然不愿意了。到了美国后,发现从没有人呼吁过不要一稿两投,但是,却没有发现有什么稿件同时出现在两家刊物上。美国人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美国人通常把社会问题归因于过程,而不是人的道德。要解决问题,就要重新检讨事情操作的过程,通过改变操作过程来防止问题的发生。用美国人的思路解决一稿两投问题,我们可以先看另一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在找工作时,你也经不起等待,你可能会把履历表送给一百家公司,但你不会去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公司去上班,为什么呢?你寄履历表给公司,只表示你对去这家公司工作有兴趣,并不表示你已做了承诺,如果这家公司要你,你就一定得去。当其中一家公司真的想聘用你时,他们需跟你再联系一次,你这时只能答应一家。这样就不会出现一女两嫁的情况了。同样,当一个作家投稿给一家出版物时,他也应只是表露他想在这家出版物发表的兴趣,如果出版物真得决定要用这稿件了,寄一个合同给作家,甚至可以用电子邮件通知作家。得到作家签名的合同,或者回复的电子邮件时,这才算得到了作家的授权。如果作家授权给两家出版物,出版商可以根据合同来起诉作家,没有哪个作家会惹这种麻烦。过程变化一下,问题就迎刃而解。中国人应该学习这种思维方式,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七、美国人爱打官司说到美国人爱打官司,觉得这是一件消极的事。古代的贤人以无诉讼为最大的成就。可是,在美国一段时间后,才发现多诉讼不是坏事。中国人爱讲理,路上两个人相撞,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面红耳赤地说上一天,引来很多头伸得象鸭子一样的看客,白白在浪费时间。在美国出了车祸,不用吵架,让保险公司去判断,再不服就上法庭,到了法庭,管你服不服,你都得服从法庭的判决。这就是让法庭来解决争端的好处,省得自己白费口舌。在中国报纸上,经常看到民工到雇主前静坐要工资,单位派出专员到其它单位去讨债。这些本来都是应该通过法律来解决的事,可大众却在花费无谓的时间。美国人爱打管司,反应了美国人对法治的信任。中国人不爱打管司,而是采取另一种方式—上访,有些人对法律系统不信任,"法治"不如"人治"。从这一点讲,我国要过渡到法治社会,需要不断提高执法者的素质,公平执法,爱打官司人多了,未必不是件好事。周末闲来无事,便看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斯时,正播放一毕业于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的安田博士在征婚,这哥们出生于美国、本科毕业于哈佛大学、硕士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尽管怪才博士的中文不是那么地道,但怪才博士的幽默、诙谐、搞笑,还是引得场上气氛大悦。一切都是顺理成章,最后有两人属意这位怪才博士,只要他愿意他就可以带走其中的任何一位。这时这位博士问了两个女嘉宾一个最后的问题:如果你们中了1000万美金的大奖,你们怎么支配这笔钱?一个女嘉宾回答,以前怎样生活还是怎样生活啊,没什么变化。这位女嘉宾也是怪才博士的心动女生;这位女生答完,怪才博士男略微晃了一下头,另外一位女嘉宾回答说,如果中了大奖要带她妈妈去旅游一下,因为她妈妈太不容易了。

这时当主持人孟非对美国怪才博士说,如果你脑子不出现太大的波动的话你可以顺利带走一位女嘉宾。就差说他脑子不灌水的话就可以带走一位了。这位来自美国的怪才博士摸了摸脑袋,很内疚的样子,这时这位美国人非常严肃,完全没了刚才一直笑意写在脸上的表情,而是现出非常痛苦的神情。孟非主持人说,你又要搞什么新花样?孟非以为他又想搞什么恶作剧之类的。但我已经看出来这位美国的哥们颇有些不满意,以我对美国人的理解他不会选任何人。孟非又问了一句,如果你得到这么大一笔钱,你会怎么做?这时这位老美说实话了:那么大的一笔钱啊?你怎么也得要成立基金什么的啊?照顾孤儿或者给学校当奖学金,或者救助那些穷困的值得你帮助的人啊?人还是要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啊!主持人问道,“为人民服务”这话你是从哪里学来的?美国人回答道:这是我来中国后学到的词。接着说,我们入哈佛时,墙上写着:入学是为了增长知识,毕业后要好好报效国家和人民。然后很单纯的说道:我自己出台。我放弃!嘴里喃喃道,我还是认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很重要的。做人要有对社会的责任感嘛。那么大的一笔钱啊,你自己是花不了的嘛,做好事是最重要的。场上响起了一片掌声。这就是老美的思维,在原则问题上,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是绝对不妥协的。这个美国人等于给中国人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美国人挣钱之后干什么?这就是美国人的回答:帮助弱势群体,帮助那些更加贫困的人。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是理解不了的。会认为美国人很傻,很单纯。但正是由于大多美国人都是这种思维定势,使得他们常常在世界上宁可牺牲自己的利益,也要维持人权,也要维护那些被独裁政权压榨的贫民的权益。为了那些被压迫的人民,美国政府宁愿与那些独裁政府做对,也不去结交那些拿着纳税人的钱去巴结他们去给他们进贡很多利益的独裁政权。这是他妈的什么精神?这就是美国精神。这就是美国人对人人生而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人权的最好的阐释。这也是很多被洗脑的中国人不可能理解的思维。

我在客居美国期间,经常碰见美国人乐于助人的故事,那真都是一群傻的可爱的老美,那真都是我们中国人不可理解的非常简单的一群人。没有谁会见到有困难的人不去帮助的,没有谁会用恶毒的想法去猜测别人的良好的用意的。他们要是见到不善良的人他们是会绝对呲之以鼻的,是绝对不会加以容忍的。不管你是谁,他们只对真理低头,老美是一群非常爱管闲事的人很多人说正是因为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美国的强大,我们不能说这话完全正确,但是肯定有其一定的道理的。那么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天道留学为你讲一下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更多美国留学相关问题可咨询天道留学在线专家,或者联系在线。如果有任何意见和建议,也请联系我们。用过程而不是道德说教解决问题。中国人碰到社会问题,首先想到的办法就是靠道德说教。比如说一稿两投问题,十几年前就见到报刊上不时有人呼吁作者不要一稿两投,现在仍有同样的呼吁,而且,确实存在一稿两投的现象。这说明这么多年的道德说教并没有收到成效。这是为什么呢?有些刊物或网站要求作者给他们一个月的时间,如果没有任何回音,稿件再自行处理。可是,作品也有青春期,很多文章时效性很强,让作品等一个月,就象让一个姑娘等十年再找婆家一样,很多作者自然不愿意了。到了美国后,发现从没有人呼吁过不要一稿两投,但是,却没有发现有什么稿件同时出现在两家刊物上。美国人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美国人通常把社会问题归因于过程,而不是人的道德。要解决问题,就要重新检讨事情操作的过程,通过改变操作过程来防止问题的发生。用美国人的思路解决一稿两投问题,我们可以先看另一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在找工作时,你也经不起等待,你可能会把履历表送给一百家公司,但你不会去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公司去上班,为什么呢?你寄履历表给公司,只表示你对去这家公司工作有兴趣,并不表示你已做了承诺,如果这家公司要你,你就一定得去。当其中一家公司真的想聘用你时,他们需跟你再联系一次,你这时只能答应一家。这样就不会出现一女两嫁的情况了。同样,当一个作家投稿给一家出版物时,他也应只是表露他想在这家出版物发表的兴趣,如果出版物真得决定要用这稿件了,寄一个合同给作家,甚至可以用电子邮件通知作家。得到作家签名的合同,或者回复的电子邮件时,这才算得到了作家的授权。如果作家授权给两家出版物,出版商可以根据合同来起诉作家,没有哪个作家会惹这种麻烦。过程变化一下,问题就迎刃而解。中国人应该学习这种思维方式,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的逻辑思维,要想获得别人的认可,就必须清楚的认识别人的思维定势和逻辑习惯;我们要帮助申请人获得美国教授的许可,获得美国签证官的许可,就必须了解美利坚的思维方法。下面是我在侨报上节选的一片文章,但愿这些许的细节会让您充分的认识美国人,了解美国人。

(转载)那天下午,在西雅图的超级市场买了东西,结完账后总计十九块两毛九。为了消化身上的零钱,我数了两毛九分的硬币,连同一张20美元纸钞递给售货员。按照我们的思考逻辑,接下来只要找我一美元就可以结束了吧!可惜事实并不然。只见那个年轻的金发女售货员愣了一愣,脸上露出困惑的神情。一刹那间,我才发现她又不自觉地犯了美式文化中著名的“找钱定律”毛病。头脑单纯直线思维金发女孩迟疑地接过20块钱,两毛九分的硬币放在一旁,打开收银机,数了七角一分的零钱,再混上那堆两角九分硬币,如释重负地露出微笑。就将这样的一把零钱捧在手上递回给我,分文不少,总计的确是一美元。美国文化堪称是当代文化中相当特异的一支。这个国家在完善的既定制度下,民众生活单纯且安定,便培养出了许多头脑单纯、行动幼稚的国民。在中西部,有个美国老太太帮心爱的小狗洗完澡,因为心疼小狗,不忍心让它在外面吹风晾干,便想出将小狗放进微波炉的“创意晾干法”来,因为在她的想法中,只要将微波炉的功率调到最低,将小狗晾干大概没问题。这只小狗可怜的最终命运可想而知。还有一次,我和几个美国朋友一起聊天。聊着聊着,附近的民宅冒出浓烟,在惊慌间,有人想到要电告消防队前来救火。我奔出大门看了一下外边的状况,回到屋内发现电话还是没打——几个人翻箱倒柜,满头大汗地找出好几本电话本,围着电话本惊慌失措就是找不到“911”的电话号码。还有些“天才分子”,你叫他们“清理电脑磁盘”,他们就会乖乖地拿磁盘回家用肥皂清水仔细地清理一遍。也有人怒气冲冲打电话到电脑公司兴师问罪,因为电脑上说:“请按任何键继续。”可是他们找遍了键盘,怎么找也找不到那个该死的“任何键”!老实就是笨?少年时代曾经听过美国小孩子上数学课时,依赖电子计算机的程度,来美之后和大学数学课堂上的同学聊天,我告诉他们,中国的小孩都能够不用计算机做4位数的乘法除法,甚至还能够徒手开平方根,每个人看着我的眼神,就像是看见了撒谎的小木偶的长鼻子一样的奇怪。还有一次,和美国朋友的儿子一起看电视,小家伙找遍了整个客厅都找不到遥控器,最后我实在看不过去了,告诉他其实用手按电视机上按钮也可以。那一瞬间,小鬼头眼神中流露出的怀疑,同样也像是看见了小木偶脸上的长鼻子。“老美啊!就是笨嘛!”在华人的圈子里,常常可以听见这样得意的嘲笑声。我却觉得不敢苟同。在西雅图南方的波特兰城郊有一条山迪河,每年近6月时,这条河会游满丰腴美味的北美香鱼;因为鱼的数量实在太多,州政府便开放让人捞鱼,但是规定每一户人家只能捞一桶。单纯的美国人按照规定,每户人家只捞一桶回家打打牙祭。而不少华人圈中的朋友却特别聪明,在旅行车中暗藏十来个桶子,捞完一桶,过不多久再捞一桶,带回家冰冻起来可以吃到冬天。“老美啊!就是脑筋转不过来嘛!”同样的得意论调,我也曾不止一次在香鱼烹调香味里,亲耳听见。聪明人且慢嘲笑可是,看起来笨的,真的就笨吗?我想未必见得。在西雅图超市、加油站买完东西加完油后自行到柜台付帐,没有人会盯着你看。在深夜空无人车的街道上,没有警察,美国人也乖乖地遵循交通标志而行。红绿灯坏掉的十字路口,没有人争先恐后,4条路口上的驾驶人按照先来后到顺序依次行进。聪明人的国度就不同了,“不欺暗室”的良心商店制度一直做不起来;双向道的道路上塞了一线,另一线不久后也会被聪明的超车者塞住。塞车的高速公路上,也总会出现更聪明的驾驶人。拐个弯开上路,照走不误。而在西雅图的中国城里,如果看见了停在路中心、闪烁着紧急事故车灯的空车,也不要惊讶,那只是另一个聪明人,因为找不到停车位便假装发生事故,将大马路变为停车场,此刻他正在悠闲地吃着广式饮茶呢!但美国人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2008年3月8日考试出现了以前机经中没有的独立写作题——“当代人是做喜欢做的事还是做必须做的事”。托福作文题突然变脸令考生不知所措。完全依靠押题而获得托福高分是不现实的,唯一保高分的办法是了解美国人思维。美国人所做出的托福独立写作作文题在变化,但是他们思维没有任何变化。美国人的思维就是“线性思维”,即典型“总—分—总”的写作思维。这种思维源于美国的presentation,即美国学生在课堂上的演说。他们做这种演说所遵循的原则是“总—分—总”。在新托福写作中,用这种思维最容易获得高分。按照这种思维模式,托福作文应该写成三个层次,也就是我们确立了中心思想后应该找到三条理由来支持,这种思想使托福作文很容易达到24分。想达到27分以上,就应该在这三条理由中再各找出两条理由来支持。托福作文要写五段:第一段为中心思想段;二、三、四段为支持段落;最后一段为总结段落。托福作文的全部思维就这么简单!如果你把托福作文写得高深而富于哲学思想,白人根本看不懂。中国学生按中国的思维作文,就是低分;中国学生按美国人思维写出的作文又会被中国教师认为过于简单。我有一位高中生学生,他在托福作文得到28分,却被他的高中英语老师批得一无是处。这就是中国式思维与美国式思维的冲突。我们参加的是由美国人出题的托福考试,是美国人按照美国的游戏规则设置的考试游戏。我们必须遵循他们的游戏规则才能获得高分。我们的作文不是给中国老师看的,而是给美国老师看的。如果说五段式是托福作文的结构模式,那么specific应该是美国人在行文中最重要的思维。什么是specific?即要求我们写的作文极其具体化。如这篇作文,“你认为在电影院里能很好地欣赏电影吗?”如果我们写出这样一个主题句:“电影院里人声嘈杂,我们无法集中精力欣赏电影。”下面是中国学生典型写法:很多人没社会公德,在公共场所里大声喧哗,影响别人看电影。白人根本读不懂,他们会刨根问底问:什么人在电影院里喧哗?做出了什么样噪声?他们会这样写:老年人常在电影院咳嗽,使别人无法集中注意看电影,小孩会在电影院疯跑,跌倒了会大哭,别人无法欣赏电影。我在托福教学中,体会到specific是学生一个最大阻力,也是学生无法得高分的最大障碍。很多学生句子和词都用得非常好,但是分数只有18分,根本原因就是写的不specific。很可惜,国内市面上的英语写作书籍中却鲜有人提到specific。我们必须知道:托福作文的宗旨在于communicainginformation,也就是语言更应该是交流的工具。汉语经过几千年凝练,以“言简意赅”为最高境界,但美国人思维却是具体的。我们按照中国人思维写作,美国人根本看不懂,托福作文就是低分。美国人托福思维还体现在综合写作中。综合写作阅读部分是典型线性思维:第一段是中心思想段;二、三、四段为理由段。听力部分结构与阅读相似:第一段为中心思想段;二、三、四段为三个理由段。如果阅读讨论的是一件事的advantage,听力就是这一件事disdvantage。即所谓三个对应,三三相反。综合写作考的这类作文为advantage和disadvantge类型。综合写作这种结构导致独立写作作文类型限制为agreeordisagree类型。考独立写作,我们可仅抓一个观点agreeordisagree来写,无须用advantage和disadvantge类型。托福写作的核心在于美国人的思维,我们了解这种思维就会获得高分。托福作文是内容大于形式的作文,所以,我们更要注意美国人的思维。反之,我们的精力在漂亮的句型和词上,只会给人文过饰非的感觉,其恶果就是丢分。中国雅思网发表时间:2009年4月9日来源:3G雅思网有没有机会在国外生存、发展下去,关键是要看有没有机会去表达自己,和别人交流。如果你学的是哑巴英语,到了美国你将十分困难。而目前我们的大学英语教育是有缺陷的。学一种语言,交流是目的,而不是语言本身。我们往往把英语仅仅当做一门知识在学,从小学到大,到最后,还是不会说英语。语言的交流与掌握大量的词汇、句型、语法是两回事。就语言本身的知识来说,我们已经过关了。我们缺少的就是在交流中来运用英语,只有在交流中我们才能与对方进行思维密码的相互破译。同样的话在不同的语言交流环境中所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我建议要把我们学习的目标收缩,把追求大而广的英语知识转化为追求一种定量性的技巧,我认为有6种技巧,是美国人和美国人之间交流的关键性东西,如果我们能掌握这6种技巧,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国人的思维,从而学好口语。第一,如何用英文简单界定一个东西的技巧。美国人和美国人交谈80%是想告ont-family:'TimesNew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NewRoman'">(书是什么)?而美国的小学生就开始问:Whatisthebook?这种Whereisthebook只是思维的描述阶段。但是我想连大学生也很难回答Whatisabook?因为中国传统英语教学模式没有教会学生表达思想的技巧。第二,如果已经学会界定,但理解还有偏差,那就要训练Howtoexplainthingsindifferentways(用不同的方式解释同一事物)。一种表达式对方不懂,美国人会寻找另一种表达式最终让对方明白。因为事物就一个,但表达它的语言符号可能会很多。这就要多做替换练习。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做替换练习,但这种替换不是真替换,只是语言层面的替换,而不是思维层面的替换。比如,Iloveyou(我爱你)。按我们教学的替换方法就把you换成her,mymother等,这种替换和小学生练描红没有什么区别。这种替换??子的基本结构没变,我听不懂Iloveyou,肯定也听不懂Iloveher。如果替换为Iwanttokissyou,Iwanttohugyou,Iwillshowmyhearttoyou等,或者给对方讲电影《泰坦尼克》,告诉对方那就是爱,这样一来对方可能就明白了。这才叫真正的替换。也就是说用一种不同的方式表达同一个意思,或者一个表达式对方听不清楚,举一个简单易懂的例子来表达,直到对方明白。第三,我们必须学会美国人怎样描述东西。从描述上来讲,由于中美的文化不同会产生很大的差异。我们描述东西无外乎把它放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坐标上去描述。美国人对空间的描述总是由内及外,由里及表。而中国人正好相反。从时间上来说,中国人是按自然的时间顺序来描述。我们描述一个东西突然停住时,往往最后说的那个地方是最重要的。美国人在时间的描述上先把最重要的东西说出来,然后再说陪衬的东西。只有发生悲剧性的事件,美国人才在前面加上铺垫。这就是中国人和美国人在时间描述上的巨大差别。第四,要学会使用重要的美国习语。不容易学、易造成理解困惑的东西就是“??解,这就是习语。所以和美国人交流时,能适当地运用美国习语,他马上就会觉得很亲切,也很爱和你交流。那么什么是习语?就是每个单词你都认识,但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你o:p>第五,学会两种语言的传译能力。这是衡量口语水平的一个最重要标准。因为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我们天生就有自己的母语。很多人都认为学好外语必须丢掉自己的母语,这是不对的。第六,要有猜测能力。为什么美国人和美国人、中国人和中国人之间交流很少产生歧义?就是因为他们之间能“猜测”。我们的教学不提倡“猜测”。但我觉得猜测对学好美国口语很重要。在交流中,有一个词你没有听懂,你不可能马上去查字典,这时候就需要猜测来架起一座桥梁来弥补这个缺口,否则交流就会中断。中国人学习口语讲究背诵,背句型、背语调,结果就是很多人讲口语的时候讲着讲着眼就开始向上翻,实际上是在记忆中寻找曾经背过的东西。如果他要是能猜测的话,我想也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以上就是我所说的学会用美国人思维方式的6个技巧。中国学生如果能做到这6点,用较短的时间肯定能学好口语。再说说英语语音的问题。我们中国人不需要钻牛角尖,一定追求发音像一个??想一个双向交流的场合,即仿佛有人与你交流一样。在美国生活了一段时间,给我最深的感触就是:美国人都很笨。他们头脑简单、反映迟钝、僵化教条。但是,为什么最新的营销模式总是产生于美国呢?美国又是凭什么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呢?我一直不理解,直到我自己在美国亲自遇到两件事,终于豁然开朗。一、美国国民教育的“苛捐杂税”与“践踏艺术”一件事是儿子在美国上学。今年寒假过后,在美国送儿子上小学。这个六岁的小家伙进了位于新泽西州的FORTLEE第三小学。开学仅仅几天之内,就接连收到学校放在孩子书包里的各种捐赠通知:今天要求家长给学校买铅笔、明天需要家长给学校送水彩,后天开PARTY,要求家长拿一包瓜子来……尽管心有不愿,但是我们还是不敢怠慢,有求必应。生怕孩子正在学校受了委屈。但是心里还是免不了犯嘀咕:美国这样的富裕国家,学校都不收学费,难道还差这“一包瓜子”吗?其实,美国并不缺少“一包瓜子”。我们知道,美国是个强调私有财产的资本主义国家,我们是个强调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美国人反而愿意把自己的私有财产拿出来送给别人,我们很多人却紧紧捂住自己的口袋呢?就是这“一包瓜子”造成的。美国并不缺少“铅笔”和“瓜子”,但是他们一定从小就培养孩子的捐赠意识、分享意识。美国经常要求家长捐赠东西,就是希望培养孩子的捐赠习惯。任何事,只要经常重复做,就会成为习惯。一旦成为习惯,就会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日后,即使想打破它,都很难。这就是美国的“捐款文化”。美国人,尤其是美国的富豪们善于捐款是闻名的,例如,比尔•盖茨把自己的全部资产都捐给慈善机构,一个子儿也不留给孩子。可见,美国要家长捐赠,目的是“错位”的——他们并不见得真正需要这“一包瓜子”,但是孩子需要的却是从小的就养成捐赠的习惯。这就是美国人的“错层思维”,也是他们“捐款文化”的由来。另外一件事是美国孩子参观美术馆。在美国,会经常看到学校组织孩子们去博物馆、美术馆参观。我一直怀疑孩子们是否能看懂那些抽象派、立体派甚至野兽派的作品。有一天,在美术馆看到一位老太太给孩子们讲解名画——老师指着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问孩子们:你们看看,画里这个人是男的还是女的?老师指着梵高的《向日葵》问孩子们:你们看看,这盆花是什么颜色呀,一共有几朵呀?老师指着《最后的晚餐》问孩子们:你们看看,一共几个人在吃饭呀?面对这样的“艺术阐释”,我差点晕倒。心想,要是达芬奇、梵高在世,还不气炸了肺?老师简直是领着孩子践踏艺术!直到有一天我研究“错层思维”时,才终于明白了他们的用意。这就是美国的“错层思维”——孩子的确不懂艺术,老师之所以像看图识物一样领着孩子“践踏”名画,用意是“错位”的——不在于让孩子去理解艺术,而是培养他们经常来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的兴趣。这样孩子们长大了就会把参观博物馆、艺术馆当作一种习惯,美国国民的文化素养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这一刹那,我彻底服了。我终于感觉到,要是达芬奇、梵高在世,也一定会对老师的“艺术阐释”微笑着点头的。这就是美国的“错层思维”——错开表面现象,直逼问题的深层本质。二、“错层思维”——美国人的商业智慧美国人都很笨,但是不能否认,世界上最先进的营销模式基本都是美国人创造出来的,然后被我们“CtoC”——“CopytoChina”。从美国的国民教育可以看到美国人的商业思维模式:美国人的“愚钝”,使得他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是就事论事,而是透过现象去探查本质,通过建立规则和和培养习惯来做事。美国人的营销模式和品牌忠诚度就是通过这种规则和习惯建立起来的。美国的营销模式也是如此。营销的本质就是“交换”,这一点在美国也没有异议。但是美国的营销模式不是就事论事的,而是“错层”的——他们不在乎一次性的“交换”,而是致力于建立长期、重复“交换”的习惯和规则。这就是美国营销模式的出发点——“错层思维”。例如,美国文化的突出代表——麦当劳的本质和赢利模式是什么?如果你认为麦当劳是快餐业,靠卖汉堡挣钱,那就大错特错了。麦当劳的老总经常咬牙切齿地提醒自己的员工:“切记,我们麦当劳不是餐饮业,我们是娱乐业。”这就是“错层思维”。“错层思维”的好处就在于它能不断往下“错”,错开的层面越多,达到的本质越深。如果我们沿着“错层思维”再往下“错”一层,就会发现,麦当劳更深层的本质和盈利模式是“娱乐业”背后的“房地产业”——麦当劳卓越的选址能力和主打“娱乐”的品牌效应能迅速在当地建立起一个人潮涌动的“麦当劳商圈”,不断拉动该区域房地产的持续升值,然后再水涨船高地不断上调加盟商的房租。这就是麦当劳成为“史上最牛房地产公司”的秘密。只有不断“错层”才能发现,麦当劳表面上看起来是卖汉堡的快餐业,其实,它的第二层是卖欢乐的娱乐业,更深一层则是房地产业。这才是发现麦当劳盈利模式的本质。这就是美国营销模式的诀窍。美国人善于“错层”,避开表面,去思考事物最本质的地方,而不是像我们一样就事论事。太聪明人往往都不深刻。因为聪明人头脑太灵活,反映太机敏,上窜下跳,方面玲珑,稳不住,沉不下,我们最缺乏的不是智慧和创意,而是习惯和规则。所以,这个世界上的大发现、大发明、大贡献都是由“笨蛋”做出来的。在整个世界范围来说,也是如此,聪明的民族往往建立不了强大的国家。相反,倒是死板如德国、固执如英国、偏执如日本、单纯如美国……反而建立了更先进、更强大的国家。“错层思维”好处就在于它十分简单同时又具有十分强烈的可操作性,它是一种适于“笨人”的思维方式,但是却十分犀利。既然是“错层”,那就一定至少会存在两个以上的层面。操作中,只需要把所有现存的一切作为“第一个层面”,然后错开它,继续寻找“第二个层面”,并用“第二个层面”错开“第一个层面”就行了。因为任何效果和感觉都是靠对比产生的,只有“错层”才可以产生对比——就事论事的“第一层面”和我们真正想达到的第二、第三层面。错开的层面越多,达到的本质越深。“错层思维”是一种真正的立体思维——“只有层面的多少,没有边框的限制”。它会引导你一层层的错开表面的思路,而不会把你自己局限在条条框框中。尽管美国人头脑简单,也并不聪明,由于他们沿用“错层思维”的习惯,凡事都错开表面,考虑根本和长远,反而屡屡创造出世界上最新的营销模式。这就是遵守规则的力量。我们说,由规则组成的世界才是天堂。中国的营销,由于缺乏规则,形不成可以对话和交流的平台,所以也不会产生真正有深远意义的营销模式。其实,“错层思维”发现商业模式并非美国独创,例如,上个世纪中国的娃哈哈就曾采用过“错位”营销模式:“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作为一种“儿童营养液”的娃哈哈AD钙奶,不是就事论事地宣传本身的营养价值,而是把自己“错位”成儿童吃饭的“饭引子”,因为妈妈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只吃零食不吃饭。如果娃哈哈当年不“错位”,直接宣称:“喝了娃哈哈,身体就是棒。”呵呵,我相信宗庆后早就破产了。可见,只有“错层思维”,才能做到“错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