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蓉莹华为3COM存储安装配置手册目录TOC\o"1-5"\h\z\u前置知识 3磁盘整列 3RAID磁盘阵列解释(RedundantArrayofIndependentDisks) 3RAID的工作原理 3RAID级别规范介绍 3RAID0:无差错控制的带区组 3RAID1:镜象结构 4RAID5:分布式奇偶校验的独立磁盘结构 4RAID10:高可靠性与高效磁盘结构 4JBOD:大容量的磁盘组合 4磁盘接口 5IDE接口 5SCSI接口 5FC光纤通道接口 5SATA接口 6SAS接口 6SSD接口 6存储网络 6SAN(StorageAreaStorage,存储区域网) 7NAS(NetworkAttachedStorage,网络附加存储) 7SAN与NAS区别 7NAS+SAN是存储方案的最佳选择 8IP-SAN与SAN的区别 9存储网络发展 10ISCSI存储协议 11存储协议转换器 12华为IPSAN存储产品安装步骤 13设备管理与配置 13图1IX1000设备正面视图 14图2IX1000设备后视图 14背景需求与配置环境介绍 14NEOSTOR软件安装 14NEOSTOR软件初始配置 15用户管理与配置 19添加用户 19修改用户密码 21删除用户 21创建磁盘整列及热备磁盘 22创建RAID磁盘阵列 22划分逻辑资源 27创建SAN资源 27扩展SAN资源 31重命名SAN资源 32删除SAN资源 32创建NAS资源 33划分磁盘分配给相关主机 39启用iSCSI协议 40添加SAN客户端 40为客户端创建Target 44Windows配置initiator安装过程 46AIX配置initiator安装过程 51Linux配置Initiator安装过程 53HP-UNIX配置Initiator安装过程 56Solaris配置Initiator安装过程 59SAN客户端的删除 61NAS资源分配给客户机 63创建域模式下NAS 66断开NAS资源与客户端的连接 71设备日志信息与故障诊断 75收集Log日志信息 75使用X-Ray收集系统信息 76使用脚本程序sysinfo收集系统信息 77设备性能优化 80参考文献 83前置知识磁盘整列RAID磁盘阵列解释(RedundantArrayofIndependentDisks)RAID是“RedundantArrayofIndependentDisk”的缩写,中文意思是独立冗余磁盘阵列。冗余磁盘阵列技术诞生于1987年,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提出。就是将N台硬盘透过RAIDController(分Hardware,Software)结合成虚拟单台大容量的硬盘使用,其特色是N台硬盘同时读取速度加快及提供容错性FaultTolerant,所以RAID是当成平时主要访问Data的Storage不是BackupSolution。在RAID有一基本概念称为EDAP(ExtendedDataAvailabilityandProtection),其强调扩充性及容错机制,也是各家厂商如:Mylex,IBM,HP,Compaq,Adaptec,Infortrend等诉求的重点,包括在不须停机情况下可处理以下动作:RAID磁盘阵列支援自动检测故障硬盘;RAID磁盘阵列支援重建硬盘坏轨的资料;RAID磁盘阵列支援支持不须停机的硬盘备援HotSpare;RAID磁盘阵列支援支持不须停机的硬盘替换HotSwap;RAID磁盘阵列支援扩充硬盘容量等。一旦RAID阵列出现故障,硬件服务商只能给客户重新初始化或者REBUILD,这样客户数据就会无法挽回。因此对RAID0、RAID1、RAID5以及组合型的RAID系列磁盘阵列数据恢复,出现故障以后只要不对阵列作初始化操作,就有机会恢复出故障RAID磁盘阵列的数据。RAID技术规范简介冗余磁盘阵列技术最初的研制目的是为了组合小的廉价磁盘来代替大的昂贵磁盘,以降低大批量数据存储的费用,同时也希望采用冗余信息的方式,使得磁盘失效时不会使对数据的访问受损失,从而开发出一定水平的数据保护技术,并且能适当的提升数据传输速度。过去RAID一直是高档服务器才有缘享用,一直作为高档SCSI硬盘配套技术作应用。近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产品成本的不断下降,IDE硬盘性能有了很大提升,加之RAID芯片的普及,使得RAID也逐渐在个人电脑上得到应用。那么为何叫做冗余磁盘阵列呢?冗余的汉语意思即多余,重复。而磁盘阵列说明不仅仅是一个磁盘,而是一组磁盘。这时你应该明白了,它是利用重复的磁盘来处理数据,使得数据的稳定性得到提高。RAID的工作原理RAID如何实现数据存储的高稳定性呢?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它的工作原理。RAID按照实现原理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级别,不同的级别之间工作模式是有区别的。整个的RAID结构是一些磁盘结构,通过对磁盘进行组合达到提高效率,减少错误的目的,不要因为这么多名词而被吓坏了,它们的原理实际上十分简单。问了便于说明,下面示意图中的每个方块代表一个磁盘,竖的叫块或磁盘阵列,横称之为带区。RAID级别规范介绍RAID0:无差错控制的带区组要实现RAID0必须要有两个以上硬盘驱动器,RAID0实现了带区组,数据并不是保存在一个硬盘上,而是分成数据块保存在不同驱动器上。因为将数据分布在不同驱动器上,所以数据吞吐率大大提高,驱动器的负载也比较平衡。如果刚好所需要的数据在不同的驱动器上效率最好。它不需要计算校验码,实现容易。它的缺点是它没有数据差错控制,如果一个驱动器中的数据发生错误,即使其它盘上的数据正确也无济于事了。不应该将它用于对数据稳定性要求高的场合。如果用户进行图象(包括动画)编辑和其它要求传输比较大的场合使用RAID0比较合适。同时,RAID可以提高数据传输速率,比如所需读取的文件分布在两个硬盘上,这两个硬盘可以同时读取。那么原来读取同样文件的时间被缩短为1/2。在所有的级别中,RAID0的速度是最快的。但是RAID0没有冗余功能的,如果一个磁盘(物理)损坏,则所有的数据都无法使用RAID1:镜象结构对于使用这种RAID1结构的设备来说,RAID控制器必须能够同时对两个盘进行读操作和对两个镜象盘进行写操作。通过下面的结构图您也可以看到必须有两个驱动器。因为是镜象结构在一组盘出现问题时,可以使用镜象,提高系统的容错能力。它比较容易设计和实现。每读一次盘只能读出一块数据,也就是说数据块传送速率与单独的盘的读取速率相同。因为RAID1的校验十分完备,因此对系统的处理能力有很大的影响,通常的RAID功能由软件实现,而这样的实现方法在服务器负载比较重的时候会大大影响服务器效率。当您的系统需要极高的可靠性时,如进行数据统计,那么使用RAID1比较合适。而且RAID1技术支持“热替换”,即不断电的情况下对故障磁盘进行更换,更换完毕只要从镜像盘上恢复数据即可。当主硬盘损坏时,镜像硬盘就可以代替主硬盘工作。镜像硬盘相当于一个备份盘,可想而知,这种硬盘模式的安全性是非常高的,RAID1的数据安全性在所有的RAID级别上来说是最好的。但是其磁盘的利用率却只有50%,是所有RAID级别中最低的。RAID5:分布式奇偶校验的独立磁盘结构从它的示意图上可以看到,它的奇偶校验码存在于所有磁盘上,其中的p0代表第0带区的奇偶校验值,其它的意思也相同。RAID5的读出效率很高,写入效率一般,块式的集体访问效率不错。因为奇偶校验码在不同的磁盘上,所以提高了可靠性,允许单个磁盘出错。RAID5也是以数据的校验位来保证数据的安全,但它不是以单独硬盘来存放数据的校验位,而是将数据段的校验位交互存放于各个硬盘上。这样,任何一个硬盘损坏,都可以根据其它硬盘上的校验位来重建损坏的数据。硬盘的利用率为n-1。但是它对数据传输的并行性解决不好,而且控制器的设计也相当困难。RAID3与RAID5相比,重要的区别在于RAID3每进行一次数据传输,需涉及到所有的阵列盘。而对于RAID5来说,大部分数据传输只对一块磁盘操作,可进行并行操作。在RAID5中有“写损失”,即每一次写操作,将产生四个实际的读/写操作,其中两次读旧的数据及奇偶信息,两次写新的数据及奇偶信息。RAID10:高可靠性与高效磁盘结构这种结构无非是一个带区结构加一个镜象结构,因为两种结构各有优缺点,因此可以相互补充,达到既高效又高速还可以的目的。大家可以结合两种结构的优点和缺点来理解这种新结构。这种新结构的价格高,可扩充性不好。主要用于容量不大,但要求速度和差错控制的数据库中。JBOD:大容量的磁盘组合JBOD(JustBundleOfDisks)译成中文可以是"简单磁盘捆绑"或者“磁盘簇”,通常又称为Span。JBOD不是标准的RAID级别,它只是在近几年才被一些厂家提出,并被广泛采用。以三个硬盘组成的Span为例,其数据存储方式如图所示:Span是在逻辑上把几个物理磁盘一个接一个串联到一起,从而提供一个大的逻辑磁盘。Span上的数据简单的从第一个磁盘开始存储,当第一个磁盘的存储空间用完后,再依次从后面的磁盘开始存储数据。Span存取性能完全等同于对单一磁盘的存取操作。Span也不提供数据安全保障。它只是简单的提供一种利用磁盘空间的方法,Span的存储容量等于组成Span的所有磁盘的容量的总和。磁盘接口硬盘接口是硬盘与主机系统间的连接部件,作用是在硬盘缓存和主机内存之间传输数据。不同的硬盘接口决定着硬盘与计算机之间的连接速度,在整个系统中,硬盘接口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程序运行快慢和系统性能好坏。从整体的角度上,硬盘接口分为IDE、SATA、SCSI和光纤通道四种,IDE接口硬盘多用于家用产品中,也部分应用于服务器,SCSI接口的硬盘则主要应用于服务器市场,而光纤通道只在高端服务器上,价格昂贵。SATA是种新生的硬盘接口类型,还正出于市场普及阶段,在家用市场中有着广泛的前景。在IDE和SCSI的大类别下,又可以分出多种具体的接口类型,又各自拥有不同的技术规范,具备不同的传输速度,比如ATA100和SATA;Ultra160SCSI和Ultra320SCSI都代表着一种具体的硬盘接口,各自的速度差异也较大。IDE接口IDE的英文全称为“IntegratedDriveElectronics”,即“电子集成驱动器”,它的本意是指把“硬盘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把盘体与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做法减少了硬盘接口的电缆数目与长度,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强,硬盘制造起来变得更容易,因为硬盘生产厂商不需要再担心自己的硬盘是否与其它厂商生产的控制器兼容。对用户而言,硬盘安装起来也更为方便。IDE这一接口技术从诞生至今就一直在不断发展,性能也不断的提高,其拥有的价格低廉、兼容性强的特点,为其造就了其它类型硬盘无法替代的地位。IDE代表着硬盘的一种类型,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人们也习惯用IDE来称呼最早出现IDE类型硬盘ATA-1,这种类型的接口随着接口技术的发展已经被淘汰了,而其后发展分支出更多类型的硬盘接口,比如ATA、UltraATA、DMA、UltraDMA等接口都属于IDE硬盘。SCSI接口SCSI的英文全称为“SmallComputerSystem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是同IDE(ATA)完全不同的接口,IDE接口是普通PC的标准接口,而SCSI并不是专门为硬盘设计的接口,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小型机上的高速数据传输技术。SCSI接口具有应用范围广、多任务、带宽大、CPU占用率低,以及热插拔等优点,但较高的价格使得它很难如IDE硬盘般普及,因此SCSI硬盘主要应用于中、高端服务器和高档工作站中。FC光纤通道接口光纤通道的英文拼写是FibreChannel,和SCIS接口一样光纤通道最初也不是为硬盘设计开发的接口技术,是专门为网络系统设计的,但随着存储系统对速度的需求,才逐渐应用到硬盘系统中。光纤通道硬盘是为提高多硬盘存储系统的速度和灵活性才开发的,它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多硬盘系统的通信速度。光纤通道的主要特性有:热插拔性、高速带宽、远程连接、连接设备数量大等SATA接口SATA是SerialATA的缩写,即串行ATA。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并行ATA的新型硬盘接口类型,由于采用串行方式传输数据而得名。SATA总线使用嵌入式时钟信号,具备了更强的纠错能力,与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对传输指令(不仅仅是数据)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错误会自动矫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串行接口还具有结构简单、支持热插拔的优点SAS接口SAS(SerialAttachedSCSI)即串行连接SCSI,是新一代的SCSI技术,和现在流行的SerialATA(SATA)硬盘相同,都是采用串行技术以获得更高的传输速度,并通过缩短连结线改善内部空间等。SAS是并行SCSI接口之后开发出的全新接口。此接口的设计是为了改善存储系统的效能、可用性和扩充性,并且提供与SATA硬盘的兼容性。SAS的接口技术可以向下兼容SATA。具体来说,二者的兼容性主要体现在物理层和协议层的兼容。在物理层,SAS接口和SATA接口完全兼容,SATA硬盘可以直接使用在SAS的环境中,从接口标准上而言,SATA是SAS的一个子标准,因此SAS控制器可以直接操控SATA硬盘,但是SAS却不能直接使用在SATA的环境中,因为SATA控制器并不能对SAS硬盘进行控制;在协议层,SAS由3种类型协议组成,根据连接的不同设备使用相应的协议进行数据传输。其中串行SCSI协议(SSP)用于传输SCSI命令;SCSI管理协议(SMP)用于对连接设备的维护和管理;SATA通道协议(STP)用于SAS和SATA之间数据的传输。因此在这3种协议的配合下,SAS可以和SATA以及部分SCSI设备无缝结合。SSD接口固态存储技术,下面简称为SSD,一般可以分为二种,一种是基于闪存的SSD:采用FLASHMEMORY作为存储介质,这也是我们通常比较常见的SSD,象我们经常使用的U盘,数码相机等一些电子存储器及另外一些ATA、SCSI、FC接口的FlashDisk,统称为闪存盘。这种SSD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移动,而且数据保护不受电源控制,能适应于各种环境,但是使用年限不高。所以闪存盘的容量一般都非常小,上G的已经算大了。适合于个人PC用户使用,但应用到企业的存储系统就无能为力了。我们向各位介绍介绍SSD的另一种:DDRRAMBaseSSD,采用DDRRAM作为存储介质、仿效传统磁盘驱动器的设计、可被各种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工具进行卷设置和管理,并提供工业标准的PCI和FC接口用于连接主机/服务器或存储网络的存储设备,可分为SSD驱动器和SSD盘阵列二大块,是一种真正高性能的存储,而且它的使用寿命非常长,几乎包含所有闪存盘所拥有的优点或它所欠缺的部分,美中不足的它却需要电源保护数据安全。存储网络SAN(StorageAreaStorage,存储区域网)SAN(StorageAreaStorage,存储区域网)是一个高速的子网,这个子网中的设备可以从你的主网卸载流量。通常SAN由RAID阵列连接光纤通道(FibreChannel)组成,SAN和服务器和客户机的数据通信通过SCSI命令而非TCP/IP,数据处理是“块级”(blocklevel)。NAS(NetworkAttachedStorage,网络附加存储)NAS(NetworkAttachedStorage,网络附加存储)的典型组成是使用TCP/IP协议的以太网文件服务器,数据处理是“文件级”(filelevel)。你可以把NAS存储设备附加在已经存在的以太网上SAN与NAS区别区分SAN与NAS最简单的方法是想想二者在技术上是如何实施的。NAS通常是一个服务器群:应用服务器、邮件服务器等等,存储设备易于附加在这个系统上。SAN多部署与电子商务应用中,大量的数据备份和其它业务需要在网上频繁地存储和传输;SAN可以从你的主网上卸掉大量的数据流量,可以使你的以太网从数据拥塞中解脱出来。目前存储市场主要有三种方式:DAS(DirectAttachedStorage)、NAS(NetworkAttachedStorage,网络附加存储)、SAN(存储区域网)。传统的直接存储的模式DAS是直接将存储设备连接到服务器上,一方面,当存储容量增加时,这种方式很难扩展;另一方面,当服务器出现异常时,会使数据不可获得。NAS和SAN的出现适应了网络正成为主要的信息处理模式的发展趋势。IBM大中华区存储事业部总经理何国伟先生也认为,“未来的世界是网络存储世界,存储的外部化将是未来发展趋势,因此IBM存储的重点将放在SAN、NAS上”。NAS简单灵活NAS网络附加存储,即将存储设备连接到现有的网络上,提供数据和文件服务。NAS服务器一般由存储硬件、操作系统以及其上的文件系统等几个部分组成。简单的说,NAS是通过与网络直接连接的磁盘阵列,它具备了磁盘阵列的所有主要特征:高容量、高效能、高可靠。NAS将存储设备通过标准的网络拓扑结构连接,可以无需服务器直接上网,不依赖通用的操作系统,而是采用一个面向用户设计的、专门用于数据存储的简化操作系统,内置了与网络连接所需的协议,因此使整个系统的管理和设置较为简单。其次NAS是真正即插即用的产品,并且物理位置灵活,可放置在工作组内,也可放在其他地点与网络连接。因此,用户选择NAS解决方案,原因在于NAS价格合理、便于管理、灵活且能实现文件共享。以IBM为代表的业界各大存储厂商纷纷推出NAS解决方案,IBM公司最新的NAS产品主要包括:NAS200,NAS300,NAS300G。NAS200塔式存储设备主要是针对需要大量高性价比存储设备的Internet服务提供商(ISP)和需要电子邮件存储或视频文件服务的客户;NAS300的双引擎设计可以支持关键业务高可用性应用,如大型部门和小型企业中的应收帐户、工资支付或客户支持。NAS300G网关则是业界第一种开放式NAS设备,能将LAN与SAN连接在一起,NAS300G允许基于局域网的客户机和服务器与现有存储区域网(SAN)互操作,实现了SAN与NAS的统一。在2001年存储展中,有一家专门做NAS存储的厂商AUSPEX也颇引人注目,AUSPEX始建于1987年,可称为NAS市场的创建者和领头羊,AUSPEX通过其专利技术??功能多处理结构(FounctionalMultiprocessing)把文件服务功能的不同功能分解到不同的专用CPU上,借助专用OS为客户提供了大容量、高性能和高可靠的网络数据服务。其产品系列包括NS2000通用网络文件服务器、NAS3000系列,其中NAS3010LPDA最大磁盘容量达12TB,可接入36GB和73GB的磁盘驱动器;NAS3010XR采用内嵌式SAN结构,可通过光纤通道接入SAN交换机,实现对SAN的存储管理。SAN高效可扩SAN存储区域网络,即通过特定的互连方式连接的若干台存储服务器组成一个单独的数据网络,提供企业级的数据存储服务。SAN是一种特殊的高速网络,连接网络服务器和诸如大磁盘阵列或备份磁带库的存储设备,SAN置于LAN之下,而不涉及LAN。利用SAN,不仅可以提供大容量的存储数据,而且地域上可以分散,并缓解了大量数据传输对于局域网的影响。SAN的结构允许任何服务器连接到任何存储阵列,不管数据置放在哪里,服务器都可直接存取所需的数据。与NAS相比,SAN具有下面几个特点:首先SAN具有无限的扩展能力,由于SAN采用了网络结构,服务器可以访问存储网络上的任何一个存储设备,因此用户可以自由增加磁盘阵列、带库和服务器等设备,使得整个系统的存储空间和处理能力得以按客户需求不断扩大。另外,SAN具有更高的连接速度和处理能力。SAN采用了为大规模数据传输而专门设计的光纤通道技术,目前的传输速度为100Mbps,并会很快开发出传输速度为200Mbps和400Mbps的光纤通道交换机。实现SAN的硬件基础设施是光纤通道,用光纤通道构筑的SAN,由3部分构成:存储和备份设备,包括磁带库、磁盘阵列和光盘库等;光纤通道网络连接部件,包括主机总线适配卡(HBA:HostBusAdapter)和驱动程序、光缆(线)、集线器、交换机、光纤通道与SCSI间的桥接器(Bridge)等;应用和管理软件包括:备份软件、存储资源管理软件、设备管理软件。由上可以看出,在SAN解决方案中,除存储设备外,其关键部件就是网络连接部件??光纤交换机,目前在IBM、COMPAQ等各公司提供的SAN解决方案中,其光纤交换机大都由博科通讯公司(Brocade)、McDATA、Infrange、Qlogic、Vixel、Gadzoox等提供的。例如博科公司的产品包括了从8端口的入门级光纤通道交换机到128端口企业级交换机,最近推出的128端口的SilkWorm12000核心Fabric交换机是第一个可提供1Gbps和2Gbps链路速度的第三代ASIC型号,可支持目前的2Gbps光纤通道模块和新兴的存储协议,如10Gbps光纤通道模块、InfinibandFabric模块以及未来的IP/以太网模块等,还支持可实现存储虚拟化。McDATA的口号是提供从核心到边缘的企业解决方案,其产品系列覆盖从8端口ES-1000到ES-3016、ES-3032直到64端口的ED-6064导向器,并定位于高端应用,McDATA认为,所谓高端,一是支持的端口数多,另一点是产品具有99.999%的高可用性,保证在线数据的连续性。另外McDATA也提供EFCMANAGER管理软件,实现对交换单元的集中管理。存储市场的火爆及SAN市场的增长,使这些公司也纷纷从幕后走到了前台,博科、McDATA不仅在存储展上大出风头,而且还将在国内成立办事处,进一步提供技术、服务方面的支持,但博科、McDATA公司均表示,OEM及合作伙伴策略将不会改变。在网络存储技术方面,博科公司的技术总监许良谋先生表示,3-5年内光纤通道技术仍会是主流技术,但博科公司目前对iSCSI、StorageoverIP、Infiniband等技术进行密切关注,并加大了研发力度。NAS+SAN是存储方案的最佳选择尽管有些人认为存储区域网络(SAN)与网络连接存储(NAS)体系的融合是一种硬性的组合,但这两种技术的融合正在积极发展。为了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让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两种技术。大家普遍认为,IT存储需求以一种跳跃式的速度增长。实际上,IT存储能力现在正以每年52%的速度提高(theForresterReport,March2001)。要使存储能力跟上存储需求的步伐,意味着不仅要不断增加新的物理硬件,还要创建新的架构来管理这些硬件设施。在当前的IT预算已经被大幅削减的情况下,这种双重需求通常是很要命的。幸运的是,我们已经开始脱离直接连结存储(DAS)模式。这种昂贵的存储模式需要给每个单独的服务器增加硬盘,但却不能提供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存储负载分摊模式,它只是提高了基础设施成本。网络连接存储(NAS)是一种可以接受的选择方案。它是一台功能强大的数据服务器,能在文件级别上处理数据。典型情况下,它通过专用以太网连结到已有的网络中。除非是在不同的网络结构上创建NAS混合构件,否则对NAS的安装和管理是相当容易的。相比较而言,存储区域网络(SAN)要复杂一些,它把数据以块为单位进行管理,采用具有更高传输速率的光纤通道(FibreChannel)连接方式和相关基础结构。它的设计和实现途径为它带来了更高的处理速度,而且,SAN还是基于自身的独立的网络。它允许数据流直接从主网络上卸载,并降低了请求响应时间。(或者换句话说,它极大地减少了主网络运行缓慢的时间,这一优势在数据备份期间尤其重要。)尽管NAS相对来说显得过于简单,但对于一个需要公共文件系统(如,电子邮件服务器组)的服务器群来说,它是一种不错的选择。SAN的高速及其良好的扩展性使它更适用于电子商务应用,在这类应用环境中,大量终端请求访问少量数据,或者说大量终端共享少量数据。所有的事情都能以相对简单的方式来解释,如果给某些人足够的时间和微小的激励,那么他们可能会把简单的事情弄得相当复杂。现在的存储业正是这样,人们急于将NAS和SAN技术融合起来。(这种看法可能过于偏激)。当然,这种融合存在其合理性。SAN提供速度,NAS提供由文件处理带来的协作性,它们的结合将是非常令人心动的。对SAN来说,点到点之间光纤通道的最大距离不得超过10km限度实在是一个缺陷,但这种缺陷可以被NAS的IP连结所弥补。这就是说,可以通过IP网络发送光纤通道命令(FC/IP)。(如果你研究过SCSI协议,你应该知道iSCSI正是以同样的方式来处理SCSI命令)。借助于10Gigabit以太网技术,这种处理方法最终变成了现实。IP-SAN与SAN的区别光纤通道(FCSAN),是前几年发展起来的存储区域网第一种存在形式。该类SAN的体系架构。显然,这种SAN以处理数据的多种服务器为中心,存在两张网,一张是面对应用网(或Client/Server架构或Browzer/Webserver架构);另一张是存储网(由主机中的FCHBA卡、FC交换机及存储设备三层结构组成的SAN),它专门解决主机系统对磁盘的块级(Block-Level)存储数据调用。这也是使用SAN的原因之一。因为NAS除了未建立独立的存储网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只能解决对文件级的调用。只有SAN才能支持数据库的块级调用。FC是针对传统SCSI电缆长度有限而发展起来的另外一种特殊的高技术。但专业人士认为,应该寻求一种新的方式,以与应用网相同的体系架构、技术标准去构造存储网。这不论从技术构造上,还是从经济成本分析角度看,无疑都是理想的。为此,以IP网络起家的网络厂商巨头Cisco及主机厂商巨头IBM联手,于2001年1月发起成立IETF工作组,专门研究与开发iSCSI技术标准,以此统一应用与存储分开的两种网络类型。几十家专业化IT公司的共同努力,IETF的iSCSIRFC标准终于在2003年2月中旬通过。至此,产生了与应用网完全同构的存储区域网,即IETFiSCSI标准支持的IPSAN。FCSAN是在iSCSI标准产生的前4年出现的存储区域网架构,带有相当程度的应用催生特点。它目前在世界SAN市场的占有率约为12%,在中国SAN市场占有率约为5%。FCSAN大多应用在性能要求较高的金融、电信等领域。去年下半年,随着Brocade等厂家低端光纤交换机价格的下调,FCSAN也开始应用于低端。但是FCSAN除了高价外,最主要的问题是它与应用网络的异构性。这种异构性使得占市场大多数的中低端客户,因面对相对陌生、复杂的FC技术望而却步。对各行各业的IT技术人员而言,网络技术是基于Ethernet及TCP/IP构筑的,它们的许多应用已建立在Internet的架构之上,并期待着存储网络化最终会向这个方向迈进。过去IT发展的历史已经说明,包括Token-Ring、FDDI、ATM以及Bell发明了一百余年的、面向连接的语音交换技术,都将统一融合到TCP/IP为基本架构的Internet上去。SAN也将向基于IP网络方向发展。IETF的iSCSI标准,是为了将高速的系统内部块级存储访问,推广到Internet上,这必然会面临高数据流量、低延迟等性能问题、数据安全性问题以及系统级高容错要求所产生的通信交互规则等核心技术难点。这也是一个技术标准在IETF历史上历时长达三年多的根本原因,并使包括IBM、HP、SUN、COMPAQ、DELL、Intel、Microsoft、EMC、HDS、Brocade等50余家厂商一起参与的原因。其实FCSAN的弱点是它的物理机理决定的,它无法使存储设备随它在Internet上运行,从而无法满足应用前端对存储数据“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要求。FCSAN的物理覆盖有限,不超过50公里。这样容易形成存储孤岛。物理覆盖有限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异地备份解决方案如何基于FCSAN设计。当年人们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发展网络技术,产生通信子系统,用了大约20年的时间,使得IT技术大踏步地发展到今天,而今又面对存储孤岛问题。存储孤岛无法解决地理阻断对系统级数据的Housekeeping问题,包括数据迁移、复制、备份等不同级别的存储系统数据整合问题。现在,IETF的iSCSI标准通过了。目前,可以从相对吞吐量较少的应用开始做起,待万兆以太网10GBitEthernet商业化运作成为事实后,再解决互联网的带宽问题。IP-SAN的优势:1.价格合理的存储合并功能与更为简化的集中数据管理功能实施过程简单。2.IP网络技术相当成熟,IP-SAN减少了配置、维护、管理的复杂度。企业现有的网络管理人员就可以完成日常的管理与维护工作。3.3.因为是基于IP网络的存储系统,所以数据迁移和远程镜像非常容易,只要网络带宽支持,基本没有距离限制,更好的支持异地容灾。和现有网络基础结构融合,支持跨平台数据共享。4.IPSAN有三个无限:基于以太网没有速度限制;没有距离限制,可无缝连接,实现低价格的远程容灾;没有容量限制。5.基于IP网络的存储系统,以传统以太网的价格实现同等于光纤网络的性能,实现真正的即插即用Plug&Play,无需客户端软硬件升级、零维护成本、使用人员无需技术培训,降低企业的拥有成本与维护成本,而且升级扩容简单方便存储网络发展企业存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早期大型服务器的DAS技术(DirectAttachedStorage,直接附加存储,又称直连存储),后来为了提高存储空间的利用及管理安装上的效率,因而有了SAN(StorageAreaNetwork,存储局域网络)技术的诞生,SAN可说是DAS网络化发展趋势下的产物。早先的SAN采用的是光纤通道(FC,FiberChannel)技术,所以在iSCSI出现以前,SAN多半单指FC而言。一直到iSCSI问世,为了方便区别,业界才分别以FC-SAN及iSCSI-SAN的称呼加以分辨。紧接着,为了能在多用户网络环境中,做好档案集中化分享管理的工作,采用全然不同于以往的文件协议(FileProtocol)数据存取方式的NAS(NetworkAttachedStorage;网络附加存储)方案也应运而生。它的出现,为以太网络的成熟及重要,做了最佳脚注。日益发展及成熟的因特网,更进一步成为了IP存储方案成长壮大的最佳腹地及平台,现成的架构、协议、标准、基础设施及管理工具,莫不吸引着寻求最佳存储方案者的目光。此背景,加上FC-SAN高不可攀的成本及管理门坎的障碍,另一存储成员iSCSI(InternetSCSI)也来报到了。iSCSI的出现,标志着低价化SAN方案的问世。从IPSAN到iSCSISAN所谓iSCSI亦即通过IP网络,将SCSI区块数据转换成网络封包的一种传输标准,它和NAS一样通过IP网络来传输数据,但在数据存取方式上,则采用与NAS不同的,而与FC-SAN相同的BlockProtocol协议。iSCSI最早是由IBM和Cisco于2001年制定的。事实上,为了解决FC-SAN在价格及管理上的诸多门坎,各家早有不同协议的IPSAN的研究开发。这些IPSAN的架构,其实与iSCSI大同小异,只不过并非走标准化的协议(事实上,在iSCSI标准化之前,也没有什么标准不标准的问题),而是各家自行研发的协议,所以基本上各家IPSAN是不兼容的。IPSAN基于十分成熟的以太网技术,由于设置配置的技术简单、低成本的特色相当明显,而且普通服务器或PC机只需要具备网卡,即可共享和使用大容量的存储空间。由于是基于IP协议的,能容纳所有IP协议网络中的部件,因此,用户可以在任何需要的地方创建实际的SAN网络,而不需要专门的光纤通道网络在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之间传送数据。同时,因为没有光纤通道对传输距离的限制,IPSAN使用标准的TCP/IP协议,数据即可在以太网上进行传输。IPSAN网络对于那些要求流量不太高的应用场合以及预算不充足的用户,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ISCSI存储协议Internet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iSCSI:InternetSmallComputerSystemInterface)Internet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iSCSI)是一种基于TCP/IP的协议,用来建立和管理IP存储设备、主机和客户机等之间的相互连接,并创建存储区域网络(SAN)。SAN使得SCSI协议应用于高速数据传输网络成为可能,这种传输以数据块级别(block-level)在多个数据存储网络间进行。SCSI结构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式,其通常应用环境是:设备互相靠近,并且这些设备由SCSI总线连接。iSCSI的主要功能是在TCP/IP网络上的主机系统(启动器initiator)和存储设备(目标器target)之间进行大量数据的封装和可靠传输过程。此外,iSCSI提供了在IP网络封装SCSI命令,且运行在TCP上。如今我们所涉及的SAN(StorageAreaNetwork),其实现数据通信的主要要求是:1.数据存储系统的合并;2.数据备份;3.服务器群集;4.复制;5.紧急情况下的数据恢复。另外,SAN可能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多个LANs和WANs中。必须确保所有SAN操作安全进行并符合服务质量(QoS)要求,而iSCSI则被设计来在TCP/IP网络上实现以上这些要求。iSCSI包含四个组成部分:iSCSI地址和命名规则:在网络实体中,iSCSI节点是SCSI设备在网络中可用的标识符,每个iSCSI节点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名称(其长度最多可以达255个字节),这种名称是根据Internet节点的命名规则进行命名的。iSCSI会话管理:iSCSI会话由登录阶段(LoginPhase)和工作阶段(FullFeaturePhase)两部分构成,由特殊命令完成。iSCSI差错处理:由于在IP网络,特别是在WAN中实施iSCSI会经常出现数据传输错误现象,iSCSI协议可以提供错误处理方法。iSCSI安全性:由于iSCSI工作在数据可能被非法访问的网络,该协议允许使用不同安全性途径。协议结构iSCSIPDU结构:8162432bitBasicHeaderStructure(BHS)AdditionalHeaderStructure1(AHS)(optional)…AdditionalHeaderStructuren(AHS)(optional)HeaderDigest(optional)DataSegment(optional)DataDigest(optional)iSCSIBHS格式:8162432bit.IOpcodeFOpcode-specificfieldsTotalAHSLengthDataSegmentlengthOpcode-specificfieldsorLogicUnitNumber(LUN)(8bytes)InitiatorTaskTag(4bytes)Opcode-specificfields(28bytes)I―请求PDU,I位设置为1,是一个立即传送标记。Opcode―Opcode表示头封装采用的iSCSIPDU类型。Opcode被分为两类InitiatorOpcode和TargetOpcode。InitiatorOpcode位于PDU中,由Initiator(请求PDU)发送。TargetOpcode位于PDU,由Target(响应PDU)发送。Final(F)Bit―设置为1时,表示序列中的最后一个(或唯一一个)PDU。Opcode-SpecificFields―对于不同的Opcode类型,这些字段具有不同的含义。TotalAHSLength―表示4字节字单元(包括间隙)中所有AHS头分段的总长。DataSegmentLength―指数据段有效载荷字节长(不包括间隙)。只要PDU没有数据段,DataSegmentLength值必须为0。LUN―有些Opcode运行在特定逻辑单元上。逻辑单元号(LUN)字段用于识别逻辑单元。如果Opcode与逻辑单元无关,那么该字段可以被忽略或用于Opcode特定方式下。InitiatorTaskTag―Initiator为每个iSCSI任务分配一个TaskTag。该标签用于唯一识别任务会话存储协议转换器NAS是特制的网络文件系统服务器,其优点包括系统的易用性和可管理性,数据共享颗粒度细,共享用户之间可以共享文件级数据,NAS所支持的网络文件协议包括NFS和CIFS。NAS与SAN各有优缺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两种技术是互补的,因此二者的融合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在二者直接结合中,NASHead被视为最明显和简单的技术融合。在NASSAN系统中,前端是一些NASHead服务器和使用SAN存储设备的服务器,NASHead对外提供NFS和CIFS协议接口和管理服务。但与传统的NAS系统不同,该系统中NASHead不使用本地存储设备而使用SAN存储设备对外提供文件服务。这种融合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NAS与SAN系统的存储设备级的共享问题,但在文件级的共享上与传统NAS系统一样具有可扩展性问题。因为当一个文件系统负载很大时,NASHead很可能成为系统瓶颈。在核心存储带宽允许下,可以通过增加多个NASHead来提升性能。所谓iSCSI,即通过IP网络,将SCSI块数据转换成网络封包的一种传输协议,该协议被用于服务器(Initiator)、存储设备(Target)和协议传输网关设备。它和NAS一样通过IP网络来传输数据,但在数据存取方式上则采用与传统NAS不同、却与FC-SAN相同的块协议(BlockProtocal)。与FiberChannel一样,iSCSI也属于SAN大家庭中的一员。iSCSIInitiator可分为三种,即软件Initiator驱动程序、硬件的TOEHBA卡及iSCSIHBA卡。就效能而言,Initiator驱动程序最差、TOE居中、iSCSIHBA卡最佳。但是,iSCSIHBA只能接受iSCSI协议,而无法通过NFS或CIFS等档案系统协议与应用服务器沟通。Initiator驱动程序及TOE则同时支持iSCSI、NFS及CIFS三种协议。华为IPSAN存储产品安装步骤设备管理与配置图1IX1000设备正面视图图2IX1000设备后视图背景需求与配置环境介绍一台PC通过网络连接到IX1000的控制口.中间可通过交换机。网络连接正确,配置PC的IP地址和FE的IP地址在同一个网段,为24,运行NeoStor控制台的客户端计算机必须能与存储管理网段通信,NeoStor控制台可在512MB内存的计算机上运行,但是为了达到最佳性能,建议使用1GBRAM对于Windows操作系统,只有具有管理员权限的用户才可以安装NeoStor控制台设备与版本采用如下配置环境,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更改设备硬件软件主机LenovoP42.93GHz,内存504MB操作系统版本:WndowsServer2003EnterpriseEdition线缆网线IX1000磁盘16×400G服务器版本:NeoceanNeoStorServerv5.00–(Build988)交换机H3CS5648NEOSTOR软件安装在客户端计算机上打开Web浏览器,在地址栏中输入IX1000设备管理网口的IP地址:,如图3所示,系统将提示点击页面中的链接“here”,进行下载并安装J2SERuntimeEnvironment(JRE)。如图4所示,单击<安装>按钮,进行安装操作图3Java安装初始界面图4安装J2SERuntimeEnvironment安装完成后,在Web浏览器地址栏中再次输入IX1000设备管理网口的IP地址,系统自动将需要的NeoStor控制台程序下载到客户端计算机上并运行NEOSTOR软件初始配置在客户端计算机上打开Web浏览器,在地址栏中输入IX1000设备管理网口的IP地址:,系统将自动启动NeoStor控制台程序,如图5所示图5启动NeoStor控制台系统弹出NeoStor用户登陆窗口,输入出厂配置的NeoStor服务器名:,用户名:root,密码:passwd图6NeoStor用户登陆单击<确定>按钮,NeoStor控制台将弹出配置NeoStor窗口,如图7所示,提示步骤1:配置License图7输入License提示单击<下一步>按钮,系统弹出对话框,如图8所示,单击<添加>按钮,系统弹出对话框,输入License,单击<确定>按钮,设置生效,完成License的添加图8License信息输入注意:可以通过多次单击<添加>按钮,完成多个License的添加。输入License操作完成后,单击<确定>按钮,进入第2步,如图9所示,配置网络图9设置网络提示单击<下一步>按钮,系统弹出对话框,如图10所示,可以进行网络设置,配置IX1000的管理口eth0地址为:,子网掩码为:业务口eth1地址为:,子网掩码为:业务口eth2地址为:,子网掩码为:业务口eth3地址为:,子网掩码为:业务口eth4地址为:,子网掩码为:并启用Telnet和允许root用户Telnet登陆图10网络配置单击<确定>按钮,系统将重新启动NeoStor进程和网络,在NeoStor控制台目录树中,鼠标右键单击现有的NeoStor服务器,如图11所示,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连接]菜单项,系统弹出[NeoStor用户登录]对话框,输入用户名root,密码passwd,连接到该服务器,弹出图7licence输入提示,单击<跳过>按钮,进入图9设置网络提示界面,再次单击<跳过>按钮,进入如图11所示的设置服务器名称提示图11设置服务器名称提示单击<下一步>按钮,系统弹出提示框,如图12所示,提示警告信息图12更改服务器名称警告单击<确定>按钮后,系统弹出对话框,如图13所示,输入NeoStor服务器名称:h3c-4,图13设置服务器名称单击<确定>按钮,系统弹出确认更改对话框,确认后,NeoStor进程和网络都将重新启动,重复操作步骤9,到图11的界面,单击<跳过>按钮,显示如图13所示界面图13完成初始配置单击<完成>按钮,关闭对话框,完成初始配置。用户管理与配置添加用户在目录树中选择NeoStor服务器,鼠标右键单击该NeoStor服务器,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管理员]菜单项,系统弹出对话框,如图4所示图3登陆管理界面图4NeoStor用户管理初始界面选择<添加>按钮,系统弹出对话框,如图5所示,输入管理员名称administrator、密码passwd和确认密码,选择用户类型为NeoStor管理员图5添加用户/管理员设置完成之后,单击<确定>按钮,设置生效,如图6所示。图6NeoStor用户/管理员注意:经过授权后,只有NeoStor管理员同时具有NeoStor客户端验证和控制台访问的权限,NeoStor客户端只能进行NeoStor客户端验证,没有控制台访问权限。目前IX1000不支持这种用户类型,NeoStor只读用户只能查看控制台中的信息,没有更改权限,也没有进行NeoStor客户端验证的权限NeoStoriSCSI用户可通过iSCSIInitiator软件实现iSCSI协议登录验证,没有控制台访问权限修改用户密码在图6的NeoStor用户/管理员界面中,选择新建的administrator用户所在的行,单击<重置密码>按钮,系统弹出对话框,如图7所示,输入新密码和确认密码后,单击<确定>按钮,修改密码设置生效。图7修改用户密码删除用户在图6的NeoStor用户/管理员界面中,选择新建的administrator用户所在的行,单击<删除>按钮,系统弹出对话框,确认后,单击<是(Y)>按钮,完成用户删除,如图8所示。图8删除用户创建磁盘整列及热备磁盘创建RAID磁盘阵列环境是以用3块磁盘创建RAID5为例演示如何创建RAID磁盘阵列,创建其它类型的RAID磁盘阵列留给读者自行完成。如果是新的盘,需要首先初始化磁盘(如果是用过的盘,就可以省略前两步):在对应的IX1000设备节点上点击鼠标右键,选择“RAID管理”,进入RAIDConsole界面,在界面顶部菜单中选择[Disk/Initialize]菜单项,系统弹出[初始化磁盘]对话框图2选择要进行初始化的磁盘,再单击<InitializeSelected>按钮,执行初始化操作。在RAIDConsole中,选择[Array/Create]菜单项,或在图形界面左侧的“ControllerGroup1”上先左键单击选中,在点右键并选择“Create”图3在磁盘列表中选择创建阵列所需的磁盘。单击<All>按钮可以选择所有磁盘,单击<unused>按钮选择没有使用过的磁盘。在“Type”下拉列表框中选择阵列类型,包括Volume、RAID0、RAID1、RAID10、RAID1N、RAID10N、RAID5、RAID50,不同类型的RAID所需的最少磁盘数目不同。本实验任务中选择RAID5,需要注意的是RAID5至少需要3块磁盘来创建。图4在“Capacity”文本框中输入容量,在实际应用中按需要输入相应的容量。通常在实验中为节省时间和方便起见输入一个较小的容量,这里输入1000,默认单位是MB。图5在“CacheOption”中选择阵列的缓存选项。默认为“Read+WriteBackCache”(读取+回写缓存)。在“DistributedSpare”(分布式磁盘热备)和“DedicateSpare”(专用磁盘热备)选项中选择是否要配置相应的热备磁盘。这里均选择“Disabled”。注:分布式磁盘热备适用RAID5(4个或4个以上驱动器),RAID50,RAID10,RAID10n,属于某个阵列专用,分配时就占用实际物理磁盘空间,其Spare热备空间平均分布在该阵列的所有磁盘上,在队列创建队列时候自动产生。专用磁盘热备适用于所有冗余阵列,为某个阵列专用,仅在使用时占用实际物理磁盘空间,在创建队列的时候手动指定。IX1000中还有一种磁盘热备方式是全局磁盘热备(GlobalHotspare),在图5的界面中无法设定,其设置方法参见附注。在“SkipInitialize”中选择是否跳过初始化。通常在初始化阵列时要执行一致性检查,可跳过后台一致性检查,快速创建阵列。这是一个可行选项并且不会影响数据完整性。可以稍后执行一致性检查。对于RAID5和RAID50集,如果跳过初始化,则阵列在执行一致性检查后才会变成冗余阵列。“LeaveExistingDataIntact”复选框的作用是:若丢失了某个阵列的配置信息并且要在写入新的配置信息时保留磁盘上的原有数据,则将其选上。图6当意外删除某个阵列或配置信息丢失但数据仍保持不变时,可使用此选项尝试恢复用户数据。如果创建阵列时启用了此选项,将写入新的配置信息并且尽可能使用与以前相同的磁盘空间。只有当删除阵列后立即重新创建,并且尚未在该阵列上执行过其它任务时,用这种方法恢复数据才有效。选择是否使用“ZeroCreate”(零创建),该选项将零写入创建的阵列。如果使用了“ZeroCreate”选项,该阵列不会立即变为可用。在“ArrayName”中输入阵列名称。创建成功后,在左侧的树型目录中可以看到创建好的RAID阵列和所使用的磁盘。图7注意:建议用户创建阵列的容量不大于2TB,否则NeoStor控制台无法发现该阵列。一台IX1000最多只能创建8个RAID阵列。不同类型的RAID阵列所需要的最少磁盘数目不同,需要在创建之前做好规划。建议一个硬盘只在一个RAID阵列中。附注:全局磁盘热备(GlobalHotspare)设置方法全局磁盘热备适用于所有冗余阵列,为多个阵列共用,仅在使用时占用实际物理磁盘空间。它需要手工指定,但在创建RAID时无法选择,其设定方法简述如下:在RAIDConsole中点击左侧的RAID阵列,在右侧的图形面板上就会显示RAID阵列所使用的磁盘和其它的磁盘,如图8所示。鼠标在其中一块磁盘面板上点右键,会弹出如图9所示的对话框。(本实验中选择磁盘1:2作为全局热备磁盘。)图8图9图9中,“Disk”中的“Disk12”是选择的磁盘。底下三个选项的意思分别是:第一个“AssignasDedicatedSpare”是将磁盘设为专用热备磁盘,第二个“AssignasGlobalSpare”是将磁盘设为全局热备磁盘,第三个“IdentifyDiskusingLEDs”是使IX1000设备上该磁盘的定位灯闪烁,用来确定磁盘位置。这里选择第二个“AssignasGlobalSpare”还有一种设定GlobalSpare的方法,就是在“View”菜单中选择“DiskListView”,使右侧的图形面板变为列表,如图10所示。在磁盘列表中选中要作为GlobalSpare的磁盘,点击鼠标右键,弹出和图9一样的对话框,选择“AssignasGlobalSpare”即可。成为GlobalSpare的磁盘会在列表的“GS”栏中显示“Yes”。图10图11若要取消设置的GlobalSpare盘,则在图形面板或磁盘列表中选中该磁盘并单击鼠标右键,选择“RemoveasGlobalSpare”。注意:虽然GlobalSpare可以建在任何物理磁盘上(只要有可用空间),但建议选择一块没有创建任何RAID阵列的空白磁盘专门作为GlobalSpare热备磁盘。划分逻辑资源创建SAN资源客户端没有访问物理资源的权限,仅能访问逻辑资源,因此,管理员必须配置每个物理资源对应一个或多个逻辑资源,作为NeoStor服务器上逻辑映射的设备,SAN资源可以直接绑定给客户端,提供块级的数据访问。创建SAN资源的步骤:选择目录树中的NeoStor服务器名,打开“逻辑资源”旁的图标,鼠标右键单击“SAN资源”,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新建]菜单项,系统弹出窗口向导。单击<下一步>按钮,窗口如图3所示,选择“虚拟设备”,指定创建的SAN资源的类型为虚拟设备类型。图3选择SAN资源类型注意:IX1000只支持虚拟设备类型的SAN资源单击<下一步>按钮,窗口如图4所示,选择SAN资源的创建方法。图4选择SAN资源的创建方法可以根据以上3种方法设置SAN资源所需的物理设备,操作如下:本实验采用“自定义”方法,单击<下一步>按钮,窗口如图5所示。选择要使用的物理设备图5为SAN资源选择物理设备单击<下一步>按钮,在图6中选择整个磁盘,也可以设置从该设备分配的空间大小。图6指定磁盘空间单击<下一步>,系统显示所选择的物理设备资源,窗口如图7所示。图7创建资源的物理设备注意:若有多个物理设备可以创建SAN资源,可以单击<添加更多>按钮,窗口将回到图6,再次选择要使用的物理设备;建议将SAN资源建立在同一个raid策略的物理设备之上。若在图4中采用“快速”方法,在图6中的文本框中指定分配的空间大小即可;若在图4中采用“批处理”方法,单击<下一步>按钮,选择要使用的物理设备后,再单击<下一步>按钮,可以设置每个SAN资源的名称前缀、空间大小以及创建的SAN资源数。在图7中单击<下一步>,窗口如图8所示,在“SAN资源名称”文本框中修改SAN资源名为SANDisk-test。图8更改SAN资源名称注意:SAN资源名不支持中文字符。单击<下一步>按钮,系统显示所做的设置信息,确认无误后,单击<完成>按钮,成功创建SAN资源,系统提示是否要为该SAN资源分配客户端,单击<否(N)>按钮,在控制台界面可显示出SAN资源,如图9所示。图9SAN资源说明:若SAN客户端已建立,可以单击<是(Y)>按钮,将启动分配SAN资源向导,具体操作请参见SAN客户端使用实验手册。扩展SAN资源注意:扩展SAN资源之前,必须存在可利用的物理资源,创建一个1000M的虚拟化过的物理资源,,方法请参见创建物理资源实验。创建完成之后,可进行扩展SAN资源实验。操作步骤如下:选择目录树中的NeoStor服务器名,打开“逻辑资源”旁的图标,再打开“SAN资源”旁的图标,鼠标右键单击SAN资源,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扩展]菜单项,系统弹出窗口向导。单击<下一步>按钮,窗口如图10所示,选择扩展方法。图10扩展SAN资源方法SAN资源扩展方法的相关设置与创建虚拟设备的SAN资源类似,具体操作请参见创建SAN资源实验。完成扩展方法的相关设置后,系统将显示所做的设置信息,如图11所示,确认无误后,单击<完成>按钮,执行扩展操作。扩展虚拟设备后,要求在客户端调整分区或者文件系统的大小。图11扩展SAN资源完成重命名SAN资源选择目录树中的NeoStor服务器名,打开“逻辑资源”旁的图标,再打开“SAN资源”旁的图标,鼠标右键单击某个SAN资源,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重命名]菜单项,窗口如图12、13所示,输入SAN资源的新名称后,按回车键,完成重命名操作。图12SAN资源重命名1图13SAN资源重命名2删除SAN资源注意:在删除该SAN资源之前,必须先解除SAN资源与SAN客户端的绑定关系,具体操作请参见解除SAN客户端与SAN资源绑定实验。在本实验之前确定没有建立客户端,或者已经解除了SAN资源和客户端的绑定。选择目录树中的NeoStor服务器名,打开“逻辑资源”旁的图标,再打开“SAN资源”旁的图标,鼠标右键单击某个SAN资源,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删除]菜单项,系统弹出对话框,输入“YES”后,单击<确定>按钮,完成SAN资源的删除。图14删除SAN资源创建NAS资源创建一个共享模式的NAS资源,共享空间为500M打开NEOSTOR软件,并登陆到资源服务器(在虚拟设备已创建的前提下)在服务器名上点击右键->选项->启用NAS弹出欢迎界面,单击<下一步>选择“共享模式”,单击<下一步>输入工作组,单击<下一步>输入注释,单击<下一步>选择“自动选择”,单击<下一步>单击<完成>,启用NAS单击逻辑资源前的<+>,在NAS资源上点击右键->新建弹出欢迎界面,单击<下一步>在“为新NAS资源选择文件系统”页面中,用默认选项,单击<下一步>选择“自定义”,单击<下一步>选择一个物理设备,单击<下一步>选择“部分段”,分配大小500MB,单击<下一步>,再次单击<下一步>输入新建NAS资源的名称(如H3C),单击<下一步>,单击<完成>在NAS资源下可看到新建的资源(如H3C),单击右键->新建共享弹出欢迎页面,单击<下一步>输入将要新建的NAS文件夹的名称,单击<下一步>在“配置windows共享设置页面中”保持默认,单击<下一步>选择访问权限,并设置密码,单击<下一步>,确认密码。在“分配NFS客户端”页面,保持默认,单击<下一步>单击<完成>可在网络上通过该IX1000服务器的IP地址来访问NAS资源。划分磁盘分配给相关主机启用iSCSI协议启用iSCSI协议的操作如下:鼠标右键单击目录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