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传染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课件_第1页
几种常见传染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课件_第2页
几种常见传染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课件_第3页
几种常见传染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课件_第4页
几种常见传染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几种常见传染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1几种常见传染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1内容手足口病与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病毒性肠炎与细菌性肠炎的鉴别狂犬病与病毒、细菌性脑膜脑炎的鉴别2内容手足口病与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2手足口病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3手足口病病因3手足口病的病原按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

4手足口病的病原按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手足口病是由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5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诊断标准(一)临床诊断病例。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无皮疹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6诊断标准(一)临床诊断病例。6诊断标准(二)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肠道病毒(CoxA16、EV71等)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CoxA16、EV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6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7诊断标准(二)确诊病例。7手足口病的皮疹特点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8手足口病的皮疹特点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99101011111212鉴别诊断(麻疹)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肤水肿,面部浮肿变形。大部分皮疹压之褪色,但亦有出现瘀点者13鉴别诊断(麻疹)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体温13鉴别诊断(风疹)发热1~2天后即出现皮疹,皮疹初见于面颈部,迅速向下蔓延,1天内布满躯干和四肢,但手掌、足底大多无疹。皮疹初起呈细点状淡红色斑疹、斑丘疹或丘疹,直径为2~3mm。面部、四肢远端皮疹较稀疏,部分融合类似麻疹。躯干尤其背部皮疹密集,融合成片,又类似猩红热。皮疹一般持续3天(1~4天)消退,亦有人称为“三日麻疹”。面部有疹为风疹之特征,耳后、枕部、颈后淋巴结肿大最明显14鉴别诊断(风疹)发热1~2天后即出现皮疹,14皮疹先发于头皮、躯干受压部分,呈向心性分布。在为期1~6日的出疹期内皮疹相继分批出现。皮损呈现由细小的红色斑丘疹→旁疹→症疹→脱症的演变过程,脱症后不留疲痕。鉴别诊断(水痘疱疹)15皮疹先发于头皮、躯干鉴别诊断(水痘疱疹)15鉴别诊断(丘疹性荨麻疹)典型皮损为绿豆或稍大淡红色丘疹,性质坚硬,顶端常有小疱,搔破后结痂,周围有纺锤形红晕,经搔抓后呈现风团,风团消退后仍恢复原形。.好发于躯干及四肢近端,损害数目不定,常分批出现,散在发生或少数簇集16鉴别诊断(丘疹性荨麻疹)典型皮损为绿豆或稍大淡16与其他病毒所致脑炎或脑膜炎鉴别由其他病毒引起的脑炎或脑膜炎如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呼吸道病毒等,临床表现与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重症病例表现相似,对皮疹不典型者,应根据流行病学史尽快留取标本进行肠道病毒,尤其是EV71的病毒学检查,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17与其他病毒所致脑炎或脑膜炎鉴别由其他病毒引起的脑炎或脑膜炎与脊髓灰质炎的鉴别脊髓灰质炎主要表现为双峰热,病程第2周退热前或退热过程中出现弛缓性瘫痪,病情多在热退后到达顶点,无皮疹。18与脊髓灰质炎的鉴别脊髓灰质炎主要表现为双峰热,病程第2周退病毒性肠炎与细菌性肠炎的鉴别病毒性肠炎的特点细菌性肠炎的特点19病毒性肠炎与细菌性肠炎的鉴别病毒性肠炎的特点19病毒性肠炎特点:为起病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排水样便或稀便,也可有发热及全身不适待症状,病程短,病死率低。各种病毒所致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基本类似。病因:较为重要的、研究较多的是轮状病毒(rotavirus)和诺沃克类病毒(Norwsalk-likevirus)。此外,嵌杯样病毒(caliclvirus)。肠腺病毒(entericadenovirus)、星状病毒(astrovirus)、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冠状病毒(coronavirus)等20病毒性肠炎特点:为起病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排水样便或细菌性肠炎细菌性肠炎的病原菌可分产肠毒素性和侵袭性两大类。不同病原菌引起的肠炎,有不同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21细菌性肠炎细菌性肠炎的病原菌可分产肠毒素性和侵袭性两大类。不肠毒素性细菌性肠炎如霍乱,发病机理是致病菌粘附而不侵入肠粘膜,在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肠毒素。小肠粘膜大量分泌水和电解质,潴留在肠腔内引起水泻,称为“分泌性腹泻”。此类病人除小肠粘膜上皮细胞有分泌亢进外,肠道的病理改变往往没有或者很轻。病原体主要感染小肠,因此基本临床表现是腹泻次数较多,为大量水样便,无脓血,一般无腹痛,无里急后重感,常伴有呕吐,容易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全身中毒症状较轻。大便镜检常无红、白细胞或极少。22肠毒素性细菌性肠炎如霍乱,发病机理是致病菌粘附而不侵入肠粘侵袭性细菌性肠炎如细菌性痢疾,致病菌粘附并侵入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引起明显的炎症。不同的病原菌侵犯肠的部位不同,有的侵犯小肠为主,有的侵犯结肠为主,有的引起小肠和结肠炎症。全身毒血症明显,有高热,重症病人可发生感染性休克。大便可呈粘液脓血便,便量少,便次多。腹痛明显,呈阵发性绞痛。若病变侵及下部结肠特别是直肠,可出现里急后重感。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弥漫性炎症及溃疡。若仅侵袭小肠或上部结肠,则大便含水量较多,不伴里急后重。大便镜检有多数白细胞,尤其是下部结肠炎时更为明显。

23侵袭性细菌性肠炎如细菌性痢疾,致病菌粘附并侵入肠粘膜和粘膜狂犬病狂犬病又称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感染人引起的人狂犬病。表现为急性、进行性、几乎不可逆转的脑脊髓炎,临床出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兴奋、咽肌痉挛、流涎、进行性瘫痪,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24狂犬病狂犬病又称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感染人引起的人狂犬病。狂犬病的危害与流行病学狂犬病是迄今为止人类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一旦发病,病死率高达100%。全球有87个国家和地区有狂犬病发生,但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其中98%在亚洲,中国的发病人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自1997年起,我国部分省份狂犬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近3年来,部分地区疫情上升十分明显,发病和死亡人数不断增多。25狂犬病的危害与流行病学狂犬病是迄今为止人类病死率最高的急性狂犬病的传染源与传播途径野生动物是狂犬病病毒的主要宿主。患狂犬病的犬是人感染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次是猫。人狂犬病基本上是因为被唾液中含病毒的狂犬病动物咬伤而感染。病毒不能穿过非破损皮肤,如果皮肤受到抓伤或擦伤,被狂犬病动物舔一下都是很危险的。唾液中含病毒的犬等动物用舌舔人的黏膜、口腔、肛门和外生殖器黏膜和皮肤也可造成感染。实验动物可经食入含病毒的食物受染,也可经肛门受染。狂犬病毒也可经气溶胶而传播,因此,医护人员、密切接触者、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接触狂犬病患者或进行狂犬病毒有关实验时,均应进行呼吸道隔离。26狂犬病的传染源与传播途径野生动物是狂犬病病毒的主要宿主。患人狂犬病临床类型狂躁型,常出现兴奋症状,尤其是恐水,80%的狂犬病属于此型;麻痹型或称哑型狂犬病,无明显兴奋症状,一般不出现恐水,不足20%的患者为此型。27人狂犬病临床类型狂躁型,常出现兴奋症状,尤其是恐水,80%诊断基本为临床诊断28诊断基本为临床诊断28诊断中需与其他疾病鉴别狂犬恐怖症:这些病人常是有狂犬病知识或是看见过狂犬病病人发作的人。这种人对狂犬病十分恐怖,有咬伤部位的疼痛感面产生精神恐怖症状。但这种病人无有低烧,也没有遇水咽喉肌肉真正的痉挛,没有恐水现象。脑膜炎、脑炎,常易与狂犬病前驱的症状相混淆。但无有咬伤史,精神状态出现迟钝、嗜睡,昏迷及惊厥等,与狂犬病的神志清楚、恐慌不安等症状不同。破伤风:潜伏期短,牙关紧闭,角弓反张,无恐水。29诊断中需与其他疾病鉴别狂犬恐怖症:这些病人常是有狂犬病知识治疗无特异性治疗。30治疗无特异性治疗。30狂犬病的预防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接种疫苗31狂犬病的预防控制传染源313232谢谢参与!33谢谢参与!33几种常见传染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34几种常见传染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1内容手足口病与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病毒性肠炎与细菌性肠炎的鉴别狂犬病与病毒、细菌性脑膜脑炎的鉴别35内容手足口病与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2手足口病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36手足口病病因3手足口病的病原按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

37手足口病的病原按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手足口病是由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38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诊断标准(一)临床诊断病例。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无皮疹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39诊断标准(一)临床诊断病例。6诊断标准(二)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肠道病毒(CoxA16、EV71等)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CoxA16、EV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6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40诊断标准(二)确诊病例。7手足口病的皮疹特点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41手足口病的皮疹特点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429431044114512鉴别诊断(麻疹)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肤水肿,面部浮肿变形。大部分皮疹压之褪色,但亦有出现瘀点者46鉴别诊断(麻疹)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体温13鉴别诊断(风疹)发热1~2天后即出现皮疹,皮疹初见于面颈部,迅速向下蔓延,1天内布满躯干和四肢,但手掌、足底大多无疹。皮疹初起呈细点状淡红色斑疹、斑丘疹或丘疹,直径为2~3mm。面部、四肢远端皮疹较稀疏,部分融合类似麻疹。躯干尤其背部皮疹密集,融合成片,又类似猩红热。皮疹一般持续3天(1~4天)消退,亦有人称为“三日麻疹”。面部有疹为风疹之特征,耳后、枕部、颈后淋巴结肿大最明显47鉴别诊断(风疹)发热1~2天后即出现皮疹,14皮疹先发于头皮、躯干受压部分,呈向心性分布。在为期1~6日的出疹期内皮疹相继分批出现。皮损呈现由细小的红色斑丘疹→旁疹→症疹→脱症的演变过程,脱症后不留疲痕。鉴别诊断(水痘疱疹)48皮疹先发于头皮、躯干鉴别诊断(水痘疱疹)15鉴别诊断(丘疹性荨麻疹)典型皮损为绿豆或稍大淡红色丘疹,性质坚硬,顶端常有小疱,搔破后结痂,周围有纺锤形红晕,经搔抓后呈现风团,风团消退后仍恢复原形。.好发于躯干及四肢近端,损害数目不定,常分批出现,散在发生或少数簇集49鉴别诊断(丘疹性荨麻疹)典型皮损为绿豆或稍大淡16与其他病毒所致脑炎或脑膜炎鉴别由其他病毒引起的脑炎或脑膜炎如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呼吸道病毒等,临床表现与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重症病例表现相似,对皮疹不典型者,应根据流行病学史尽快留取标本进行肠道病毒,尤其是EV71的病毒学检查,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50与其他病毒所致脑炎或脑膜炎鉴别由其他病毒引起的脑炎或脑膜炎与脊髓灰质炎的鉴别脊髓灰质炎主要表现为双峰热,病程第2周退热前或退热过程中出现弛缓性瘫痪,病情多在热退后到达顶点,无皮疹。51与脊髓灰质炎的鉴别脊髓灰质炎主要表现为双峰热,病程第2周退病毒性肠炎与细菌性肠炎的鉴别病毒性肠炎的特点细菌性肠炎的特点52病毒性肠炎与细菌性肠炎的鉴别病毒性肠炎的特点19病毒性肠炎特点:为起病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排水样便或稀便,也可有发热及全身不适待症状,病程短,病死率低。各种病毒所致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基本类似。病因:较为重要的、研究较多的是轮状病毒(rotavirus)和诺沃克类病毒(Norwsalk-likevirus)。此外,嵌杯样病毒(caliclvirus)。肠腺病毒(entericadenovirus)、星状病毒(astrovirus)、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冠状病毒(coronavirus)等53病毒性肠炎特点:为起病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排水样便或细菌性肠炎细菌性肠炎的病原菌可分产肠毒素性和侵袭性两大类。不同病原菌引起的肠炎,有不同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54细菌性肠炎细菌性肠炎的病原菌可分产肠毒素性和侵袭性两大类。不肠毒素性细菌性肠炎如霍乱,发病机理是致病菌粘附而不侵入肠粘膜,在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肠毒素。小肠粘膜大量分泌水和电解质,潴留在肠腔内引起水泻,称为“分泌性腹泻”。此类病人除小肠粘膜上皮细胞有分泌亢进外,肠道的病理改变往往没有或者很轻。病原体主要感染小肠,因此基本临床表现是腹泻次数较多,为大量水样便,无脓血,一般无腹痛,无里急后重感,常伴有呕吐,容易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全身中毒症状较轻。大便镜检常无红、白细胞或极少。55肠毒素性细菌性肠炎如霍乱,发病机理是致病菌粘附而不侵入肠粘侵袭性细菌性肠炎如细菌性痢疾,致病菌粘附并侵入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引起明显的炎症。不同的病原菌侵犯肠的部位不同,有的侵犯小肠为主,有的侵犯结肠为主,有的引起小肠和结肠炎症。全身毒血症明显,有高热,重症病人可发生感染性休克。大便可呈粘液脓血便,便量少,便次多。腹痛明显,呈阵发性绞痛。若病变侵及下部结肠特别是直肠,可出现里急后重感。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弥漫性炎症及溃疡。若仅侵袭小肠或上部结肠,则大便含水量较多,不伴里急后重。大便镜检有多数白细胞,尤其是下部结肠炎时更为明显。

56侵袭性细菌性肠炎如细菌性痢疾,致病菌粘附并侵入肠粘膜和粘膜狂犬病狂犬病又称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感染人引起的人狂犬病。表现为急性、进行性、几乎不可逆转的脑脊髓炎,临床出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兴奋、咽肌痉挛、流涎、进行性瘫痪,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57狂犬病狂犬病又称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感染人引起的人狂犬病。狂犬病的危害与流行病学狂犬病是迄今为止人类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一旦发病,病死率高达100%。全球有87个国家和地区有狂犬病发生,但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其中98%在亚洲,中国的发病人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自1997年起,我国部分省份狂犬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近3年来,部分地区疫情上升十分明显,发病和死亡人数不断增多。58狂犬病的危害与流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