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理论基础与经营模式_第1页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理论基础与经营模式_第2页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理论基础与经营模式_第3页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理论基础与经营模式_第4页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理论基础与经营模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Forestresourcemanagement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理论基础与经营模式第一节森林永续利用的概念及意义

第二节法正林学说第三节完全调整林

第四节回归自然林业

第一章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理论基础与经营模式第五节森林分类经营

第六节森林生态系统经营

第七节检查法

在社会主义林业条件下,基于扩大再生产的原则,林木培育(森林更新与抚育)和森林利用(木材、竹材、林产品和其他多种有益效益)在数量与质量、时间与空间上的永续。其中,林木培育是实现森林永续利用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森林永续利用的概念第一节森林永续利用的概念及意义★

我国森林永续利用是基于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基础上,不断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不是永远保持平衡不动;★

永续利用的内容:时间与空间、数量与质量、培育与利用、产品与功能四个方面的内容;★

强调林木培育是实现永续利用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森林永续利用的内涵森林永续利用思想的发展★

森林永续利用思想的雏形阶段

永续利用思想最早出现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荀子》提出:“渐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孟子》中有“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名句,

后魏贾思勰(405-456),著书《齐民要术》,提到:“陶朱公术曰:种柳千树则足材,十年以后髡一树得一载,岁髡两百树,五年一周。”

木材永续利用的阶段

1795年哈尔蒂希(G.L.Haring)发表了森林永续利用思想的论述,“森林经营管理应该有这样调节的森林采伐量,以至世世代代从森林得到好处,至少有我们这一代这样多。”

1826年德国洪德思哈根提出了法正林,这一针对同龄林经营的永续利用理论的出现与完善,标志着在作业级(经营类型)水平上木材永续利用思想的成熟。

1886年德国林学家盖耶尔提出了异龄林经营的“恒续林”思想以及“接近自然的林业”理论。法国林学家顾尔诺和瑞士林学家毕奥莱提出了异龄林经营的检查法。★

森林多种效益的永续利用阶段

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批评单纯木材生产的呼声日益高涨,尤其是在欧洲林业发达国家的国有林中。哈根(Hargen)曾提出:国有林有对公众利益服务的义务,其森林经营必须兼顾持久地满足木材生产、其他林产品及服务的需要。这是森林多种效益永续理论的早期思想。

此外,盖耶尔(Gayer),恩特雷斯(Endres),蒂特利希(Dieterich),柯斯特勒尔(Kostler)等也提出了相应的观点。③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80年代,永续利用由单纯的木材生产发展为森林多种效益的永续利用。永续利用的多种效益概括起来包括3个方面,即森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①从人类最早的含有永续经营思想雏形阶段到18世纪中期,是永续利用的第一阶段。林业人的永续思想开始产生,并不断地加强,但没有完整的思想和理论。森林永续利用3个阶段主要特征:②第2阶段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永续利用的思想、理论和经营方法逐步完善,形成完整的体系,但主要是木材的永续利用。森林永续利用的意义★根据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发展的要求,从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出发,必须要实现森林的永续利用;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以后,提出必须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需要林业持久的生产,不断的提供木材和其他多种效益。

峨嵋冷杉林水杉林马尾松林云南松林紫果云杉林★

按照自然规律的要求,实现永续作业也是客观必然的;

⑴从林业本身的特点看,林业生产周期长,产品不能短时产出,中断木材生产,必须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重新供应木材,所以林业生产周期性,使实现永续利用成为必然性。⑵从生态平衡的观点看,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生物圈中最大最重要的一个系统,森林资源的多少是影响大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森林只有在较长时期保持、维护,才能使区域生态平衡得到维持,要维持自然的生态平衡,就要不断地发展森林数量、质量,这样才能实行永续作业,永续利用才能达到。

★按照林业经营规律的要求,林业生产企业要求有一定的稳定性,绝不能把森林当成孤立的“采掘”工业。

实现森林永续利用的条件内部条件外部条件林地条件林木条件林地数量树种森林经营水平林道网的建设林分结构与年龄林分蓄积量与生长量林地质量林地区划经济、社会、文化条件政策法规★坚持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加速商品林基地以及生态林工程建设,大力培育后续资源;★实现以场定居,以场轮伐的原则,建立、调整、改善最适宜永续利用的理想的森林结构,才能使永续利用有了物质基础和场所;★坚持合理采伐,大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合理采伐;实现森林永续利用的途径★采取积极的营林措施,不断提高林木的生长量;

★提高长期规划设计质量,发挥经营方案的作用,集约经营,努力管理和经营好现有森林。不断提高林业劳动生长率;★林业方针、政策的持续性与稳定性;法正林的概念

第二节法正林理论学说

法正林(Normalforest)就是具备法正状态的森林,即具备能够实现严格永久平衡利用状态的森林,这种森林称严正的保续作业,也就是每一年有均等数量的木材收获,平衡的、固定的收获量。法正林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法正龄级分配

(normaldistributionofageclass)

法正林分排列

(normalarrangementofstands)

法正生长量

(normalincrement)

法正蓄积量

(normalgrowingstock)皆伐乔林作业的法正状态

1.法正龄级分配

全林从一年生起到轮伐期U年生为止,具备各个龄阶(agegraduation)的林分,而且各龄阶面积相同,即各龄阶面积之和等于轮伐期的面积(即经营单位内某一经营类型的总面积)。这种分配的龄阶叫做法正龄阶分配。

2.法正林分排列

在经营单位内的各个龄级林分在地域上要按照林学技术的要求进行排列,要有利于保护存留林分,有利于更新,有利于采伐运输。3.法正生长量

在经营单位内,与树种、龄级、地位级相适应的最大生长量,叫做法正生长量。即林分要有完满的(non-taperness)疏密度,才能导致最大的生长量,各个龄级的生长量之和即为全林的法正生长量。4.法正蓄积量

在经营单位内经常保持一定数量的蓄积量,叫做法正蓄积量,法正蓄积量等于各龄阶蓄积量的合计,也就是各龄阶林分法正生长量所形成的林分蓄积量的合计,这种法正蓄积量随树种、作业法、轮伐期、地位级、经营措施不同而不一样,计算方法有两种:法正收获表法

Vsu=n(mn+m2n+......+mu/2)伐期平均生长量法Vn=Vsu=(Va+Vs)/2=(u×uZ)/2法正林学说的评价

优点◆

法正林学说是用生长量来控制采伐量,这一理论和原则是正确的,是法正林学说理论的核心,实践证明,它是合理的、正确的,具有现实意义;

◆法正龄级分配对实现永续利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作用,它是达到法正生长量、法正蓄积量、法正林分排列的基础条件。

法正林反映了采育结合、合理经营的观点。◆法正林分排列是构成法正状态的四个条件之一,从林学的角度看,有利于保护、更新和运输,这实际也与采育观点相结合的。对于环境保护和国土保安具有重要意义。法正林学说的评价

缺点◆法正林强行定型化、模式化;◆法正林只是从森林的内部条件出发考虑木材的永续利用,产生了很大的局限性;◆法正林是从现有同龄林组织经营出发,对如何发挥林地的自然生产力注意不够;◆法正林主要针对有林地,即现有林经营管理和永续利用问题,对大面积宜林荒山荒地的林业规划以及更大地区、林区的规划,其理论本身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法正林只着重用材林,对防护林、风景林等环境保护性质的森林如何发挥森林多种效益的问题没能得到解决,不符合现代“全面、合理、永续的发挥森林多种效益”的要求。

完全调整林是森林通过若干次调整以后,形成理想的森林结构,建立起既符合自然规律又符合永续利用结构空间秩序与时间秩序的标准林。完全调整林根据年龄划分为同龄林与异林龄完全调整林两种类型。第三节完全调整林

完全调整林应具备的条件森林每年或定期收获蓄积、大小和质量大体相等。各个直径级或龄级的林木保持适当的比例,能够每年或定期取得数量大致相等,达到期望大小的收获量。完全调整林与法正林的比较★各龄级面积相等,并不因时间而改变,这是法正林的主要条件。但是完全调整林各龄级希望尽量相等,但不必完全相等。★法正林要求法正生长量,但完全调整林不强调法正生长量,只提在相应条件下的生长量,可小于法正生长量,生长量的大小取决于经营水平。★法正林要求法正蓄积量,而完全调整林不要求法正蓄积量。完全调整林的蓄积量水平决定于经营水平,可小于或大于法正蓄积量,但往往不是最大的。★法正林条件下其蓄积、年伐量是最大的,而完全调整林的年伐量往往不是最大的,只希望在一定的采伐水平上龄级结构保持不变,能够永续利用的森林。★法正林是一个极限概念,它的疏密度最大,同时只适用于同龄林、皆伐作业,而完全调整林可以是同龄林,也可以是异龄林。第四节回归自然林业

★近自然林业的起源

“近自然林业”起源于德国。1898年盖耶尔(Gayer)第一个提出了“接近自然林业”的理论,他要求按照永恒互栖的生命因子的必然结果来建设多样化的森林生态系统。此后,在长达近百年的时间内,因为人工林结构不稳定和地力衰退的问题始终缠绕着中欧各国,所以,“近自然林业”一直是林业理论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近自然林业的概念

“近自然林业”可表达为在确保森林结构关系自我保存能力的前提下遵循自然条件的林业活动,是兼容林业生产和森林生态保护的一种经营模式。★近自然林业的涵义

●其经营的目标林为:混交林—异龄林—复层林,手段是应用接近自然的森林经营法。

●“近自然林业”并不是回归到天然的森林类型,而是尽可能使林分的建立、抚育以及采伐的方式同潜在的天然森林植被的自然关系相接近。要使林分能进行接近自然生态的自发生产,以达到森林生物群落的动态平衡,并在人工辅助下使天然物种得到复苏,最大限度地维护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基因库—森林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近自然林业”经营思想是对前人盲目营造人工林的质疑和进行反思后的觉悟。在水土大量流失,环境严重污染,生态日益失衡的今天,人们对违反森林发展规律,片面追求木材生产目标而引起的恶果提出了警告。如奥托所说:“不能再容许林业工作者单一地以生产木材为目标来经营森林,而应该水续保证森林的一切功能”。★近自然林业的经营方法

“近自然林业”的经营方法是:尽量利用和促进森林的天然更新,从幼林开始就选择目的树,整个经营过程只对选定的目的树进行单株抚育,内容包括目的树种周围的除草、割灌、疏伐和对目的树的修、整枝。★近自然林业的特点◆能有效地保护森林的自然生长能力;◆能充分发挥森林的抗性;◆能增强森林的生态作用;◆通过森林的立体经营,能获得更高的木材收获及多样性产品;◆能有效地提高森林蓄积;◆能降低森林经营的成本。第五节森林分类经营

★森林分类经营的背景

国外森林分类经营理论大体可以分为四派:经济派、生态派、协同派、专业化派。

在科技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兴起的态势下,传统林业路子越走越窄,林业如何走出困境,摆脱传统林业的束缚,我国林业界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思考,提出了走森林分类经营的道路。★森林分类经营的意义◆森林分类经营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森林分类经营是实现林业发展目标的要求

◆实行森林分类经营是林业自身特点的要求◆实行森林分类经营是林业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实行森林分类经营是转变林业发展模式的需求

★森林分类经营的理论基础◆森林可持续经营原则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原则主要满足:经济效益、社会责任、生态系统的完整、生物伦理。◆森林经营目标

21世纪的森林经营目标要求: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土保持等生态效益最大,森林游憩等社会效益最大,林产品等经济效益最大。分类经营的理论基础之一是主导利用论。◆森林分类经营的理念

森林分类经营的理念主要有:分类经营、永续经营、协调经营、生态系统经营、多种经营模式。★森林分类经营的概念及涵义

分类经营可理解为:慎重的区划森林资源,协调相关效益间的不同利用,减少其利用间的矛盾与冲突,达到各功能间的互补与优化。

涵义:

分类经营是以林种经营目标为依据的组织经营模式,便于目标管理。经营主体的分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分类。经营制度、经营模式的分类。★森林分类经营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林业本身的基本经济属性第六节森林生态系统经营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提出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概念

从概念到实践◆

生态问题的出现◆相关法规的出台及实施◆生态系统经营概念的提出★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提出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概念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forestecosystemmanagement)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管理模式,是指:在不同等级生态水平上巧妙、综合地应用生态知识,以生产期望的资源价值、产品、服务和状态,并维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生命力,把国家森林和牧地建设为多样的、健康的、有生产力和可持续的生态系统,以协调人民的需要和环境价值。★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内涵

◆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为重点。

◆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在森林经营中的作用

◆以社会需要为基础,根据政策、法规等制定经营目标◆超越传统的时空尺度和专业分工,实行综合资源经营◆适应性经营★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实践例

◆俄勒冈州西部Coast山脉生态系统经营

◆北卡罗来纳州的BigCreek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示范项目◆我国于199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