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文化部分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f6e832a800c0de894b0c1651543c50e/2f6e832a800c0de894b0c1651543c50e1.gif)
![计量文化部分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f6e832a800c0de894b0c1651543c50e/2f6e832a800c0de894b0c1651543c50e2.gif)
![计量文化部分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f6e832a800c0de894b0c1651543c50e/2f6e832a800c0de894b0c1651543c50e3.gif)
![计量文化部分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f6e832a800c0de894b0c1651543c50e/2f6e832a800c0de894b0c1651543c50e4.gif)
![计量文化部分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f6e832a800c0de894b0c1651543c50e/2f6e832a800c0de894b0c1651543c50e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5计量文化(50题)1.国家质检总局的计量精神是什么?答:科学、准确、求实、奉献2.国家质检总局的计量管理文化是什么?答:科学、公正、规范、效率3.国家质检总局的计量行为文化是什么?答:精心、精细、精准、精益求精、公平公正4.计量价值文化是什么?答:度万物、量天地、衡公平5.计量廉政文化是什么?答:公心、公正、公开、公平6.国家质检总局的计量核心价值是什么?答:保证量值准确可靠,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科技创新,推动国际交流合作7.“结绳记事”的意思是什么?答:“结绳记事”是我国最早的计量形式之一。在文字诞生之前的原始社会,人们为了记住当时的狩猎数量和生产状况,常用绳子在上面打一个结,每发生一件值得记录的事,便在一根绳子上打一个结,或是结上另一段不一样的绳子,这种记录方式被称为“结绳记事”。“结绳记事”被原始先民广泛使用,很多的结绳便相当于原始人的狩猎账本。古书《易九家言》有载“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结绳记事”逐渐地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而被图画、文字取代。8.“举足为跬”是什么意思?答:“举足为跬”是我国最早土地面积的计量形式之一。如何测量田地对于古代农业生活来说至关重要,于是古人发明了以步为依据的测量方法。先秦时商鞅规定“举足为跬(kuǐ),倍跬为步”,即单脚迈出一次为“跬”,双脚相继迈出为“步”。跬是早期社会中,土地面积测量的最小单位。《说文解字段注》引《谷梁传》曰:“古者,三百步为里”、“二百四十步为亩”。秦代曾规定“六尺为步”,相当于现在的1.4米。9.“手捧为升”是什么意思?答:“一手为溢,一手为掬”。周代以前容量单位也是用人的身体计量,以一手所能盛的叫做“溢”,两手合盛的叫做“掬”。《小尔雅·广量》说“掬四谓之豆”,《左传·昭公三年》说“四升为豆”。两手所盛是基本的容量数,然后从这个数累进,计量更多的容量。在古代度、量、衡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人们采用“步手知尺”“手捧成升”等原始的计量方法,使生活中的商品互换、交易更为有据可依。但“手捧成升”的衡量标准,并不精准,随个人的差异,主观的判断而异。10.“布手知尺”意思是什么?答:《大戴礼记·主言》中记载,“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十寻而索;百步而堵,三百步而里,千步而井”。布手知尺说的是,中等身材的人,大拇指和食指伸开后的指尖距离,相当于1尺,折合现代的长度约16厘米。将人体的某一部分或某种动作为命名依据,作为计量基准的阶段,被称作计量历史发展的“经典阶段”。11.“半斤八两”是什么意思?答:在我国古代的计量单位中质量单位很特别,是十六进制,即16两为1斤,因此产生了半斤八两这样的成语。半斤、八两轻重相等,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实力相当。古代定秤,以天上的星星为准,北斗七星,南斗六星,福禄寿三星,总共十六星。所以中国人拿秤称东西的时候,有天地良心在里面,短斤缺两,损自己的福禄寿。所以,古代度量衡器包含着丰富的诚信文化。十六两制在我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沿用,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改为1斤等于10两,如今已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千克。12.“曹冲称象”表述的是计量学中什么测量方法?答:《三国志》载: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曹冲的意思是,把大象赶到一只大船上,在船上刻下吃水线的位置,把大象赶上岸后,再把称出重量的物体往船上装载,直到船下沉到船载大象时的吃水位置为止,船上物体的重量就等于大象的重量。曹冲称象的方法是符合科学道理的,以现在的衡量理论分析,可以发现这种巧妙的称象方法正是现代计量学中的“替代衡量法”。13.“避君三舍”中“舍”的意思是什么?答: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了他,重耳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后来重耳返回晋国执政为晋文公,晋国因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晋文公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舍:古代计量单位,1舍等于30公里。指退让和回避。14.“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是什么意思?答:《资治通鉴·汉记》载,西汉时,将军赵充国奉汉宣帝之命去西北地区平定叛乱,见叛军军心不齐,就决定采取安抚的办法,未被汉宣帝采纳。金城、湟中谷贱,赵充国建议:“籴三百万斛谷”,可耿中丞只向皇帝请购100万斛,皇帝又只批40万斛,义渠安国又轻易地耗费了一半。赵充国感叹:“失此二策,羌人致敢为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是既然矣”。于是赵充国又把他撤并、屯田的设想奏报皇帝,宣帝终于接受了他的主张,最后招抚了叛军,达到了安邦定国的结果。毫、厘:两种极小的长度单位。意思是说开始稍微有一点差错,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或误差。15.“千钧一发”的意思是什么?答:西汉时期有个著名的文学家名叫枚乘,他擅长写辞赋。开始他在吴王刘濞那里作郎中,刘濞想要反叛朝廷,枚乘就劝阻他说:“用一缕头发系上千钧重的东西,上面悬在没有尽头的高处,下边是无底的深渊,这种情景就是再愚蠢的人也知道是极其危险的。如果上边断了,那是接不上的;如果坠入深渊也就不能取上来了。所以,你反叛汉朝,就如这缕头发一样危险啊!”枚乘的忠告并没有得到刘濞的采纳,他只好离开吴国,去梁国做梁孝王的门客。到了汉景帝时,吴王纠合其他6个诸侯国谋反,结果被平灭。钧:古时的计量单位,以30斤为1钧,一根头发上拴着千钧重物,形容万分危急的情形。16.“车载斗量”的意思是什么?答:三国时,蜀主刘备出兵伐吴。吴主孙权派中大夫赵咨出使魏国向魏文帝曹丕求援。曹丕轻视东吴,接见赵咨时态度傲慢,但赵咨对答如流且有礼,未让主人占到便宜。于是曹丕又问道:“吴如大夫者几人”?赵咨回答:“聪明特达者八九十人,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赵咨回到东吴,孙权嘉奖他不辱使命,封他为骑都尉,对他更加赏识重用。“车载斗量”是指用车载、用斗量,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17.“量体裁衣”是什么意思?答:南朝齐国官员张融深受齐太祖萧道成的器重和宠爱,说他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一次派人给张融送一件旧衣服,说是自己以前穿的,现叫裁缝根据他的身材改作好了,一定会合身的。张融收到后非常感激齐太祖的知遇之恩。量:测量。根据自己的身体长短来裁衣服,比喻按具体情况办事。18.“入木三分”的意思是什么?答: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7岁时开始练习书法,他练字十分刻苦,经常在水池边练字,池水都染黑了。33岁时写《兰亭集序》,37岁写《黄庭经》,后来因更换写字的木板,工匠发现王羲之笔力强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分:古时计量单位,1寸等于10分。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19.“称心如意”意思是什么?答:杆秤不仅用于买卖中,在婚礼、乔迁等庆典仪式上,也常常表示吉祥如意的祝福,直到现在我国部分地区依然流行着这种习俗。在新人拜天地,拜祖先,拜高堂,相互对拜后,新郎用秤杆慢慢地揭开蒙在新娘头上的盖头,一睹新娘的风采,表示对婚姻“称心如意”。称:符合;称心:符合心愿,完全符合心意。20.“才高八斗”是什么意思?答:南朝宋国有谢灵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作家。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作文。一直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受到这种礼遇后,更加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他除了佩服曹植以外,其他人的才华都不在他眼里。斗:古时计量单位,1斗等于10升;才:文才。形容人文才很高。21.一米到底有多长?答:古典小说《镜花缘》中有这么一段:“一日两仙人来到某岛上游历,见到岛上的稻子长得非常茂盛,于是顺手摘下一颗,用随身携带的尺一量,一粒米居然有三尺长,于是就有了一米等于三尺的说法。”一米到底有多长呢?1791年,法国科学院决定采用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的四分之一的千万分之一为长度单位,选取古希腊文中“metron”一词作为这个单位的名称,后来演变为“meter”,中文译成“米突”或“米”。从1792年开始,法国天文学家用了7年时间,测量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并根据测量结果制成了米的铂质原器,这支米原器一直保存在巴黎档案局里。1875年5月20日由法国政府出面,召开了有关国家政府代表会议,正式签署了《米制公约》,公认米制为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然而实际上米原器给出的长度并不一定正好是1米,由于刻线工艺和测量方法等方面的原因,在复现量值时总难免有一定误差。时间长了,很难保证米原器本身不会发生变化。所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希望把长度的基准建立在更科学、更方便和更可靠的基础上,而不是以某一个实物的尺寸为基准。光谱学的研究表明,可见光的波长是一些很准确又很稳定的长度,有可能当作长度的基准。19世纪末,在实验中找到了自然镉(Cd)的红色谱线,具有非常好的清晰度和复现性,1927年国际协议决定用这条谱线作为光谱学的长度标准,人们第一次找到了可用来定义米的非实物标准。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激光的出现,人们又找到了一种更为优越的光源,可以使长度测量得更为准确。只要确定某一时间间隔,就可从光速与这一时间间隔的乘积定义长度的单位。1983年10月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米的新定义:“米是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所经路程的长度”。新的米定义有重大科学意义。从此光速c成了一个准确数值。把长度单位统一到时间上,就可以利用高度准确的时间计量,大大提高长度计量的准确度。22.三更半夜是几点?答:夜间打更的制度,在中国持续了上千年,一直到20世纪初才取消。明清时期,城市中有僬(jiāo)楼更鼓,城市中心还有钟楼和鼓楼,早晨晚上都会鸣钟击鼓报时。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五更与现今时间比较表五更现今时间黄昏一更19点-21点人定二更21点-23点夜半三更23点-1点鸡鸣四更1点-3点平日五更3点-5点夜间打更,由专门的更夫负责。打更时两名更夫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桥梆子。一夜分五个更次,但却要敲六次更。第六次打更是在黎明,即天将亮,东方已经逐渐发白的时候。这次打更不敲锣,只敲梆,而且没有节奏,要很急促无规律的敲,俗称“乱梆子”,这就是告诉人们,天将亮。乱梆子又响又乱,也有催人早起的意思。下面再说打更是如何计时的。明清的时候,计时的方法可以说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既有古老的“铜壶滴漏”,也有从西洋引进的钟表。除此之外,第三种方法就是观天象。更夫除了负责打更外,还兼有“夜间治安巡查”的责任。那时没有路灯,天一黑下来就是又暗又静,更夫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如失火、盗贼),就要立刻急促地敲一阵“乱梆鼓”,以提醒睡着的人。23.一刹那是多久呢?答:“刹那”,外来语,常见的“刹那”、“瞬间”、“弹指”、“须臾”等字眼,都是时间非常短暂的概念。古代印度梵语“刹那(ksana)”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极短的时间;瞬间。那到底这一刹那是多久呢?在东晋佛陀跋陀罗和僧人法显共同翻译的佛经《摩柯僧袛律》(该书的梵文本是法显在晋安帝义熙八年也即公元412年从印度获得并带回中国的)卷十七中有这样的记载:“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据此,我们不难做出如下的推算:一日一夜24小时中有30个“须臾”,600个“罗预”,2000个弹指,24万个“瞬间”,480万个“一念”或者说是“刹那”;再进一步细算,因为一昼夜24小时共有86400秒(1440分钟),那么一须臾则为2880秒(48分钟),一罗预为144秒(2.4分钟),一弹指为7.2秒,一瞬间为0.36秒,一刹那为0.018秒。通过此番计算,不仅得知了“一刹那”的时间多长,而且也得知了“一须臾”、“一罗预”、“一弹指”、“一瞬”和“一念”等词汇的具体时长,从而为我们今后更准确地使用诸如“须臾间”、“弹指间”、“转瞬间”、“刹那间”、“一念之间”等用语,提供了一个“量”的参考。24.财务上大写数字起源于何时?答:计数的数目字用大写,是自古一直沿用到民国的,解放后,有些账目才逐渐改用阿拉伯数字。那么,使用大写数字是起源于何时呢?明朝初年,郭恒官至尚书,大肆贪污,私改度量衡器具,大斗进小斗出,短斤缺两,巧取豪赌;弄虚作假,涂改账本,案发时贪污精粮2400万石,相当于明朝一年的征粮。朱元璋大怒,杀贪官污吏万余人;并整肃计量器具。为反贪树廉,朱元璋还制订了惩治经济犯罪的严格法令,并在财务管理上进行技术防范,实施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把记载钱粮数字的汉子“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为大写,采用“壹、贰、弎、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这就是说,财务上用大写数字记数,是起源于明太祖朱元璋。25.立夏“称人”答:立夏是一年中二十四节气之一,吃罢中饭还有称人的习俗。人们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称人。司称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称老人要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称姑娘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称小孩则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打秤花只能里打出(即从小数打到大数),不能外打里。古诗云:“立夏称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立夏之日的“称人”习俗主要流行我国南方,起源于三国时代,称人习俗也据说起源于元代。26.古时风向与风速如何测量?答:风吹雨打是十分普遍的自然现象。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风向和风速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讴歌它、观察它、测量它。甲骨文中已有祭祀东、南、西、北四方风神的记录,并对风向设定专门的名称。早在先秦时期已制造了风向仪—伣(qian)。汉代文献《淮南子》说:“伣之见风也,无须臾之间定矣。”伣又称谍,取侦察风向之意。伣的结构简单:立一风杆,杆上系有丝帛做成长条形“旗”,称“示风器”,器上系一小铃挂在高竿上,风吹铃响。设有专门的观测者监听铃声并看旗被风吹动的方向以报风向。西汉时风向器除“伣”之外,还有相风鸟。“铸铜凤,高五尺,饰黄金,栖屋上,下有转枢,向风若翔。”铜凤凰下部有转枢,插在一个圆槽内即可随风转动,使凤凰头部总是指着风吹来的方向。“下有转枢”暗示转枢必与下一层的转动机件相连,可能装有一种记风速的器件,是风速计的先驱。东汉至三国改用木鸟作风向仪,更为轻便,并且使用也更普遍了。唐代科学家李淳风(公元602年—公元670年)在他的著作《乙巳占·占风远近》中根据风对树产生的力来估测风速。“树叶微动,风速约十里;树叶沙沙作响,风速则日行百里;树枝摇,二百里;堕叶,三百里;折小枝,四百里……。”再根据树的摇动情况定出风级:“一级动叶,二级鸣条,三级摇枝,四级坠叶,五级折枝,六级折大枝,七级飞砂石,八级拔大树及根。”外加“无风”、”和风”共十级。与近代各国对风等级划分相差不多。27.张飞手中的兵器“丈八蛇矛”到底多长?答: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张飞手中的兵器是一杆“丈八蛇矛”,据称是用全镔铁点钢打造,矛杆一丈,矛尖八寸,刃开双峰,作游蛇形状,故而名之“丈八蛇矛”。依据现时一尺换算33厘米计算,“丈八蛇矛”约长3.6米。真的那么长吗?由于中国历代尺度长短不一,商朝时的一尺约合今15.8厘米,秦朝时的一尺约合今23.1厘米,三国时一尺约合今24.2厘米,依次推算,张飞所使的“丈八蛇矛”可能实际长度仅为2.61米。如果按照三国时的算法,现今篮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2.26米,折合到当时就是惊人的九尺三寸高。28、“咫”有多长呢?答:汉语诗句中“咫尺天涯“,悲叹虽然离得很近,却难相见,就像在遥远的天边。“咫”有多长呢?“妇人手八寸谓之咫”,意思是成年妇女手长八寸(男子手长十寸称为尺)规定叫做咫,1咫比1尺还要短2寸。29、“大丈夫”为何意?答:“丈夫”当头还要加一个“大”字,实在是锦上添花的。因为“丈”单位在周朝规定是10尺长,而男子身高8尺,近于丈,所以称之为“丈夫”。可见“丈夫”原本给男子拔长了一截儿,又加码冠上了个“大”字,就更加神气活现了。30、什么是“记里鼓车”?答:记里鼓车是古代计量路程的机械。这部车由八匹马拉着,车上坐有两个木人拿着鼓槌,行1里路则打1槌,打多少槌就行了多少里程。据记载,东汉时曾造记里鼓车,到晋代(265-420)就更加完善了。31、古代是如何“结绳记日”的?答:“结绳记日”是古代在文字产生之前记录时间的方法。当人们要出门时,先在腰间系一根绳子,上路后,每走一天在绳子上打一个结,到达目的地后,数一数打了几个结,就知道走了多少天。返回时,每走一天解开一个结,绳子结完了,也就该到家了。32、一天从什么时候开始呢?答:“一日之计在于晨”,古埃及人以日出作为一天的开始;而“最美不过夕阳红”,犹太人则以日落为一天之首。但是,由于日出时刻和日落时刻都不稳定,不易作为日的开始。因为从夏季到冬季的进程中,日出时刻逐日推迟,如果以连续两个日出之间的时间间隔作为日单位,则在这个阶段上一天的时间逐日加长;相反,从冬季到夏季的进程中,日出时刻逐日提前,则在这个阶段上一天的时间逐日变短。这样,日单位的大小总在变化,不稳定。而作为标准的时间单位,应提供尽可能准确和均匀的时间才好,因此以日出为一日的开始不可取。以日落作为一日的开始呢?道理是一样的,只是从夏季到冬季的进程中,日落时刻逐日提前,因而一天的时间逐日变短;从冬季到夏季的进程中,日落时刻逐日推迟,则一天的时间逐日加长。同样不宜取为一日的开始。但是,日出到日落的中点(即正午)或日落到日出的中点(即子夜)却是稳定的。可以简单地设想一下,在夏季到冬季进程中,以日出为日起始造成的日加长会被日出到正午的缩短所均衡;在冬季到夏季进程中,以日出为起始造成的日变短会被日出到正午的加长所均衡。所以取一日的开始在正午,就把一天的时间长短稳定下来了。同样,子夜时刻也是稳定的,所以连续两个子夜之间的时间长表达的一日也是稳定的。于是,从单位时间“日”稳定的角度看,一日的开始既可以取正午,也可以取于子夜。习惯上人们采用子夜开始新的一天,把黑夜分割在两个日子里。这种纪日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33、“星期”是什么?答:在时间的计量中,还有一个单位叫做“星期”。以7日为1星期的计量方式,源于朔望月的天象观察。 人们发现,每个朔望月中,每隔7天或8天,所看见的月亮的状态(成为月相)都有明显的不同:初一看不见月亮,称月相为朔,然后是月芽儿慢慢加宽,到初八、初九,就能看见半个月面,这时的月相叫上弦月,到十五、十六月相变为望,再到二十二、二十三,月面又减小到半个圆,这时的月相叫做下弦月,又经7天多,月相再现朔。这样经过7天多再现的不同的月相,也是那样具有显著的规律性和重现性,所以早在公元前20世纪,古巴比伦人就把一个朔望月用1、7、14、21划分为4个部分,每部分差不多都是7天,这实际上是星期的雏型。中国也早在周代初年,就把一个朔望月分成4个等分,每等分是7天或8天。大家都分别地、不约而同地观察到了月相的这种重现性。但是,从字面意义上看来,“月相”和“星期”实在看不出有什么明显的相通之处。这还得从给星期的每一天命名说起。第一次给7天中的每一天以专门名称的巴比伦人,他们以当时所能看到的主要天体来命名它们。给人们影响最大的太阳作为一个星期中第1天的代星,其实是月亮、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和土星作为第2、3、4、5、6、7天的代星。只是到了这个时候,才出现今天所说的“星期”。所谓星期,顾名思义,指的是星星来到的日期。就是说,知道了某一天的代星,便可知道它是哪一天。比如明天是土星日,即明天是一个星期中的第7天,再下一天则是太阳日。在东方,星期又叫做“曜日”。曜,就是照耀的意思,日月五星普照天下。现代的日本、朝鲜还完整地保留着七曜名称,他们把星期日到星期六依次叫做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和土曜日。在英国,星期中每一天的名称没有完全因袭巴比伦人的方法,而是用他们自己信奉的神来命名:第1天星期日是太阳神日,成为Sunday或Sunanday;第2天星期一是月亮神日,称为Monday或Monanday;星期二不是火星日,而变成法神日,称为Tuesday或Tiwesday;星期三不是水星日,而用主神命名,称为Wednesday;星期四以战神朱庇特命名,称为Thursday;星期五以北欧神话中掌管文化、艺术的最高之神奥汀(Odin)的妻子爱神弗莱格(Frigg)命名,叫做Friday;星期六以罗马农神Saturn命名,并由罗马文音译得到英文名中的Saturday。星期中的第1天是星期日。早期的基督教徒认为,世界是上帝在7天之内创造的。耶稣在星期日复活。因此他们赋予星期日以特殊的意义。规定在这一天举行礼拜仪式,并把它列于星期之首,称为“主日”。星期日法令最早出现在公元321年康士坦丁大帝发布的一个公告里,该公告宣布:地方执行官、市民和工匠可以在“可尊敬的太阳日”停止劳动、得到休息。于是,星期日作为休息日就这样延续下来了。 从以上过程看出,早期时间单位的选取,不一定是单纯经验的写照,它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还可能与宗教混合在一起。时间量的研究自然是科学的研究,然而早期科学同宗教、技术等不无关联。34、什么是“滴水计时”?答:“滴水计时”是古代时间计量的方式之一。古人没有钟表,他们对时间的感知全凭直觉,看太阳出来了就下地干活,太阳快要落山就回家休息。后来,人们觉得这样只凭直觉判断时间不方便,要是碰到天阴时下雨不出太阳,那就无法判断时间了。于是人们就发明了一种“滴水计时法”,就是用一只水桶装满水,让水从一个小孔滴出,每滴完一桶水就是一个时辰。在晚上,过一个时辰就有专人到街上报时,这个人叫更夫,过一个时辰更夫就到街上敲一下更,过两个时辰更夫就到街上敲两下更,一个晚上有五更,第五更就是快天亮了。35、“斤斤计较”出自哪里?答:“斤斤计较”成语出自《诗经·周颂·执竞》。“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这是一首赞扬武王和成康之治的诗,意思是“从成康时代起,拥有天下占四方,英明善察好眼光”,这里的“斤斤”形容明察。虽然这个成语后来被引申为对无关紧要的事过分计较,但无论从原始释义还是计量角度看,“斤斤计较”无疑都是有其正面含义,强调做事要严谨、细致。36、刘宝瑞先生相声《切糕诗》中度量衡制是什么?答:刘宝瑞先生在相声《切糕诗》用过一首定场诗“一块切糕四两,两块切糕半斤,三块切糕十二两,四块切糕整一斤”。这里度量衡制指一斤等于16两。37、为人当讲“度量衡”的意思是什么?人活世上,也需要有一定的标准和规范,简言之,为人当讲“度量衡”。度,就是尺度,要把握好分寸;量,就是雅量,要有宽广的胸怀;衡,就是平衡,要善于处理复杂问题。行为有尺度,做事讲分寸,为人当讲“度”,把握事物临界点。这里所说的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最大限度。在这个范围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突破这个界限,事物的质就会发生变化。“真理只要向前一步,哪怕是一小步,就会成为谬误。”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的临界点,必须准确把握。气量决定胸怀,胸怀成就事业,为人当讲“量”,站上人生制高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有多大胸怀,就能成就多大事业。古往今来,大凡建功立业、取得成就者,绝非心胸狭窄、小肚鸡肠之辈,而是襟怀坦荡、宽宏大量之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站在人生的制高点上,容事、容人、容言、容过,做到团结能人干大事,团结好人干好事,团结意见不同的人不出事。平衡显智慧,恰当见水平,为人当讲“衡”,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面临很多选择,需要处理很多关系,几乎事事都有一个平衡的问题。要把事情做得更好,必须精准把握黄金分割点。古人推崇的中庸之道,实质上是“以中为用”。有“宋代孔子”之誉的朱熹说:“中只是个恰好的道理。”这里的“恰好”二字可谓精妙绝伦,充分体现了平衡、和谐的艺术。这个“恰好”,就是我们所说的黄金分割点。事业成败皆有因,为人当讲“度量衡”。当前,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形势,面对战略机遇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我们尤须确立科学的“度量衡”。把握好度——努力把握事物的临界点,居安思危;把握好量——努力站上人生的制高点,以宽广的胸怀、谦逊的品质、无私的精神,实现目标、作出贡献;把握好衡——努力找准事物的黄金分割点,以中为用,促进和谐,统筹兼顾,善弹钢琴,在纷繁复杂的形势和矛盾面前游刃有余,达到事业和人生的完美统一。38、中国最早的温度标准是什么?在2000多年以前,中国古人就发现了两个较为恒定的温度标准,即冰点和人的体温。有了这两点作为参照,人们的温度概念就更加具体了。根据《淮南子·兵略训》和《吕氏春秋·察今》中的记载,可以知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至迟到秦汉时期,人们在瓶中盛水、盛冰或冰水混合物,观察冰的熔解或水的冻结,来测定气温的变化,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办法了。在一定意义上说,这可谓测温器具的最早雏形。用体温为标准来测量温度,最早见于南北朝的《齐民要术》,在《养羊》篇的“作酪法”中提到要使酪的温度“小暖于人体,为合宜适”。在“作豉法”中也提到“大率常欲令温如腋下为佳”,“以手刺豆堆中候,看如腋下暖”。腋下的体温,为人体各部位中温度较为稳定的,懂得用人体腋下体温作标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39、黍子如何作废度量衡标准的?在古代,我国黄河流域的广大半干旱地区,种植着一种耐旱能力很强的作物——黍子。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发现一粒一粒的黍子,壳子坚硬不宜损坏,形状大小及重量都差不多,而且年年种植,什么时候都可以找到,于是人们就想到以黍子作为度量衡量值的自然基准,以便随时根据黍子宽度、体积及重量,复现出度量衡器具的量值来。到了汉代,人们便开始正式使用黍子作为度量衡的自然基准,规定:“以子谷秬黍(即一种黑黍)中者”为准。度制,一粒黍的宽度为一分,十分为一寸,一百分为一尺;量制,一千二百粒黍子的体积为一龠的容积,二千四百粒黍子的体积为一合(音ge)的容积,二万四千粒黍子的体积为一升的容积;衡制,一粒黍子的重量为一黍,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这样就基本上解决了复制尺子、量器和权的问题。如果要复制一支尺子,只要将一百粒中等大小的黑黍排列起来,然后测量出一百粒黍子的长度,便得到了汉代一尺的长度。 如果要复制一龠的量值,只要把一千二百粒中等大小的黍子装在一起,刚好能装满这么多黍子的量器的量值,即是一龠。 如果要复制一两重的权,只要把二千四百粒中等大小的黍子的重量称一下,其重量便是权的重量。 40、重量单位“钱”的来历? 答:钱,本是指铜钱。唐初制造“开元通宝”,每一枚“开元通宝”,可称为一枚铜钱,“开元通宝”的重量是二铢四累,十枚“开元通宝”的重量刚好是二十四铢,即等于当时的一两。这样,也可以说,十枚钱重为一两。后来人们就索性规定十钱重一两,将钱转借为重量单位名称了。钱的这一转变,并非小事。在此以前,一两等于二十四铢,非十进位,计算起来很不方便,两以下有了钱的名称以后,十进十退,计算非常方便。到了宋代,人们又继续把长度中的分、厘、毫几个十进制的单位名称,借用于重量单位名称,放在钱以下,一钱等于十分,一分等于十厘,一厘等于十毫,使衡重自两以下,全部成为十进制了。41、“仞”与“寻”何处寻?“一片孤城万仞山”是唐代诗人王之涣著名的《凉州词》里的诗句。“千寻铁锁沉江底”是唐代另一位诗人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里的诗句。这两句诗句中的“仞”与“寻”,大家可能知道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名称,仞在诗里表示山的高度,寻在诗里表示铁索的长度。仞与寻各表示多长呢?古代对寻的注释比较清楚。《淮南子·原道训》云:“八尺而为寻”。《说文解字》云:“寻,八尺也”。但对仞的说法,却有种种不同,《小尔雅》中说四尺为仞,《礼仪》郑康成注谓七尺为仞,《说文解字》:“仞,伸臂一寻八尺。”《周书》孔安国注谓八尺为仞,应劭又说五尺六寸为仞。现考仞字从人,当是以人的高度为仞,《考工记》说:“人长八尺,则仞当为八尺,清人金鄂在《仞考》中说:“仞与寻亦稍有不同,寻用以度广,故取于两臂之伸,仞用以度深。故取于一身之长”。而通常一个人的身高和本人伸开两臂的长度大体是相等的,故已知以两臂之长为寻的长度为八尺,便可知取人身之高为仞的长度亦应为八尺,可见《说文解字》的说法是正确的。再证之,古代有井田制,田间挖有大小不同规格的水道,当时的水道是挖得方方正正的,即水道的深度和宽度相等,如“沟”的规格定为“广四尺,深四尺”(《考工记》)。但在讲到“浍”的规格时,《考工记》又载:“广二寻,深二仞”。从中可知仞与寻的量值相等,都是八尺。仞与寻产生和使用于周代前后,而后就从度量衡中废除掉了,八尺之长,不再说一仞或一寻,而直称八尺。十六尺之长不再说二仞或二寻,而直称一丈六尺。仞和寻被废除的原因是因为它们与尺和丈的进位关系均非十进制,不如尺与丈十进十退优越。再者从其所代表的的量值大小来看,处于尺和丈之间,显得有些多余,况且两个名称同代表一个量值,更没有必要。42、宝钞的尺寸?宝钞是我国古代纸币的名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北宋初年,四川(益州)地区已开始印发“会子”(又叫“交子”),作为交换蚕丝、米麦的证券。宋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全国正式发行宝钞。这比欧洲第一次出现的瑞典纸币的发行时间(公元1658年),要早六百五十三年。宝钞的印制,是有一定的规格和图案的,长和宽都有严格的尺寸。据明朱载堉《乐律全书·律学新说》卷二记载,大明宝钞的币边长为当时的裁衣尺一尺,大明宝钞的墨边长为当时的营造尺一尺。所以当时也有人称裁衣尺为钞尺。这样一来,宝钞就和度量衡发生了联系,同时也为我们研究明代的尺度提供了一条新的重要的线索。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现在还保存着不少大明宝钞,我们从中选出了一部分比较完整的宝钞,逐一地进行了测量,最后得出,大明宝钞的币边的平均高度为34厘米,其墨边的平均高度为32厘米。这也就是说,明代裁衣尺的一尺长是34厘米,明代营造尺的一尺长是32厘米,明代尺度的量值迎刃而解了。43、康熙亲累黍尺?康熙是清朝的第二个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他不仅非常重视度量衡,而且本人对度量衡也有的一定的研究。他曾主持编撰过《律吕正义》,删定过《数理精蕴》,这两本书中都有很多关于度量衡的内容。在编撰和删定这两部书以前,康熙还曾亲自累定黍尺,为清代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度量衡制度。康熙累定的黍尺共有二种,一是纵累百黍为营造尺,其长度为32厘米,二种是横累百黍为乐律尺,其长度是25.92厘米。营造尺和乐律尺的比例是,乐律尺一尺等于营造尺八寸一分。营造尺的长度确定之后,又以营造尺的长度为准,导出和确定了容量和重量的量值基准。44、“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米”的意思?“……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细获又精春,粒粒如玉珰。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脏。……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吁嗟逢像缊,不觉泪沾裳。”这是唐末诗人皮日休《橡缊叹》中的诗句,全诗的大意是:秋天橡子熟时,弯腰驼背的老妇人早早起来捡橡子,作为口粮。却将颗颗精圆如玉的稻谷交纳给官府。可是交了一石的稻谷,在官府的大斗里却只成了五斗。写到这里,诗人感概地说:我曾听到田成子。虽然假仁假义,但总还是争得了老百姓的拥戴当了王。而现在的官吏凶残狠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造纸完成工段智能装备合作协议书
-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2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听评课记录3
- 粤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5.3《宪法保障公民权利》听课评课记录
- 环境评估公司合并合同(2篇)
- 一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认识图形(二)》听评课记录
-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课 公民权利2课时 听课评课记录
- 部审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听评课记录27.2.1 第4课时《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听评课记录7.1.1《 有序数对》
- 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5 《活动课 认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区域差异》 听课评课记录
-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听课评课记录(3、4、5课共8课时)
- 烹饪实训室安全隐患分析报告
- 《金属加工的基础》课件
- 运输行业春节安全生产培训 文明驾驶保平安
- 体验式沙盘-收获季节
- 老年护理陪护培训课件
- 2019年420联考《申论》真题(山西卷)试卷(乡镇卷)及答案
- 医院投诉纠纷及处理记录表
- YY/T 0698.5-2023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5部分:透气材料与塑料膜组成的可密封组合袋和卷材要求和试验方法
- 酱香型白酒工厂设计
- 【深度教学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100字】
- 牵引管道孔壁与管道外壁之间注浆技术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