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小学生阅读素养评价内容框架_第1页
新课程小学生阅读素养评价内容框架_第2页
新课程小学生阅读素养评价内容框架_第3页
新课程小学生阅读素养评价内容框架_第4页
新课程小学生阅读素养评价内容框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程小学生阅读素养评价内容框架评价内容内容描述阅读能力获取信息能够关注文本的具体内容,从文本中获取关键信息和细节。具体表现为能够根据要求从文中找出明确陈述的一个或多个信息,并能通过简单的推论,找出文章中隐含的信息等。①根据要求摘录词句或根据结论在文本中寻找依据;②根据要求复述、陈述文本中的相关信息。形成解释利用文本中提取的信息进一步阐释有关文本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能联系自身经验,充分使用文本中的信息,对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关键细节、人物行为、事件、写作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和观点等进行充分、合理的解释等,从而形成对文本更为具体和完整的理解。①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恰当意义,并体会其表达效果;②理解文中的关键性问题。③概括文本的大意,体会其中的思想和情感。④领悟说明、记事、写人、借景物或事物抒情等表达方法。作出评价能依据共同的价值标准或个人观点对文本内容和信息做出判断。具体表现为能将文本信息和个人经验较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相关信息,从多个角度对文本的内容或者形式进行合理的判断。对文本中人物行为、写作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和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判断和评析。创意运用能独创性地解决问题或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具体表现为能利用文本中的信息完成实际生活相应情境的任务。在理解文本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或提出表达的新方式。我们借鉴PISA测量方法,要求学生独立阅读一篇新材料,采用“短文+少量填空题+选择题+少量主观题”的方式,一方面精心设计能体现“感知”“体验”等“阅读”中高综合度的答案选项;另一方面巧妙设计问题情景,以反映学生个体“评论”“创意”等“阅读”的独特性,从以上题例可以看出,我们研究和关注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是否准确而深入,也注重文本语言表达的领悟和吸收。而对于“作出评价”的考查,比如阅读《少年毛泽东》(《毛泽东传》节选),要求学生作答:读了这篇文章,少年时期的毛泽东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请围绕一个关键词,对少年毛泽东作出不少于80字的简要评论,充分关注到学生“阅读”的个体性和独特性。三

评价标准,重在分层PISA测量因为对评价内容作了细化和分层,不仅可以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作出整体判断,还可以具体说明学生在不同阅读能力上的发展情况,从而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反馈信息,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因此,我们在《新课程小学生阅读素养评价内容框架》的基础上,借鉴PISA测量各项内容的具体评价框架,建构了《新课程小学生阅读素养评价标准》,用于测评命题、测评后的分析反馈和给教学的建议。(如下表:)获取信息水平Ⅲ通过简单推断,获取一个或多个隐含着的有用信息和细节。水平Ⅱ从文本的多项干扰中正确获取一条或多条有用信息。水平Ⅰ能从文本中正确获取一条或多条有明显陈述的信息。形成解释水平Ⅲ能联系自身经验,充分使用文本中的信息,对文本相关问题作全面、准确、充分、合理、有序的阐释。水平Ⅱ要考虑到文本的多个要素,整合文本的一些部分,以作出推断、确认观点、理解关系或分析意义。水平Ⅰ有关问题在文本中观点明显,能正确使用这些观点阐释问题。作出评价水平Ⅲ观点鲜明,并有一定独特性,能结合文本信息和自己的积累与经验,有序顺畅地表达。水平Ⅱ有自己的观点,并能结合文本信息和自己的积累与经验作出评论。水平Ⅰ能在文本中看到明显的观点,并能引用于自己的评论。创意运用水平Ⅲ推断、联想到不同情境中问题解决的新方法水平Ⅱ找到解决相似情境问题的新方法水平Ⅰ通过信息提示,推断和联想到相似情境问题解决的新方法借鉴PISA测量,对于客观性试题,我们把三或四种不同的选项分别设计成表征不同水平的描述,根据学生选择的选项不同,区分他们各自不同的思维水平,这改变了传统选择题只能区分学生的对与错,有效地测查出了学生各个层次的能力水平,为评价分析、后继的教学和有针对性地指导提供了较科学的依据;对于主观性测试题,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回答,寻找答案背后蕴藏的思维结构的不同水平,根据思维结构的不同划分出不同层次的答案,从而使主观性试题的评分有了标准,减轻评分者的主观效应,能更多地评价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保证让学生自由发挥和表达。新课程小学生阅读素养评价命题结构(以《少年毛泽东》为例)题目形式层次评分标准1.用两三句话概括第4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封闭型回答形成解释水平Ⅱ共3分。【满分】用自己的语言有序连接文本中的主要信息,表述全面且简洁。【1-2分】能连接文本中的主要信息,表述欠全面或欠流畅或欠简洁。【零分】表述不清,不足以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2.文章的主人公是:A.少年毛泽东和私塾先生

B.少年毛泽东和他的父亲毛顺生C.少年毛泽东和他的家人,以及私塾先生

D.少年毛泽东单项选择获取信息水平Ⅱ【满分】D。【零分】其它答案。

3.什么原因促使毛泽东决定离开出生地韶山?填写你认为合理的选项。A.不能忍受封建礼教束缚

B.希望学习新知,见识广阔的世界

C.为了和父亲赌气而一走了之

D.去寻找救国的出路

E.不愿意从事挑粪的劳动

多项选择形成解释水平Ⅲ【满分】答案A.B.D.【零分】其它答案。

4.读了这篇文章,相信你对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少年时期有了一些了解,少年毛泽东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请围绕一个关键词,作简要评论。(不少于80字)开放型回答作出评价水平Ⅱ

共5分。【满分】观点中有一个关键词且观点合理,能运用本信息解释观点,也能结合自己的课外了解,表达有序、通顺。【3-4分】有一个关键词,观点基本合理,能运用文本信息解释观点,表达比较有序、通顺。【1-2分】没有关键词,或观点不鲜明;运用文本信息和引用材料解释不太合理,或表达欠有序和通顺。【零分】无关键词,解释不清楚或不合理,材料不贴切或不真实。少年毛泽东的故事一代伟人毛泽东于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上屋场。韶山冲是个美丽的地方,群山怀抱,绿树翠竹;在一片松竹掩映的斜坡上,建有一座凹形的房屋,这种房屋当地称作"一担柴"式民居。房屋的墙都是用土砖砌的,一多半盖着青瓦,另一小半盖着稻草。毛泽东就出生在那青瓦屋里。这里叫上屋场。毛泽东的家门口有两个池塘,是夏天游泳的好地方。毛泽东的父亲叫毛顺生。毛顺生只读过两年书,7岁就当家理事,但继承的却是一大笔欠债,不得已去当了几年兵,回来以后在家务农。他聪明能干,善于经商,还作粮食和猪牛生意,很快就还清了债,赎回了15亩稻田,日子越过越好。毛泽东的母亲叫文七妹,娘家离韶山冲只10几里地,与韶山冲只隔着一座云盘山,在湘乡县的四都唐家坨。文七妹中等身材,长得清秀,圆脸庞,宽前额,聪慧又善良,勤劳又俭朴,乐于助人,每逢灾荒之年,常接济穷人,深得乡亲们的赞誉。毛泽东出生以后,父母非常高兴,满月的时候做"三朝酒",专门请一位有学问的老先生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毛泽东",字润之。毛泽东满月以后,母亲文七妹把他带到了外婆家。外婆非常疼爱这个外孙。就请算命先生给外孙测了八字,说要平安长大成人,必须拜一个长寿的干娘。谁长寿呢?外婆认为后山那块两丈多高的石头最长寿。于是,选了个黄道吉日置办了香烛酒醴,把毛泽东抱到那块大石头前面,让他作了个揖,拜这块大石头为"干娘",还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石三",按当地的习惯就叫他"石三伢子"。外婆舍不得外孙,毛泽东就留在外婆家,一直到4岁。毛泽东从小就聪明,人们都夸他长大了一定有出息,是个天才。那是石三伢子4岁的时候。过年了,外婆给他穿了一身新衣服,头上戴着一顶红风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喜欢跟孩子们逗着玩。他故意板着脸,翘起白胡子,吓唬小孩子们,说:"不许你们在这儿玩,我要割掉你们的耳朵?小朋友们一听,都吓得跑掉了,只有石三伢子站在那儿不动。白胡子老头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跑呢?你不怕我割耳朵?"石三伢子一点都不害怕他,反而问道:"老阿公!你为什么要割我的耳朵呢?"白胡子老头觉得这个孩子挺有意思,一本正经地说:"我要割下你的耳朵做下酒菜!"石三伢子一点也不害怕,也一本正经地说:"一个人做事要讲道理。老阿公,你讲不讲道理?你如果有道理,我的耳朵就给你吃;你要是没道理,我就扯掉你的胡子。"石三伢子边说边笑咪咪地望着白胡子老头,还把红风帽子的扣解开,把耳朵露在外面。白胡子老头大吃一惊,心想:一个4岁的孩子就有这样的胆量和聪明,真是少见。毛泽东在外婆家住的时候,他的八舅开了一个家馆教孩子们读书。4岁的石三伢子跟着去当"旁听生"。几个弟兄背书的时候,因为他们平时贪玩,一个个都憋得满头大汗,脸涨得通红,谁也背不下来。这时候,小小的石三伢子站起来,说:"八舅,让我背吧!"八舅惊奇地说:"你能背吗?""我能背下来,不信,你听!"石三伢子从容地"赵钱孙李,周武郑王…"一气背了下来,一个字不错。外婆听说这件事以后,高兴地说:"石三伢子真是聪明,怕是天上的文曲星下了凡!"石三伢子6岁就开始跟着大人干活。他常和几个小伙伴去放牛。小孩子贪玩,玩高兴了,就忘牛,不是让牛吃了人家的禾苗,就是牛吃不饱。怎么才能又让牛吃得饱,又玩得好呢?石三伢子想了一个好办法: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一伙人放牛,一伙人采野果子,割青草。然后,把牛拴起来,让它们吃割来的青草,小伙伴们就可以做游戏,讲故事。一次"胜利的罢工"石三伢子在10岁的时候,为了反抗父亲和老师,曾经离家逃学。32年以后,1936年的秋天,毛泽东在陕北一个窑洞里接见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时,曾经有趣地把那次离家逃学称作"胜利罢工"。这是怎么回事呢?石三伢子家门口有两口池塘,有一位叫邹春培的老先生在池塘的南岸开了一个私塾,私塾建的像一个祠堂,青砖灰瓦,四个屋角上都有一个高高的风火垛子,蛮气派。私塾办在了厢房的楼上,只有七、八张桌子。这一年是1900年,石三伢子满17岁。毛顺生把儿子从唐家坨接回家,准备送石三伢子去私塾念书。石三伢子到了私塾见过邹先生,就对着孔夫子的牌位磕了3个头,就算拜了师。邹春培老先生对孩子有名的严厉,经常打手板、打屁股、揪耳朵、罚站、罚跪。那时候的老师都信奉"不打不骂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好人"。可是,石三伢子因为聪明好学,从来没有挨过板子。邹老先生挺喜欢石三伢子,可是,不喜欢他的倔劲。你看别的孩子,总是大声的朗读,声音一个比一个高。可是,石三伢子念书,总是不出声,邹老先生以为他不好好学。可是,让他背书的时候,他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一天上课的时候,邹先生让石三伢子背书,按规矩,背书要站起来。可石三伢子说什么也不站起来,就要坐着背。他说:"先生坐着,我也坐着!"邹老先生拿他没办法。1904年夏天,石三伢子10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这一天,邹老先生要去吃生日酒,让学生们自己念书。七八个学生坐在屋里,念着念着不耐烦了。正是三伏天,热得不行,坐在木楼上就像在蒸笼里。有人提议到树林里捉斑鸠,还有人提议到稻田里捉泥鳅,而石三伢子提议到池塘里去洗澡,又凉快,又可以学游泳。大家听了都赞成。几个孩子脱光衣服跳进了池塘。有会水的,不一会儿就游到了池塘中间,不会水的,就在池塘边洗澡。天气很热,孩子们在水里越玩越高兴。就在几个孩子在池塘里玩得高兴的时候,邹老先生吃酒回来了。他看到学生们在池塘里玩水,非常生气。几个学生被叫到了屋里在孔夫子像前罚跪,混身水淋淋的吓得战战兢兢。石三伢子偏偏不跪,说:"洗澡是我带的头,要打就打我吧!"邹老先生气得火冒三丈,举起二指宽的竹篾片就要打,石三伢子一转身跑下了楼。邹老生气得混身发抖,追下了楼,学生们也跟着跑下了楼。邹老先生一口气跑到了毛家。毛顺生正在和雇工们一起舂米,见邹老生气呼呼地跑来,不知怎么回事。邹老先生喘着气,大声地对毛顺生嚷道:"你们家石三伢子不得了啦,我教不了了!"毛顺生历来家教很严,一听儿子在私塾不好好学,带头闹事,气得大声说道:"这还了得!"他抓起一根楠竹丫子,和邹老先生一块跑到私塾,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楠竹丫子向石三伢子抽去。石三伢子一躲,回头就跑,毛顺生哪里追得上他,急得直跺脚,骂道:"畜生!你往哪跑!看我不打死你这没王法的东西!"石三伢子知道,父亲的脾气比邹老先生还暴躁,他不敢回家。这时候,回到家里,肯定要挨一顿打,连母亲也劝不住。石三伢子拼命地跑,决定不回家了。石三伢子跑了出来,可是,到哪儿去呢?他想去外婆家,一想不行,父亲肯定会找到他。他漫无目的地走着。他想如今皇帝废除科举,省城长沙、湘潭都有洋学堂,洋学堂里不读四书五经,不打板子,何不去看看。想着想着,就决定去湘潭,看一看洋学堂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石三伢子不停地走着,当空日头照着热得直流汗,也没有戴草帽,也没穿草鞋,光着脚板在发烫的碎石路上奔跑。两只脚烫得又疼又痒,一瘸一拐的,真不好受。石三伢子不声不响地走着,也不敢问路,怕人家知道他是逃学出来的。他走了三天,也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只看见崇山峻岭,青翠的松树和竹林,稀稀落落的房屋。和上屋场的一样,哪里是湘潭呢?三天了,幸好一些好心的阿婆和大婶们给他饭吃,留他过夜。可是,什么时候能到湘潭呢?这一天,石三伢子又奔跑了一天,眼看天就要黑了。太阳落山了,晚霞散尽,天空出现了几颗星星,很快天边也挂上了一轮峨嵋月,远处,一只猫头鹰咕咕地叫着,他有点着急了。上哪儿去过夜呢?正在石三伢子着急的时候,他在拐弯的地方隐隐约约看到一个人影。他壮了壮胆子走上前去,一看是位老爷爷,推着一辆装满木柴的木轮车,车轮子陷在一个坑里。老爷爷怎么用力车子也上不来,累得直喘粗气。石三伢子跑过去,说:"老爷爷,我帮你推车吧!"老爷爷一看,是个孩子,说:"看你像个念书的,你有力气推车吗?""老爷爷,你喊号子吧,试试看!"石三伢子双手抓住木轮车前面的横梁,用劲拉着车。老爷爷喊起韶山冲的号子,终于把车拉了出来。老爷爷十分感谢石三伢子,笑咪咪地向他,为什么天这么晚了还赶路。石三伢子一五一十说了原由。老爷爷听了哈哈大笑,告诉他,你走了三天三夜也没走出韶山冲。这儿离你们家只有8里路,老爷爷说着一指:"你看,那不是韶峰吗?"石三伢子借着月光一看,前面果然是一道藏青色的波浪形山谷,那最高的山峰像一把钝刀直指天空。那不就是韶峰吗?石三伢子帮助老爷爷把木柴推回了家,在老爷爷家里美美睡了一宿。天亮了,太阳升起。老爷爷慈祥地说:"你快回家吧,你们家里到处在找你。"石三伢子说:"我不能回去,回到家里父亲会打我的!"老爷爷说:"不会的,你父亲已经托人带了话,只要你回家就不再打你,邹老先生也说,只要你发奋读书,以前的事就不再提了。"老爷爷还耐心地劝石三伢子:"快回家吧!你才10岁年纪,翅膀还没长硬,是飞不出韶山的!"石三伢子回到了家里,父亲真的没再打他。父亲和邹老先生对他的态度都温和了许多。这就是毛泽东10岁的时候逃学的故事,他自己后来称为"一次胜利的罢工"。析——阅读理解能力

(《小学教学》语文版2011年第3期)浙江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朱华贤阅读理解,顾名思义,就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何谓阅读理解能力?一指的是能力,而不是指涉及到的基础方面的知识;二是这种理解,既着眼于文本整体,又着眼于文本局部,既要求对文本有整体的把握,又要求对文本的局部有深入;三是能理解和认识文本的独特性,能正确地认识到文本所具有的个性。综观目前中小学语文试题中阅读题的现状,我以为很不理想,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没有真正体现阅读理解。仔细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回答问题。在记者招待会上1953年7月27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招待会上,几个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刁难周总理。先是一个大胡子记者发起突然袭击:“中国人为什么喜欢走马路?马路是人走的吗,总理阁下?”只见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笑着说:“我们中国人喜欢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嘛!”妙的联想,巧的对答,给大胡子记者当头一棒。另一个记者不甘失败,立即接着问:“中国人走路为什么总是弯着腰、低着头呢?你看,我们美国人走路总是挺着胸、抬着头的。”周总理随口回答道:“我们中国人是走上坡路嘛,能不弯腰埋头(使劲

使尽)吗?你们美国人走的是下坡路,能不挺着胸、昂着头显得轻松吗?”周总理有意给“显得轻松”四个字加重了音,犹如给刁难者击去第二棒。这时一个记者发现周总理上衣口袋里插着一支美国造的派克金笔,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急忙抢过话筒,得意扬扬地说:“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连自来水笔也不会生产吗?作为中国总理,怎么竟插一支我们美国制造的派克金笔呢?”周总理看了看美国记者说:“这个问题我不便于回答,可以不回答吗?”“不,请总理阁下当众回答。”几个美国记者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异口同声地喊。周总理微笑着对全体记者说:“看来,这几位美国记者先生真心要我回答这个问题。本来今天我是不愿意谈及这个问题的。”周总理故意稍稍停顿了一下,说:“我们中国当然能生产自来水笔。这支笔来自朝鲜战场。中国一个志愿军战士(枪杀

击毙)了一个美军师长,(截获

收获

缴获)了这支钢笔。当时,该战士的团首长把这支钢笔作为战利品奖给了那位战士。后来,作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纪念品,那位志愿军战斗英雄又把这支笔郑重地送给了我。请问,我能辜负英雄的好意吗?能不把它庄重地插在衣袋里吗?”周总理一席回答,如同绵里藏针,使几个美国记者尴尬万分。1.

划去括号中用得不恰当的词。2.

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好像(

有意(

)3.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刁难(nán

nàn

不假(jiǎ

jià

)思索4.把下面这句话改成陈述句。我们中国人是走上坡路嘛,能不弯腰埋头使劲吗?5.缩句:招待会上,几个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刁难周总理。6.反复读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回答问题。①美国记者为什么一定要周总理当众回答?②“抓住了救命稻草”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美国记者为什么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7.你是怎样理解“周总理一席回答,如同绵里藏针,使几个美国记者尴尬万分。”这一句中“绵里藏针”这个词语的意思的?这道题的题干是:“仔细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回答问题。”显然拟题者是作为阅读题来设计的。下面共设计了7道题。读题后可以发现:前面5道题都是基础知识方面的,第1、2题是关于词语的,第3题是关于读音的,第4、5题是关于句子形式的,与句子意思的理解和句子之间的关系,都不相干。这些题,实际上是、挪移了位置的知识训练题,都没有涉及到阅读理解力。这样的题,训练的再多,于理解能力也没有裨益。第6题是属于真正的阅读理解题,但只涉及到文本的局部。第7题本来可以从句子理解或全文理解的角度来拟题的,但这道题没有拟好,只停留于对“绵里藏针”这个词语的理解上,而且这个成语在这里也没有特殊的意义。7道题中有6道题没有涉及到阅读理解,能算真正的阅读训练题吗?遗憾的是,这样的所谓“语段阅读题”大量地充斥在现行的各种教辅资料和检测试卷中。从中可以看出:题目的编拟者对阅读能力本质的理解是不够清晰和正确。阅读能力的检测应把握好四个维度当我们要用书面形式检测阅读能力时,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阅读能力?如果连这个问题也模糊不清,那怎么检测呢?阅读能力的要素很多,概括地说,大致要把握好这样四个维度:1、对文本的主题、中心等内容是否能准确把握?2、对文本的结构、线索、表达等形式是否能正确认识?3、对关键句子的深刻含义和重要段落的作用能否认识?4、能否发现此文本与同类文本的个性差异?就是说,阅读能力既要着眼于文本整体,又要着眼于文本的局部,但不管怎样?都应该是关涉到对文本的理解。这个“理解”,不是孤立地对某一个词的理解,如果文本中这个词的理解与词典中的释义是一样,那就不是阅读理解,而是词语的理解。比如《圆明园的毁灭》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此外,还有很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如果这样拟题:众星拱月是什么意思?这就不是在检测阅读理解,而只是在检测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因为学生只要把扁中的释义搬过来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我们这样拟题,检测的就是阅读理解了:众星拱月在文中是个比喻,“星”指的是什么?“月”又指的是什么?因为这要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来回答了。同样是《在记者招待会上》,真正体现阅读能力的检测题可以怎样拟呢?现试拟以下8题——1、美国记者一共向周总理提了3个问题,这些问题有一个什么共同点?2、美国记者所提的第三个问题与前面两个问题有什么明显的区别?3、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周总理所说的“上坡路”和“下坡路”的隐含意义是什么?4、面对第三个问题,周总理起先为什么说“这个问题我不便于回答,可以不回答吗”?5、文章结尾写到:“周总理一席回答,如同绵里藏针,使几个美国记者尴尬万分。”为什么说周总理的话如同“绵里藏针”?6、从周总理的巧妙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的哪些性格与品质?7、有人说,这篇文章的题目《在记者招待会上》不好,建议改成《周总理智击刁难》,或改成《绵里藏针中妙击刁难》,或者改成《不怀好意者的下场》,请你发现意见。8、我们已经学过《晏子使楚》,你觉得这两篇文章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这些题与原来的题最大区别在哪里呢?一看就知道,这些题更关注的是整体的阅读理解,着眼于在大局,没有鸡零狗碎的皮毛题。题目中有两点特别值得我们思考:一是这8道题的排列是顺着阅读思路的,先是美国记者的提问,再是周总理的回答,最后是概括和总结;二是努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题目有梯度,但也有难度。第1题比较简单,回答出“不怀好意、刁难”就可以;第2题就需要冷静思考,答案可以是:1、2两个问题相对虚些,因此周总理是以虚对虚,而第3个问题是摆在面前实际问题,回答的难度很大;第4题是对“上坡路”、“下坡路”深层意思的理解,需要结合全文甚至结合当时的国际社会;第5题检测的不只是这个词一般意义,而是这个词在文本中的特殊意义;第6题概括性,要求通过三个问题的回答来概括人物性格与品质:机智、从容、大气。第7题也是宏观的,答案是多元的,只要能自圆其说,但可以看出对文本的理解力。第8题是两篇文章的比较,可以说,有同工异曲之妙。同样是三个刁难问题,同样三个巧妙的回答,同样表现出高度的智慧。只有一个细微差异,就是周总理在回答第三个问题时,故意拖延一会儿,更能表现出大气和风度。阅读的本质在于发现文本的异质阅读的本质,是阅读者对阅读文本中异质因子的独特发现。只有以“发现”为前提,吸收、品味、体验、享受等才会成为可能。如果没有对文本独特的发现,能吸收什么?品味什么?体验什么呢?那么,文本异质指的是什么?简言之,就是文本的独特品质,就是文本的个性。天下文章无以为计,但能够作为读本的优秀之作,肯定有它的独特之处,这个独特之处,就是个性,就是异质。个性是抽象的概念,一旦进入阅读时,就应该把它具体化。发现个性主要包括下面一些要素——发现观念的新颖性。有许多文章是以表达观念为主,而且往往是新的,不是那些别人说了无数次的老腔调。阅读后,读者发现新的观念,并觉得有道理,于是,就把它加入到自己的思想仓库,或者对原先的观念进行调整,这就是吸收。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对于许多小学生读者来说,文中的观点是全新的,这个观念是他们以前所没有接触过的。作者用事实加以证明,具体很强的谫力。读者信服,就是吸收。试想,如果甲乙两文的观点完全相同,还有同时阅读的必要吗?还有新的吸收吗?发现情感的独特性。许多文章渗透着浓厚的感情,尤其是文学作品,主观感情的抒发往往成为主体,十分强烈。但人的感情是丰富多彩的。同样是朋友之间的送别,因人因事因景的不同,感情就像春天里的野花,五颜六色。大有区别。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是送别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在凄凉和忧伤的感情氛围中透露出坚贞的品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是送别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感情是多么深厚啊,就像滚滚而来的长江水。王维《送元二使西安》是也送别诗,也是集中表现友人之间感情之深之笃,“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但多了一点担忧和无奈。如果我们不能发现这种感情的细微差别,就无所谓品味,嚼来嚼去味道都一样,还品什么?发现材料的独特性。相对于主题而言,生活材料更丰富,更多样。同样以“母爱”为主题,用来表现它的材料可以是成千上万的。正像蛋白质不只是蛋白中存在,许多食物中也存在的道理一样。阅读时,读者就应该有意识地去发现它,看看作者选择了什么新的材料来表达主题。如果主题是老的,但这个材料是先前没有人选用过的,这也是一种创新。梁晓声的《慈母情深》表现的主题是母爱这个老话题,可选用的材料却是前无古人的:向挣钱不易的母亲讨要一元五角钱买《青年近卫军》。阅读这种文章,能给人一种全新的生活感受。试想,假如梁晓声选用的材料是我突然生病后母亲背我去医院、母亲把肉省下来给我吃等,能给人新的感受吗?能让人有新的体验吗?上述三个发现,是内容上的。普通读者和作为语文学习者的中小学生对阅读是有区别的。作为语文学习者,还要善于发现文本形式上的独特,以便借鉴。文本形式的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发现视角的独特性。正像摄影,同样是拍摄人物,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拍摄,而且效果不一样。《桥》表现的是共产党员的表率与模范,它的切入角度是一座“桥”。《再见了,亲人》表现的是中朝两国人民的血肉相连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