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⑤选育和应用具有多个不同主效基因的聚合品种或多系品种等也是可行的措施。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对植物无害或有益的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影响或抑制病原物的生存和活动,压低病原物的数量,或诱导或增强植物抗病性,通过改变植物与病原物的相互关系,抑制病害发生从而控制植物病害发生与发展的控病措施。生物防治机制:抗菌作用溶菌作用竞争作用重寄生作用捕食作用交互(叉)保护作用生物防治特点:优点:生物防治对人、畜安全,对环境影响极小活体生物防治对有害生物可以达到长期控制的目的,而且不易产生抗性问题生物防治的自然资源丰富,易于开发,生物防治成本相对较低局限性:局限性:生物防治的作用效果较慢,在有害生物大发生后常无法控制生物防治受气候和地域生态环境的限制,防治效果不稳定目前可用于大批量生产使用的有益生物种类还太少,通过生物防治达到有效控制的有害生物数量有限生物防治通常只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一定的危害水平,对于一向防治要求高的有害生物,较难实施种群综合治理。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指通过利用物理方法清除、抑制、钝化或杀死病原物来控制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方法。常见防治方法:人工机械防治:利用人工和简单机械,通过汰除或捕杀防治有害生物的措施。诱杀法:利用动物的的趋性,配合一定的物理装置、化学毒剂或人工处理来防治害虫和害鼠的方法,包括灯光诱杀、食饵诱杀和潜所诱杀。温控法:利用高温或低温来控制或杀死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阻隔法:根据有害生物的侵染和扩散行为,设置物理障碍,阻止有害生物的危害或扩散的措施。辐射法:利用各种辐射进行有害生物防治的物理防治技术,包括直接杀灭和辐射不育。热处理法干热处理法主要用于蔬菜种子,对多种种传病毒、细菌和真菌都有防治效果。黄瓜种子经70℃干热处理2~3天,可使绿斑花叶病毒(CGMMV)失活。番茄种子经75℃处理6天或80℃处理5天可杀死种传黄萎病菌(Verticilliumtricorpus)。不同植物的种子耐热性有差异,处理不当会降低萌发率。温汤浸种用热水处理种子和无性繁殖材料,可杀死在种子表面和种子内部潜伏的病原物。热水处理利用植物材料与病原物耐热性的差异,选择适宜的水温和处理时间以杀死病原物而不损害植物。棉种经硫酸脱绒后,用55~60℃的热水浸种半小时,可杀死棉花枯萎病菌和多种引致苗病的病原菌。热蒸汽热蒸汽也用于处理种子、苗木,其杀菌有效温度与种子受害温度的差距较干热灭菌和热水浸种大,对种子发芽的不良影响较小。热蒸汽还用于温室和苗床的土壤处理。通常用80~95℃蒸汽处理土壤30一60分钟,可杀死绝大部分病原菌,但少数耐高温微生物和细菌和芽孢仍可继续存活。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药剂控制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方法。化学防治特点优点:使用方法简便,效率高,见效快,可以用于各种有害生物的防治,特别是有害生物大发生时,能及时控制危害。缺点:产生抗药性杀伤天敌,破坏生态残留污染环境防治病害的农药种类和剂型用于病害防治的农药主要有杀菌剂和杀线虫剂。杀菌剂对真菌或细菌有抑菌、杀菌或钝化其有毒代谢产物等作用。有些农用抗菌素,例如四环素还能防治类菌原体病害。农药(pesticide):是植物化学保护上使用的化学药剂的总称。农药: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鼠剂。杀菌剂(fungicide):是用于防治植物病害的农药,是一类能够杀死病原物,抑制其侵染、生长和繁殖,或提高植物抗病性的农药。包括杀真菌剂、杀细菌剂、杀线虫剂和杀病毒剂。施药方法(1)喷雾法(2)喷粉法(3)种子处理拌种法浸种法闷种法应用种衣剂(4)土壤处理(5)熏蒸法(6)烟雾法分论重点:重要(稻瘟病、白叶枯、小麦三锈、玉米大、小斑病、大豆菌核病等)病害的症状类型及其特征、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识别、越冬越夏条件、传播途径、侵染循环、发病流行条件、防治措施…病害自然衰退特点及其可能机制(小麦全蚀病等)致病机理(棉花黄萎、枯萎病等)分论重点一:稻瘟病稻瘟病症状:水稻各生育期和各部位都可以发病,根据发病时期和发病部位可以将稻瘟病分为:苗叶瘟、叶瘟、叶枕瘟、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等。叶瘟、穗颈瘟最为常见,危害较大,叶瘟严重时,全田呈火烧状,植株矮缩,新叶难以生长,抽穗艰难,抽穗期穗颈瘟发生严重时,导致大量白穗或瘪粒。叶瘟慢性型:典型症状,病斑梭性,最外层为黄色晕圈(中毒部),内圈为褐色(坏死部),中央灰白色(崩溃部),病斑两端中央的叶脉常变为褐色长条状,称坏死线。天气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灰白色霉层。“三部一线”为慢性病斑的主要特征。急性型:病斑暗绿色,水渍状,多数为不规则圆形或近圆形,叶片两面都能产生大量灰白色霉层。多为感病品种、环境条件特别合适、或氮肥过多情况下产生。急性型病斑的大量出现往往是稻瘟病大规模流行的先兆。白点型:病斑呈白色近圆形或短梭形小白点。在显症阶段,遇到不利于病菌生长的气候条件时通常发生白点型病斑。气候条件继续不适时,可转为慢性型;在短期内转适时,可以转为急性型。褐点型:病斑呈褐色小斑点,限于两脉之间。多发生于抗病品种或稻株下部老叶,不产生分生孢子。节瘟多发生于穗下第一、二节位上,病斑初为褐色小点,以后环状扩大及至整个节部,黑褐色,湿度大时,病斑产生大量灰色霉层。后期节干缩凹陷,易折断以及病节上部分早枯。穗颈瘟发生于主穗梗至第一枝梗分枝的穗颈部。病斑初期呈水渍状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展呈褐色或墨绿色。发病早的多形成白穗,发病迟的瘪粒增加,粒重降低,影响米质。枝梗、穗轴也可发病,症状与穗颈发病相似。湿度大时,以上部位都可产生灰色霉层。病原物无性世代:灰梨孢或稻梨孢(半知菌梨孢属真菌)有性世代:子囊菌,田间自然状态下未发现有形态。形态菌丝:具隔膜和分枝,初期无色,后变灰褐色,不同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产生的菌落色泽有差异。分生孢子梗:从病组织的气孔或表皮成簇伸出,很少单生,不分枝,通常2——4隔,淡褐色,孢子脱落后,顶部呈屈膝部。分生孢子:洋梨形或倒棍棒性,顶端尖,基部钝圆,有脚孢,无色或淡褐色,成熟后常2隔,多数孢子从顶细胞或基细胞萌发,产生芽管,芽管顶端生成附着胞(压力胞),生出侵入丝,侵入寄主组织。生理学菌丝生长温度8——37度,最适温度26——28度。分生孢子在10——35度均可形成,以25——28最适。萌发最适25——28度。分生孢子致死温度:湿热条件,52度,5——7min;干燥条件下,分生孢子60度经30h仍有部分存活;于-4——6度,经50——60d,仍有20%孢子存活。分生孢子形成要求相对湿度大于93%,并需一定时间的光暗交替。孢子萌发临界相对湿度大于90%,最好有水滴或水膜存在。侵入条件较严格,在适温下,须持续结水6——7h,病菌才能侵入。稻瘟病可以产生多种毒素,目前已经发现五种:稻瘟菌素、吡啶羧酸、细交链孢菌酮酸、稻瘟醇、香豆素。毒素对水稻有抑制呼吸和生长发育的作用。将稻瘟菌素、吡啶羧酸、细交链孢菌酮酸的稀释液,分别滴加到水稻叶片的机械伤口上,在适宜温度下都可以引起与稻瘟病相似的病斑。致病性分化稻瘟病菌与水稻的互作符合“基因对基因假说”,即“对于每一个寄主的抗病基因,病原菌都存在一个特异的与之对应的无毒基因。”稻瘟病菌对不同品种的致病性有明显的专化性。据此可以区分为不同生理小种。病菌致病性变异机制:突变。菌丝融合,导致准性生殖。有性交配。寄主范围自然情况只侵染水稻,人工条件可侵染小麦等禾本科植物,来自不同禾本科植物的梨孢菌可以侵染水稻。病害循环越冬与初侵染源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病菌侵染过程接触期和侵入期:孢子的附着和侵入。潜育期:病菌侵入后,显症时间主要受温度影响、叶瘟潜育期在17—18度时,为7—9天,在26—28度时,为4—5天。发病期:病斑出现后,只要条件适宜,即可产生孢子。孢子释放与传播风是孢子分散必要条件,雨露光促进孢子脱落。释放高峰期为凌晨0—4时,阴天可全天释放包子。稻瘟病菌孢子抗逆性较差,远距离传播途中易丧失活性。发病因素水稻抗病性:稻发育过程中,四叶期、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抗病机制:生理机制和生化机制。品种抗病基因与病菌无毒基因互作。多数抗病性为显性。气象因素:在菌源具备,品种感病的前提下,气象因素是影响病害发生和发展的主导因子。期中以温度、湿度最为重要,其次是光和风。栽培管理:栽培管理技术既影响水稻抗病力,又影响田间小气候。流行预测稻瘟病是气传、单年流行病害,其发病程度与品种感病性和种植面积、小种组成和种群数量、流行期的气候条件及水分管理等密切相关。防治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加强水肥管理种子消毒药剂防治分论重点二:水稻白叶枯病(分布最广,危害最重)抗性机制结构抗病性自然伤口及伤口、蜡质与茸毛、细胞壁的组成物质加厚。化学抗病性凝集素、天然分泌物、抑菌物质和解毒物质等。主动抗病机制非寄主抗病性、小种专化抗病性、非小种专化抗病性、基本的防卫反应。症状水稻全生育期均可受害,以孕穗期受害最重,病菌从稻叶的水孔或伤口侵入,引起叶片发病,病害症状可以有以下类型。叶枯型:典型症状。发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始为黄绿色或暗绿色斑点,随后沿叶脉从叶缘或中脉迅速向下蔓延,形成长而宽的大条斑,可以扩展至叶片基部和整个叶片。远看一片白色,因此称作白叶枯病,湿度大时,病部可见蜜黄色菌脓。急性型:主要在环境条件适宜或品种感病情况下发生。病斑暗绿色,扩展迅速,几天内可使全页呈青灰色或灰绿色,呈开水烫伤状,随即纵卷青枯,该症状出现表明病害正急剧发展。凋萎型:多发生在秧田后期至拔节期。病株心叶或心叶下1—2叶先失水、青卷、随后凋萎,其他叶片相继青枯。黄叶型:不常见,仅广东有发现,主要症状为新出叶片均匀褪绿呈黄色或黄绿宽条斑,病株生长受到抑制。病原物黄单胞菌属细菌。菌体短杆状,极生单鞭。革兰氏阴性,好气性,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蜜黄色或淡黄色,圆滑。病菌致病性:白叶枯病菌不同菌株致病力有差异。寄主范围:主要侵染水稻,还可侵染茭白和一些禾本科杂草。病害循环越冬与初侵染源带菌水稻种子,病稻草和稻桩,杂草,再生稻及自生稻草。新病区以种子传播为主,老病区以稻草传病为主。传播和侵染越冬病菌随水流传播至稻苗。病菌一般从叶片水孔和伤口侵入,病菌在导管内大量繁殖,引起典型叶枯症状。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时,在维管束中大量繁殖,引起系统侵染而表现凋萎症状。病菌随风雨流水传播,进行再侵染,环境适宜,多次再侵染,在一个生长季中就可大流行。发病因素水稻抗病性:糯稻大于粳稻大于籼稻。气象因素:25—30度发病最盛。耕作制度与栽培管理:氮肥使用,田水漫灌。流行与预测水稻在孕穗—抽穗期最为感病,在易感期内,如果田间菌量大,水稻抗性差,气候条件适宜,就会导致病害流行。始病期预测:发现中心病株或田间出现急性型病斑时,即可结合天气预测。流行趋势预测:品种感病和病原存在条件下,病害流行取决于气候条件。防治在控制菌源的前提下,以种植抗病品种为基础,抓住秧苗防治,结合肥,水管理,辅以药剂防治。严格检疫工作,杜绝种子传病。选用抗病品种。培育无病壮秧。加强水肥管理药剂防治生物防治分论重点三——水稻纹枯病发病时期: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可以发生,危害部位:叶鞘,叶片。叶鞘发病:最典型的症状是云纹状病斑和菌核。初期:叶鞘(近水面)水渍状、边暗绿色、模糊的小斑点。中期:形成椭圆形或云纹状,中央灰绿色至灰褐色,湿度低时是草黄色或灰白色,边缘暗褐色,病斑中心有时半透明。晚期:病斑相互连接成很大的不规则云纹斑,叶片发黄枯死。叶片发病:叶片上病斑与叶鞘上相似。病情扩展慢时,外缘褪黄,也成云纹状,病情扩展快时,象被开水烫伤一样,叶处快腐烂。茎部受害初期与叶片一样,后期黄褐色,易折倒。在病部条件适宜时,长出白色蜘蛛网一样的菌丝,然后缩成白色菌丝团,以后变成黑色的菌核。症状纹枯病主要引起鞘枯和叶枯,成为花脚秆、烂脚杆。叶鞘发病先在近水面处出现水渍状暗绿色小点,病斑逐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状。叶片病斑与叶鞘相似。湿度大时,病部长有白色至灰白色蛛丝状菌丝及扁球形或不规则形的暗色菌核,后期病部还可以见到白粉状霉层,为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典型症状是在叶鞘和叶片上形成云纹状病斑和菌核。病原物(1)有性态为瓜亡革菌,担子菌亚门。无性态为茄丝核菌,半知菌类。(2)茄丝核菌主要特征:幼期营养菌丝中细胞多核有明显的桶孔隔膜幼期营养菌丝分支呈锐角、老熟分枝与再分枝一般呈直角分枝发生点附近缢缩并形成一隔膜。病菌生理病菌菌丝适温28—32度,pH2.5—7.8,最适5.4—6.7菌核萌发96%湿度以上,低于85%受抑制。光照对菌丝有抑制,但促进菌核形成。寄主范围寄主范围广。病害循环病原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和菌核在病稻草和其他寄主残体上越冬。适宜条件下,萌发长出菌丝,进入叶鞘内,产生附着胞,通过气孔或直接侵入组织内。潜育期少则1—3天,多则3—5天。在分蘖盛期至孕穗期在植株间水平扩展;孕穗后期至蜡热期,病斑由下向上垂直扩展。担孢子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可引起病害,自然情况下和病害无明显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发病因素菌源数量气候条件:高温高湿栽培技术:氮肥施用量品种与生育期流行预测纹枯病的发生轻重,气候因子温度湿度,栽培因素氮肥使用和品种。防治农业防治栽培管理、打捞菌核药剂防治井冈霉素,分蘖末期从发病率达15%,或拔节到孕穗期从发病率20%的田块。生物防治分论重点四——麦类锈病(小麦三锈)麦类锈病条锈病(小麦、大麦、黑麦)秆锈病(小麦、大麦、黑麦)叶锈病(小麦、大麦)小麦条锈病(世界均发生,小麦最为重要病害)症状识别要点:(1)危害部位:叶片,叶鞘、茎秆及穗部也可受害。(2)发病时期: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受害(3)症状特点:受害叶片上产生大量黄色粉疱(夏孢子堆),成株期排列成条状与叶脉平行。后期在同一部位长出黑色粉疱。夏孢子堆鲜黄色,狭长型至长椭圆形;冬孢子堆狭长形,埋在表皮下,成条状。病原:小麦条锈病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引起。夏孢子鲜黄色、单胞、球形、表面有细刺,冬孢子双胞、分割处缢缩、褐色、棍棒形、有短柄。未发现有性世代(担孢子)。病害发生规律:旬均温在2℃,侵入后菌丝体可缓慢扩展(系统侵染)旬均温超过22℃,不能侵染侵/不能正常发病。夏孢子在RH40%时,0℃-433天,5℃-179天,15℃-47/89天,25℃<10天,36℃<2天,45℃下45分钟全部死亡。RH在80%时寿命变短。越夏--关键。条锈病菌喜低温(适应),不耐高温。在大多数麦区条锈菌不能在同一地区完成其周年循环,因此,越夏是关键环节。明确:我国小麦条锈病菌以夏孢子在异地越夏和越冬,靠夏孢子往返传播,完成周年病害循环,并能在大范围内流行成灾,造成严重减产。限制小麦条锈菌越夏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旬平均气温22-23℃定为小麦条锈菌越夏的温度上限(20℃)。中国西北地区是小麦条锈菌的最大也是最重要的越夏区,该越夏区有纯春麦越夏区、自生麦苗越夏区和春麦与自生麦苗混合越夏区三种类型,制约上述3种越夏形式的主导因素是海拔高度。小麦条锈菌越夏的第二个因素是菌源与寄主对接。凡晚熟小麦与自生麦苗重叠生长达30d以上的地区,条锈菌能顺利越夏。条锈菌的越夏寄主有晚熟小麦、自生麦、黑麦和禾本科杂草等,以前两种为主。降雨也是限制病菌越夏的重要条件。条锈病菌越冬情况由于受越夏菌源量和气象条件的影响。病菌越冬的限制因素是入侵时的湿度和入侵后的温度与小麦叶片是否会继续存活等。条锈菌越冬区有以下3种类型: (1)小麦返青期明显地区 (2)小麦返青期不明显地区 (3)小麦无返青期地区,这一地区也叫冬繁区 ,条锈菌冬季可继续繁殖。由于越冬的差异,病菌越冬存活情况在年份间和地区间差异很大。影响小麦条锈菌越冬的主要因素是气象条件、秋苗发病程度和品种抗冻力,l月平均气温低于-6-7℃,条锈菌不能越冬。寄主品种抗冻力强,锈菌越冬率高;抗冻力弱,越冬率低。抗冻活性的PR蛋白小麦条锈病的春季流行,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1)感病品种的播种面积。(2)条锈菌越冬菌源量。(3)3-5月份的降雨量,特别是3-4月份的雨量。(4)早春气温回升得早、晚。在小麦返青期明显的地区,不论冬前菌源量多少,只要不受外来菌源影响,不流行。在小麦无返青期的地区,冬前菌源与来春流行十分密切,即冬前菌源量愈大,来春流行程度越强。在小麦返青期不明显距条锈菌越夏区又较近的地区,小麦播种期较早,冬前易形成或大或小的菌源量。关键:小麦品种的抗病程度是影响条锈病流行与否及其流行程度的基本条件综合防治:.建立控制条锈病的预警系统和异地监测网,加强病菌生理小种和品种抗性变异的研究与监测;选育和推广抗锈良种,实行抗病基因品种合理布局;科学应用粉锈宁等药剂防治小麦锈病;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播种,不早播,以减少冬前发病;配方施肥,勿偏施或过量施用氮肥;提倡深耕细耙,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寄主;控制以陇南为主的越夏易变区,减少越夏菌源和新小种产生几率,近年来还通过抗病基因品种布局、作物结构调整等措施开始了陇南易变区持久控制措施的探索,取得了很大进展。小麦叶锈病症状叶锈病主要为害小麦叶片,在叶片上形成许多散生、排列不规则,圆形至椭圆形的橘红色粉疱(即病菌的夏孢子堆),后期在叶背面表皮下产生椭圆形黑色冬孢子堆。病原物隐匿柄锈菌小麦专化型。病菌具转主寄主,在小麦上形成夏孢子和冬孢子,冬孢子萌发后产生孢子。唐松草和小乌头为叶锈菌的转主寄主,其上形成性孢子和锈孢子,在我国,其转主寄主未被证实,病菌仅以夏孢子完成病害循环,冬孢子不起作用。夏孢子单细胞,圆形或近圆形,黄褐色,表面有微刺,冬孢子双胞,椭圆形至棍棒形,暗色,顶端平截或倾斜。生理分化现象和致病性变异发病规律:病菌靠夏孢子世代完成侵染循环,夏孢子通过气孔入侵小麦秋苗,并在秋苗上越冬,春季不断进行再侵染。小麦收获后,病菌在自生麦苗上越夏。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与品种抗病性、病原菌的致病性、越夏越冬、生理小种及春雨的多少有关,春雨多、湿度大利于病害发生流行。4、小麦杆锈病(1)症状小麦秆锈病主要危害茎秆、叶鞘。小麦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受害,在病部形成许多散生、隆起的、长椭圆形褐色粉疱(即病菌的夏孢子堆),后期在同一部位产生椭圆形黑色冬孢子堆。病原菌生长发育,要求温度较高(15-20-25)病原为禾柄锈菌小麦变种,属全孢型转主寄生菌,发育过程中产生5种类型的孢子。禾柄锈菌除侵染小麦外,也侵染大麦、黑麦和一些禾本科杂草,引起秆锈病。(3)发病规律:春季,越冬的冬孢子萌发后产生担孢子。担孢子侵染转主寄主普通小檗和十大功劳,并在转主寄主上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锈孢子侵染小麦产生后产生夏孢子,夏孢子在适宜条件进行多次再侵染。当条件不利于夏孢子的生存时,产生冬孢子进行越冬越夏。病菌主要以夏孢子阶段完成周年循环。病害的流行取决于品种的抗病性、适合的气候象条件和充足菌源。病害循环小麦杆锈病菌夏孢子不耐寒冷,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和云南南部越冬。春、夏季,越冬区的菌源自南向北、向西逐步传播,经由长江流域、华北平原到东北、西北及内蒙古等地春麦区,造成全国大范围的春夏季流行。秆锈病菌主要在西北、西南等高寒地区的晚熟春小麦和自生麦苗上越夏,也可在部分平原麦区如山东胶东、江苏淮北等地冬小麦自生麦苗上越夏。至于越夏菌源如何于秋季到达越冬基地,以及病菌是否还可以在其他地区越冬等问题,尚待研究。共同特点:夏孢子堆——夏孢子铁锈状,冬孢子堆黑色。区别:“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病原菌学名:条锈:条形柄锈菌叶锈:隐匿柄锈菌小麦专化型秆锈:禾柄锈菌小麦专化型生物学特征:条锈菌喜凉怕热,叶锈菌温度适应范围大,秆锈菌高低温都敏感;锈菌生活史复杂,具有转主寄生现象和多型性;专性寄生菌,寄生专化性强,有明显的生理小种分化;三种锈菌在我国都以夏孢子的逐代侵染完成周年循环。条锈:主要在西北、华北、淮北冬麦区和西南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发生危害。叶锈:主要在长江种下游麦区和四川、贵州发生多,近年华北、东北麦区也有上升趋势。秆锈:主要在东北内蒙古春麦区和华东沿海冬麦区危害。分论重点五——玉米大斑病分布世界各玉米产区。主要分布在北方玉米产区和南方玉米产区的冷凉山区。症状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能危害苞叶和叶鞘。因品种抗性不同,叶片症状可分为两种类型:在具有Ht抗性基因的品种上初期产生椭圆形小斑,病斑沿叶脉扩展,形成褐色坏死条纹。在不具Ht抗性基因的品种上产生萎蔫型病斑,病斑逐渐沿叶脉扩展,形成长梭形、大小不等的萎蔫斑,病斑一般长5—10cm,宽1cm左右,后期黄褐色。病斑常融合成不规则大斑,引起叶片早枯,潮湿时病斑密生灰黑色霉层。病原物有性态大斑病毛球腔菌。无性态大斑病凸脐蠕孢。分生孢子梗多从气孔伸出,单生2—6根丛生,不分枝,直立或屈膝状,具隔膜。分生孢子梭形。脐点明显凸出于基细胞向外伸出,孢子2—8隔膜,萌发时两端产生芽管。大斑病菌分为玉米专化型和高粱专化型。分别对玉米和高粱表现转化致病性。玉米专化型中存在不同的生理小种,在我国1号小种和2号小种。病害循环病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次侵染来源。在玉米生长季节,病残体中的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或越冬的分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在适宜湿度下,分生孢子萌发,从寄主表皮细胞直接侵入,少数从气孔侵入。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在玉米生育期可发生多次再侵染。发病因素品种抗病性气候条件耕作制度及栽培条件分论重点六——玉米小班病发生该病害全世界普遍发生,60年代以后,由于推广的杂交品种感病,小班病的危害日益加重。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夏播玉米和春、夏混播玉米地区受害较严重。春玉米地区发生较轻。症状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但以抽雄后发病较重,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苞叶、果穗和籽粒。病斑初期呈水浸状,后变黄褐色,边缘深褐色,有时病斑上有2—3个同心轮纹。病斑呈椭圆或纺锤形。病斑密集时连片融合,致使叶片枯死。多雨潮湿时病斑上可见霉层。在叶片上因小种和玉米细胞质不同而有3种类型:病斑椭圆形,扩展受叶脉限制,黄褐色,边缘深褐色。病斑椭圆形或纺锤形,扩展不受叶脉限制,灰色或黄色,有时病斑上出现轮纹。黄褐色坏死小斑点,周围有黄褐色晕圈,病斑不扩大。前两种为感病类型,后一种为抗病类型。病原菌无性态:玉蜀黍平脐蠕孢。有性态:异旋孢腔菌。分生孢子梗2~3根束生,从叶片气孔中伸出,直立或曲膝状弯曲,褐色,具3~15个隔膜,不分枝,上端有明显孢痕。分生孢子在分生孢子梗顶端或侧方长出,长椭圆形,褐色,两端钝圆,多向一端弯曲,中间粗两端细,具3~13个隔膜,脐点凹陷于基细胞之内,分生孢子多从两端细胞萌发长出芽管,有时中间细胞也可萌发。子囊壳可通过人工诱导产生,病组织中发现(偶尔),子囊壳黑色,球形,喙部明显,常埋在寄主病组织中,表面可长出菌丝体和分生孢子梗;内部着生近圆桶状的子囊,子囊顶端钝圆,基部具柄;子囊内大多有4个线状无色透明具5~9个隔膜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在子囊内相互缠绕成螺旋状,萌发时每个细胞均可长出芽管。病原菌致病性分化玉米小斑病菌存在小种分化现象,主要为T小种、C小种、O小种。T小种和C小种:具专化性,分别对雄性不育的T型细胞质和C型细胞质玉米具有强毒力。病菌小种产生大量专化性的致病毒素,毒素也是专化的。O小种:专化性很小或没有专化性。产生少量毒素,毒素亦不具专化性,主要侵染叶片。目前,我国O小种唇线频率高,分布广,为优势小种。寄主范围自然条件下还可以侵染高粱。人工接种可以侵染很多。。病害循环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中越冬,分生孢子也可以越冬,但是存活率不高。初侵染源为田间或玉米垛中未腐解的病残体。翌年,温湿度条件适宜,病残体中的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到玉米植株上,在叶面有水膜时,萌发形成芽管,由气孔或直接穿透叶片表皮侵入。在侵染部位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次侵染。玉米收获后,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发病因素寄主抗病性(2)气候条件(3)栽培管理防治选育和推广抗病良种减少菌源加强栽培管理,实行玉米—大豆,玉米—麦类轮作倒茬。药剂防治分论重点七——大豆菌核病发生又称白腐病。全国各地均可发生。为害地上部,苗期、成株均可发病,花期受害重,产生苗枯、叶腐、茎腐、荚腐等症。症状苗期茎基部褐变,呈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后病部干缩呈黄褐色枯死,表皮撕裂状。叶片始于植株下部,初叶面生暗绿色水浸状斑,后扩展为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中心灰褐色,四周暗褐色,外有黄色晕圈;湿度大时亦生白色菌丝,叶片腐烂脱落。茎秆多从主茎中下部分杈处开始,病部水浸状——褪为浅褐色至近白色,病斑形状不规则,常环绕茎部向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12 慧眼看交通 第1课时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统编版
- 8 我们离不开呼吸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三年级下册粤教粤科版
- 21 古诗词三首 长相思(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 3《做个“开心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
- 场地宣传合同范本
- 2 祖父的园子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
- 2024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台阶教学反思新人教版
- Module 5(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外研版(一起)英语一年级下册
- 2 百分数(二)成数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 运输支架合同范本
- The Frog and the Mouse青蛙和老鼠的故事英语伊索寓言
- 转运铁水包安全风险告知卡
- 31863:2015企业履约能力达标全套管理制度
-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时分》教案(无锡公开课)
- 打造金融级智能中台的数据底座
- 工程合同管理教材(共202页).ppt
- ANKYLOS机械并发症处理方法
- 道路桥梁实习日记12篇
- 第十章运动代偿
- 氩弧焊机保养记录表
- 《企业经营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