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版实验心理学_第1页
标准版实验心理学_第2页
标准版实验心理学_第3页
标准版实验心理学_第4页
标准版实验心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验心理学复习重点曹田名词解释1、变量:是指在数量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变量可以分为量的变量(连续变量)和质的变量(非连续变量)2、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就是自变量。3、因变量:在实验中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4、交互作用: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个水平上不一样时,交互作用就产生了。5、内部效度: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6、回归假象:第一次测验时的高分组和低分组这两个极端组的分数在第二次测量时向平均数回归了:高分组的得分比第一次低些,低分组的得分则高些。

7、费希纳定律:也称对数定律,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呈对数关系,心理量的增长慢于物理量的增长。8、史蒂文斯定律:也称幂定律,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共变关系,并非如费希纳定律所描述的那样是一个对数函数关系,而应该是一个幂函数关系。9、材料限制:作业水平受其质量低劣和记忆信息不适当的限制,即使分配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该作业水平10、资源限制:作业水平受分配到的心理资源的限制,一旦能获得较多的资源,这种作业就能顺利进行11、错觉性结合实验:是指在不注意的条件下,向被试呈现的不同客体的特征发生彼此交换的现象12、启动效应:先前的加工活动对随后的加工活动所起的促进作用13、正启动效应:起促进作用的启动效应称为正启动效应或促进性启动效应14、负启动效应:起抑制作用的启动效应称为负启动效应或抑制性启动效应15、目标激活现象:目标重复启动往往会产生正启动效应,实验说明,在启动显示中呈现“猫”为启动目标词,在探测显示中仍以“猫”作为目标词这种反应时间的节省被称为目标激活现象。16、注意的返回抑制:当注意返回到先前注意过的位置或客体时,人们的反应会变慢的一种抑制的现象17、自下而上加工: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又称材料驱动加工18、自上而下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又称为概念驱动加工19、无觉察知觉:指刺激没有被个体的意识觉察,却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即个体无意识地对刺激信息进行了加工。20、stroop效应:当单词意思和墨水颜色一致时,报告墨水颜色的速度要快于报告中性单词颜色的速度,当单词意思和墨水颜色不一致时,报告速度则较中性单词来得慢。21、实验性分离:就是在实验上将两个对象或概念区分开来。从实验操纵上来说,也就是如果通过操纵一个自变量能使两个对象发生不同的变化,那么我们便认为这两个对象在本质上是不同的22、相对敏感性假设:直接测验与间接测验对意识加工都同等程度敏感。对某一个特定的刺激,如果间接测验比直接测验表现更敏感,那么无意识加工起作用了23、错误记忆:是指错误地声明一个以前未呈现过的词或从未发生过的事曾经出现过24、真实记忆:是指正确地报告出曾经呈现过的词或发生过的事25、内隐激活反应假说:他认为在学习阶段被试通过对学习项目的加工从而激活了这些实际上并未呈现的关键项目,并在后来的回忆或再认测验中表现出了对这些项目的错误回忆或错误再认。这种激活过程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26、内隐记忆:被试并非有意识的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但它可以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自然地表现出来,并且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27、出声思维:将解决问题或推理的过程用内省式的言语报告出来28、费利效应:费利将两个电极接到前臂上,并把它同弱电源和一个电流计串联时,当呈现光或声音刺激时,皮肤表面的电阻会降低,电流增加。填空艾宾浩斯创造两个工具: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研究的材料,用节省法测量记忆效果。表情辨别整体判断系统的特点是总概貌简答1、实验心理学最具影响力的三位人物方法代表人物主要贡献几项贡献漫长(以前)—两千多年前思辨法费希纳量化的开始2诞生(分界线)—1879年实验法冯特学科的诞生3短暂(以后)—133年实验法艾宾浩斯领域的拓展42、费希纳的代表作和具体贡献代表作:1860年出版的《心理物理学纲要》具体贡献:(1)量化的开始,定量的说明了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关系(2)创造出心理现象的三种定量研究方法:最小可觉差法、均差法、正误法。3、艾宾浩斯的代表作及其贡献代表作:《心理学概论》、《记忆》具体贡献:(1)证明了实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2)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3)为实验心理学提供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节省法)(4)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4、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属性(1)科学方法的构成要素①系统经验观察:现象观察—查阅资料—实验研究—理论解释②自我校正能力:自我校正的特点是可公开、可反复性获得。(2)心理学实验法的科学性

(3)心理学实验法的方法学地位5、观察法的概念以及局限性概念:通过一定程序收集资料,以期获得描述性的数据来简化复杂现象的过程。局限性:(1)不能发现因果关系(2)对干扰因素不加任何控制,所收集的资料不充分(3)观察法的描述性限制常被忽略(4)受观察者主观偏好的影响 6、对相关研究法的评价局限:(1)结果往往取决于其选用相关研究法的前提是否得到满足(如皮尔逊相关的前提条件是两个连续变量之间必须成线性关系)(2)相关研究法无法确定因果关系的方向改进方法:(1)将相关研究建立在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散点图)(2)利用交叉—滞后法来逼近因果关系解释(前提是两变量存在因果关系)7、实验法的概念和构成实验法的三要素概念:通过人为的、系统的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三要素:实验假设和推论、实验变量、实验控制8、研究人类被试的伦理原则(1)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2)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3)保护被试免遭伤害(4)保密原则9、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1)确定研究课题:选择课题、确定实验类型(因素性实验、函数型实验)、提出假设(2)选择被试(3)确定实验控制(4)数据整合(5)撰写研究报告10、实验的两种类型(1)因素型实验:是探求规定行为的条件“是什么”的“什么型实验”,也即探明规定行为的要因的实验。“如果A,那么B”的形式(2)函数型实验:是探求各种条件和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实验,用函数关系来表示,他用方程式B=F(A)来表明自变量A与因变量B共变的函数关系。11、对自变量的操纵(1)对自变量下操作性定义(2)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12、增强因变量精确性可采用的方法

(1)反应控制

(2)选择恰当的测量指标

①有效性。即指标充分代表当时的现象或过程的程度,也称为效度。②客观性。即指标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观察到的。③数量化。即指标能数量化,也就便于记录、便于统计、并且量化的指标能进行比较。(3)避免量程限制

量程:测量指标的范围。量程不当将引起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13、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1)排除法:是吧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局限:有些额外变量很难排除、实验结果有时难以在现实中推广实例:感觉剥夺、表情的跨文化研究(2)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局限:①实验结果不能推广到额外变量的其他水平上去、②操纵的自变量和保持恒定的额外变量可能产生交互作用(3)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匹配法的步骤:确定匹配的属性—配对(相同或相近)—随即分配到小组中原则:与因变量有较高相关局限:有些属性找不到可靠的依据进行匹配、很难对很多个属性同时进行匹配(4)随机化法:是把被试随机的分配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局限:要有足够的样本、根本上无法排除个体差异的影响优势:不会导致系统性偏差、能够控制难以观察的额外变量(5)抵消平衡法:抵消或平衡实验处理的顺序效应而采纳的一种控制技术ABBA技术:适用一个自变量的两个水平。拉丁方设计:自变量有两个以上的水平步骤:确定被试数量:使被试的组数与自变量水平相同列两维矩阵,其中列表示自变量水平,行表示被试建立其他几列:1、2、N、3、N-1、4、N-2、。。。N偶数5:一二三四五五四三二一A1253443521B2314554132C3425115243D4531221354E5142332415(6)统计控制法:通过统计技术来控制额外变量

条件:实验设计时,有些额外变量难以控制

统计方法:协方差分析,剔除极端数据,分别加权

局限:事后补救14、心理学实验中典型的额外变量(1)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的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效应。(2)要求特征:被试对实验的态度及目的的假想15、实验设计四个步骤(1)我的实验中有几个自变量

(2)每个自变量有几个水平

(3)如何分配被试

(4)如何统计16、多基线设计(1)被试内多基线设计:同一被试,不同行为(2)被试间多基线设计:不同被试,相同行为17、外部效度概念及影响因素概念: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影响因素:(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2)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3)测量工具的局限性18、验证性实验分类

(1)直接验证:选择不同的被试,尽可能准确地重复原实验

(2)系统验证:改变实验条件,发现边界条件(现象存在的条件)

(3)概念验证:思考两个类比故事相似性时所产生的图式有助于问题解决19、实验研究的信度

(1)定义:多次测量的实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2)影响因素

①样本量

②推断统计:统计信度、实验信度20、唐德斯ABC反应时(1)A—反应时:又称简单反应时(基线时间),单一的刺激,单一的反应,刺激与反应之间时间间隔。(2)B—反应时:又称选择反应时,几种不同的刺激,几种相应的反应,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3)C—反应时:又称辨别反应时,多个刺激,只对其中的某一个刺激反应,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4)A—反应时=基线时间B—反应时=基线时间+辨别时间C—反应时=基线时间+辨别时间+选择时间(5)简单花费时间最短,选择花费时间最长21、反应时间的测定方法(1)减数法①原理

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作业的反应时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②优点

a、可以用来测定某一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b、也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定: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③弱点:应用范围有限(2)加因素法①前提条件: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②实验逻辑

a、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两个因素存在交互作用,那么它们作用于同一个加工阶段;

b、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独立的,即两个因素不存在交互作用,可以相加,那么它们分别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③加因素法的弱点

a、对基本前提的质疑:信息加工也可能存在平行加工有循环论证的倾向

b、实验逻辑的质疑:能否以相加效应来确认信息加工的阶段

c、对实验结论的怀疑:加因素法实验本身并不能指明一些加工阶段的顺序(3)开窗实验开窗实验的原理:字母转换实验

①材料:

“英文字母+数字”,

字母数量为1、2、3、4;

如P+2;AC+3…②设计被试将呈现的字母材料进行转换

转换规则:将各字母转换成英文字母表中其后第“数字”个位置的字母

如P+2,;AC+3,

转换结果要一起出声说出来

③过程

呈现实验材料,如“EAGB+3”

按键,出现第一个字母E,同时计时

出声转换字母,FGH,计时结束

按键,出现第二个字母A,出声转换字母(BCD)

依次类推,全部字母出声转换完毕

说出总的结果:HDJE22、用最小变化法测绝对感觉阈限的测量方法。(232页表5-1)(1)确定刺激呈现的系列数,递增与增减系列各一半,两个系列交替出现

(2)确定刺激范围及刺激间隔(3)确定增减系列的起点:递增系列的起点基本安排在被试感觉不到的刺激强度范围内,随机呈现;递减系列的起点基本安排在被试感觉到的刺激强度范围内,随机呈现(4)无论是递增与递减系列,从起点处沿递增或递减方向,依次呈现刺激,让被试报告是否感觉到刺激,如果被试“说不准”,要求其进行猜测。被试有感觉时,记录“+”;无感觉时记录为“-”(5)对于递增系列,被试第一次报告“有”时,停止实验

对于递减系列,被试第一次报告“无”时,停止实验

(6)记录实验结果

(7)求阈限

每一系列的阈限值;所有系列的平均阈限值23.用最小变化法测差别感觉阈限的测量方法。(232页表5-2)(1)在递减系列中最后一次“+”到非“+”(即“=”或“—”或“?”)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用Lu表示;第一次非“—”到“—”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下限,用Ll表示(2)在递增序列中最后一次“—”到非“—”之间的中点为Ll;第一次非“+”到“+”之间的中点为Lu(3)在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为不肯定间距Iu。(4)不肯定间距的中点是主观相等点,在理论上主观相等点(PSE)应与标准刺激(St)相等,但实际上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称为常误(CE)(5)取不肯定间距的一半或者取上差别阈(DLu=Lu—St)和下差别阈(DLl=St—Ll)之和的一半为差别阈限。以上可用公式来表达DLu=Lu—StDLl=St—LlPSE=(Lu+Ll)/2CE=St—PSEDL=(Lu—St)+(St—Ll)/2=(DLu—DLl)/2=(Lu—Ll)/2Iu=Lu—Ll24、用最小变化法测绝对与差别感觉阈限测量方法的不同(1)每次呈现刺激的数量:1个与2个

(2)被试反应的类别:“+”与“-”;“+”“=”“-”“?”

(3)转折点的数量:1个与2个

(4)实验停止的时间不同:第1次转折;第2次转折

(5)计算公式不同:25、用最小变化法测量的误差种类(1)绝对感觉阈限

①习惯误差:继续作同一种判断的倾向所引起的误差

②期望误差:期望转折点尽快到来的倾向所导致的误差

③练习误差:由于多次练习而导致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性误差

④疲劳误差:由于多次练习产生疲劳而导致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性误差(2)差别感觉阈限

①习惯误差;②期望误差;③练习误差;④疲劳误差⑤空间误差由于刺激呈现的空间位置的变化对实验结果产生的误差

⑥时间误差或顺序误差:由于刺激按照先后的时间顺序呈现所产生的误差26、恒定刺激法(最广泛、最准确)测绝对感觉阈限的测量方法。(236页)(1)选择刺激强度的范围

最大强度,能够感觉到的可能性应不低于95%

最小强度,能够感觉到的可能性应不高于5%

(2)选择刺激:取距离相等的刺激,一般控制在5-7个,恒定不变

(3)刺激呈现次数:50-200次/每个(4)刺激呈现次序:随机安排,被试报告“有”或“无”

(5)记录(因变量):每一个刺激“有”或“无”感觉的次数(6)计算:公式法或直线内插法

27、恒定刺激法(最广泛、最准确)测差别感觉阈限的测量方法(237页)(1)选择比较刺激强度的范围

最大强度,能够感觉到的可能性应不低于95%

最小强度,能够感觉到的可能性应不高于5%

(2)选择标准刺激与比较刺激:范围的中间为标准刺激

(3)刺激呈现次数:50-200次/每对

(4)刺激呈现次序:随机成对呈现,被试报告“大于”、“小”“等于”(5)记录(因变量):每一个刺激“大于”、“等于”或“小于”的次数

(6)计算:直线内插法(绘图法)28、平均差误法(239页)(1)概念: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令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也可由主试调节,被试判断(2)绝对阈限的测量:标准刺激为0;DL=测定数值的平均值(3)差别阈限的测量①由于被试反复测试,每次的结果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而是围绕一个平均数变化的数值②这个变化的范围是不肯定间距③不肯定间距的中点,主观相等点(PSE)④AEM=

⑤AEst=

29、三种阈上感觉量表的建立(1)顺序量表:既不等距,也无绝对零点,只要求将事物按某一标准派出一个次序。①等级序列法:是一种制作顺序量表的直接方法。这个方法是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让许多被试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刺激排成一个顺序,然后把许多人对同一刺激评定的等级加以平均。②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地呈现,让被试依据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的哪一个上表现得更为突出。(2)等距量表:等距但没有绝对零点,不仅要求体现事物属性的大小顺序关系,还要有一个固定的测量单位。①感觉等距法(二分法):它是通过将一个感觉分成主观上相等距离来制作。②差别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通过在不同强度的基础上测量差别阈限来实现(3)比例量表:既有真正的零点,也有等距单位。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分段法(感觉比例法):通过把一个感觉量加倍或减半或取任何其他比例来建立心理量表的。数量估计法30、对偶比较法的测量过程(243页)(1)制作实验顺序表:两两配对。为了避免时间和空间误差,实验分成二轮,第一轮配对的广告顺序在第二轮前后颠倒。如下表所示,按斜线式呈现刺激。(2)按顺序一对一对呈现,被试根据某一特性作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的哪一个表现得更为突出(3)求表现突出的百分比(4)根据百分比大小排列等级31、三种过滤器模型图(1)单通道过滤器模型(2)衰减过滤器模型(3)反应选择模型32、衰减过滤器理论观点

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加以调节,这种过滤器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的信息通过,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信号受到衰减,强度渐弱了,但其中一些信息仍可得到高级加工。33、反应选择理论观点(1)位置:多个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过滤器位于知觉分析与工作记忆之间(2)功能: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输出)(3)标准:其选择的标准是对人的

34、特征整合理论观点(1)概念特征: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维量,指的是属性。客体:就是一些特征的结合(整合)(2)功能

在空间知觉中,要借注意把客体的特征捆绑在一起

(3)过程

其核心是将客体知觉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一个是前注意阶段,知觉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无须注意;

一个是特征整合阶段,通过注意将特征整合为客体,其加工方式是系列

即对特征和客体的加工是在知觉的不同阶段实现

35、启动实验方法(1)由启动显示与探测显示组成

启动显示在前,探测显示在后

(2)启动显示与探测显示都包含目标(T)与分心物(D)

①启动呈示中的目标与分心物:无关

②启动呈示与探测显示的目标:

a、不同-----控制条件

b、相同-----目标重复启动-----目标激活现象

c、关联-----扩散激活现象

(3)实验时,要求被试只对目标反应(T0、T1),不理会分心物(D0、D1)

36、直接知觉论的理论观点、实验设计和实验依据(1)理论观点:所有知觉都是先天具有的,是不需要经验参与的

(2)实验设计:最关键的问题是排除过去经验的影响

(3)实验依据:“视崖”实验:吉布森与沃克37、间接知觉论的理论观点、实验设计和实验依据(1)理论观点

①当经验信息与刺激信息相互协调时,共同起作用

②当经验信息与刺激信息矛盾时,经验信息会压倒刺激信息

(2)实验设计

①分离出两种知觉

②只有经验信息参与的知觉③只有刺激信息作用的知觉

(3)实验依据

①不可能图形;②三维图形的知觉测验;③知觉恒常性研究

38、巴特利特再现实验种类及观点(1)种类①重复再现:让同一个被试在不同的延时条件下对学习材料作多次回忆,将回忆的内容与原始材料进行对比,来测量被试记忆不断衰退和变化的情形②系列再现:先让被试1再现出先前所记忆的材料,然后让被试2看被试1所再现的材料,并在一段时间后对此进行再现,而被试3又在被试2再现的基础上进行回忆,这样一次进行下去,得到一条“记忆链”(2)观点:已有图式与正在记忆的信息发生冲突时,人们会歪曲记忆内容,使之更适合我们已有的图式。39、传统记忆的研究方法(1)回忆法①系列回忆法:要求被试按照先前呈现的顺序对材料进行学习和回忆。②对偶联合回忆法:向被试呈现两个配对的项目,分别称为刺激和反应。程序通常为,先向被试呈现一系列的刺激—反应对,然后单独呈现刺激项目,让被试回忆与之相对应的反应项目,以检验其学习和记忆的效果。有检验法和预期法两种。③自由回忆法:呈现一系列项目让被试尽可能的记住,不用记呈现顺序,进行回忆(2)再认法①是否再认法:在测试中呈现给被试两种选择,以“是”或“否”作出反应②迫选再认法:在测试中呈现给被试多种选择,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要求被试选出。40、错误记忆的经典研究范式DRM范式:德泽—勒迪格—麦克德莫特(1)材料

学习词表:1个目标词(关键诱饵)及与之相联系的15个学习项目

(2)学习阶段:15个学习项目(词表项目)

(3)测验:对学习项目进行自由回忆与再认

(4)结果:目标词(关键项目)的虚报率接近学习项目的击中率

41、模糊痕迹理论(布雷纳德、雷纳)

字面及要点的痕迹是再认判断的基础。字面痕迹代表的是物理刺激的表面细节,而要点痕迹代表的是刺激的意义。

当增加词表项目和关键项目之间的关联以提高关键项目的要点痕迹时,便会增加错误记忆的可能性。

在真实记忆中要点痕迹(词表项目)会通过高水平语意加工产生,同样会提高真实记忆的水平。42、任务分离假设的逻辑先通过改变测验指导语来造成两种测验任务,分别对应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然后通过考察两种测验成绩之间的关系来确定是否出现了实验性分离。43、加工分离程序(1)基本思路

大多数记忆任务均包含了不同程度的意识与无意识程度,分离出一个记忆任务中意识与无意识成分的贡献(2)基本假设

①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是彼此独立的加工过程

②自动提取(熟悉感)在“包含”和“排除”测验中的性质是一样的

③意识性提取在“包含”和“排除”测验中的性质是一样的

④意识性提取的操作表现为“全”或“无”;自动提取的操作表现为“有错有对”44、建构认知模型实施步骤(1)先验模型阶段:认为概念主要是由原型(最佳样例)来进行表征的。原型和维量(范畴成员的代表性程度)的紧密结合就形成了概念(2)实验验证阶段①向被试呈现概念及能够代表该概念的实例

②根据这些实例的代表性程度,由高到低进行等级排列,1级为最高

③反应时实验

④匹配实验(3)模型完善阶段①假设:概念原型受地区、民族、时代、文化等影响

②对象:几内亚土著居民(没有西方的颜色分类名称)

③实验:颜色识记

④结果:识记西方各颜色范畴的原型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