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Ⅲ-土壤、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0b516852a6005d459e6797901cc86e2/90b516852a6005d459e6797901cc86e21.gif)
![《自然地理学Ⅲ-土壤、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0b516852a6005d459e6797901cc86e2/90b516852a6005d459e6797901cc86e22.gif)
![《自然地理学Ⅲ-土壤、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0b516852a6005d459e6797901cc86e2/90b516852a6005d459e6797901cc86e23.gif)
![《自然地理学Ⅲ-土壤、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0b516852a6005d459e6797901cc86e2/90b516852a6005d459e6797901cc86e24.gif)
![《自然地理学Ⅲ-土壤、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0b516852a6005d459e6797901cc86e2/90b516852a6005d459e6797901cc86e2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31PAGE26《自然地理学Ⅲ——土壤、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自编习题集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0.5分)1、(2.5分)影响土壤的五种自然因素: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从各自不同的侧面共同控制着土壤的发育和特性的形成。2、(1.5分)一般来说,经典的发生学分类通常将地球陆地上的土壤划分为三大类别(或三大土纲):地带性土壤或显域土、隐地带性土壤或隐域土、非地带性土壤或泛域土。3、(2.5分)土壤资源的丧失与退化比较严重和突出的问题主要有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土壤退化、土壤污染、耕地占用。4、(1.5分)自然地理环境基本规律包括整体性规律、时间演化规律、空间分异规律。5、(1.5分)我国的土地分类研究主要是沿用原苏联的土地分级系统,采用三级系统:相、限区、地方。6、(1分)综合自然区划具体的方法有:顺序划分法、合并法。7、(2分)目前开展国际性研究的全球环境问题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损耗、酸雨、生物多样性减少。8、(2分)土壤是个多相分散体系,由有机质、矿物质、空气、水分等四种不同物质组成。9、(2.5分)生态系统的组分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有机体,生物有机体因获取能量的方式与所起作用不同而划分为的生产者有机体、消费者有机体和分解者有机体三个类群。10、(1.5分)陆地生态系统的“三向地带性”是指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11、(3分)按热量的地域差异及其对其他成分的影响,我国可以分为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赤道带六个热量带(及亚带)。12、(1分)综合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法有: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13、(2.5分)人类活动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概括起来包括5类:(1)对于地表状态的改变;(2)对于物质循环的改变;(3)对于热量平衡的改变;(4)对生态平衡的改变;(5)对自然地理过程速率的改变。14、(2分)世界土壤分类存在多元分类体系,主要有:(1)以前苏联的土壤分类系统为代表的发生学分类;(2)以美国系统分类为代表的土壤诊断学分类;(3)土壤形态学和发生学相结合的土壤形态发生学分类;(4)其他土壤分类体系。15、(1.5分)隐地带性土壤按其形成的主导因素可分为三种类型:水成土壤、盐成土壤和钙成土壤。16、(3.5分)按形态,土壤团聚体或结构体一般分为球状、板状(片状)、块状和柱状四种基本形态。作为主要土壤胶结剂的胶体物质有三类,他们的重要性顺序是腐殖质胶体>铁的氧化物胶体>粘粒胶体。17、(2.5分)自然地理环境基本规律主要包括整体性规律、时间演化规律、空间分异规律;其具体应用主要包括土地类型和综合自然区划。18、(2分)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是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称为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由非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称为土壤层次。19、(2分)土壤是个多相分散体系,由有机质、矿物质、空气、水分等四种不同物质组成。20、(1.5分)根据风化的性质可以把土壤矿物质的风化过程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21、(4分)土壤水份包括固态水、气态水、化合水、结晶水、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等类型。22、(1.5分)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土壤分布主要受某个因素的控制,则可以相对地划分相应的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23、(3.5分)从发生学分类制角度看,我国东部土壤地带分布规律基本上与纬度带相一致,即由南而北依次为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灰化土。24、(2分)土壤在地理环境中总是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的界面上,而且成为它们相互作用的产物。25、(2分)岩石风化成土壤的过程虽然是一个连续的渐变过程,但根据其代表性矿物可以划分出碎屑阶段、钙淀积阶段、酸性硅铝阶段、富铝化阶段等阶段。26、(4分)中国土壤发生学分类首先必须贯彻发生学原则,即必须坚持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三结合作为土壤发生学分类的基本依据,但应该以土壤属性为基础。二是必须贯彻统一性原则,即在土壤分类中,必须将耕种土壤和自然土壤作为统一整体进行土壤类型的划分。27、(1.5分)一般来说,经典的发生学分类通常将地球陆地上的土壤划分为三大类别(或三大土纲):地带性土壤或显域土、隐地带性土壤或隐域土、非地带性土壤或泛域土。28、(2.5分)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制的中国土壤分布状况大致为:我国东部由南往北,依次出现湿润老成土、潮湿新成土、冷凉软土;西北内陆广阔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为干旱土;四川盆地分布湿润淋溶土。29、(2.5分)世界土壤资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耕地逐年减少,人地矛盾突出;(2)土壤侵蚀严重,危害巨大;(3)土壤资源退化,肥力下降;(4)土壤盐碱化、砂化加剧;(5)土壤受污染日益严重,农田生态恶化。30、(2分)土壤生产力是土壤资源评价的基础;土壤的利用方向和土宜是土壤资源评价的中心;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是土壤资源评价的重要环节;坚持当前与长远、养地与用地相结合的原则,是土壤资源评价的出发点。31、(1分)土壤资源评价的具体方法有等级法和指数法。32、(2.5分)土壤资源的丧失与退化比较严重和突出的问题主要有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土壤退化、土壤污染、耕地占用。33、土壤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肥力,土壤四个肥力因素是水、肥、气、热。34、土壤的团粒结构最适合农作物生长;卡庆斯基将土壤质地分为沙土、壤土、粘土三大类,其中壤土在农业上是较理想的一种质地。35、土壤结构体及其内部存在许多大小不一的孔隙,通常分为毛细孔隙、非毛细孔隙两类。36、土壤中的有机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普通有机质、另一类为特殊有机质——腐殖质。37、地域分异具有不同的规模或尺度。通常可分为大尺度分异;中尺度分异,如山地中垂直带的分异等;小尺度分异,如局部地段中处境引起的分异等三种。38、大尺度地域分异,包括全球性尺度分异;全大陆、全海洋尺度分异;区域性尺度分异。39、具体运用地域分异因素和地域分异规律去进行分区时,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区划原则:综合分析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40、具体进行区划时,对每一个自然地理区域都可以采取自上而下的划分或自下而上的结合两种方法。41、目前较通用的区划等级系统是热量带和大自然区;地区、亚地区;地带、亚地带;自然省;自然州;自然地理区。42、在我国范围内,按非纬度地带性因素和自然环境的综合表现,通常分为东部季风大区、西北干旱大区、青藏高寒大区三个大区。43、按热量的地域差异及其对其他成分的影响,我国可以分为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赤道带六个热量带(及亚带)。各带的划分以活动积温总和(即年内日平均温度10C44、土地类型的分布常按一定的格局组合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组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可以分为递变型组合和重复型组合两大类。45、农业生产的实质是物质的再生产过程,关系非常复杂,其中主要的关系包括:供求关系、连锁关系、制约关系。46、一般来说,土壤的质地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型:砂质土类、粘质土类、壤质土类。47、土壤结构细分表土壤结构球状(粒状)板状(片状)块状柱状细分蔬粒状团粒状棱块状团块状棱柱状园柱状47、作为主要胶结剂的胶体物质有三类,他们的重要性顺序是腐殖质胶体>铁的氧化物胶体>粘粒胶体。48、根据土壤水分所受吸力的大小,把土壤主要水分分为吸湿水、毛管水、重力水三种类型。49、从植物生长的需要来分析,(1)受土壤吸力大于15atm的那部分水分,包括全部的吸湿水和内层毛管水,植物难以吸收,属于无效水的范围。(2)重力水的存在时间短,而且占据空气通道,限制根的呼吸作用,也是植物难以利用的,属于过剩水。(3)处在田间持水量与凋萎点之间的部分毛管水,才是真正对植物有用的有效水。50、土壤空气虽然与大气有密切的关系,但在几个方面有其自己的特点:(1)土壤空气不连续,而是存在于固体隔开的土壤空隙中。这使得它们的成分在土壤中的各处可能很不一致。(2)土壤空气具有比较高的含水量,在土壤含水量适宜时,土壤空气的相对湿度接近100%。(3)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比大气中的高,氧含量较低。(4)土壤空气的含量与土壤水分互为消长。51、从植物利用的角度来看,土壤中的养分可以分为无效态和有效态两种基本形态52、自然土壤的酸度主要受母岩和气候两种因素控制:母岩和母质主要是通过其化学组成对酸度产生影响。气候对土壤酸度的影响主要是降水,降水量多的地区淋溶强度大,而盐基离子是最容易受到淋洗的成分,所以,湿润地区的土壤呈酸性;干旱和少雨地区淋溶弱,盐基离子富集于土壤中,往往是中性或碱性土壤的分布区。近年来,全球性的酸雨(acidrain)危害日益严重,雨水中含有大量的酸性物质,对土壤具有潜在的酸化危害。53、颜色与土壤的矿物质成分、有机质含量、排水条件、通气状况密切相关。铁离子和有机质是染色效果特别强的物质。热带和亚热带土壤含有较多的氧化铁而明显地呈现出红色。温带或寒冷地区的土壤由于含有大量腐解的有机质,所以表层多呈暗黑色。、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壤内部与盐土的表层出现偏白色调,原因是碳酸钙、石膏和可溶性盐的聚集。排水不良的土壤颜色灰暗,通常呈浅灰色、蓝灰色或蓝绿色。原因是变价离子都处于低价还原状态。如果排水情况稍好,在大的空隙中有空气流通,空隙周围的铁受到氧化,就会在蓝灰的底色上出现许多黄褐色斑点。54、土壤温度取决于能量的收支。太阳辐射是土壤最主要的能量来源。能量的散失则有水分蒸发、长波辐射、对流、传导等多种途径。长期看,土壤的热量得失是平衡的。短期看,白天或夏季热量的获得显著地超过损失,因此土温上升;夜晚和冬季遇输入少于输出,土温出现下降。土壤水分含量是影响土温的一个重要因素。潮湿土壤的温度变化比干土要平稳和缓慢得多。55、土壤形成的两大基本作用:(1)风化作用与疏松层的形成过程;(2)生物作用对母质的改造过程。风化作用主要有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风化过程起着两方面的作用:(1)致密岩石的破坏;(2)营养元素的释放。生物的改造作用也有两个方面:(1)有机质的加入;(2)养分元素的富积。56、地形对土壤的影响可以从高度、坡度和坡向三个方面来分析。57、土壤是自然环境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属于开放系统。对土壤系统的研究侧重于分析物质的运动和转化,可以概括为四个基本过程:输入、输出、转移、转化。输入和输出过程代表的是土壤系统与外界的物质交换;转移和转化则主要反映的是土体内部的物质位移、变动与重新组合。四种过程是土壤系统分析的理论基础和高度概括。58、灰化、铁铝化、钙化、粘化四种成土过程都是与大范围的气候条件相联系的,它们的发生具有地带性的分布规律,因此也称为地带性成土作用。地带性土壤的发育都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即分布于排水良好的地形部位上,以保证在降水后把土壤中过剩的水分全部排走。隐地带性成土作用是局部地区排水条件不良而引起的成土过程。包括潜育化和盐化过程。59、非地带性土壤分布范围广,成土环境多种多样,没有一致的代表性成土背景。但非地带性土壤的共同特征是:(1)成土时间短;(2)母质特点突出;(3)有一个或多个阻碍土壤向成熟方向发育的因素,使土壤处于相对年幼的阶段。60、在美国最初的正式土壤系统分类方案中,共划分出了新成土、变性土、始成土、灰土、淋溶土、老成土、氧化土、软土、干旱土、有机土共10大土纲。后来又将火山灰土独立为一个土纲。61、土壤资源具有如下基本特点:(1)具有一定生产力和重复使用性;(2)从自然属性说,具有可更新性;从人类生产利用的角度和人类生命的时间尺度来看,土壤可被视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3)面积(数量)的有限性。(4)土壤资源在空间上具有严格的地域性,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季节性。62、自然地理环境的四个基本地圈是:对流圈、水圈、沉积岩石圈、生物圈。63、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由一些大小不同、等级有别、内部结构复杂程度参差不一的物质系统,逐级镶嵌组合而成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是自然地理最基本的规律,整体性含义包括统一含义、特殊含义两方面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的实质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内部联系性。64、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包括内在联系的整体性、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非平衡有序系统的整体性等。65、现代科学“三论”是指: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66、耗散结构理论特点是强调进化中的随机性、不可逆性远离平衡和不稳定。耗散结构理论的作用是人们不能控制其发展路向,但可以影响其进化进程,故耗散结构理论可以把系统论无法解决的进化问题和许多随机问题给予解决。67、自然地理环境的进化发展,实质上是三大系统,即自然地理系统-天然生态系统-人类生态系统,既相互联接,又彼此有别的三大耗散结构的进化。自然地理系统是太阳能进入地球形成负熵流,在三个圈层中流通而形成无机的自然地理系统。天然生态系统是在自然地理系统中孕育出来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使天然生态系统获得的负熵流,较之自然地理系统多得多,作用更大,形成更复杂、更有序的耗散结构。68、周期性节律主要发生在昼夜节律和季节节律基础上。在自然界中,地质旋回和气候旋回是旋回性节律的典型范例。阶段性节律按节律的性质可划分为生物生长节律和生物进化节律。系统结构越复杂,自然地理环境越稳定。69、垂直地带谱的完整性标志是存在几条重要界限(或带),即基带、树线、雪线、顶带。70、对于农用地来说,评价依据是适宜性、限制性。土地的适宜性可分为最适宜、中等适宜、临界适宜几种。这些适宜性等级是通过对土地的特有属性、特定土地用途要求进行比较确定的。71、1956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所依据的原则,计有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区域共扼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后两者是根本性的、主要的原则,故可称之为基本原则。72、自然界存在着的区域单位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的类型,即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地带性单位从大到小依次划分为自然带、自然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非地带性单位从大到小依次划分为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亚地区、自然州。73、一般把人类划分为尼格罗人种、欧罗巴人种和蒙古人种。名词解释1、土壤(4分)——是地球陆地表面覆盖于岩石圈之上的(1分)由风化产物经生物改造作用形成的(1分)具有肥力的(1分)薄的疏松物质层(1分)。2、腐殖化过程(3分)——是一种生物成土过程(1分)。指进入土壤的有机残体转化为腐殖物质(1分)并在土壤表层积累的过程(1分)。3、砖红壤(4分)——是代表热带雨林下(1分)高度化学风化(1分)、富含游离铁、铝的(1分)酸性土壤(1分)。4、腐殖质(4分)——是一种暗色、酸性、富含氮素的有机胶体物质(3分),是土壤中特有的较稳定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1分)。5、自然区划(4分)——自然环境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1分)。根据这种规律性划分各自然区域之间的差异和界限(1分),确定各自然区域等级(整体与部分)之间的从属关系,可以构成一个区域等级组合体系(1分)。自然区域的这种系统研究法,称为自然区划(1分)。6、土地结构(4分)——是指各种土地类型在某一区域单位中的组合方式、比例和彼此间的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2分)。它反映出一个自然区域单位中的整体性和稳定性的特征(2分)。7、诊断特性(5分)——如果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则称为诊断特性(2分)。土壤的水分状况和土壤的温度状况就是常用的诊断特性(1分);其他的还有许多如反映土壤矿物组成、质地突变、火山灰特性、膨胀性、特殊化学物质等一系列的诊断特性(2分)。8、诊断层(3分)——凡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称为诊断层(2分)。按诊断层在土体中的位置不同,又分为“诊断表层”和“诊断表下层”及“其他诊断层”(1分)。9、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3分)——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1分),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1分),导致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纬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1分)。10、土壤形态(4分)——是指土壤外部的特征(0.5分),如土壤剖面构造(0.5分)、土壤颜色(0.5分)、质地(0.5分)、结构(0.5分)、结特性(0.5分)、孔隙状况(0.5分)等,这些特征是可以通过观察者的感觉来认识的(0.5分)。11、土壤肥力(4分)——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和协调养分(1分)、水分(1分)、空气(1分)和热量(1分)的能力。12、淋溶率(3分)——指风化壳或土层中岩基的淋溶损失或累计程度(2分),用岩基总量与氧化物的摩尔比率表示(1分)。13、矿质化过程(3分)——有机残体在细菌(0.5分)和真菌(0.5分)的作用下彻底氧化分解(0.5分)为无机矿质养分(0.5分)与CO2(0.5分)和H2O(0.5分)的过程。14、土壤资源(4分)——是具有农、林、牧各业生产力的各种土壤类型的总称(2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最广泛和最重要的自然资源(1.5分),属于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0.5分)。15、地表物质的地质大循环(4分)——岩石经过风化,其产物通过各种形式的剥蚀和搬运过程堆积在低洼的地方成为沉积物,并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经过固结成岩作用成为沉积岩再经地壳运动拾升出露于陆地表面。这个以地质历史时间为周期的过程称为地质大循环。16、生物圈(2分)——在地球上存在着生物并受其生命活动影响的区域。17、有机质的矿化作用(3分)——存在于土壤中的复杂有机物,在微生物和其他因素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并有一部分被彻底地分解为简单的矿物质(盐类)和CO2、NO2、N2、NH3、CH4、H2O等。这种从复杂到简单的转化过程,称为有机质的矿化作用。18、土壤毛管水(3分)——土壤水的类型之一。当膜状水充满以后,毛细孔隙靠毛管力(弯液面张力)而保持的水分,称为毛管水,是植物有效水分的基本来源。19、土壤矿物质(5分)——土壤中的无机物质,源于岩石的风化作用,它在大小和组成上都是多变的(2分)。从起源来说,土壤矿物质包括:岩石碎屑(detritus)、原生矿物(primarymineral)、次生矿物(secondarymineral)三个部分(3分)20、岩屑(4分)——大块岩石破坏后的残屑,但仍然是一种矿物质集合体(2分);在土壤中它们是最粗大的成分,通常以砾石和粗砂的形式出现(2分)。21、原生矿物(5分)——岩屑进一步分解破坏、矿物集合体分散后的产物(1分);在形态上它们是单独的矿物晶体,但在成分上和结构上与原始母岩中的矿物一致,没有产生性质的变化(2分)。原生矿物多是一些抗风化能力较强的矿物,如石英和某些长石类矿物。原生矿物的晶体相对较大,在土壤中多以砂粒和粉砂的形式出现(2分)。22、次生矿物(5分)——原生矿物化学风化或蚀变后的新型矿物(1分),成分上和结构上与原始母岩中的矿物不一致,发生了性质的变化(2分)是在疏松母质发育和土壤形成作用进行时,由不稳定的原生矿物风化形成的,多属粘粒一级,如铝硅酸盐粘粒(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等)和铁、铝的氧化物等(2分)。23、土壤的粒组(soilseparates)(5分)——根据颗粒的大小进行分组,分别给予特定的名称,这些不同的组合就称为土壤的粒组(2分)。粒组通常是按照颗粒直径划分的,分为砾石、粗砂、细砂、粉砂、粘粒(3分)。24、土壤质地(soiltexture)(5分)——土壤中不同大小的分散颗粒的组成比例(2分)。一般来说,土壤的质地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型:砂质土类、粘质土类、壤质土类(3分)。25、土壤结构(soilstructure)(4分)——土壤中的颗粒大都通过某种胶结物质相互联接组合在一起,形成较大型的团聚体(3分)。这种由基本颗粒聚合形成的团聚体就称为土壤结构(1分)。26、饱和含水量(最大持水量)(3分)——如果土壤表面来水(降水或灌溉)充足的话,水分会不断地向下运动,渗入土壤并排除空气,直到所有的空隙全部被水所充填,这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饱和含水量,或者最大持水量(maximumretentivecapacity)。27、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3分)——土壤微空隙中的水分能够抵抗地球重力作用而保持在土壤中,这时的土壤含水量就称为田间持水量(fieldcapacity)。当所有毛管空隙都充满水分时,称为毛管持水量或最大毛管持水量。28、凋萎系数(或凋萎点)(3分)——土壤中一些极小空隙中和颗粒的周围水分不能被植物利用,这样植物会出现凋萎现象,此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系数或凋萎点(wiltingpoint)。29、吸湿系数数(3分)——土壤颗粒的表面有一些被紧紧吸附的水分子,它既不能被植物吸收,也难以自然蒸发,这部分水的含量称为吸湿系数(hydroscopiccoefficient)。30、无效水(4分)——从植物生长的需要来分析,土壤吸水力在15atm时是一个重要的临界点,因为植物根的吸水力约为15atm左右,受土壤吸力大于15atm的那部分水分,包括全部的吸湿水和内层毛管水,植物难以吸收,属于无效水的范围。31、过剩水(3分)——从植物生长的需要来分析,重力水的存在时间短,而且占据空气通道,限制根的呼吸作用,也是植物难以利用的,属于过剩水。32、有效水(3分)——从植物生长的需要来分析,处在田间持水量与凋萎点之间的部分毛管水,才是真正对植物有用的有效水。33、宏量(常量)营养元素(2分)——植物需要量大的营养元素称为宏量营养元素。34、微量营养元素(2分)——植物需要量较少的营养元素称为微量元素。35、无效态(储备态)养分(2分)——封闭于固体矿物之中或存在于有机质内部的营养元素,不能被植物直接利用,属于无效状态。36、有效态养分(availablenutrient)(3分)——固体矿物和有机质是土壤中营养元素的最大储备库,无效态的养分可以通过化学风化和有机质的矿质化作用被释放出来,从而转化为可被植物利用的营养元素,称为有效态养分。37、土壤酸度(soilacidity)(2分)——是指土壤溶液中氢离子(H+)的浓度,通常用pH值表示。38、物理风化(3分)——促进岩石的机械崩解和破碎,但并不改变原有矿物的结晶结构和化学性质的风化作用。39、化学风化(3分)——是原有矿物的蚀变过程。蚀变的结果一方面形成新的细小粘粒,一方面使原有矿物中的养分元素释放出来。40、土层(soilhorizon)(4分)——成土过程对疏松物质的改造作用,特别是腐殖质的形成和加入过程,以及颗粒与溶解物质的转移过程,导致土壤内部沿垂直方向发生分异,形成了一些物理和化学性质明显不同的水平层次,称为土层(soilhorizon)。41、土壤剖面(soilprofile)(3分)——自然土壤是由不同性质的土壤层叠合构成,由上而下,显示土层序列及组合状况的垂直切面,称为土壤剖面(soilprofile)42、土壤的演进或发育(soildevelopment)(4分)——如果土壤的自然侵蚀速率小于岩石风化的速率,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发育将不断的深化,土层的分异越来越明显和复杂,土壤特性也相应的发生变化。这种过程就称为土壤的演进或发育(soildevelopment)。43、土壤发育的相对年龄(4分)——是指土壤发育的原始阶段、幼年阶段、壮年阶段、老年阶段四个阶段。44、土壤发育的绝对年龄(2分)——是土壤形成经历的真正时间。45、残积母质(2分)——岩石风化后,停留在原处很长时间的疏松物质。46、运积母质(2分)——岩石风化后,由外力移至他处的疏松物质。47、土链(catena)或土壤地形系列(5分)——处于同一气候带内,具有相似的母质,由于局部地形坡度及内部排水特性影响而形成的一组性质不同的土壤48、泥炭化过程(paludization)(3分)——是一种生物成土过程。是指有机质主要以植物残体形式在土体上部积聚的过程。49、灰化过程(podzolisation)(3分)——一般发生在冷湿的气候条件下的成土过程,尤其是在寒带针叶林地区最为典型。50、铁铝化过程(Ferrallitisation)(3分)——出现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的成土过程,湿润的低纬度地区几乎都有程度不同的铁铝化作用发生。51、钙化过程(calcification)(3分)——是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土壤中普遍存在的成土过程。以中纬度的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带最为典型。52、钙积层(calcicborizon)(4分)——在干旱季节里,由于土壤表层蒸发强烈,雨季储存于下层深处的毛管水便会向上运动,上升到一定高度时水分蒸发,其中所含的Ca盐也会析出沉淀。这样就在土体之内形成一个含Ca量丰富的层次,称为钙积层(calcicborizon)。53、石灰层(caliche)(4分)——CaCO3或CaSO4本身呈白色,在土壤中主要以细粒状和结核状出现,在含量特别大的情况下,聚集的碳酸盐会形成一个胶结致密的层次,称为石灰层。54、粘化过程(argilication)(3分)——是温带和暖温带的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下特别突出的成土过程。55、残积粘化(3分)——原生矿物原位转化形成的次生粘土矿物过程,称为残积粘化,一般来说,在淋溶作用较弱的地区土壤粘化过程以残积粘化为主。56、淀积粘化(3分)——由上部土层淋洗迁移而来的次生粘土矿物过程,称为淀积粘化。在淋溶作用较强的地区则兼有残积粘化和淀积粘化的双重作用。57、地带性成土作用(4分)——上述的灰化、铁铝化、钙化和粘化四种成土过程都是与大范围的气候条件相联系的,它们的发生具有地带性的分布规律,因此也称为地带性成土作用。地带性土壤的发育都必须满足一个条件是分布于排水良好的地形部位上,以保证在降水后把土壤中过剩的水分全部排走。58、隐地带性成土作用(3分)——局部地区排水条件不良而引起的成土过程。包括潜育化和盐化过程。59、潜育化过程(gleisation或gleying)(3分)——在湿润环境下,排水不良的土壤中所进行的成土过程称为潜育化过程(gleisation或gleying)。60、盐化过程(salinisation)(3分)——在地下水位较高而又气候干燥、蒸发力强的地方所进行的成土过程称为盐化过程(salinisation)。61、盐积层(salichorizon)(3分)——干旱环境下水逸盐留的过程持续进行,就会使可溶性盐类在土壤表面逐渐积累,甚至出现盐壳。这种含盐的表层就称盐积层(salichorizon),在土壤剖面中以sa表示。62、土壤发生学分类(5分)——强调土壤与其形成环境和地理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成土因素及其对土壤的影响作为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同时也结合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作为分类的依据。土壤发生学分类强调土壤与其他自然因素的相互关系,划分的土壤类型与气候、植被等自然景观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以前苏联学者为代表。63、诊断学分类(4分)——是由美国土壤工作者提出的一套土壤分类理论和方法。其要旨是以土壤为中心,以土壤所具有的可见特征及其理化性质为指标,进行判别和分类。基本上不直接涉及其发生条件和成土背景。64、水成土壤(2分)——是由于土壤排水不良而产生的,.潜育化过程是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65、潜育土(gleysoils)(3分)——常年被水饱和,还原作用占优势环境下形成的隐地带性土壤。66、表层潜育土(surfacegleys)(2分)——由于土壤有阻水层而导致上部土壤水分饱和的潜育土。67、地下水潜育土(groundwatergleys)(2分)——由地下水位升高而引起的潜育土。68、水稻土(3分)——是由人类长期种植水稻而形成的一种农业土壤,在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分布比较广泛。从本质上来说,水稻土属于潜育土的范围。69、泥炭土(peatsoils)(3分)——在土壤水分饱和而气候又过度湿润和寒冷的条件下形成的隐地带性土壤。70、盐成土壤(halomorphicsoils)(4分)——是指以盐化过程为主而形成的隐地带性土壤。可溶性盐由于强烈的蒸发作用积聚于土壤的表层。按其盐分组成的特点,盐成土壤可分为盐土和碱土两类。71`、盐土(solonchaksoils)(3分)——土壤盐分浓集,但钠盐并不突出的隐地带性土类。72、碱土(solonetzsoils)(3分)——土壤盐分以钠盐占优势的强碱性隐地带性土壤。73、钙成土壤(calcimorphicsoils)(4分)——是专指发育在石灰性岩石上的,土壤性质深受母岩影响的隐地带性土壤。按发育程度有黑色石灰土和红色石灰土两类:74、黑色石灰土(blacklimestonesoils)(2分)——石灰性岩石上发育的薄层幼年土壤。75、红色石灰土(redlimestonesoils)(2分)——在多雨地区石灰性岩石上发育的土壤。76、冲积土(alluvialsoils)(2分)——在河流冲积物上发育形成的非地带性土壤。77、石质土(stonysoils)(3分)——主要出现在坡度陡峭的山地或不断有坡积-洪积物覆盖的山麓地区,分布广泛的一类非地带性土壤。78、粗骨土(skeletonsoils)(2分)——一般见于缺乏植被保护的山地,多系土壤侵蚀而形成的一类非地带性土壤。79、新成土(3分)——是指轻度发育或者新近发育的矿质土壤。成土时间短,剖面性质很大程度上继承母质的特性。80、变性土(3分)——是一类富含蒙脱石等粘土矿物的黑粘土,具有很强的膨胀收缩性。湿季土体膨胀,旱季土体收缩、开裂。81、始成土(4分)——是一类土层发育较弱,未成熟的各种幼年土壤的总称,包含许多不同的成因和类型,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始成土表层下通常只有一雏形层,而无典型的灰化淀积层、淀积粘化层或氧化层。82、灰土(2分)——具有灰化淀积层的土壤,大致与发生学分类中的灰化土相当。83、淋溶土(3分)——具有淋溶作用所形成的淀积粘化层,但淋洗的程度不强,因此土体中仍有中等到较高的盐基含量。84、老成土(3分)——具有淀积粘化层的土壤;但受风化作用较深,淋溶作用较强,盐基含量较低。85、氧化土(3分)——属于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更强的土壤。以大量铁、铝氧化物聚集形成的氧化层或聚铁网纹层为典型特征。86、软土(3分)——是具有松软表层的一类土壤,主要出现于中纬度草原和湿草原地区;软土有机质和盐基的含量都较高。87、干旱土(2分)——指具有干旱土壤水分状况、分布于荒漠或半荒漠地区的土壤。88、有机土(3分)——是指有机物质大量积累,有机质含量非常高的一类土壤。一般有机土出现在低洼积水的环境中,大致与发生学分类中的泥炭土相当。89、火山灰土(2分)——由火山灰母质发育形成的土壤。90、土纲(Soilorder)(3分)——是分类系统中的最高级分类单元。主要是根据土壤的诊断层所反映出的土体分异和发育程度进行划分;也有以土壤的特殊组成物质为依据而划分的。91、亚纲(3分)——则是以同一土纲中不同的水热状况、土层特征、风化程度等作为划分的依据。92、土类(4分)——主要依据土壤中的土层性质、排列等进行划分。一般同一土类具有相同的剖面构型、土壤盐基状况和水热状况。93、土壤资源(4分)——是具有农、林、牧各业生产力的各种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人类的生活所需物质相当大—部分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土壤资源。94、内在联系的整体性(4分)——是指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一整体的特性。其中任一要素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余要素发生相应的变化,某一部分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相邻部分发生相应的变化。95、系统结构(4分)——就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特殊网络关系。即是系统内部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流通渠道。也可以理解为系统的骨架。96、系统功能(2分)——是指物质、能量、信息在系统内传递转化的外部表现。97、耗散结构(4分)——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要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可能从原有的混乱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故称耗散结构。98、周期性节律(4分)——是自然地理过程按一定的时间间隔重复的变化规律。它发生在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地表光、热、水的周期性变化基础上。即周期性节律主要发生在昼夜节律和季节节律基础上。99、旋回性节律(4分)——是以不等长的时间间隔为重复周期的自然演化规律。比较于周期性节律,这是更高一级、更为复杂的自然节律。在自然界中,地质旋回和气候旋回是旋回性节律的典型范例。100、纬向地带性(4分)——是地带性规律在地球表面的具体表现,它表现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延伸,按纬度发生有规律的排列,而产生南北向的分化。101、经向地带性(4分)——是非地带性规律在地表的具体表现。它表现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仲,按经度由海向陆发生有规律的东西向分化。102、垂直带性(4分)——是指自然地理要素和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地势高度,按垂直方向发生有规律的分异。山体高度越大,垂直带就越多。103、垂直地带谱(4分)——是山地垂直带的更替方式。它反映了自然综合体在山地的空间分布格局,是地域结构的一种特殊形式。104、地方性(4分)——是在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下,由局地分布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陆地表面小范围、小尺度的分异规律性,地方性分异是自然地理环境最低级的地域分异。105、地带性(3分)——就是由于地球形状、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106、非地带性(3分)——是指由于地球产生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和构造运动而形成的有规律分异。107、相(4分)——是最低级的土地单位,是在同一地貌面上,具有相同的岩性、土质、地下水、排水条件,并具有一种气候、一个土壤变种、一个植被群丛的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地段。108、限区(4分)——是相有规律地组合成的中级土地分级单位,它通常相当于一个初级(中等)地貌形态单元,是外貌最清楚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在其范围内,水的运动、固体物质的搬运、化学元素的迁移方向相同。109、地方(2分)——是限区有规律地组合成的高级土地单位。110、土地分类(2分)——是指对土地单位的类型划分。111、个体单位(2分)——是指单独的具体的土地地域,如相、限区、地方和自然区等。112、类型单位(2分)——是根据那些土地单位在发生上的共同性和基本特征的相似性归纳出来的土地分类单位。113、土地资源(3分)——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是一种自然资源。114、土地评价(4分)——是对土地自然属性、社会经济要素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的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以揭示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115、土地资源的适宜性(4分)——就是在一定条件(耕作技术水平、科学水平)下,土地资源对发展农、林、牧业生产所提供的生态环境的适宜程度。适宜程度一般以作物、树木、牧草的特点及产量来衡量。116、限制性(也称局限性)(2分)——是限制土地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发挥潜力的障碍因素。117、综合自然区划单位(3分)——地域分异的结果,使自然地理环境分化为一系列范围有大小、级别有高低的自然区域。这些自然区域就是综合自然区划所要划分的单位。读图题1、分析下面4组土壤剖面层次构造基本类型的发育程度(8分,每组2分)。2、对比下面各土壤水分含量示意图,在字母A、B、C、D处添上相应含水量参数。(4分,每答1分)A、最大持水量B、田间持水量A、最大持水量B、田间持水量C、凋萎系数D、吸湿系数3、绘制自然土壤完整剖面,标出各土壤发生层名称并用相应代号表示,简述各发生层特征(13分)。层次代号基本特征枯枝落叶层(覆盖层)Ao或O由地面上枯枝落叶堆积而成,其中可分未分解的(Aoo)和半分解的(A)两个亚层(2分)。腐殖质淋溶层A这是剖面中成土作用最活跃的一层。有机质经腐烂、分解后再合成为腐殖质——腐殖质层(A1)。同时由于淋溶过程,形成灰化亚层(A2或E)(3分)。淀积层B质地偏粘、土体较紧实,具块状或棱柱状等结构,常出现新生体,颜色与A层也有明显差别(3分)。母质层C未受成土作用影响或影响甚微的风化残积物或堆积物所组成,是形成土壤的母体或基础(3分)。基岩D未风化(2分)。4、绘制耕作土壤完整剖面,标出各土壤发生层名称并用相应代号表示,简述各发生层特征(13分)。层次代号基本特征耕作层A经长期耕作种植,熟化程度高,腐殖质含量丰富,暗灰色,土层疏松,以团粒结构为主。犁底层P1经长期反复压实,呈片状、层状结构,紧实,腐殖质显著减少。半熟化层P2受上层渗漏水淋溶作用明显,颜色不均匀,由于耕作时间及技术措施不同,厚度不一,对作物生长和肥力仍有一定影响,为A、B间过渡层之一。心土层B熟化程度很弱,淀积作用明显,呈块、柱状或棱柱状结构,颜色与自然土壤的同层次相似,厚度变化大。底土层C几乎末受耕作影响,成土作用弱,保持母质的特点,常可出现潜育化现象。5、写出《中国自然区划图》中13个主要地区的名称(13分,每区1分)。寒温带:(1)东北北部多年冻土地区;中温带:(2)东北湿润半湿润季冻地区;(3)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暖温带:(4)华北半湿润季冻地区;(5)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地区;(6)南疆干旱地区;亚热带:(7)东南湿润地区;(8)西南山原盆地湿暖地区;热带:(9)桂粤台雨缘—南海湿热地区;(10)滇南湿热地区;赤道带:(11)南沙群岛地区;青藏高原:(12)高原本部山原台原地区(暖温带);(13)高原东南部高山峡谷地区(亚热带)。6、五组土壤颗粒分析结果见下表,根据土壤质地三角表,分别确定其质地名称(10分,每组2分)。样品粘粒(%)粉粒(%)砂粒(%)质地名称a612613b33760c5590d87913e3436307、根据下图,谈谈有机质在土壤中的类型及其转化关系和意义(23分)。(1)含量:在矿质土壤的表层有机质一般仅占1%~5%,但其作用和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能力却远远超过其重量的比例(2分)。(2)分类:土壤中的有机质包括两大类(2分):始残体及半分解的有机质;形成的腐殖质(humus)。(3)原始来源:土壤有机质的原始来源是植物的死亡组织和一部分动物的排泄物及尸体,其中以植物组织为主(2分)。在自然条件下,林木、灌丛、草地和其他植被的地上部分和根部每年都为土壤提供大量的有机残体,这些物质被各种各样的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粉碎、转化和分解,再通过渗透和混合而变成土壤的一部分(2分)。(4)有机残体在土壤中的转化:有机残体在土壤中的转化有2种不同的途径:A、矿质化过程(mineralization)即分解过程——有机残体在细菌(bacteria)和真菌(fungi)的作用下彻底氧化分解为无机矿质养分与CO2和H2O的过程(3分)。B、腐殖化过程(humification),其产物是腐殖质——有机残体在微生物不完全分解时的中间产物,能重新合成一类性质较稳定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称为腐殖质。腐殖质是棕色或暗棕色的无定形胶体物质(3分)。虽然腐殖质抗分解能力强,比一般的生物残体稳定,但它最终还是要被矿质化作用分解转化为无机的矿质养分,所以说腐殖质只是养分生物循环中的一类附加产品或暂时的贮存库而已(2分)。(5)腐殖质作用:腐殖质的产生强烈地改变了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1分):A、腐殖质胶体具有很强的活性,吸附能力特别大,同等重量的腐殖质吸收水分和保持养分的能力是矿质粘粒胶体的好几倍(2分)。B、腐殖质还是很好的“团粒促进剂”,发育良好的表土层的结构体大部分都是由腐殖质胶体粘结而成的(2分)。C、腐殖质作为胶膜涂在矿质颗粒的表面,能有效地掩蔽无机物的本色使土体颜色加深变暗(2分)。8、根据下图,谈谈土壤养分的类型及其动态转化关系(16分)。(1)植物并不是直接吸收原子态的单质,而只能利用有效态养分(availablenutrient)。比如植物不能直接吸收铁,只能吸收亚铁离子(Fe2+);不能直接利用磷,只能利用磷酸根(PO43-)。因此,土壤养分研究的重点是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动态转化关系(2分)。(2)从植物利用的角度来看,土壤中的养分可以分为无效态和有效态两种基本形态(1分):A、无效态(储备态)养分——封闭于固体矿物之中或存在于有机质内部的营养元素,不能被植物直接利用,属于无效状态(2分)。B、有效态养分(availablenutrient)——固体矿物和有机质是土壤中营养元素的最大储备库,无效态的养分可以通过化学风化和有机质的矿质化作用被释放出来,从而转化为可被植物利用的营养元素,称为有效态养分(3分)。(3)土壤养分的动态转化A、有效态养分有两种可能的去向:自由态的离子——直接进入土壤溶液的有效态养分,成为自由态的离子(2分)。吸附态的离子——被土壤胶体吸附在表面的有效态养分,成为吸附态的离子(2分)。溶液中的自由态和胶体上的吸附态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的动态平衡关系(1分)。B、单纯从数量上来说,含量最大的是储备态(无效态),吸附态相对很少,而真正成为自由态的就更少。但三种形态之间构成一个动态的养分平衡系统,可以持续不断地为植物供应和输送养分,满足其生长过程中的需求(3分)。9、在下图中标出(11分)(!)吸湿系数、凋萎系数、田间持水量、最大持水量;(2)吸湿水、内层毛管水、外层毛管水、重力水;(3)无效水、有效水、过剩水。吸湿系数凋萎系数田间持水量最大持水量吸湿系数凋萎系数田间持水量最大持水量土壤含水量(%)物理分类土壤颗粒吸湿水内层毛管水外层毛管水重力水吸湿水毛管水重力水生态分类无效水有效水过剩水土壤吸水力(atm)1000031150.1010、根据下图论述土壤形成的两大基本作用(25分)。参考答案将论述题6。11、在下图中标出(6分):(1)原始阶段、幼年阶段、壮年阶段、老年阶段;(2)幼年土壤、老年土壤。12、通过下图对比简述草地和森林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分布特点(16分)。草地和森林两种植被下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分布对比(!)生物对土壤形成和发育的主要作用,是向土壤中输入有机质。这个过程主要是由植物完成的(2分)。(2)草地和森林是地球表面两种面积最大、差别明显的植被类型,比较草地下面发育的土壤与森林下面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分布,可以清楚地看到生物因素对土壤特性的影响作用(2分)。(3)草地和森林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分布具有如下差异:A、草地植被生物量<<森林植被生物量,但土壤有机质含量>>森林有机质含量(2分)。因为:草类生命周期短,每年死亡的大量地上茎叶和底下根系,提供了相当数量腐殖化的有机质。树木生命周期长,大量的有机质储存在活的植物组织内,每年的残落物归还量并不很大(4分)。B、有机质剖面分布的差异。草地土壤——有机质向下逐渐减少,暗色A层非常深厚(2分)。森林土壤——有机质集中表层,向下急剧减少,A层浅薄(2分)。原因——草类以地下经常死亡的根系作为土壤的主要有机质来源;而森林植物的根系是多年生的,有机质主要来自地上的枯枝落叶,并在地面分解和积累(2分)。13、根据下图谈谈铁铝化过程(砖红壤化过程)的发生条件和作用过程(24分).铁铝化过程示意图(!)发生条件铁铝化过程(Ferrallitisation)出现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湿润的低纬度地区几乎都有程度不同的铁铝化作用发生(1分)。铁铝化发生的具体条件是:1)水分——全年降雨量大于蒸发量,或者有一定的蒸发大于降水的旱季。但总起来看土壤水分以下行淋洗为主(2分)。2)气温——持续高温,土壤细菌和真菌活动强烈,死亡植物迅速彻底的分解,产生的有机酸很少(2分)。3)生物——植被繁茂,生物量较大,有机质主要分布于活体之内,地面及土壤中有机质不多,生物循环作用旺盛(2分)。4)母质——母质排水条件良好,有利于淋溶过程的进行(2分)。(2)作用过程1)环境——铁铝化作用与灰化作用的最大差别:在于腐殖质积累不多,产生的有机酸很少,表面土壤只呈微酸性反应(2分)。2)风化作用——高温多雨地区也是风化作用最强烈的地区。土壤中的化学风化进行得比较彻底,原生硅酸盐矿物风化后,释放出盐基离子和硅酸根离子(SiO32-),并形成高岭石及三水铝石和赤铁矿等稳定的次生三二氧化物{R2O3(nH2O)}(2分)。3)淋溶——在酸性和弱酸性条件下,盐基离子和硅酸根离子随水淋溶,但氧化铁和氧化铝却不受淋洗(只有当PH<4.5的强酸条件时才会移动),而是作为残余物质留在土层之中(2分)。4)淀积——下渗的水流带走了硅酸根和大部分的盐基离子,铁铝氧化产物由于其他成分被淋洗而变得相对富集(2分)。5)结果——在土壤剖面上并没有产生像灰化土那样鲜明的层次分异。而是由铁的染色作用使整个土壤剖面呈现红色(或黄色)的基调(2分):a、如果表层腐殖质含量较多的话,A层也可能呈现红棕色或红褐色(1分)。b、季节性干旱的地区,土壤水分在旱季向上运行,可将底层强酸环境中的一些铁铝物质向上携带沉积,与原有的铁铝氧化物聚积发展成一种红色的铁铝胶结层,称为laterite(来自拉丁文,意为“砖”)(2分)。因为laterite暴露于空气中时,会变得非常坚硬。在印度支那地区就经常把它砌成砖块,干燥后作为建筑材料使用。砖红壤(latosol)也因此得名。由于热带地区砖红壤中的铁铝化过程最为突出和典型,所以过去习惯上也称铁铝化过程为砖红壤化过程(laterization或latosolization)(2分)。14、找出下面地带性土壤的对应关系(10分)。(1)热带森林土壤砖红壤(2)热带草原土壤燥红土(3)亚热带森林土壤红、黄壤(4)温带森林土壤棕壤(5)温带湿草原土壤湿草原土(6)温带典型草原土壤黑钙土(7)温带干草原土壤栗钙土(8)荒漠土壤荒漠土(9)寒带森林土壤灰化土(10)苔原土壤冰沼土简答题1、土壤资源有哪些基本特点?(6分)(1)土壤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自然资源(1分)。(2)土壤资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其可观的生产力和重复使用性(1分)。但是,土壤资源的这种生产力和可重复使用性是有一定限度的(1分)。因此,需要人类的培肥和精心管理,才能保证可持续的利用和收益。否则,便会使地力下降.土壤资源发生退化,甚至枯竭(1分)。(3)从土壤的自然属性和宏观的地质时间尺度来看,土壤是一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1分);而从人类生产利用的角度和人类生命的时间尺度来看,土壤则可被视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1分)。2、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大陆上产生了水平自然地带。请写出陆地自然地带的12种类型。(6分,每种0.5分)(1)热带雨林带;(2)热带季雨林带;(3)热带稀树草原带;(4)热带荒漠带;(5)亚热带荒漠草原带;(6)亚热带森林带;(7)温带荒漠带;(8)温带草原带;(9)温带阔叶林带(夏绿阔叶林带);(10)寒温带针叶林带;(11)苔原带(冻原带);(12)冰原带(冰漠带)。3、科学的土地概念及其内容(9分)。关于科学的土地概念,一般认为,土地是地理环境(主要是陆地环境)中由相互联系的各自然地理成分所组成(1分),包括人类活动影响在内的自然地域综合体(1分)。具体来说,土地概念包括下列内容:(1)土地具有—定的综合自然特征(1分)。这主要取决于其组成成分相互作用所体现的整体性特征(1分)。(2)土地是具有一定水平范围和垂直厚度的地段(1分),其规模随土地等级的大小而不同,在空间上彼此存在—定的镶嵌组合关系,即地域结构关系(1分)。(3)土地是自然历史发展的产物,受自然规律制约,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1分)。(4)土地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又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除具有自然属性外,还具有—定的经济利用价值。因此它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受到人类不同程度的利用和改造(2分)。4、对比土壤中岩屑、原生矿物、次生矿物的特点。(12分)土壤中的无机物质(矿物质),源于岩石的风化作用,它在大小和组成上都是多变的(1分)。从起源来说,土壤矿物质包括:岩石碎屑(detritus)、原生矿物(primarymineral)、次生矿物(secondarymineral)三个部分(1分)。(1)岩屑是大块岩石破坏后的残屑,但仍然是一种矿物质集合体(1分);在土壤中它们是最粗大的成分,通常以砾石和粗砂的形式出现(1分)。(2)原生矿物是岩屑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进一步分解破坏、矿物集合体分散后的产物(1分);在形态上它们是单独的矿物晶体,但在成分上和结构上与原始母岩中的矿物一致,没有产生性质的变化(1分)。原生矿物多是一些抗风化能力较强的矿物,如石英和某些长石类矿物(1分)。原生矿物的晶体相对较大,在土壤中多以砂粒和粉砂的形式出现(1分)。(3)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化学风化或蚀变后的新型矿物(1分),其化学组成和结构构造都经过改变(1分)。是在疏松母质发育和土壤形成作用进行时,由不稳定的原生矿物风化形成的(1分),多属粘粒一级,如铝硅酸盐粘粒(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等)和铁、铝的氧化物等(1分)。5、对比土壤粒组、土壤质地、土壤结构的特点。(11分)土壤粒组(soilseparates)是根据土壤颗粒的大小进行分组,分别给予特定的名称,这些不同的组合就称为土壤的粒组(2分)。按照颗粒直径,粒组通常划分为砾石(stone)、粗砂(coarsesand)、细砂(finesand)、粉砂(silt)、粘粒(clay)(3分)。土壤质地(soiltexture)是土壤中不同大小的分散颗粒的组成比例(1.5分)。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型(1.5分)。土壤结构(soilstructure):土壤中的颗粒大都通过某种胶结物质相互联接组合在一起,形成较大型的团聚体或结构体(2分)。这种由基本颗粒聚合形成的团聚体或结构体就称为土壤结构(1分)。6、对比简述土壤新生体、土壤侵入体。(8分)土壤新生体是指土壤发育过程中土壤物质重新淋溶淀积和集聚的生成物(2分)。根据新生体可以判断土壤类型、起源及其发育过程(1分)。新生体可以分为化学起源与生物起源二种(1分)。土壤侵入体是指土壤中不是由成土过程所产生,而是由于外界进入的特殊物质(2分)。可以分为岩石、冰冻、人为、生物4种形态(2分)。7、为什么说土壤与整个地理环境常处于一定的相互协调状态?(8分)因为在自然环境中,(1)土壤是个相当独立的亚系统,其内部进行着多种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过程,如原生矿物的分解和次生矿物的形成,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与合成,养分的释放与积累,土壤胶体的分散与凝聚,土壤溶液的保蓄与流失,土壤空气的输入与输出,土壤热流量的增减等(4分)。(2)土壤也是个开放系统。与周围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资能量的交换和转化。因此,土壤与整个地理环境常处于一定的相互协调状态(4分)。8、海南岛主要土类是哪种?简述其基本特征(概念、所占比重、母质、分布、农用等)(9分)。海南岛主要土类是砖红壤土类,砖红壤土类是代表热带雨林下高度化学风化、富含游离铁、铝的酸性土壤(4分)。海南岛砖红壤土类总面积18145.8km2(2721.87万亩),占海南岛(约33920km2,全省约34167km2)土地总面积的53.42%,占土壤面积的63.85%,全省19市县均有分布。分布与海拔400米以下的丘陵、台地与沿海阶地。整个地势平缓,是我省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基地(5分)。9、气候怎样对土壤形成造成影响?(9分)。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温度、降水、湿度和蒸发等因素而起作用,即水热条件及其动态的综合(1分)。(1)气候控制着土壤形成的方向及其地理分布。气候因素决定着成土过程的水热条件,直接影响到土壤中的水、气、热的状况和变化(2分)。气候在地表呈有规律的变化,构成呈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分布的图式。而土壤的类型亦发生相应的更替,表现出一定的地理分布规律性(3分)。(2)气候制约着土壤的形成过程。气候对成土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母质和土壤中矿物的风化和淀积,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水分的蒸发和淋溶等过程(3分)。10、为什么说土壤在整个自然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8分)?(1)为陆生植物提供营养物质、立地条件(2分);(2)为河水、海水提供盐份等物质(2分);(3)形成沉积物、沉积矿床(2分);(4)与大气圈进行热量和物质交换(2分)11、土壤的重要特点是什么(8分)?(1)最大特点:土壤具有肥力(2分);(2)另一个重要特点:A、在合理经营管理下,土壤肥力会不断得到改良(2分);B、在掠夺式经营管理下,土壤肥力衰退,整个环境状况恶化(2分);(3)充分利用土壤有效肥力(或经济肥力),深入挖拙土壤潜在肥力(2分)。12、为什么说土壤胶体对整个土壤性质有决定性的影响(8分)?土壤胶体具有很大表面能(2分);土壤胶体带有电荷(2分);土壤胶体具有可逆和不可逆的凝胶作用和分散(或胶溶)作用(2分);土壤胶体的凝胶作用和分散(或胶溶)作用对土壤剖面层次的发生起很大作用(2分);13、土壤水的基本特点(10)。土壤水分存在于大小不等的孔隙中(2分);土壤水分和空气具有较大的流动性,而且彼此之间所占的体积和数量是互相消长的(2分);土壤水分是土壤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肥力因素之一(2分);土壤水是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过渡环节(2分);土壤水分的动态受多种因素控制(2分)。14、简述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9分)。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1)母质、气候、生物、地貌、时间等因素学说(3分);(2)生物发生学论点(3分);(2)地球内部深层次因素论点(3分)。15、母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1分)?(1)母质直接影响成土过程的速度,有时还影响成土过程的性质和方向(2分);(2)区域性的母质差异也明显影响土壤的基本类型及其分布(2分);(3)母质中原生矿物颗粒大小及其抗风化的能力,对土壤机械组成和其它特性皆有明显的影响(2分);(4)母质中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也直接影响土壤的无机养分含量(2分);(5)从母质释放的各种元素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尽相同(2分)。总之:母质不等于土壤(1分)。16、地貌对土壤形成有什么影响(11分)?(1)地貌组成物质对成土的影响(2分);(2)地貌形态对成土的影响(1分):A、高度的影响——土壤垂直分带(2分);B、坡度、坡向的影响——对水热条件的再分配起重要作用(2分);C、山脉走向、排列方式及山间盆地和谷地的组合情况对各成土因素和成土过程的影响(2分)。(3)地貌部位差异对成土过程的影响——形成各种不同土壤类别(2分)。17、时间因素对成土过程有什么影响(5分)?(1)土壤相对年龄越长,土壤个体发育中发生层的分化越明显(2分);(2)土壤的阶段发育是反映土壤的性质和类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演变,演变程度的差异就是土壤相对年龄的差异(3分)。18、举例说明人类对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影响(6分)。(1)人为因素使土壤发生某种质变的、速度远远超过自然演变的过程(2分);(2)人为因素还能定向培育土壤,使肥力特征发生巨大的变化,乃至发生质变(2分);(3)人为措施必须适应自然规律的变化和发展,才能达到预期目的(2分)。19、谈谈土壤胶结物及其在土壤结构形成中的作用(10分)。由单个土粒形成大型的团聚体必须依靠某种胶结作用,担负这一任务的是土壤中大量的胶体物质(1分)。作为主要胶结剂的胶体物质有三类,他们的重要性顺序是腐殖质胶体>铁的氧化物胶体>粘粒胶体(3分)。胶体的粘结或凝聚作用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电解质)成分也有很大关系。阳离子的电价愈高,胶体的凝聚性就愈强,所以高价Fe3+、Al3+和Ca2+、Mg2+都是很好的促凝剂(2分)。与之相反,如H+、Na+,非但不能促进胶体的凝聚,反而会使凝胶变为溶胶,使土粒分散,起着破坏土壤结构的作用(2分)。由于风化作用的空间差异(如南方、北方风化作用的差异),不同地带自然景观中活跃的阳离子种类不同,从而影响了土壤结构的形成,使土壤的结构性也呈现出了地理空间上的变化(2分)。20、简述风化壳的类型与分布与气候因素的关系(11分)。风化壳的类型与分布主要受气候因素控制(1分):1、极地及高山寒冷气候地区,风化壳发育较差,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主要发育碎屑型风化壳(2分);2、温带干旱和荒漠地带,气候干旱,化学风化作用弱,但盐碱性溶液作用明显,主要发育硅铝-氯化物-硫酸盐型风化壳(2分);3、温带草原气候区,氧候较干旱,化学风化弱于森林地带,以硅铝-碳酸盐风化壳为主(2分);4、温带森林气候区,化学风化作用较强烈,风化壳厚度增大,土要发育硅铝-粘土型凤化壳(2分);5、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区,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都极强烈,岩石的风化比较彻底,形成铁铝砖红壤型凤化壳(2分)。21、对比简述土壤饱和含水量(最大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凋萎系数(或凋萎点)、吸湿系数(12分)。(1)饱和含水量(最大持水量)——如果土壤表面来水(降水或灌溉)充足的话,水分会不断地向下运动,渗入土壤并排除空气,直到所有的空隙全部被水所充填,这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饱和含水量,或者最大持水量(maximumretentivecapacity)(3分)。(2)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土壤微空隙中的水分能够抵抗地球重力作用而保持在土壤中,这时的土壤含水量就称为田间持水量(fieldcapacity)。当所有毛管空隙都充满水分时,称为毛管持水量或最大毛管持水量(3分)。(3)凋萎系数(或凋萎点)——土壤中一些极小空隙中和颗粒的周围水分不能被植物利用,这样植物会出现凋萎现象,此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系数或凋萎点(wiltingpoint)(3分)。(4)吸湿系数——土壤颗粒的表面有一些被紧紧吸附的水分子,它既不能被植物吸收,也难以自然蒸发,这部分水的含量称为吸湿系数(hydroscopiccoefficient)(3分)。22、从植物生长的需要来分析土壤中水分的特点(10分)。(1)土壤吸水力在15atm时是一个重要的临界点,因为植物根的吸水力约为15atm左右,受土壤吸力大于15atm的那部分水分,包括全部的吸湿水和内层毛管水,植物难以吸收,属于无效水的范围(4分)。(2)重力水的存在时间短,而且占据空气通道,限制根的呼吸作用,也是植物难以利用的,属于过剩水(3分)。(3)处在田间持水量与凋萎点之间的部分毛管水,才是真正对植物有用的有效水(3分)。23、对比论述土壤空气与大气的特点(10分)。土壤空气虽然与大气有密切的关系,但在几个方面有其自己的特点:(1)土壤空气不连续,而是存在于固体隔开的土壤空隙中。这使得它们的成分在土壤中的各处可能很不一致(2分)。(2)土壤空气具有比较高的含水量,在土壤含水量适宜时,土壤空气的相对湿度接近100%(2分)。(3)土壤空气与大气成分有差异(3分)。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比大气中的高,氧含量较低。正常大气中的CO2浓度约为0.03%左右,而土壤中的浓度可高出数百倍之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土壤中进行着众多的生命活动。植物根系、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呼吸活动都在消耗氧气和产生二氧化碳,(C)+O2=CO2。土壤空气与大气成分的差异,导致两者之间的气体交换,CO2由土壤排出进入大气,O2由大气扩散进入土壤。从而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4)土壤空气的含量与土壤水分互为消长(3分)。土壤空气的含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分的增减,空气只能流入那些未被水分占据的空隙。雨后,土壤大空隙中的水分首先流失,接着由于蒸发和植物吸收,中空隙变空,因此,土壤空气通常是先占据大空隙,再占中空隙。小空隙中由于经常充水,空气常常难以进入。所以细小空隙比例大的土壤,通气条件往往不良。24、谈谈母岩和气候对土壤酸度的影响(11分)。(1)土壤酸度(soilacidity)是指土壤溶液中氢离子(H+)的浓度,通常用pH值表示(2分)。(2)自然土壤的酸度主要受母岩和气候两种因素控制(1分):A、母岩和母质主要是通过其化学组成对酸度产生影响(1分)。如:花岗岩母质多含浅色矿物,风化释放的盐基离子较少,故多显酸性反应(1分)。石灰岩的主要化学成分是CaCO3,因此发育的土壤基本都呈碱性反应(1分)。B、气候对土壤酸度的影响主要是降水,降水量多的地区淋溶强度大,而盐基离子是最容易受到淋洗的成分(2分),所以:湿润地区:酸性土壤(1分);干旱和少雨地区:淋溶弱,盐基离子富集于土壤中,往往是中性或碱性土壤的分布区(1分)。近年来,全球性的酸雨(acidrain)危害日益严重,雨水中含有大量的酸性物质,对土壤具有潜在的酸化危害(1分)。25、您对土壤温度知道多少(13分)?土壤温度取决于能量的收支(1分)。太阳辐射是土壤最主要的能量来源(1分)。能量的散失则有水分蒸发、长波辐射、对流、传导等多种途径(2分)。长期看,土壤的热量得失是平衡的(1分)。短期看,白天或夏季热量的获得显著地超过损失,因此土温上升;夜晚和冬季遇输入少于输出,土温出现下降(2分)。由于昼夜的交替和季节的变换,土壤的温度也因此发生波动,出现明显的日变化的年变化。这两种变化在土壤的表面最大,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缩小(2分)。与地上气温的变化相对称,土温的日变化一般只影响到土层低浅的部位,大约在15cm以下,土壤温度就几乎没有日变化了(1分)。年变化的影响相对深一些,可达3m左右(1分)。土壤固体的热容量比较小,一克土壤颗粒提高温度1。C所需要的热量仅相当于同量水提高1。C所需热量的1/5。也就是说,干燥土壤的比热大约为0.2(Cal/g.。C)。因此,土壤水分含量是影响土温的一个重要因素。潮湿土壤的温度变化比干土要平稳和缓慢得多(2分)。26、简述土壤的演进阶段及各阶段特征(13分)。土壤的演进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但这种变化非常缓慢(比植物群落的演替还要慢得多),以至许多人误认为土壤是没有变化的。为了研究的方便,土壤学家常按发育程度把土壤的发育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2分):A、原始阶段:土壤尚未发育的原始母质(2分)。B、幼年阶段:土壤开始发育,有机质在表土积累,出现土层分化,但一般只有A层和C层,土壤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有母质性质。这一阶段的土壤称为AC土壤或幼年土壤(3分)。C、壮年阶段:土壤继续发育,林溶层之下出现淀积层B,基本上具备了完善的土壤层次,出现ABC型剖面,称为成熟土壤(3分)。D、老年阶段:土壤发育缓慢并趋于稳定。土层间的性质差异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受体激动阻断药合作协议书
- 2025年主令电器防雷避雷产品合作协议书
- 2025年致密熔铸合成云母陶瓷合作协议书
- 八年级美术-第三课-《书籍装帧设计》教案
- 2025年二年级音乐年度总结参考(2篇)
- 2025年个人股权无偿转让协议简单版(2篇)
- 2025年二手汽车转让协议格式范文(2篇)
- 山西省2024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成长的时空第五课和谐的师生关系情境基础小练新人教版
- 2025年五年级《红楼梦》读书心得(2篇)
- 2025年个人房产转让合同简单版(2篇)
- 典范英语8-15Here comes trouble原文翻译
- 六安市叶集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 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课件第一章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概述
- 固体废弃物检查记录
- 工程设计费取费标准
- 2023年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数学)试题库含答案解析
- CAPP教学讲解课件
-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课件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 小耳畸形课件
- 新人教版初中初三中考数学总复习课件
- 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组织架构图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