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三_第1页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三_第2页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三_第3页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三_第4页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三运动生理学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1、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2、ATP稳态:在氧气浓度较低或利用相对不足的条件下,细胞的ATP来源首先在磷酸激酶催化下迅速将CP的高能磷酸键转移至ADP,依赖糖的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及其他物质参加的三羧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合成大量ATP。CP+ADP→C(肌酸)+ATP3、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人体通过摄入体内食物提供人体化学能的物质包括:糖类、脂肪和蛋白质。4、能源物质的消化与吸收消化:是指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吸收:食物经消化后形成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等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吸收部位:食物在口腔及食道内一般不被吸收,胃仅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小肠是重要的吸收部位,小肠具有食物停留时间长、内容物多为已消化的结构简单的可吸收物质、食物吸收面积达大、管壁血液、淋巴循环丰富等多方面的有利条件。5、机体能量的利用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的最终去路包括: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化学能,肌肉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6、基础代谢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清晨、空腹、清醒而又极其安静的状态。7、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P26-27)8、能量代谢对慢性运动的适应(P27-28)第二章肌肉活动1、肌肉的物理特性:是指它的伸展性、弹性和黏滞性。2、肌肉的生理特性:兴奋性、收缩性。3、兴奋性:是指一切生命所具有的生理特性。4、产生兴奋三个基本条件:一定刺激强度、持续一定作用时间和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5、阈值:通常把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6、兴奋的本质:组织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及其传导。7、静息电位: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差。8、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的极性即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9、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习惯称为神经冲动,它具有以下特征:生理完整性、双向传导、不衰减和相对不疲劳性、绝缘性。10、三联管:由每一横管和两侧的终池构成。11、肌肉收缩的步骤:12、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的机制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是通过化学递质乙酰胆碱和终版膜电位变化来实现的,具体情况如下:(1)、当运动神经元兴奋时,神经冲动沿运动神经纤维传至周图末梢,并刺激接点前膜。接点前膜去极化使膜上的钙通道开放,使得细胞外液中的钙离子进入接点前膜,触发轴浆中的囊泡向接点前膜的内侧靠近。(2)囊泡与接点前膜融合,其中所含的乙酰胆碱被释放进入接点间隙,随后立即与接点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接点后膜的钠离子和钾离子等离子的通透性,接点后膜除极化,形成终板点位。终板电位通过局部电流作用,使邻近肌细胞膜去极化而产生动作电位,实现了兴奋由神经传递给肌肉。(3)由于接点间隙中和终板膜上有大量胆碱酯酶,在它的作用下每次冲动从轴突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能在很短时间(约2ms)被全部水解而失活从而维持神经——肌肉接头下次正常的传递功能。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如下特点:1)化学传递。2)兴奋传递节律是1对1的,即每一次神经纤维的兴奋都可以引起一次肌肉细胞兴奋。3)单向传递。4)时间延搁。5)高敏感性,易受化学和其他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易疲劳。13、肌肉兴奋——收缩耦联肌细胞兴奋过程是以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而肌细胞的收缩过程是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它们有着不同的生理机制,肌肉收缩时必定存在某种中介过程把它们联系起来,这一中介过程称为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至少包括三个主要步骤:1)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细胞深处;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3)肌浆网中钙离子释放入胞浆以及钙离子由胞浆向肌浆网的再聚积。14、肌肉的收缩与舒张过程:(1)当肌细胞兴奋动作电位引起肌浆钙离子的浓度升高时,钙离子与细肌丝上肌钙蛋白钙结合,引起肌钙蛋白分子构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又传递给原肌丝球蛋白分子,使后者构型亦发生变化。(2)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形成肌动球蛋白。(3)当刺激中止后,终池膜对钙离子通透性降低,钙离子释放也中止。16、肌肉的收缩形式与力学特征肌肉的收缩的形式:缩短收缩、拉长收缩、等长收缩。17、肌肉的收缩速度取决于ATP水解速度,收缩力量取决于活化的横桥数目。18、人类肌纤维的类型:慢肌(红肌)、快肌(白肌)快肌:收缩快、力量大、耐力差、易疲劳。慢肌:收缩慢、力量小、耐力好、不易疲劳。19、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训练引起肌纤维组成的改变;训练对肌纤维形态和代谢的影响。第三章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1、神经:神经元:神经纤维:神经细胞:2、神经元的类型: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3、神经纤维传导有以下特征:1)完整性2)绝缘性3)双向性4)相对不疲劳性。5、神经冲动的传导有两种:局部电流方式传导、跳跃式传导。6、突触分为三类:信息传递媒介物是神经递质的突触称为化学性突触;信息传递为局部电流的突触为电突触;在一个接点同时存在化学突触和电突触,则为混合性突触。7、突触传递:化学突触传递、电突触传递。8、受体:是指那些在细胞膜以及细胞浆与核中对特定生物活性物质识别并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产生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9、受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饱和性、特异性、可逆性。10、感受器:在人和动物的体表或组织内部存在着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化所形成的刺激结构和装置。11、适宜刺激:一般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12、位觉:身体进行各种变速运动和重力不平衡时产生的感觉。13、位觉产生机制:重力及直线正负加速度运动的感受器是囊斑;旋转加速度的感受器是半规管壶腹嵴。14、前庭反应和前庭稳定性过度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称为前庭功能稳定性15、本体感觉:肌梭和腱器官是存在骨骼肌内的感受器。16、脊髓反射:牵张反射、屈肌反射。17、姿势反射:状态反射、翻正反射。状态反射: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地引起躯干和四肢肌肉紧张性的改变。翻正反射: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协调运动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18、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小脑对调节肌紧张、维持姿态、协调和形成随意运动均起重要作用。第四章运动与内分泌1、激素的生理作用可概括为一下几个方面:1)调节三大营养物质及水盐代谢,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2)促进细胞分裂、分化,调控机体生长、发育、成熟和衰老过程;3)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和活动,调节学习、记忆及行为活动;4)促进生殖系统发育成熟,影响生殖过程;5)调节机体造血过程;6)与神经系统密切配合,增强机体对伤害性刺激和环境激变的耐受力和适应力,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2、胰岛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如下:对糖的作用、对脂肪代谢的作用、对蛋白质代谢的作用。第五章血液1、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2、我国正常男性Hb浓度为120~160g/L,成年女性为110~150g/L。3、血液的理化特性颜色和比重、黏滞性、渗透压、血浆pH4、血液的运输作用氧的运输血液对气体的运输有两种:物理溶解、化学结合(主要)。5、氧解离曲线的含义(P104):6、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P105):第六章呼吸1、呼吸: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不断的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并排出二氧化碳,这种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呼吸。2、胸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意义:1)使得肺处于扩张状态,便于气体交换。2)促进静脉回流。胸内压=肺内压—肺的弹性回缩力3、肺活量:尽力吸气,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4、肺通气功能的评定:1)肺总容量2)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3)每分最大通气量和每分最大随意通气量4)肺泡通气量5、呼吸运动的调节1)呼吸的反射调节2)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3)运动时呼吸变化的调节。第七章血液循环1、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周而复始地、不间断地沿一个方向流动。2心率:单位时间内收缩和舒张的频率。3、最佳心率范围:只有当心率在120~180次/min时,心输出量才能维持在较高水平,使心输出量处于较高水平的这一心率范围,称最佳心率范围。4、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搏出量、心率。5、运动生理学将每搏出量达到峰值时的心率水平称为心博峰。6、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1)心肌收缩力量2)体位改变3)骨骼肌的挤压作用4)呼吸运动7、重力性休克:在较长时间剧烈运动结束时,如果骤然停止并站立不动,由于肌肉泵消失,加上重力作用,会使大量静脉血沉积于下肢的骨骼肌中,回心血量少,心输出量随之减少,动脉血压迅速下降,使脑部供血不足而出现晕厥,这种现象称为重力性休克。8、心血管反射: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9、第四节运动训练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所有内容,p140~142)第八章运动与免疫1、“J”型曲线模式(p148~149)2、“开窗户期”的理论(p149)第九章酸碱平衡1、肾小球过滤作用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2、滤过膜:是指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与肾小囊内层之间的组织结构,由内侧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中间的基底膜和外侧的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层构成3、酸性物质的来源1)ATP水解2)6-磷酸葡萄糖和1-磷酸甘油的生成3)乳酸的生成4)不完全氧化和完全氧化。第十章肌肉力量1.身体素质:肌肉在其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如力量、速度、耐力以及灵敏和柔韧等机能能力的统称.2.肌肉力量:肌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可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3.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因素?(1)肌源性因素①肌肉生理横断面积;②肌纤维类型;③肌肉初长度;④关节运动角度;(2)神经源性因素;①中枢神经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②运动中枢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3)其他因素;①年龄;②性别;③激素;4.肌肉力量训练的生理学原则?(1)超负荷原则;(2)专门化原则;(3)安排练习原则;5.抗负荷练习是决定力量发展的关键因素。能重复的最高次数(以RM表示)是负荷逐渐增加的适宜标准。RM为1,代表此时的负荷重量只能被完成1次。1-5RM肌纤维增粗力量增大,适合举重和投掷运动。6-10RM肌纤维增粗力量速度提高,适合100M跑、跳跃等项目;10-15RM肌纤维增粗不明显,力量速度均增加,适合400-800米跑。30RM是肌肉毛细血管增多,耐力显著提高,适合长距离运动。第十一章有氧工作能力1.需氧量:是指人体为了维持某种活动所需要的氧气量。2.摄氧量: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3.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长时间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可用绝对值和相对值两种方法来表示。绝对值L/民4.影响最大摄氧量的因素(1)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影响最大摄氧量的主要机制是心脏的泵血功能此功能的大小又取决于心脏容积和心肌收缩力,根据Fink原理,摄氧量=心率X每搏输出量X动静脉氧差1.氧亏概念:人体进入运动时,摄氧量随运动负荷的增加而增大,在运动初期运动所需要的氧和摄氧量之间出现差异。2.运动后过量氧亏:运动后恢复期内,为了尝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集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是消耗的氧气量。(1)运动后过量氧耗的生理基础:在进行低强度的运动中,运动开始阶段由于摄氧量满足不了需氧量,此时由ATP,CP分解供能,并由此而形成了一部分氧亏。为了偿还运动中所欠下的氧亏,在恢复期机体并不能立即恢复到安静状态,而是逐渐恢复到安静时的水平。3.乳酸阈与通气阈乳酸阈(1.4-7.5mmoL/L,一般为4mmoL/L也称个体乳酸域):在递增负荷运动中,运动强度较小时,血乳酸浓度于安静值接近,随运动强度的增加,当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2)乳酸阈的生理机制:人体在运动中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运动肌肉的氧供应不足,使得一部分肌糖元在无氧条件下分解功能产生乳酸,肌乳酸有肌细胞扩散进入血液中,导致血乳酸浓度增高.与此同时,在运动中由于血液的重新分配,流入肝脏的血液减少,降低了肝脏对乳酸的消除能力,从而导致血乳酸浓度急剧堆积。(3)通气阈:在递增负荷运动中,用肺通气变化的拐点来测定乳酸阈。4.研究乳酸阈、通气阈的意义:(1)评定有氧耐力;(2)制定有氧耐力的训练强度;(3)制定康复健身运动处方。5.影响有氧耐力的因素:(1)氧运输系统的功能;(2)骨骼肌的特征;(3)神经调节能力;(4)能量供应特点。6.有氧耐力的训练:(1)持续训练(乳酸阈训练法);(2)间歇训练;7.PWC170是指心率在170次/min时的身体工作能力。8.速度:人体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A反应速度.B.动作速度.C.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1)反应速度:指人体对各种刺激反应的快慢,如短跑运动员从听到发令到起动所需的时间。(2)动作速度:指完成单个动作时间的长短。(3)位移速度:指周期性运动中人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或通过一定距离所需要的时间。与肢体运动的幅度、频率、及协调性有关。以跑为例,跑的快慢主要取决于步长和步频两个变量。9.速度素质的检测与评价的指标和方法:反应时测定、非乳酸能力测定以及短时间、高强的的快速运动等。10.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高低主要取决于肌肉内糖无氧酵解供能能力、缓冲乳酸的能力以及脑细胞对血液PH值变化的耐受能力。-----肌肉内糖无氧酵解能力主要取决于肌糖元含量及其无氧酵解酶的活性,所以欲提高它必须提高后两者。11.发展无氧耐力的训练:(1)最大乳酸训练;(2)耐乳酸能力训练;(3)缺氧训练;第十三章平衡、灵敏与柔韧1.平衡:是身体所处的一种姿态以及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第十四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2.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主要有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内脏器官活动增强,物质代谢加强,体温升高。3.准备活动:指在正式训练和比赛前为提高身体机能而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专门的身体练习。4.极点:是运动中机能暂时紊乱的一种表现,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大,每分吸氧量水平的提高不能适应肌肉活动对氧的需求,造成供氧不足,乳酸积累使血液PH向酸性偏移。5.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如果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运动,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6.稳定状态:(1)真稳定状态:在进行中小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当进行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机体所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真稳定状态。(2)假稳定状态:在进行大强度、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当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机体的摄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摄氧量水平上,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运动过程中氧亏不断增多的这种状态。7.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进行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的状态。8.恢复过程是指人体在健身锻炼、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过程中及结束后,各项生理机能和能源物质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的变化过程。9.恢复过程的阶段特点:(1)为运动中的恢复。在这一阶段运动时能源物质消耗占优势,体内能源物质逐渐减少,各器官系统功能逐渐下降。(2)为运动的恢复;在运动停止后消耗过程减少,恢复过程占优势,能源物质和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恢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