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养生理论-郑碧清_第1页
浅谈中医养生理论-郑碧清_第2页
浅谈中医养生理论-郑碧清_第3页
浅谈中医养生理论-郑碧清_第4页
浅谈中医养生理论-郑碧清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中医养生理论郑碧清福建省立医院350000摘要如果把一个人的事业、成功、财产等描述为以下这巨大的数字:10000000......其中,第一个数字“1”代表着健康。一旦失去了健康,那么这个再巨大的数字就归为了零,便没有任何意义了。不得不引起我们注重健康,学会养生。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关键字:健康中医养身生命之本正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即保养生命。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本文主要通过药膳、四季、穴位、运动养生,来解读中医养生学。一、药膳养身药膳,已经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用来治疗疾病的辅助手段。但是,药膳尽管是膳,它的前面还是有个“药”字在修饰,说明它不是普通的“膳”,是有医药作用的,所以,不能随便食用,必须要在医生或有关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使用。滋补药膳是根据人体生理特点,采用一定的滋补中药与相应的滋补食物合理搭配而成,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补精、补髓、生津益液、补脑、健脾益胃、强心养心、补肾养肾、补肝养肝、补肺润肺、增强性功能等各种保健膳食,科学选用食谱。(一)辨证施膳气虚——参枣米饭、山药汤圆、茯苓包子、益脾饼、大枣粥血虚——大枣、花生、桂圆、枸杞子阴虚——生熟地、制首乌、百合、麦冬、龟板胶阳虚——羊肉、狗肉、鹿茸、鹿角胶(二)因人施膳每个人的体质不尽相同,中药入菜肴应因人而异,切不可认为只要是药膳,任何人吃了都能达到滋补的效果。如黄芪老鸡汤,因黄芪性温补气,老母鸡也是温补之品,对气虚体弱者有补益作用,如果风热感冒者食之,则会“火上浇油”,加重感冒,甚至流鼻血;胖人多阴盛阳衰,不可进补银耳、燕窝、玉竹、虫草、龟板等滋阴之品;瘦人多阴虚阳亢,不可多食杜仲、蛤蚧、羊肉、狗肉等温热壮阳之物,否则反而会有损健康。一般而言,温补药膳适合于阳虚体质;清补药膳适用于体型较胖、阴虚阳亢、肝气旺盛者,或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者;平补药膳一般人都可食用,对体质较差、阴阳两虚、气血两亏者也较适用。(三)四气施膳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寒凉药大多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等作用,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温热药大多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等作用,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四)五味施膳五味,就是药物具有酸、苦、辛、甘、咸五种不同的滋味。除五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五味的产生,首先是通过口尝。所以五味不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二、四季养身(一)春中医认为春属木,主升发,肝气旺。春时,阳气初升,万物萌发,正、二月间,乍寒乍热,宿疾复发,时令病起。养生应顺应人体阳气始生的特点。人们在春天容易犯困,一定要克服春困莫贪睡,每天睡眠要适当,最好晚睡早起(相对于冬季而言),适当穿着宽松衣服,以舒缓形体,使气血流畅,以适应春季阳气上升,万物勃生的变化。还要保持神情舒畅,做到心胸开阔、轻松愉快,乐观向上,忌孤坐独居,戒郁怒伤肝。“春捂秋冻”的春捂,春季阳气初升,寒冷渐退,人体对冷暖多变的早春天气还不太适应,所以要注意防寒,应多穿点衣服“捂一捂”,以免遇天气突变、气温骤降而受寒生病。由于春季早晚温差较大和冷暖多变,心脑血管病变也宜在春季容易发作,这类患者冬衣不可顿减,应根据气温的变化增减衣服,以适应春天气温冷暖的变化。(二)夏中医认为夏属火,主于长生,心气旺。夏时,阳气较盛,是万物生长繁荣、茂盛的季节;且阴气内伏,暑毒外蒸。气候炎热、高温而多雨,多有暑湿之邪侵扰。夏季养生应顺应人体阳气充盛的特点。夏季又称为“苦夏”,是因为在连日的高温情况下,会出现睡不好、吃不香、没精神、易烦躁等现象。“冬病夏治”三伏贴,是顺应天气和时节变化进行的外治法。在夏季伏天,人体阳气旺、腠理开,通过穴位敷贴中药刺激,可有效疏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功能,以达到内病外治,冬病夏治的功效。对一些多在冬天发作的呼吸道疾病、过敏性疾病、关节病变、慢性脾胃疾病有较好的疗效,连续敷贴数年还可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感冒。(三)秋中医认为秋属金,主于肃杀,肺气旺。秋时,凄风惨雨,草木黄落。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处于“阳消阴长”之时,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秋季养生应顺应人体阴精阳气都处在收敛内养状态的特点。“秋冻”,虽然天气逐渐转凉,但衣物的增加要适当,不要一遇寒流就穿得太多、捂得太严。要有意识地让身体“冻一冻”,这样可顺应自然界秋季收敛之气,提高机体的抗寒能力,逐渐适应冬季寒冷气候。(四)冬中医认为冬属水,主于敛藏,肾气旺。冬时,自然界草木凋零,冷冻虫伏,气候寒冷。阳藏阴盛,万物闭藏,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的特点和规律,以静养、藏精为主。“冬令进补”即冬季阳藏阴盛,万物闭藏,是进补的好时节。以保阴潜阳、藏精御寒为原则,选用温补的食物进行调养,可以温养全身组织,增强体质,提高人体防寒的能力。不同体质的人群应选择不同的进补方法和种类。如阳虚质宜食牛羊肉、狗肉、鸡肉、韭菜等温热之品。既要少食生冷及寒性食物,以免伤及阳气,也应注意不要因天冷,过食辛辣、燥热等食品,而耗伤阴气。穴位养身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意指周身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是古人在长期生活保健和医疗实践中逐渐发现并形成理论的,它是以手、足三阴和三阳经以及任、督二脉为主体,网络遍布全身的一个综合系统,它内联五脏六腑,外布五官七窍、四肢百骸,沟通表里、上下、内外,将人体的各部分连接成有机的、与自然界阴阳属性密不可分的整体。经络穴位养生法是运用针刺、艾灸、按摩等方法,刺激经络、穴位,以激发精气,达到调和气血、旺盛代谢、通利经络、增进人体健康等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针法是以毫针刺激人体经络穴位,通过提、插、捻、转等不同手法,起到调整脏腑、疏通经络的作用。灸法是借助艾火热力,灸灼、薰熨穴位,以达到温通经络、调养脏腑的效果。按摩是用手对人体经络穴位进行按、拿、点、推、揉、拍等手法,起到运行气血、健身祛病的作用。针灸针灸: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按摩运用手、指的技巧,在人体皮肤、肌肉组织上连续动作来治病,这种方法,叫做按摩疗法。按摩的优点很多,容易学习。操作简便,经济实用,还可代替药物。比如有些病人使用按摩后,可使精神振奋,起到兴奋剂的作用,也可使患者安静下来,起到镇静剂的作用。由于按摩有利于循环系统和新陈代谢,对于一般慢性病或身体过度虚弱的患者,是比较安全可靠的。对于不便吃药的孩子,按摩可增强小儿体质,起到预防保健作用。对于某些复杂疾病,还可配合针灸、药物治疗。从按摩的内容上,可分为医疗按摩、保健按摩、运动按摩。按摩对身体有哪些益处:按摩可以舒活筋骨;按摩可以减轻压力;按摩可以缓解偏头痛,促进血液循环;按摩可以排毒等功效。运动养生运动养生:用活动身体的方式维护健康、增强体质、延长寿命、延缓衰老的养生方法。中华民族的运动养生特色是:以中医的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等理论为基础,以养精、练气、调神为运动的基本特点,强调意念、呼吸和躯体运动相配合的保健活动。传统的运动养生,经过历代养生家的不断总结和补充,逐渐形成了运动肢体、自我按摩以练形,呼吸吐纳、调整鼻息以练气,宁静思想、排除杂念以练意的保健方法。运动是近现代体操和中医健身术的灵魂和生命,中医健身术是建筑在中国古代生理知识基础上的,着眼于发展人的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追求的是精神旺健,神气充足,身心康乐,增加入的内在的生命力。我国传统的运动养生中,集气功、导引、武术之精华,形成了各种流派,各种形式的健身术。广为群众所喜爱的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另外,跑、跳、健身操、有氧舞蹈、健美运动等。参考文献:吴圣贤《HYPERLINK"/%E4%BB%8E%E5%A4%B4%E5%88%B0%E8%84%9A%E4%B8%AD%E8%8D%AF%E5%85%BB-%E5%90%B4%E5%9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