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者简介:同春芬,女,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社会学。通讯作者:张绍游,男,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邮箱:zhangshaoyou0532@163.com,电话邮寄地址:山东省青岛市松岭路238号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公管2013研,张绍游(收)。库拉共同体的文化生态学研究——兼对朱利安·斯图尔特思想的反思与改进同春芬张绍游(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100)摘要:国内外以往有关库拉的研究忽视了自然环境对库拉的基础性影响,斯图尔特的文化生态学理论能较好地弥补该缺陷。但学界对该理论的解读普遍存在三大误区,需要进行再反思。本文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第一,辨析了“共同体”、“库拉共同体”长期存在的翻译问题;第二,梳理了文化生态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对学界在文化生态学问题上的“三大误区”加以澄清;第三,通过分析库拉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状况,发现库拉起源于因岛屿间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而形成的跨海资源交换;第四,在文化生态学看来,库拉共同体的文化核心主要是跨海资源交换,原住民在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包括库拉交换在内的一系列适应性行为;最后,斯特尔特忽视了文化与行为的关联性,因此,他提出的文化生态学分析思路有待进一步改进。关键词:库拉斯图尔特文化生态学海洋环境炫耀性消费海洋社会学CulturalEcologicalTheory’ResearchonKulaCommunity——PlusRethinkingandimprovementonJulianSteward’sthoughtAbstract:TheKularesearchersalwaysneglectedthenatureenvironmentalfactorsofKulaandKulacommunity,Steward'sculturalecologytheorywillmakeacontributiononthis.But,therearethreeoutstandingmisreadonSteward,whichisneedtoberethought.Inthispaper,theresearchresultscanbemainlyincludedas:First,havedealwiththehangingtranslationproblemsof"community"and"Kulacommunity";Second,haveCombedthehistoryoftheculturalecologytheory,thenrethoughtthethreeoutstandingmisread;Third,haveclarifiedthedistributionofnaturalresourcesinKulaarea,tofindthatKulaactuallyoriginatedintheprocessofresourceexchange;Fouth,fromthepointoftheculturalecologytheory,intheKulaarea,thecore-cultureisresourceexchange.Undertheinfluenceofresourceexchange,theKulaexchangeandthenavigationalbehaviormodelisforming.;Fifth,Stewardignoredtherelevanceofcultureandbehavior,therefore,someideasoftheculturalecologyneedstobefurtherrevised.Keywords:Kula,Steward,CulturalEcology,marineenvironment,conspicuousconsumption,marinesociology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在特罗布里恩群岛及其附近地区由于马林诺夫斯基关注的是该地区所共有的库拉交换行为,因此他时常将他所考察的地区称为“库拉地区”,本文也沿用这种称谓方法。进行了大量民族志调查,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据马林诺夫斯基在《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导论中介绍,此处“前人的研究”主要是指赛里格曼教授等对库拉的研究。因此,并不能说“马林诺夫斯基发现了库拉”。得出了与库拉相关的巫术、神话、风俗、语言、禁忌等知识,对诸多学科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国内对库拉研究得很少,长期以来没有形成一个共同探讨库拉的学术氛围,人类学、社会学教材在提及库拉时也只是一笔带过;在国外,安妮特·韦纳、弗雷德里克特·戴蒙、南希·莫恩、雪莉·坎贝尔、贾卡罗·斯库德迪等人在马氏之后也对库拉地区进行了实地研究,[法]莫里斯·古德利尔著:《礼物之谜》由于马林诺夫斯基关注的是该地区所共有的库拉交换行为,因此他时常将他所考察的地区称为“库拉地区”,本文也沿用这种称谓方法。据马林诺夫斯基在《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导论中介绍,此处“前人的研究”主要是指赛里格曼教授等对库拉的研究。因此,并不能说“马林诺夫斯基发现了库拉”。[法]莫里斯·古德利尔著:《礼物之谜》,王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70至101页。RolfZiegler,”WhatmakestheKulagoround:Asimulationmodelofthespontaneousemergenceofaceremonialexchangesystem”,SocialNetworks,30(2008),107-126.[[加]约翰·汉尼根著:《环境社会学》(第二版),洪大用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页。[德]卡尔·马克思著:《资本论(第一卷)》,郭大力、王力南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135页。一、斯图尔特文化生态学理论的再反思(一)文化生态学的影响领域及本文的学科定位在批判性地吸收环境决定论、环境可能论等学派对自然环境与历史传统、特殊习俗之观点的基础上,黄育馥:《20世纪兴起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文化生态学》,《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1955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朱利安·H·斯图尔特在《文化变迁论》中提出了“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形成于人类适应环境的过程,并能改造环境,标志着文化生态学在文化人类学领域的诞生。随后,文化生态学思想扩展到了其它学科,在这些学科内部形成流派,较明显的有:1.在景观生态学领域,Z.纳沃、W.D.葛尔斯曼等人将文化生态学引入景观生态学,邱扬、张金屯等:《景观生态学的核心:生态学系统的时空异质性》,《生态学杂志》2001年第2期。形成该学派“文化建造各种景观,同时景观影响着文化”的基本观点;李团胜:《景观生态学中的文化研究》,《生态学》1997年第2期。2.在地理学领域,文化生态学研究已成为该领域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形成了伯克利-文化生态学派、地理环境决定论、适应论、感应论等不同流派,江金波:《论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发展与新构架》,《人文地理》2005第4期。他们通过各自不同的方式阐述了文化与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作用方式和影响程度等;3.在文化哲学领域,孙兆刚、孙卫卫、方莉莉等人将“文化生态”定义为一个文化内部各种不同类型子文化之间互相作用的方式和状态,方李莉:《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他们研究的重点是文化的生态结构,这种解读完全超出了斯图尔特的初衷,转而成为文化哲学研究文化内部结构的一个概念,因此,文化哲学中的“文化生态”与文化人类学的“文化生态学黄育馥:《20世纪兴起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文化生态学》,《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邱扬、张金屯等:《景观生态学的核心:生态学系统的时空异质性》,《生态学杂志》2001年第2期。李团胜:《景观生态学中的文化研究》,《生态学》1997年第2期。江金波:《论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发展与新构架》,《人文地理》2005第4期。方李莉:《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总之,文化生态学最初诞生于文化人类学,通过与其它学科领域融合形成了多个研究范式,各个研究范式对“文化生态学”的理解不尽相同。因此,任何一项文化生态学研究如果不事先进行正确的学科定位,就会招来误解。本文是在文化人类学学科意义上使用斯图尔特的文化生态学理论。(二)斯图尔特文化生态学理论的再反思学界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文化生态学仅仅将文化视为适应环境的产物,具有环境决定论色彩。崔明昆:《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方法与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第9期。然而,这种批判并没有建立在对斯图尔特原意的全面理解上,存在“三大误区”,对此有必要进行再批判、再反思。1.容易将众多文化生态学家的观点一概而论。正如前文所述,文化生态学影响了景观生态学、地理学、文化哲学等学科,各学科内部有多位文化生态学家。比如,文化生态学家马文·哈里斯结合马克思历史唯物观提出了“文化唯物主义”,认为“文化是由经济基础、结构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美]马文·哈里斯著:《文化唯物主义》,张海洋、王曼萍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12页。这种观点具有明显的环境决定论色彩,而同为文化生态学家的斯图尔特则认为文化与环境是双向互动的关系。因此不能将二人一概而论;2.忽视了斯图尔特对文化组成部分的论述。斯图尔特将文化进行了划分,强调不是所有的文化部分都由环境决定,只有与环境接触最紧密、直接的“文化核心”受环境的制约最大,其它部分则是在“文化核心”的影响中逐渐形成并且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所以应该区别对待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这点时常被人忽视;3.忽视了文化与环境之间的“阶段性制约关系”。斯图尔特对人类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中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的阐述是不一样的。在原始、简单的社会中,人类更多是被动地适应环境,对环境产生的反作用力不大。然而,“由于技术的成就,复杂社会中自然对社会的影响和制约远不像简单社会那样直接和明显,文化日益创造出它自己的环境,”J.H.Steward,TheoryofCultureChange.Urbana:UniversityofIllinoisPrss,1979,pp.43.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越来越强大的社会因素影响下,环境与文化互动关系的发展通常已不像从前。”王东昕:《环境与文化互动关系的文化生态学反思——以怒江峡谷为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1期。而且,随着国家、国际社会的形成和生产技术、交通科技、传播技术等的推广,亚社会与整体社会之间会逐渐形成一个资源互补的关系网络,使得亚社会能从其它地区获得资源,这样一来,亚社会所在的环境对其文化施加的限制就减弱了,而更加依赖于整体社会,“当亚社会更加依赖于整体社会时,文化对当地环境的直接适应就会降低。”崔明昆:《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方法与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第9期。[美]马文·哈里斯著:《文化唯物主义》,张海洋、王曼萍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12页。J.H.Steward,TheoryofCultureChange.Urbana:UniversityofIllinoisPrss,1979,pp.43.王东昕:《环境与文化互动关系的文化生态学反思——以怒江峡谷为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1期。J.H.Steward,TheoryofCultureChange.Urbana:UniversityofIllinoisPrss,1979,pp.44.总之,正是因为学界对斯图尔特文化生态学理论的理解存在“三大误区”,才使得该理论时常被扣上“环境决定论”的帽子。然而实际上,斯图尔特对文化与环境间关系的阐释是比较灵活、辩证的。其中较为不足的是他对行为与文化关系的阐释,本文将在分析的最后一部分专门讨论。二、库拉共同体的含义及其分析思路在运用斯图尔特文化生态学理论的分析思路研究库拉共同体之前,应先明确该研究对象的具体含义。马氏提出了“Kulacommunity”,梁永佳等人将“Kulacommunity”翻译成“库拉社区”;张云江则先翻译成“库拉共同体”,后又翻译成“库拉社区”。之所以在关键概念上出现这样的分歧,不仅是因为翻译者的缘故,也反映出国内社会学界对“共同体”、“社区”和“社会”这组概念存在已久的争议。(一)库拉共同体的概念辨析“共同体”、“社区”和“社会”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是反映人类早期社会和现代社会本质差别的重要概念。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他的著作《共同体与社会》中首次提出“共同体”,并清楚地辨析了共同体与社会的本质区别:共同体是一种持久性、有机性、真正的形态,更侧重于强调和睦的家庭生活、充满习俗的村庄生活;而社会则是一种暂时的、表面的、机械的形态,更侧重于强调例行惯事的大城市生活、充满政治色彩的世界主义生活。[德]裴迪南·滕尼斯著:《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林荣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3至45页。这一清晰的概念界定本应带来更少的误解,但由于滕尼斯使用了两个极难翻译的德文词“Gemeinschaft”和“gesellschaft”,这两个词汇在英文、中文中都没有匹配词汇,使得C.P.卢密斯、吴文藻、费孝通等社会学家的译法都存在较大争议,美国学者C.P.卢密斯将它们翻译成“kulacommunity”和“kulasociety”,我国有多位学者先后将这组英文概念翻译成中文。吴文藻是国内第一个翻译这组概念的人,他将之译为“自然社会-人为社会”,而费孝通则译为“礼俗社会-法理社会”,这两译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组概念的基本特征,但都存在争议。“这两个关键概念仍一直处在尚未翻译的状态”。WernerJ.Cahnman,SociologyandHistory:TheoryandResearch.NewYork:FreePress,1973,pp.28.其实,翻译这对概念最好从滕尼斯提出这对概念的初衷入手。受英国法学家亨利·曼恩提出“身份社会-契约社会”的影响,滕尼斯也想提出一组“理想型”来表示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类共同生活体。周晓虹著:《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92页。既然是一组含义上对立的“理想型”,那么“社区”一词显然不够准确,因为“社区是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中观体系,是社会的具体化”,郑杭生著:《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73页。社区是现代社会的组成部分,既不与“社会”对立,也不与[德]裴迪南·滕尼斯著:《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林荣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3至45页。美国学者C.P.卢密斯将它们翻译成“kulacommunity”和“kulasociety”,我国有多位学者先后将这组英文概念翻译成中文。吴文藻是国内第一个翻译这组概念的人,他将之译为“自然社会-人为社会”,而费孝通则译为“礼俗社会-法理社会”,这两译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组概念的基本特征,但都存在争议。WernerJ.Cahnman,SociologyandHistory:TheoryandResearch.NewYork:FreePress,1973,pp.28.周晓虹著:《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92页。郑杭生著:《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73页。由于马氏所调查的地区处于人类早期阶段,更符合“共同体”所蕴含的初民的、有机的、礼俗的特征,因此,“库拉共同体”一词更为合适。马氏认为“库拉共同体,就是村庄组成的团体作为一个整体一起进行库拉,一起远航海外,并在团体内部相互库拉”,共有18个库拉共同体,它们通过彼此相互进行库拉形成一个整体的库拉网络。马氏选取了特罗布里恩库拉共同体为观察对象,由于就整体性质而言,库拉交换的习俗与规则在在整个库拉贸易区中是同一的,[美]布罗尼斯拉夫[美]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著:《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梁永佳、李绍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5页。(二)库拉共同体的文化生态学解释斯图尔德在考察了北美印第安派尤特人、肖肖尼人等狩猎采集民族的文化特征后,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的研究重点和分析步骤。在他的影响下,R.内廷、R.拉帕波特和J.贝内特运用该方法考察了其它民族,形成了《尼日利亚的山地农民》、《献给祖先的猪》和《北方平原居民》等成果。国内方面近年来也出现了余彬对东南亚客家文化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过程分析、王东昕对怒江峡谷1950年前后环境与文化关系变化历程的研究、朱选普对汉传佛教及藏传佛教的文化生态学分析、王为华对鄂伦春传统渔猎文化的文化生态学再认识等成果。本文也采取了与国内外文化生态学者大致相同的分析思路,分别论述了海洋性生存环境对原住民的文化核心、适应性行为以及土著文化的影响,其分析思路如下:1、分析重点是库拉共同体中的“文化适应”现象。斯图尔特文化生态学的研究重点是“文化适应”,他认为“文化适应”主要是指“文化核心”和“文化余留物”这两个文化构件对环境的适应过程。其中,“文化核心”是指人类的生存策略或生产策略,J.H.Steward,TheoryofCultureChange.Urbana:UniversityofIllinoisPrss,1979,pp.45.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关系最紧密、受环境制约最大的那部分文化,尤其是在原始、简单的社会,因此被称为居于核心的文化;“文化余留物”是指受文化核心影响的其它方面的文化,是文化中最丰富的部分,相当于除去“文化核心”部分之后的狭义文化。库拉共同体中的“文化核心”主要是跨海资源交换;“文化余留物”则是指除了跨海资源交换之外的那些文化。因此,库拉共同体的“文化适应J.H.Steward,TheoryofCultureChange.Urbana:UniversityofIllinoisPrss,1979,pp.45.2、分析步骤来源于斯图尔特的文化生态学基本分析步骤。斯图尔特为了深入研究各个民族的“文化适应”过程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的基本分析步骤:首先,要分析文化核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其次,分析人们用这种文化核心开发环境过程中的那些行为模式;最后,分析这些环境开发行为模式对文化余留物的影响。J.H.Steward,TheoryofCultureChange.Urbana:UniversityofIllinoisPrss,1979,pp.51.这种分析思路的最大优点在于较充分地考虑了环境对文化的渐进性影响,即自然环境首先影响的是“文化核心”,再影响人的环境开发行为模式,进而影响“文化余留物J.H.Steward,TheoryofCultureChange.Urbana:UniversityofIllinoisPrss,1979,pp.51.三、海洋性生存环境对跨海资源交换的影响文化生态学的第一个步骤是分析自然环境对文化核心(生存策略)的影响。斯图尔特认为任何一个人类社会对环境的适应过程都会通过文化特质表现出来,文化生态学就是研究人类社会的文化适应过程的学科,其中,文化核心的适应是最基本、起决定作用的。[美]威廉·哈维兰著:《文化人类学》,瞿铁鹏、张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268页。正因为如此,沙漠中的水洼才会改变那些以种子类食物的沙漠人口的流动方向,猎物的习性会改变以狩猎为生的人的狩猎方式,鱼群洄游的种类和季节将决定渔猎部落的居住习惯。J.H.Steward,TheoryofCultureChange.Urbana:UniversityofIllinoisPrss,1979,pp.24.不同的自然环境使得人类族群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核心,进而孕育出不同的人类文明。就库拉地区而言,不同的库拉共同体也有不同的文化核心,其中[美]威廉·哈维兰著:《文化人类学》,瞿铁鹏、张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268页。J.H.Steward,TheoryofCultureChange.Urbana:UniversityofIllinoisPrss,1979,pp.24.(一)跨海资源交换形成于原住民对海洋环境的适应跨海资源交换作为库拉共同体的文化核心,是原住民在长期涉海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促使它形成的自然因素主要有:第一,库拉地区自然资源的跨海分布不均;第二,海洋环境中的自然风险。具体来说:1、岛屿间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均产生了进行跨海资源交换的需要。库拉地区是由几个大岛和无数小岛组成的,岛屿间的生存资源存在十分明显的跨海性分布不均现象。库拉地区资源的分布情况:(1)北部是特罗布里恩群岛,这是马氏重点考察的地点,该岛北部盛产农产品及象征着财富与地位的乌木雕刻,还出产最优质的生石灰、石灰壶,这是原住民吃槟榔的必需品,中部是木盘、木梳、石灰灌、臂环、篮子的大规模产区,但缺乏薯蓣、椰子、鱼、槟榔、龟壳、耳饰、海菊、蛤珠,南部能生产优质独木舟,东部则缺乏独木舟,西部十分缺乏薯蓣、西米、椰子、槟榔和库拉礼物的原料,却盛产海产品;(2)位于库拉地区中西部的岛屿贫乏自然资源,食物短缺,但能生产最优质的独木舟,并且是四周地区瓷器的唯一供应区;(3)西南部是红色贝壳片的唯一产区,这是制作项圈这种库拉物品的必备原料;中东部群岛能生产独木舟,同时也是一种绿色岩石的唯一产区,这是制作劳动工具和礼仪器具的珍贵原料;(4)中部岛屿是库拉的主要交换地之一,出产一种特殊的石头,是举行“瓦勾古”等仪式的必备材料,但缺乏食物、手工艺品;(5)南部出产赭石,是制作独木舟的必备颜料,但缺乏食物、陶器等。当地原住民以薯蓣、各类海鲜、家禽、山野猛禽等为主要食物,但不是所有地方都能自给自足,因而只能通过互通有无实现资源互补。这些交换得来的资源十分重要,以至于每次航行归来,村庄里的人都会举行隆重典礼,并且,这些物资必须由酋长亲自分配给族人。尽管原住民都深谙水性,但由于海中有鲨鱼、章鱼和神话传说中的“水怪”、“穆卢夸巫西”等危险生物,因此,即便有些岛屿间的海域十分狭窄,岛上的原住民也不敢妄然涉水游泳到对岸,只能凭借安全的渡海工具。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以资源交换为主要目的的航海贸易能成为库拉地区主要的库拉地区资源的分布情况:(1)北部是特罗布里恩群岛,这是马氏重点考察的地点,该岛北部盛产农产品及象征着财富与地位的乌木雕刻,还出产最优质的生石灰、石灰壶,这是原住民吃槟榔的必需品,中部是木盘、木梳、石灰灌、臂环、篮子的大规模产区,但缺乏薯蓣、椰子、鱼、槟榔、龟壳、耳饰、海菊、蛤珠,南部能生产优质独木舟,东部则缺乏独木舟,西部十分缺乏薯蓣、西米、椰子、槟榔和库拉礼物的原料,却盛产海产品;(2)位于库拉地区中西部的岛屿贫乏自然资源,食物短缺,但能生产最优质的独木舟,并且是四周地区瓷器的唯一供应区;(3)西南部是红色贝壳片的唯一产区,这是制作项圈这种库拉物品的必备原料;中东部群岛能生产独木舟,同时也是一种绿色岩石的唯一产区,这是制作劳动工具和礼仪器具的珍贵原料;(4)中部岛屿是库拉的主要交换地之一,出产一种特殊的石头,是举行“瓦勾古”等仪式的必备材料,但缺乏食物、手工艺品;(5)南部出产赭石,是制作独木舟的必备颜料,但缺乏食物、陶器等。2、海洋环境中的自然风险催生出先进的独木舟建造技术。与陆地环境相比,海洋环境中自然风险的突发性更强、更难以救援。原住民在海上受到多方面的威胁,主要有:(1)暗礁。他们航行的海洋中到处都是暗礁的痕迹,由于独木舟的材质是天然的木材,因此对礁石的抵抗力很弱,一旦触礁,生命将受到严重威胁;(2)风向。原住民的独木舟不像现代船舶那样可以靠螺旋桨实现自由航行,他们必须借助风向,无法逆风航行。在极端情况下,如果风向太强或风向不对,那只能放弃行程;(3)水流。独木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水流的方向和速度,这些都是大自然中无法改变的因素;(4)海洋生物的攻击。原住民时常受到鲨鱼、章鱼、“穆卢夸巫西”飞行女巫的攻击,人的能力无法与猛兽相比,更何况是到了海上,这种攻击往往是致命的;(5)暴雨。在恶劣的天气下,浸满了水的独木舟就会失掉其浮力而解散,很难修复,必须靠岸躲避(6)迷雾。由于原住民没有罗盘,因此时常被迷雾困扰,阻挡他们通过星星、陆地位置辨别方向;(7)漩涡。原住民不知道漩涡形成的科学知识,而视之为一种神秘力量,认为大海如同陆地一样也存在“海洋深洞”,一旦被吸入海底就会丧命。为应对这些自然风险,原住民在淘汰了初级航海工具之后逐渐形成了一套先进的独木舟建造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航海文化、库拉文化都带有很强的抵御自然风险的目的性色彩。自然环境对当地文化核心的影响可以用这样一段话来表述:原住民为克服岛屿间资源分布不均的状况必须进行跨海资源交换,在这一过程中,为适应海上的自然风险,逐渐发展出一套技艺精湛的独木舟建造技术。因此,自然资源的跨海分布不均和海上自然风险这两大因素共同催生出跨海资源交换这种文化核心,独木舟则是该文化核心的载体。(二)核心文化:以独木舟为载体的跨海资源交换在分析了自然环境之后,我们再看为适应这些自然环境而形成的文化核心。斯图尔特认为,文化核心其实就是指生存策略,或称谋生策略。黄育馥:《20世纪兴起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文化生态学》,《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人类会通过创造生产工具、革新生产技术来实践生存策略,比如,在我国南方河流流域,人们会利用当地盛产的竹子制成竹排渡河;东北地区则流行用当地桦树皮做成皮艇渡河;在缺乏木材但动物兽皮较多的地方,人们则用兽皮制成皮筏涉水;亚洲、北美洲的航海工具各不相同。杨槱、陈伯真著:《人、船与海洋的故事》,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至10页。不同的地域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生存策略,对于海洋环境中的人类社会而言,黑格尔认为“陆地将人们卷入无穷的依赖性中,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圈子”,“航海的人都想获利,但是他们是冒着生命财产的危险来求利的。”黄育馥:《20世纪兴起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文化生态学》,《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杨槱、陈伯真著:《人、船与海洋的故事》,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至10页。[德]黑格尔著:《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82页。独木舟是跨海资源交换的载体。独木舟作为一种物质文化,是在淘汰了竹排、木筏后形成的文明成果,是人类航海历史上最早的船舶雏形,竹排、木筏与之相比都不能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船舶,而只是一种运载工具。吴克彪:《舟船始祖——独木舟》,《中国海事》2010第2期。库拉地区最初使用的独木舟是十分简陋、不安全的,随着资源交换的频率、货物量量的增加,独木舟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斯图尔特不同意环境可能论者只考虑环境的阻止或允许作用,而没考虑它带来的创造作用,他认为“每个新技术的发明或老技术的新使用,都改变着人和与人有关的有机体的关系,改变人在生物公社中的地位。”J.H.Steward,TheoryofCultureChange.Urbana:UniversityofIllinoisPrss,1979,pp.16.就独木舟制作技术而言,经过长期的航海实践,特罗布里恩人对船的速度、浮力、稳定性有非常敏锐的鉴别力,极大地增强了适应环境、获取资源的能力。库拉地区的独木舟是一个长形的深槽,这种挖空式的船体在安全性、稳定性、浮力三方面都有利于安全航海。(1)在安全性方面,有些原始部落人抱着一根浮木渡海,这种航行方式无法避免水生物的攻击,独木舟则将人与水区隔开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受到水生生物的直接攻击;(2)在稳定性方面,他们将原木中间挖空以提升载重量。但这种设计在凿孔之后会缺乏横向的稳定性,一旦货物分配得不均匀,就会发生侧翻。原住民意识到了这点,于是对船身做了很有创造性的改动,“船舷外连接着一根又长又重的浮木,船上有一个木制的平台,将船体两侧牢固地链接起来……这样,就会得到一种巨大的稳定性”;[美]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著:《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梁永佳、李绍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67-70页。(3)在浮力方面,由于选用了更加轻质的木材,船质的轻盈允许它赤水更深,“超过了当时欧洲航海用的船只”,[美]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著:《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梁永佳、李绍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65-66页。也因此获得了更大的浮力,能装载更多货物。这种卓越的建造技术形成于原住民吴克彪:《舟船始祖——独木舟》,《中国海事》2010第2期。J.H.Steward,TheoryofCultureChange.Urbana:UniversityofIllinoisPrss,1979,pp.16.[美]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著:《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梁永佳、李绍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67-70页。[美]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著:《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梁永佳、李绍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65-66页。2、跨海资源交换使得库拉地区形成了一个资源交换网络。一个民族的生存策略往往有许多种,KayMilton.,EnvironmentalismandCulturalTheory.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PublishPress,1996,pp.42.比如,东南亚客家族的生存策略就包括采矿业、种植业、贸易和运输业等等多种。余彬:《文化生态学视野中的东南亚客家文化适应研究》,《东南亚纵横》2011第5期。斯图尔特一方面强调文化对环境的适应,即认为文化生态学主要研究文化是如何在环境中形成的;另一方面,他也强调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是如何改造、甚至破坏环境的。同样,库拉地区生活着多个族群,他们除了进行跨海资源交换外,还依靠各自岛屿的自然资源发展出其它的生存策略,比如种植薯蓣、打磨贝壳、制作陶器等等,但唯独跨海资源交换是所有库拉共同体所共有的。这是因为只有进行跨海资源交换,才能弥补各个岛屿的资源缺失,以维持人们的生存、生活。不仅如此,由于独木舟在跨海资源交换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直接带动了一些地区发展起以制造优质独木舟为生计的现象,比如安菲列特岛、西纳科塔地区等地,都是最著名的独木舟生产中心,整个库拉地区只有寥寥几个的村落能生产出最优质、安全的独木舟,因此,这些独木舟建造者的地位都非常高,尤其是在航海过程中,更是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航海过程中,独木舟建造者的地位仅次于船长。具体情况见下文正是在跨海资源交换的带动作用下,库拉地区所有的KayMilton.,EnvironmentalismandCulturalTheory.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PublishPress,1996,pp.42.余彬:《文化生态学视野中的东南亚客家文化适应研究》,《东南亚纵横》2011第5期。斯图尔特一方面强调文化对环境的适应,即认为文化生态学主要研究文化是如何在环境中形成的;另一方面,他也强调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是如何改造、甚至破坏环境的。航海过程中,独木舟建造者的地位仅次于船长。具体情况见下文总之,跨海资源交换是原住民对生存资源的分布不均、海洋环境中的自然风险的一种适应,而精湛的独木舟建造技术是维持这一生存策略的载体、基础。另外,跨海资源交换带动了其它生存策略的发展,使其通过库拉交换的形式形成一个资源交换网络,这也是理解库拉起源的关键。四、文化核心对库拉交换行为和航海行为模式的影响在分析了自然环境对文化核心的影响之后,斯图尔特文化生态学的第二个步骤是分析人们用文化核心开发环境过程中的那些行为模式。就库拉地区而言,跨海资源交换作为一种文化核心,对原住民的环境适应行为的显著影响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第一,原住民通过交换库拉礼物的方式形成了一年一次的库拉交换行为模式;第二,原住民经过长期的航海实践,创造了一套贯穿于航海过程始终的航海行为模式。(一)跨海资源交换是库拉交换产生的源头库拉的起源问题一直备受争议。实际上,原住民也不清楚库拉的起源,因为在他们心中没有任何时间分期的观念,“过去”就是一个储存事件的巨大仓库,神话和真实历史的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美]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著:《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梁永佳、李绍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236页。因此无从得知库拉起源的真实历史事件。国外对此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J.W.Leach认为库拉是为了给该无政府地区提供一个有序的经济机制;J.W.Leach,NewPerspectivesonMassimExchange.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3,pp.1-26.[美]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著:《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梁永佳、李绍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236页。J.W.Leach,NewPerspectivesonMassimExchange.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3,pp.1-26.RolfZiegler,”WhatmakestheKulagoround:Asimulationmodelofthespontaneousemergenceofaceremonialexchangesystem”,SocialNetworks,30(2008),107-126.M.Granovetter,“Economicactionandsocialstructure:theproblemofembeddedness”.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2(1985),481-510.具体来说,我们把原住民以交换库拉礼物为目的的交换称为“库拉交换”,将以交换自然资源为目的的交换称为“跨海资源交换”。马氏将资源交换视为从属于库拉交换的“副贸易”。RolfZiegler认为这种观点过于夸大库拉交换的作用,而忽视资源交换的意义。实际上,库拉交换作为一种社交行为,就需要层次而言应居于安全、生理需要之上的,由于库拉地区存在明显的跨海性资源分布不均,因此,原住民在温饱尚未满足的情况下,最初的航行绝不可能是为了交换库拉礼物,而应当是为了交换自然资源以满足生存需要。而随着资源交换次数越来越频繁,当它形成一定的区域共识后,原住民为了将它固定下来,便在潜移默化之中以库拉礼物的形式约定每年进行一次交换,这种约定俗成的形式逐渐稳定并流传下来,最终形成了库拉风俗。这个过程体现了资源交换是先于库拉交换的。不仅如此,随着原住民的需求不断扩大,以至于到后来,“人们时常没有等到一年,只要囤积了足够的库拉物品,就会进行库拉交换,”[美]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著:《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梁永佳、李绍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265页。这更加证明,商品交换的重要性是居于库拉交换之上的,人们会为了实现更多的航海贸易而打破库拉“一年进行一次库拉”的风俗规定。库拉交换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风俗,在形成以后又推动了资源交换。正如人类学家哈维兰和鲍尔在研究佛蒙特人后认为“人类文化对环境的适应过程是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包括变迁和稳定两个基本常态,一段重大变迁可能会带来长期的相对稳定。”[美]威廉·[美]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著:《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梁永佳、李绍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265页。[美]威廉·哈维兰著:《文化人类学》,瞿铁鹏、张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165页。综上,库拉交换起源于跨海资源交换,反过来又推动其持续、有序地进行。库拉交换作为一种在跨海资源交换影响下形成的周而复始的交换行为,是原住民为维持生存策略而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方式,体现了生存策略对人类适应行为的影响。(二)为实现跨海资源交换而形成的航海行为模式斯图尔特认为,各个民族在进行生存策略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套明显的行为方式,甚至行为模式。比如,鄂伦春人以狩猎和采集为生,于是在狩猎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包括燃香、向山神敬烟敬酒、跪拜祈祷在内的祭神仪式,并形成了“狩猎前不能估算狩猎成果”、“祈求动物原谅”、“获得猎物先以动物血肉奉献神灵”等禁忌,一旦违反,恐遭厄运。同样,库拉地区的原住民为了实现跨海资源交换,在适应海洋自然风险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了一套庞杂、精细、严格的航海行为模式。本文将这一行为模式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划分为五个阶段(见表1),各个阶段分别包含了若干具体行为,每个行为都有特定目的,反映出航海行为模式与文化核心、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表1:库拉共同体中表1:库拉共同体中原住民的航海行为模式五个阶段准备原材料:制作独木舟:航行的开始:航行的过程:航行的结束:具体行为砍树仪式;拖运原木仪式;砍断藤蔓仪式;开凿船体仪式;拼接船体仪式。祛除原木上邪气的巫术;擦拭仪式船身仪式;正式制作独木舟。净化船体巫术;召集会议;下水仪式;分配食物仪式;试航仪式;村庄内交换礼物仪式。遵循性的禁忌;编织船绳的巫术;举行加速仪式;航行中的分工及特定巫术、仪式。美容仪式;缓慢航行仪式;正式的库拉交换。目的防止腐蚀;减轻船重;提升航速;抵御海浪、海风。确保安全;提升航速;增加承载量,防止散架和侧翻等。净化船身;抵御海浪、海风;提升航速;确保安全。提升航速;祈求好运;减轻船重;净化船身;抵御海怪海难。换取更多自然资源,换取更好的库拉礼物。马氏对这套航海行为模式做出如下评论:“从树木被砍到的那一刻起,到远航船队完成库拉归来都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事件流’,它们仿佛是遵循着某种规律逐次发生。”通过表1,我们发现,在整个航海过程中充斥了大量仪式、巫术,十分繁琐,各有特定称谓,本文限于字数限制不得不精简文字。这些仪式、巫术贯穿于航海始终,其中任何一个仪式、巫术及其中所有的步骤都有严格、精细的规定,每次出航都必须逐次完成所有仪式、巫术,缺一不可,否则就会在航海过程中招致不幸,即便没有召之不幸,也不能换取到好的自然资源和库拉礼物。显然,原住民在这里将“航海时招致的不幸”与“实施航海仪式、巫术时的粗心、不够诚意”直接关联起来,认为其中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这种在现代人看来十分荒谬的观念却普遍流行于整个库拉地区,其实,这与他们对航海仪式、航海巫术的独特认识有关,弄清楚这个问题是自然环境对这套航海行为模式产生影响的关键。具体来说:1、“航海仪式”是原住民适应自然风险的一种方式。特纳通过对恩登布人仪式行为的研究认为,象征构成了仪式的特殊结构中的最小单位,仪式中的每一个变动的瞬间都有其内部特质。[英]维克多·特纳著:《象征之林》,赵玉燕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第136页。就这套航海仪式而言,每一个咀嚼生姜、将椰油煮沸、摇晃薄荷叶的瞬间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每个动作都要做到尽量完美,不然就会破坏人与自然的秩序,埋下生命隐患。因此,玛丽·道格拉斯才会将仪式视为社会秩序的某种象征,夏建中著:《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第302页。我们可以从“微观-宏观”视角来解读这些特质、仪式,即:这些特质构成的航海仪式,航海仪式又构成了航海行为模式,这其中的每个部分、环节都对整个航海事件发挥着功能。马氏对仪式持功能主义立场,认为“所有的巫术和礼仪,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英]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巫术与宗教的作用》,金泽等译,史宗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2005年,第91页。在这套航海行为模式中一共包括20余种仪式,它们无一例外地都具有明确的功能,比如,祛除原木上邪气的仪式叫做“卡图利利伐·塔布约”,目的在于避开海浪、狂风,确保船只安全;净化船体仪式包括“法卡苏路”、“伐古里”、“凯塔佩纳·瓦加”三部分,目的在于减轻船身重量,提升航速。这些仪式的出现并不是偶然,而是原住民适应海洋环境的表现,是原住民在实践跨海资源交换过程中面对海洋自然风险而采取的一种应对措施——且不计它们是否真的起作用。这些仪式在长期的航海实践中得以逐渐稳固下来,形成一套前后相继的航海行为模式。仪式是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行为,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研究评述》,《民族研究》2002第2期。[英]维克多·特纳著:《象征之林》,赵玉燕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第136页。夏建中著:《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第302页。[英]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巫术与宗教的作用》,金泽等译,史宗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2005年,第91页。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研究评述》,《民族研究》2002第2期。2、在克服自然风险的过程中,“航海巫术”与“航海技术”同等重要。原住民对航海巫术和航海技术之效能问题的认识既复杂又明确。一方面,他们知道科学技术的基础性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他们又十分肯定巫术不是虚妄的,并能增强科学技术的效能。在原住民心中,巫术与技术并不矛盾,它们各有其作用,这一点甚至得到很多人类学家的认可。比如,弗雷泽认为宗教从本质上说是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而巫术却暗含了对规律的某种掌握和运用,[英]詹姆斯·弗雷泽:《金枝》,汪培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76页。因此,巫术并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航海巫术与航海仪式一样贯穿于独木舟制作、航行过程始终。所有与安全有关的巫术都必需由船长亲自施行,任何一个环节都要实施到位,否则一旦遭遇礁石、大风、迷雾、暴雨、海怪、漩涡等,就会把原因归咎于相对应的巫术没实施好,而不是造船、航行操作等技术问题,所以[英]詹姆斯·弗雷泽:《金枝》,汪培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76页。斯图尔特认为“社会科学在解释不同人类社会中不同行为模式起源的问题上,与自然科学对生物起源及进化问题的解释是完全不同的,所有对普遍过程的系统阐说都将是不可能的,”J.H.Steward,TheoryofCultureChange.Urbana:UniversityofIllinoisPrss,1979,pp.52.因为解释人类聚落的行为要结合当地具体的自然环境。在仪式研究中,人类学家容易忽视自然环境对仪式的影响。加拿大仪式学家格兰姆斯从发生学的角度认为,仪式的起源于当地生物或自然现象,薛艺兵:《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上)》,《广西民族研究》2003第2期。而以往有关仪式的研究往往容易自然因素的作用,文化生态学为该领域提供了新视野。就库拉地区而言,航海仪式、航海巫术是原住民在长期的涉海活动中适应海洋自然风险的“经验成果”,是他们在实践跨海资源交换过程中形成的特定行为模式,它们与当地J.H.Steward,TheoryofCultureChange.Urbana:UniversityofIllinoisPrss,1979,pp.52.薛艺兵:《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上)》,《广西民族研究》2003第2期。五、文化核心对文化余留物的影响斯图尔特文化生态学的第三个步骤是弄清行为模式在开发环境中影响其他文化方面(即文化余留物)所具有的作用程度。在这里,斯图尔特将文化与行为割裂开来,只注意了文化与行为之间的差别,忽视了联系,因此显得较为机械。本文并不赞成他的观点,尾音人的行为从来没有脱离过文化的指导,杨忠实、文传浩:《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思想战线》2005第5期。行为和文化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行为时常被视为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自然环境并不能通过行为来影响文化余留物,而是通过文化核心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有限的,一种文化核心只能影响文化余留物的某一方面。这一点在库拉地区体现得十分明显。杨忠实、文传浩:《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思想战线》2005第5期。学界对文化的定义尚未统一。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全部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在内的复合体,马林诺夫斯基则将文化分为物质、精神、语言、规范四类,司马云杰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将文化分为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四类,司马云杰著:《文化社会学》(第五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年,第13至15页。司马云杰著:《文化社会学》(第五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年,第13至15页。(一)跨海资源交换对航海规范的影响斯图尔特认为社会等级、社会结构会作为文化余留物的重要组成分布,是在文化核心的持续影响中逐渐形成的。J.H.Steward,TheoryofCultureChange.Urbana:UniversityofIllinoisPrss,1979,pp.41.库拉共同体是一个明显的分层社会,所谓分层社会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类别人群的社会,彼此之间在特权、报酬等方面有相对的高低等级之分,[美]威廉·哈维兰著:《文化人类学》,瞿铁鹏、张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332页。在跨海资源交换这一核心文化的影响下,原住民逐渐形成了等级分明的规范文化,表现为:(1)船员社会地位的分层。船员内部分为“J.H.Steward,TheoryofCultureChange.Urbana:UniversityofIllinoisPrss,1979,pp.41.[美]威廉·哈维兰著:《文化人类学》,瞿铁鹏、张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332页。李育红、杨永燕:《文化独特的外现形式——仪式》,《广西社会科学》2008第5期。陈纬华:《仪式的效力:理论回顾》,《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这些航海规范是在长期跨海资源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反过来,跨海资源交换作为一种文化核心,也只能对原住民的航海文化起到明显影响,超过这一文化范畴,其影响力就会减弱。这一点为斯图尔特所忽视,他没有注意到文化核心的影响力是有限的、特定的,这点有待修正。(二)跨海资源交换对精神文化的影响库拉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包括仪式、政治关系、经济交换、旅行、巫术等,是一种“总体性的呈献”,是库拉地区最具特殊性的文化。库拉交换形成于跨海资源交换,因此,库拉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必然受到跨海资源交换的影响。其中最值得分析的是围绕独木舟而形成的符号文化。独木舟是进行库拉交换必备工具,但独木舟在原住民生活中不仅仅只是一件工具,它更是一种象征符号,围绕这一象征符号形成了一种很有特色的精神文化。亚伯纳·科恩认为象征符号可以是物品、语言,并通常会产生标准化的动作,而成为象征符号的基本条件是被群体所认可,并能够传递某种信息。[英]亚伯纳·科恩著:《权力结构与符号象征》,宋光宇译,台北:台北金枫出版社,1987年第35页。独木舟便是这样一种象征符号。在库拉人心中,独木舟的地位十分特殊要,“它甚至不是一件简单物体,而是一种符号,围绕它形成了一系列仪式。”[美]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著:《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梁永佳、李绍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66页。埃德蒙·利奇将符号归为物化符号、行为符号、感觉符号、自然符号、社会符号、虚拟符号六类,[英]埃德蒙·利奇.文化与交流.卢德平,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12-18.独木舟属于物化符号。“独木舟是一个用来膜拜、仰慕的对象,一个活的东西,拥有它自己的个体特性,”[美]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著:《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梁永佳、李绍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65页。因此,每一艘新的独木舟都有其个体的名称。这里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一艘独木舟的名字只是一种适当的表达,比如,“尼加达·布阿”独木舟是“请求给一颗槟榔”之意,因为槟榔是库拉人最喜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兰州社区团购合同范本
- 再生资源回收收购合同范本
- 化工储罐出租合同范本
- 加盟艺术培训合同范本
- 债权置换合同范本
- 农土租赁合同范本
- 加工店转让合同范本
- 中介拿钥匙装修合同范本
- 劳务包活合同范本
- 劳务派遣辞退合同范本
- 2025年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附答案
- 小学科学点亮我的小灯泡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
- 2023-2024学年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沪科版(2019)第三单元项目六《 解决温标转换问题-认识程序和程序设计语言》教学设计
- 【湘教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及进度表)
- 《急性左心衰》课件
- 新生儿胃肠减压护理
- 二零二五版洗煤厂与矿业公司合作洗煤业务合同3篇
- 2024预防流感课件完整版
- 病例报告表(CRF)模板
- DL∕T 2447-2021 水电站防水淹厂房安全检查技术规程
- 煤矿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