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专题八 第二讲 创新应用 测与评_第1页
第三部分 专题八 第二讲 创新应用 测与评_第2页
第三部分 专题八 第二讲 创新应用 测与评_第3页
第三部分 专题八 第二讲 创新应用 测与评_第4页
第三部分 专题八 第二讲 创新应用 测与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组一新闻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15分)民间助学——成长与尴尬同行今年,曾获“希望工程”和社会其他人士资助的“大眼睛”苏明娟已24岁,大学毕业后走上了工作岗位,使“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成为现实。今年,在南粤大地上依然有无数个待助的小“苏明娟”;而另一端,借助网络发展起来的助学团体“乐助会”已度过了三周岁生日,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民间义务支教组织“灯塔”也走到了第六个年头,他们独创了“朋辈教育”的新理念……正是他们搭建起民间助学的桥梁,收获着快乐也遭遇了尴尬。镜头拉到5月3日凌晨2时30分,江西信丰。连续6个小时的行车,让在部队练就硬身板的湖南汉子“河马”(网名)和所有志愿者一样疲惫不堪,但他仍拿出本子记行程,只上过小学的他借着台灯的灯光一笔一画地写起来……这是三年来广州民间助学组织——“乐助会”第二次跨省察访。今年4月,“乐助会”组织者金星作了个决定:放弃多年来经营的公司,全心投入“乐助会”的工作。“这个社会其实好心人很多,只是没有一个途径,‘乐助会’就是要搭建这样的平台,让乐善好施的人都能找到方向。”身为“乐助会”的创办人之一,金星将助学当成了自己的事业。三年的时间里,“乐助会”成为华南最大的民间助学组织,拥有志愿者500余人,共有1800多名学生通过“乐助会”获得资助,捐助资金达到111万元,运作资金达800万元。而三年前的“乐助会”还只是一群“小富人”组成的“车迷会”,“大家在一起谈论爱车,或者一起自驾游,根本不知道与此不同的生活是什么样子”。此时,在广州大学城内,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义务支教助学组织——“灯塔”开始为暑期的下乡支教招兵买马。“知识的贫乏,观念的落后,思维方式的缺陷,从来不是单纯的财物捐助能彻底解决的,只有传授先进的知识,全新的理念,才能拓宽孩子们的眼界,并改变其思维模式。”六年来“灯塔”在粤西粤北的农村实践着与传统教育不同的“快乐学习”“朋辈教育”“乡土认同”“重视自我”等想法。“我想我人生的路就这样了,但他们找到了我,让我重新回来读书……”怀集桥头镇桥头中学的学生彩娇上初中二年级时辍学外出打工,“灯塔”的义工们几经周折在东莞找到了她,并筹款为其解决了学费。目前“灯塔”的义工以大学生为主体,“‘灯塔’发展六年,现在我们也开始招募社会义工”。“灯塔”副理事长卢思歆表示。“灯塔”先后组织10批在校大学生和社会人士,共1000多人次,到偏远农村11所中小学义务支教,前后服务9000多个小时,受服务学生达2500多人次。无论是简单的捐助还是带有新颖教学理念的支教,这些团体愈来愈受到广东各界人士的认同和支持,然而他们同样面临着那些或普遍或个别的生存难题。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违规投资的风波刚刚淡出人们的视野,“打工之家”的集资纠纷也未有定论,资金问题让人们对民间助学组织产生了不信任感。“即使有人愿意捐款,我们也不敢收,怕触犯法律成‘非法募捐’。好多次国外基金会和一些跨国企业主动找上门来表示合作意向,我们也只好婉拒。因为我们没有‘身份’,说到底是‘黑户’。”金星表示“乐助会”的困境不在于人们的不信任,而在于缺少一个合法身份。“灯塔”虽然不做捐资助学项目,但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目前还是有小额资金捐助计划,但是去年6月发生的一次事故却将“灯塔”拉入一种尴尬的境地:义工在怀集开展活动时,学生意外被村民认错殴打,被害者索赔未果,遂把“灯塔”告上了法庭。和中国大多数民间组织一样,“灯塔”并没有在相关部门注册,而只是以一个项目的身份挂靠中山大学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官司至今仍无下文。还有义工支教传授的教学理念,让未见过外面世界的孩子们分了心,孩子们希望老师能像义工那样和自己做朋友,当地老师觉得义工的行为“教坏”了孩子。(选自《南方日报》,有删改)相关链接:1991年4月,摄影记者解海龙深入安徽采访,在众多的泥孩子中发现一双闪亮的“大眼睛”,拍下了《我要读书》这张极具感染力的照片,推出了全国希望工程形象代表——“大眼睛姑娘”苏明娟。她那双渴望知识的“大眼睛”打动了无数热心于希望工程事业的个人和民间助学团体。1.eq\a\vs4\al(对应新闻题型一)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5分)()A.文章以写“大眼睛”苏明娟开头,作用在说明民间助学早已有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有发展的必要。同时也提高了读者的兴趣,吸引读者去关注民间助学这一热门话题。B.作者列举“乐助会”“灯塔”等助学团体,说明民间助学在有些地方已蔚然成风。也为下文写民间助学组织遭遇的种种尴尬埋下了伏笔。C.助学团体收获的快乐主要是指组织在逐渐扩大,参与人数在不断增加。D.助学团体遭遇的尴尬是:资金问题让人们对民间助学组织产生不信任感,民间助学组织缺少合法身份,甚至有人对民间助学组织不理解。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总分总的行文结构,讲述了民间助学的快乐和尴尬。解析:C项中的说的“快乐”文章中指:(1)组织逐渐扩大,参与人数不断增加;(2)受助范围不断扩大和受助人数不断增加,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同和支持。不能说“组织逐渐扩大,参与人数不断增加”是主要的。E项应该是总分的行文结构。答案:CE2.为什么当地老师觉得义工的行为“教坏”了孩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义工支教传授的教学理念新颖、独特,让孩子们感到好奇,让未见过外面世界的孩子们分了心;(2)义工的支教让师生之间成了朋友关系,不为当地老师所接受。(每个要点2分)3.关于民间助学,有人认为爱心捐助更重要,有人认为改变理念更重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两个方面都很重要。没有了爱心捐助,那么“民间助学组织”必然要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但是如果不改变原有的理念,社会各个阶层不支持、不理解也必然会影响到我们的民间助学活动。(必须两者兼顾,同时有所侧重,言之成理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揭秘台海破冰之旅20年前的9月14日,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得、徐璐“抢跑”,到大陆进行了两岸分隔38年之后的第一次新闻采访,轰动一时。事后,《自立晚报》的总编辑陈国祥曾说:“我们创造了历史。”负责接待工作、时任中国新闻社港澳台部主任的陈佐洱则评价说,这应该说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1987年的中国大陆,改革开放进行了近10年,已经有了深圳、珠海等多个经济特区。而这时的台湾,也正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巨变:这一年的7月15日,国民党当局宣布解除实行了38年的戒严体制。整个台湾都陷入一种兴奋之中,尤其是新闻界。台湾《自立晚报》的社长吴丰山,当时凭直觉感到两岸关系将会有一个大的改观,决定在这个时刻抢先一步:派记者抢滩赴大陆。9月14日下午3点50分,李永得、徐璐登上了中国民航的CA930航班。陈佐洱等人当日下午赶往首都机场迎接。李永得和徐璐下了飞机,对迎接的人们说道:“让你们久等了!”陈佐洱此时脱口而出:“欢迎,欢迎。等你们38年了!”这句话,很快就传遍了全世界。两位台湾记者在他们的第一篇报道中称这句话是“统战语言”,它被世界上多家通讯社援引在报刊的显著位置上。在送李永得和徐璐前往他们下榻的长城饭店的路上,陈佐洱向两位台湾记者诚恳表态:在祖国大陆准备采访什么,有什么要求,我会尽一切努力来协助。作为两名职业记者,李永得和徐璐此行采访最深的感受之一是他们俩本身变成了最抢眼的采访对象。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有大批中外记者追踪,他们称在大陆的14天,是在“天罗地网中采访”。到达北京的第二天,他们对记者表达感受:“北京是一个陌生而遥远的城市。”李永得说,“最初看见那些高级饭店时,感到很意外,想不到有那样高的水准,但当走出饭店,看到普通人民的生活时,总觉得有一段距离。道路两旁是一排排不加任何装饰的商店,这些商店出售最老式的商品和服装。”他们后来在报道里这样描述北京:“满街的脚踏车,古老破旧的店铺,穿着质朴、表情平淡的老百姓。”这样的描述,经过大陆《参考消息》的转载,让平时看惯了大陆记者文风的读者们闻到一股新鲜之风,不过,隐隐地,也让人们读出一种“漠然又逼人”的心态。两位记者在日后写的书中这样叙述道:“亲眼看到真实的大陆之后,不禁令我们感到过去几十年中,台湾当局所做的反共宣传是多么僵化。就一般老百姓的生活水准而言,大陆确实是落后的,但是我们却不能对它的试图改革视若无睹……”就在李永得和徐璐回到台湾后一个月,11月2日,台湾当局正式开放台湾民众到大陆探亲。开放当天,就有2000多人办理了赴大陆探亲的证件。台海两岸民间正式交流的大门,从此打开了。4.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5分)()A.20年前李永得和徐璐第一次来到大陆就觉得老百姓的生活水准仍落后,但是明显感觉到改革的气息。B.本文第一段就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了新闻的主要内容,鲜明地揭示了新闻的中心。C.两位记者在日后写的书中提到“台湾当局所做的反共宣传是多么僵化”,其实说明大陆之行让他们感受到了热情友善,而并不像台湾当局所做的反共宣传那样。D.第六段李永得的话表明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让中国发生了变化,现代化进程加快,但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意识还跟不上改革开放的步伐。E.李永得和徐璐到大陆的第一次采访,促使台湾当局正式开放台湾民众到大陆探亲。解析:D项后半句错,李永得的话想表明的是“改革开放让中国发生了变化,但老百姓生活水平还比较低,需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E项中“促使”使用不当,也不构成这样的因果关系。答案:DE5.(对应新闻题型二)李永得、徐璐和陈佐洱在机场相遇,双方的第一句话都有双关意义,请说出其双关意义的内容。(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分别代表台湾和大陆人民渴盼统一的心声。李永得、徐璐的第一句话是台湾应该早日回归。陈佐洱的言外之意是企盼回归已经38年了。(总说2分,分析2分)6.作者认为当年这次“破冰之旅”有什么现实意义?(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打开了台海两岸民间正式交流的大门;(2)推动了两岸融合的进程;(3)给大陆新闻界带来有益的启示。(每个要点2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5分)15米泳池里的梦想新华社记者赵悦杨媛媛一个长宽仅15米、水深只有1.5米的室内游泳池,是加沙地带最好的泳池,也是这里唯一一个游泳运动员的训练场地。七八个不到20岁的巴勒斯坦小伙子正在教练指导下刻苦训练,他们渴望有朝一日能从被封锁的加沙地带走出去,在标准游泳场地参加一场国际比赛,为巴勒斯坦人圆一个游泳梦。18岁的巴勒斯坦小伙子杰哈德·萨利赫就是这些追梦青年中的一个。他浓眉大眼、身材浑圆,是天生练游泳的好苗子,曾获得过巴勒斯坦青年自由泳比赛冠军。但由于从年少时起就经历过太多苦难,杰哈德身上鲜有年轻人的活泼气息,说话时眼神总是很忧郁。他告诉记者:想在加沙练好游泳实在是太难了。杰哈德训练的地点在纳玛体育俱乐部,位于加沙地带最北部的杰巴利耶地区。这里靠近以色列边界,安全形势非常严峻,以色列士兵与巴武装人员交火事件时有发生,这里不仅处于以方的机枪和坦克炮火射程之内,飞机和导弹袭击也是常事。敢于冒着“枪林弹雨”坚持锻炼的人,确实需要些胆量。纳玛体育俱乐部场地有限,仅包括一个类似“蘑菇池”的室内游泳场及非常简陋的附属设施,但仍属于当地最“豪华”的建筑之一,完全依靠阿拉伯其他国家的资助建成。杰哈德的教练马尔旺说,虽然杰哈德的成绩不错,但他的技能训练只能依靠这个15米长、15米宽的游泳池,力量训练则需要租借其他地方简易健身房的一些设施,再加上没有资助,每个运动员都是自费参加训练,他们每个月能够承担的费用大约只能够满足每周12小时的训练时间。杰哈德的家在纳玛俱乐部以北,距离边界更近一些。他家的外墙上至今仍遍布着以色列机枪射击后留下的弹孔。推开房门,杰哈德的家只能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几张低矮的木板床和一个用木板钉成的简易衣柜是他家里仅有的家具,不大的房屋空空荡荡,说话时都有回声。灰黄的墙壁上,一幅杰哈德哥哥艾哈迈德的照片高高悬挂,特别醒目。艾哈迈德也曾是个游泳爱好者,和弟弟相比,他就没那么幸运了。2006年,年仅18岁的艾哈迈德被以色列士兵开枪打死,永别了喜好的游泳运动。家里的兄弟并不都像杰哈德一样,都能够在这么艰苦的环境里坚持体育爱好,杰哈德的另外一个弟弟在艾哈迈德被打死后,一气之下放弃了任何运动,参加了哈马斯的警察部队。杰哈德说:“我不想放弃我的梦想,我就是想参加游泳比赛,不管是简陋的泳池还是以色列的封锁,都阻止不了我的梦想。尽管走出去的可能性很小,但不管怎么样,我都盼望能够走出加沙,让巴勒斯坦国旗出现在赛场上。”目前,巴勒斯坦解放运动(法塔赫)与哈马斯分别控制着约旦河西岸及加沙地带,巴勒斯坦游泳队也同样分散成两部分,加沙地带将有4名男选手的参赛名额,约旦河西岸地区有2名女选手的参赛名额。加沙地带由于封锁与外界沟通不畅,位于约旦河西岸的巴民族权力机构只告诉他们选拔选手参赛,但未说明参赛的具体情况。到目前为止,加沙地带的教练和受训者都只听说比赛将在中国举行,但却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比赛。记者经过查询得知,将在中国举办的有关游泳的国际赛事有今年的广州亚运会和明年在上海举行的世界游泳锦标赛。但加沙地带的这些选手能否如期参赛还是个未知数。加沙地带当前受到严密封锁,其南部与埃及接壤的拉法口岸是他们能够出去的唯一通道,但这个口岸只在“特殊情况”下不定期开放,要从这里出去必须与巴民族权力机构、哈马斯和埃及方面频繁协调。“我能出现在赛场上就是一种胜利!”杰哈德说。对于加沙人来说,也许比赛结果远远不及能够参赛重要,他们的梦想就是能走出封锁,出现在国际赛场上。这个看似近在眼前的梦想,却不知何时才能实现。(2010.4.10新华网)7.下列对新闻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新闻开头先进行了一个场面的展现,整体上展现了巴勒斯坦人为追逐梦想而在艰苦条件下训练的情况,给人以深深地震撼。B.安全问题是杰哈德训练的最大困难,因为“敢于冒着‘枪林弹雨’坚持锻炼的人,确实需要些胆量”。C.对于杰哈德,本篇新闻并没有只是展现他游泳方面的事情,还介绍了他的家庭情况,这使得新闻的信息容量更加丰富,新闻人物的形象也更加全面。D.记者认为尽管走出去参加比赛的可能性很小,但是杰哈德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追逐梦想的机会。E.本篇新闻借写“15米泳池里的梦想”,不仅展现了杰哈德等青年人的游泳梦想,还隐含着“巴勒斯坦人渴望和平、渴望走向外面世界”的梦想。解析:B项,“安全问题是……最大困难”不当,因为原文还写“场地有限,训练设施简陋”“经费紧张”等困难,并且文中并未说“最大困难是什么”。D项,“尽管走出去参加比赛的可能性很小”不是记者的观点,而是“杰哈德”自己的看法。答案:BD8.eq\a\vs4\al(对应新闻题型一)从新闻特写的角度谈谈作者为什么选取15米泳池作为报道的对象。(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新闻特写就是通过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来做出形象化的报道,本文作者选取15米泳池作为报道的对象,富有典型意义、增强现场感,(2分)体现了游泳训练条件的简陋,突出了巴勒斯坦人对游泳梦的追求。(2分)9.本文塑造了以杰哈德为代表的加沙地带一群游泳追梦者的形象,联系全文谈谈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以杰哈德为代表的加沙地带一群游泳追梦者,虽然面临着重重困难,但一直坚持训练,渴望有朝一日能走出被封锁的加沙地带,为巴勒斯坦人圆一个游泳梦。(2分)作者塑造这一形象,表面上是写巴勒斯坦人对体育梦的追求,(2分)实际上表现了巴勒斯坦人对和平梦的追求,表现了人类渴望和平的主题。(2分)题组二访谈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15分)林清玄:心美一切皆美记者:您30岁之前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直到不再参赛。此外,您还是台湾最高产的作家,除了众人以为的文思泉涌,还有别的诀窍吗?林清玄:我很喜欢一句古诗:书到今生读已迟。就是说,这辈子你要读书已经来不及,都是上辈子的积累。我想这种积累重要的是怎么坚持,每天写一点,一个月以后回头看,会觉得性情上有变化,这种慢慢积累的过程是快乐的。记者:从乡下奋斗到台北,您的经历也是比较坎坷的。小时候,您随父兄在田间地头流汗受苦,这段经历对您今后的成长有何影响?林清玄: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什么情况都能适应。从出生到现在,我没有一个晚上睡不着觉,没有一餐饭吃得不香,随时都能笑得出来。因为小时候在大山中长大,生活很苦,心思也单纯,天黑上床马上睡觉,你不会有欲望,有欲望也没用,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慢慢地,你对欲望就不会太敏感。记者:在您的环境里面,显然没有成为作家的条件,但您成功了。林清玄:的确,我家代代都是耕农,可是我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受。记得有位文人叫张潮,他讲:“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你把地上的东西看清楚了,那就是一篇文章。我小时候的成长不可能像一般人所说的,学富五车,而是一门深入。我记得小时候读每本书,拿过来都珍贵得不得了,抱着,枕着,经常拿到什么就很用心地看。小学三年级以后,每天我要抱着一本书,才睡得着;每天一定要读到一篇好文章,才肯睡觉。记者:在经历5000年未有之变局之后,拜金拜物对传统价值观的扭曲逐渐明显,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林清玄:其实这是一个向欲望倾斜的时代,全世界都是这个样子,有时候你看报纸会看到一个爱马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荒唐!但大家已经习惯了,不以为怪,它是名牌,就值这个钱,那是因为你已经迷失了对事物的真实判断。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人在中间,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谷”,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山”,俗和仙如果能够平衡,你就能做一个平正的人。当然,要想不被欲望捆绑,就应该有自己心灵的寄托,要花一些时间来充实我们的心灵世界,比如文学。记者:对于生在这个时代有着多种价值可供选择的青年来说,文学在他们生活中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林清玄: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因为如果有内涵,你会觉得什么事情都美。我有两句话,“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你的心灵美丽了,你看到的世间一切都美;如果你的情感深厚,你会觉得世间万物都很深刻。所以,如果要使你的生命、外表、气质变得更好,你的心就要美,你的情就要深,文学正好是容易进入的途径。10.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林清玄引用“书到今生读已迟”是为了说明天赋的重要性,此生再如何努力读书都不会有大的效果。B.林清玄引用张潮的话,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很形象地说出了他的成长环境与他的创作的关系,也说出了生活与创作的关系。C.林清玄举爱马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全世界都向欲望倾斜,人们失去了对事物真实价值的判断能力。D.林清玄认为,要达到仙与俗的平衡,需要心灵的寄托,因此文学是必不可少的。E.林清玄所说的“心美一切皆美”的含意是一个人心美了,他就可以用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一切,因此,一切都会美起来。解析:A项,林清玄的引用意在说明学无止境,读多少书都是不够的。所以应该勤于读书,形成逐渐厚重的积累,而并非选项中所理解的消极意义。D项,林清玄的意思是说文学是一种比较好的途径,并非必不可少。E项,“积极乐观”的理解狭隘且无根据,林清玄的意思是说人的内在修养可以使其对世界的感受和认识丰富起来,发现更多的趣味。答案:BC11.eq\a\vs4\al(对应访谈典例三第1题)这篇访谈共涉及了哪几个主要话题?请分条概述。(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林清玄在文学上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②在拜金拜物的光怪陆离的现实中怎样活得优雅;③在价值多元的时代青年应如何对待文学。(三点4分,少一点扣1分,若答案不在上述之列不给分)12.怎样理解“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文学对你的影响。(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问:这句话是说文学可以使人的灵魂变得美丽和丰富,指出了文学对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作用,比如陶冶心灵,提高修养,丰富感情,改善气质,加深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等等。(2分)第二问是开放性问题,根据自身情况加以分析概述即可。(4分)五、阅读下面的访谈,回答13~15题。(15分)记者:最近媒体对你的《〈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争论很多,有人说你把国学经典讲得出神入化,有人认为你误读了经典,你怎么看这些争论?于丹:这些争议,关系到我们究竟怎么看文化,文化是狭义、静态的,还是广义、动态的。在我看来,文化首先是一种生态,在《周易》中文化的意义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观察世间百态、人间万象,最后进入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所以文化是流动、生长的形态,重要的是“文而化之”。过去很多文化人,著作等身,但他的生命境界远没达到“化”境,比如苛刻、斤斤计较、不通达透彻,这都是“文而不化”。另外,文化是个“金字塔”,越到塔尖越是精英化,但它的研究是“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精英研究肯定是必需的,但绝不是文化的全部。金字塔越往基座走就越是草根。我个人有个理解,民主这个词不是政治的专有名词,更重要的,民主在于文化权利。难道经典仅仅是精英的特权吗?我认为,经典是大众的文化权利。过去我们把经典供奉得太高,以至于让大众去膜拜。记者:所以你的《〈论语〉心得》是面向草根的?于丹:经典在塔尖上的价值已被历朝历代证明过了,我想提出一个新命题:在金字塔的基座上我们还有一个陌生的证明的可能吗?我们不再以研究者、膜拜者的心理去证明那个塔尖,而是让经典进入大众生活。我所做的尝试是文化普及的意义,跟精英研究不在一个逻辑层面。过去,我们文化中有种不良的东西,就是简单的二分法、一元论,凡事非此即彼、非对即错。其实文化选择是多选的啊,塔尖上的精英文化、塔基上的草根文化、生生不息的大众文化,所有文化熔铸一体,越多元越健康,文化是需要一种胸怀去建设的。“如果说我跟孔子的原意不同,那么欢迎每个人心有所得。”记者:作为一个不是古典文化专家的人,解读《论语》,你认为精准性是不是必要的东西?于丹:我首先要特别严肃地澄清一个概念,我做的从来不是经典的解读,我做的就是心得,我从没出过《论语解读》或《庄子解读》。我是一个传媒研究者,并不是古典文化有话语权的经典研究专家,但我所了解的古典文学知识,在我和大众沟通时,我想,它应该是相对够的。之所以选择“心得”方式,就是从不追究解释的精准性,从不做字句的训诂,而是做意义的阐释。训诂学、音韵学这些东西人民大众了解吗?大众需要了解吗?“心得”就是“一心所得”,是在外延、感悟上的一种延伸,我不做内涵上的解释,这里无所谓什么是本意。记者:很多观众仍会把你的心得看做是孔子和庄子的本意,对此你怎么看?于丹:我出的两本书后面都附了原文,是我对出版社提的要求,读者看了前面之后,自己有什么想法,翻原文再想一想。我想做的就是一个导读,我想告诉大家读完经典的效果,在心灵上我们可以这么快乐、豁达,这不好吗?“无非是以一种快乐心情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每个人都不要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标准答案,你可以进行自己的延伸和感悟。我希望提供的是一个方式,而不是结论,提供的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有删改)13.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一般来说,在作访谈节目时,记者刚开始提出的问题应该是相对平和的,以免影响被采访者的情绪,从而影响下一步的采访。但是本文一上来就提出外界对被采访者的争议这样的话题,其实并不高明。B.过去的很多文化人的生命境界远没达到“化”境,这都是苛刻、斤斤计较、不通达透彻导致的。C.于丹认为,文化是个“金字塔”,精英研究需要的是“塔尖”,大众需要的是“塔底”,他们对于经典的需要是不一样的。D.在回答第二个提问时,于丹认为当有人怀疑自己的心得跟孔子的原意不同时,不要把矛头对准她,而是希望大家能够阅读《论语》,自己有所感悟,有所收获。E.于丹认为自己对于《论语》《庄子》所做的是心得而不是解读,不需要精准严谨的治学态度。为了避免争议,于丹还在书后附了原文。解析:B项,“苛刻、斤斤计较、不通达透彻”是没有达到‘化’境”、“文而化之”的表现,而非原因。E项,“不需要精准严谨的治学态度”错,“为了避免争议,于丹还在书后附了原文”错,于丹附原文的目的是方便读者在有什么想法时可随时翻阅原文。答案:BE14.eq\a\vs4\al(对应访谈典例三第2题)第三段中有“金字塔越往基座走就越是草根”一句,结合前文,谈谈用“金字塔”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