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玫瑰窗(ThereseWindow),也称玫瑰花窗,为哥特式建筑的特色之一,指中世纪教堂正门上方的大圆形窗,内呈放射状,镶嵌着美丽的彩绘玻璃,因为玫瑰花形而得名1解释。著名的玫瑰窗有法国巴黎圣母院的玫瑰窗等。玫瑰窗为教堂中彩色玻璃窗的一种,由于它的位置而成为装饰的重点,在阳光照耀时,把教堂内部渲染的五彩缤纷、眩神夺目。玫瑰窗忽明忽暗,斑驳陆离光影中,让人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2位置玫瑰窗玫瑰窗在哥特式教堂的西面典型构图中,一对塔夹着中厅的山墙,垂直的分为三部分。山墙檐头上的栏杆、大门洞上一长列安置着犹太和以色列诸王的雕像的龛,把三部分横向联系起来。中央,栏杆和龛之间,是圆形的玫瑰窗,象征圣母的纯洁(也有说法认为,玫瑰象征着弥赛亚,就是耶稣基督;圣经中玫瑰也代表古代的血液与女性崇拜)。3座门洞,都有周圈的基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塔上有很高的尖顶,不过有些没有造成,有些倒塌了。3来历和做法哥特式教堂几乎没有墙面,而窗子很大,占满整个开间,是最适宜装饰的地方。当时玫瑰窗(16张)还不能生产纯净的透明玻璃,却能生产含有各种杂质的彩色玻璃。受到拜占庭教堂的玻璃马赛克的启发,心灵手巧的工匠们用彩色玻璃在整个窗子上镶嵌一幅幅的图画。具体做法是,先用铁棂把窗子分成不大的格子,再用工字形截面的铅条在格子里盘成图画,彩色玻璃就镶在铅条之间。铅条柔软,便于把玻璃片嵌进工字形截面中去,13世纪中叶以前,由于只会生产小块玻璃,所以分格小,整个大窗子色彩特别浑厚丰富,并且便于色调的统一。13世纪之后,能够生产大块玻璃了,窗上的分格趋向疏阔,但大面积的色调统一就很难维持了,而且也就削弱了装饰性,削弱了同建筑的协调。4例子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的许多教堂都有哥特式复兴时期的玫瑰窗,其中有三个在悉尼圣玛丽大教堂的玫瑰窗出自威廉沃德尔之手;而另一个则在墨尔本的圣帕特里克大教堂,并在其西区的顶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七色光花窗。[1]厄瓜多尔在厄瓜多尔的国家大教堂和圣特蕾莎教堂发现了两个奇妙的典型玫瑰花窗。国家大教堂建于1893年,而圣特蕾莎教堂建于1934年。昆卡位于安第斯山脉南部,此处的教堂拥有着一个引人注目的玫瑰窗。[1]英国虽然在英国半岛修道院的西侧顶部以及伦敦古老的圣保罗大教堂中都有使用跨度大的玫瑰窗,但是玫瑰窗的使用大多都会受到教堂的十字型翼部限制。中世纪的玫瑰窗出现在纽约、林肯、坎特伯雷、达勒姆和牛津教堂。中世纪的贝弗利大教堂有一个早期哥特式的轮形窗扇,这是一个不错的范例。它有十个辐条,每束光都终止于一个尖形的三叶草,并用装饰板窗花格围绕其上。在伦敦的由威廉霍斯金设计阿布尼公园教堂(跨教派)、巴内斯的圣三一教堂、里士满的圣尼古拉斯教堂、还有由乔治·吉尔伯特·斯科特设计的圣奥尔本斯大教堂都可以看到后来各种形式的玫瑰窗。在约克郡、阿普尔顿·摩尔的基督教堂中,19世纪的建筑师J.L.Pearson似乎已经用他的灵感做出象征白玫瑰的区域符号。这种不寻常的板花格窗可以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当时的玫瑰窗设计成五双段,就像有两个部分的花瓣组成简单的玫瑰花。在兰馨学院的教堂中,有一处建于1978年的玫瑰窗,被认为是英格兰最大的玫瑰窗。其直径达32英尺。[1]法国法国有极多的中世纪玫瑰窗,大部分是用古代玻璃完成的。在法国北部,玫瑰窗通常是教堂外观的主要特征。并且,教堂顶部的十字型翼部通常也镶嵌有玫瑰窗。这样的例子可以在巴黎圣母院,圣丹尼斯大教堂,沙特尔大教堂,兰斯大教堂,亚眠大教堂和斯特拉斯堡大教堂见到。[1]意大利意大利的洛迪大教堂在意大利,玫瑰窗尤其受到伦巴第建筑师独特的青睐。例如在维罗纳的圣芝诺大教堂、摩德纳大教堂以及在像锡耶纳和奥维多大教堂那般的托斯卡纳哥特式大教堂。一个突出的典型玫瑰窗建筑是在莫利塞的拉里诺小教堂的十三条核心(1312),其余的是阿西西的圣弗兰西斯和在拉奎拉的圣托玛利亚教堂(1289)。[1]美国无花纹或无彩色玻璃的巴洛克眼可以在圣安东尼奥,德克萨斯州的圣若泽见到。它可以追溯到1718-31年,由圣方济会的神父发现。在美国,最大的玫瑰窗是在纽约的圣约翰大教堂主门上的玫瑰窗。它的设计呈现出哥特式复兴的风格,并且使用超过10000片的彩色玻璃制造而成。华盛顿国家大教堂有三大玫瑰窗,分别代表了创造物、最后的审批和上帝的荣耀。在1954年的纽约,法国的艺术家亨利马蒂斯,在波卡蒂科山联盟教堂的东墙上创造了纪念艾比奥德里奇洛克菲勒的玫瑰窗。巴黎圣母院大教堂(CathédraleNotreDamedeParis)是一座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的教堂建筑,也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圣母院约建造于1163年到1250年间,属哥特式建筑形式,是法兰西岛地区的哥特式教堂群里面,非常具有关键代表意义的一座。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另有小说,电影,音乐剧等以此为名。建筑概况巴黎圣母院[1]【中文名称】巴黎圣母院【法文名称】Notre-DamedeParis【英文名称】Notre-DameCathedral【教堂所在地】法国巴黎,西岱岛(Cite)的东南端【建造时间】1163年~1345年【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师】尚·德·谢耶(JeandeChelles)皮耶·德·蒙特厄依(PierredeMontreuil)尚·哈维(JeanRavy)维优雷·勒·杜克(Viollet-le-Duc)【简介】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哥特式风格基督教教堂,是古老巴黎的象征。它矗立在塞纳河畔,位于整个巴黎城的中心。它的地位、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该教堂以其哥特式的建筑风格,祭坛、回廊、门窗等处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以及堂内所藏的13~17世纪的大量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虽然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2历史沿革巴黎圣母院照片(20张)圣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Dame”原意“我们的女士”,这位女士不是指别人,正是意指耶稣的母亲圣母玛丽亚。圣母院大教堂并不是在它位址上的第一栋宗教性建筑,根据教堂地底下挖掘出来的一些文物,该地点被作为宗教用途的历史,可以回溯到罗马的提庇留大帝(EmperorTiberius)时代,在西堤岛的东半部上可能建有一座用来祭祀罗马与高卢神祇的神殿。巴黎圣母院图片(8张)至于在此地址上所修筑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则众说纷纭,圣母院的旧址有着曲折的历史,4世纪时是一座用来祭拜圣史蒂芬的基督教教堂,6世纪时又成为一座罗马式教堂,而这座教堂有12块基石取自原先罗马神殿的遗址。也有说法认为大教堂是在墨洛温王朝(Mérovingiens)的希尔德贝尔特一世(ChildebertI)在528年时,以先前已经存在的教堂为基础进一步改建。到了12世纪路易七世时期,原有的罗马式教堂已经毁损不堪,在1160年被选任为巴黎主教的莫里斯·德·苏利(MauricedeSully)决定在这个地方建造一座可以和圣坦尼大教堂(theCathedralofSt.Etienne)媲美的宏伟教堂。也有史料显示,在这里曾有两个教堂,一个是圣坦尼大教堂,另一个是圣母玛丽亚教堂。圣坦尼大教堂早在10世纪时,就已经成为巴黎、或整个法国的宗教中心。但是,也正因为这样的重要性,人们开始发现原有的圣史蒂芬教堂与其所承担的重任不相符,再加上原本的教堂已经随着时间而老旧,而开始思索重新修筑教堂。现在的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在1345年建成。该教堂曾经是全欧洲工匠组织和教育组织集会的地方。因为这些历史渊源,巴黎最著名的索邦大学(Sorbonne),便坐落于此。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时期,教堂的大部分财宝都被破坏或者掠夺,处处可见被移位的雕刻品和砍了头的塑像,唯一的大钟幸免没有被熔毁,此时圣母院已是千疮百孔了。之后教堂改为理性圣殿,后来又变成藏酒仓库,直到1804年拿破仑执政时,才将其还为宗教之用。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VictorHugo)曾在他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中对圣母院作过最充满诗意的描绘。这本小说写成于法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时代。1831年书出版后,引起很大的回响,许多人都希望修建当时残旧不堪的圣母院,并且发起募捐计划。也引起当时的政府当局对圣母院建筑惨状的关注。修复计划于1844年开始,由历史学家兼建筑师奥莱·勒·迪克(EugeneViollet-le-Duc)主持,重现了圣母院久违的光彩。在1845年,拉素斯(Jean-Baptiste-AntoineLassus,1807-1857)和维优雷·勒·杜克(Viollet-le-Duc)负责全面整修教堂,工程持续了23年,修缮了尖顶和圣器堂,因此今日我们见到的巴黎圣母院,有非常多的要素是由他们来重新诠释的。在今日,圣母院依然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的旷世杰作,并几乎保持了最初的原始风貌。圣母院也展现了哥特式教堂的发展史。建造过程1160年时,巴黎主教昴熙斯·德·苏利(MauricedeSully)发起教堂的重建计划,教皇亚历山大三世(PopeAlexanderIII)在1163年亲自奠基(也有说是主教苏利奠基),开启了这座法国哥特式建筑代表作的建造工程。front1182年从唱诗堂开始建设,开工后教堂的修筑速度非常快,因此在1182年教皇的使者献出了新的祭坛之后,圣母院的基本功能算是大致成形。一直到这阶段后,工人们才开始将旧的教堂拆除(中古时代,旧教堂并不会在新教堂起建初期就拆除,以延续教堂日常的宗教性运作)。在圣母院的修建计划中,新的建物要比原建物东移,以便在教堂前方腾出一个可以作为游行用途的广场。为达到此点,昴熙斯主教将一个原本是孤立在西岱岛东边的小岛与本岛相连,以填土的方式产生出可以建筑教堂的用地。除此之外他也拆建了不少屋舍,以便能铺设一条全新的街道“新圣母院路”(RueNeuveNotre-Dame),这条六米宽的街道是中世纪时巴黎最大的一条街。至于主教宅邸与教堂附设的医院(主宫医院),则因为岛上用地不足之故,被迫迁移到塞纳河南岸。雨夜中的教堂接着1208年建造了中殿。在1225-1250年间,建好了圣母院西侧立面和后面尖塔,在1235年到1250年期间在中殿内陆续增加很多礼拜堂。1250-67年尚·德·谢耶(JeandeChelles)和皮耶·德·蒙特厄依(PierredeMontreuil)负责扩建了教堂的十字交叉耳堂北面立面。在1296年-1330年,皮耶·德·谢耶(PierredeChelles)和尚·哈维(JeanRavy)完成了半圆形后殿,其中谢耶将门龛改为现今看到的模样,而哈维则完成了唱诗班屏风。教堂双塔造型的正面(Façade)一直到进入13世纪以后、在第三任建筑师尚·哈维的手上才动工,并在1220年代时,由第四位建筑师维优雷·勒·杜克与舱顶部分接合、一同完成。经由法国几代各式各样手工艺师傅们:石匠师、木匠师、铁匠师、雕刻师、玻璃雕切师们等等的前赴后继,圣母院最后在1345年完工,耗时近两个世纪。3建筑外观栏杆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它建造全部采用石材,其特点是高耸挺拔,辉煌壮丽,整个建筑庄严和谐。雨果在《巴黎圣母院》比喻它为“石头的交响乐”。站在塞纳河畔,远眺高高矗立的圣母院,巨大的门四周布满了雕像,一层接着一层,石像越往里层越小。所有的柱子都挺拔修长,与上部尖尖的拱券连成一气。中庭又窄又高又长。从外面仰望教堂,那高峻的形体加上顶部耸立的钟塔和尖塔,使人感到一种向蓝天升腾的雄姿。巴黎圣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最美妙、最和谐的,水平与竖直的比例近乎黄金比1:0.618,立柱和装饰带把立面分为9块小的黄金比矩形,十分和谐匀称。后世的许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样子。圣母院平面呈横翼较短的十字形,坐东朝西,正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巴黎圣母院正面高69米,被三条横向装饰带划分三层:底层有3个桃形门洞,门上于中世纪完成的塑像和雕刻品大多被修整过。中央的拱门描述的是耶稣在天庭的“最后审判”。教堂最古老的雕像(1165—1175)则位于右边拱门,描述的是圣安娜(St.Anne)的故事,以及大主教许里(BishopSully)为路易七世(LouisⅦ,于12世纪下令兴建圣母院)受洗的情形。左边是圣母门(Virgin’sportal),描绘圣母受难复活、被圣者和天使围绕的情形。拱门上方为众王廊(GaleriedesRois),陈列旧约时期28位君王的雕像。这些雕像都是重建过的,原来的雕像在1793年法国大革命时被误认为是法国君王,于是被破坏拆除,到了1977年才被找到,现藏于克吕尼博物馆(MuseedeCluny)。后来,雕像又重新被复刻并放回原位。玫瑰窗“长廊”上面第二层两侧为两个巨大的石质中棂窗子,中间是彩色玻璃窗。装饰中又以彩色玻璃窗的设计最吸引人,有长有圆有长方,但以其中一个圆形为最,它的直径有九公尺(约10米),俗称“玫瑰玻璃窗”,其直径,建于1220-1225年,这富丽堂皇的彩色玻璃刻画着一个个的圣经故事,以前的神职人员借由这些图像来做传道之用。中央供奉着圣母圣婴,两边立着天使的塑像。两侧立的是亚当和夏娃的塑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黎人很怕德国人把它抢走,所以拆下来藏起来了。第三层是一排细长的雕花拱形石栏杆。在这里的设计中,瓦雷里·勒·迪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他在那些石栏杆上,塑造了一个由众多神魔精灵组成的虚幻世界,这些怪物面目神情怪异而冷峻,俯着脚下迷蒙的城市;还有一些精灵如鸟状,但又带着奇怪的翅膀;出现在教堂顶端的各个角落里。它们或在尖顶后面,或在栏杆边缘,若隐若现,它们这些石雕的小精灵们几百年来一直就这样静静地蹲在这里里,思索它们脚下那群巴黎城里的人们的命运。国王廊左右两侧顶上的就是塔楼后来竣工,没有塔尖。其中一座塔楼悬挂着一口大钟,也就是《巴黎圣母院》一书中,卡西莫多敲打的那口大钟。主体部分平面呈十字形,向所有的哥特式建筑一样,两翼较短,中轴较长,中庭的上方有一个高达90米的尖塔。塔顶是一个细长的十字架,远望仿佛与天穹相接,据说,耶稣受刑时所用的十字架及其冠冕就在这个十字架下面的球内封存着。圣母院后殿始建于1370年,它不但是整组建筑的终端,而且它本身还创造了一种影响到每一部位结构的动感,从高低脚拱到肋状构架,都体现了这种动感。高低脚拱半径达15米左右,别具一格的后殿建筑不愧为歌特建筑的杰出之作。走进这座教堂里,四处可见虔诚的信徒双手交叉合拢抵住下巴,闭眼凝神虔诚的祈祷,更突显巴黎圣母院的庄重肃穆。如今的圣母院兼具宗教、艺术和旅游价值与一体,是巴黎必到之处,登上巴黎圣母院顶端可眺望整个巴黎,欣赏绝美的塞纳河精致。走近巴黎圣母院,可见雕有基督教经典之作—《圣经》的三个桃状大门圣母门、审判入口大门和圣安娜们依次排列,雕刻栩栩如生。圣母院共三层,顶层风景极佳。矗立在塞纳河畔,巴黎圣母院是对古老巴黎历史的承载。[2]4建筑风格尖塔巴黎圣母院为欧洲早期哥特式建筑和雕刻艺术的代表,它是巴黎第一座哥特式建筑。集宗教、文化、建筑艺术于一身的,原为纪念罗马主神朱庇特而建造,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成为巴黎圣母院早期基督教的教堂。哥特式,原是从哥特民族中演化过来的,指的是北方野蛮民族,含有贬义。但后来也就失去了它的褒贬性,变成了当时一种文化的名称了。哥特式建筑特征最重要的就在高直二字,所以也有人称这种建筑为高直式。哥特式教堂的平面形状好像一个拉丁十字。十字的顶部是祭坛,前面的十字长翼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厅,供众多的信徒做礼拜用。教堂的顶部采用一排连续的尖拱,显得细瘦而空透。教堂的正面往往放一对钟塔。哥特式教堂的造型既空灵轻巧,又符合变化与统一、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建筑美法则,具有很强的美感。巴黎圣母院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是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在它之前,教堂建筑大多数笨重粗俗,沉重的拱顶、粗矮的柱子、厚实的墙壁、阴暗的空间,使人感到压抑。巴黎圣母院冲破了旧的束缚,创造一种全新的轻巧的骨架券,这种结构使拱顶变轻了,空间升高了,光线充足了。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很快在欧洲传播开来。5内部构造塔顶雕塑在教堂的平面上,承袭自老教堂的基本格局,圣母院被设计成有五个纵舱(Nave)的规划,包括一个中舱与两侧各两个的翼舱。但相对的,整栋建筑的尺度规模都放大许多,教堂全长128米,光是中舱就有12.5米宽,而整座教堂的全宽则为40米,穹顶(Vault)则为33米宽。东端是圣坛,后面是半圆形的外墙。走进大教堂里面,参观者首先为它的宏伟气势所需惊。几排直径5米的大圆柱将内部分为五个殿,而在十字交叉堂和唱诗堂周围还有两个回廊环绕。巴黎圣母院的内部并排着两列长柱子,柱子高达24米,直通屋顶。两列柱子距离不到16米,而屋顶却高35米,从而形成狭窄而高耸的空间,给人以向天国靠近的幻觉。主殿四周,连拱廊上方是一带双层窗户的走廊,在它之上是大窗子,透过这些窗子,一束束阳光宁静地射进堂内。于主殿翼部相连的侧殿位置上,是几座充满了17至18世纪艺术作品的礼拜堂。内部装饰教堂内部极为朴素,严谨肃穆,几乎没有什么装饰。进入教堂的内部,无数的垂直线条引人仰望,数十米高的拱顶在幽暗的光线下隐隐约约,闪闪烁烁,加上宗教的遐想,似乎上面就是天堂。于是,教堂就成‘与上帝对话’的地方。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11张)主殿翼部的两端都有玫瑰花状的大圆窗,上面满是13世纪时制作的富丽堂皇的彩绘玻璃书。北边那根圆柱上是著名的“巴黎圣母”(Notre-Dame-de-Paris)像。这尊像造于14世纪,先是安放在圣埃娘礼拜堂,后来才被搬到这里。南侧玫瑰花形圆窗,这扇巨型窗户建于13世纪,但在18世纪时作过修复,上面刻画了耶稣基督在童贞女的簇拥下行祝福礼的情形。其色彩之绚烂、玻璃镶嵌之细密,给人一种似乎一颗灿烂星星在闪烁的印象,它把五彩斑斓的光线射向室内的每一个角落。圣母院内右侧安放一排排烛台,数十枝白烛辉映使院内洋溢着柔和的气氛。大厅可容纳9000人,其中1500人坐席前设有讲台,讲台后面置放三座雕像,左、右雕像是国王路易十三及路易十四,两人目光齐望向中央圣母哀子像(Pieta),耶稣横卧于圣母膝上,圣母神情十分哀伤。院内摆置很多的壁画、雕塑、圣像,因此前来观览的游客络绎不绝。厅内的大管风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浑厚响亮,特别适合奏圣歌和悲壮的乐曲。要享受独自一人片刻的宁静,不妨上去圣母院第三层楼,也就是最顶层,雨果笔下的钟楼。教堂正厅顶部的南钟楼有一口重达13吨的大钟,敲击时钟声洪亮,全城可闻据说在这座钟铸造的材料中加入的金银均来自巴黎虔诚的女信徒的奉献。北侧钟楼则有一个387级的阶梯。从钟楼可以俯瞰巴黎如诗画般的美景,有欧洲古典及现代感的建筑物,欣赏塞纳河上风光,一艘艘观光船载着游客穿梭游驶于塞纳河。科隆大教堂(KölnerDom,全名HoheDomkircheSt.PeterundMaria),是位于德国科隆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是科隆市的标志性建筑物。在所有教堂中,它的高度居德国第二(仅次于乌尔姆市的乌尔姆大教堂),世界第三。论规模,它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集宏伟与细腻于一身,它被誉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它始建于1248年,工程时断时续,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时超过600年,至今仍修缮工程不断。1基本资料英文名称:TheCathedralofCologne科隆大教堂德文名称:KölnerDom,全名HoheDomkircheSt.PeterundMaria法文名称:CathédraledeCologne所属洲:欧洲所属国:德国(北莱茵-威廉特法伦州)教堂所在地:德国科隆中心地带,位于莱茵河左岸,紧靠火车站。意义:哥特式和新哥特式建筑的典范,19世纪民族主义的实例。历史事件:1164年“东方三王”遗骸运抵。1180-1230年安放有“东方三王”遗骸的三王遗骨盒。1248年8月15日奠基仪式。1322年大歌坛落成典礼。科隆大教堂图片(12张)约1355年高157米的尖塔动工。1744年歌德首次参观大教堂。[1]1814年部分中世纪时的西部正面设计图失而复得。1816年发现另一半中世纪西部正面设计图。1842年重新动工。1880年10月15日建造时间长达632年又两个月的大教堂终于竣工。1948年700周年庆典。1998年750年周年庆典。[2]2规模塔高:157.3米(相当于现代建筑的45层楼高〔若以3.5米为1层楼来计算〕,在1880年代乃是全世界最高之建筑物,目前名列世界第3高之教堂)大厅高度:42米纵长:144.58米横宽:86.25米面积:7914平方米地基:罗马式十字架型形式:哥德式教堂3教堂介绍科隆大教堂位于科隆市中心,始建于1248年,几经波折1880年最后完成。大教堂是欧洲基督教权威的象征,是哥特式宗教建筑艺术的典范。它为罕见的五进建筑,内部空间挑高又加宽,高塔直向苍穹,象征人与上帝沟通的渴望。除两座高塔外,教堂外部还有多座小尖塔烘托。教堂四壁装有描绘圣经人物的彩色玻璃;钟楼上装有5座响钟,最重的达24吨,响钟齐鸣,声音洪亮。科隆大教堂内有很多珍藏品。二战期间,教堂部分遭到破坏,近20年来一直在进行修复,作为信仰象征和欧洲文化传统见证的科隆大教堂最终得以保存。坐落在科隆市中心的科隆大教堂[3]科隆大教堂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它以法国兰斯主教堂和亚眠主教堂为范本,是德国第一座完全按照法国哥特盛期样式建造的教堂。考古发掘表明,在今天科隆大教堂高高耸立的地方,曾存在过一座罗马的神殿,围绕它的是富裕商人的豪宅。第一座基督教堂建于公元320年,当时的洗礼盆在今天的大教堂内还可以看到。1996年,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0届会议报告上,根据文化遗产标准C(I)(II)(IV),科隆大教堂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科隆大教堂是科隆的骄傲,也是科隆的标志。德国科隆(Cologne)市如今,是莱茵区最大的国际商业中心,经常举行各类国际博览会。阳光明媚的日子,来到这座位于莱茵河中游的历史古城,可感受到浓烈的宗教气氛。坐落在德国科隆市中心的科隆大教堂是德国最大的教堂,它的全名是“查格特·彼得·玛丽亚大教堂”,它以轻盈、雅致著称于世,是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它与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和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它除了有重要的建筑和艺术价值外,还在于它是欧洲基督教权威的象征。传说舒曼进入这个大教堂即震摄于其气势,而萌发了写作〝莱茵交响曲〞的意念。它本身既是一个传奇,也是艺术史上非常出众的题材;爬上509级的阶梯登上教堂的钟塔,在那里可以看到全世界最大的教堂吊钟,并饱览莱茵河的水色与科隆瑰丽的市容。同时,自教堂完工后,科隆市政府即规定:城内所有建筑不得高过教堂,造成科隆许多大楼地上的建筑只有七、八层,地下却有四、五层之多的特殊现象。从建筑规模和装饰艺术质量来看,科隆大教堂均胜过它之前所有的哥特式建筑,因而使它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教堂之一。4历史沿革历史背景科隆是阿尔卑斯山以北著名城市,有"北方的罗马"之称。公元前37年的罗马时代,罗马帝王奥古斯都女婿阿格里皮在此地建城,为罗马的殖民城市,其市名就是由Colonial(殖民地的)演变而来,正门此城遂成为罗马帝国军事要塞。公元50年,该城为罗马皇后克罗迪娅的出生地,并把它正式命名为科隆。785年,罗马天主教会设置主教,莱茵河交易中心发展起来。795年被定为威斯特法伦大主教驻地后,科隆宗教地位日趋加强。因以大教堂为主一系列教堂建筑的兴建,科隆获得"北方的耶路撒冷"之名。1201年辟为自由市,发展为东西欧贸易中心和中世纪德国最大城市。由于此时贸易、手工业和艺术得到高度发展,手工业行会甚至选举自己的市长与罗马统治者分庭抗礼。成立汉萨同盟时,科隆成为主要城市。设有下莱茵——西法伦城市群本部。15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承认科隆为自由城市,该城获得城市自由权。15世纪后随着汉萨同盟的衰退,科隆在德意志中的经济地位逐步下降。这种变化直接说明为何科隆大教堂以哥特式建筑手法建成。德国早期深受罗马文化影响,教堂建筑是典型罗马风格。12世纪以后,市民阶级兴起,政治和经济变化,建筑形式随之改变。大教堂的兴建是天主教和中世纪文化在欧洲勃兴的象征。1164年,德意志帝国皇帝、科隆大主教莱纳德征战意大利米兰时,夺得一件珍贵的战利品——朝拜初生基督的东方三圣王的遗骸。于是,科隆成为继西班牙的圣地亚图、意大利的罗马和德国的亚琛之后最有名的朝圣地。1238年,法国国王从拜占庭皇帝手中购得耶稣受难时戴的荆冠,于是巴黎成为科隆最强有力的竞争者。为保住圣地的地位,科隆主教团决定修建一座世界上最大、最完美的大教堂,来供奉这份遗骸,建筑风格选取当时新兴的哥特式。科隆主教选定在8月15日圣母升天节动工建堂,标志着新时代的开始;在当时德国这最大城市建世界第一大教堂为他们的共同愿望教堂历史根据考古发现,教堂原址在罗马帝国占领时期是普通民居。从公元4世纪末或5世纪初起,在这个位置上开始建起了小规模的教堂。之后教堂不断扩建和改建,直到873年9月27日老教堂正式落成——今日科隆大教堂的前身。这座教堂在1248年4月30日的一场火灾中几乎毁坏殆尽。另有资料说“科隆大教堂位于德国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是在希尔德博尔德遗址上修建的”。整个建造工程前后跨越六个多世纪,它是德国中世纪哥特式宗教建筑艺术的典范。如今的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1880年竣工,若非19世纪的复古风席卷欧洲,那么这栋哥特式的经典之作恐怕永无完工之日。经过了七个世纪,它先后的建筑者都持有同样的信仰,而且绝对忠诚于原定计划。大教堂工程规模浩大,至今仍保存着成千上万张设计图。其建筑期长达632年,堪称世界之最。1248年,法国建筑家凯尔哈里特受邀设计建造科隆大教堂,公元1248年8月15日,科隆地区主教康拉德·冯·霍施塔登在圣母升天节这天为大教堂动工举行了奠基仪式,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2.5万名市民期待已久的时刻到来了,在这个德国当时最大的城市里建造一座科隆大教堂远景“世界第一”的大教堂是所有人的共同愿望——富人捐钱,穷人出力,艺术家贡献智慧,统治者全力支持。当时的规模较小,其建筑形式采用早期基督教时代的建筑方法,极为朴素。最初的工程是从1248年到1322年的唱诗堂封顶。前期工程耗资巨大,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来看简直难以想象。双顶教堂高达44米,且直上直下,既要保证底座地基的稳固,又要体现哥特式建筑所独具的垂直线性的效果。据说,当时的人们竟然是先修建直耸入云的柱子,再在其上安装木制起重机,最终实际“高空作业”。今日的人们已无缘看到那空中楼阁般的脚手架,但仅从它长达14米的中跨就可想见这个类似细长棱椎形的建筑物是如何拔地而起的了。木匠、泥瓦匠、石匠、搬运工乃至各种后勤人员日夜不停地加紧工期。夏天,他们趁着天亮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冬天也要干七八个小时。有的工人三顿饭都在“天上”吃,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打地基、修立柱、吊梁等相对容易的工作很快就完成了,最艰巨的任务便是封顶了。人们首先在地上浇铸屋顶平台,然后再将其吊至近60米的高空——为了减少重量和节省石料,木匠们和泥瓦匠们合作制成了木石结合的屋顶。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担心“纤细”的立柱是否能代替承重墙将屋顶托住,并且依照节省和美观的原则,立柱上的许多石料被抽空,建成了玻璃隔屏。44米高的屋顶如果出现塌方,其后果不堪设想。好在建教堂不是搭积木,聪明的设计师利用了罗马式大教堂建筑中的拱门设计,创造了有尖角的拱门、肋形拱顶和飞拱,帮助立柱共同支撑穹隆式吊顶——这也便是哥特式建筑的精髓之所在。在科隆大教堂里,每一根主柱周围都有拱墙相对应,通常是五拱,也有三拱和七拱。尽管条件艰苦,工期紧张,但设计师们并没有丝毫马虎、在不具备现代几何学和力学知识的前提下,对于每一个细节部分,设计师们都反复研究,边试验边建造。甚至在没有统一的尺寸标准的情况下,那些不知名的伟大的建筑师们索性亲自去搭建模型和制造实物,为的是一次成功。在工程进展到了后期阶段,由于经费紧张再加上地区主教之间争权夺利,许多参与施工的人几乎就是靠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去完成本职工作的——他们笃信上帝,希望能造一座人间天堂请求上帝的赐福。1322年,地区主教海因里希·冯·维思伯格主持唱诗堂封顶仪式,科隆大教堂工程正式告一段落。15世纪初,人们曾试图在原教堂的南面并排修一座教堂(南堂),但58米高的建筑未盖成便倒塌了,只剩下一台架在立柱上的木制起重机孤零零地成为了科隆市的标志。由于历次战争阻隔,特别是“30年战争”和“百年战争”两次悠长的宗教战争,建筑工程时断时续。1560年,教堂内大厅基本竣工,因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工程中断(有资料说曾遭受火灾)。1842年,德国著名建筑家卡尔·腓特烈·辛格勒向市民呼吁重开大教堂工程,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响应这个呼吁并给予财政支持,1842年9月4日,在威廉四世的主持下,大教堂第二次奠基。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帝国强盛,财力雄厚。科隆大教堂未尽的工程又被提上议事日程。德国人极欲表现自己的强国地位,下定决心在原教堂基础上建一座世界最高的教堂。早在此前,包括大文豪歌德在内的许多名人就提出重建大教堂的想法。到了1864年,科隆市发行彩票筹集资金直到1880年正式落成,科隆大教堂一层又一层地加高,一间又一间地加宽,形成了今日由两座“高塔”为主门。内部呈“十字心”为主体的建筑群。直到1880年10月15日,这座当时荣膺世界最高建筑物的科隆大教堂举行了盛大的竣工典礼。成为建筑史上最杰出的成就之一。除了它自身特有的价值和其包含的艺术价值外,它还表现了欧洲天主教的力量和耐力。1942年,英美联合空军轰炸德国。科隆位居莱茵河要津,其下游腹地是化工业的集中区,成为挨炸最惨重的城市之一。战争结束时,科隆老城被毁百分之九十。由于德国天主教透过罗马教廷提出要求,这座古教堂才免遭轰炸。科隆大教堂虽然没有被毁掉,但也中了盟军十多枚炸弹。战争结束后,康拉德·阿登纳总理对于家乡科隆情有独钟,主持重修了科隆大教堂,使其焕然一新。科隆人对于两位“康拉德”——1248年的主教和1948年的总理的贡献推崇备至,而后者除了使科隆大教堂重现辉煌之外,还一手缔造了今日的新德国。20世纪末泛酸的空气正无情地侵蚀每一块斑驳的石头,一波又一波的整修又开始了。保持大教堂的建筑特色,并对内部艺术陈设进行文物保护和管理。1999年起,大教堂修葺提出1720万马克预算。由于宗教界、个人及政府财政援助,作为信仰象征和新欧洲中部文化传统统一见证的科隆大教堂必能更好被保存下来。科隆大教堂(9张)5建筑外观教堂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东西长144.55米,南北宽86.25米,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它是由两座最高塔为主门、内部以十字形平面为主体的建筑群。一般教堂的长廊,多为东西向三进,与南北向的横廊交会于圣坛成十字架;科隆大教堂为罕见的五进建筑,内部空间挑高又加宽,高塔将人的视线引向上天,直向科隆大教堂[4]苍穹象征人与上帝沟通的渴望。自1864年科隆发行彩票筹集资金至1880年落成,它不断被加高加宽,而且建筑物全由磨光石块砌成,共16万吨石头如同石笋般建筑而成,整个工程共用去40万吨石材。教堂中央是两座与门墙连砌在一起的双尖塔,南塔高157.31米,北塔高157.38米[5],是全欧洲第二高的尖塔(仅次于乌尔姆大教堂),教堂外型除两座高塔外,还有1.1万座小尖塔烘托。双尖塔像两把锋利的宝剑,直插云霄(见图)。科隆大教堂至今也依然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之一,并且每个构件都十分精确,时至今日,专家学者们也没有找到当时的建筑计算公式。夜色中的科隆大教堂最为壮观:在灯光的辉映下,教堂显得荧光闪烁,灿烂夺目,美不胜收。装在四周各建筑物上的聚光灯向教堂射出一道道青蓝色的冷光,照在宏伟的建筑上,蓝莹莹的璀璨晶亮,仿佛嵌上了蓝色的宝石,染上了绮丽的神秘色彩。教堂中央的双尖顶直剌云霄,一连串的尖拱窗驮着陡峭的屋顶,整座教堂显得清奇冷峻,充满力量。自从科隆大教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里更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游客们来到著名的科隆大教堂旁,由衷的赞叹不绝于耳。只见这座用磨光大理石砌成的大教堂,其内外雕刻物皆似鬼斧神工之作;教堂里森然罗列的高大石柱,鲜艳缤纷的彩色玻璃,精致的拱廊式屋顶以及凌空升腾的双塔皆气势傲然。登至150多米的塔顶,俯瞰市区,科隆美景一览无遗。科隆大教堂的巍峨壮观令所有瞻仰到它的人叹为观止。夜色中的科隆大教堂6内部构造大教堂内分为5个礼拜堂(有资料说是10座),中央大礼拜堂穹顶高43米,中厅部跨度为15.5米,是目前尚存的最高的中厅。各堂排有整齐的木制席位5700个,圣职人员的座位有104个,全用极厚木板制成。具中世纪晚期风格的唱诗台是德国最大的,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各有一个预留给教皇和皇帝的座位。地面的彩绘四壁窗户教堂四壁窗户总面积达1万多方米,全装有描绘圣经人物的彩色玻璃,被称为法兰西火焰式,使教堂显得更为庄严。据说,画面如此漂亮,却只有用4种颜色,而且很有讲究:金色——代表人类共有一个天堂,寓意光明和永恒;红色——代表爱;蓝色——代表信仰:绿色——代表希望和未来。在阳光反射下,这些玻璃金光闪烁,绚丽多彩。是教堂的一道独特的风景。钟教堂内装饰教堂顶上一共安置了12口钟。最早的是3.4吨重的三王钟(Dreikönigenglocke),铸造于1418年,安装于1437年(后来三次重新铸造)。之后是重达10吨的"Pretiosa"(当时西方最大的钟)和4.3吨重的"Speciosa",分别于1448年和1449年安装。而教堂内目前最大的钟是圣彼得钟,重达24吨,直径3.22米,安装于1924年,被誉为"欧洲中世纪建筑艺术的精粹"。每逢祈祷时,钟声洪亮,传播得很远。登上钟楼,可眺望莱茵河的美丽风光和整个科隆市容。浮雕堂内还有好几幅石刻浮雕,描绘出圣母玛丽亚和耶稣的故事。三圣王金棺科隆大教堂里收藏着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和文物。其中包括成千上万张当时大教堂的设计图纸,仍保存第一位建筑师哈德设计教堂时用的羊皮图纸,为研究13世纪建筑和装饰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还有从东方去朝拜初生耶稣的“东方三圣王”的尸骨,被放在一个很大的金雕匣里,安放在圣坛上。这里还有最古的巨型圣经、比真人还大的耶稣受难十字架以及教堂内外无数的精美石雕。一些珍贵文物现保存在—个金神龛内,此金神龛被认为是中世纪金饰艺术代表作之一。在教堂祭坛摆放有中世纪黄金匣,由黄金和宝石组成。教堂内还有一座11世纪德国奥托王朝时期的木雕《十字架上的基督》,成为哥特艺术的先导,对后世的雕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唱诗班回廊,还保存着15世纪早期科隆画派画家斯蒂芬·洛赫纳1440年为教堂所作的壁画和法衣、雕像、福音书等文物。这些都是教堂的古老珍藏,具有很高的宗教和艺术价值。20世纪80年代考古发掘教堂地基,发现了历次修建时基础工程的不同做法,十分珍贵。“阴阳脸”科隆大教堂由两座孪生的连体高塔组成,整个教堂是灰褐色的,左塔(北塔)有半截呈银白色,在夕阳的照耀下,一个鲜亮白净,一个灰头土脸,显得泾渭分明。壁画原来,科隆是欧洲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也是德国最大的褐煤生产基地。泛酸的空气侵蚀着教堂的每一块石头,大教堂建成仅160多年,由于长期受到工业废气和酸雨的污染、腐蚀,双塔由原来的银白色变成了黑褐色。当地文物部门为恢复教堂原来的建筑风貌,用莱茵河的水给157米高的双塔“洗澡”。尽管不能恢复原来的光亮、明丽,但毕竟比原来清新了许多。后来市议会知道了,决定保留双塔被污染了的黑褐色,以引起世人对环保工作的重视,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大教堂的“阴阳脸”,促使科隆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消除和减少污染,保护好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如: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立法;严禁尾气污染严重的车辆进入市区;搬迁市内污染严重的企业;正式成立“环境保护区”……特别超前的是,在上世纪中叶,他们就提出了“减少碳排放、节约能源、提倡绿色生活”的口号,成为“倡导低碳、防止气候变暖”的践行者。米兰大教堂(ChurchofDuomo),意大利著名的天主教堂,又称“杜莫主教堂”,位于意大利米兰市,是世界五大教堂之一,规模居世界第二。米兰位于阿尔卑斯山南麓奥隆那河畔,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老名城,是意大利的第二大城市。它于公元1386年开工建造,1500年完成拱顶,1774年中央塔上的镀金圣母玛丽亚雕像就位。1897年最后完工,历时五个世纪。不仅是米兰的象征,也是米兰的中心。拿破仑曾于1805年在米兰大教堂举行加冕仪式。1基本信息中文名称:米兰大教堂节日中的米兰大教堂意大利语:DuomodiMilano其它译名:米兰主教教堂(原译名)、多莫大教堂、多姆大教堂、圣母降生教堂建筑类型:宗教建筑修建时期:公元1386年开始建造,公元1960年完工。所属国家:意大利2教堂简介米兰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之一,规模雄踞世界第二,是仅次于梵蒂冈的圣.彼得教堂,也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教堂之一。坐落于米兰市中心的大教堂广场,教堂长158米,最宽处93米。塔尖最高处达108.5米。总面积11700平方米,可容纳35000人。米兰大教堂在宗教界的地位极其重要,著名的《米兰赦令》就从这里颁布,使得基督教合法化,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在这里达芬奇,布拉曼特曾为他画过无数设计草稿,为使得大教堂更加壮丽。拿破仑曾在这里加冕,达芬奇为这座建筑发明了电梯。米兰大教堂也是世界上雕塑最多的建筑和尖塔最多的建筑,被誉为大理石山。米兰大教堂也是米兰总教区的主教堂,米兰教区则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区。米兰大教堂不仅仅是一个教堂,一栋建筑,他更是米兰的精神象征和标志,也是世界建筑史和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意大利米兰大教堂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可供4万人举行宗教活动。它始建于公元1386年,到公元1485年才完成。这座教堂全由白色大理石筑成,大厅宽达59米,长130米,中间拱顶最高45米。教堂的特点在它的外形。尖拱、壁柱、花窗棂,有135个尖塔,像浓密的塔林刺向天空,并且在每个塔尖上有神的雕像。教堂的外部总共有2000多个雕像,甚为奇特。如果连内部雕像总共有6000多个雕像,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因此教堂建筑格外显得华丽热闹,具有世俗气氛。这个教堂有一个高达107米的尖塔,出于公元15世纪意大利建筑巨匠伯鲁诺列斯基之手。塔顶上有圣母玛利亚雕像,金色,在阳光下显得光辉夺目,神奇而又壮丽。[1]米兰大教堂及其广场3历史沿革历史背景米兰始建于公元前4世纪,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到公元395年,成为西罗马帝国的教城。米兰大教堂图片(7张)2010—2011赛季米兰夺冠庆典米兰是中世纪早期意大利境内兴起的独立的城市共和国之一.公元1[1]158年和1162年在同神圣罗马帝国的两次战争中,整个米兰城几乎全部毁坏,断垣残壁,满目疮痍。到了14世纪后半叶,米兰又成了米兰国的首都。公元1796年,米兰城被拿破仑占领,次年被建为米兰共和国的都城,一直到公元1861年并入意大利王国。米兰是意大利的第一大都会,伦巴第大区的首府,米兰省的省会,全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有“经济首都”之称,也是艺术的摇篮和许多天才人物的故乡,更是一种意大利特有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故乡,因此被认为是意大利最重要的城市。市区面积200平方公里,人口约235万,海拔122米,大都会区人口755万,建成区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是欧洲最大的都会之一。处于阿尔卑斯山前的波河平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据记载,高卢人于公元前六百年左右来到这里,建立居民中心,后成为凯尔特人首府。俯瞰米兰大教堂罗马人对这一中心很感兴趣,于公元234年占领了米兰并驻扎军队,米兰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迅速发展,成为西罗马帝国科西米亚诺皇帝的宫廷所在地。公元313年,君士坦丁皇帝在此颁布赦令,使基督教会合法话,这一著名的《米兰赦令》在基督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罗马帝国灭亡之后,米兰被外族占领,直到公元十二世纪才获得自治权,此后被维斯孔蒂等家族统治多年。文艺复兴时期,这一家族请来了达·芬奇等著名人文主义者,使这里的艺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米兰成为重要艺术中心。约十六世纪中期之后,米兰又被法国和西班牙、奥地利等占领,拿破仑就是于1805年5月26日在米兰加冕的。米兰人民进行了长期艰苦的反抗外国占领的斗争,与1847年底起义,1848年3月19日至23日进行了激烈的战斗,赶跑了奥地利统治者,成立了临时政府,后于1859年加入意大利王国。二战中,米兰一度被德国占领,1945年4月25日,以米兰为首的意大利北方一百多个城市同时起义,尖塔上的圣人赶跑了德国占领军,米兰重新回到人民手中。战后,米兰在意大利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工业发展迅速,与都灵、热那亚一起组成“工业三角地带”,带动了全国的经济发展。米兰的工业门类齐全,有汽车、飞机、摩托车、电器、铁路器材、金属制造、纺织服装、化工、医药、食品等,商业、金融业也十分发达,是意大利最重要的金融中心。有全国最大的批发市场和证券交易所。米兰也是意大利北方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公路四通八达,铁路连接26条路线。这里也是全国的重要文化中心,有圣心天主教大学、国立米兰大学、博科尼商业大学、米兰工学院、音乐学院以及费米核研究院等研究机构。有很多博物馆、图书馆、挡案馆、影剧院、体育馆和体育赛场的文化体育设施。很多大公司的总部也设在米兰。教堂历史米兰大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有“米兰的象征”之美称。主教堂始建于1386年,由米兰望族吉安·维斯孔蒂主持奠基。1500年完成拱顶,1774年中央塔上的镀金圣母玛丽亚雕像就位。1813年教堂的大部分建筑完工。1897年最后完工,历时五个世纪。1805年拿破仑曾在米兰大教堂举行加冕仪式。至1965年教堂正面最后一座铜门被安装,才算全部竣工。1386年,在米兰的第一位公爵吉安·加莱亚佐·维斯孔蒂(GaleazzoViscontiⅢ)怂恿下,这座教堂开始兴建,各国工程师纷纷设计方案。吉安·加莱亚佐·维斯孔蒂希望这一举措能感动上帝.赐他一个男性继承人。上帝施恩于他,可就在15世纪早期,维斯孔蒂的后代——残暴的乔瓦尼·马里亚在上台后不久就遭暗杀。这一建筑工程持续了约5个世纪,完工前的装饰润色是于1809年根据拿破仑的命令完成的。1577年完成了初步的建筑,开始供信奉天主教人士参拜。米兰大教堂后部1897年最后完工,历时五个世纪。米兰大教堂虽经多人之手,但始终保持了“装饰性哥特式”的风格。教堂建成后,内部又陆续增建了不少附属物,直到19世纪末才最后定型。不久,维修工程也开始进行,1935年进行了大规模维修,二战后对1943年遭受轰炸的损毁处进行了修建,此后又更换了地板,维修了堂内的12根大型直柱。20世纪80年代中期最后完成维修工程。4建筑风格米兰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历经六个世纪才完工,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建筑师先后参与主教堂设计,汇集了多种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十二到十五世纪,哥特式建筑风格在欧洲正流行,所以奠定了这座建筑的哥特式风格基调,在内部装饰上,由于十七、十八世纪巴洛克风格在欧洲的兴起,因此也融入了巴洛克风格。因此,它的建筑风格包含了哥特式、新古典式、新哥特式(又称巴洛克式),米兰大教堂虽经多人之手,但始终保持了“装饰性哥特式”的风格。教堂的建筑风格十分独特,上半部分是哥特式的尖塔,下半部分是典型的巴洛克式(Baroque)风格,从上而下满饰雕塑,极尽繁复精美,是文艺复兴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米兰大教堂最高塔米兰大教堂在装饰及设计方面,显得相当细腻,极富艺术色彩,整个教堂本身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艺术品。雕刻和尖塔是哥特式建筑的特点之一,米兰大教堂可以说是把这个特点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外部的扶壁、塔、墙面都是垂直向上的垂直划分,全部局部和细节顶部为尖顶,整个外形充满着向天空的升腾感,这些都是哥特式建筑的典型外部特征。教堂内外墙等处均点缀着圣人、圣女雕像,共有6000多座,仅教堂外就有3159尊之多。教堂顶耸立着135个尖塔,每个尖塔上都有精致的人物雕刻。5建筑外观米兰大教堂整个外观极尽华美,主教堂用白色大理石砌成,是欧洲最大的大米兰大教堂屋顶理石建筑,有“大理石山”之称,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称之为“大理石的诗”。整个建筑呈拉丁十字形,长度大于宽度。米兰大教堂也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整座教堂共有大理石雕像6000多座,3159座位于建筑外部,其中2245尊是外侧雕刻,雕像的主题多为圣经故事等宗教题材,各种雕像千姿百态。教堂外部还有96个怪兽形排水口,每个转角处的怪兽都各不相同。整个建筑外部分布着雕刻精美的窗花格,全长约半英里(1公里)。教堂正面被6个巨大方柱分隔出五扇铜门,完成于1896年至1965年,每座铜门上分有许多方格,每个方格内雕刻着教堂历史、神话与圣经故事。左边第一个铜门于1948年完成,表现的是君士坦丁皇帝的法令;第二个铜门是1950年所作,讲述的是圣·安布罗吉奥的生平。第三个最大的铜门位于正中,是1906年完成,重37吨,描绘的是圣母玛丽亚的一生。第四个铜门是在1950年完成的,讲的是从德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护理安全警示:跌倒坠床
- 公共文化场馆安全培训课件
- 公司安全培训汇报
- 木器采购协议
- 个人财务抵押合同
- 2025年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的好朋友》说课课件
- 2025年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我的环保小搭档》说课课件
- 园林预算培训课件
- 代理记账协议书
- 流转土地的权利和义务协议
- 中医病历示例
- 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第二册-Unit-5THE-VIRTUAL-CHOIR精美课件
- 第9章-无线Mesh网络要点课件
- 一身边的“雷锋”(课件)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
- 工程造价司法鉴定报告案例
- 广东判后答疑申请书
- 中科院考博生态学和自然地理学历年真题
- GB/T 42755-2023人工智能面向机器学习的数据标注规程
- 2022年秋季云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试题( 含答案解析 )
- MySQL数据库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华为内训书系 华为管理三部曲(套装全三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