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涅金和贾宝玉比较分析-对外汉语论文_第1页
奥涅金和贾宝玉比较分析-对外汉语论文_第2页
奥涅金和贾宝玉比较分析-对外汉语论文_第3页
奥涅金和贾宝玉比较分析-对外汉语论文_第4页
奥涅金和贾宝玉比较分析-对外汉语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8社会的“多余人”奥涅金与贾宝玉的形象比较分析【摘要】奥涅金和贾宝玉,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年代,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有上流社会的生活环境;具有反抗性,却停留在朦胧的水平上;对现实不满,但又找不到出路;他们厌弃社会,社会也不需要他们,其结果最终导致一个浪迹天涯,一个遁入空门。【关键词】奥涅金贾宝玉多余人引言奥涅金是俄国文学之父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主人公,是俄罗斯文学加“多余人”形象的鼻祖。他有非凡的聪明才智,不满龌龊的社会现实,可是远离人民,结果一事无成,处在自我苦恼的悲剧之中。贾宝玉是我国古代文学家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的男主角,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反对人性禁锢的贵族青年形象。他蔑视封建礼法,有着朴素的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轻视外物,尊重自我。具有反叛性,但因其反叛性只停留在很朦胧的水平,是不自觉性的,所以他没能在封建社会里找到一条社会出路,最后只能皈依空门,与封建社会决裂。奥涅金和贾宝玉这两个艺术形象,一个生活在19世纪的俄国,一个生活在18世纪中叶的中国,国度不同,时代不同,在时间和空间上相距遥远,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他们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都是社会的“多余人”。(一)多余人的概况“多余人”产生于十九世纪20-50年代,其提法来源于《赫尔岑论文学》,指的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一类贵族知识分子群像。他们生活在贵族阶级趋向没落的时期,在反动专制政体和农奴制下感到窒息,不愿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但因远离人民,无法摆脱贵族立场,缺乏生活目的,不能有所作为。[1]这些典型形象虽然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环境,却有其相同的特征:他们都是出身贵族,教养良好,天赋很高,对沙皇和贵族阶级没有好感,他们对现状不满,怀有远大的理想,但又无法摆脱困境,寻找出路又找不到出路的矛盾心理。尽管他们有能力,有理想和追求,但是他们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因而感到郁闷、彷徨、压抑、寂寞,患上了“忧郁症”,终生无所作为。他们厌弃社会,社会也不需要他们。奥涅金正是这其中的一个,而贾宝玉和他又有很多共性。(二)奥涅金和贾宝玉性格的共同特征奥涅金和贾宝玉都出身于封建贵族家族,始终过着寄生生活。奥涅金从小接触的是脱离人民和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成年后沉缅于舞会、剧院、饭店和美女,每天不是在镜台前花上几小时去梳妆打扮,就是在密约、幽会、胡缠和调情中去打发时光。贾宝玉也同样是这样一个人,他混迹于大观园的“女儿国”之中,每日不外是:“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无所不至…..”[2]但是他们又和一般的纨绔子弟不同,在他们身上都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反叛性。而这正是多余人的重要特征。奥涅金受过资本主义文明的熏陶,精通法文和拉丁文,读过亚当.斯密的《国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热爱拜伦,颂扬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诗歌。他在法国启蒙主义和俄国贵族革命者的先进思想影响下开始觉醒,对现实深感失望,苦恼地探索俄国的出路。他厌恶贵族社会,厌倦上流社会的生活,也想在这浮艳与空虚的生活之外开辟新的领域,曾经去写作,去读书,甚至在到农村去料理叔父的后事的时候,设想改革“古老的徭役制度”“减轻农奴的重担”。(《叶甫盖尼.奥涅金》p51)他还经常与英俊、热情,对生活充满幻想的年轻诗人连斯基一起讨论人生和社会的各种问题。显然,奥涅金和那些除了吃喝玩乐之外什么也不想的花花公子们比起来是要高出一筹的。正如别林斯基说:“奥涅金绝不是一个恶棍,不是一个放荡淫乱的人,虽然同时也完全不是一个道德的英雄。”[3]在贾宝玉身上,这种倾向则表现为对尊卑等级不以为然,对妇女的命运同情和关注,对世俗男子和仕途追逐比较反感,不愿意走家庭给他安排的生活道路等等。他认为“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雪,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物而已。”(《红楼梦》20回)他常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还把特别厌恶钳制思想、扼杀个性的科举制度上。他蔑视人间功名,把读书人叫做“禄蠹”,骂他们是“沽名钓誉之徒”。因此,贾环之辈的人是不能和他相比的。虽然他们具有反叛性,但是,他们的这种倾向只保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即朦胧的、不自觉的水平上,有着极大的局限性,相反,他们在行动中却处处表现出性格的软弱、动摇,以及出身和教养所赋予他们的种种偏见和陈腐信条。这是他们性格中更重要、更本质的一面,是他们不可克服的根本弱点。他们性格中的软弱性、妥协性首先表现在他们都缺乏实际的工作能力,缺乏坚强的毅力,脱离实际。奥涅金既摆脱不了社交应酬,更割不断与贵族阶级在思想意识上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贾宝玉从小到大,一直过着衣来张手,饭来张口的寄生生活,什么都依靠别人,寄生的、散漫的生活方式,使他对封建贵族社会只有内心的傲慢和鄙弃,却没有有效的冲击。奥涅金拒绝与贵族地主来往,又拒绝与贫苦农民接近;贾宝玉在荣国府这座高墙大院下使自己和劳动人民分开了。这样,在贵族社会中他们成立软弱、不合群的孤家寡人,但在平民百姓里,他们仍然是贵族公子。另外,他们都缺乏与本阶级决裂的勇气和决心。奥涅金是个“痛苦的利己主义者”,因而他不能接受门弟低微的达吉亚娜的真挚的爱恋,更重要的是,他无力从阶级的习俗和偏见中自拔出来。赫尔岑曾经深刻地指出“奥涅金是一个游手好闲者,因为他无论什么时候什么事情都未做过。在他所生活的那个环境,他是多余的人,同时又没有足够的力量,跳出那个环境。这是一个直到死还在试验生活的人,他甚至想尝一下死的味道,以便看一看死是不是比活着好。他一切都开了个头,可是什么也没有做到底,他想得越多,做得越少,他在二十岁年龄就已经老了,而在开始变老时,又由于爱情变得年轻。他永远期待着什么,但什么也没有来到,而生命在消逝。”[4]同样,贾宝玉在封建家长的淫威面前,一向懦弱无能。不管什么场合,只要有贾政露面,他便敛声屏气,只有“唯唯而已”。甚至,只要丫环对他说:“老爷叫你呢”,他也觉得象“打了一个焦雷一般”。他崇拜《四书》,说过“除了四书,都是杜撰的。”(《红楼梦》03回)而《四书》恰恰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他对“父亲、伯叔、兄弟之伦,因是圣人遗训,不敢违忤。”(《红楼梦》20回)对于最高的封建统治皇帝,更是诚惶诚恐,曾将“圣上所赐苓香念珠一串”作为珍贵的礼物,送给奔丧刚回来的黛玉。从小成长于富贵之中的他无法跟自己的家庭决裂,他曾多次说愿自己死后化成那些姐妹们的泪水,随风化了,再不要做人。这说明他对现实感到绝望,但他无法与整个封建社会抗争,只好选择逃避,归于佛门。(三)多余人形成的原因19世纪的俄国和18世纪的中国,时隔百余年,地隔万余里,为什么会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如此相似的人物呢?这决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乃是相似的社会历史条件所造成的。19世纪中叶正是俄国封建农奴制社会行将崩溃的时期。沙皇的残暴统治已在做最后垂死的挣扎。西欧的工业革命及人文思想已渗入俄罗斯沉睡的大地,各种革命已经开始出现。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统治者无情地摧残着一切进步的东西,一些青年人深深感到了窒息。在这样的情形下,先进的贵族知识分子,迫切要求打开种种桎梏,渴望一种独立自由的生活。他们厌恶贵族醉生梦死的生活,对贵族的腐朽生活感到窒息,所以产生摆脱这种生活的离心倾向。而他们习惯了那种不劳而获的寄生生活,又使他们远离人民,远离生产劳动,使他们冲不出贵族的圈子。这样,他们讨厌社会,社会也不需要他们,于是,他们便成了社会上的“多余人”。《红楼梦》所反映的18世纪中叶,正是大清帝国的所谓“乾隆盛世”。表面看来似乎天下太平,实际上各种矛盾不断加剧发展,社会潜伏着巨大的危机,整个王朝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但统治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还保持着足够的优势。贾宝玉所生活的贾府,正是这个社会的一个缩影。在这个世袭的家庭里,一方面是经济的拮据、精神的空虚、道德的沦丧,统治者的荒淫、纵欲、通奸、乱伦等;另一方面则是对一切真正爱情和美好事物的扼杀。这样的时代和家庭,必然会使一些还有良心的贵族青年的顿悟,对很多东西产生怀疑。贾宝玉正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是贾母的命根子,自幼在内帏厮混,于“女儿国”中长大。相对来说,受到的正统封建教育和影响要少些,以至他的纯真的稚气并未完全消失,再加上进步的传统文化和被压迫、被奴役的奴仆的积极影响,所以使他对封建阶级产生某种怀疑和不满。然而,他也毕竟和奥涅金一样,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离人民太远了。他生活的范围不过是个大观园,至多是去过一次铁槛寺,一次袭人家,和他的小厮偷着出去玩过一两回,所以他并不了解下层民众的辛酸。他最多只能沉溺于大观园的女儿世界以及和林黛玉的爱情之中。当这些都被现实压垮了以后,他也就失去了精神支柱,剩下的只有向家庭妥协和遁入空门,终归也是一个“多余人”而已。(四)奥涅金和贾宝玉的性格区别当然,东西方的多余人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首先,奥涅金是一个长于计划而无行动的人,而贾宝玉正好相反。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奥涅金所处的社会要比较开明,比较自由。他从小由法国教师养大,接受过文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书,读过亚当.斯密、卢梭等人的著作,因此面对不满的现实,常常有所打算。他企图通过写作来改变现状,但“不懈的劳动他感到难挨,他笔下一个子也写不出来,他没进入那个闹哄哄的班子①”;[5]他想埋头读书,用别人的智慧来充实自己,但读来读去,什么道理也读不出来;他也想“采用较轻的地租制,用它代替古老的徭役的重负”,但这些都只是他的主观愿望,行为目的并没有也不可能实现,他出身的阶级、所受的教育使他没有工作的习惯,没有实际工作的能力,也没有生活目标和理想,于是,他无所事事,在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甚至走上了自我否定的道路,被贵族的偏见和世俗所左右。就像托尔斯泰所说:“他有时变得不像自己,却始终是他自己”。贾宝玉所处的社会却远没有奥涅金那么开明,他在一个封闭的封建社会长大,接触的无非是四书五经之类的教育思想,连《牡丹亭》也得偷偷地看,正因为这样,他的视野始终不能跳出封建家庭和大观园,因而他的反叛不具有意识性,他只是仗着贾父上下的溺爱,在做一些别人不敢做的事,而内心并没有什么构想,所以,只有父亲逼他读书,他才会对科举恨之入骨。其次,他们的差异集中体现在对爱情的态度上。奥涅金在乡下认识了善良美丽的达吉雅娜,这位纯洁的少女爱上了奥涅金并怀着少女崇敬的心情给他写了一封情书。起初,奥涅金被达吉雅娜的表白感动了,“那旧日情感的火焰刹那间又燃烧在他的心怀”,但最终他冷酷地拒绝了她的爱情,理由是:“我,不管怎样和你相爱,一旦生厌,会立即把你丢开;您会哭泣:然而您的泪水再多,也绝不能打动我的心,却只能激怒它、惹它恼恨。想想把,许门为我们准备的是一束什么样的玫瑰,或许,我们得为它受许多罪。”(《叶甫盖尼.奥涅金》p118)这个见惯了上流社会的男女调情、逢场作戏的奥涅金,并不相信有真正的爱情。他不爱奥而加,却向她眉目传情,引起他最好的朋友激怒,在决斗中把他的朋友打死。当他漂泊在外回来看到已成将军夫人达吉雅娜时又苦苦祈求她的爱情。当达吉雅娜拒绝他后,他四处漂泊,成了一个完完全全的“多余人”。贾宝玉与他不同,他对爱情的态度体现在反对封建礼法,追求爱情自由等方面。贾宝玉被某些人称为“古今天下第一淫人”、“好色之徒”,这种说法明显是偏激的。诚然,宝玉整日在内帏中厮混,喜欢吃丫头的口红等言行,给人印象是放荡不羁,但从深层挖掘他行为的本质,就能发现不能说他是一个好色之徒,其乖张的行为正是他对封建礼法的挑战。他认为“女尊男卑”,把女儿看成“谁做的骨肉,见了便觉清爽”;把男人看做“泥做的骨肉,见了便觉浊臭逼人”。在婚姻上,贾宝玉没有按照父母之命、宿命论的邪说、皇商的财势等,但他根据自己的标准选择了林黛玉,他不相信金玉良缘,而相信木石姻缘。他爱情抉择的思想是情投意合,“林姑娘从来不说过这些混帐话;他始在泛爱倾向,最后情有独钟:”任凭溺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在知音已逝,婚姻无爱的情况下,弃世出走…….贾宝玉长期的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反映了封建桎梏自我的觉醒,表现了他对旧的封建礼法的挑战,具有很强的战斗性。但是,他没能勇敢地站出来抗衡,只能通过遁入空门来逃避这一切,奥涅金的爱情悲剧大部分应归于他个人因素,看到的是多余人的追求与失落,真情与虚伪对立统一的思想性格,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俄罗斯青年贵族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贾宝玉的爱情悲剧更多地归于社会因素,我们从宝黛的爱情悲剧中可以看出,座位封建阶级叛逆者的真诚、执着、纯洁的感情世界,从一个侧面提示出诚挚的贵族青年反对封建礼教、追求人性解说的进步思想。对于贾宝玉而言,爱情就是他生命的全部,当他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爱情基础时,不仅对社会,就是对他自己而言也是多余。他奥涅金和贾宝玉的爱情都以悲剧结束,不过他们对爱情不同的态度使他们的悲剧的性质也有所不同。由于他们自身的局限性,既不愿与现实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