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合理容量_第1页
人口合理容量_第2页
人口合理容量_第3页
人口合理容量_第4页
人口合理容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人口合理容量”教学的学科知识背景

(一)“人口合理容量”的知识结构

1.相关的知识“人口合理容量”的教学涉及一些基本概念,如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等。我们需要首先了解这些基本概念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1)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状态或条件下,一定的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生物和人文系统正常运行的能力,即最大支持阈值,而最大支持阈值通常用环境人口容量来表示。(2)环境人口容量简单地说,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环境人口容量下了一个较为精确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要素有自然环境、科学技术水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等。自然环境要素中主要是自然资源数量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特别是对人类生产、生活起到决定性或限制性作用的土地、淡水等资源数量。因此人们可以用区域拥有的土地资源或可获取的水资源数量来估算环境人口容量。例如: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对土地承载力的定义是:“在未来不同的时间尺度上,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够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考虑土地承载力等因素,我国环境人口容量最高控制在16亿左右。由于考虑的范围、时期、条件和目标不同,环境人口容量就有很大的不同。第一,环境人口容量受生产力水平制约。生产力水平,尤其是科技水平的高低影响人类开发和利用资源的广度与深度,因此估算环境人口容量必须考虑科技发展水平。总的看来,环境人口容量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第二,环境人口容量与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相关。适度、合理消费下的环境人口容量要大于高消费下的环境人口容量。第三,环境人口容量受资源分配方式和分配制度的影响。资源分布不均客观上造成了环境人口容量的区域差异。不合理的分配方式和分配制度等也会造成资源的地区分配不均衡和人均拥有量的巨大差异,影响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发达国家可以从本国、其他国家和地区获得丰富的资源满足其高消费的需求,但是却剥夺了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的权益,违背了公平性原则。第四,环境人口容量受地区开放程度影响。区域开放程度高,可以从区域外获取资源,提高环境人口容量。但是,就全球范围而言,区域开放程度可以不予考虑。(3)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的合理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在确定环境人口容量时,如果把消费水平确定在理想的期望值上,人口合理容量就等于环境人口容量了。人教版必修2指出“一般地说,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以,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从这一定义来看,环境承载力可以直接用人口数量表征。又由于环境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的表征指标,用具体的人口数量表征,我们认为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要素就是影响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要素。课程标准没有对“环境人口容量”这一概念提出要求,为了减小学生的学习难度、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我们认为不必在教学中涉及“环境人口容量”这一概念。关于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我们认为,就人口数量而言,人口的合理容量是环境承载力的组成部分,其人口数量小于环境承载力;就影响的因素来看,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关于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的标准存在很大差异:环境承载力把生活文化消费水平确定在最低水平,而人口合理容量将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确定在理想水平;就对环境的可能影响而言,环境承载力下的资源、环境压力大,长此以往,稍有不慎,容易造成环境恶化;人口合理容量下的资源环境压力小,有利于生态良性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2、“人口合理容量”的知识结构依据前述分析,我们可以确定“人口合理容量”的知识结构如图所示:

(二)“人口合理容量”在中学地理学科中的地位

1、“人口合理容量”在章节中的位置在“人口与城市”的课程标准中,关于“人口”方面的课标要求有三条,即“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第一条着重从区域“人口数量的变化”探讨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变化情况,以及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分布差异。第二条着重从“人口的空间变化”探讨人口在不同区域(空间)之间的迁移状况,重点讨论现代人口的迁移状况及其原因。就某一具体区域而言,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的机械增长决定的;就全球而言则取决于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即自然增长率。第三条是在前两条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迁移)的基础上探讨区域人口数量的阈值问题,是本章教学内容的总结和升华。关于“人口”的知识结构如下图:2、“人口合理容量”与其他地理学习模块的联系必修2有关“人口”的内容主要侧重人类自身活动的直接表现——人口的增长、人口的迁移、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等问题,是人与环境关系发展中的基本问题。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必然与环境发生联系。人口数量的变化,特别是一定时期内人口数量的巨大变化必然会对区域地理环境产生影响。无论是人口的自然增长还是人口的机械增长(人口迁移)都会引起一个区域人口数量的增减变化,也必然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那么,一个区域环境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否存在极限?当人口数量达到极限值时对环境会产生哪些影响?是否存在区域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当人口数量适宜时,对环境的影响怎样?区域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受哪些因素制约?怎样实现一个区域人口的合理容量?这些问题都是“人口合理容量”教学需要讨论的核心问题。这些问题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虽然,区域环境问题的形成主要是在区域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等原因造成的,但是当区域人口数量达到甚至超过环境承载力时也会给资源、环境造成重大的压力,有可能导致环境恶化。因此谋求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需控制人口数量。通过“人口合理容量”的学习,学生还可以充分体会自然环境与资源对人口时空变化的限制作用,体现人地密切相关的观念。控制人类自身生产,追求区域人口合理容量也是学生在必修2“认识在可持续发展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学习内容的一部分。“人口合理容量”的学习为必修2、必修3及选修5等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为城市化发展、农业与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区域环境建设及区域经济发展、自然灾害中受灾体的特点等都与人口的发展息息相关。城市人口规模的大小、城市居民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与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城市规模大,城市人口多,则资源消费量大,往往造成资源短缺,需要从其他区域调入短缺的资源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如果城市居民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适度,不但可以增大人口合理容量,还可以减轻城市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有利于建设生态城市。相反地,如果城市居民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高,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不仅会减小人口合理容量,而且会加重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致使城市环境恶化。区域环境问题如荒漠化、水土流失等与工农业生产和人口规模过大等都有密切的联系。人口过多,人地矛盾尖锐,短期内为了获得更高的农业产出和工业产值势必导致过度农垦、过度放牧及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成植被破坏、资源短缺、废弃物大量排放,引发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把区域人口数量控制在环境承载力之下,追求区域人口的合理容量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人口的增多,城市化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锐增。一方面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改变了区域原来的人口合理容量,特别是提高了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他们往往是资源的调入地区。另一方面,过度的资源开发造成植被破坏、湖泊面积缩小,生态环境恶化,降低了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致使暴雨洪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次增加,强度加大。人多地少,逼迫人们进入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从而又放大了灾情。缩小灾情首先必须控制人口数量,追求区域人口合理容量。总之,只有追求人口的合理容量,人地关系趋于和谐,才能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二、“人口合理容量”的教学策略

(一)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目标的设定

1、地理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在地理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中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在地理课程标准“过程与方法”中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地理课程标准中的上述要求的实现需要落实到各章节的教学活动中。“人口合理容量”的教学设计需要考虑地理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教学活动应当为实现课程总目标作出贡献。2、地理课程标准关于“人口合理容量”的教学的具体要求地理课程标准关于“人口合理容量”的教学的具体要求是“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的合理容量的区别”。“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抽象的地理概念。地理概念包括名称、定义、例证和属性。定义是对概念内涵的表述。例证是能支持概念内涵的地理事实等。属性是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从名称、定义、例证和属性方面认识并区别两个地理概念,特别要求学生在丰富的地理例证的基础上认识和区别“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明确二者的影响因素。我们还要引导学生从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层面来看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下的资源、环境状况。环境承载力下的人均资源少,资源趋于短缺,资源环境压力大,环境质量趋于恶化;人口合理容量下的资源环境压力小,环境趋于优化。因此,追求人口合理容量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致的。3、学生情况分析一般地,通过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必修1及必修2中本章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有了一些了解,知道了一些地理环境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知识,具有了初步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这为学生分析区域案例提供了可能。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及其它媒体等对人口问题及其产生的影响已经有所了解。但对于“环境承载力”和“人口的合理容量”这两个概念比较陌生,较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造成学生在区别这两个概念时存在困难。我们可以利用案例教学,选择学生较熟悉的区域,让学生通过数学计算,探讨具体区域的环境承载力和人口的合理容量,并对案例进行分析,加深对这两个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和理解,实现课标要求。4、教学目标的确定鉴于地理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本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情况,我们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说出环境承载力和人口的合理容量的含义。(2)通过案例分析,说出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3)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说明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教学的重点: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分析及环境承载力与人口的合理容量的区别。教学的难点: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的合理容量。这样,本内容教学目标的设定既考虑了地理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还从课程设计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和课程设计主线——人地关系的角度思考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

(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人口合理容量”的教学中常常存在着下述一些问题:1、让学生机械记忆“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许多教师只从应试的角度考虑,认为学生只要记住这两个概念的描述,了解其基本含义就可以解答一些习题,没有必要花很多时间学习。2、只从概念的定义、属性出发列表比较上述地理名词的差异。许多教师在学生机械记忆概念的基础上设计表格比较两个概念的区别。如下表1。表1项目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概念

人口数量

影响因素

这样的教学设计只从环境承载力和人口的合理容量的定义和属性出发比较二者的大小、程度(极限值和适宜值)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区别和联系,没有从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层面考虑教学设计,忽视地理事实在地理概念教学中的作用,也就很难把该教学内容与其他学习内容联系起来了。显然这样的教学设计也不能完全达到地理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和本教学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了。3、依据教材引入并讲解“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课程标准并没有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学习提出要求,因此,没有必要花时间对该概念进行教学。4、机械记忆人口的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等。教师照本宣科,让学生生吞活剥的记忆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学生没有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

(三)教学建议

教学过程设计要考虑地理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建议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设计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有四大构成要素:情境、协商、会话和意义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创设真实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协商与会话是协作学习的主要形式。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是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因此,教学过程设计既要进行导入教学的情境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致盎然地开始学习;也要创设学生协商会话的条件和机会,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自主的进行意义建构。1、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等古语都表达了做一件事或从事一项工作开头的重要意义。一节课的开头即导入环节其实也关乎整堂课教学的成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导入重在激趣、设疑,为教学的展开做好铺垫。(1)运用人口增长数据等资料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湖南省耒阳市一中的吴济廉老师是这样设计本教学内容的导入的:教学实录:“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已达到60亿。据美国人口咨询社预测,2020年世界人口会达到80亿,2046年,世界人口会突破100亿。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是地球孕育的,同时地球又是人类的唯一家园。在人类生活的地球村,空间是有限的,矿产是有限的,土地是有限的、淡水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研究这个问题对于协调人地关系十分重要。本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环境人口容量”吴老师用不断快速增长的巨大的人口数量与有限的地球资源比照,把学生带到了矛盾的焦点,引发学生思考: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很自然的把学生带到了学习新内容的情境中。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借用吴老师搜集的数据,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成统计图并通过幻灯片展示出来,让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共同感受,也一定能激发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愿望。(2)通过案例故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例如

杜海霞

老师上课伊始就用投影展示了一个案例故事把学生带到了学习情境中。教学实录:复活节岛的悲剧复活节岛位于东南太平洋上,在28°S和108°W交会点附近,面积约l17千米2,它离南美大陆智利约3000千米,离太平洋上其它岛屿距离也很远,所以它是东南太平洋上一个孤零零的小岛。早期拉帕努伊人发现这是一块物产丰饶的土地。人口在岛屿上快速增长,大约在1680年人口膨胀到8000——20000人。但是这个岛上可提供的食物最多只能养活2000人。为了养活增长的人口,他们无节制地开发、使用资源。早在公元800年,森林的毁灭已经开始。随着森林的消失,所有的陆地鸟类和半数以上的海鸟种类全都灭绝了,人们已找不到木头建造船只,也就无法出海捕捉海豚。他们只能在浅海捕鱼,使得浅海的生态也遭到了严重破坏,甚至连海贝也基本被吃光,而只能吃些小海螺。拉帕努伊人从渔民变成了农民,他们开始注重养鸡,鸡成了主要的蛋白来源;他们种植甘薯、芋、甘蔗,但是产量越来越低,因为森林的消失造成了水土流失,在风吹雨打日晒之下,土壤变得越来越贫瘠。人们普遍处于饥饿之中,吃他们所能找到的任何东西,除了老鼠,还包括岛上最大的动物——人。为了补充蛋白质,拉帕努伊人开始吃人肉。原来颇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崩溃,整个社会处于战乱之中。1700年左右,历经饥饿、混乱,岛上的人口只剩下了2000人左右。19世纪70年代,幸存的拉帕努伊人纷纷搬到塔希提岛,1877年,由于种种原因,岛上人口只剩下了111人。在案例之后,杜老师还设计了一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①在地图中寻找复活节岛,看看它的自然环境有何特征?能为人类提供哪些资源?②拉帕努伊人口数量是如何变化的?③拉帕努伊人口数量为什么变化?④复活节岛的人口数量变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样一个遥远的小岛发生的神奇故事立即激发了学生的无限遐想,引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极大热情。问题的设计为进一步展开教学埋下了伏笔。(3)通过游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纸片例如,有的老师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展开教学。教学实录:读图,思考下列问题:①图示的三种观点,你支持哪一种观点?按所持观点进行分组。分小组讨论:②你们认为地球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有限吗?为什么?试举例。(组内意见可以不同)③说出你们支持上述观点的理由。④列举不同个人行为与地球可以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之间的关系,说明我们应该支持和奉行的行为准则。随后,分小组汇报本组观点,小组之间可以相互质疑。通过小组讨论、汇报和同学们之间的相互质疑,学生们逐渐认识到地球可以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是有限的,受多种因素制约;人口数量过多,达到或者超过环境承载力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经济社会及环境问题;一个区域应该追求人口合理容量等。这样利用教材资料进行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自己提出例证,阐述观点,也可以实现新课标的理念和教学目标。当然,对于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在生活中获取的信息十分丰富,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料不太容易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这就需要教师另辟蹊径进行教学了。(2)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外查阅资料,课上展示汇报,展开教学。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搜集资料和例证研究问题,课上汇报研究成果,提升认识,展开教学。广州大学实验中学的陈倩薇老师是这样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学实录:“究竟这个地球能容纳或最多能养活多少人?这种估计、假定考虑的因素(条件)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结果,而且相差的数量还是非常大的。为此还可将他们分成三个派别:悲观派、乐观派、中立派。每个派别是用了什么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说服别人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同学们都做了一个开放性的作业,下面我们就把时间交给作业完成得较好的小组,让他们给大家展示自己小组的观点及证据。”每个小组发言时,老师都及时在纸上写下该小组的观点及主要论据,等这个小组讲完时,教师就把这张纸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大家看,既作为教师的点评,也作为每一个小组的小结,更重要的是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并和大家的记录作对比。例如:悲观派认为目前世界人口太多,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承载力。论据包括:资源有限,环境已受破坏。等等。三个小组的学生代表给大家展示各自的课件:一个同学操作、演示,一个同学表述。(也可一个同学同时操作和表述。)其余的同学认真地边听边记录发言同学的要点。“综合以上内容,可知影响一个地区人类能够存活的数量最首要的因素是什么?对,是资源。其次还包括哪些要素?换句话说,限制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陈老师不但通过地理事实引导学生学习了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而且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属性特点——制约的因素等,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承载力下的人口数量过大,可能使环境趋于恶化,一个区域应该追求人口的合理容量,使环境不断优化。(3)精心选择案例,运用案例展开教学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组案例即地理事实,在案例呈现的矛盾解决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真实的案例为学生学习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案例的热情。通过师生、生生合作探究问题的答案,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逐步认识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区别和影响因素。案例选择时要注意体现地理学的地域性、综合性的特点,更要注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乡土地理案例。在每个案例后教师应该设计一组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学习案例。一般地,整个学习过程需要把握好三个教学环节。教学环节1:展示案例;教学环节2:学生学习案例,探究问题;教学环节3:教师指导,提升结论。其中,教学环节2和教学环节3有时需要穿插进行。案例既可以作为学生研究概念属性等的地理例证而使案例教学成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案例又可以生成作为课堂教学的问题或话题而使案例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在地理教学中,更多的老师只把案例教学作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例如

杜海霞

老师应用了以下两个案例引导学生学习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和特点。教学实录:案例1清朝以前,中国人口一直保持在1亿之内,一般在7000万之下,康熙初年,有记载的人口为1900万,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猛增到3亿,清朝时期人口高峰出现了。开发边疆,推广种植高产作物番薯、玉米,中国人多食粮食少食肉的生活习惯等,都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在案例之后,杜老师设计了一组问题:(1)乾隆年间的中国能否养活今天中国的13亿人口?(2)中国人若是有少食粮食多食肉的生活习惯,乾隆年间的3亿人口可能会怎样变化?案例2深圳25年前是一个3万多人的边陲小镇。至2004年末,户籍人口165万,居住一年以上的有432万,还有居住一年以下、三天以上的有470多万,加起来深圳有统计的人口总共是1071万,加上流动人口,其管理人口共1200万。在案例之后,杜老师设计的问题是:(1)深圳依赖自己的耕地生产出来的粮食能养活25年一下子增加的1000多万人吗?(2)深圳是如何养活多出来的1000多万人的?播放视频:杂交水稻的历史研究背景。这段视频能说明人口合理容量的什么特性?学生通过学习案例以及对其中隐含的问题的探究就会明确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除自然资源外,还有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等。通过案例学习,学生还可以认识到人口合理容量的相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我们也可以借用杜老师选取的两个案例,在每个案例后增加一个问题:(3)根据(1)、(2)的结论,分析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然后,把学生分成两组,分别学习、探讨一个案例及其相关的问题。在学生小组汇报之后,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最后,结合前面探究的结论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说明人口合理容量的特点。3、联系实际探讨实现人口合理容量的途径,引导学生知行合一,结束教学。有些老师认为只要学生通过案例等地理事实自主探究学习了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定义、属性,明确了二者的区别就完成了课标要求的教学任务。其实,我们还应当以学科指导思想为依据,适时引导学生探讨实现人口合理容量的途径,谋求区域可持续发展。有位老师是这样设计这部分教学的教学实录:“本部分建议采取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阅读教材——学生进一步探讨——学生代表发言——学生补充——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例如:(1)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实例和教材分析说明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任务的艰巨性?(2)采取何种措施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出现?教师总结:(1)现实中的人口问题(如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等)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①发达国家的人均消耗资源量很大,索取资源和转嫁有害生产的地域超出了本国的范围。②发展中国家不仅人口数量多,人均消费水平低,而且一些国家的人口仍在快速增长。若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上,把发展中国家人均生活质量提高到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所引发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将会相当严重,解决的难度也很大。(2)主要途径I就整个世界来说:①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尤其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②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II就各国、各地区来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该老师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日常生活实例,探讨实现人口合理容量的途径,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给予总结,对学生结论进行评价,完成了教学任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国际社会及各国、各地政府在追求人口合理容量,谋求可持续发展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外,还要适时引导学生考虑个人在实现人口合理容量中可以采取的行动和做法。例如:计划生育、适度消费、节约资源以及努力学习,提高技术水平等。

三、学生学习中常见的错误与解决

在“人口合理容量”的学习中学生往往存在着对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不清楚、对各因素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模糊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教学中只从定义本身分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学生对于两个概念缺乏地理事实、现象的支撑。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地理事实,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另外,教师除了提供给学生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案例外,还可以提供给学生其他的一些案例。例如:我国西北地区土地面积广阔,但是人口稀少,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限制性的因素可能是什么?日本是个资源贫乏的国家,但是经济十分发达,有大量工业品输出国外,这是为什么?我国耕地资源有限,人口众多,国际社会经常有人宣扬中国“威胁论”。如“谁来养活中国人?”等论调。我们到底可以怎样养活自己?这些问题生动而具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兴趣。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中,学生就能进一步巩固关于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及各影响因素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的相关内容了。1.城市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