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目录PAGE1目录TOC\o"1-2"\h\z\u第一章项目概要 11.1项目背景 11.2编制依据及编制过程 31.3项目区范围、规模、内容与工期 41.4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 61.5效益 71.6组织领导和管理 81.7综合结论 8第二章项目区概况 92.1自然概况 92.2社会经济状况 142.3基础设施 152.4林业现状 17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83.1项目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8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03.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1第四章水资源及供需平衡 234.1项目区供水水源概况 234.2项目区水资源概况 234.3供需水量平衡分析 24第五章建设标准及工程设计 265.1指导思想 265.2基本原则 265.3建设标准 275.4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 325.5规划原则及布局 325.6方案选定 365.7工程设计 37第六章工程建设任务及内容 696.1建设任务 696.2建设内容 69第七章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 717.1编制依据 717.2资金筹措方案 747.3群众投工投劳 74第八章项目主要效益分析 768.1经济效益 768.2社会效益 788.3生态效益 78第九章环境影响与分析 809.1环境现状分析 809.2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809.3对策及措施 81第十章组织实施和运行保障 8210.1组织管理 8210.2实施管理 8210.3运行管理与维护 83第十一章附件 8511.1附表: 8511.2附图 85第一章项目概要第一章项目概要第一章项目概要1.1项目背景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60号)、《财政部关于印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若干投入比例的规定>的通知》(财发[2010]46号)的精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开展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指导意见>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国农办[2009]163号)等有关规定,以及报经部领导批准的《关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思路的请示》、《关于调整国家农业开发战略思路的报告》有关要求,为切实加快××区高标准农田改造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和调整,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全面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区作为宁夏的一个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根据××区土地利用长远规划和农业发展规划,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增加粮食产量,促进经济繁荣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意义重大。但是,××区是一个土地盐碱化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如果不早日进行改善、重新开发利用,长此已久,农用耕地面积减少,粮食生产总量降低,危及粮食生产安全。××区农业发展,同样存在其他方面的问题,如:在水资源越来越紧张的今天,完善农业灌溉基础设施,减少水资源损失,对项目区内未衬砌的渠道及已衬砌但破损严重的渠道段落均须进行修缮衬砌;对于项目区内盐碱化严重的地域要进行排水设施完善,将主要的排水沟道通过清淤或者衬砌等方式疏浚沟道,铺设暗管,提升排水排盐的能力,缓解盐碱地影响程度;老项目区基础设施大部分比较完善,针对部分做新建或者修缮即可继续使用,但是科学技术水平和机械水平发展相对滞后,主要是由于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农业科技储备和投入不足,机械投入和使用率较低,影响了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鉴于项目区存在的上述问题,为了解决当前乃至今后制约农业发展瓶颈,提出实施该项目。××市××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东临黄河,西依贺兰山,北与内蒙古乌海接壤,南距银川80公里,总面积1088平方千米。是××市辖区,总人口23万人(2008年)。××区辖6个街道、3个镇、3个乡。全区耕种土地面积88.87万亩,在册耕地11.6万亩,实种耕地26万亩。以山坡地、河滩地为主的近15万亩可垦荒地连片开阔,地势平坦,便于大面积开发利用。××村本次计划实施总面积8500亩,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7960亩,林地30亩,沟渠路及其他面积510亩,土地资源集中连片,种植条件较好,能够满足本项目的实施条件;主要灌溉水源为第二农场渠的沙渠,2013年项目区给水量663万m3,除去2014年项目区的设计用水量,剩余468万m3,2015年项目区设计用水量为341万m3,水源充足,满足用水要求。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水资源利用率提高,灌溉用水量降低,水源条件能够保障。要在全面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各项任务的同时,注重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大力发展优势特色设施建设、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发展,努力构建××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从而切实提高项目区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确保农民有效增加收入。自××区农发办通告村委会实施本项目后,当地村委会积极支持,并得到了广大村民的热烈参与,积极签订“民主意见书”文件,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项目建成后,每年新增农作物产量49万kg(包括玉米、枸杞及油葵),增加经济效益200.7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225元。通过路、林、田的建设,对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美化农村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重要意义。1.2编制依据及编制过程1.2.1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1.2.2相关政策1、《高标准农田年度滚动计划项目编制细则》;2、《关于编报2014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存量资金土地治理项目计划的通知》(国农办[2013]225号);3、《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加强和规范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评审指导意见》;4、《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标准》;5、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关于开展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指导意见》。6、《宁夏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指南》。1.2.3设计依据1、《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199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3、《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363-2006;4、《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5、《造林技术规程》DB35/T84-2005.6、《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6000-19997、《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DB35/T517-20048、《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T191-2008)9、《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10、《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标准》TD/T1011—1012—2000》;11、《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国农办〔200448号。1.3项目区范围、规模、内容与工期1.3.1项目区范围××区××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区位于××区西南部,东至第三排水沟,南到上六队二斗渠,西至包兰铁路,北至四清沟。地理位置为东经106°30′51″~东经106°34′23″,北纬39°00′40″~北纬39°03′25″。地理位置及面积见下表1-1。表1-1××区××村、简泉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项目区分布表地点范围面积(亩)所在灌区所在干渠系××区××乡××村东至第三排水沟,南到上六队二斗渠,西至包兰铁路,北至四清沟8500引黄灌区第二农场渠1.3.2规模及建设内容项目区计划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8500亩,其中农业用地面积7990亩,占总面积的94.0%,建设用地面积510亩,占总面积的6.0%。治理措施有水利措施、农业措施、林业措施、道路工程及科技推广措施。(一)水利措施(1)斗渠:共14条,总长度为11.49km,砌护断面为“U”型。(2)农渠:共113条,总长度为41.24km,砌护断面为“U”型。(3)沟道:新开沟道2条,长度1.35km,新开农沟4.68km,清淤斗沟11条,总长度为8.03km,机械清淤。清淤农沟29.52km。(4)渠、沟系建筑物:配套各类建筑物6195座,其中:农口113座,生产桥23座,涵管农桥19座,渡槽(管)7座,斗口14座,节制闸136座,尾水96座,畦田口5787座。(5)实施暗管排水面积2600亩。铺设φ75波纹管25.612km,φ125UPVC管839m,φ160UPVC管954m,φ200UPVC管1064m,φ90UPVC管60m。检查井:A型13座,B型27座。(6)修复机井5眼,更新成套机电设备。(7)截潜坝1座。(8)新建强排站一座,排水面积1600亩,架设高压线路0.5km,低压线路0.2km,泵站面积23.2㎡,安装混流式水泵2台套(一用一备),型号为250HW-7,流量为450m3/h,扬程7.0m,电机功率10.5Kw。(二)农业措施(1)土地平整。平整面积2000亩,包括机械土方粗平以及激光精平。(2)推广实施高标准玉米精准施肥技术;秸秆还田、机深翻、增施有机肥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三)林业措施建设农田防护林13亩,栽植苗木1415株。树种以新疆杨、白蜡为主。(四)道路措施对项目区6.0km田间道路进行砂砾石铺设。(五)科技推广措施技术培训400人次:农民培训200人次;田间培训200人次。中国科学院优质甜品种引进与规模化种植示范40亩。宁夏大学玉米高光效及秸秆生物还田作物安全生产技术示范推广500亩。1.3.3项目区建设工期建设工期:2015年3月——2016年6月1.4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工程总投资概算为1189万元,其中直接费1157万元(水利措施费1007万元,农业措施费87万元,林业措施费6万元,科技推广措施费17万元,道路工程40万元),其他费用32万元。(1)水利措施水利措施计划投资1007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资金698万元,自治区配资金185万元,××区配资金56万元,自筹(含投劳折资、自筹现金及实物折资68万元。(2)农业措施农业措施计划投资87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资金64万元,自治区配资金11万元,××区配资金5万元,自筹7万元。(3)林业措施林业措施:总投资6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资金4万元,自治区配资金1.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0万元。(4)科技推广措施资金科技推广措施计划投资17万元,自治区配资金17万元。(5)道路工程总投资4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资金27万元,自治区配资金8万元,××区配资金2万元,自筹3万元。(6)其它工作及措施资金总投资32万元,区配资金32万元。1.5效益通过水利、农业、林业、科技推广等措施的综合开发与配套,项目区农业综合能力将大大提高,农副产品也有较大的增长,有效地丰富了市场货源,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产值,同时还促进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这将为××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最终使项目区达到设施完善、灌排便利、管理方便、效益显著、生态环境良好、基本农田效益明显改善、农业基础得到夯实、先进农业技术得到推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社会和谐的局面。项目实施后每年新增作物产量49万kg(包括玉米、枸杞及油葵),增加经济效益200.7万元。1.6组织领导和管理项目建设严格按照《宁夏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中的有关程序组织实施,实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现有工作人员11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中级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3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3人。组织机构健全,人员结构合理,完全能够胜任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的实施与管理。××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为项目法人,组织有相应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拟定项目实施方案,组织对项目进行招标;严格按自治区的项目批复计划,组织实施项目工程,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组织对项目进行各阶段验收;按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及项目管理办法,积极筹措市财政配套资金及项目受益单位自筹资金,严格管好用好农发资金。1.7综合结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大力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环境,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并大幅度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土地产出率。该项目区水源充足,地理、自然条件优越,是理想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也符合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的要求。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有利于整体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改善作物的生长条件,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可观,项目有建设的可行性。第二章项目区概况第二章项目区概况第二章项目区概况2.1自然概况2.1.1地理位置及范围项目区位于宁夏××市××区××乡内,东至第三排水沟,南到上六队二斗渠,西至包兰铁路,北至四清沟。距××区(红果子镇)18km。地理位置为东经106°30′51″~东经106°34′23″,北纬39°00′40″~北纬39°03′25″。项目区范围主要控制点坐标见下表2-1。表2-1项目区范围主要控制点的坐标点号控制点80坐标点号边界点80坐标XYXY14324940.99549542.9644322499.14546388.1424325085.96549261.8254321766.77547458.9334324581.56547651.1364322082.41547916.272.1.2水文气象项目区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主要特点:春旱多风,升温快,蒸发量大;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短暂,降温快;冬季干旱少雪;全年日照时间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84mm,降水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8.4%,各月降水量又以7~9月份最多,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3.2%。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549.9mm,是降雨量的8.7倍,年内蒸发最强烈的为5~7月份。多年平均气温为8.5℃,年内极端最高温度37.9℃、极端最低温度-30.3℃;多年平均无霜期125~165d左右;年平均风速为2.9m/s;土壤冻结始于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于第二年4月上旬解冻,冻土层深度1.04m。灌区气候干燥,多年平均相对湿度52~58%,年内以四月份最小,八月份最大,并呈现冬春干燥,夏秋稍湿的趋势。气象要素见下表2-2。表2-2××市××气象站气象要素表站名平均气温年降雨量(mm)蒸发量(mm)平均风速(m/s)汛期最大风速(m/s)最大冻土深(cm)××8.51841549.92.91042.1.3地形地貌项目区地处贺兰山东麓洪积扇边缘,黄河冲积的二级阶地上,属冲洪积斜平原,地势较高,开阔平坦,地势南高北低,海拔在1091-1093m之间。项目区在引黄灌区内,灌溉有第二农场渠、××渠,排水有第三排水沟等,项目区内渠沟纵横,灌排便利有保障。区内地势平坦,农田土层深厚。土壤类型为薄层灌淤土及潮土,有部分盐碱地、瘠薄地分布,表土质地以重壤土、中壤土为主,土质适中,其岩性为粉沙质黄土,质地均匀,土壤容重1.35—1.42g/cm3。土壤肥力低,有机质来源少,有机质含量在1.12~2.56%之间,土壤表土含盐量0.07%,PH值为7.8─8.4,水解氮30PPM,速效磷5PPM含水层主要为粉细砂层,渗透系数5.0×10-3cm/s。2.1.4水资源1、天然降水项目区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7、8、9三个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0%,4-6月份降水只占20%左右,与作物生长需水量很不适应,导致春旱频繁;7、8月份由于降雨量集中,局部暴雨多,常引起洪灾。最大降雨量出现在8月,最小降雨量出现在1月或者12月。根据××区气象站1956—2010年降雨量长期资料,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84mm,经代表站相应保证率降雨量月份分配情况详见下表。表2—3:多年平均降雨量月份分配表单位:mm2、地表水1)黄河水:该河段的径流与洪水主要来自上游兰州以上流域,××水文站1951~1995年实测多年平均流量为935亿m3,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16亿m3。2)渠系水项目区周围主要渠系水源有唐徕渠、××区、第二农场渠以及诸多分支渠道,项目区用水主要来自于第二农场渠,年供水量指标为633万m3。3)过境水资源黄河是宁夏唯一的过境河流,是××市××区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和地下水补给的主要补给源。项目区引黄灌溉主要渠系是二农场渠。水离子总量变幅(10月~次年5月)在400~500mg/L,6~9月为400~777mg/L,按国家地表水水质评价标准,属2~3级。由于黄河过境水量丰枯季节交替变化明显,国家分配给宁夏的耗黄水量是在多年平均情况下的分配水量,遇特殊干旱年份有压减水量的可能,因此,项目区的过境水量有可能减少。2.1.5耕地种类、数量及开发潜力、种植业结构1)耕地种类:项目区总土地面积8500亩,其中农业用地为7960亩,占农业用地的93.6%,均为水浇地,自流灌区。自流灌区主要种植旱作物,有玉米、油葵和枸杞。2)开发潜力:项目区7960亩耕地现为中低产田,将改造为高产田,项目实施后,年农作物增产49万kg,年净增效益200.7万元。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耕地质量提高,部分盐碱地得到改善,继续种植,产值增加,土壤得到改良,肥力提高,将成为今后优质高产的农业生产区。2.1.6耕地资源评价项目区总土地面积8500亩,其中农业用地面积为7960亩,土地类型为薄层灌淤土及潮土,有部分盐碱地、瘠薄地分布,目前均为中低产田区。关家庄一斗渠区域大面积分布盐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其他区域低,地下水位较高,埋深在0.6m~1.5m,沟道排水不畅,地形条件的限制,导致土壤含盐碱量偏高,均大于0.3%,属于中度盐碱地带。项目区以南区域含盐碱量均小于0.2%,为轻度盐碱区。随着工程的实施,灌排条件进一步改善,盐碱状况也将得到控制与改善,对农作物的产量效益都有很大的提高。2.1.7土壤与植被项目区处于贺兰山洪积平原和黄河冲积平原结合部,土壤类型以薄层灌淤土及潮土为主,有部分盐碱地、瘠薄地,有机质含量中等,土壤肥力适中。熟化土层厚大于30cm,可种植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根据《××市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2010年)土壤各元素分级图知,项目区粘土,重壤土属山洪洪积和冲积物所沉积,土壤沉积物较细,其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较高,有机质含量达0.7%—1.8%;淡灰钙土主要特点是生物的累计量低而矿化度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少,自然肥力中等偏下,类型为,渗透能力强,土层厚度不等,多在0.6—12m之间,土壤容重为1.1—1.4g/cm3,比重2.7,孔隙率48%,田间持水率24%左右,表层土壤质地较轻;盐土分布在低洼地带,0—20cm土壤含盐量大于1‰,平均为3.12‰,目前为低产田和盐碱地;灌淤土土壤质地偏沙,部分土壤剖面中有粘土夹层,大部分土壤底层为沙土,土壤肥力一般,活性中等。项目区土壤盐渍化较重,其中非盐渍化区域45.2%,轻盐渍化区域36.5%,重盐渍化区域18.3%,盐渍化问题是制约项目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项目区有自然植被43种,主要分布于农田和低潮湿地以及盐碱较重的湿地上。主要生长植物有小芦草、野艾蒿,苦苦菜、芨芨草、芦苇草、三棱草、野燕麦等。人工植被主要以人工种植的杨树、刺槐、白蜡、国槐,沙枣树等为主,绿化覆盖率较高。2.1.8水文与工程地质项目区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属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孔隙潜水。由贺兰山基岩裂隙水、黄河水及农田灌溉用水补给,随季节和灌溉用水的影响较大,含水层主要为粉细砂层,渗透系数5.0×10-3cm/s,属中等透水层,地下水埋深1.0m左右,水位高程1090.2-1091.43m。该水化学类型为SO4、Cl-Na–Mg及SO4–Cl–Mg–Na,依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99)关于环境水对混凝土腐蚀性评价标准,该地下水不存在分解类溶出型腐蚀、分解类一般酸性型腐蚀、分解类碳酸型腐蚀、分解结晶复合类硫酸镁型腐蚀。离子总量1480-2730mg/L,地下水中的SO42-含量378-894mg/L,对普通水泥具结晶类硫酸盐型弱-强腐蚀性。项目区属封闭式断陷盆地类型,第四纪覆盖物厚一般达1600m,水平分布为山前冲洪积平原,主要由砂层、粘性土、冲湖积物组成。2.1.9自然灾害主要气象灾害有霜冻、暴雨、大风、沙尘暴、冰雹和寒潮降温等。树木病虫害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项目区的农业生产。2.2社会经济状况2.2.1人口及劳力项目区涉及2个行政村(××村、简泉村)13个村民小组,现有住户535户,人口1638人,劳动力人口为1256人。人均年纯收入4800元。2.2.2土地利用现状项目区土地面积8500亩,各类土地利用现状见下表:表2-4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表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例说明土地总面积8500100.0%农业
用地耕地796093.6%林地300.4%人工草地0.0%其他0.0%小计799094.0%建设
用地沟渠路占地2883.4%企业用地指乡镇企业的加工厂、批发市场等用地。居住公用地1221.4%其他1001.2%小计5106.0%其他用地项目区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枸杞、油葵等,土地收益率一般,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农业产业化基本形成。农业基础设施基本健全,对该地区进行高标准建设,将大大促进该地农业经济效益的增长。2.2.3农业生产水平1、主要产业和主导产业项目区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导产业为优质玉米、枸杞及油葵。2、农业总产值××乡随着农业的大力投入,基本农田的改造,农业总产量及总产值逐年提高,发展速度相对较快,经济效益增幅较大。3、农民人均收入项目区人均年收入4800元。2.2.4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项目区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也有一定的进展,已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种子公司、畜牧、林业站、水管所,高科技也有一定发展,基本上能有效地为农民提供社会化的科技服务。2.3基础设施2.3.1水利工程现状项目区大部分为第二农场渠灌区,由第二农场渠供水,可供水量为633万m3/年,小部分为井灌及水库灌区。项目区2005年实施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斗渠因运行时间长,漏水、破损严重,部分渠段还是土渠。排水沟道,斗沟和农沟均需做清淤治理。项目区的农渠现状均为土渠,需进行衬砌。2002年,项目区内1200亩农田实施了暗管排水项目,但受投资限制,建设标准低,目前已经不能正常运行。具体见下表2-5、2-6。表2-5现状渠道统计表序号支、斗渠名称长度(m)农渠建筑物(座)总条数长度斗口农口畦田口节制闸桥涵管1上六队一斗渠53084100184107052上六队二斗渠53082500182504003上二队一斗渠45051375151372004上二队二斗渠159085130185135005上二队三斗渠52551875151872006上二队四斗渠78551360151364007朱家庄一斗渠6951033661103365108朱家庄二斗渠110072469172465009关家庄一斗渠10458556018556150610关家庄二斗渠680746901746910111三排东斗渠012809012809140412上五队一斗渠1160814851814820013上五队二斗渠1080001001114上九队一斗渠590720501720540015上九队二斗渠7307215017215400合计114901054620014105461784315表2-6现状沟道统计表序号斗沟名称长度(m)排入沟
道名称农沟
(条)农沟
总长
(m)建筑物(座)农桥尾水1上六队一斗沟600二斗沟3770142上六队二斗沟700中心沟42640143上六队三斗沟790中心沟51290064上二队一斗沟530中心沟51480065上二队二斗沟810四清沟72263076上二队三斗沟490四清沟41080057朱家庄一斗沟540四清沟31077048朱家庄二斗沟1120四清沟6009朱家庄三斗沟1020四清沟40010四清沟0四清沟833882611关家庄一斗沟中心沟521391012关家庄二斗沟中心沟517921011上九队一斗沟740中心沟717800812上九队二斗沟690中心沟10297911113中心沟0中心沟97552310合计8030853023010712.3.2田间农业现状××村、基本农田,单块面积1.0亩左右,大部分农田地形平坦,只有部分农田地形起伏较大,影响了正常的灌溉。如上六队二斗渠以北片区,属于居民拆迁地,地形起伏较大,需要做平整。田间灌水存在由两边向中间的大水漫灌现象;项目区田间工程成一渠一沟布置。田间路部分为砂砾石路面,部分砂砾石路面破坏严重。田间林网分布不均,主要道路两侧有林带,斗沟、支沟两侧缺乏林带,部分已有的林带出现断苗现象,需要补植,树种主要为白蜡和新疆杨。2.3.3交通与电力项目区位于包兰铁路与京藏高速之间,石礼公路、110国道与项目区其他乡村公路形成一个完善的交通网络,;电力、通讯设施基本配套完善。农村电网已形成,架通了各个自然村的农电线路及通讯线路,实现了村村通电。2.4林业现状一是项目区之前造林地没有经过规划和综合整治,造林条件差、标准不高,缺少建后管护措施以及人员,林木成活率、保存率低,病虫害防治措施跟不上,森林覆盖率比较低;二是群众对植树造林的意义认识不足,投资投劳的积极性不高。三是林木新品种示范推广少,栽植的防护林品种单一,价值低。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1项目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3.1.1灌排系统项目区灌溉主要有铁路东斗渠、××沙渠及三排东斗渠,通过第二农场渠进行供水,××总面积1.55万亩,2014年高标准农田已经自治区农发办批准实施0.7万亩。部分斗渠、农渠早期砌护过,但部分渠段已破损,过水能力受影响。而且,随着黄河水量越来越少,灌溉供水紧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项目区排水沟道主要有四清沟、中心排水沟和第三排水沟,贯通十余条斗沟排水,由于土壤大都为沙壤土,部分渠段有垮塌现象,水域周围盐渍化严重,直接影响了作物的产量和效益。区域内的水力基础设施基本完善,部分农渠运行状况较好,支斗渠部分损坏,漏水严重。项目区部分斗渠以及部分农渠为土渠,渗漏严重;部分建筑物毁坏失修,跑冒滴漏,灌溉水利用系数只有0.5,一方面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另一方面加剧了项目区土壤盐渍化程度。沟道多年没有清淤,长满了杂草,造成排水不畅,下雨时部分田间积水无法及时排出,加剧了土壤盐碱化。3.1.2农田道路项目区通往外界的主要交通道路、田间道路、生产路基本布局完善,80%以上区域基本实现支渠(沟)、斗渠(沟)边有田间路,但田间道路均为素土路面,行走不便,部分农沟一侧带路,另一侧无路,甚至存在断头路。由于农田道路的不畅通最直接的影响是机械化作业得不到推广,劳动效率低,发展规模化农业受阻。3.1.3耕地质量项目区耕地土壤为薄层灌淤土及潮土,有部分盐碱地、瘠薄地分布,耕地有机质及养分含量较低,导致土壤产出水平低,无法调整产业结构。3.1.4生产方式项目区种植结构单一,主要以玉米为主,辅助枸杞、油葵及小麦种植,种植模式为粗放型,个体规模过小,致使产业效率低,农民增收低下。农产品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相适应,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对产品本身质量参数,农产品生产的环境质量、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3.1.5林业方面项目区农田防护林存在病虫害严重且无专业人员防治及成活率低等问题。经果林新品种更新及示范推广少,品种老化,价值低。3.1.6科技方面农户和群众科学种田水平低,得不到系统培训,先进农业科技得不到全面推广应用,农业生产水平不能迅速提高。机深翻,秸秆还田、施用农家肥等土壤改良措施少,造成土壤理化性状逐年下降。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农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这是国际农业发展的大趋势。3.1.6自然灾害制约因素项目区气候特点是雨雪稀少,气候干燥、日照充足、风大沙多,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主要自然灾害性天气为干旱、霜冻、冰雹、热干风等。其中,旱灾是项目区发生频次最高、影响范围最广、造成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干旱灾害是宁夏引黄灌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的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制约宁夏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严重的旱灾不仅对农业生产影响大,而且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恶化人们的生活环境。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2.1项目建设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十二五”××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农业发展将从传统的大田粮食作物种植向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发展。项目的建设,加强农业就必须保护耕地,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改善灌溉条件,推行节水灌溉,提高耕地质量,推动项目区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作物产能,充分挖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增收潜力。3.2.2项目建设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项目区水利工程建设之前以中低产田为目标建设,建设标准较低,渠系砌护不完善,渠道安全输水能力差。沟渠建筑物配套不完善,水资源浪费严重,造成项目区灌排成本高,灌排困难等等,这些问题造成了农业生态生活环境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着项目区的面貌。按照中共“十八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十二五”规划》,急需对项目区进行统筹规划,通过沟、渠、田、林、路综合治理,环境美化和科技示范项目的带动,将项目区发展成为××区新型城郊型农产品基地,以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健康发展。3.2.3项目建设是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项目区集中连片,土地资源好,水资源丰富。项目的建设,通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措施、林业措施的建设可以提高粮食产量,确保农场职工种粮和发展牧业的积极性,为××区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起关键性的作用。3.2.4项目建设是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需要项目的建设,通过科技措施的实施可以提高农场职工科学种田水平,使职工学习和掌握各项农业科技技能,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增强××区农业发展后劲,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3.2.5项目建设是发展节水灌溉模式,充分利用水资源的需要本次规划中,不仅仅是田间骨干工程的建设,还涉及了科技培训项目,使项目区的群众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对科学种田起极大作用。总之,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三农”方针政策,符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政策要求,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3.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3.3.1政府支持,领导重视××区区委、区政府、区财政局及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非常重视,区政府通过及时配套财政资金等方式,加大对农发工作的支持力度,为项目高质量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及资金支持。3.3.2项目区干部职工认识到位,愿望迫切由于项目区土地产出效益低下,领导十分重视,数次到市农发办争取项目,邀请农、林、水部门技术人员到项目区视察、指导,并承诺配套项目自筹资金,迫切要求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及生活环境。受益单位认识到位,积极性高,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3.3.3项目建设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奠定坚实的基础项目建设将极大改善灌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渠道砌护后,渠系水利用系数将由现状的0.5以下提高到0.7以上,减少了水资源浪费,提高了项目区灌溉保证率,节余水量可用以开发荒地。项目的实施将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项目建设从技术上、经济上都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切实可行。3.3.4资源优势项目区面积集中连片,建设任务量不低于0.5万亩,符合项目申报条件,水资源充足、开发潜力大。项目实施后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道路四通八达、条田格局整齐、林网成行、庄点整齐、灌水时间缩短。3.3.5交通便利,电力配套,为实施项目提供方便(1)项目区属引黄灌区,土地资源好,水资源丰富,且项目区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效益明显,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2)项目区交通便利,有109国道、石礼公路、110国道配合当地乡村交通网络为项目区材料运输提供交通便利条件。(3)项目区高压、低压分布有序,为实施项目用电提供方便。第四章水资源及供需平衡第四章水资源及供需平衡第四章水资源及供需平衡4.1项目区供水水源概况项目区供水水源来自第二农场渠水,经沙渠输送到铁路东斗渠以及三排东斗渠,连接项目区各斗渠。4.2项目区水资源概况(1)天然降水项目区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7、8、9三个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0%,4-6月份降水只占20%左右,与作物生长需水量很不适应,导致春旱频繁;7、8月份由于降雨量集中,局部暴雨多,常引起洪灾。最大降雨量出现在8月,最小降雨量出现在1月或者12月。根据××区气象站1956—2010年降雨量长期资料,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84mm,经代表站相应保证率降雨量月份分配情况详见下表。表4—1:多年平均降雨量月份分配表单位:mm月份123456789101112全年6-9月雨量1.22.54.86.511.220.046.954.225.59.22.20.4184146.6%0.61.32.63.56.17.125.529.517.55.01.20.210079.6(2)地表水1)黄河水:该河段的径流与洪水主要来自上游兰州以上流域,××水文站1951~1995年实测多年平均流量为935亿m3,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16亿m3。2)渠系水项目区周围主要渠系水源有唐徕渠、××区、第二农场渠以及诸多分支渠道,项目区用水主要来自于第二农场渠,年供水量指标为663万m³。3)过境水资源黄河是宁夏唯一的过境河流,是××市××区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和地下水补给的主要补给源。项目区引黄灌溉主要渠系是二农场渠。水离子总量变幅(10月~次年5月)在400~500mg/L,6~9月为400~777mg/L,按国家地表水水质评价标准,属2~3级。由于黄河过境水量丰枯季节交替变化明显,国家分配给宁夏的耗黄水量是在多年平均情况下的分配水量,遇特殊干旱年份有压减水量的可能,因此,项目区的过境水量有可能减少。4.3供需水量平衡分析4.3.1可供水量(1)渠水及水库水可供水量:依据项目区种植作物渠灌制度、地下水灌溉制度相关资料,项目区由第二农场渠及地下水供水。据××区农发办和唐徕渠管理处大武口所提供的资料,近三年分配给大沙渠的水量为633万m3(春灌和冬灌),总灌溉面积1.34万亩,亩均472m3,本次项目区灌溉面积7990亩,用水量为341万m3。4.3.2灌溉设计保证率及灌溉定额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灌溉设计保证率本次设计为75%。灌溉定额计算见表4-2。4.3.3项目区现状供水及设计水平年需水分析项目区现种植玉米、枸杞、油葵,根据“宁夏不同灌区农业灌溉用水定额表”得知,玉米渠灌灌溉定额为280m3/亩,枸杞渠灌灌溉定额为470m3/亩,油葵渠灌灌溉定额为220m3/亩,防护林灌溉定额为120m3/亩,设计灌溉用水情况见表4-2、4-3。表4-2项目区建设前作物渠灌灌溉用水情况表灌溉形式种植作物灌溉面积(亩)灌溉定额(m³/亩)灌溉水利用系数毛灌溉定额(m³/亩)毛灌溉需水量(m³/年)引黄渠灌玉米51752800.555092634545枸杞15604700.558551333091油葵12252200.55400490000防护林301200.552186545小计79904464182表4-3项目区建设后作物渠灌灌溉用水情况表灌溉形式种植作物灌溉面积(亩)灌溉定额(m³/亩)灌溉水利用系数毛灌溉定额(m³/亩)毛灌溉需水量(m³/年)引黄渠灌玉米51752800.723892012500枸杞15604700.726531018333油葵12252200.72306374306防护林301200.721675000小计799034101394.3.4供需水量分析结论项目区实施前灌溉需水量为446万m³/年,实施后需水量为341万m³/年,每年可节余水量105万m³/年,引黄渠灌供水量为468万m³/年,需水量341万m³/年,供水量均大于需水量,灌溉水源有保障。4.3.5灌溉水质分析评价通过近3年的灌溉管理运行情况得知,渠道水质均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且不存在有工业污染的现象。第五章建设标准及工程设计第五章建设标准及工程设计第五章建设标准及工程设计5.1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决策部署,按照中央关于“保障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和“抓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资金和项目安排向粮食增产潜力大、农产品净调出量大和转化率高的产区倾斜,向特色农业规模大、生产优势明显和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区倾斜,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政策措施,加快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积极引导和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显著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支撑,为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奠定基础,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搭建良好平台。5.2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协调。根据《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以下简称《新增千亿斤规划》)和《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的有关要求,以落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建设任务和目标为主线,结合××区农业自然资源条件,科学布局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并注重与××区各有关部门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相衔接,形成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合力。——坚持连片开发。按灌区、流域和区域整体规划,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确定重点建设地区,统一规划设计,采取集中投入、连片治理、整体推进的开发方式,确保开发一片,成效一片,努力发挥高标准农田的规模效益。——坚持综合治理。针对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因地制宜、抓住关键、多措并举,切实把田间水利灌排工程建设摆在优先位置,实行水利、农业、道路、林业和科技等综合措施,进行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努力实现建设高标准农田目标。——坚持多元投入。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充分调动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积极性。在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鼓励农民筹资投劳。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增加投入,努力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合力。——坚持机制创新。按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不断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培育壮大农民股份合作社、促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新机制、新举措,努力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可持续发展。5.3建设标准5.3.1综合标准(一)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应达到田地平整、土壤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总体目标。通过项目建设,解除制约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关键障碍因素,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达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目标;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要达到较高水平,田地平整,土壤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项目区因地制宜推行节水灌溉和其它节本增效技术,农田林网适宜,生态环境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项目区要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农业科技贡献率明显提高,主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强,项目区要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标,取得较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让农民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二)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区按灌区或流域进行统筹规划,集中连片进行规模开发治理。按照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采取水利、农业、林业和科技等综合配套措施,进行田、水、路、林、庄点综合治理。开发治理后,项目区与非项目区有明显区别,项目区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实现高标准园田化。(三)项目建设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密切结合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地探索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充分尊重项目区农民群众意愿,主动让农民参与项目规划、建设和运行的全过程,让农民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严格资金和项目管理,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落实工程管护责任,健全管护机制,确保建成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四)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区应设置永久性标识标牌,标识标牌设置应当统一、规范、实用,包含项目区基本情况、总投资、财政投资、工程项目建设、管护运营、监督举报等基本信息。5.3.2水利措施标准各项水利措施建设标准应符合水利部门制定的有关规程、规范和标准。(一)灌溉工程1、灌溉系统规划科学,灌溉用水有保证,灌溉水质符合标准,灌溉制度合理,灌水方法先进。2、灌溉设计保证率应符合以下相关规定: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保证率:本次设计保证率取75%。3、灌溉水利用系数:小型灌区0.70以上。4、新建、除险加固和更新改造的引水渠首等工程,符合国家和水利行业的技术规范规定的设计标准和技术要求;井灌工程做到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采补平衡;机井和泵站的水工建筑物、机电设备、输变电设施配套齐全,综合装置效率达到有关规范标准。5、输水、配水渠系(管道),桥、涵、闸等建筑物和田间灌溉设施配套齐全,性能与技术指标达到规范标准。渠道衬砌应坚固耐用,抗冻性能好;管道输水的干、支两级固定管道长度合理设定,井、水泵、管道、出水口等综合配套,便民务实;在有条件且农民群众有积极性的地区,积极推广先进节水技术,提高项目区节水新技术的普及和应用。6、灌溉条件较差的旱作农业区,应采取农艺、工程等节水措施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率。农艺节水措施包括蓄水保墒、地膜(秸秆)覆盖、选用抗旱品种、施用抗旱保水剂等,各项措施符合技术规范。工程节水措施主要是建立小型蓄水工程,即根据降雨、地形、耕地等条件,合理布设小型塘坝、蓄水池、水窖等工程,做到坚固耐用,使用方便。7、推行科学合理的灌溉模式。蔬菜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采用节水、丰产灌溉模式;严重缺水地区采用灌关键水等非充分灌溉模式。8、项目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宏观上实行总量控制,微观上实行用水定额管理。积极推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模式,配备必要的量水设施,按用水量和核准的水价收取水费,以管理促节水。(二)排水工程1、防洪设计标准应符合有关规定。2、排涝设计标准应符合有关规定,设计暴雨重现不少于5年,设计暴雨历时和排出时间应达到:旱作区1天~3天暴雨1天~3天排除。3、排水系统健全,排水出路通畅,排水渠系断面及坡度设计合理,桥、涵、闸等建筑物配套,性能与技术指标达到有关规范要求,末级固定排水沟的深度和间距,符合当地机耕作业、农作物对地下水位的要求。4、有渍害的旱作区,在设计暴雨形成的地面明水排除后,应在农作物耐渍时间内将地下水位降到耐渍深度。5、改造盐碱地要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统,在返盐(碱)季节前将地下水位降到农作物生长的临界深度以下;在农作物播种出苗等生长关键期,控制0-20cm表土层的含盐量,以不危害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为准。5.3.3农业措施标准(一)农田工程1、土地平整,集中连片。平原地区的田(地)块,要以有林道路或较大沟渠为基准形成格田,以适应农业机械化和田间管理要求。适应平原、丘陵、山区的不同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地确定格田面积。(二)土壤改良1、通过施用农家肥、秸秆还田、深松技术等措施,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提高0.1个百分点以上。2、改造瘠薄地要加厚土层,使耕作层达到20cm以上。达到通透性能好,保水、保肥。(三)农业机械化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平原地区主要作业环节具备基本实现机械化。5.3.4田间道路标准(1)布局合理,顺直通畅。田间道路建设分干道、支路两级,干道要与乡、村公路连接,关键路段可实现硬化,如许黄公路以南部分庄点进行整治,路面采用混凝土,部分路面铺设砂粒石,保证晴雨天畅通,能满足农产品运输中和中型以上农业机械的通行;支路配套桥、涵和农机下田(地)设施,便于农机进出田间作业和农产品运输。(2)建设标准合理实用。田间道路建设要科学设计,突出节约土地;建设标准合理实用,不贪大求洋。5.3.5林业措施标准(1)因地制宜地采取林业措施,加强农田防护林网建设,达到当地林业部门规定的标准。(2)项目区内主要道路、沟渠、河流两侧,要适时、适地、适树进行植树造林,长度达到适宜植树造林长度的90%以上。造林时应预留出农机进出田间的作业通道。(3)人工造林树种一般应选择符合当地实际的速生丰产林,苗木胸径达到5cm以上,造林当年成活率达到95%以上,三年后保存率要达到90%以上,林相整齐,结构合理。(4)平原地区的农田防护林网建设,要达到林业部门规定的标准,防护林网格面积与格田面积一致;防护林网控制面积占宜建林网农田面积的85%以上。5.3.6科技推广措施标准(1)技术推广。在项目建设期间,推广U型砼板防渗技术、滴灌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技术。采用经济适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提高工程建设质量。(2)技术培训。在项目建设期间,对项目区受益农户进行先进适用技术培训2—3次。加强对项目区乡村干部、技术员、财务人员和受益农户在农业综合开发政策方面的培训,让其熟悉有关资金和项目管理方面的要求,更好地完成好项目建设。(3)扶持农技服务组织。适当扶持原有农技服务体系,重点支持具有技术推广服务功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为其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补助适量服务经费等方式,明确其在项目建设中的具体任务,并严格进行考核。5.4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本项目建设总面积为8500亩,其中耕地面积为7960亩,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利、农业、林业、科技推广等措施的综合治理为主要目标。其建设内容有:水利措施、农业措施、林业措施、道路工程及科技推广措施。5.5规划原则及布局规划原则: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山、水、田、林、路、庄统筹规划,水利、农业、林业、科技措施综合配套。项目区总体布局维持现有格局,因地制宜根据项目区规划的渠道、沟道方向,保障农田档向顺直、便于机械耕作、灌溉。支、斗、农渠依然采用三级布局,条田档向尽量以原有田档为主,只对部分局部不合理的布局进行调整。农田宽度一般为36m~43.2m(10~12倍的播种机宽3.6m),项目区呈农渠-农田-生产路(农沟)-农渠布置形式。项目区道路分为骨干道路、田间道路、生产路三级。骨干道路由项目区中间穿过,与等级公路相连;田间路沿干沟、支渠(干沟)、斗渠(斗沟)一侧布置与骨干道路相连,生产路沿农沟两侧布置,与田间道路相连。项目区防护林分骨干林网和农田林网两类。骨干林网布置在骨干路一侧,栽植树种以乔木为主。本次设计中对部分骨干林网进行布局。5.5.1农业工程布局1、土地平整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将项目区的盐碱地进行平田整地,将大块田改为小块畦田,条田沿农渠方向布设,条田以”条田-农渠-条田”形式布设,条田净宽36.0m~43.2m(为机耕要求3.6m的10~12倍),条田长度视地形而定,约为200m~800m,格田之间以田埂为界,埂高30cm,埂顶宽20cm~30cm.格田采用水平畦灌,每块畦田以0.5亩为宜。同时对部分田档不规格,不能满足生产机灌溉要求的农田进行土地平整,平田整地的布置主要考虑现状条田的不规格,天面高差变化较大的区域。2、土壤改良工程土壤改良工程的布局主要集中在土地平整区域,土壤改良措施主要为深松翻、秸秆腐熟及增施有机肥。5.5.2水利工程布局根据《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建设标准》规定,结合本地实际状况,本次规划设计灌溉保证率采用P=75%,灌溉渠道分支、斗、农三级,支渠有沙渠、铁路东斗渠、三排东斗渠,其他斗渠皆是从支渠上引水,农渠从斗渠上引水。排涝标准是十年一遇,一日暴雨,两日排出。排水沟分支、斗、农三级,由农沟连接斗沟入支沟排水干沟。1、畦田布置项目区为老灌区,渠道按照项目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按照减少工程量,节省投资、方便群众灌溉及灌溉管理,便于机耕、满足轮灌要求的原则布置。由于灌区农田格局已基本形成,大部分维持现状,只对部分未开发利用的盐碱地经过平整后,通过水利措施的整治,重新利用开发农田。拟规划畦田格局面积控制在0.5亩,畦田直接从斗渠、农渠开口引水灌溉,畦田块长度36m~43.2m。2、渠道布置为高标准建设项目,对项目区部分沟渠进行重新改造,确定合理的规格。渠道按支、斗、农渠实际布置。(1)斗渠基本采用单项灌溉,斗渠间距300~1000,斗渠控制面积500~1200亩。斗渠建筑物主要是农渠口、生产桥、节制闸等。农渠垂直于斗渠布置,一般采用双向灌布置,间距一般为60m~100m,距沟尾5.0m,保证渠道不到头,水不入沟。农渠平均长度为600m,控制面积40~80亩。(2)渠道运行方式考虑到支渠上、下游调水、控水的实际,示范区渠道工作制度拟定采用支渠续灌,斗、农渠按组轮灌。3、沟道布置田间排水沟道为斗沟和农沟两级。农沟和农渠相间布置,即农渠-农沟-农渠的两渠夹一沟布置形式,其间距、长度和控制面积同农渠一致。5.5.3林网布局农田林网布局,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林网渠路结合。以农田防护林为主题,路渠为骨架,多林种合理搭配,设置在干、支、斗、渠四级渠道及主干道路、支干道路、田间作业到及三级道路两旁的防护林带为主体,构成农田防护林的“#”字形骨架。项目区现状林网主要以田间地埂建设为主,新建林带主要是斗沟边、支沟两侧以及部分田间道路两侧。5.5.4田间道路布局田间道路为两级,一级是沿条田方向的支路,一般平行于农沟布置,路宽4.0m,另一级是沿斗渠、支渠、支沟等方向的机耕路,一般布置在斗渠和斗沟之间,形成斗渠-路-斗沟的布置形式,路宽4.0m。项目区外部交通条件良好,主要解决农田道路的衔接,沟通乡、村与田块,同事考虑方便生产,满足运输需要。道路中心线以平直线为主,路线最短,联系简捷,应与沟、渠、林、田等布局相协调,施工时应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5.6方案选定5.6.1农业工程1、平田整地方案项目区土壤盐渍化较重的地区,土地不平是形成盐斑的重要原因之一,田块面积均在0.5亩左右,现状田面高差在±10cm左右,土方平整工程量不大,选择激光平地仪可以满足田块平整的要求。2、土壤改良方案本次针对项目区内盐碱化土地严重的区域,重点设计秸秆腐熟改良措施,深松翻在秸秆腐熟措施里相应实施,增施有机肥措施根据耕种后的农田产量由农户自行实施。5.6.2灌溉工程方案项目区灌溉水源工程为第二农场渠,根据项目区的具体情况,××沙渠从第二农场渠开口引水,三排东斗渠和铁路东斗渠从××沙渠上开口引水输送至田间斗渠、农渠。农田灌溉全部采用渠道输水,渠道灌溉主要采用平口式U型渠。5.6.3林网工程方案依据本规划中格田面积和道路间距以及林带防护状况,考虑到防护林数量配置过少不利于获取防护效应,过多有可能造成胁地,影响农作物产量等原因。同时考虑到项目区渠道全部采用混凝土板进行防渗砌护,因此,林网按照随路、随沟、随支、斗渠的布局,实地选择树种,其配置不分主副林带,按统一标准设计。5.6.4田间道路、生产路规划方案利用现有道路进行规划。在充分利用现有道路的基础上,进行田间带路、生产路规划,其优点是不破坏现有道路系统,工程量小,节约投资,其缺点是田块大小不均匀。本着节约投资,充分利用现有道路的原则,确定采用该方案进行道路规划。5.7工程设计5.7.1设计原则因地制宜,水利、农业、林业、科技措施整体考虑,全面设计。5.7.2设计标准及设计依据5.7.2.1工程等别及建筑物等级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和《灌溉与排水工程技术规范》(GB50288-99)的有关规定,工程等别为五等,次要建筑物按5级设计。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相应的防洪标准确定为:5级建筑物10年一遇,均不再考虑校核洪水。5.7.2.2地震烈度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400万),该区域地震峰值加速度0.20,地震基本烈度Ⅷ度。5.7.3工程设计一、水利工程设计1、设计依据《宁夏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大纲》《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加强和规范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评审指导意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标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关于开展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指导意见》技术规范及标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节水灌溉技术规范》(GBT50363-2006)《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水力计算规范》(SL104-95)《灌溉渠道衬砌工程技术规范》(DB64/T811-2012)《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T191-2008)2、灌溉系统设计(1)灌溉设计保证率灌溉设计保证率按作物生育期内设计需水量得到充分满足的年份占总年数的百分数确定。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结合项目区地处干旱缺水地区,耕作制度等实际情况,灌溉设计保证率取75%,以此作为灌溉设计标准。(2)灌溉制度设计①作物生育期根据项目区农作物品种、种植结构,用类似地区试验资料和调查多年灌溉资料分析确定,项目区农作物灌水时间、灌水次数和灌水周期,分夏灌和冬灌。②作物全生育期需水量作物全生育期需水量ET根据以下公式计算ET=KC×Ep式中:EP——作物潜在需水量(mm/d);KC——作物系数,随作物种类、发育阶段和产量而异;参考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耗水量与作物需水量》,确定作物系数KC值,作物潜在需水量及作物生育期需水量,按下表5-1进行计算:5-1项目区主要作物潜在需水量计算表(P=75%)项目单位月份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月平均气温(T)℃2.610.617.221.523.822.016.49.0月平均最高气温℃11.117.322.629.129.230.923.116.0月平均最低气温℃3.81.86.713.616.617.012.05.2相对温度%4842423956537074测站风速m/s2.83.73.43.83.34.03.42.9当地实际日照时数H230.3246.1292.5305.7249.7292.3191.3202.0天文上可能出现的最大日照时数h/d11.913.1614.1314.6614.4313.6312.4311.21实际日照实数h/d7.438.209.4410.198.059.436.386.54饱和水汽压mba6.8811.4314.7623.5925.026.4218.4311.62实际水水汽压mba3.34.86.29.214.014.012.98.6风速修正系数0.540.610.820.820.610.680.540.54计算风速m/s2.032.682.462.752.392.92.462.1(P0/P)·(△/T)1.001.421.962.842.93.122.151.45黑体辐射量(σTK4)Mm/d11.6112.6013.6514.9715.1115.3413.9512.69太阳辐射量(R0)Mm/d11.9214.5816.4117.1916.7315.3212.9410.28净辐射量(Rn)Mm/d1.752.063.343.803.983.542.591.49干燥力(Ea)Mm/d1.954.546.7212.187.039.603.351.68潜在腾发量(ET0)Mm/d1.853.094.485.984.765.012.831.57从上表计算出Ep由公式:ET=KC×Ep计算出灌区作物需水量ET,按下表5-2进行计算:5-2灌区作物需水量(ET)计算表作物生育阶段生育时段ET0KCET(月.日)(mm)生育阶段全生(mm)(m3/亩)育期玉米播种~成熟6.15~11.154101.15~0.61.05431287枸杞返青~成熟4.25~11.156090.9~0.451.15700467油葵播种~成熟4.25~11.153581.15~0.350.95340227防护林4.25~11.152770.9~0.450.85235157③灌溉定额根据项目区主要作物生育期的灌溉定额,作物需水量,按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内的农田水量平衡原理分析确定。按下式进行计算:M=ET-P-﹙W0-Ws﹚-Wk+M1式中:M——作物生育阶段的灌溉定额,(m3/亩);ET——作物田间需水量(m3/亩);P——作物生育期内的有效降水量(m3/亩);W0-Ws——作物生育期计划湿润层土壤储水量(m3/亩);Wk——作物生育期内地下水利用量(m3/亩);M1——播前灌水定额(m3/亩)。根据××区的降雨资料分析,不同作物生育期可利用有效降水量、土壤水利用量。计算项目区主要作物灌溉定额,如下表5-3。5-3项目区作物生育期灌溉定额分析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听课评课记录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 无锡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总复习听评课记录
- 数字化科技收藏展示
- 五年级数学下册听评课记录《3 分数乘法(三)》北师大版
-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听课评课记录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 生物进化解析
- 政府机关财务管理制度(共6篇)
- 部编版七上道德与法治听课评课记录:第4单元 第8课 探问生命 第2课时《敬畏生命》
-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2《圆心角、圆周角》听评课记录1
- 教师培训的创新方法
- 初中数学教学经验分享
- 新闻记者证600道考试题-附标准答案
- 2024年公开招聘人员报名资格审查表
- TSG ZF001-2006《安全阀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 长螺旋钻孔压灌桩工程劳务清包合同(范本)
- 普惠金融政策与区域差异
-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物象的作用(含练习题及答案)
- 老年外科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 子宫畸形的超声诊断
- 2024年1月高考适应性测试“九省联考”数学 试题(学生版+解析版)
- JT-T-1004.1-2015城市轨道交通行车调度员技能和素质要求第1部分:地铁轻轨和单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