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获奖者部分简介_第1页
诺贝尔奖获奖者部分简介_第2页
诺贝尔奖获奖者部分简介_第3页
诺贝尔奖获奖者部分简介_第4页
诺贝尔奖获奖者部分简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简介:1910年,艾布瑞契•科塞尔,德国。获奖原因:关于细胞化学尤其是蛋白质和核酸方面的研究。结缘生物:1853年9月16日,科塞尔出生在瓦尔诺夫河畔的罗斯托克城的一个商人家庭。他从小沉默寡言,喜欢冷静地观察与研究周围的事物,特别感兴趣的是观察研究植物的生长。他平日在自家的小花园里种植各种花卉,观察它们的春华秋实的世代交替。在假日,他背上标本箱到郊外去采集。他的书柜里陈列着他采集的标本,再压制而成蜡叶标本,还有浸泡的奇葩异果,瓦尔诺夫河畔的各种植物,他这里几乎应有尽有。这些,使他从小有“植物迷”之美称。1872年,科塞尔到阿尔萨斯的斯特拉斯堡读新帝国大学。在这里,他遇到了研究蛋白质化学的教授霍珀-西拉,这位教授很器重沉默寡言的科塞尔,在他的指导下,柯塞尔开始研究蛋白质的水解物——胨,并于1876年在德国生理学杂志上发表了论文。后来,教授指点柯塞尔,要想当一名生理化学家,首先要学好医学。于是他回到罗斯托克,在基础更雄厚的罗斯托克大学医学院攻读。1878年取得博士学位。从1879年开始,科塞尔转入核素的研究。由于他应用有机化学的提取方法和微量的化学分析方法,所以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研究核素的化学特性及化学组成等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尤其是在细胞化学领域里成绩卓著。1901年,他出任享有盛名的海德堡生理研究所所长。1910年,他在获得诺贝尔奖金的授奖典礼上,发表了题为《细胞核的化学组成》的演讲,得到很高的评价,瑞典皇家科学院等许多科学团体纷纷接纳他为会员。科塞尔在荣誉面前不停步,甚至退休之后,他以70高龄还兢兢业业地工作,直至1927年7月5日逝世。发现历程:1853年9月16日生于梅克伦堡的罗斯托克;1927年7月5日卒于海德尔堡。学习植物学本来是科塞尔的志愿,但他父亲认为这没有什么出息,所以科塞尔转而学医。在施特拉斯堡大学,他受到了当时还处于幼稚阶段的生物化学学科的前驱霍佩塞勒的影响,从1877年开始给霍佩赛勒当了四年的助手,从而他就被造就成为一个生物化学家。后来他在杜布瓦雷蒙手下工作。1879年,他开始研究一种叫核蛋白的物质,这种物质是霍佩赛勒的一个学生一一米歇尔十年以前就离析出来的,霍佩赛勒也亲自研究过。不过这种物质在落到科塞尔里手里以前,一直是一种不很明确的东西。

科塞尔的研究开始于指出这一点:核蛋白含有蛋白质部分分和非蛋白质部分,因此尽可以不必说那含糊不清的核蛋白,而说核的蛋白质,其中的非朊基(非蛋白质部分)就是“核酸”。这个蛋白质和别的蛋白质非常相似,但核酸就和那时为止已知的其它天然物不同。当核酸分解时,科塞尔发明,在核酸分解物中有含氮的化合物嘌呤和嘧啶,它们的原子分别排列成二环和一环(费希尔曾研究过漂呤)。科塞尔析出两种不同的嘌呤:腺嘌呤和鸟嘌呤;总共三种不同的嘧啶:胸腺嘧啶(这是他第一个离析出来的)、胞嘧啶和尿嘧啶。他还判明分解物之外还有一种碳水化合物,但这一部分只好留待另一代人莱文来证实。

精子含有大量的核酸成分。科塞尔继续研究精子细胞中的蛋白质。他发现细胞中含有丰富的组氨酸—一种氨基酸。这些蛋白质原来比普通细胞中的蛋白质简单得多。科塞尔从精子的单核的研究中推导出一种十分精细的普通蛋白质的结构理论。不过从这里他钻进了死得同,因为他没有看出(差不多半个多世纪也没有人看出)精子和一切细胞中的关键性的化合物是核酸而不是蛋白质。而核酸是以非常复杂的形式存在于精子细胞中的。落幕:科塞尔即使并没有意识到核酸研究的全部重要意义,但他的工作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1910年因其对蛋白质和核酸的研究荣获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著作:UntersuchungenuberdieNukleineundihreSpaltungsprodukte1881人体内的组织和其显微下的观察1889-1891

医学化学课程教科书1888

生物化学之难题1908

化学和生理学之关系1913探索之旅:米斯彻的“核素”理论科塞尔的细胞化学结构理论,不是随意凭空产生的,他是在检验前人的理论成果,并在自己严格科学实验基础是总结概括出来的。这里是说的“前人的理论成果”,主要是指米斯彻的“核素”理论。19世纪60年代,德国人菲克斯·霍珀-西拉由于对血红蛋白运输氧气的透彻研究而蜚声于欧洲医学论坛,并荣任法国大学生理化学教授,不久又转到蒂宾根医学院当教授。瑞士人约翰·米斯彻慕名前来蒂宾根医学院拜霍珀-西拉教授为师。当时霍珀-西拉正在研究细胞的含磷物质,没有等他把问题研究清楚,他的学生米斯彻青出于蓝,率先用胃蛋白酶消化脓细胞(即血液中一种嗜中性白细胞),从其细胞核中分离出含磷很高的蛋白质,称为“核素”。1871年,米斯彻回到瑞士,出任巴塞尔大学生理主任教授。在此期间,他继续对“核素”的化学结构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从鲑鱼的“核素”开始,经过观察和实验,他证明和认定鲑鱼“核素”“是由酸性的‘纯核素’(即核酸)和碱性的‘鱼精蛋白’松散地结合而成的,……核素与蛋白质,是代谢活动的中心,核酸是蛋白质和磷酸形成的化合物。”但是由于客观条件和自身健康的原因,研究被迫中断。科塞尔对“核素”的否证研究科塞尔在其科学生涯开始的时候,对米斯彻的“核素”理论一无所知,他只对恩格斯关于“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的定义感兴趣,并且暗暗下定决心,要把蛋白质的化学结构,蛋白质的合成和生命复制,蛋白质在遗传学上和病理学上的作用等问题弄清楚。后来,正当科塞尔通过国家医学考试领到罗斯托克大学医学院毕业证的时候,结识了霍珀·西拉教授。教授很赏识他的出众才华,随留他在生理研究所当助手。1878年,他取得博士学位。此时,霍珀·西拉教授把米斯彻的“核素”理论原原本本的介绍给科塞尔。他听后很受启发,在教授的建议和鼓励下,接过米斯彻未竟事业,朝着核蛋白和细胞蛋白的方向研究下去。一定的研究,既受世界观指导,又受方法论指导,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出什么的成果。究竟该采取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带着这个问题,科塞尔研读了马克思的《道德化的批判和批判化的道德》一文。“一切发展,不管其内容如何,都可以看做一系列不同的发展阶段,他们以一个否定另一个的方式彼此联系着。”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否定的理解。“科塞尔仔细琢磨马克思的这些至理名言,茅塞顿开——我何不运用否定原理来开辟新的研究道路呢?就这样,科塞尔开始了对米斯彻”核素“理论的再研究。科塞尔着手研究的第一个对象集中在多种细胞核和核外物质上。通过实验和观察,他发现这两种物质中都存在着核素,非仅仅细胞核独有。这和米斯彻的结论不一致。科塞尔称“细胞核染色质中的核素为‘真核素’,细胞核以外的核素为‘副核素’”。在弄清细胞核内外存在有核素的基础上,科塞尔继而对核酸组成成分进行深入研究。经过多次化学化学分析和技术鉴定,他确定核酸中“含有氮的环状碳氢化合物嘌呤碱(腺嘌呤和鸟嘌呤)和嘧啶碱(胸腺嘧啶,胞嘧啶和尿嘧啶),还有五个碳原子的核酸和磷酸。科塞尔的这个结论,比较符合核酸的实际结构,因而是对米斯彻关于核酸由蛋白质化合而成观点的否定。也就是说,核酸和蛋白质分别属于不同概念,是两回事,不是一回事,更不是后者组成或形成前者。米斯彻的错误就在于将二者混为一谈,从而得出了不符合事物本来面貌的错误结论。尔后,科塞尔又对蛋白质的组成成分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拿鱼精蛋白和鹅红细胞核素中碱性蛋白做实验标本,在极其严格的条件下定性分析它们的化学结构,结果发现鱼精蛋白和鹅红细胞核素中碱性蛋白皆“由碱性二氨基氨基酸组成,还发现不同鱼类的鱼精蛋白中二氨基酸于单氨基酸的比例不同,并且,核蛋白是蛋白质合成的中心。”科塞尔的这一结论又是对米斯彻关于“核素和蛋白一样”的观点的否证,而且是以确凿事实为基础的否证。总之,科塞尔一否证思维为武器,通过实验,把米斯彻定型的化学结构观念,进行了科学实验,结果证实米氏理论不全是真理,有许多属于谬论。这些谬论是米斯彻在形而上学观点指导下得出的,人们不能按照这种理论研究动物,包括人类生理学,完全应该以全面观点为指导,在严格科学事实基础上寻求新的真理性认识。既保守又克服的否证科塞尔理论对米斯彻理论的克服性否证,是扬弃,是否定中有肯定,继承中有批判。他的成功也是必然的。

36简介:1939年,格哈德•多马克,德国。获奖原因:发现磺胺类药物“白浪多息”的抗菌作用。阳光总在风雨后:1895年10月30日多马克出生在德国勃兰登省的小镇拉哥(现属波兰)。父亲是小学教员,母亲是农家妇女,家境十分清苦。多马克14岁才上小学一年级,这还是因为他父亲由小学教员升为小学副校长的缘故。1914年,多马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基尔大学医学院。没上几个月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多马克志愿从军。他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几大著名的战役:玛恩河大会战、凡尔登战役等。战斗中他被流弹击中背部,自此结束了步兵生涯而改在医疗队服务。1918年战争结束后,多马克回基尔大学医学院继续学习。1921年,他通过国家医学考试,取得医学博士学位。1923年,多马克来到格赖夫斯瓦德,在格罗斯病理研究所工作。后来又先后在格赖夫斯瓦德大学和明斯特大学讲授病理学和解剖学。但是,对他最有吸引力的还是伍柏塔尔一家染料公司的实验病理学和细菌学实验室。1927年,他应聘出任该实验室的主任,这是他生活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圣诞节的礼物:当时,医学界掀起了配制新的有机药物的高潮。多马克与同事以蓬勃发展的德国化学工业为后盾,把染料合成和新医药的研究结合起来。他们先后合成了1000多种偶氮化合物,多马克不厌其烦逐个地进行试验。尽管这些化合物中的大多数在试管实验中并无明显的抗菌作用,但他还是坚持在动物身上试验。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成千上万个小白鼠因受链球菌感染一个一个死去,盼望中的新药却没有出现。1932年圣诞节前夕,奇迹终于发生了:多马克把一种在试管试验中没有抗菌作用的橘红色化合物灌给受感染的小白鼠后,这些小白鼠日渐康复。他又发现这种化合物的毒性很小。冷静面对成功:救活小白鼠的橘红色化合物,早在1908年就已由人工合成。由于它能快速而紧密地与羊毛蛋白质结合,因而被用来给纺织品着色,商品名为“百浪多息”。多马克发现其药用价值后,既兴奋又冷静,他没有急于发表论文,而只是以“杀虫剂”的名义申请专利权。因为他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用于人体。找到新航向:多马克把染料合成与新医药研究相结合,使医药研究工作从试管里解放出来。他认为既然制药的目标是杀灭受感染人体内的病原菌,以保护人体健康,那么,只在试管里试验药物作用是不够的,必须在受感染的动物身上观察。这个崭新的观点为寻找新药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在试验中,多马克把少量链球菌注入小白鼠腹腔,链球菌以20分钟一代的速度繁殖,数小时后便在腹腔和血液中充满了链球菌,小白鼠在48小时内全部死于败血症。多马克及其合作者经过千百次试验,1932年12月20日,他们终于发现了一种在试管内并无抑菌作用的,名为百浪多息的桔红色化合物—4-氨磺酰–2,4–二胺偶氮苯的盐酸盐,对感染链球菌的小白鼠疗效却极佳。接着,多马克又研究了“百浪多息”的毒性,发现小白鼠和兔子的耐受量为500mg/kg体重,更大的剂量也只能引起呕吐,说明其毒性很小。临床试验:正在这时,多马克唯的女儿因为手指被刺破,感染上了链球菌,生命垂危。紧急关头,多马克以自己的小女儿作人体实验对象,给女儿服用了“百浪多息”,挽救了爱女的生命。第一种磺胺药物“百浪多息”的发现和临床应用成功,使得现代医学进入化学医疗的新时代。病理原理:法国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特雷埃夫妇及其同事揭开了“百浪多息”在活体中发生作用之谜:原来“百浪多息”在体内能分解出磺胺基因——对氨基苯磺酰胺(简称磺胺)。碘胺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菌繁殖,而没有杀菌的能力。因为细菌生存,必须对一氨基苯甲酸(PABA)为细菌合成核酸提供辅酶F。由于磺胺药物的分子结构,电荷分布同PABA很相似,能与PABA互相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从而妨碍叶酸合成。二氢叶酸是辅酶F影响核酸合成,则使细菌生长繁殖受到抑制,再利用机体各类防卸机能克服细菌感染。根据临床用药情况,磺胺类药物可分肠道易吸收类(如磺胺甲基恶唑),肠道难吸类(如酞酰磺胺噻唑),局部外用药(如磺胺醋酰钠)。而肠道易吸收类磺胺药物又可分为短效,中效及长效类等三种。磺胺与细菌生长所需要的对氨基甲酸在化学结构上十分相似,被细菌吸收而又不起养料作用,细菌就不得不死去。被迫放弃诺贝尔奖:1937年,德国化学学会授予多马克纪念章。1939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授予多马克,以表彰他研究和发现磺胺药,并使之投入大量生产的功绩。因为当时希特勒早已明令禁止德国人接受诺贝尔奖,所以纳粹软禁了多马克,并强迫他在一封拒绝接受诺贝尔奖的信上签名,然后寄给诺贝尔基金会。

然而软禁中的多马克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研究,他仍在继续寻找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的磺胺药。1940年,多马克报道了磺胺噻唑(商品名为“消治龙”)及其功效;次年,多马克又研究出从磺胺噻唑衍生出的抗结核药物肼类化合物。

由于纳粹政权的强迫而拒绝获奖,并于一周后遭盖世太保逮捕。这是由于先前一名纳粹批判者卡尔·冯·奥西茨基(CarlvonOssietzky)获诺贝尔和平奖,使当时的德国政府制定了不允许接受诺贝尔奖的法律。落幕:1939年,多马克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但希特勒禁止德国人接受诺贝尔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多马克才于1947年赴斯德哥尔摩补领奖章和奖状。1947年12月,瑞典首都,诺贝尔基金会专门为多马克补行授奖仪式。但由于领奖时间远远超过了规定的年限,奖金不再补发。多马克在补行的授奖仪式上,热情洋溢地作了题为《化学治疗细菌感染的新进展》的讲演,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瑞典国王亲自给他颁发了证书和镌有他姓名的诺贝尔奖章。磺胺简介:历史沿革:早在1908年就作为偶氮染料的中间体合成出来。1932年,德国科学家K.米奇合成了红色偶氮化合物百浪多息;1932~1935年,G.多马克发现它对实验动物的某些细菌性感染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这一划时代的发现于1935年发表以后,轰动了全世界的医药界。不久,法国科学家的研究阐明了百浪多息的抑菌作用,乃是由于它在动物体内经过代谢而生成的磺胺所致。为了扩大磺胺抗菌谱和增强其抗菌活性,欧美各国的科学家对其结构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造,合成了数以千计的磺胺化合物(据1945年统计,达5000多种),从中筛选出30多种疗效好而毒性较低的磺胺药,例如:百浪多息、磺胺吡啶(SP)、磺胺嘧啶(SD)、酞酰磺胺噻唑(PST)、磺胺噻唑(ST)、磺胺脒(SG)、磺胺异唑(SIZ)、磺胺二甲嘧啶(SM2)。青霉素和其他抗生素相继出现后,由于他们具有更高的抗菌作用,磺胺药的应用受到影响,但磺胺药具有性质稳定、易于组织生产、价格低廉、服用方便等优点,在抗菌药物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1956年第一个每日只服一次的长效磺胺──磺胺甲氧嗪(3-磺胺-6-甲氧哒嗪)的出现,使磺胺药的应用有了新的发展。以后,又出现一些每日服二次的中效磺胺,如磺胺甲基异唑,即新诺明(SMZ),并阐明了磺胺嘧啶的中效性质。此外,还发现两个超长效品种:2-磺胺-3-甲氧吡嗪(可每2~3天服用一次),2-磺胺-5,6-二甲氧嘧啶。60年代,发现了抗菌增效剂甲氧苄安嘧啶(TMP),可增强磺胺药的抑菌作用达数倍至数十倍,并扩大抗菌范围,使磺胺药的医疗地位又得到了加强。现在临床上应用最广的有磺胺嘧啶、双嘧啶(SD+TMP)、磺胺甲基异唑和复方新诺明(SMZ+TMP)以及磺胺二甲嘧啶等产品。此外,磺胺药临床应用中,发现有些品种具抑制碳酸酐酶的作用,有的则有降血糖的副作用。经过系统的化合物合成与筛选,终于发展以双氢克尿噻为代表的磺胺类利尿药和以甲苯磺丁脲为代表的磺胺类口服降血糖药。生产:磺胺药的生产一般都以乙酰苯胺(退热冰)为起始原料,经氯磺酸氯磺化得对乙酰氨基苯磺酰氯。对乙酰氨基苯磺酰氯经氨水胺化、碱液水解和盐酸中和便得磺胺(SN)。磺胺与硝酸胍、纯碱熔融,处理后得磺胺脒。磺胺和磺胺脒曾是磺胺药常用品种,现在它们和对乙酰氨基苯磺酰氯都只作为磺胺药生产的中间体。磺胺嘧啶和磺胺甲基异唑的生产方法不同。磺胺嘧啶:在N,N′-二甲基甲酰胺中,依次加入三氯化磷和乙烯基乙醚进行加成反应,所得加成物与磺胺脒在甲醇钠中进行环合反应,即得磺胺嘧啶钠盐,再经酸析和精制便得成品。(2)磺胺甲基异唑:草酸二乙酯与丙酮在甲醇钠作用下缩合成为乙酰丙酮酸乙酯,与盐酸羟胺进行环合,便得5-甲基异唑-3-甲酸乙酯。经氨水胺解和次氯酸钠霍夫曼降解,便得3-氨基-5-甲基异唑。后者与对乙酰氨基苯磺酰氯在缚酸剂作用下缩合,便得乙酰化物,最后经碱液水解、酸析和精制便得成品。应用:磺胺药物抗菌谱较广,对于多种球菌如脑膜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淋球菌及某些杆菌如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鼠疫杆菌都有抑制作用,对某些真菌(如放线菌)和疟原虫也有抑制作用。临床上应用于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上呼吸道感染(如咽喉炎、扁桃体炎、中耳炎、肺炎等)、泌尿道感染(如急性或慢性尿道感染、轻症肾盂肾炎)、肠道感染(如细菌性痢疾、肠炎等)、鼠疫、局部软组织或创面感染、眼部感染(如结膜炎、沙眼等)、疟疾等。62简介:1967年,拉格纳•格拉尼特(瑞典),乔治•沃尔德(美国),霍尔登•凯弗•哈德兰(美国)。获奖原因:关于眼睛视觉过程中的生理和化学机制研究。发现历程:(1)格拉尼特进一步开展对颜色的生理基础研究,根据他研究,视神经纤维能选择颜色而其它纤维则不能,显示彩色敏感性为蓝、绿、红三色,并于1937年发表研究成果。(2)乔治•沃尔德发现视网膜是由婎生素A组成的。他更进一步的实验显示当视紫质的色素暴露于光线下时,它会产生视蛋白及一种包含维生素A的混合物。这说明维生素A是视网膜不可缺少的元素。

在1950年代,沃尔德及他的同仁用化学方式将视网膜的色素抽出来。之后,他们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来量度色素的吸收光度。由于色素的吸收光度相当于其感光细胞能感觉到最活跃的波长,因此这实验显示出了眼睛能感觉到的波长的极限。可是由于视杆细胞构成了视网膜的大部分,因此沃尔德及他的同仁主要还是量度主要的感光色素--视紫质的吸收光度。后来,沃尔德得以使用一种称为吸收光度法的技术,直接从细胞量度其吸收光度,而不用抽取出其色素。这让沃尔德得以断定视锥细胞中的色素吸收光度。(3)霍尔登•哈德兰主要进行关于视觉的神经生理学机制研究。人生故事:(1)拉格纳·格拉尼特:1900年10月30日-1991年3月12日,1919年通过预科考试,最后选择学医,1924年赫尔辛基大学毕业,为医学学士,1927年获博士学位。1928年任牛津大学教授二年,开始了解和认识视野,并认为视网膜本身功能作为神经中枢的视觉信息加工处理,传送给大脑视觉中心。他自制了电子阀放大器,通过实验证明,视网膜是通过神经突触来激活或抑制的,1935年出版了他的研究成果。格拉尼特1949---1955年为医学科研委员会委员,1956—1966年洛克菲勒研究所客座教授,1963—1969年瑞典皇家科学院会长、1965—1969年为副主席。(2)乔治•沃尔德:1906年11月18日-1997年4月12日,1922年,沃尔德毕业于纽约市的布碌伦技术高中。1927年,他在纽约大学获得了他的科学学士学位,并于1932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动物学的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得到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的旅行许可。沃尔德用此许可到德国与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工作,在那里,他鉴定了视网膜中的婎生素A。之后,沃尔德跟婎生素A的发现者保罗·卡雷一起到了苏黎世及瑞士工作。沃尔德之后在德国海德堡短暂地与奥图·迈尔霍夫一起工作过,但在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执政时,在欧洲生活的犹太人越显得危险,于是他离开了欧洲,到了芝加哥大学。1934年,沃尔德到了哈佛大学成了讲师,后来更当上了教授。他于1950年获选加入美国国家科学院。政治倾向:沃尔德曾对于很多政治及社会事情作出评论,而由于他是诺贝尔奖得主,因此他的国家甚至全世界都很注意他的观点。他不断地发表评论反对越南战争和核军备竞赛(nucleararmsrace)。1980年伊朗人质危机期间,沃尔德在拉姆齐·克拉克(RamseyClark)往伊朗的代表团中工作。1986年,沃尔德及其他一些诺贝尔奖得主被邀前往莫斯科,与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商量有关一些环境问题。在那里,他问了戈尔巴乔夫有关伊莲娜·波娜及其夫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安德烈·萨哈罗夫被拘留并被放逐到下诺夫哥罗德的问题。沃尔德报告说戈尔巴乔夫当时表示自己并不知道任何关于该事件的资料。在这不久之后的1986年12月,波娜和萨哈罗夫获释。(3)霍尔登•凯弗•哈德兰:1903年12月22日-1983年3月17日,一位美国生理学家,由于关于视觉的神经生理学机制的研究,而与拉格纳·格拉尼特及乔治·沃尔德共同获得了196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维生素A知多少?(1)维生素A的化学名为视黄醇,是最早被发现的维生素。维生素A有两种。一种是维生素A醇,是最初的维生素A形态(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另一种是胡萝卜素(carotene),在体内转变为维生素A的预成物质(可从植物性及动物性食物中摄取)。(2)现代发现史:1913年,美国台维斯等4位科学家发现,鱼肝油可以治愈干眼病,并从鱼肝油中提纯出一种黄色粘稠液体。1920年英国科学家曼俄特将其正式命名为维生素A。国际上正式将维生素A看作营养上的必需因素,缺乏后会导致夜盲症。(3)生理功能:维持正常视觉功能。眼的光感受器是视网膜中的杆状细胞和锥状细胞。这两种细胞都存在有感光色素,即感弱光的视紫红质和感强光的视紫蓝质。视紫红质与视紫蓝质都是由视蛋白与视黄醛所构成的。视紫红质经光照射后,11-顺视黄醛异构成反视黄醛,并与视蛋白分离而失色,此过程称“漂白”。若进入暗处,则因对弱光不敏感的视紫红质消失,故不能见物。分离后的视黄醛被还原为全反式视黄醛,进一步转变为反式视黄酯(或异构为顺式)并储存于色素上皮中。由视网膜中视黄酯水解酶,将视黄酯转变为反式视黄醇,经氧化和异构化,形成11-顺视黄醛。再与蛋白重新结合为视紫红质,恢复对弱光的敏感性,从而能在一定照度的暗处见物,此过程称暗适应(DarkAdaptation)。由肝脏释放的视黄醇与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结合,在血浆中再与前白蛋白结合,运送至视网膜,参与视网膜的光化学反应,若维生素A充足,则视紫红质的再生快而完全,故暗适应恢复时间短;若维生素A不足,则视紫红质再生慢而不完全,故暗适应恢复时间延长,严重时可产生夜盲症(NightBlindness)。维护上皮组织细胞的健康和促进免疫球蛋白的合成。维生素A可参与糖蛋白的合成,这对于上皮的正常形成、发育与维持十分重要。当维生素A不足或缺乏时,可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