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53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1页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53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53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3页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53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4页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53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五首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唐代诗人陈子昂和杜甫及相关的文学常识。熟读直至背诵。能力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科素养:通过理解诗歌,体会作者情感。引导

学生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解职归乡后受人所害,忧愤而死。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写诗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镇守东北的松藩总督李尽忠背叛朝廷,企图割据,契丹人便乘机举兵南侵,连陷幽、冀、营三州。通天元年,武则天选派了一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草包军事统帅武攸宜领兵北伐,陈子昂也随军北上,任参知军事。但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才一接敌,便大败亏输,先锋王孝杰全军覆灭。陈子昂屡献破敌策,武攸宜概不理睬。而敌人来势汹汹,不容坐视;陈子昂便请分军万人为前锋,以阻敌势。武攸宜这次不但不采纳他的意见,还将他降职处分。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子昂偶尔登上了幽州台,放眼河山,极目苍莽,便有了纵临千载、旷视四海的无穷感慨。

关于幽州台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幽州台又名“蓟北楼”。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朗读诗歌1、“古人”“来者”具体指什么人?2、全诗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处境?如何理解这个字?古代招贤的圣君重视人才的明君“独”,一是一个人登台的孤独,二是怀才不遇的孤独诗歌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合作探究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天地的落寞情怀。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悲歌。诗人通过登幽州台,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小结《望岳》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诗约1400余首被保留了下来,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称为“诗圣”。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古体诗朗读诗文解释

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在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长时间看着鸟儿飞回树林,感到眼眶好像要裂开。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全诗围绕哪一个字展开?请你为每一联围绕这个字拟一个小标题?一二句——远望三四句——近望五六句——细望七八句——愿望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设问。总写泰山地域广阔,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欣喜惊讶仰慕远望《望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近望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钟”,拟人,写泰山独享“神秀”之天赋,也表现作者的爱慕之情,“割”,突现南阳北阴景色,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跃然纸上。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胸怀随山间之云雾缭绕而激荡,眼界因极目而开阔。细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抒发感受,深化主旨:不止于望,还要攀登,表达了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朝气和志向。愿望这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尾联中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启示和哲理?鼓励人们树立雄心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更大的胜利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细望,最后是愿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宋代诗人王安石、陆游及相关的文学常识。熟读直至背诵。能力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品析鉴赏诗歌的能力。学科素养:通过理解诗歌,体会作者情感。

品味诗歌中蕴含的哲理,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绝句译文:飞来峰顶灵隐寺前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的。

谈谈你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思考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名句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释义:不怕被漂浮的云彩遮挡住双眼,只是因为自己处在(山)的最高处。

浮云:困难、挫折、障碍等。

哲理:1、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2、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游山西村》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此诗即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所作。律诗全诗四联分别讲述了什么内容?首联——淳朴民风颔联——农村风光颈联——村中景象尾联——诗人希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诗应作怎样的理解?我们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写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涵着希望。在遇到挫折,身处逆境时,要充满信心,振作起来,就能摆脱困境,迎来光明和希望。

这首诗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小结《己亥杂诗》龚自珍第三课时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清代诗人龚自珍及相关的文学常识。熟读直至背诵。能力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科素养:通过理解诗歌,体会诗人不畏挫折和始终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

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

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

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绝句译文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夕阳渐渐西沉。自己要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并不是无情无义的东西,它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1、该诗前两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最后两句有何深意?

夕阳西下,诗人怀揣离愁,挥动马鞭,离京远去,打算回到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