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常考重点内容_第1页
中医外科学常考重点内容_第2页
中医外科学常考重点内容_第3页
中医外科学常考重点内容_第4页
中医外科学常考重点内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外科学常考重点内容中医外科学常考重点内容中医外科学常考重点内容●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育体表的化脓性疾病。●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疽: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常见的有有头疽无头疽两类。有头疽是发生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无头疽是指多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应指:指患处已化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四个方面。●外感六淫的特点:1)六淫邪毒能直接或间接地侵害人体2)在人体抵抗力能力低下时发病3)六淫邪毒致病有季节性4)六淫邪毒可单独致病,也可混合致病5)六淫邪毒可以无脏腑致病6)六淫邪毒致病有一定的部位,上部:风温风热;中部:气郁、火郁;下部:湿热、寒湿。●上部辩证:病因特点:风邪易袭,温热多侵.风邪易袭阳位,温热其性趋上,故病因多为风温,风热。发病特点:上部疾病的上升一般来势迅猛。因风邪侵袭长发于突然之间,而起病缓慢者风邪为患则较少.常见症状:发热恶风,头痛头晕,面红赤目,口干咽痛,舌尖红而苔薄黄,脉浮而数。局部红肿宣浮,忽起忽消,根脚收束,肿势高突,疼痛剧烈,溃疡则脓稠而黄。●中部辩证的:病因特点:七情内伤,五志不畅可致气机郁滞,过极则化热生火,或由于饮食不节,劳伤虚损,气血郁阻,痰湿凝滞而致脏腑功能失和。多为气郁,火郁。发病特点:中部疾病的发生,常于发病前有情志不畅的刺激史,或素有性格郁闷。一般发病时常不易察觉,一旦发病,情志变化可影响病情.常见症状:中部症状比较复杂,由于影响脏腑功能,症状表现轻重不一.概括之主要有:呕恶上逆,胸肋胀痛,脏腑痞满,纳食不化,大便秘结或而不爽,腹痛肠鸣,小便短赤,舌红,脉弦数。●下部辩证:病因特点:寒湿,湿热多见,由于湿性趋下,鼓下部疾病者多夹湿邪.发病特点:起病缓慢,缠绵男愈,反复发作。常见症状:患部沉重不爽,二便不利,或肿胀如绵,或红肿流滋,或疮面紫暗,腐肉不脱,新肉不生。●辨肿: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火欣热疼痛,肿势急剧。常见于阳证疮疡,如疖疔初期。丹毒等。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常见于冻疮,脱疽等.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件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包块等.而较小触之可及的称之为结节,主要见于皮肤或皮下组织。●辨痛:热痛:皮色火欣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见于阳证疮疡。寒痛: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见于脱疽,寒痹等.●以原因来辨痒:风胜: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如牛皮癣、白庀、瘾疹等。湿胜: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最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如急性湿疮;或有传染性,如脓疱疹。热胜:皮肤瘾疹,火欣红灼热作痒,或只发于裸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甚则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成片,常不传染,如接触性皮炎。虫淫:浸淫蔓延,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其痒尤甚,最易传染,如手足癣、疥疮等.血虚:皮肤变厚、干燥、脱屑,很少糜烂流滋水,如牛皮癣。●确认成脓的方法:按触法:用两手指的指腹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的距离,然以一手指稍用力按一下,另一手指端即有一中波动的感觉,这种能够感觉称为应指.经反复多次及左右相互交替试验,若应指明显者为有脓.透光法:即以患指遮挡手电筒的光线,然后注意观察患指部表面,若见其局部有深黑色的阴影即为有脓。不同部位的脓液积聚,其阴影可在其相应部位显现。点压法:用大头针尾或火柴头等小的圆钝物,在患部轻轻点压,如测得有局限性的剧痛点,即为可以脓肿。穿刺法:选定痛点明显处为穿刺点,局麻后负压进针,边进边吸,若见脓液吸处,即确定脓肿部位。若一次穿刺无脓,可重复穿刺.●内治法的三各总则:消发:是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邪毒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补法:就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外治法:是运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或使用一定的器械,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患部或病变部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常用方法有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其他疗法.●提脓祛腐药:具有提脓祛腐的作用,能使疮疡内蓄之脓早日排出,腐肉迅速脱落。提脓祛腐是处理溃疡早期的一种基本方法.●治疗阳证疮疡的药膏:太乙膏、千捶膏、金黄散、阳毒内消散、玉露膏、红灵丹.●治疗阴证疮疡的药膏:阳和解凝膏、回阳玉龙膏、阴毒内消散、黑退消。●治疗半阴半阳药膏:冲和膏●外治法手术切口选择:1。便于引流为原则,选择脓腔最低点或薄弱处切口。2。一般疮面宜循往直切,以免伤血络.3.乳房部位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免伤乳络。4.面部脓肿应尽量沿皮肤的自然纹理切开.5。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6.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口尽量避免切开关节。7。若关节出脓肿,一般施行横行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8.肛旁近位脓肿,应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肿势限局,范围多小于3cm突起根浅,色红,疼痛,易脓,易溃,易敛。●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疮形虽小,但根脚坚硬,有如钉子之状,病情变化迅速,容易造成毒邪走散.如果处理不当,发于颜面部的疔疮很容易走黄而有生命危险;发于手足部的疔疮则易损筋伤骨而影响功能。●手足部疔疮溃脓期:蛇眼疔宣沿甲旁0。2cm挑开引流.蛇头疔宣在指掌面一侧作纵形切口,务必引流通畅,必要时可对口引流,不可在指掌面正中切开。托盘疔应依掌横纹切开。●痈:是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结块范围多在6~9cm左右,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会损伤筋骨,也不易造成内陷。●臀痈:是发生于臀部肌肉丰富处范围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由于肌肉注射引起者俗称针毒结块。相当于西医的臀部蜂窝组织炎。其特点是发病来势急,病位深,范围大,难于起法,成脓较快,但腐溃较难,收口亦慢。治法:内治1)温火蕴结证—清热解毒,和营化湿—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2)湿痰凝滞证—和营活血,利湿化痰—桃红四物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3)气血两虚证—调补气血-八珍汤加减.外治1)未溃时红热明显的用玉露膏;红热不显的用金黄膏或冲和膏外敷2)成脓后宣切开排脓,切口应注意低位,够大够深,并清楚腐肉,以排脓顺畅为目的.3)溃后用二八丹,红油膏盖贴,脓腔深者用药线引流,脓尽用生肌散,白玉膏收口,疮口有空腔不易愈合者,用垫棉法加压固定。●发:是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蜂窝组织炎.其特点是初期无头,红肿蔓延而成,中央明显,四周较淡,边界不清,灼热疼痛,有的3~5日后中央色褐腐溃,周围湿烂,全身症状明显。●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表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其特点是初期皮肤上既有粟粒样脓头,火欣热红肿胀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9~12cm大者可在30cm以上。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后韧之处,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治法:内治1)火毒凝结证—清热泻火,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2)湿热壅滞证—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加减3)阴虚火炽证-滋阴生津,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加减4)气虚毒滞证—扶正托毒—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外治:1)初起未溃,患部红肿,脓头尚未溃破,属火毒凝结证或湿热壅滞证,用金黄膏或千捶膏外敷;阴虚火炽证或气虚毒滞证,用冲和膏外敷。2)酿脓期,以八二丹掺疮口,如脓水稀薄而带灰绿色者,改用七三丹,外敷金黄膏。待脓腐大部脱落,疮面渐洁,改掺九一丹,外敷红油膏。3)收口期,疮面脓腐已净,新肉渐生,以生肌散掺疮口,外敷白玉膏。若疮口有空腔,皮肤与新肉一时不能黏合者,可用垫棉法加压包扎。其他疗法:1)服降血糖药以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必要时可用胰岛素制剂以达到快速控制血糖的目的。2)可根据病情及脓液培养的结果选用抗生素治疗。●流注:是发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脓血症、多发性肌肉深部脓肿及髂窝部。特点是发病急聚,局部漫肿疼痛,皮色如常,容易走蹿,常见此处未愈,他处又起.病因病机:1)暑湿流注因夏秋季节感受署湿,客于营卫,阻于肌肉而成。2)余毒流注因先患疔疮,疖,痈,强行挤压或过早切开,或其他热病失于诊治,使火热之毒蹿入血分,稽留于肌肉之中而发。3)瘀血流注多因跌打损伤,瘀血停留,或产后瘀露停滞,经络为之壅滞而成。4)髂窝流注除可由上述流注的病因引起外,还可由会阴,肛门,外阴,下肢有破损或生疮疖,或附近脏器染毒,邪毒流窜,阻滞经络而成。●发颐:是热病后余毒结于颐颌间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腮腺炎。特点是常发生于热病后期,多一侧发病,颐颌部肿胀疼痛,张口收限,全身症状明显,重者可发生内陷.●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型疾病。特点是起病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火欣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大,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无头疽:是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的统称,因其初期无头故名。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特点是多见于儿童,发病急聚,初期无头,发物定处,病危较深,漫肿,皮色不变,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附骨疽:是一种毒气深沉,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特点是儿童常见,多发于四肢长骨局部胖肿,附筋着骨,退之不移,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不易收口,可形成窦道,损伤筋骨。●走黄:是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特点是疮顶忽然凹陷,色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伴见心烦作躁,神识昏愦等症。●为什么说颜面疔疮易引起走黄:1)头面为诸阳之首,三阳经皆上于头,疔疮由火毒而生,火为阳邪,二阳相煽,邪毒扩散。2)颜面部血管丰富,无瓣膜,且与颅内相通,所以颜面部发生感染,细菌毒素可以迅速进入颅内,产生全身性危重证候。●内陷:为疮疡阳证疾患过程中,因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导致毒邪走散,正不胜邪,毒不外泻,反陷如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的一种危急疾病。特点是肿疡隆起的疮顶忽然凹陷,或溃疡脓腐未净而忽然干枯无脓,或脓净红活的疮面忽然边光白板亮,同时伴邪盛热极或正虚邪盛或阴阳两竭的全身症候。●内陷与走黄的区别:1)定义:2)特点:3)伴随证:走黄:心烦作燥,神识昏愦等七恶证。内陷:邪盛热极或正虚邪盛或阴阳两竭的全身证候。4)病因:走黄:火毒火盛,火入营血,内攻脏腑。内陷:正气内盛,火毒炽盛,治疗不当。5)病史:走黄:有疔疮病史.内陷:有消渴病史.6)症状:走黄:寒战高热,头痛烦躁,胸闷,四肢酸软无力,脉洪数或弦滑数,舌红降苔黄燥.内陷:寒战高热或体温不升,头痛烦躁,脉沉细,舌质红,苔腻。●流痰:是一种发于骨与关节间的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因其可随痰流窜于病变附近或较远的组织间隙,壅阻而形成脓肿,破损后脓液稀薄如痰。其特点是好发于儿童与青少年,多见于骨与关节,以脊椎为最多,其次为上,下肢.●瘰疬:一种发生于颈部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因其结核多枚,累累如串珠状,故名瘰疬。临床表现多见于儿童或青年,好发于颈部的一侧或两侧,亦可延及颌下,缺盆,腋部,病程进展缓慢.(1)初期:颈部一侧或双侧结块肿大如豆粒,一个或多个不等,皮色不变,按之坚实,推之能动,不热不痛,多无全身症状。(2)中期:结核增大,皮核黏连。有时相邻的结核可互相融合成块,推之不动,渐感疼痛.(3)后期:切开或自溃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样物,疮口呈潜行性空腔,疮面肉色灰白,四周皮肤紫暗,可形成窦道.●乳痈:由热毒入侵乳房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特点是乳房局部结块,红肿热痛,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治法:内治1)气滞热壅证—疏肝清胃,通乳消肿-瓜蒌牛蒡汤。2)热毒炽盛证-清热解毒,托里透脓-透脓散加味。3)正虚毒恋证-益气和营托毒-托里消毒散加减.外治1)初起-乳汁郁滞,乳房肿痛,乳房结块,可用热敷加乳房按摩,以疏通乳络.2)成脓-脓肿形成时,应在波动感及压痛最明显处及时切开排脓.3)溃后-切开排脓后,用八二丹或九一丹提脓拔毒,并用药线插入切口内引流,切口周围外敷金黄膏。待脓净仅有黄稠滋水时,改用生肌收口.●乳癖:乳腺组织的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单侧或双侧疼痛并出现肿块,乳痛或并出现肿块,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乳房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活动度好。●乳核:发生在乳房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特点是好发于20—25岁青年妇女,乳中结核,形如丸卵,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推之活动。●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组成。●皮肤病:发生于人体皮肤,黏膜及皮肤附属器的疾病.●性传播疾病:指通过性接触,类似性行为及间接接触所感染的一组传染性疾病,简称“性病”,过去又称“花柳病”。●经典性病:梅毒,淋病,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及腹股沟肉芽肿。●皮肤病常见症状:自觉症状:瘙痒.疼痛。灼热感,蚁行感,麻木感。他觉症状:原发性皮损:是皮肤病在其病变过程中,直接发生及初次出现的皮损.(1)斑疹;为局限性皮损明显的颜色变化,不隆起,也不凹陷。(2)丘疹;为高出皮面的实性丘形小粒,直径小于0。5cm(3)风团;为皮肤上局限性水肿隆起,长突然发生,迅速消退,不留任何痕迹,发作时拌有剧痒。(4)结节;为大小不一,境界清楚的实质性损害,质较硬,深在皮下或高出皮面。(5)疱疹;为内有腔隙,含有液体,高出皮面的损害。(6)脓疱:疱内含有脓液●继发性皮损:是原发性皮损经过搔抓、感染、治疗处理和在皮损修复过程中演变而成。●外用药物的剂型(1)溶液:具有清洁、止痒、消肿、收敛、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急性皮肤病,渗出较多或脓性较多的皮损,或伴轻度痂皮性损害。(2)粉剂:具有保护、吸收、蒸发、干燥、止痒的作用.(3)洗剂:具有清凉止痒保护干燥消斑解毒之功。适应症同粉剂。(4)酊剂:具有收敛、散风、杀菌、止痒的作用。适用于脚湿气、鹅掌风、体癣、牛皮癣等。(5)油剂:具有润泽保护、解毒止敛、止痒生肌的作用。适应于亚急性皮肤病中有糜烂、渗出、鳞屑、脓疱、溃疡的皮损。(6)软膏:具有保护、润滑、杀菌止痒去痂的作用。适用于一切慢性皮肤病具有结痂皲裂苔癣样变等皮损。●外用药物使用原则:根据皮肤损害的表现来选择适当的剂型和药物.要根据病情阶段用药:无渗液宜用洗剂、粉剂、乳剂;大量渗液或明显红肿,则用溶液湿敷为宜。皮肤炎症在亚急性阶段,渗液与糜烂很少,红肿减轻,有鳞屑和结痂,则用油剂为宜。皮肤炎症在慢性阶段,有浸润肥厚、角化过度时,则用软膏。●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多称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皮肤病。即西医的带状疱疹.其特点是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丘疱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局部刺痛或伴状核肿大。治法:内治1)肝经郁热证—清泄肝火,解毒止痛-龙胆泄肝汤加紫草、板蓝根、玄胡索2)脾虚湿蕴证—健脾利湿,解毒止痛—除湿胃苓汤加减3)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黄水疮:是发于皮肤有传染性的化脓性皮肤病。即西医的脓疱疮。其特点是皮肤主要表现为浅在性脓疱和脓痂,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的特性。重者易并发严重疾病,如败血症、肺炎、急性肾炎等.暑湿热蕴证●疥疮:是由疥虫寄生在人体皮肤所引起的一种接触传染性皮肤病。其特点是:夜间剧痒,在皮损处有灰白色、浅黑色和普通皮色的隧道,可找到疥虫。临床表现:皮损好发于皮肤薄嫩和褶皱处,皮疹主要为红色小丘疹、丘疱疹、小水疱、隧道结和痂.●湿疮: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特点是:皮肤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有渗出倾向,反复发作,易成慢性等.治法:1)湿热蕴肤证—清热利湿止痒-龙胆泻肝汤合萆解渗湿汤加减2)脾虚湿蕴证—健脾利湿止痒—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加紫荆皮、地肤子、白鲜皮3)血虚风燥证—养血润肤,祛风止痒—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丹参、鸡血藤、乌梢蛇。外治1)急性湿疮:初起仅有潮红、丘疹,或少数水疱而无渗液时,外治宜清热安抚,避免刺激,可选用清热止痒的中药苦参、黄柏、地肤子、荆芥等煎汤湿敷,或用三黄洗剂、炉甘石洗剂外搽2)亚急性湿疮:外治原则为消炎、止痒、燥湿、收敛,选用青黛膏、3%黑豆馏油、5%黑豆馏油软膏外搽3)慢性湿疮:外治原则以止痒、抑制表皮细胞增生为主,可选用各种软膏剂、乳剂,根据瘙痒及皮肤肥厚程度加入不同程度的止痒剂、角质促成和溶解剂,可外搽5%硫黄软膏、10%~20%黑豆馏油软膏。●急性湿疮相当于西医的急性湿疹。本病起病较快,皮损常为对称性、原发性和多形性(常有红斑、潮红、丘疹、丘疱疹、水疱、脓疱、流滋、结痂并存)。可发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多呈对称分布。病变常为片状或弥漫性,无明显边界。湿热蕴肤证:清热利湿止痒,龙胆泻肝汤和萆獬渗湿汤加减.●接触性皮炎:皮肤或黏膜接触某些外界致病物质所引起的皮肤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特点发病前均有明显的接触史。诊断;发病前均有明显的接触史均有潜伏期,第一次在4~5天以上,再次接触发病时间缩短,多数在数小时或1天左右.自觉瘙痒,灼热感,重者疼痛.少数有发热,疼痛,恶心等全身症状。急性湿疮与接触性皮炎的鉴别:1)病因:前者病因常不明确,后者有明显的病因。2)部位:前者不固定,常对称发生,后者常限于接触的部位。3)皮疹:前者多形性丘疹、水疱等边界弥漫不清,后者较单一,有水肿,水疱,边界清楚.4)接触史:前者不明确,后者有接触史.5)主要症状:前者瘙痒剧烈,后者痒或灼热感。6)转归:前者常有复发倾向,后者去除病因则较快痊愈,不再接触即不再复发。●药毒:药物通过口服注射或黏膜直所引起的皮肤或黏膜的急性炎症。特点是发病前有用药史有潜伏期,突然发病,皮损多样,颜色鲜艳,可泛发或仅限于局部。常见类型:1)荨麻疹洋型。2)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3)多形红斑样型。4)固定红斑型。5)剥脱性皮炎型。6)大疱性表皮松懈型7)湿疹皮炎样型。临床表现:(1)发病前有用药史(2)有潜伏期第一次发病多在用药后5~20天内.重复在24h内或瞬间发生。(3)皮损多样,颜色鲜艳,分布全身性,对称性,可泛发或仅限于局部.(4)突然发病,自觉瘙痒,灼热感,大小便干燥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瘾疹: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时隐时现的瘙痒性,过敏性,过敏性皮肤病.特点是发无定处,皱起皱退,退后不留痕迹.内治:辩证:1)风寒束表证—疏风散寒止痒—麻黄桂枝个半汤2)风热犯表证—疏风清热止痒—消风散3)胃肠湿热证-疏风解表,通腑泄热—防风通圣散4)血虚风燥证—养血祛风,润燥止痒—当归饮子。外治:1)炉甘油洗剂外搽。2)香樟木或晚蚕砂30—60g,煎汤清洗.●游风:单纯发生在眼睑,口唇阴部等组织处,出现浮肿边缘不清而无其他皮疹。●淋病:淋病双球菌所引起的泌尿生殖系感染的性传播疾病。特点:尿道刺激尿道口排除脓性分泌物为主症。主要是通过性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衣物间接传染。●齿线:肛瓣与直肠柱的基底在直肠与肛管交界处形成一条不整齐的交界线。●齿线上、下的解剖比较:齿线以上:组织:粘膜。动脉供应:直肠上、下动脉。静脉回流:直肠上静脉丛回流入门静脉。神经支配:植物神经支配,无痛觉。淋巴回流:腹主动脉周围或髂内淋巴结。齿线以下:组织:皮肤.动脉供应:肛管动脉。静脉回流:直肠下静脉丛回流下腔静脉。神经支配:阴部内神经支配,疼痛敏感.淋巴回流:腹股沟淋巴结或髂外淋巴结。●内痔:肛门齿线以上,直肠末端黏膜下的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和充血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好发截石位3,7,11点处。特点是便血,痔核脱出,肛门不适感。内痔的分度:一度;便时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二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三度;偶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咳嗽劳累负重时痔脱出,需用手还;四度;偶有便血痔脱出不能还纳,多拌有感染,水肿糜烂和坏死,疼痛剧烈.●外痔:发生于齿壮线以下痔外静脉丛扩大曲张或破裂或反复发炎纤维增生而成的疾病.特点是自觉肛门坠胀,疼痛,有异物感,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结缔组织外痔。●肛隐窝炎:肛门窝,肛门瓣发生的急,慢性炎症性疾病,又称肛窦炎。.特点是肛门部不适和肛门潮湿有分泌物.●肛痈:是肛管直肠周围发生急。慢性感染形成的脓肿.特点是多发病急骤,疼痛剧烈,伴高热,破溃后多形成肛漏.●肛漏:是指直肠或肛管与周围皮肤相通所形成的瘘管.肛漏多是肛痈的后遗症,分为化脓性和结核性两类.起特点是以局部反复流脓,疼痛,瘙痒为主要症状,并可触及瘘管通到直肠。●肛裂:是肛管的皮肤全层纵行裂开或形成溃疡.主要特点以肛门周期性疼痛,出血,便秘。中医将本病称为“钩肠痔”,“裂痔”等。●毒蛇咬伤局部常规处理方法:毒蛇宜清创排毒。2火毒毒蛇2h内及时清创,排毒、超过3h切开会导致留血不止。早期可用中草药外敷;拔罐、火柴灼烧等方法救治,清创之后,用黄纱布引流保持湿润,头痛明显可用普鲁卡因局部治疗。●子痈:是指睾丸及附睾的化脓性疾病,中医称睾丸和附睾为肾子。特点以睾丸或附睾肿胀疼痛。急性子痈的临床表现:附睾或睾丸肿痛,突然发作,疼痛程度不一,行动或站立时加重。伴有恶寒发热,口渴欲饮,尿黄便秘等症状。附睾可触及肿块,触痛明显。化脓后阴囊红肿,可有波动感,溃破或切开引流后,脓出毒泄,症状消退迅速,疮口容易愈合。满性子痈的临床表现:临床较多见,患者常有阴囊部隐痛,发胀,下坠感,疼痛可放射至下腹部及同侧大腿根部,可有急性子痈发作史。检查哭触几附睾增大,变硬,伴轻度压痛,同侧输精管增粗。●慢性前列腺炎:是中青年男性常见的一种生殖系统综合征。其中以慢性无菌性非特异性前列腺炎最为多见。主要表现以会阴,小腹胀痛,排尿不适,尿道灼热为主。特点发病缓慢,病情顽固,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辩证:湿热蕴结证:证候尿频,尿急,尿痛,尿道有灼热感,排尿终末或大便时偶有白浊,会阴,腰骶,睾丸,少腹坠胀疼痛;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利湿。方药:八正散或龙胆泻肝汤。气滞血瘀证:证候病程较长,少腹,会阴,睾丸,腰骶部坠胀不适,疼痛,有排尿不净之感;舌暗或有瘀斑,苔白或薄黄,脉沉涩。治法: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方药:前列腺汤加减。阴虚火旺证:证候排尿或大便时偶有白浊,尿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